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中观有什么不同

2024-05-16

1. 唯识与中观有什么不同

(以下内容仅是参考,不能确保准确,请见谅。。。)
具体的我不懂,有一些了解是听说的(曾稍微看了一点中观的内容),可能不是很确切仅供抛砖头:
唯识立了八识的概念,好像主要是在“立”这个方面上下功夫,或者是“有”吧。
而中观则与唯识相对立,好像主要是“破”,破“有”见。所以有不生不灭、不有不无……
他们两个应该都是佛法的两个方面,具体修学次序和方法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不宜过早涉足,要确保自己能够真正理解,否则,尤其是中观,如果理解错了,可能很容易学偏。。。。。
以上仅仅是我“道听途说”的内容,具体是否如此,请参考正规文献,那会更加准确,以免我孤陋寡闻自误误人。

唯识与中观有什么不同

2. 唯识和中观都分别说了些什么?他们的争执点在哪里?

现在网上讲佛法的还是先别随便看,有很多都打着唯识或者如来藏啥啥的旗号,但讲的却是外道邪见。中观和唯识有着不可磨合的不同观点,但殊途同归,就像烧油车和电瓶车一样

想学的话建议先把格鲁派的四宗义学明白,里面把有部、经部、唯识、中观讲的很透彻,容易区分,沈阳北塔的云丹法师讲的不错。这个学明白了也就不会乱了,跟着其中某一条道走下去即可。

3.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1、性质不同:中观是一个汉语词汇,有多个方面的意思,有宗教学解释,社会学解释,也是经济学的分支即中观经济学。唯识是一个梵语,音译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语倒置,称为识唯,汉土译为唯识。
2、特点不同: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观的本体为智慧,以般若慧观察一切法,了解一切法皆是因缘生,皆是假名而成,皆是空。
3、思想不同: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唯识的学统,发端于弥勒,集大成于护法。然护法的学统不行于印度,由胜军论师传至玄奘,独盛行于中国。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要想学修中观,可以从《中论》、《入中论》和《四百论》这三部论典入手。
2、学修中观要经历四步境界:首先万法抉择为空性,然后空性抉择为双运,之后双运抉择为离戏,最后离戏抉择为等性。
3、修行中观有两种途径:一是以窍诀方式直接安住空性,就像《六祖坛经》中所讲的那样。还有一种方法是通过反复观察,抉择出万法皆空的正见,然后安住于此见解。
4、确立对于胜义谛的终极看法(空性见),削弱实执,解决眼下的问题(烦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观

中观与唯识有什么区别?

