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2024-05-13

1. 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摘要]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要更加注重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本文研究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产业选择的问题,认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既是天津滨海新区新形势下的历史使命,又是发挥产业优势、带动环渤海地区合作和产业升级的必然途径。本文还对天津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途径进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至少是在“十一五”期间,工业依然是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因此,天津滨海新区要想在实现本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环渤海乃至“三北”地区的区域发展,在工业布局中,必须选择和重点发展既能对全区经济带来良好效益,又有很长产业链、辐射和带动力强的产业。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工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带动天津滨海新区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天津滨海新区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工业规模迅速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到200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996.73亿元,占天津市的59.0%,成为天津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根据规划,天津滨海新区包括8个产业功能区,即: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休闲旅游区和临港产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主要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天津开发区)的工业区和海河下游优质钢材深加工区,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力量。天津开发区是最早一批成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重要力量,在商务部组织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连续8次位居第一,是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的主要承载地。目前,天津开发区通过产业的不断集群,已形成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等主要支柱产业,以摩托罗拉和三星系列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和以丰田汽车及系列配套企业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群,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海河下游优质钢材深加工区主要由天津钢管公司、天津钢铁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及一些民营钢铁企业组成,其中天津钢管公司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管材生产基地,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50亿元。  二、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区域性重点产业的选择是非均衡发展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实际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因地制宜,依托现有优势产业、产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天津滨海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天   津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全国总体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滨海新区就不仅是天津的,而且也是环渤海的,是全国的。天津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市,更要着眼于环渤海和全国,要突破仅仅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眼光,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上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也就是说,要体现国家意志。因此在主导产业选择上,要选择对国民经济影响力大的产业,要选择产业关联度高、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强的产业。  装备制造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资金技术密集、对经济增长拉动促进作用强、对国家积累和社会就业贡献大等显著特点,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都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目前还有较大差距,许多重要领域的成套装备大量依靠进口。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社会固定资产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如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制造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70%均依赖进口。2004年全国机械产品的进出口逆差已达到512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天津市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随着这些年天津市工业向天津滨海新区东移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自身的发展,天津滨海新区装备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为了避免与周边地区的不良竞争,提高产业辐射作用,带动环渤海地区及三北地区产业的升级,选择装备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成为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2.发展装备制造业以最大程度发挥天津开发区现有产业优势  新支柱产业的培育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充分结合现有的产业基础。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主体在天津开发区。目前,天津开发区聚集了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化工和食品饮料等主要支柱产业,其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是电子信息和机械制造产业,2005年,这两大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42.18亿元,占天津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84.2%。这两大产业领域,既聚集了摩托罗拉、丰田、三星等终端消费品制造商,也聚集了SEW、珀金斯动力、霍尼韦尔、施耐得电气等生产消费品制造企业。  机械和电子相结合,即机电一体化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装备制造业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完美体现。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天津开发区已经聚集了大量的机械、电子企业,天津滨海新区和天津市业有雄厚的机电产业基础,有大量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有一批高质量的教育培训机构,因此,结合机械和电子产业的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推动天津滨海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升级的重要选择,也是发挥天津开发区产业比较优势的充分体现。

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2. 天津制造业的发展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重视国防的近代化和加强近畿的防务,决定购置外洋军火机器,在天津设局制造。清同治六年( 1867 ),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东 18 里贾家沽道设立军火机器局(东局),制造火药与铜帽;把从上海等处购办的蒸汽机、化铁炉和旋床等设备安置于海光寺周围,作为分局,亦称西局。寺外的隙地全为机器局所占,左院为制造机器局,门外横额为 “ 善其事 ” 和 “ 利其器 ” 。西局设立机器厂和炼铁厂,雇工人 50 余名,由外国工程师监督,专门制造枪炮,并为东局机器作修配工作。同治七年( 1868 ),海光寺西局率先开工,首先制造出可发射 12 磅炮弹的铜灼炸炮 12 门,每门重 450 磅。并制造出炮架及前车。 “ 炮具的生产,颇为有效,很可称道。 ” 因为海光寺分局以生产枪炮为主,又称 “ 机器铸炮局 ” 。至同治九年 (1870) 七月 , 已铸造炮位、轮船机器零件等 7000 余件。开办经费共耗白银 9.5 万余两。

第二清同治九年( 1870 ),李鸿章任直隶总督,调任原上海机器局督办沈保靖到津主持局务。因购得制造林明敦兵枪设备及中针枪子机器,遂将海光寺分局之名撤销,分设铸铁厂、锤铁厂、锯木厂;将原机器房改为洋枪厂,添设卷枪炉房;铜帽房的一半改为枪子厂,添设烤铜装药房;并试制出镪水、水雷、雷管等;新设的机器厂,可以自行制造车、刨、钻等机床。工匠由 50 余人发展到六七百人。除制造新式枪炮等军械外,兼制民用设备以及各种军用船只。全厂 “ 每日正上工,酉初停息,由气机管放气为号,响声遥闻数里 ” 。

第二经过改组和扩建,海光寺局的成效颇为可观。清光绪初年,制成直隶号挖河船。该船 “ 以铁制,上为机架,形如人臂,能挖起河底之泥,重载万斤,置之岸上,旋转极灵,较人工费省而工速。后用于疏浚大清河,由城北西沽起,很快便开浚至独流镇后河,计百余里。 ”

第二清光绪六年( 1880 ),制造出类似潜艇的水底机船,该船 “ 式如橄榄,入水半浮水面。上有水标及吸气机,可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其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尺。中秋节下水试行,颇为合用 ” 。翌年制造出载四、五十人的小汽船,以及 “ 一百三十匹实马力,七丈螺轮船二只,以备海口布置水雷,并作小战船之用 ” 。所造的 “ 行军桥船一百三十余只,百丈之河,顷刻布成平地 ” 。同年,慈禧太后整修颐和园,疏浚昆明湖,李鸿章特意进献 “ 捧日 ” 、 “ 恒春 ” 两艘小轮船。光绪十年( 1884 ),慈禧又点名要李鸿章照二船样式再制造小轮船一只,随洋划四只,以备倚虹堂至万寿寺乘用。这些小轮船都是海光寺局制造。淮军学习西洋操法,有了洋乐队,所用洋鼓洋号海光寺局亦能仿制。

第二清光绪十二年四月( 1886 年 5 月),主持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奉慈禧太后懿旨,巡视天津、大沽及旅顺、烟台等处的北洋海防,设于海光寺周围的机器局为其参观重点处所之一。李鸿章等为奕 “ 择南城外海光寺以为行辕 ” 。当时的西局各厂均建于海光寺外, “ 局有八厂,共屋百余间,环于海光寺外 ” ,并未对海光寺的主体建筑造成破坏。

