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和地质调查简况

2024-05-15

1. 区域地质和地质调查简况

土库曼斯坦在大地构造上属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汇合的部位,主体构造单元为北北西走向的图兰台坪,东邻乌兹别克斯坦的南天山晚海西期褶皱系,西接伊朗的阿尔卑斯后地台褶皱系。图兰台坪的盖层为中、新生代沉积物,基底为古生代的沉积变质岩(项仁杰,2006b)。
土库曼斯坦地区大面积为古近纪和第四纪的沉积物所覆盖,只是在西北部、南部和东北部有少量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地层出露(图7-1)。经钻探揭露,土库曼斯坦最古老的岩石为新元古代的变质岩。古生代沉积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几乎到处都有,但多在地下深部,只在西北部图阿吉尔地区和北部阿姆河下游见有极少量的出露。在西部(克拉斯诺沃茨克半岛)、东部(土库曼纳巴特地区)和北部(艾布吉尔地区和霍杰伊利附近),钻探都发现了古生代的沉积岩和变质岩,时代为晚志留世—晚泥盆世,可能还包括早石炭世。晚古生代二叠纪的沉积物在地表只见于图阿吉尔地区。在卡拉库姆低地、阿姆河沿岸地区、土库曼斯坦北部以及卡拉博加兹戈尔湾北岸,钻探也发现了时代为二叠纪的晚古生代沉积(О.А.Одеков,2007)。
土库曼斯坦的地质工作主要由土库曼斯坦地质公司负责进行,到2000年底,土库曼斯坦94.6%的国土面积完成了1:20万的地质填图,15%的国土面积完成了1:5万地质填图(项仁杰,2006b)。从油气地质工作程度来看,研究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全土库曼斯坦地震剖面的密度平均只有0.39千米/平方千米,勘探钻进的密度只有20.5米/平方千米(Л.В.Эдер,2007)。
寻找油气是土库曼斯坦地质工作的中心任务。土库曼斯坦政府2001~2002年度期间制定了一项投资总额达9297万美元的地球物理勘查计划。2002~2005年计划完成2950平方千米的三维地震测量和9000千米的二维地震测量,同时计划完成84.6万米的油气勘探钻进。通过这些工作将增加石油储量7400万吨、天然气储量4700亿立方米。
根据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批准的“2010年前土库曼斯坦社会经济改革战略” 的规定,还要开展铁矿石、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和放射性金属、膨润土、磷块岩、沸石、明矾石,以及各种建筑材料的勘探工作(项仁杰,2006b)。

图7-1 土库曼斯坦地质图(引自Z.Kuliev et al.,1997)

区域地质和地质调查简况

2. 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介绍

中央地质调查所,1913年成立,由从英国学成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本世纪20-30年代,是地调所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地调所先后建立了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园燃料研究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等。1950年撤消。

3. 矿产测勘处的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葛 旭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一、矿产测勘处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矿产测勘处的全名为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成立的目的是为测勘全国矿产,以应对抗日战争的需要。它成立于 1942 年 10 月,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资源委员会江华矿务局。1940 年 10 月 1 日,资源委员会将设在云南昭通的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改建为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范围限黔滇康三省。