在中国20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共产生多少位状元

2024-04-28

1. 在中国20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共产生多少位状元

中国历来对精确数据的统计不怎么投入,因此没有精确地答案。 科举制度有着1300年的历史,产生过700多位状元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 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 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113292;四年(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在中国20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中共产生多少位状元

2. 我国科举制度上最后一位状元是( )。

刘春霖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

3. 从科举制度实施以来,有那些出名的状元

  明代状元榜

  ◆吴伯宗

  江西金溪人,名佑,字伯宗,以字行世。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辛亥科状元。

  ◆朱善

  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丰城(今江西丰城)人,字备万,号一斋。生于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卒于明成祖永乐十一年(1413)。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科状元。

  ◆丁显

  福建建阳人,字彦伟。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七年(1367),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任亨泰

  湖广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字古雍。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状元,官至礼部尚书。

  ◆皇观

  直隶贵池(今安徽贵池)人,字澜伯,一字尚宾。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三年(1363),卒于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礼部侍中。

  ◆张信

  浙江定海人。字彦实,号城甫。生年不详,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读学士。

  ◆陈

  福建闽县(今福建闽侯)人,字安仲,号叔恭。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会试,翰林院学士刘三吾、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取宋琮等五十人于奉天殿,赐陈进士第一,尹昌隆、刘谔次之。

  ◆韩克忠

  山东武城人,字守信。生卒年不详。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丁丑科夏榜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监察御史。

  ◆胡广

  江西吉水人,字光大,号昊庵。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卒于明永乐十五年(1418)。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庚辰科状元,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曾棨
  江西永丰人,字子启,号西墅。生于明洪武五年(1372),卒于明宣德七年(1432)。明永乐二年(1404)甲申科状元及第。授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2006-4-12 23:18 lihe19820519
  ◆林环
  福建莆田人,字崇壁,号絅斋。生卒年不详。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年升为侍读学士,官至侍讲学士。

  ◆萧时中

  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名可复,以字行。生卒年均不详。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马铎

  福建长乐人,字彦声,号梅岩。生于元惠宗元统二十六年(1366),卒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明成祖永乐十年(1412)壬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陈循

  江西泰和人,字德遵,号芳洲。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卒于明天顺六年(1462)。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乙未科状元。历事永乐至景泰五朝,由修撰累官户部尚书,位至少保兼太子太傅。

  ◆李骐

  福建长乐人,本名马,字德良。生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卒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戊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增鹤龄

  江西泰和人,字延年,一字延之,号松波,一号臞叟。生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卒于明正统六年(1441)。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邢宽

  直隶无为州(今安徽无为县)人,字用夫(一作用大)。生年不详,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甲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

  ◆马愉

  山东临朐人,字性和,号璞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右侍郎。
  2006-4-12 23:18 lihe19820519
  ◆林震

  福建长泰人,字敦声,一字起龙。生卒年均不详。明宣宗宣德五年(1430)庚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曹鼐

  直隶宁晋(今河北字晋)人,字万钟,号恒山。生于明建文四年(1402),卒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位至首辅。

  ◆周旋

  浙江永嘉人,字中规,号畏庵。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卒于明代宗景泰五年(1454)。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丙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翰林侍讲。

  ◆施盘

  直隶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字宗铭。生于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卒于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刘俨

  江西吉水人,字宣化,号时雨。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卒于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壬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翰林院事。

  ◆商辂

  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生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卒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乙丑科状元,初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彭时

  江西安福人,字纯道,又字宏道,号可斋。生于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少保。

  ◆柯潜

  福建莆田人,字孟时,号竹岩。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九年(1473)。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辛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累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学士。

  ◆孙贤
  河南杞县人,字舜卿,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1477)。明代宗景泰年(1454)甲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黎淳

  湖广华容(今湖北华容)人,字太朴,号朴庵,学者称为朴庵先生。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卒于明孝宗弘治五年(1492)。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丁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王一夔

  江西新建人,字大韶,号约斋。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庚辰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工部尚书。
  ◆彭教

  江西吉水人,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侍讲学士。

  ◆罗伦

  江西永丰人,字彝正,号一峰。生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丙戌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张升

  江西南城人,字启昭,号柏崖。生于明成祖永乐二十年(1422),卒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礼部尚书,太子太保。