第二醇亲王在海光寺御书楼接见了法、美、英、德、日各国领事及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

第二李鸿章为使醇亲王能见到西洋新式织布机和电灯,特命盛宣怀由 “ 上海叫来四个能织妇女,在局用机器做三天。又在外洋花一万银元买一套汽灯机器,其汽灯尚属可观,灯光色淡,明如白昼,一灯之光可照一里之抽遥。局内、海光寺内共计汽灯十个,以铁丝系在灯上,后通后厂机器,机器一动,火从机器过来,各灯自有火光。灯内亦无灯芯,并无油物,殊属千古之奇。 ” 海光寺安装电灯,是天津使用电灯的最早记载。

第二清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兵占领机器局,机器局遭到彻底破坏。

3.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

天津港地处渤海湾西端,位于海河下游及其入海口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7º42′05〃、北纬38º59′08〃),是环渤海中与华北、西北等内陆地区距离最短的港口,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也是欧亚大陆桥最短的东端起点.交通情况

水运交通:海河下游航道畅通,海上可与渤海湾及全国沿海各港口相连,并有20多条远洋航线通往世界各地;有到日本、美国、西欧、东南亚、波斯湾、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余条定期班轮航线,共计30多个航班。天津港目前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着长期运输业务往来。与日本的神户港、东京港,美国的费城港,意大利的德里亚斯特港,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港结为友好港

铁路交通:京哈、京沪、京津三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并外接京广、京九、京包、京承、京通、京坨、石德、石太、陇海、包兰、兰新等干线与全国铁路联网。北达北京、内蒙古和东北,南抵华东、华南各地,西连西部和西北部内陆地区,进而连通蒙古、俄罗斯及欧洲各国。

公路交通:公路成网,四通八达,京津塘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京津塘公路(103国道)、京晋高速、海防公路等形成辐射状公路网,连接了北京、天津及华北、西北地区各省市。

航空交通:航空运输有天津机场可供使用,能起落国内外各类大型飞机。

管道交通:有直通北京的航空煤油管线;有连接大港油田和天津石化的原油和成品油管线,并可通过天津至沧州的管线与中石化原油管网相通。


经济腹地

经济腹地以北京、天津及华北、西北等地区为主。其中,直接经济腹地包括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和山西省,间接经济腹地通过综合运输网延伸至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西藏等省区和蒙古国的部分地区。

腹地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腹地面积约454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2.4亿人。腹地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地区间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直接经济腹地包括京、津、冀、晋四省市,土地面积37.3万平方公里,人口1.24亿人,分别占全国的3.9%、9.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816亿元,外贸进出口额49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2.1%和10.5%。其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对外贸易以京、津为中心,逐步向内陆辐射。腹地的工业发展以煤炭、电力、冶金、石化、建材等重化工业为基础,机械、纺织、食品、电子产品等轻工业为龙头,以商贸、科技、交通、邮电、旅游、对外贸易及金融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腹地内粮棉油生产稳定、林牧渔业生产全面增长。

间接经济腹地的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有人口1.15亿人,分别占全国的43%和9%;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和煤炭、石油、稀土材料生产基地,能源以新疆、陕西、宁夏的煤炭和新疆的石油最丰富,远景储量十分可观;金属矿产种类繁多、储量丰富,许多金属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内蒙古的稀土、宁夏的石膏、青海的盐、新疆的白云母等非金属矿产最著名。腹地内以资源开发为主的重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4左右,处于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电石、铁合金、原煤、原油、糖、木材和发电等主要产品占重要地位。但间接腹地大部分土地为高原、荒漠和干旱草原,地区间人口和经济分别很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我国未来重点开发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低,外贸出口额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天津港间接腹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会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经济实力将再上一个大台阶,对外贸易和货物运输发展潜力巨大。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

4. 天津什么工业最发达?

业
  
  塘沽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的发祥地,除了治盐、化工、造船、石油等工业门类外。以电子工程、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和国家级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天津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近代北方化工的摇篮天津碱厂是1917年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等著名爱国实业家、科学家在塘沽创办的近代亚洲最早的大型制碱工厂,生产“红三角”牌纯碱,1926年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现在天津碱厂已发展成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的国内最大纯碱生产企业之一。1943年创建的大沽化工厂是全国大型现代化氯碱生产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居世界前列。目前,以盐、碱为依托,建成化工企业等100多家。 
  坐落在塘沽的渤海油田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石油生产基地,年开采石油能力达2000万方(2009年)。近年来,渤海油田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勘探、开发、生产等各项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预计2010年将实现3000万方的产量,有望成为继大庆、胜利之后全国第三大油田。 
  除制盐、化工、造船、石油等工业门类外,以电子工程、海洋生物工程等为代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国家级海洋高新开发区塘沽海洋高新技术开发区,1992年6月经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起步区面积4.54平方公里。截止2003年底,海洋高新区已建成区达6平方公里;区域累计吸引协议外资额9.69亿美元,吸引内资注册资金41.78亿元人民币;共有1777家企业注册经营,其中外资企业463家。 
  今日的塘沽,强化区域发展意识,积极整合地区综合优势,着力打造“一个中心、五大基地”。即:“一个中心”是以天津港为依托,构建东北亚国际港口航运中心;“五大基地”是以渤海石油和渤海化工集团为依托,构建我国北方最大的海洋石油与海洋化工基地;以海洋园区为依托,构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新港船厂、勤美达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构建北方重要的现代修造船和机械制造业基地;以海珍品养殖工厂化设施和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依托,构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海产品繁养与加工基地;以塘沽港城地位和基础设施为依托,构建滨海新区现代商务、物流与旅游服务基地。

5. 天津近代工业发展

  天津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此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周学熙等实业家在天津创办了一批“官督商办”性质的大型产业。到20世纪初期,中国民间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永利碱厂,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其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的象征”。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天津租界的建设促使天津在近代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以及中国第二大工业和金融商贸城市。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日占时期等四个阶段。由于天津近代工业发展繁荣,天津市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