1942 年 10 月 1 日,西南矿产测勘处改组为全国性机构,去掉 “西南”两字,改为全国性的矿产测勘处,测勘范围不受省区的限制。1943 年6 月,矿产测勘处因交通过于偏僻,迁至贵州贵阳。1945 年底,矿产测勘处奉命回南京。当时的地址在峨眉路 21 号,即原中国地质学会会所旧址。1949 年后,第二野战军的万里同志奉命前来接管矿产测勘处。将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改名为南京军管会矿产测勘处,任命谢家荣为处长。后来又隶属华东工业部。1950 年,矿产测勘处再改隶属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亦由谢家荣任处长。1951 年,矿产测勘处成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组成部分,6 月改为地委会地质矿产勘探局南京办事处。1952 年 8 月地质部成立,它就成为地质部的南京办事处。
二、矿产测勘处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1. 准备时期 ( 1940. 10. 1 ~ 1942. 10. 1)
这段时间为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时期,简单区域地质调查情况如下:
1940 年
派出 10 队,叙昆铁路沿线昆明至威宁段,个旧、保山、腾冲、兰坪。完成了叙昆铁路沿线昆明至威宁段间 1∶ 10 万地质矿产图,详测威宁、德卓、铜厂河、稻田坝铜矿,宣威倘塘查格煤田,沾益卡居煤田,曲靖茨营褐煤,宣威打锁坡煤田,寻甸县麦浪煤田,叙昆沿线铜铅锌银矿,个旧花岗岩深度之物理探测,兰坪油田,滇西保山、腾冲间地质矿产。
1941 年
测绘地形图面积为 90km2,地质图 60 幅,矿区图 30 幅,云南省三份共 543 幅,贵州省 1 份共 150 幅,西康省1 份74 幅,四川省1 份262 幅,1∶ 50000 昆明附近共8 幅。共派出测勘队 19 队,工作范围涉及滇东和滇西等处共 24 县,镇雄、威信、盐津、大关、彝良、威宁、昭通、鲁甸、水城、会泽、巧家、昆明、文山、祥云、弥度、宾川、蒙化、龙陵、镇康、云县、猛勇,测绘面积 20000km2。详测昭通褐炭、威宁水城煤铁矿、乐马厂铅银矿、文山钨矿,滇西矿产概测,昆明铝土矿。
1942 年
测绘地形图面积为 145km2,云南 1∶ 10 万者 3 份,各 181 幅,1∶ 5 万者 2 份,各 309幅。贵州省 1∶ 10 万者共 150 幅。筑渝间地形图 1∶ 5 万者 2 份,各 77 幅。西康省 1∶ 10 万者共 74 幅。四川省 1∶ 10 万者 1 份,共 262 幅。昆明附近 1∶ 5 万地形图共 8 幅。共派出测勘队 18 队,工作范围除滇东、滇西及黔西外,又扩展至湘南各县。湖南桂杨、常宁、临武,贵州遵义、金沙、黔西、修文、贵筑、大定、毕节,云南师宗、罗平、永善、巧家、东川、禄劝、武定、富民、嵩明、易门、玉溪、峨山,测绘面积 40000km2。详测了水城大河边煤田、水城小河边煤田、威宁二堂拱桥间煤田、水城其他煤田、禄劝寻甸县境煤田、盘县普安县煤田、平彝罗平师宗县境煤田。水城观音山铁矿、赫章铁矿山铁矿、易门铁矿、罗次武定县境铁矿、平彝罗平间铁矿、禄劝县境铁矿、修文金沙黔西县境铁矿。罗平富乐镇老君台铅锌矿、巧家茂租铅银矿、巧家白马厂及万发铜铅银矿、安南花贡铅银矿、彬县保和墟板壁领银矿、禄劝寻甸县境之铅银矿。巧家渭姑铜矿、巧家鱼坪铜矿、永善巧家昭通玄武式铜矿、湖南彬县、桂阳禄紫、禄劝巧家崇明境铜矿。平彝余家老厂锑矿、平彝大核桃冲锑矿、师宗南崖锑矿、安南小场锑矿、缅宁邦卖油榨房锑矿、兴仁县属之下山锑矿。兴仁滥木厂汞矿、普安小屯汞矿、金沙大龙井汞矿。彬县安源锡钨矿、临武香花岭锡钨矿、桂阳常宁大义山锡钨矿、宜章廊村锡矿。
2. 草创时期 ( 1942. 10 ~ 1945)
1942 年 10 月 1 日由谢家荣任处长,指导工作。全处设处长 1 人,共设五课,分股办事,下分总务、测绘、地质、工程、会计五课。22 人到 31 人不等,工友 11 人到 16 人。测勘工作可分三类: 矿产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和其他调查。矿产调查以详测矿区为主,路线及区域地质调查为辅。
区域地质调查情况如下:
1943 年
