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最后的总论与展望怎么写

2024-05-13

1. 论文最后的总论与展望怎么写

总论与展望 1, 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一这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年吸引游客达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做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 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经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占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为国家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收缴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头(只),收回林地58305亩,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1吨左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法律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 统一规化,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

论文最后的总论与展望怎么写

2. 论文结论与展望应该怎么写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计划为依据,制定计划总是在个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的基本要求: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2、成绩和缺点。 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3、经验和教训。 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今后的打算。1、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总结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2、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3、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3. 结论与展望

本书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1)在总结现有区域危险性评价方法基础上,首次提出基于GIS与BN耦合技术进行煤层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思路。BN是贝叶斯概率方法和有向无环图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机结合的图形模型,其固有的特点能弥补现有评价方法的诸多缺点。
(2)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煤层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理论体系,完善了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归纳了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基本流程。
(3)在对GIS和BN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GIS与BN耦合技术,并论证了此技术运用到煤层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上的可行性。
(4)从分析顶板突水形成的机理与条件入手,确定了4类共13种因素是影响煤层顶板突水的主要因素,并建立了顶板突水评价指标体系。
(5)以荆各庄矿区为例,运用GIS的数字化功能、数据管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建立了荆各庄矿区9煤层各突水因子和突水信息整合的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同时确定了研究区单一条件矢量评价单元,为基于BN区域危险性评价的BN建模及分析推理提供数据支持。
(6)通过专家知识建立BN的拓扑结构,通过参数学习确定BN的参数分布,建立煤层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BN模型;通过诊断推理进行模型分析,确定突水发生时各评价指标的最大相关属性及其对应的条件概率;通过因果推理得出该矿区各个评价单元的突水概率,并以此为依据得到9煤层顶板突水危险性区划图。
(7)采用模型自身验证方式对BN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将BN引入煤层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领域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本书对GIS与BN耦合技术在煤层顶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初次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随着9煤层的继续开采、矿区资料的不断完善,可对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进一步进行优化验证。

结论与展望

4. 结论与展望


5. 结论与展望

本章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
( 1) 从分析陷落柱突水形成的机理与条件入手,确定了 4 类共 16 种因素为诱发煤层突水的主导因素,并建立了陷落柱突水评价指标体系。
( 2)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煤层陷落柱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体系,探索了一整套煤层陷落柱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新思路,归纳、总结了评价矿区煤层突水危险性的基本流程。
( 3) 以范各庄矿区为例,运用 GIS 的数字化功能、数据管理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等建立了范各庄 14 煤层各突水因子和突水信息整合的空间数据库,同时确定了研究区单一条件矢量评价单元,为区域突水危险性评价的GIS-BN建模及分析推理提供数据支持。
(4)分析、总结、发展现有矿区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首次提出基于GIS-BN耦合技术的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初步论证了此项技术方法运用到煤层陷落柱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上的可行性。
(5)采用模型自身验证方式对BN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将BN引入煤层陷落柱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领域是完全可行的,并且进一步验证GIS-BN区域突水危险性评价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6)通过分析本次模拟的GIS-BN区域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模型图,可以清楚地了解范各庄14煤层突水危险性空间分布态势,为下一阶段的安全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1)突水高危地区,该区突水概率在0.57~0.99之间。其主要分布区域:一是位于矿区的西北部,二是位于矿区的东南部。西北部属于典型的陷落柱突水区,高危区域基本上和西北部的陷落柱异常发育地带吻合,该区广泛分布的塌陷坑也加重了煤层突水的危险性;东南部危险地带属于典型的断层突水地带,集中在F5—F8和F4—F10—F11—F12两大断层带影响地区。以上区域的突水可能性非常大,在开采时需要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防治突水事故。
2)突水概率居中地区,该区突水概率在0.005~0.57之间,其主要分布:一是位于矿区的东北部陷落柱和塌陷坑发育不明显地带;二是矿区的东南部F5—F8和F4—F10—F11—F12两大断层带西北方向延伸地区。上述区域有突水的可能性,开采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突水征兆,加强监测力度。
3)突水概率较小地区,该区突水概率在0.00~0.005之间,该区域是两大危险区的中间地带,从东北部东缘到西南部,纵横辗转基本上连成一片,属于典型的条带状分布。这些区域在正常开采时一般不会发生突水,但开采过程中仍需严格执行相关的防止水规定,防患于未然。
(7)在对GIS和BN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GIS与BN耦合技术方法体系,为设计、实现基于GIS-BN的煤矿突水态势评价监测系统,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依据和精确、翔实的现实数据支持。
本章依托专家知识经验建立BN的拓扑结构,通过参数学习确定BN的先验条件概率,建立煤层陷落柱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BN模型;通过诊断推理进行模型分析,确定突水发生时各评价指标的最大相关属性及其对应的条件概率;通过因果推理模拟预测该矿区各个评价单元的突水后验概率,并以此为依据得到了14煤层陷落柱突水危险性区划图。
对GIS与BN耦合技术在煤层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的初次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随着14煤层的继续开采、矿区资料的不断完善,可对评价模型及评价结果进一步进行优化验证。

结论与展望

6.  结论和展望

根据探测之后井田开采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在3号“靶区”所探测的3个陷落柱的确存在,其大小、规模与探测结果相吻合。从而验证了遥感综合预测技术及物探探测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这一试验研究表明,遥感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陷落柱异常区预测,进而运用综合物探进行异常区内的详细探测是一种可行的、高效率的新技术手段。但在不同矿区的陷落柱异常区的预测中,哪些因素(本文中采用了6种因素)对陷落柱的存在起控制作用或是反映陷落柱存在的主导因素,每种因素的相关控制程度如何,这些都应根据矿区的具体地质、采矿条件做出具体分析。另外,多种物探手段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综合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我们提出并初步实践证明的这种综合探测理论和技术,无疑在我国华北煤田普遍存在的岩溶陷落柱研究和探测进程中是一次重要突破,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综合效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