  萌芽期
  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期是开埠后的洋务运动时期。从1866年开始,受洋务运动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及周边地区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工产业。为应付对外通商事务,清政府又于天津设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天津成为李鸿章北洋基地的核心地区,这一时期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初期。
  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以军工产业为代表的官办产业。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东18里贾家沽道附近觅得土地22顷,在周围挖壕沟,建造长1500余丈的围墙,建成天津机器局东局,是天津机器局火药厂,俗称为“东局子”,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军工产业。该局为北方诸省提供军需的枪支、弹药,在北洋水师建成后,又负责提供北洋舰队所需的军需物资。在崇厚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主持天津机器制造局,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机器制造、金属冶炼、铸造、热加工、基本化学、船舶修造等规模可观的大型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局的东局子被称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机器局之一。
  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又于1880年由李鸿章在天津创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大沽船坞是近代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与旅顺军港、威海卫刘公岛并称北洋水师的三大基地,用于修理北洋水师的军舰,1890年始造军火。
  “官督商办”产业的创办
  为配合近代军工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电报线和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并创办开平铁路公司和开平矿务局,开平矿务局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化大型煤矿,以保证军工产业所需要的能源物资。 1878年由李鸿章委派买办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起初原拟官办,后因清政府财政支绌,才改为官督商办。 1879年,以直隶总督府为起点,经天津机器局东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营之间架设电线之间的电报线,是中国最早的电报线。此后又铺设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后在天津设电报总局,下设电报东局、电报北局、电报南局三个分局。天津电报局虽是“官督商办”,但凡洋务、军务电报,均为“头等官报”,发报顺序又定为“先官后商”。
  而始建于1880年的唐胥铁路,后经李鸿章建议,延长至大沽及天津,主要用于开平煤炭的运输和北洋海防调兵运输军火。1887年李鸿章将开平铁路公司更名为中国天津铁路公司(又称津沽铁路公司)。津唐铁路建成后,李鸿章考虑到北洋防务,以天津为中心,修筑了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除上述为军工产业服务的“官督商办”近代产业,为方便南北贸易往来李鸿章早在1872年就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总局在上海,设津局位于天津的紫竹林南。
  早期的外资企业
  外资在天津最早经营的近代企业是1874年英国的大沽驳船公司,但比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要稍迟一些。外国资本是在1871年才获准在天津经营驳船运输业务,须经清政府规定试办年限。1874年5月,英商集资兴办的大沽驳船公司成立了,资本为33000美元。1889年9月大沽驳船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为50万两。”至1900年天津共19家外资企业,英、德两国占16家。在19家外资企业中,以对外贸易的企业为主,其中打包厂有11家。此外,其他早期的外国资本多为小型民用工业。
  民间资本产业的创办
  天津的民间资本产业较外资产业还晚,1878年由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在1900年以前,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每年获利六七千两,此后又有民间资本添没三四家,每家每年仍可得利六七千两,足见销路日旺。这些在19世纪90年代新设的机器磨坊,缺乏具体的历史记载,目前可以明确考证的有大来生机器磨坊、天利和机器磨坊和南门外瑞和成机器磨坊3家。
  1884年,广东商人罗三佑创办的德泰机器厂是天津第一家民间资本创建的铁工厂。机器制造产业方面,天津还有1886年天津英租界内开办的万顺铁厂。此外,德泰机器厂、万顺铁厂都设在毗邻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带。20世纪初,这里又设有炽昌铁工厂等。因此与当时天津租界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海大道一带是天津早期民族资本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天津早期民间资本创建的机器加工产业,还有三条石大街1897年建成的金聚成铁厂。其他的产业则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来水公司、1897年创办的北洋织绒厂、1898年创办的北洋硝皮厂,都是当时的著名买办吴懋鼎在天津投资兴办的,也是当时天津乃至北方同类行业中最早的。
  天津近代工业初始期重要产业有三十余家,十九家为外资企业。其余十七家家民族工业中,六家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产业,这六家产业多与军事相关,即使为官督商办性质,也多为官僚所控制。民间资本产业投资较晚,规模较小,类型也并不多。天津早期的近代工业主要以军工产业为主、规模较大,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具有开创性价值。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天津机器局东局;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北洋电报学堂;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第一条电报线——“北塘—大沽—天津”军用电报线;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等都与天津息息相关。