完成西康南部 1∶ 10 万区域地质矿产图,年共派出 11 队,湖南资水流域、常宁、永兴、新田、宁远、祁阳、江华、湘黔边境,贵州都匀、独山间、贵阳、修文,云南彝良、昭通、鲁甸水城、东川、昆明,西康南部。完成云南会泽铜铅锌矿区的物理探矿,贵州水城观音山探矿,钻探昭通褐煤,西康矿产调查、湖南锡钨矿的继续测勘。勘定水城煤田钻眼及调查耐火材料,黔桂铁路沿线都匀独山间煤矿、贵筑修文铝矿的采样,昆明附近铝矿的测勘、湘黔边境汞矿初勘、资水沿线水力地质的测勘。
1944 年
1∶ 2500 贵州贵筑县云雾山铝土矿地形图 1 幅。共派 9 队,贵州修文、开阳、贵阳、平越、平坝、都匀、独山间煤田。详测了平越猫猫营铝土矿、贵阳林东煤田、贵州贵筑县云雾山铝土矿、贵州修文王官区铝土矿、贵州平坝清镇区的初勘、贵筑县中曹司矿、贵州都匀独山煤矿。
1945 年
实测1∶ 5000 贵阳华家山煤田地形地质图1 幅,1∶1 万云南富民老煤山地形地质图1 幅,1∶ 1 万云南安宁草铺铝土矿地形图 1 幅,1∶ 5000 云南昆明马街子地形图 1 幅,1∶ 5000 云南昆明柴村铝土矿地形图 1 幅,1∶ 5000 云南昆明小石坪铝土矿地形图 1 幅,1∶ 2. 5 万四川简阳龙泉驿油田地质图及构造图各 1 幅。共派出 9 队,测绘了四川长寿、巴县、简阳、隆昌,贵州都匀、修文、贵筑,云南富民、个旧,台湾省。详测了四川长寿油田、云南铝矿、云南富民煤矿,派出四川简阳油矿队、贵州贵筑采铝队、贵州都匀煤矿队。
从 1940 ~1945 年的抗日胜利,矿产测勘处在日货弥漫,生活费高涨的困难情况下,顽强生存,完成各项工作。其中包括水城威宁煤铁矿床的详勘,昭通褐炭的钻探和滇黔高级铝土矿的发现及详勘,此外还有西康及滇西的概测,川中各地石油的探测。
3. 大发展时期 ( 1945 ~ 1950)
日本投降后,进入一个更为辉煌的阶段,矿产测勘处已由过去在西南后方的面或线的概测,进而达到后来的点的详测,从地面的地质观察进而达到地腹的工程钻探。在这期间,谢家荣还首先在中国开创了地质调查、勘探承包的先例,在那几年中一个接着一个的胜利,发现淮南新煤田,又发现安徽凤台的磷矿和福建漳浦的三水型铝土矿等。1945 ~1949 年,找矿手段又有了新变化,除了肉眼观察外,还采用了机械钻探,订购了一批为国内其他地质机构所不大设置的钻机,用汽油发动,装金刚石钻头的岩心钻,从 200 ~500m 一共有十余架,自此使经济地质如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发生质的变化。
区域地质调查情况如下:
1946 年
共 15 队,河北开滦,安徽淮南盆地、当涂,江苏东海、南京附近,湖北大冶,福建漳浦,江西大余,湖南新化,广东乳源、乐昌、曲江,广西富川、苍梧、宾阳,四川绵阳、遂宁、巴县、隆昌,云南个旧。详测开滦煤田,东海磷矿,福建漳浦铝矿,大冶铁矿,广东广西钨矿,四川中部油田,钻探淮南新煤田,发现淮南八公山新煤田。
1947 年
共 24 队,辽宁海城,河北临榆、唐山、开滦,江苏铜山、东海、六合、江浦,安徽滁县、蚌埠,江西庐山、宜春萍乡间,台湾新竹,福建漳浦,湖南新化、安化,广西钟山、河池南丹间、田东、田阳、西林、西隆,广东云浮、新会、阳春、阳江,河南英豪,四川巴县、遂宁、南川、绵阳、江油、荣昌、永川、隆昌、威远、自流井、灌县,西沙群岛。详测了东北铀矿,台湾新竹煤田,广西铀矿钻探,湖南新化锑矿,湘江煤田,淮南煤田,详测四川中部煤田,打井总进尺 3000 余米,发现凤台磷矿,福建漳浦铝矿,凤台山金家煤田。
1948 年
共 24 队,南京镇江、江阴、无锡,浙江吴兴、杭州、绍兴、江山,安徽宣城、凤台、淮南,江西万年、丰城、分宜、萍乡、永新、泰和、瑞昌、湖口,广东英德,海南雷州半岛,广西富贺钟区、右江,四川巴县、中江,湖北武昌。详测了台湾地下水,江西鄱乐煤田、丰城余干间煤田,广西稀有金属,钻探土地堂煤田,凤台磷矿、西湾煤田,打钻总进尺 4877m。
1949 年
共 9 队,江苏江宁、栖霞山、宁镇山脉,安徽当涂、大淮南、铜陵,山东招远、莱阳。完成鲁中南区域地质矿产图,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详测玲珑金矿、山东粉子山菱镁矿、莱阳石墨矿、铜官山铜矿,槽探栖霞山铅矿。
1950 年
共 12 队,东北鞍山、本溪、夹皮沟、老牛沟,淮南八公山、定远,鲁南新蒙、安庆以北、胶东东西、南京附近、钻探八公山煤田、定远理想煤田、金岭镇铁矿、铜官山铜矿、栖霞山铅矿。完成各区域路线地质图,矿区地形地质详图,共钻探 7900m。探明八公山新煤田储量可达10 亿 t,发现铁岭镇北金召铁金,栖霞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南京附近磷矿、沥青矿,杭州西湖磷矿。
4. 停顿时期 ( 1950 ~ 1952)
1950 年,矿产测勘处再改隶属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1952 年 8 月成为地质部的南京办事处。由于机构的改制,这一段时间只有很少的区域地质调查。
