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墨菲定律到底是什么?

2024-05-14

1. 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墨菲定律到底是什么?

第一次看见墨菲定律这个词,是在看爱情公寓的时候,众人准备给展博和宛瑜拍婚纱照,精心筹备分配了工作之后,最终一件事也没有办成,胡一菲由此谈到了了墨菲定律。那么墨菲定律到底是什么呢?

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爱德华·墨菲(Edward A. Murphy)提出的,亦称墨菲法则、墨菲定理。原文为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
一句本无恶意的玩笑话最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只是说出了坏运气带给人的无奈。或许是这世界不走运的人太多,或许是人们总会犯这样那样错误的缘故,这句话被迅速扩散,最后竟然演绎成: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根本内容是“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指的是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有大于零的机率,就不能够假设它不会发生。

凡是可能出错的事有很大几率会出错,墨菲定律到底是什么?

2. 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还记得 2014年在世界各国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吗?
  
 还记得男主角库珀( 超级大帅哥马修·麦康纳扮演)的女儿叫什么吗?
  
 就叫墨菲 !
  
 
  
 
                                                                                  
 爱德华·墨菲 是美国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上尉工程师。1949年,他和他的上司斯塔普少校,在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爱德华·墨菲 发现,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由此,他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
  
 后来,墨菲的这段话被广泛传播,不断演绎,最终变成了一句大家可能更加熟知的表述: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印证了“墨菲定律”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
  
 虽然“墨菲定律”有这么高的地位,但是其实:墨菲定律没有数学依据,它其实是一个心理学现象。
  
 墨菲定律,是一种“选择性记忆”的心理学现象。一路绿灯,按时到公司;洗完车后,天空万里无云;重要的东西没掉,或者就掉在脚边......这些事情太顺利,不会给你深刻记忆,而只是那些让你挫折和痛苦的记忆,最难磨灭。墨菲定律的原理是:顺利的事儿,你记不住。
  
 我们再来看一个安全悖论:一方面我们讲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讲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是不是,两个观点互相矛盾,怎么理解呢?
  
 我的解释:
  
 经过多年,墨菲“定律”逐渐进入习语范畴,在文化方面,它代表一种近似反讽的幽默,当作对日常生活中不满的排解。
  
 墨菲定律的原句派生出来的句子:
  
 对于小概率事件,如何重视?
  
 默念墨菲定律的四个推理,激发你的心理保护机制:
  
 怎么理解? 你可以百度《马航失联事件终极分析——致命的墨菲定理 》,看看墨菲定律怎么解释MH370失踪事件,看了之后相信你对马航的失踪原因有了全新的理解。赶巧的是,曾经牵动世界公众之心的马航MH370在4年、1603天后,7月30日,终于向公众公布了“终极报告”。结论是通过调查,无法确认飞机离开既定路线的原因,无法确认飞机失联的最终原因 。这也印证了墨菲定律。
  
 由于小概率事件在一次实验或活动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给人们一种错误的理解,即在一次活动中不会发生。与事实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觉,麻痹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事故可能频繁发生。譬如,中国运载火箭每个零件的可靠度均在0.9999以上,即发生故障的可能性均在万分之一以下,可是在1996、1997两年中却频繁地出现发射失败,虽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不能不说明小概率事件也会常发生的客观事实。

3. 经典法则二:墨菲定律--感觉会出错的事,往往就会出错

墨菲定律: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墨菲定律最重要的观点是:
  
 1、任何事情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的程序都是有缺陷的;
  
 3、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4、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墨菲定律普遍存在,它告诫我们:面对事物本身的缺陷,我们最好还是想得更周到、更全面一些,要采取多种保险措施,防止偶然发生的人为失误所导致的灾难和损失。
  
 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当你感觉不对了,就要分外小心,因为你担心的事情很有可能就会发生。
  
 因为墨菲定律的存在,所以我们总会面临一些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态度。我们要有挑战失败的勇气,要有屡败屡战的决心。