  ◆吴宽

  直隶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字原博,号匏庵。生于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壬辰科状元。累官至礼部尚书。

  ◆谢迁

  浙江余姚人,字于乔,号木斋。生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卒于明嘉靖十年(1531)。明成化十一年(1475)乙未科状元。

  ◆曾彦

  江西泰和人,字士美,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卒年不详。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状元。

  ◆王华

  浙江余姚人,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又称龙山先生。生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卒于明嘉靖元年(1522)。明成化十七年(1481)辛丑科状元。

  ◆李旻

  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子阳(一作子旸),号东崖。生于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卒于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甲辰科状元。

  ◆费宏

  江西铅山人,字子充,号健斋。生于明成化四年(1468),卒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状元。

  ◆钱福

  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与谦。因其家居临近鹤滩,故自号鹤滩。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卒于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明孝宗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状元。
  2006-4-12 23:18 lihe19820519
  ◆毛澄

  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生于明英宗天顺五年(1460),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癸丑科状元。

  ◆朱希周

  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字懋忠,号玉峰。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状元。

  ◆伦文叙

  广东南海人,字伯畴(一作伯俦),号迂冈。生于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卒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科状元。

  ◆康海

  陕西武功人,字德涵,号对山,又号浒西山人,沜东渔父。生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戌科状元。

  ◆顾鼎臣

  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初名仝,字九和,号未斋。生于明成化九年(1473),卒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明弘治十八年(1505)乙丑科状元。

  ◆吕柟

  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因居泾水之阳,故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生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卒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明正德三年(1508)戊辰科状元。

  ◆杨慎

  祖籍庐凌,徙居四川新都,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卒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唐皋

  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字守之,号心庵。生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科状元。

  ◆舒芬

  江西进贤人,字国裳,学者称梓溪先生。生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卒于明嘉靖六年(1527)。明正德十二年(1517)丁丑科状元。

  ◆杨维聪

  顺天固安(今河北固安)人,字达甫,号方城。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年不详。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辛巳科状元。
  2006-4-12 23:19 lihe19820519
  ◆姚涞

  浙江慈溪人,字维东,号明山。生年不详,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状元。

  ◆龚用卿

  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字鸣治,号云冈。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3)。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丙戌科状元。

  ◆罗洪先

  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生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卒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状元。

  ◆林大钦

  广东海阳(今广东潮州)人,字敬夫,号东莆。生于明武宗正德六年(1511),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状元。

  ◆韩应龙

  浙江余姚人,字汝化,号五云。生于明孝宗弘治士兵年(1498),卒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茅瓒

  浙江钱塘(今浙江余杭)人,字邦献,号见沧。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戊戌科状元。

  ◆沈坤

  直隶太和(今安徽太和)人,祖籍昆山,字伯载,号十洲。生于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1560)。明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状元。

  ◆秦鸣雷

  浙江临海人,字子豫,号华峰。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状元。

  ◆李春芳

  直隶兴化(今江苏兴化)人,字子实,号石麓。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卒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状元。
  2006-4-12 23:19 lihe19820519
  ◆唐汝楫

  浙江兰溪人,字思济,号小渔。生于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卒年不详。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状元。

  ◆陈谨

  福建闽县(今福建神州)人,字德言,号环江。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卒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状元。

  ◆诸大绶

  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端甫,号南明。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卒于明神宗万历元年(1573)。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丙辰科状元。


  ◆丁士美

  淮安清河(今江苏淮阴)人,字邦彦,号后溪。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卒于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己未科状元。

  ◆申时行

  (榜姓徐),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汝默,号瑶泉,晚年号休休居士。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卒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范应期
  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市)人,字伯祯,号屏麓。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状元。

  ◆罗万化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一甫,号康州。生于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卒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戊辰科状元。

  ◆张元忭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字子荩,号阳和。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明隆庆五年(1571)辛未科状元。

  ◆孙继皋

  直隶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字以德,号柏潭。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状元。

  ◆沈懋学

  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字君典,号少林,一号白云山樵,生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卒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丁丑科状元。

  ◆张懋修

  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字惟时,号斗枢。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卒于明崇祯七年(1634)。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庚辰科状元。