4. 唯识古学和唯识今学的区别

唯识古义和新义的主要差别。
唯识古义和新义的主要差别在“不离”和“只有”之间,这两者之间的差别不大,最终目标一致,只是说法方法上的差别。先引一段原来的介绍:
从佛说的唯识经典,到慈氏、无著、世亲及其学生的论典基本上属于唯识古义,陈那之后如护法等论师的论著被称为唯识新义,或称唯识今义,其主要差别是,唯识古义讲唯识无境,即世上只有心识,根本没有外境;唯识新义讲一切唯识所现,皆不离识。这是因为唯识理论在后来与小乘和外道的辩论中,被迫发展出越来越多的方便说法以接引更大范围的众生,所以唯识新义较唯识古义方便说的成分更多一些,而唯识古义则显得简洁彻底,直陈唯识本义的成分大些。开始接触唯识时,会觉得唯识新义更容易接受,但学到最后应该回归古义才更接近佛陀本怀,而实际上也只有最终通达古义,才能够融会贯通整个修行次第,看清楚各层次方便说法如何统一服务于实证空性的最终目标,并依之断妄证真,转识成智。
下面再来详细介绍“不离”和“只有”的差别。
唯识古义讲唯识无境,就是说世上只有心识,而心识所认识到对象,即心识之外的一切境界都只不过是凡夫的妄想,根本是不存在的。或者说,世上只有心,所有众生都是以自心观他心,但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想记忆无量深厚,结果都是在本来唯有的众生心上生起自己业报成熟的那部分妄想,仅仅是因此才造成六道众生所见的不同,并不是世界上真的存在六道众生所见的各种事物,那只是因为众生妄想惯了随顺自己因缘成熟的记忆自然生起的幻象而已。这是最彻底的唯识义,是佛说“唯”有识的本义。
但这种说法与凡夫的感觉相差太远,可以说正好相反,凡夫就觉得心外有很多东西,甚至觉得只有不依赖于人们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存在,所以很难接受唯识无境的说法,因此后世弘扬唯识观的法师们,就只好在佛的说法与凡夫知见之间假安立一些过渡性的说法来接引众生,以使其能渐入佛见,于是出现了唯识新义的各种方便说法。
凡夫最不能接受唯识观点的地方是,如果说三界唯心的话,我们怎么能在仅存在心的世界上见闻觉知到森罗万象的各种事物呢?或者说,我们的认识对象如果只是心的话,怎么会把心看成万法呢?佛为了对尚未实证三界唯心真实情况的凡夫,用凡夫可以思议的形象和语言说明这是不奇怪的,是完全可能的,就用世间凡夫能够理解的现象来证明,佛说我们认为的现实实际如梦,虽然人做梦时只有一颗能做梦的心在胡思乱想,但这颗心却可以见闻觉知到各种事物,而且感觉这些事物都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在只有一颗心的情况下,这颗心是可以错误地认为真实存在着万法的。
佛还用幻术表演来比喻,我们认为实际存在的现实世界,就如同幻术师幻化出来的象马车乘人物战争等活剧一样,实际存在的只有砖瓦树枝等材料,而当幻化师念咒和作法之后,人们却看到了完全不同的场景,所以,虽然三界唯心,但众生却可以在这心上看到六道轮回的活剧,人道有情所见山河大地男女老少,鬼道有情所见旷野寒风火海冰窟,天道有情所见宫殿辉煌五欲享受,这些都如幻化出来的象马车等一样实际是不存在的。
佛还举了阳焰的比喻,沙漠上实际只有水蒸汽,但动物却看到远处有水面飘动,我们夏天在马路上就常可看到这种幻象。佛以这些比喻说明,我们看到的东西就如喻中所说的梦中事物、幻化象马、沙漠水景一样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佛常举的有八喻,除上三项还有水中月、空谷回声、影像、光影、变化等喻,除此之外还说了不少的比喻如空中花等喻来说明在只有心的世界上,有情是完全可以见闻觉知到完全不同景象的万法的。
但众生还是不甘心接受唯识无境的说法,说道理是这样,也是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我还是觉得,实际没有的东西,却让我能够看到它不合道理,或者说实际是一种东西,我却会看成另一种东西不合逻辑。实际上,就是因为世界的本来面目不合乎我们凡夫颠倒妄想的习惯,我们习惯认为先有万法后有认识,佛却说只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有执有万法的错误认识的习惯(记忆),才会生起错误的认为实有万法的错觉。而凡夫总是觉得后者不合逻辑,就是不相信没有的东西可以看见,所以法师们就方便说法,假安立出来一个合乎一点儿凡夫逻辑的说法来过渡一下:阿赖耶识中有色法种子(四大种)生起色法,我们前六识再去缘此色法,就感知到了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物质现象。这样,执着凡夫颠倒逻辑的人觉得可以接受了,而此色法又是由识生起的,离识便不能存在。但这就是把佛说的“唯”识——只有识,改成不但有识也有色法,但它是由识生起的,所以叫做“不离”识了。
方便总归是方便,在接受这种说法之后,继续学修,最终当然还是要达到唯识无境(只有能分别的识,而根本没有识所分别出来的一切境界——也就是凡夫所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毕竟空无所有的)、四大皆空的认识才算到家,因为到见道时,必须要把凡夫所能感知到的一切法完全彻底地空掉,一无所得,能所双亡,才能实证空性。
有的人不但执着方便说为究竟,而且还常犯一个更基本的错误,以为四大种所造色就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色法,实际上心识的种子和现行我们凡夫都见不到,只有实证空性的佛菩萨的后得智才能见到;而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法,都是依凡夫识所见虚妄相在名言中假安立出来的,都是凡夫的妄想,都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个基本原理在阿含经、般若经和唯识经论中都有,叫做缘起甚深,凡夫不可见知、不可思议,见缘起即是见法,见法即是见佛,即是见空性的大乘佛菩萨了。在唯识经论中对此原理更有详细说明,所谓甚深缘起法,就是指阿赖耶识种子及其所生现行心法,这些是凡夫外道甚至连佛教二乘的圣者都不能见知的,我们凡夫的六识就是在这种子与现行(真正的缘起法——依他起)之上生起虚妄的认识——遍计所执的,也就是前面讲过的道理,本来三界只有心,但六道众生看此心时就会生起六道不同的境界景象,凡夫所见的这些景象是根本不存在的,实际存在的就只有心(甚深缘起法)。
如果说心识所造色(这是只有圣者才能证见的)就是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色法的话,就等于是说,凡夫所知法就是圣者所证法了,实际上这种说法,就是把佛教的名相乱套在世间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上,硬把色法就叫做心法,胡乱扣了个帽子,定义、逻辑混乱地改了个名字,似乎是在解释佛说的话,实际上唯物主义实质内容根本未变,唯一起的作用就是骗人说:佛菩萨的境界与我们凡夫的感觉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凡夫现在就已经以现量实证三界唯心的真实情况了,我们已经都是佛菩萨了,我们还有什么要学要修的呢?还要见什么道修什么道呢?所以这种说法除了骗人说,我们凡夫所见已经与佛菩萨等量齐观,没有什么可学可修的了,再没有其它的用处了。