经典法则二:墨菲定律--感觉会出错的事,往往就会出错

4. 墨菲定律 你越担心一件事,它就越有可能发生


5.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

答:1、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要长。 3、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4、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必然会出错。 墨菲定律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会发生,不管...【摘要】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提问】
答:1、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要长。 3、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4、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必然会出错。 墨菲定律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会发生,不管...【回答】
不好意思,麻烦再讲详细些呢?【提问】
答:墨菲定律的原理是:顺利的事儿,你记不住。我们再来看一个安全悖论:一方面我们讲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讲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回答】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

6.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

墨菲定律的原理是:顺利的事儿,你记不住。我们再来看一个安全悖论:一方面我们讲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讲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摘要】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提问】
墨菲定律的原理是:顺利的事儿,你记不住。我们再来看一个安全悖论:一方面我们讲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讲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回答】
友友,真心没听懂,可以再说得具体一些不【提问】
墨菲定律的原理是:顺利的事儿,你记不住。我们再来看一个安全悖论:一方面我们讲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另一方面我们又讲墨菲定律(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回答】

7.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

一,什么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就是: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那就一定会出错。墨菲定律不是一项数学规律,而是一个心理学现象,人们更容易记住挫折和痛苦。但墨菲定律,还是给了我们重要警示,管理者不要“盲目乐观”,要“谨慎乐观”。
  
  
 二,怎么做?
  
 第一,心理上,不能忽视小概率事件;第二,行动上,做最好的计划,做最坏的打算。针对已知的风险,已知的未知风险,未知的未知风险,做好风险管理。
  
 举例说明:

管理篇:墨菲定律:只要可能出错,就一定出错

8.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今天跟大家分享《墨菲定律》第二部分的内容。 
  
 美国空军基地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上尉参与了一个火箭减速超重的实验项目,需要安装传感器,传感器有两根线,一旦接反的话就不会正常读取数据。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传感器安装完毕后,发现这些传感器的接线居然无一例外的全部接反了。
  
 事后,墨菲上尉承认,这是由于自己在设计传感器时候,没有考虑到居然有人会把线接反,他自嘲:“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以错误的方式被处理,那么,最终肯定会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去处理它。”而这句自嘲,也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墨菲定理在当时无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技术会日臻完美,而人却始终会出错。如果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全部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做错的可能,那肯定会有人去把事情做错。
  
 只要有人参与,就不可能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犯错,环节越复杂,参与的人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越高明,我们将要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 事情永远会出错,最坏的情况永远会发生。 
  
 人们又将墨菲定律进一步深挖,从中阐述四个方面内涵:
  
 1、任何事情都不会像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计的要长。
  
 3、任何事情如果有出错的可能,就会有极大的概率出错。
  
 4、如果你预感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必然会出错。
  
 墨菲定律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会发生,不管对技术还是对概率都不要盲目自信,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事先要考虑好每一种可能性,防微杜渐,消除隐患。
  
 万事必作于细,既然最坏的情况总会发生,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个周全的预案,这就是墨菲定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浮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古希腊国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接到这个任务后,阿基米德苦想多日无果。有一天,他停下工作泡个热水澡轻松一下,跨进澡盆后水溢出来了,而且,他发现水越深,身体就越轻。于是他恍然大悟,通过计算将王冠沉入水中排出的水量解决了国王的疑问,而也戏剧性的发现了流体静力学中的重要定律——浮力定律。
  
 这一戏剧性的过程,后来被心理学家归纳为:酝酿效应。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想去解决一个复杂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耗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
  
 这种把难题暂时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们不会陷入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采取新的步骤和方法,使问题得以解决,如我们生活中的劳逸结合,以及以分割时间为基础的各类时间管理方法,都是从酝酿效应中延伸出来的。
  
 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个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更不要因此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可能是我们已经走进了讲话的思维定式中不能自拔。
  