  ◆朱国祚

  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字兆隆,号养淳。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明万历十一年(1538)癸未科状元。

  ◆唐文献

  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字元征,号抑所。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卒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明万历十四年(1586)丙戌科状元。

  ◆焦竑

  江苏江宁人,字弱侯,号澹园,学者称澹园先生。生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卒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万历十七年(1589)己丑科状元。

  ◆翁正春

  福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字兆震,号青阳。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明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壬辰科状元。
  2006-4-12 23:19 lihe19820519
  ◆朱之蕃

  金陵(今南京)人,世居荏平(今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字元介,一字元升,号兰隅。生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卒于明嘉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状元。

  ◆赵秉忠

  山东益都人,字季卿,号*阳。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张以诚

  直隶青浦(今上海青浦)人,字君一,号瀛海。生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状元。

  ◆杨守勤

  浙江慈溪人,字克之,号昆阜。生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1604)甲辰科状元。

  ◆黄士俊

  广东顺德人,字亮恒(一作亮垣),号玉仑,又号振宇。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卒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状元。

  ◆韩敬

  浙江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字简与,一定求仲,号止修。生于明神宗万历八年(1580),卒年不详。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1610)庚辰科状元。

  ◆周延儒

  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玉绳,号挹斋。生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卒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状元。

  ◆钱士升

  浙江嘉善人,字抑之,号御岭。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卒于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科状元。

  ◆庄际昌

  福建永春人,字景悦,号羹若,原名梦岳。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明思宗崇祯二年(1629)。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己未科状元。
  2006-4-12 23:19 lihe19820519
  ◆文震孟

  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文起,号湛持。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崇祯九年(1636)。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状元。

  ◆余煌

  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武贞,号公逊。生年不详,卒于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状元。

  ◆刘若宰

  直隶怀宁(今安徽怀宁)人,一作潜山(今江苏潜山)人,字荫平,一作颖平,号退斋。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元年(1628)戊辰科状元。

  ◆陈于泰

  直隶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字大来,生卒年不详。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状元。

  ◆刘理顺

  河南杞县人,字复礼,号湛陆(一作湛六)。生于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卒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甲戌科状元。

  ◆刘同升

  江西吉水人,字晋卿,又字孝则。生于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卒于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明思宗崇祯十年(1637)丁丑科状元。

  ◆魏藻德

  顺天通州(今北京通州)人,字思令,号清躬。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卒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崇祯十三年(1640)庚辰科状元。

  ◆杨廷鉴

  直隶武进(今江苏武进)人,字冰如,号靖山。生卒年不详。明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科状元。

从科举制度实施以来,有那些出名的状元

4. 科举制历经1300多年,哪个省份出的状元最多

历时上状元最多之地:古江南省(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上海两省一市范围)


自隋炀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从隋唐至明清的1300多年间,共举行科举考试788次,产生了留有名字的状元共有671名,而出产状元最多的地方就是江南省,其中苏州府和徽州府名列前茅。例如,明清两朝,共产生状元204名,其中来自苏州府的有34名;清朝共有状元114名,苏州府占了27名。

5. 古代实施1300多年的科举选拔中,哪个省份最容易出状元?

根据《江西省人物志》等书统计,江西历代有姓名可查的状元就达到56人(其中武状元7人),榜眼45人,探花40人,进士1万余人。整个明代产生了90名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就有19名。
此外,江西省吉水县还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
自古以来就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江西读书风气极盛,科举考试选拔出了欧阳修、文天祥等一大批江南才俊。
那么,江西都有哪些有名的状元呢?一起来看一下:


1.最早的状元——卢肇
据媒体公开报道,江西史学界一贯认为,该省最早的状元是晚唐时期直属宜春郡的卢肇。
位于江西省分宜县杨桥镇偏东北面10余里的观光村,就是卢肇的出生地。村首一座古桥,长满了老藤,桥身上刻有状元桥三字,当地乡志记载,当年状元卢肇曾经过此桥。
卢肇中状元的过程是一幅世态冷暖图。
会昌二年(公元846年),卢肇与另一位富家子弟出身的举人黄颇一同进京应试,然而袁州刺史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对家境贫寒的卢肇视而不见。卢肇虽很生气,但也只好绕亭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
等卢肇高中后,刺史一改昔日之嘴脸,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卢肇禁不住触景生情,赋诗道:“向道是龙君不信,国人夺得锦标归。”刺史大人当场听后羞愧自责。
2.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江西最年轻的状元是汪应辰,才17岁就夺得状元。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汪应辰被钦点为状元,完成连中三元。那一年,他才17岁,这不仅在江西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堪称最年轻的状元郎,但他的诗词却异常老练,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是老成之士,直至见面才知是少年,随即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
春风得意也是情理之中,汪应辰彼时可谓满腔抱负。中状元后,初任镇东军签判,20岁时召为秘书省正字。第二年,秦桧重登相位,并主张与金和议。血气方刚的汪应辰上书主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就此与秦桧结怨,于是被贬。


3.最不幸的状元——马适
马适为江西湖口人。据传,马适老家当地曾有谶语:“沙州圆,出状元”。等到沙州圆的时候,也就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马适少年时候,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以后,朝廷还未来得及给他授官,他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匆匆赶回来家处理丧事。母亲入殓后,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因为他的不幸,这位状元在历史上未能有太多的作为,所以有关的史料寥寥无几。
4.最幸运的状元——彭时
彭时为江西安福县人,历史上他是位为官正派、秉公办事、敢于直言的首辅高官,而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说是状元当中十分幸运的。
彭时高中状元已是天下读书人当中属好运的了,然而更好的运气一直在笼罩着他。明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多数将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殉国。当时朝廷面临着官员严重短缺的大难题,于是打破常规,召33岁官职仅为七品修撰的彭时入阁,担任兵部尚书。
中状元第二年就入阁参预大政,前所未有,然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
彭时在朝中没有经验,兵部尚书很快就被免去,降为五品编修。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原先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边疆,而彭时遭受过前朝的免职降级处分,这样的人加以重用,必然心存感激。于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办事,同时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再次因祸得福,一步登天。


5.“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不计其数,但是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却最为后世崇敬,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那一年,吉州庐陵郡淳化乡富田魁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期间,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很多议论大胆独特,理宗亲定为第一。
文天祥虽然是年少得志,然而却赶上了一个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的南宋末期。公元1278年12月,赵宋王朝终究抵挡不住蒙元铁骑,兵败如山倒,君臣一路南奔,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终究势单力薄没能力挽狂澜,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10月押解大都。
元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大都为囚整整3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此时,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一束天光照亮了数百年前的大都一隅。“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后人评价,如此贴切。


为什么江西历史上出这么多状元?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与封建政治融为一炉,对江西士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至清代,其间曾产生出700余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其中江西省占有十分之一。
有专家曾对江西中举的学子作过观察,发现有一种“结聚现象”。例如,宋代以抚州、吉州两地较多。明代吉安府共出了10位宰相、22位尚书、19名状元、11名榜眼、10名探花、8名会元、39名解元,自明初嘉靖年间,中举者280余人,中进士者900余人。明人吴云称吉安“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士夫秀特,文章盛于江右”。此种被称之为地区性结聚。
而另一种就是家族结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临川三王,南丰三曾、临江三孔、临江三刘、鄱阳三洪,这种人才的结聚原因,就是出于家学。


有江西文化研究者认为,从江西宋代教育的兴盛开始,官府创办的“州县之学”,为培养人才开辟了道路。正是江西浓厚的兴学之风,使得一些地域和一些家族,对教育十分看重,这才为日后创造科举奇迹奠定了基础。
也有学者认为,江西有一个相对平稳安定的环境,偏于江南的江西,却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这不管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人文的兴盛,无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北民南移,将北方先进文化带入南方。中原丧乱以来,北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直接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一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江西作家进入统治集团,而且是台辅重臣。北宋初期和中叶,江西就曾先后出现了三大宰辅:晏殊、欧阳修和王安石。他们身居高位,不仅为宋代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直接带动了江西文学的发展。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无疑为江西作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

古代实施1300多年的科举选拔中,哪个省份最容易出状元?

6. 古代实施1300多年的科举选拔中,哪个省份最容易出状元?