5. 佛教的中观,唯识,如来藏三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楼主、诸位学人 法安吉祥

此问好有一问,师兄善哉此问,可以成就大众对於佛法正义的抉择觉支,后学在此随喜赞叹,接著当以引据经文来解说三者的联系与区别。

后学先总结如下,再依依引证经文解说:

般若中观,
乃是直指本心如来藏本来性、自性性、清静性、涅盘性、中道性。亲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真心空寂无我、犹如虚空、却又能生出万法,所以非有为非无为---中道性。如来藏无我性,故称空性;如来藏俱足一切法、能升一切法,故不空,双俱此空不空性,名曰中道性。

唯识观,
亦是以亲证如来藏为本,而如来藏又称为阿赖耶识(依能含藏业种命名)、又名阿伽陀识(依如来藏能持身的大种性自性而名),亲证此根本识时,即能现观如来藏的唯识性---真实性与如如性---体性金刚永不毁坏、又能如如随缘配合一切众生心行。而一切万法都是由此心此圆成实性而变现,故名万法唯识。

如来藏,
即是一切法本,般若体、诸佛之母,亲证此心时,即能现观此心的真如性、唯识性、中道性、也就是如菩萨缨络经所说,发起般若正观,亦即中观现前。

因此,这三者,唯是名称不同,所证皆是一切众生本来面目---如来藏,证时即知如来藏双俱空性与不空性,如来藏虽然真实有,然而体如虚空、无有边际,说他有,然而他又跟三界有不同,说他空,却又不是空无所有的顽空、也不是缘起无常的空相,所以称空性;然而他真实不坏,能假藉诸缘出生万法,具有此真实功德,因此不空,一切万法种子皆含藏於此心中,是故不空,如来藏即是双具此中道性,能亲证者,即是亲证般若中观、亲证唯识性、亲证如来藏。

接著,引据经文来佐证: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佛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万法唯识的识即是阿赖耶识,此识又名如来藏,真常不坏,因此离无常、而且也无我性、体性清净。因此单从此经文便知,唯识的万法唯阿赖耶识,此识即是如来藏。

《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又说:【「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如来藏不同其余七转识会有薰染变异,故称为空,这裏很明显,不是无常缘起的空相,而是指体性清净无有变异的空性;然而又具足无漏法种,所以不空,可是这个不空,却又不是三界有。因此可知,如来藏双俱空与不空,即是中道性,亲证此心时,方是亲证般若中观。

又如 《入楞伽经》佛心品第四 佛云:【真如、空、实际,涅盘及法界,意身、身、心「等」,故我说唯心。】

这就是说,真如、空、实际、涅盘、法界、意生身、色身、心,都是相等的,因为都是如来藏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局部体性故,都归如来藏阿赖耶识「一心」所摄故,一心唯通八识心王故。而在前面,阿赖耶识其实又称为如来藏,当然也可以说唯识。

接著针对其余学人所说,稍作法义辩证,已让佛法正义,令大众更清楚中观、唯识即是亲证如来藏之中道性与唯识性:

第一: 一楼唯梅子兄云:唯识派的真如.是一种静止状态.是通过缘起而体现出来的空性。

辩证:
然而如前所举经文,空性乃是如来藏心体无我性、体性清净无有变异,而名空性,并不是此兄所说的缘起而体性的空,此乃空相,只是五阴虚妄无常的空相尔。唯识派所说的真如,乃是如来藏阿赖耶识,此心体所显的真如法性,举经为证: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三十云:【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住为如『心真如』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心如『真如住』,为如实际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实际为甚深不?」善现答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真如是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真如有心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即心是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离心有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真如见真如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善现答言:「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这段经文就是在说明,真如不是心,只是心(如来藏)所显的真如自性尔,离开此真如性也找不到如来藏心,然而离开如来藏心也没有真如可说,这就是说明,真如只是如来藏心的自性,而证真如,必须亲证如来藏,方能证知如来藏之真如性,才能发起般若中观。所以,唯识的真如,并不是缘起空。

第二: 一声青磐兄说中观认为阿赖耶识也是空。

辩证:
但是阿赖耶识的空,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体性空寂无我犹如虚空,且体性清净无有变异,故名为空,唯识也不是单说阿赖耶识的不空(实有),而是将阿赖耶识的空与不空,俱足宣说,当然唯识也包含了中观,因为中观就是指亲证阿赖耶识的空与不空性,也就是唯识性、真如性。

第三: 
北京求知教育兄认为唯识已经将前第八识之外的其它 识 否定掉了。进而过度到中观,把 第八识也空掉。

辩证:  这也是严重误会佛法,唯识乃是佛所宣说,一切万法、其余七识心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出生,并没有否定其他识,而中观所证的般若中道性,也是依於阿赖耶识心体所显的真如法性,并不是把阿赖耶识空掉,而是阿赖耶识本体本来就是具足中道性、空不空性。

第四: 
dhsoft 兄认为唯识即是瑜伽派,简单的说它是说一切有的,中观是说一切空,但是瑜伽派也认为最终要达到的是中观,但是他们认为要达到空即中观智必须先修行说一切有。  

辩证:
中观如果是说一切空,那与断灭见无异,断见外道也是说一切空,然而中观真正的空,是指如来藏之空性,也俱足不空性,这才是中道性,唯识也不是说一切有,而是一切万法都是依阿赖耶识出生,而阿赖耶识自体无我性、空性,因此唯识包含了中观,而中观也不违背唯识,端看行者是否如实证解。

最后,后学在总结如下:

唯识所亲证的阿赖耶识,俱足了空与不空性、生灭与不生灭和合(非断非常)、不生亦不灭、不垢亦不净(如来藏自体清静却含藏无量污染种子)、不增亦不减(体性清净永无变异薰染)等中道性,故唯识包含中观,而中观其实就是亲证阿赖耶识的中道性、真如性,当然不应该将中观与唯识分割,两者所证相同,差别在於名相不同而已。而两者所证的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

因此三者所证皆同,唯是名称不同。依茹来藏局部功能、所显的体性而立名。(心、真如、如来藏、涅盘、空、实际、阿赖耶等)