  发展时期
  主条目:河北新区
  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是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至中华民国成立初年。1902年前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在天津大力推行“新政”,至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突出表现在河北新区的建设、近代工业教育的繁荣以及民间资本产业的发展。
  “官督商办”产业的发展
  20世纪初袁世凯在天津推行的“新政”为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902年,周学熙受袁世凯之托创办北洋银元局,取得成功后又于1906年创建了北洋劝业铁工厂等重要的官督商办产业,河北新区一度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同时,河北新区还创办了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考工厂、实习工场等教育机构,成为重要的工业教育基地。
  周学熙又于1906年接手唐山因产品质量差而倒闭启新洋灰公司,该公司前身为1889年唐廷枢创办的唐山细棉土厂,是李鸿章委派招募民间资金创办的。周学熙接手后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干法水泥回转窑,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先河。
  军工业的转型
  主条目:大沽船坞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大型的官办军工产业受到侵略军的严重破坏。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局子被八国联军占领,后被用作法国兵营,天津机器制造局的西局子海光寺机器局则被完全破坏。在1901年被日军占领,西局子的旧址被作为日本兵营之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于1900至1902年被俄国占领达两年之久。1906年,大沽船坞作为北洋劝业铁工厂大沽分厂投入生产,并将原大沽船坞的炮厂划为宪兵学堂之用,大沽船坞此时已成为官助商办的产业。
  商办产业发展
  “新政”时期天津的民间资本得到了发展,河北新区的建设,天津造币总厂、直隶工艺总局、北洋劝业铁工厂等相继建成,加上天津的机器工业本身具备一定的基础,三条石大街一代逐渐发展成机器制造工业的中心。同时,工业区的范围由河北新区沿三条石大街向天津旧城西部蔓延。从1902至1911年,天津出现过的工业企业总计为139家,涉及矿业、水泥、机器制造、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其中纺织行业居首41家,化工行业(含火柴、皮革、化妆品、榨油)居次31家,食品加工行业(含烟草)居三20家,天津的支柱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著名产业如大红桥附近的天津造胰公司建于1905年,纪钜汾1908年创办卷烟公司。这一时期的稳步发展为辛亥革命后民间资本工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兴盛时期
  民国初至日军侵占这段时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兴盛期,这段时期主要表现在商办产业的兴盛。面粉、火柴、纺织、化学、制革等类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中心,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纺织业
  自“北洋新政”期间起,周学熙作为北洋实业的奠基人,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并倡导“大兴工艺”并大力开办工厂和工业教育。1904年,实习工场下设织机、染色、提花等科目,开始了机器织布工业。此后,天津及周边地区兴办了数十家机器织布工厂。1915年由周学熙创办的天津第一家机器纺纱厂直隶模范纺纱厂建成,1916年章瑞廷创办恒源帆布有限公司,后与直隶模范纺纱厂合并,改名为恒源纱厂。1916年,周学熙退出北洋政府后,致力于实业,创办新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建成天津华新纱厂,又在青岛、唐山、卫辉三地设分厂。1918年至1922年间,裕元、裕大、北洋、宝成等纱厂相继建成。六大纱厂初具规模。此外,天津市区还有单织厂87家。至此,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近代棉纺织业的中心。1931年仁立毛织厂在津建成,1934年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建厂投产,天津近代毛纺织工业自此开始形成。仁立、东亚是天津驰名的两大毛纺厂。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的取“抵制洋货”谐音的“抵羊牌”毛线成为中国第一个国产毛线著名品牌,也是当时实业救国的代表。
  粮油加工
  1878年,天津已经出现使用机器磨面的磨房。1915年,中日合资在天津意租界内创办寿星面粉公司,产品旺销。直到1919年,“抵制日货”活动兴起,该公司因有日资介入遭抵制而停产。1925年,该公司重组,更名为寿丰面粉公司,后逐渐发展成华北规模较大的面粉企业,下设三个分厂。大丰面粉公司建于1921年,为二分厂,民丰面粉公司建于1923年为三分厂。其他较为著名的面粉企业还有福星面粉公司,建于1919年,生产“蝙蝠牌”面粉,嘉瑞面粉公司建于1924年,生产“牧牛牌”面粉。
  海洋化工
  主条目:天津碱厂、久大精盐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天津地区古代就有盐业,属“长芦盐”。但传统的食盐制作粗糙、质量较差,精盐制作已成必然趋势。1914年在北洋政府的允可下,在盐务专家景韬白的支持下,集资在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得到了众多社会名流的大力支持,发起及赞助人有梁启超、范源濂、李思浩、王家襄、景学钤、胡浚泰、刘揆一等。
  范旭东从日本采购机器,购地建厂。起初购盐为原料,后自置盐田,作为原料。使用重结晶法工艺生产出精盐,产品商标为五角形的海王星。纯碱和硫酸的生产水平是20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指标之一。范旭东另一贡献就是创建了永利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进口碱的数量急剧下降,中国人民只能食用“土碱”,并且许多以纯碱为原料的工厂也被迫停工。范旭东等人决定采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苏尔维制碱技术生产纯碱,1917年着手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于1923年完成碱厂基本建设,于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雪白的纯碱,定名“红三角牌”。精盐和纯碱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外国企业的垄断,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空白。同时,“红三角牌”纯碱使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永利碱厂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制革工业
  1898年吴懋鼎在天津创办北洋硝皮厂后各地纷纷设厂,到民国9年农商部统计全国有新式制革厂3l家。1931年统计天津有新式制革厂11家,以裕津为最大,华北、鸿记为次之。裕津厂虽为中日合资产业,但厂内主要权力归日本人,产量占天津皮产量半数以上,主要产品有花旗、法兰、箱皮、马具皮等。华北厂在天津是华商经营的最大皮革厂,初期以马皮为主,年产约2万张,后来专心研制花旗,法兰两种皮革。鸿记厂建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有花旗、法兰、鹿皮3种产品,是天津的名牌产品。利生厂是中国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厂,该厂从制革开始,自己缝制篮球、足球等皮制球类产品,后逐步增设木工部、制革部、制弦部、营业部,是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天津制皮作坊约有三、四十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城角、太平庄、南开大街、南大道、华家场一带。
  机器加工业
  清末机器加工业就开始萌芽的三条石地区经过“新政”时期的发展,到1914年这一地区有铁业作坊、工厂17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到1937年前,三条石地区从事铸铁和机器制造的工厂已达300家左右,成为当时有名的“铁厂街”。三条石地区鼎盛时期较为著名企业的有1918年建成的郭天祥机器厂,在当时已经注册了商标;以及1926年建成的福聚兴机械厂。
  其他工业
  主条目: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电灯房
  天津近代民族资本产业在兴盛期除了纺织业、粮油加工、机器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大型规模产业外,还有很多类型和著名产业品牌。如天津丹华火柴公司,是1917年华昌公司与北平丹凤火柴厂合并形立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柴厂。丹华火柴公司与同时期的天津北洋、中华、荣兴等三家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占领了国内各地主要市场。1921年周学熙创办的耀华玻璃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董事会和总事务所设在天津,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时方出专利权,工厂设在秦皇岛。1929年,陈调甫等人创办天津永明油漆厂,首先制成酚醛清漆“永明漆”;1931年以后,经研发陆续生产醛酸纤维素漆、硝基纤维素漆;1948年又研制成功醇酸树脂漆,即可刷、可喷、可烘的“三宝漆”。天津油漆工业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仅1912至1928年,天津民营资本厂家就有2471家,总资本额约8242.7万元,涉及66个行业。其中,纺织1407家,总资本额为2687万元,占当时天津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无论是厂家数,还是资本额均居首位;化工企业有280余家,资本总额1100余万元;食品工业130余家,资本总额855万元。从1900至1937年间外资企业在天津也得到发展。1901至1928年,外商在天津设厂约90家,资本总额约3000万元。1928至1937年,共有11个国家在天津投资建厂217家。其中较为著名的外资企业有1904年建成的比利时的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法国电灯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及华北后,成立专门统筹华北地区内城市建设事务的华北建设总署,多次制订“华北开发计划”并强调资源的开发与交通运输事业建设两大原则。而天津在计划中被规划成向日本本国输送物资的交通枢纽。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华战略为适应战争需要发生了改变,天津除了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之外,也成为华北进行长期工业建设的城市之一。为此,日本先后在天津制订了《天津都市计划大纲》、《塘沽都市计划大纲》和《大天津都市计划》等规划。1939年华北建设总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别市公署下达的《天津市都市计划大纲》,其方针是使天津成为华北贸易大港、商业都市和工业基地。
  在天津沦陷后,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启新洋灰公司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被日本侵华军队占领。永利碱厂、久大精盐拒绝与侵华日军合作,永利公司总部被迫由天津暂迁香港,工厂便带领技职人员和工人技术骨干撤往四川。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被日军占领后,变成“军事劳工监狱”。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先后成立了塘沽运输公司、天津船舶运输会社等机构,其造船部在大沽有东、西两厂。东厂系新建,西厂即是大沽造船所,为军管工厂委托经营。天津六大纱厂先后被官僚资本和日资所兼并。恒源纱厂和北洋纱厂分别于1925年和1936年被官僚资本的诚孚信托公司接管。裕大纱厂和宝成纱厂先后于1933年和1935年被转卖给日资东洋拓殖会社和伊藤忠商事会社合组之大福公司。裕元纱厂和华新纱厂也于1936年被拍卖给日资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分别改为公大六厂和公大七厂。此外,日资在天津又新建成裕丰、上海、双喜、大康等4家纱厂。
  在抗日战争时期天津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为提供军事侵略所需物资,日本因此在天津建设了部分与军事相关的企业,如日商华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中山钢业所等6家钢铁企业。在此期间,日本设立的重要企业还有北支自动车株式会社、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等。侵华日军占领时期,天津机器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结构,提高了技术构成。直到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时,天津已有300余家机械厂。
  日后,这些工厂以及下属的研究机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商中山钢业所解放后更名天津钢厂,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更名为天津化工厂,日商华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今天的动力机车厂。原日本在华的纺织企业被接收后成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永利制碱公司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日后,将社中一切财产和所有工作人员并归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天津近代工业发展

6. 天津近代工业发展?