根据《江西省人物志》等书统计,江西历代有姓名可查的状元就达到56人(其中武状元7人),榜眼45人,探花40人,进士1万余人。整个明代产生了90名状元(不包括武状元),江西就有19名。
此外,江西省吉水县还出现过“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十里九布政”的人文盛况。
自古以来就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江西读书风气极盛,科举考试选拔出了欧阳修、文天祥等一大批江南才俊。
那么,江西都有哪些有名的状元呢?一起来看一下:


1.最早的状元——卢肇
据媒体公开报道,江西史学界一贯认为,该省最早的状元是晚唐时期直属宜春郡的卢肇。
位于江西省分宜县杨桥镇偏东北面10余里的观光村,就是卢肇的出生地。村首一座古桥,长满了老藤,桥身上刻有状元桥三字,当地乡志记载,当年状元卢肇曾经过此桥。
卢肇中状元的过程是一幅世态冷暖图。
会昌二年(公元846年),卢肇与另一位富家子弟出身的举人黄颇一同进京应试,然而袁州刺史在长亭设宴单为黄颇一人饯行,对家境贫寒的卢肇视而不见。卢肇虽很生气,但也只好绕亭前行十多里等待黄颇。
等卢肇高中后,刺史一改昔日之嘴脸,前往十里长亭恭候迎接,在秀江河畔大摆接风宴。卢肇禁不住触景生情,赋诗道:“向道是龙君不信,国人夺得锦标归。”刺史大人当场听后羞愧自责。
2.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
江西最年轻的状元是汪应辰,才17岁就夺得状元。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汪应辰被钦点为状元,完成连中三元。那一年,他才17岁,这不仅在江西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堪称最年轻的状元郎,但他的诗词却异常老练,宋高宗见他的对词,以为是老成之士,直至见面才知是少年,随即赐以御诗,并更名为应辰。
春风得意也是情理之中,汪应辰彼时可谓满腔抱负。中状元后,初任镇东军签判,20岁时召为秘书省正字。第二年,秦桧重登相位,并主张与金和议。血气方刚的汪应辰上书主张抗金,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不明敌势的危险性,就此与秦桧结怨,于是被贬。


3.最不幸的状元——马适
马适为江西湖口人。据传,马适老家当地曾有谶语:“沙州圆,出状元”。等到沙州圆的时候,也就是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马适也恰巧得中状元。
马适少年时候,聪明好学,孝敬父母。中状元以后,朝廷还未来得及给他授官,他就得到母亲病逝的消息,匆匆赶回来家处理丧事。母亲入殓后,马适因悲痛过度,不治而亡。因为他的不幸,这位状元在历史上未能有太多的作为,所以有关的史料寥寥无几。
4.最幸运的状元——彭时
彭时为江西安福县人,历史上他是位为官正派、秉公办事、敢于直言的首辅高官,而他的经历却不得不说是状元当中十分幸运的。
彭时高中状元已是天下读书人当中属好运的了,然而更好的运气一直在笼罩着他。明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事变,明英宗当了俘虏,随同出征的大多数将士不是战死,就是自杀殉国。当时朝廷面临着官员严重短缺的大难题,于是打破常规,召33岁官职仅为七品修撰的彭时入阁,担任兵部尚书。
中状元第二年就入阁参预大政,前所未有,然而更幸运的还在后面。
彭时在朝中没有经验,兵部尚书很快就被免去,降为五品编修。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成功,原先的大臣不是被杀,就是被流放边疆,而彭时遭受过前朝的免职降级处分,这样的人加以重用,必然心存感激。于是当即任命他为兵部尚书,第二天就入阁办事,同时兼翰林院学士。彭时再次因祸得福,一步登天。


5.“状元中的状元”——文天祥
历代状元不计其数,但是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却最为后世崇敬,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那一年,吉州庐陵郡淳化乡富田魁巷村的文天祥,在父亲的陪同下,赴京城临安参加会试,对策集英殿。期间,宋理宗赵昀以“天道人极”问,文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很多议论大胆独特,理宗亲定为第一。
文天祥虽然是年少得志,然而却赶上了一个政治腐败、外族入侵、人心涣散的南宋末期。公元1278年12月,赵宋王朝终究抵挡不住蒙元铁骑,兵败如山倒,君臣一路南奔,身为丞相的文天祥终究势单力薄没能力挽狂澜,南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兵败被俘,次年10月押解大都。
元统治者对文天祥是“既壮其节,又惜其才”,他们同样希望能够利用文天祥的声望收复民心,稳定天下。因此,在文天祥大都为囚整整3年里,元朝君臣用尽一切办法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只是文天祥“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
此时,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一束天光照亮了数百年前的大都一隅。“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后人评价,如此贴切。