三、矿产测勘处所取得的成果
在谢家荣处长的带领下,短短的 12 年的时间里,矿产测勘处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的成果。
发现 1000 万 t 以上的黔滇一水型铝土矿,10 亿 t 的淮南八公山新煤田,260 万 t 的凤台磷矿,60 万 t 的漳浦三水型铝土矿,以及矿量当时还没有确定的栖霞山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和安庆以北的许多铜矿,又发现了金岭镇北金召的铁矿。证明叶家集砂铁矿的来源是大别山脉中的含磁铁矿花岗岩。在滁县发现了寒武纪和奥陶纪化石。还有一些小发现,当涂大黄山的矾石矿、桂西的菱铁矿,南京附近的磷矿和沥青矿、山东南墅的蛭石矿,等等。共钻探 1. 2 万 m,是当时中国人在中国境内打钻所完成的最高纪录。
( 一) 矿产方面
1. 煤田 ( 云南昭通褐煤)
1941 年矿产测勘处迁到昭通后,颜祯调查煤田,同年还派顾功叙、张鸿吉、王子昌对其进行了电法勘探,这是经过以电阻系数法测探并以班加钻机钻探加以证实的。这些工作得出褐煤储量估计为 1 亿 t 左右。1943 年派马祖望、江镜涛负责对此褐煤进行两个月的钻探工作,获得总计 1. 4 亿 t 的褐煤储量。这是中国首次使用钻探设备勘探煤田并获得成功的历史记录。贵州水城、威宁的烟煤,当时经过几度详测,储量估计可达 2 亿 t。
1947 年 Junior Straitline 新钻机运到湘中煤田,在湘江公司的磨石塘及湖湘公司的史家坳附近同时开钻,1947 年底,磨石塘钻眼已深达 120m。曾经穿过好几层炭质页岩及砾岩三层,还有一层淡水石灰岩。
其中轰动中国地质界、矿冶界,最突出的为安徽淮南新煤田的发现。1946 年,抗战胜利,淮南煤田告急,亟待开辟新的煤田。1946 年 6 月淮南矿务局邀请谢家荣前往考察,从舜耕山及八公山的弧形构造以及八公山脚下有奥陶纪石灰岩的出露,谢家荣推想八公山附近的平原地带有赋存煤层的可能。以后又发现距离煤层更近的石炭、二叠纪灰岩隐约出露于平原之中。虽然为冲积层覆盖,并无露头。他认为除非有断层或褶皱等意外情况,煤层存在应该没有问题。1946 年 8 月初至 10 月底,地形勘测及地质调查,大致竣工。淮南新煤田可大规模开采。不到 1 年的时间估计储量 4 亿 t。1950 年,在八公山打 500m 的深井 3 个,以供建设新井的准备,新煤田的储量达 10 亿 t 以上。新中国成立后,淮南煤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基地。淮南煤田是地质学理论和钻探而获得的最好的例子。
除淮南外,经过调查与钻探的尚有湖南中湘煤矿、南京附近煤矿、河南英豪煤田、湘赣铁路宜春一带的煤田、开滦煤矿区东南部及西北部国营矿区,安徽宣城、怀远、大通煤田,江苏镇江煤田及徐州贾汪煤田还有台湾新竹煤田。1950 年,在山东淄川煤田,为建设新井而打,共钻 200 余米,已经打到大煤层,完成任务。
2. 铜矿
铜矿 1944 年被发现在安徽省铜陵县,表面俱为铁矿,厚约 20cm,在铁矿下发现铜矿,厚 50cm,长约 100cm,宽 80cm,成囊袋状,矿石为黄铜矿,矿产概算约 200 万 t。1950 年 6 月起陆续派人前往该区调查钻探,除扩大了铅矿区范围外,还发现了铜的指示植物———海州香薷,即俗称所谓铜草。1952 年正式成立了 321 地质队。40 年来的勘探证明,铜陵是中国重要的铜的冶炼基地之一。
3. 磷矿 ( 安徽凤台磷矿的发现)
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增产和持续,大部分靠肥料,磷肥是基本而重要的肥料。1946 年,从苏北、皖北到江西中部,不断试验,除了在结晶片岩系及第三纪湖成层中发现若干含磷层外,1947 年 3 月赵家骧、燕树檀、李庆远在安徽凤台无意发现了磷矿,这是矿产测勘处的又一重要发现,这与云南昆阳磷矿同属一式而产于寒武系底部的水成磷矿层。详测的结果,证明它平均层厚1m,平均含五氧化二磷20% 的磷矿石共有259 万 t,露头明显,开采容易,地处淮海之滨,运输尤为便利。虽然含磷成分在当时尚不能加以利用,可还有若干优点,如能用去氟法制炼磷肥,与东海的富矿相掺和,就可得到合格的和满意的料剂。同时指出了昆阳式磷矿可东延达数公里,并且是有远景地区。
江苏东海磷灰石矿山地质结构较为简单,全区是一个向西北倒转的背斜层,含矿层150m,测量的剖面 15 个,绘制了 1∶ 5000 地质地形图。
4. 铝矿