  天津近代工业,始于洋务运动中清朝政府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等。此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设河北新区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周学熙等实业家在天津创办了一批“官督商办”性质的大型产业。到20世纪初期,中国民间产业开始蓬勃发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永利碱厂,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其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的象征”。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和天津租界的建设促使天津在近代的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业中心,以及中国第二大工业和金融商贸城市。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日占时期等四个阶段。由于天津近代工业发展繁荣,天津市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津近代工业博物馆。

  萌芽期
  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期是开埠后的洋务运动时期。从1866年开始,受洋务运动影响,清政府在天津及周边地区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军工产业。为应付对外通商事务,清政府又于天津设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天津成为李鸿章北洋基地的核心地区,这一时期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初期。
  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业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洋务运动兴起,“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以军工产业为代表的官办产业。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东18里贾家沽道附近觅得土地22顷,在周围挖壕沟,建造长1500余丈的围墙,建成天津机器局东局,是天津机器局火药厂,俗称为“东局子”,是当时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军工产业。该局为北方诸省提供军需的枪支、弹药,在北洋水师建成后,又负责提供北洋舰队所需的军需物资。在崇厚之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主持天津机器制造局,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机器制造、金属冶炼、铸造、热加工、基本化学、船舶修造等规模可观的大型军工企业。天津机器局的东局子被称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机器局之一。
  清政府为加强海防,又于1880年由李鸿章在天津创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大沽船坞是近代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与旅顺军港、威海卫刘公岛并称北洋水师的三大基地,用于修理北洋水师的军舰,1890年始造军火。
  “官督商办”产业的创办
  为配合近代军工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电报线和中国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并创办开平铁路公司和开平矿务局,开平矿务局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化大型煤矿,以保证军工产业所需要的能源物资。 1878年由李鸿章委派买办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起初原拟官办,后因清政府财政支绌,才改为官督商办。 1879年,以直隶总督府为起点,经天津机器局东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营之间架设电线之间的电报线,是中国最早的电报线。此后又铺设了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后在天津设电报总局,下设电报东局、电报北局、电报南局三个分局。天津电报局虽是“官督商办”,但凡洋务、军务电报,均为“头等官报”,发报顺序又定为“先官后商”。
  而始建于1880年的唐胥铁路,后经李鸿章建议,延长至大沽及天津,主要用于开平煤炭的运输和北洋海防调兵运输军火。1887年李鸿章将开平铁路公司更名为中国天津铁路公司(又称津沽铁路公司)。津唐铁路建成后,李鸿章考虑到北洋防务,以天津为中心,修筑了天津至山海关的铁路除上述为军工产业服务的“官督商办”近代产业,为方便南北贸易往来李鸿章早在1872年就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总局在上海,设津局位于天津的紫竹林南。
  早期的外资企业
  外资在天津最早经营的近代企业是1874年英国的大沽驳船公司,但比李鸿章筹办的轮船招商局要稍迟一些。外国资本是在1871年才获准在天津经营驳船运输业务,须经清政府规定试办年限。1874年5月,英商集资兴办的大沽驳船公司成立了,资本为33000美元。1889年9月大沽驳船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资本为50万两。”至1900年天津共19家外资企业,英、德两国占16家。在19家外资企业中,以对外贸易的企业为主,其中打包厂有11家。此外,其他早期的外国资本多为小型民用工业。
  民间资本产业的创办
  天津的民间资本产业较外资产业还晚,1878年由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在1900年以前,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每年获利六七千两,此后又有民间资本添没三四家,每家每年仍可得利六七千两,足见销路日旺。这些在19世纪90年代新设的机器磨坊,缺乏具体的历史记载,目前可以明确考证的有大来生机器磨坊、天利和机器磨坊和南门外瑞和成机器磨坊3家。
  1884年,广东商人罗三佑创办的德泰机器厂是天津第一家民间资本创建的铁工厂。机器制造产业方面,天津还有1886年天津英租界内开办的万顺铁厂。此外,德泰机器厂、万顺铁厂都设在毗邻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带。20世纪初,这里又设有炽昌铁工厂等。因此与当时天津租界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海大道一带是天津早期民族资本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天津早期民间资本创建的机器加工产业,还有三条石大街1897年建成的金聚成铁厂。其他的产业则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来水公司、1897年创办的北洋织绒厂、1898年创办的北洋硝皮厂,都是当时的著名买办吴懋鼎在天津投资兴办的,也是当时天津乃至北方同类行业中最早的。
  天津近代工业初始期重要产业有三十余家,十九家为外资企业。其余十七家家民族工业中,六家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产业,这六家产业多与军事相关,即使为官督商办性质,也多为官僚所控制。民间资本产业投资较晚,规模较小,类型也并不多。天津早期的近代工业主要以军工产业为主、规模较大,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具有开创性价值。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天津机器局东局;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北洋电报学堂;第一条自主型标准轨铁路、第一条电报线——“北塘—大沽—天津”军用电报线;中国北方第一座船坞等都与天津息息相关。