为什么江西历史上出这么多状元?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与封建政治融为一炉,对江西士人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至清代,其间曾产生出700余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其中江西省占有十分之一。
有专家曾对江西中举的学子作过观察,发现有一种“结聚现象”。例如,宋代以抚州、吉州两地较多。明代吉安府共出了10位宰相、22位尚书、19名状元、11名榜眼、10名探花、8名会元、39名解元,自明初嘉靖年间,中举者280余人,中进士者900余人。明人吴云称吉安“家有诗书,人多儒雅,序塾相望,弦诵相闻……士夫秀特,文章盛于江右”。此种被称之为地区性结聚。
而另一种就是家族结聚。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临川三王,南丰三曾、临江三孔、临江三刘、鄱阳三洪,这种人才的结聚原因,就是出于家学。


有江西文化研究者认为,从江西宋代教育的兴盛开始,官府创办的“州县之学”,为培养人才开辟了道路。正是江西浓厚的兴学之风,使得一些地域和一些家族,对教育十分看重,这才为日后创造科举奇迹奠定了基础。
也有学者认为,江西有一个相对平稳安定的环境,偏于江南的江西,却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这不管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人文的兴盛,无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北民南移,将北方先进文化带入南方。中原丧乱以来,北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直接推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一些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江西作家进入统治集团,而且是台辅重臣。北宋初期和中叶,江西就曾先后出现了三大宰辅:晏殊、欧阳修和王安石。他们身居高位,不仅为宋代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直接带动了江西文学的发展。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无疑为江西作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

7. 古代的科举制是怎么实施的?状元是怎么产生的?

古代的学子经过院试之后,拥有了功名,获得了部分特权,但秀才只算了科举之路的开始。
正式的选官科举是后面的三个大关,乡试、会试、殿试,这三关每通过一个,都能获得巨大的收益,都是家族地位提升的一次机会,是真正的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秋闱乡试,民到官的一次跳跃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皇帝派遣主考官,前往各省主持,属于本省的生员、贡生等,经过本省提学官的科试后,都可以参加乡试。
科试的目的是对本省的参考人员进行一次考核,避免太差的参加乡试,被主考官嘲笑和向朝廷汇报,丢人现眼,更加影响政绩。乡试与现在的很多考试就很相似了,它的考生科目内容是固定的,时间也差不多固定的,一般不需要官府发放考试通知,临近考试的时候,考生自行做好准备,到各省贡院进行考试。
如遇特殊情况,皇帝寿诞、庆典,加开恩科,或者天灾,推迟考试,这时朝廷才会另行通知。乡试一般在八月举办,称为秋试、秋闱,乡试一般要为期半个月左右,从八月初六开始,一直考到二十号左右。


乡试分三场,每场要考三天,考生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乡试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内容。
第一场考《论语》一篇、《中庸》一篇或者《大学》一篇、《孟子》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篇。
第二场考五经一篇,并考制式的公文诏、判、表、诰一篇。
第三场考五道时务策,结合经学理论对时政发表议论和见解。乡试虽然内容庞大,但是也有侧重,以第一场的四书文最重要,判定录不录用,集中看第一场。乡试考中成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前五名称为“五经魁”。
放榜的时候,正值桂花飘香的时节,所以也叫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中举之后,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大名鼎鼎的海瑞就是从举人被选为官的。


春闱会试,前途更进一步
中举之后,虽然有做官的资格,但是竞争极为激烈,需要在吏部选候。
求官极其困难,做官后,前途也很受限,一般就是各府的推官就到头了,基本就是从四品顶天了。
机会好的,像海瑞那种别人花钱给他买官的,也就最多到了应天巡抚的正四品绯袍。
而考生想更进一步,必须要参加会试,两榜出身的进士,一般起步都能混个县令,只要不犯错,仕途平顺,致仕前都有机会成为三品堂官的。会试在乡试举办后的下一年二月举办,所以很多士子需要年前从家启程,赶赴京城应考。
家里富裕的也会年前到京城,正月里访友拜师,可能很多举子乡试的考官就在京中,正是拜会寻求指点的机会。穷人家的孩子必须得年前启程,大部分人付不起车费,靠一双脚走到京城的,只能在路上过年,所以每逢大比之年的春节,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是很热闹的。