矿产测勘处应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发现了低矽高铝的富矿层,并经过各种分析方法确定了滇黔所产之富矿均属硬水铝石,有一部分为软水铝石,从而提供了冶炼的参考和研究途径。根据当时粗略估计,两省铝矿储量可达数亿吨。其中福建漳浦铝矿的新发现,最为突出。1945 年南延宗在云南中部发现了铝土矿,但未宣布地点,后来昆明炼铜厂炼铝,认为这种黄色多孔的矿是 Boehmite,与贵州是不同型,后发现了白色高级铝土矿,并证明黄色者系由白色矿风化而成。铝矿在中国当时一直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抗战以前山东博山的铝矿以及抗战期间滇黔两省的铝矿都一时难以应用最经济的拜尔法处理。福建漳浦铝矿,是福建省土壤地质调查所宋达泉、俞震豫于 1942 年调查闽南土壤时,首先发现,并经著文论述,但仅仅是红土中的几颗结核状的物质,并且成分优劣不等。1946 年 9 月,殷维翰、沙光文赴闽南漳浦一带,进行初步测勘,他们采集了大量样品,含二氧化硅仅7% ,氧化铝则高达 59% 。经研究以后,果然证实的确是三水铝石,这是在中国第一次发现用拜尔法处理的铝矿,当时随即开采 200t 矿石运交中国台湾铝业公司。漳浦铝矿的发现,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台湾铝的需要,节省外汇的消耗,而且在以后认识华南铝土矿的产状,指出探测铝矿的方针等方面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5. 地下水
1948 年秋,中国台湾调查地下水。郭文魁、刘汉及钻探顾问戴维斯前往中国台湾钻研地下水地质及协助钻探水井,在两个月的时间共调查了台南台中及屏东一带。中国台湾西部沿海一带冲积层和台地砾石层分布很广,其中蓄水很多,普通浅井数十尺就可得水,100 ~ 200m 以下常为喷水井。台南高雄区是沿海平原,为喷水泉。
6. 铅锌矿
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发现于 1948 年,谢家荣在锰矿废石堆里发现黄绿色六方柱状的晶体,为含铅的矿物,确定为磷氯铅矿,打了 4877m 钻眼,发现栖霞山铅矿、下蜀的钼和桂西的菱铁矿。钻井尺度 1800m。1950 年 8 月 9 日打到铅矿,证明为铅锌矿。大约有4000 余吨的可以炼的氧化铅矿,栖霞山铅锌矿床的发现看来并不轻松,经历了三四年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个以谢家荣为代表的多人智慧而发现一个矿床的最好例子。
7. 石油
石油为国防重要资源,矿产测勘处在抗战刚刚胜利的时候去中国台湾勘察过一次油矿外,还在四川重庆沙坪坝一带测绘 1∶ 5000 地质图,派了 3 个调查队去遂宁、绵阳一带详测地质构造图并拟定各处的钻眼位置。1948 年在遂宁缓背斜下钻,一台钻机,在白垩系红层中见到少量轻油,以气为主。此区的钻探工作后来转移。1948 年在简阳龙泉驿背斜下钻,见气,此区工作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年在绵阳江油构造区测图,下钻较晚。
1945 年谢家荣调查了一些含油地区,并编写出版了 《四川赤盆地及其中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和 《再论四川赤盆地中之油气矿床》两篇文章。他提出高背斜与低背斜及行列背斜理论,认为两大背斜所夹持的大向斜中又有低小背斜隆起,此低背斜轴部所在,常为白垩系、侏罗系岩层发育之地区,是含油最有希望的地区。
1945 年 12 月,对中国台湾的石油和天然气进行了调查。认为中国台湾虽有适合于积聚油气的构造约 35 个之多,但历来产油气数量很少,原因是第三纪 ( 古、新近纪) 时,中国台湾造山运动过于剧烈,地层倾角陡峻,褶皱断裂强烈,油气多已散失。
1947 年 9 月在资源委员会急需石油资源的情况下,谢家荣要求矿产测勘处在找油查气方面多投入力量。当时根据已知油气显示区,在四川石油局和地质调查所已经开展和调查的矿区与远景区之外,初步拟定了两个踏勘区与 3 个普查勘探区。调查了四川华蓥山,江津石油沟、隆昌圣灯山、自贡盐井、峨眉山、遂宁、简阳龙泉驿、绵阳江油、灌县、汶川、茂县等地区的地层与结构。此项工作于 1947 年结束。1948 年 12 月 27 日,召开四川石油地质座谈会,约请中外地质学家勘测,复聘英国 M. W. Strong 入川调查,其结果认为四川有油,值得继续钻探,并指出钻探四川石油必须详细研究红色地层。四川虽未见大量石油,但可继续开展调查工作,四川原油层似有多层,有奥陶纪、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的海相沉积,有很好的储油层,决定详细测量,定出钻井位置,调查三叠纪背斜层。右江生油层之踏勘,在广西右江田阳发现油苗,提出第三系 ( 古、新近系) 为可生油层,1948 年结束。