  发展时期
  主条目:河北新区
  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是从袁世凯在天津推行“新政”至中华民国成立初年。1902年前后,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凯在天津大力推行“新政”,至中华民国成立前后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突出表现在河北新区的建设、近代工业教育的繁荣以及民间资本产业的发展。
  “官督商办”产业的发展
  20世纪初袁世凯在天津推行的“新政”为天津近代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1902年,周学熙受袁世凯之托创办北洋银元局,取得成功后又于1906年创建了北洋劝业铁工厂等重要的官督商办产业,河北新区一度成为重要的工业区。同时,河北新区还创办了直隶高等工业学堂、考工厂、实习工场等教育机构,成为重要的工业教育基地。
  周学熙又于1906年接手唐山因产品质量差而倒闭启新洋灰公司,该公司前身为1889年唐廷枢创办的唐山细棉土厂,是李鸿章委派招募民间资金创办的。周学熙接手后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水泥生产设备——丹麦史密斯公司的干法水泥回转窑,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创了中国水泥工业的先河。
  军工业的转型
  主条目:大沽船坞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大型的官办军工产业受到侵略军的严重破坏。天津机器制造局的东局子被八国联军占领,后被用作法国兵营,天津机器制造局的西局子海光寺机器局则被完全破坏。在1901年被日军占领,西局子的旧址被作为日本兵营之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于1900至1902年被俄国占领达两年之久。1906年,大沽船坞作为北洋劝业铁工厂大沽分厂投入生产,并将原大沽船坞的炮厂划为宪兵学堂之用,大沽船坞此时已成为官助商办的产业。
  商办产业发展
  “新政”时期天津的民间资本得到了发展,河北新区的建设,天津造币总厂、直隶工艺总局、北洋劝业铁工厂等相继建成,加上天津的机器工业本身具备一定的基础,三条石大街一代逐渐发展成机器制造工业的中心。同时,工业区的范围由河北新区沿三条石大街向天津旧城西部蔓延。从1902至1911年,天津出现过的工业企业总计为139家,涉及矿业、水泥、机器制造、纺织、化工、食品等行业,其中纺织行业居首41家,化工行业(含火柴、皮革、化妆品、榨油)居次31家,食品加工行业(含烟草)居三20家,天津的支柱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著名产业如大红桥附近的天津造胰公司建于1905年,纪钜汾1908年创办卷烟公司。这一时期的稳步发展为辛亥革命后民间资本工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兴盛时期
  民国初至日军侵占这段时期是天津近代工业的兴盛期,这段时期主要表现在商办产业的兴盛。面粉、火柴、纺织、化学、制革等类型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天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的工业中心,全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纺织业
  自“北洋新政”期间起,周学熙作为北洋实业的奠基人,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并倡导“大兴工艺”并大力开办工厂和工业教育。1904年,实习工场下设织机、染色、提花等科目,开始了机器织布工业。此后,天津及周边地区兴办了数十家机器织布工厂。1915年由周学熙创办的天津第一家机器纺纱厂直隶模范纺纱厂建成,1916年章瑞廷创办恒源帆布有限公司,后与直隶模范纺纱厂合并,改名为恒源纱厂。1916年,周学熙退出北洋政府后,致力于实业,创办新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建成天津华新纱厂,又在青岛、唐山、卫辉三地设分厂。1918年至1922年间,裕元、裕大、北洋、宝成等纱厂相继建成。六大纱厂初具规模。此外,天津市区还有单织厂87家。至此,天津已成为中国北方近代棉纺织业的中心。1931年仁立毛织厂在津建成,1934年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建厂投产,天津近代毛纺织工业自此开始形成。仁立、东亚是天津驰名的两大毛纺厂。东亚毛呢纺织公司的取“抵制洋货”谐音的“抵羊牌”毛线成为中国第一个国产毛线著名品牌,也是当时实业救国的代表。
  粮油加工
  1878年,天津已经出现使用机器磨面的磨房。1915年,中日合资在天津意租界内创办寿星面粉公司,产品旺销。直到1919年,“抵制日货”活动兴起,该公司因有日资介入遭抵制而停产。1925年,该公司重组,更名为寿丰面粉公司,后逐渐发展成华北规模较大的面粉企业,下设三个分厂。大丰面粉公司建于1921年,为二分厂,民丰面粉公司建于1923年为三分厂。其他较为著名的面粉企业还有福星面粉公司,建于1919年,生产“蝙蝠牌”面粉,嘉瑞面粉公司建于1924年,生产“牧牛牌”面粉。
  海洋化工
  主条目:天津碱厂、久大精盐公司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
  天津地区古代就有盐业,属“长芦盐”。但传统的食盐制作粗糙、质量较差,精盐制作已成必然趋势。1914年在北洋政府的允可下,在盐务专家景韬白的支持下,集资在塘沽创办了久大精盐公司,得到了众多社会名流的大力支持,发起及赞助人有梁启超、范源濂、李思浩、王家襄、景学钤、胡浚泰、刘揆一等。
  范旭东从日本采购机器,购地建厂。起初购盐为原料,后自置盐田,作为原料。使用重结晶法工艺生产出精盐,产品商标为五角形的海王星。纯碱和硫酸的生产水平是20世纪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指标之一。范旭东另一贡献就是创建了永利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进口碱的数量急剧下降,中国人民只能食用“土碱”,并且许多以纯碱为原料的工厂也被迫停工。范旭东等人决定采用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苏尔维制碱技术生产纯碱,1917年着手创办永利制碱公司,于1923年完成碱厂基本建设,于1926年6月29日生产出雪白的纯碱,定名“红三角牌”。精盐和纯碱的研制成功,打破了外国企业的垄断,填补了中国化学工业的空白。同时,“红三角牌”纯碱使中国生产的化工产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和证书,证书中称永利碱厂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
  制革工业
  1898年吴懋鼎在天津创办北洋硝皮厂后各地纷纷设厂,到民国9年农商部统计全国有新式制革厂3l家。1931年统计天津有新式制革厂11家,以裕津为最大,华北、鸿记为次之。裕津厂虽为中日合资产业,但厂内主要权力归日本人,产量占天津皮产量半数以上,主要产品有花旗、法兰、箱皮、马具皮等。华北厂在天津是华商经营的最大皮革厂,初期以马皮为主,年产约2万张,后来专心研制花旗,法兰两种皮革。鸿记厂建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有花旗、法兰、鹿皮3种产品,是天津的名牌产品。利生厂是中国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厂,该厂从制革开始,自己缝制篮球、足球等皮制球类产品,后逐步增设木工部、制革部、制弦部、营业部,是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中规模最大的。天津制皮作坊约有三、四十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城角、太平庄、南开大街、南大道、华家场一带。
  机器加工业
  清末机器加工业就开始萌芽的三条石地区经过“新政”时期的发展,到1914年这一地区有铁业作坊、工厂17家。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鼎盛时期。到1937年前,三条石地区从事铸铁和机器制造的工厂已达300家左右,成为当时有名的“铁厂街”。三条石地区鼎盛时期较为著名企业的有1918年建成的郭天祥机器厂,在当时已经注册了商标;以及1926年建成的福聚兴机械厂。
  其他工业
  主条目: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国电灯房
  天津近代民族资本产业在兴盛期除了纺织业、粮油加工、机器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大型规模产业外,还有很多类型和著名产业品牌。如天津丹华火柴公司,是1917年华昌公司与北平丹凤火柴厂合并形立的,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火柴厂。丹华火柴公司与同时期的天津北洋、中华、荣兴等三家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占领了国内各地主要市场。1921年周学熙创办的耀华玻璃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董事会和总事务所设在天津,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时方出专利权,工厂设在秦皇岛。1929年,陈调甫等人创办天津永明油漆厂,首先制成酚醛清漆“永明漆”;1931年以后,经研发陆续生产醛酸纤维素漆、硝基纤维素漆;1948年又研制成功醇酸树脂漆,即可刷、可喷、可烘的“三宝漆”。天津油漆工业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仅1912至1928年,天津民营资本厂家就有2471家,总资本额约8242.7万元,涉及66个行业。其中,纺织1407家,总资本额为2687万元,占当时天津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无论是厂家数,还是资本额均居首位;化工企业有280余家,资本总额1100余万元;食品工业130余家,资本总额855万元。从1900至1937年间外资企业在天津也得到发展。1901至1928年,外商在天津设厂约90家,资本总额约3000万元。1928至1937年,共有11个国家在天津投资建厂217家。其中较为著名的外资企业有1904年建成的比利时的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法国电灯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日军占领天津及华北后,成立专门统筹华北地区内城市建设事务的华北建设总署,多次制订“华北开发计划”并强调资源的开发与交通运输事业建设两大原则。而天津在计划中被规划成向日本本国输送物资的交通枢纽。但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侵华战略为适应战争需要发生了改变,天津除了作为交通枢纽的作用之外,也成为华北进行长期工业建设的城市之一。为此,日本先后在天津制订了《天津都市计划大纲》、《塘沽都市计划大纲》和《大天津都市计划》等规划。1939年华北建设总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别市公署下达的《天津市都市计划大纲》,其方针是使天津成为华北贸易大港、商业都市和工业基地。
  在天津沦陷后,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启新洋灰公司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被日本侵华军队占领。永利碱厂、久大精盐拒绝与侵华日军合作,永利公司总部被迫由天津暂迁香港,工厂便带领技职人员和工人技术骨干撤往四川。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被日军占领后,变成“军事劳工监狱”。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先后成立了塘沽运输公司、天津船舶运输会社等机构,其造船部在大沽有东、西两厂。东厂系新建,西厂即是大沽造船所,为军管工厂委托经营。天津六大纱厂先后被官僚资本和日资所兼并。恒源纱厂和北洋纱厂分别于1925年和1936年被官僚资本的诚孚信托公司接管。裕大纱厂和宝成纱厂先后于1933年和1935年被转卖给日资东洋拓殖会社和伊藤忠商事会社合组之大福公司。裕元纱厂和华新纱厂也于1936年被拍卖给日资钟渊纺绩株式会社,分别改为公大六厂和公大七厂。此外,日资在天津又新建成裕丰、上海、双喜、大康等4家纱厂。
  在抗日战争时期天津成为日本侵华战争的后方基地,为提供军事侵略所需物资,日本因此在天津建设了部分与军事相关的企业,如日商华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中山钢业所等6家钢铁企业。在此期间,日本设立的重要企业还有北支自动车株式会社、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等。侵华日军占领时期,天津机器工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结构,提高了技术构成。直到战争结束日本投降时,天津已有300余家机械厂。
  日后,这些工厂以及下属的研究机构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日商中山钢业所解放后更名天津钢厂,日商东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汉沽工厂更名为天津化工厂,日商华北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今天的动力机车厂。原日本在华的纺织企业被接收后成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永利制碱公司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日后,将社中一切财产和所有工作人员并归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
  