佛教的中观,唯识,如来藏三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6. 怎样理解“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世间的看法,认为大地山河真实是有。悟道的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六祖说无一物。这就合于真谛。这个道理过去是最难懂的。有人常发这样的问题,你面前这个桌子是什么?不是明明在这儿吗?怎么说它是空呢?所以这个问题往往就成了一个拦路虎了。好在现在科学进步,科学家替我们提供了好多有利的语言。科学家认识到:所谓物质,并非实有,只是由于人类的错觉。没有具体的物质,只是人类的错觉。从科学语言说,宇宙间就是场和物质,爱因斯坦接着补充,进一步说,没有物质,只是有场。在场的空间里,场的强度特别高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认为的物质。再仔细说明一下,世间一切万物不过是一百多种原子所形成的。水,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化合就是水。二氧化碳,两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就化合成二氧化碳。一个氧一个碳是一氧化碳气,你吸入多了就会中毒死人的。很简单,不过是一百多种东西变来变去。这一百多种东西,你究它的根源,不过是电子、中子、质子,没有别的东西。电子、中子、质子都有物质两重性,一种是波动性,光波、声波、无线电波、电磁波,都是一些波动。只是波动并没有东西,但是光波有光,光波能传递讯息等等。光波中没有什么物质。声波也是如此,声音传到大家耳朵里去了。这是我的声带鼓动空气的变化,而波动达到你的耳朵里去,你就听到声音了,这都是波动。比声波更高一级的无线电波,什么墙壁都挡不住,十方的,不管你是东京、莫斯科,还是伦敦、巴黎,旋钮一转,在当地就出现了。很玄妙,就是波。但波你找不到的,看不见,摸不着,抓不到,没有个实质。这一切中子、质子、电子二重性的第一个性质,波动性。再有一个是颗粒性。颗粒性也只是能量的集中,并非形成颗粒。能量就是作用。所以说这些东西不过是波动和作用而已。这样而形成物质。可见物质并不像大家头脑中那样的具有实质。这样说也许不能生信,我再给大家讲一个世间极浅近的比方,在夜里点枝香,香头只是一个明亮的光点,你在暗室中把这枝香去转动,去画一个圆圈,你就看到一个发光的圈子,这就是由于一个光点的动相,它在动。光圈是什么呢?是你的错觉。你确实亲眼看见一个发光的圆圈,到底有没有?没有嘛!我刚才说的电子、中子都是在动。整个的宇宙在动,我们在这儿也没有静止。我们动得好厉害呀,我们随着地球在旋转。坐地日行八万里,我们坐在这里不觉得。地球自己在转,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一切都在动。身体里一切东西都在转,一切都是动相。动相就像香火头在动。经中说:“如旋火轮。”旋火,有种表演节目叫火棒,两个点着汽油的火棒,表演者挥舞双臂,可以做出各种悦目放光的图形,图形都是没有的,只是两个火棒在动。所以大地山河,种种的皆是动相。到底什么在动呢?咱们再引一个禅宗的公案,六祖到广东的一个庙里头,听见两个和尚在辩论,一个说:你看看,这个幡在动。那个说:不对,哪是幡在动?是风吹得它动。这两个人就辩论起来。六祖说:两位仁者,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啊。所以动相之根呀,在于咱们的心动。所以错认种种大地山河,一切一切,说是有啊无啊。从动相所显来看是有呀,若论其实际,只是香动,没有所看见的火圈。

7. 堪布是什么意思

堪布,kān bù。  
1.藏传佛教中佛学知识渊博的僧人。
2.藏传佛教寺院或各个学院的主持人。
3.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僧官名。

扩展资料
格鲁派大型寺院中的僧职主要有"赤巴"、"措钦夏奥"、"措钦翁则"、"措钦吉瓦"、"堪布"、"格贵"、"翁则"、"郭聂"等。
堪布,又名师傅、大师、亲教师等,梵文音译为"邬波驮那"。担任这一僧职的高僧是藏传佛教各个寺院或大型寺院中各个札仓(学院)的权威主持人,相当于汉传佛教寺院中的方丈。
由于担任堪布这一僧职应具备渊博的佛学知识,因而必须是寺院或札仓中最有学问的德高望重的高僧,故在藏传佛教寺院中担任堪布这一僧职的僧人大都是获得格西学位的高僧大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堪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藏传佛教

堪布是什么意思

8. 佛教 唯识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会比中观晚?

佛教的历史是一个渐进的历史,一开始是小乘,流行了500年,以后才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有有三个阶段:中观学派、唯识学派、佛教密宗。虽然龙树菩萨讲了中观,中观也是佛教的究竟观法,但不等于说以后的佛教流派就不如中观,后面的唯识学派、佛教密宗,它们也是承认诸法实相的,也就是承认中观,只是在解释上有所不同,比如唯识学派的圆成实性就是中观的境界。每个学派都有它的特点,中观学派的特点就是讲中观,这是佛的观法,唯识学派主要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讲如来藏,而密宗的特点就是如来藏中的不可思议的功德。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理解佛教的全部真相。比如密宗,其修法就是如来藏中不可思议的功德,其实就是佛教的最高形态,只不过它的理论不如前两者,其实它的理论就在前两者中,不需要再多说了。
你不能说唯识宗不够究竟。唯识宗的理论是最强的,也是究竟的。唯识宗的三时教判就说明它是第三时教,是中道了义教,是究竟的教义。唯识宗是接受诸法实相的,是承认中观的,而中观学派却不承认唯识宗立的第八识。唯识宗的教义是弥勒菩萨所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第八识是存在的,而且在佛祖讲的经中也有第八识的概念,比如阿陀那识、一切种子识等。所以不能说唯识宗就不如中观学派。个人认为唯识宗的理论更全面一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