8. 钨锑锡
湖南新化锡矿山锑矿是抗战胜利后矿产测勘处调查的重点之一,虽然之前,已开采10 年,但它的结构,依然不清楚。1947 年先后有两队人员考察,又运去两架新式钻机,第一钻眼在欧家冲东的坝塘山,1947 年 12 月 17 日开工; 第二眼在陶塘于 12 月 28 日开钻,进行顺利。关于该处地质调查钻探计划,矿产测勘处主要地质工程人员论证颇多。
9. 铀矿
铀矿是发展原子能的基本原料,对于国防及将来的经济建设,关系非常重大,所以全世界的地质工作者几乎都在注意这种稀有矿床。矿产测勘处调查了广西钟山黄羌坪和辽宁海城的铀矿。
10. 铁矿
山东金岭镇铁矿 1950 年 5 月钻探队用美国先锋式 200m 的汽油机一架试探,杨庆如、韩金桂、王达舜负责,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的秦馨菱协助,在 180m 处发现磁铁矿体。186m未见底,金岭铁矿区没有地面矿块的干扰,地形平坦,磁性异常,特别强大,为理想的磁测区。这次勘探为自从中国施行物理探矿以来最重大、最实际的收获。这是磁测与钻探同时进行,也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11. 磁铁矿和萤石
1948 年调查了浙江绍兴的磁铁矿和江山萤石,赵家骧、马子骥、王宗彝负责,矿体分布于东西两区,矿质纯粹,含铁率为 60% ,西区成脉状,南自李家湾,北达双峰尖仙人洞。全长 1000m,厚 3m,可达五六百万吨。交通方便,矿质极佳,且含萤石,易冶炼。江山南边相距 20km 的上台镇附近,有两条萤石矿脉。全长 1000m,厚半米到两三米不等,脉中除萤石外,可见石英,占 10% ,萤石以白色为主,一部分呈浅紫色和绿色。精确测量,共得确实矿量 843688t,可能矿量 170 万 t。
12. 海南岛的矿产资源
海南岛之矿产资源,国人前往调查者很少,近期马祖望、谢庆辉参考日本人调查报告,编写了海南岛矿产资源调查报告,主要矿产如下。
( 1) 铁矿
铁矿为海南主要资源,产地分布甚广,位于昌江县、保亭县、乐东县、文昌县、乐会县、理善港附近。石碌铁矿: 石碌山位于海南之西岸。田独铁矿: 位于崖县白石岭西端及黄泥岭之北,西距榆林港约 12km 成白色乃至淡黄色砂质粘土。其他铁矿: 大岭铁矿在崖县之西北。雁岭铁矿: 崖县东北 50km。南丁岭铁矿: 田独铁矿西北 5km。玉山附近矿:位于崖县干家东村之北。河头仔坑尾村: 文昌县城之北。迈豆岭: 文昌县之南。西岸岭:烟塘市西北。嘉积市: 海南岛东湖尾村。南牛岭: 嘉积市东 8km。岭上圆: 龙滚市西南1km。万宁童滚间: 万宁童滚间公路。理善港附近: 临东市之东。
( 2) 锰矿
东石碌锰矿: 位于石碌铁山之东,总长度 400m,产量为 82 万 t,铁锰成分不足,硅酸成分过剩。水头圆锰矿: 榆林东北 13km,约有储量 21000t。加茂川锰矿: 加茂川下之南 5. 5km,无大价值。
( 3) 钨矿
南朋岛及舍市两处,位于广东阳江县之东南,宽 15 ~20m,含矿 0. 5% ,被日本人采集尽。
( 4) 锡矿
位于翔岭、西田及军屯等几处,可采面积 4013000m2,含锡石量 986280t。
( 5) 铜矿
不多,位于石碌山之西部。
( 6) 铅银矿
位于九所之东北,相距 10 ~12km。
( 7) 金矿
以砂金为主,分布于各河溪上游,有乐安、石岗栈、新宁坡、纱帽岭及海军市五处。乐安之北,昌化大江沿岸一带,厚 1m,乐安附近砂金,分布区域广,故颇有试探之价值。石岗栈位于陵水上游,无价值。
新宁坡二甲村间砂金,位于北黎东约 25km,品质不佳,纱帽岭附近砂金位于那大市南 19km,品质尚可。澄迈县加乐脉金矿位于牛肠岭西北一带,厚 1 ~2m,好劣不均。昌江大岭脉金矿,延长有 500m,宽 2m。
( 二) 设备方面
矿产测勘处对物理探测工作十分重视,完成电探工作多种,配合全国大规模矿产测勘,1946 年 4 月起,增加人员 6 ~7 人,并拨款千余万元,向美订购设备,并做了设备到达前的准备。
1) 充实设备;
2) 配置电波法探测仪器,正积极进行;
3) 配置磁性探测的校核设备;
4) 地面电探及油井电测设备;
5) 放射性矿物的检测及野外探勘仪器,并试配放射性测井仪;
6) 协助石油探测工作,配置必要的仪器如岩心定向仪;
7) 试配地化法直接探油仪器;
8) 试配自动连续不用电缆的油井电测。
四、结束语
矿产测勘处在成立的短短 12 年里,经历了战乱、经费紧张、交通不便等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但在谢家荣处长的带领下,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同时为新中国的区调工作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地质学重要的一部分,这些是非常难得、值得敬佩的。