 要相信我们的大脑,他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人脑中隐含着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被称为灵感或直觉。即使我们停止思考,大脑也会在意识深处,加工原来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所谓“控制错觉”,是指人类高估自己的非逻辑和非统计直觉,仅仅靠直觉做出的非理性判断。这是人类的本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一次次面对穷途末路时,必须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把命运交给未知。
  
 由此,“控制错觉”所带来的自信,正是人类一步步进化到生物链顶端的动力之一。但是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本能,让我们常常自信的犯错。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彩票公司卖的彩票都是1美元,一半是由自己选的号,另一半是卖票人随机出的。到了快出彩票那天,问他们手里的彩票如果转让的话,愿意接受多少价格?结果自选彩票的人出让价格是8.16美元,高于售价的8倍,而没有亲手挑选彩票的人,出让价格是1.96美元。这其中的原因在于,自选彩票中奖信心更强烈,所以价格也更高。
  
 但客观来讲,中奖这种偶然性事件发生只与概率有关,无论机选还是自选,中奖概率是一样的。在“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把命运交给概率”之间,人们更愿意相信前者。
  
 在面对我们无法做出判断的事情时,人们就会依赖直觉来做出判断。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问题,直觉至少比听天由命更积极一些。在酝酿效应中曾提到,直觉有时候甚至会扮演比理性更有价值的角色。
  
 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让自己陷入“控制错觉”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凭直觉做出的决定仅仅是直觉而已,毕竟不是真实意义上的理性决策,它没有其他依据。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术语。相信这个效应并不难理解,也比较常见。它的核心是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人理性判断,而追随大众的倾向,并否定自己的意见,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从众心理我们也不应该简单的否定,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过去人力进化的过程中,从众行为却无疑是一种生存良策。
  
 然而生活中有不少缺乏主见,轻易从众的人,也有人会专门利用这种心理达到目的。
  
 遇事不能不加分析的顺从大众行为,不能盲目随波逐流。当大众行为理性正确时,自然要跟随,当大众行为被非理性主导时,则要谨慎对待。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空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了这些描述,而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又称弗拉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关于星座与性格之间联系的论断。仔细分析这些性格描述你会发现,无论你阅读哪个星座的性格,75%以上都符合你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厉害之处:主观验证的作用。
  
 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某件事的欲望。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这件事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找到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人们喜欢“看上去跟自己相关的观点”胜过了“正确的观点”,而什么观点会让绝大多数人觉得相关呢?正是那些似是而非、摸棱两可的描述。
  
 这也是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面对“看上去跟自己相关”的观点和模糊不清的表述时,我们要保持头脑冷静,对自己的判断慎之又慎。
  
 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指出:对于同一理论或者命题的论证,多种解释和证明过程中,步骤最少,最为简洁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概括起来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简洁的理论才是好理论。
  
 在经济管理方面,这一理论也很有效。
  
 一家大型企业为了实现一百万件新产品的销售量,召集了最优秀的营销人才,不分昼夜的讨论开会,最后得出了几十种针对不同客户类型的销售方案。这时,美国著名的营销管理大师博恩建议在这个问题上应用奥卡姆剃刀原则:为什么只想着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渠道,向这么多不同的客户销售数目不等的新产品,却不选择通过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销售一百万件产品呢?
  
 这句话几乎推翻了这几天的全部讨论结果。于是大家重新坐起来头脑风暴,发现在合作的企业中,有一家公司拥有数百万客户,而且这家公司在推广他的产品时需要向客户赠送礼物。于是,数十种方案简化成了一套方案:搞定这家公司的客户礼品单子,最终他们的目标实现了。
  
 当然奥卡姆剃刀不是割草机,不能乱砍一气,只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的化繁为简。
  
 现在越来越倡导简约主义,简洁而不简单,这便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正确方式。
  
 
  
  
 
  
  
  以上内容摘自张文成著作的《墨菲定律》,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预知更加详细的信息和更多案例,请翻阅原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