7.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以及现状的情况

  天津本来就是重工业城市。    现状吗,你看看滨海新区。国家砸进去老多钱,来发展
  (一)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总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1993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5年后1998年突破2千亿元,4年后2002年突破3千亿元;此后,一年一个台阶,2003年突破4千亿元,2004年突破5千亿元,2005年突破6千亿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两个台阶,分别突破8千亿元和1万亿元(见表1)。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同时,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也突破千亿元,使得工业总量和效益共同迈上新的台阶。


  2、形成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区县工业为骨干的“雁形”工业布局


  随着天津市工业嫁接、改造、调整,工业战略东移的实施,天津市工业布局发生明显的变化,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工业最大的增长点。2007年滨海新区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单位数,完成全市近60%的工业总产值(58.7%),滨海新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就像领头的大雁,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特别是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工业的发展。2007年,除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9.7%,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为天津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业为骨架的“弓形”产业结构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确立起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2007年这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2.3%。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010.74亿元,超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488.2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一大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1544.95亿元,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501.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二大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51.37亿元,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186.45亿元,为第三大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707.97亿元,超过700亿元,增加值462.49亿元,为第四大行业。2007年这4个行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2.8%,增加值占62%,是目前天津市工业第一板块的4个主要支柱行业。除这4个主要支柱行业外,近年来天津市工业的其他一些行业发展也不断加快,产值规模逐步增大,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581.88亿元、增加值97.3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583.39亿元、增加值119.9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418.94亿元、增加值92.6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418.98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79.31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334.8亿元、增加值58.39亿元),这6个行业2007年产值规模均超过300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增加值占19.6%,为天津市工业第二板块的骨干行业。第一板块的4个支柱行业和第二板块的6个骨干行业,产值和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工业的80%。这10个行业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4、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目前比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到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6%,两者合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近九成。私营工业企业迅猛发展,2007年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4.2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7%,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除在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已明显缩小,2007年天津市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5%,不足10%,较2000年回落5.3个百分点。中小型工业企业也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98.8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27.4%,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0.5%,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5、部分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电子、冶金、汽车制造等一些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2007年天津工业生产移动通信设备(手机)9778.77万部,占全国总产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3%;轿车45.4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9.2%,光通信设备占42.3%,自行车占26.1%,焊接钢管占24.9%,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占21.2%,热轧窄钢带占15.1%,无缝钢管占14.8%,照相机占8.3%。特厚板、中小型型钢、热轧薄板、厚钢板、冷轧薄板、大中型拖拉机、发电设备、家用吸尘器、缝纫机、空调、氢氧化钠(烧碱)、碳酸钠(纯碱)等重点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5%以上。


  (二)天津工业发展与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尽管近年来天津市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天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从全国看,天津工业发展还不够快,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的天津发展要“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对天津要建成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业总量规模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位置