参 考 文 献
[1] 四川盆地及其所含之油气卤盐矿床 . 地质论评,1945
[2] 淮南新煤田及大淮南盆地地质矿产 . 地质论评,1947
[3] 王育麟,石宝珩 . 谢家荣教授对中国石油事业的贡献 . 中国地质事业早期史 ( 王鸿祯主编)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 郭文魁,殷维翰,谢学锦 . 谢家荣与矿产测勘处———纪念谢家荣教授诞辰 100 周年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9

矿产测勘处的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4.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没有一张正规区域地质图,系统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00年,除西藏大部、新疆南部、青海西部、内蒙古东北部外,我国累计完成1∶100万区调947.3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8.7%;1∶20万中比例尺区调691.38万km2(1990年底,之后停止此项工作),占国土面积的72.0%;1∶5万区调240万km2(截至2010年),占国土面积的25%;1∶25万区调570万余km2(截至2010年),约占国土面积的60%(图1-2)。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1981年总结出中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编写和公开出版了《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了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1985年推广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组)图经验,并扩大试点。1986年,地矿部设立了“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86—016—02),分别开展中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在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的先进的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中国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一套适合中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赶上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和水平。

图1-2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0。http://www.cgs.gov.cn/)
1997年,区域地质调查进行了重大调整,新开1∶25万地质调查试点工作,于1999年底完成了8幅试点图幅。同年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部署1∶25万地质调查。当前,1∶25万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体系仍在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现代地质科学的进步,正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地质调查方法。但是,能够把地质科学领域里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并真正形成一套新调查方法的研究,在国外也只有少数国家进行。有的国家虽然较早开展过这类研究,但只是在少数地区试验,有的还处于探索之中。迄今,关于花岗岩等级体制划分的基本概念和命名原则尚处在继续讨论和完善之中。