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两位主考官进行监考和判卷,称为总裁。在很重视座师关系的明朝,主考官和本科士子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堪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后来主考官的选择,也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一般都会由三品以上官员担任,有时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也会担任,可见重视。会试除主考官外,另有8-20名不等的同考官,一般从翰林院选拔,同考官又被称为中式举子的房师,未来在仕途中,也是一大依靠。会试的考试流程和乡试大体相同,会试分三场,三天一场,第一场在初九开始,第二场十二号开始,第三场十五号开始。考试内容相似,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及策问。


会试考中者,均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录取名额一般300人左右,洪武年间分南北两榜进行录取,后期又增加中榜录取中部地区的举子。
各省被录取的名额根据应试的人数和省域大小、人口而斟酌确定,有点像现在分地域录取。会试发榜的时候,一般是杏花开的时节,所以也叫“杏榜”,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参加应试。另外,乡试和会试,都有誊抄的环节,也就是由同考官根据糊名的原卷,用红笔按照原卷誊抄一份试卷,供考官阅读,这是一种防止阅卷时记住笔迹的作弊行为。
字写得不好的同学,不要以为可以钻空子啦,字写得不行,在县试、府试就被打掉了。
金榜题名,荣登天子堂
会试中式的贡士,一般都要在三月份参加皇帝组织的殿试。殿试一般在紫禁城内的中极殿举行,只考策问,考一天,是一道开放性的时务题,考题二三百字,考生从中提取问题回答,考生一般回答两千字左右,需要用方正的馆阁体书写。


殿试的阅卷就比较有意思了,俗称画圈圈叉叉。由八位阅卷官阅卷,轮流传阅,分别在试卷上打“○”、“△”、“\”、“1”、“×”五种记号,选○最多的十篇内容进呈皇帝,由皇帝亲自选出前三名,钦定为一甲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同进士出身。会试后的殿试,只对排名进行修改,一般不会进行对贡士进行罢黜,也就是说一旦会试中式,一个进士是跑不了了。殿试之后会举行传胪大典,结束后就是御街夸官的环节,是新科状元一生中最风光的一天,可以走紫禁城的御道,一生仅此一次。一甲三人殿试后,一般立即授予职务,进翰林院;二甲、三甲的新进士需要再进行朝考,根据成绩,选择年轻的授予庶吉士,进翰林院。其余人员一般分派各部院观政,观政期结束后派往各地任职。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现在很多人一直在批判古代科举的泯灭人性。但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它是最有效地将所有其他因素排除在外的一项选材制度。
我们在批判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的时候,是不是看看我们现在国考的教材和选题范围,高考、国考是不是议论文更容易得分,又何必在古人面前秀优越感呢,至少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走出这个制度带给我们的有效性。会试、殿试至少可以保证相对的公平性,将人为因素降到了最低,比面试可靠多了。
古代的局限性在于科举的唯一性,所以人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获得生存空间的提升,一人中举,家产百亩,一人进士,乡里首富了,这很多时候和贪腐关系不大,是普通老百姓为了获取庇护的一种举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嘛。
而随着科举革命,对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也因为其重文而轻数理的弊端,最终走向了灭亡,但是其很多手段,依然在现代被广泛运用。

古代的科举制是怎么实施的?状元是怎么产生的?

8. 我国清代第一个状元是谁,谁提出建立科举制度的?

傅以渐是清朝第一个状元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创始人是隋文帝、隋炀帝。如果以杜佑《通典》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的说法为准,那么到清光绪三十年(1905年)废科举为止,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历史。
科举的原意是分科举士。但从唐朝起,就偏进士科,以后更只有一个进士科。进士科的第一名叫状元,这个名称也是唐朝就有的。当时到礼部参加考试的人都要投一张“状”,状元的名称就由此而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