  尽管2007年天津市工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从全国看,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快。2007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2644.79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4位,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中。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南、上海、辽宁、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个省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依次排在全国的前10位,增加值总量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处于全国第一板块。2007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18.5%)低0.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国排第21位,比2006年后退两位,导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过。目前比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低的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大有赶超天津市之势,需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2、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有10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亿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的产值为22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亿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个行政区县,平均每个区县的工业总产值为500多亿元,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区县仅有塘沽区和西青区,产值分别为3038.18亿元和1853.43亿元;而上海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19个行政区中,平均每个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是天津市区县平均水平的两倍。2007年上海就有6个区产值超千亿元,其中,浦东新区4689.38亿元,松江区3440.96亿元,闵行区3020.68亿元,嘉定区2132.15亿元,宝山区2075.31亿元,金山区1122.3亿元,产值接近千亿元的还有南汇区和青浦区。上海每个区县的土地面积大体为天津市各区县的一半,而创造出的产值却是天津市各区县的两倍,可见,天津市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行业竞争力还不强


  尽管目前天津市工业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但从全国来看,天津市支柱行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全国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作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整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2%,远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个主要支柱行业占全国的比重为4.6%和3.9%,比重也比较低,不足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从天津市工业行业结构看,发展也不平衡,支柱行业偏少。全市36个工业行业中,主要依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支撑,这10个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0%,其中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也仅有3个。其他26个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服装鞋帽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等20个行业产值规模都不足100亿元。


  4、“天津制造”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天津工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总量和效益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还没有显现,“津产”名牌产品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产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而国际国内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日本制造业在50、60年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品牌,70、80年代韩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一批制造业名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海尔、澳柯玛、海信等一批制造业品牌。而天津市制造业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鸥”手表、“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对偏少,影响力还不大,没有形成“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


  二、加快天津工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工业是创造物质财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产业,也是由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发展基础。工业化发展程度如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9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这9个地区中除上海和四川两地二产比重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个地区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从这9个地区的发展轨迹看,工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成为全国工业增长的排头兵,为尽快壮大天津综合经济实力提供强劲动力。加快天津工业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工业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国各地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的快速增长首先必须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产业层次比较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项目投入做保障,使工业投入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筹划了四十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额2649亿元,全市各区县又筹划了包括工业在内的145个重大项目。


  但从全国发展的形势看,天津工业投入的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够快,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9%,总量规模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两个省2007年工业投资增幅超过50%,吉林、西藏、湖南、陕西、重庆、江西、宁夏、福建等8个省市工业投资增幅都在40%以上,山东工业投资总量更是突破7000亿元大关,江苏、河南、浙江、辽宁、广东等5省工业投资总量在3000亿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工业投资额在2000亿元以上。相对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相对于中央对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要求,天津工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需要筹划更多更好的项目。高强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要眼睛向外,向国际、国内宣传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机遇,宣传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津投资,在国际和国内掀起投资滨海新区、投资天津的热潮。


  (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要有生产要素做保障。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为原始动力外,还要使生产要素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土地是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国内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发展空间缩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发展空间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天津的滨海新区拥有大量的盐碱荒地,开发成本远低于中心城区,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天津市要特别注重利用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良好机遇,积极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为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劳动力成本看,由于天津市的人均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全国来看优势不明显。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劳动报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却更为明显。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劳动力资源,更需要形成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业加快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资本方面看,充沛的资金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深圳、浦东开发开放之初都曾出现全国的资金向这两个地区汇聚的趋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来,也开始出现资金流动向天津市汇聚的征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15.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实际到位52.78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31.2个和3.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内资超过600亿元,达612.05亿元,增长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金的吸引。对资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驱动,只有投资利润回报率高才会对资金流有吸引作用,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术创新优势


  加快天津市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术创新优势。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771家,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2%;有R&D活动的企业535家,增长0.2%,占8.4%;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605家,增长3.8%,占9.5%;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318家,增长11.2%,占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足以确立技术创新的优势。相反,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术创新还存在不小差距。标志着一个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R&D经费占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别低3.3和0.3个百分点。目前天津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仍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主要靠外资企业支撑,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


  加快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基地定位要求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尽快形成天津市工业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要建立健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积极搭建重大产品研发平台,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要建立促进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的政策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形成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尽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使科技创新、名牌产品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能。


  (四)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务院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滨海新区要成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基地,其目的就在于从制度方面探索推进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条件。天津市工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机会,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加快推进企业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要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业组织机制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来滨海新区发展创业。三是要特别重视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资本、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培育出一大批经营管理水平比较好、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中小企业。


  三、深刻认识天津工业发展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业发展的一些条件有所改变。


  首先从国际市场看,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而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于美元汇率不断走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国过去那种“两头在外,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近两年来,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山东青岛等地小型韩国企业外逃,部分跨国公司将投资和在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等一些现象,都说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天津工业发展的外向度比较高,加工贸易更是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全球通胀形势加剧,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等主要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费价格趋升,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新变化,天津工业必须加快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保持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其次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之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向纵深扩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产业结构也开始由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投资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消费需求明显提升。2008是党的十七大后各级领导班子换届的第一年,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尽管企业成本有了明显增加,但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投资新开工项目231894个,比上年增加2793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6258亿元,增长28.7%。在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改善,农村消费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消费需求有望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以及现状的情况

8. 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吗

不对,天津是我国近代工商业基地,在无果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南有上海北有天津,这是当时(民国初期)的我国工商业的格局。北方的制造业基地在唐山,总部在天津。例如:开滦煤矿、启新洋灰、机车制造等。扩展资料天津坚持制造业立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今年1月至5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快于全国2.2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0%,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工业出口连续5个月保持增长,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制定实施制造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构建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为重点的“一主两翼”产业创新格局,加快推进“中国信创谷”“生物制造谷”“特色细胞谷”“北方声谷”建设。今年1月至5月,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5%,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4%,分别快于规上工业6.5和5.4个百分点;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6.3%。质量效益稳步改善。今年1月至4月,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倍,比2019年同期增长30.4%。其中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2.9倍,拉动规上工业利润123个百分点。1月至5月,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25%,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2倍、92%和91%。中石化南港乙烯项目启动,北燃LNG、三星电机MLCC、中芯国际T2/T3等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链发展能级提升。出台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强化串联、补链、强链,做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汽车和新能源汽车5条“强链”,壮大车联网、新材料2条“新链”,延长集成电路、绿色石化、航空航天3条“短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整体配套,为制造强市建设提供有力产业支撑。智能制造大力推进。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举办,签约210个项目,投资总额1057亿元。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专项资金政策作用,累计支持5批项目1726个,安排资金52.1亿元。建成丹佛斯、海尔5G工厂、长荣科技等102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培育紫光云、中汽研、宜科电子等一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工业企业上云超过6000家。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1.9%,位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