变质岩区调查方法,虽然许多国家已从单一岩石类型划分转变到岩石—地层法和构造—地层法,但由于变质作用十分复杂,地质构造背景多样,变质热事件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变质建造填图的意义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岩区的地质调查,尽管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但如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01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启动三维地质填图试点。根据总体目标,到2020年完成贯穿我国主要造山带的地壳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矿集区和整装勘查区三维地质填图,基本完成我国陆域主要盆地三维地质填图等,在地质科学理论、勘查方法技术方面取得重大性进展,建立三维地质填图标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团队和高层次人才。三维地质填图将为我国全面部署开展三维地质填图提供思路、方法和技术支撑,对实现地质填图由二维向三维的转变、显著提升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5.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概况

由于前苏联长期地勘工作成果的积累和俄罗斯近十几年的努力,俄罗斯在国家地质填图、深部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工程地质调查和生态(环境)地质等基础地质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和进展,使国土的地质研究程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刘燕平,2007e; 罗永国,2006;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4)。
2009年,已编制了俄罗斯联邦89个联邦主体和7个联邦区的GIS地质内容图集,总数超过1000幅。1995~1996年出版了第一版1:1000万比例尺的 《俄罗斯地质图集》,图集包括地质图、构造-建造综合体图、地球动力学图和地质环境现状图等4种共40幅图和说明书,是最新的有关俄罗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学制图成果和专题总结。
1:100万比例尺地质制图是俄罗斯小比例尺地质制图工作的重点,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完成并出版了第一代地质图,90年代末完成并出版了第二代地质图,现俄罗斯进行第三代地质图的编制工作。
中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俄罗斯地质填图工作的重点。到2001年初,全俄85%的领土完成了1:20万比例尺的国家地质填图工作,到2002年出版和2002年以后出版的同比例尺国家地质标准图幅3816幅,占全俄陆地总图幅4670幅的81.7%。按照1995年制订的编图规范编绘了470 ~500幅1:20万比例尺整套图件,地质、矿产、预测评价、地质生态等方面的信息达到了现代水平的要求,这些图件约占俄罗斯同比例尺总图幅的11%。尚有大片地区属1:20万比例尺地质填图空白区(99个标准图幅)。在地质填图方面的问题是,1:20万比例尺已出版的图幅普遍老化,有一大批区域地质测量是在40~50年前完成的,只用了少量原始的地表调查方法。由于经费锐减,1:20万比例尺地质填图面积逐年减少,同比例尺国家地质补充研究亦明显减少。按照规划,为了提高俄罗斯国土和大陆架的研究程度,至2012年,1:100万比例尺研究区要增加130万平方千米,1:20万比例尺研究区增加9万平方千米。
到1995年,1: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完成面积占全俄面积的23.2%。在已完成的1: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图幅中,符合现代要求的仅占5%~10%。从1991年起,1:5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不再由联邦预算和联邦主体预算拨款,改由订货人(采矿部门、矿山企业和其他企业)支付费用,致使1:5万比例尺地质测量工作终被取消。这样做的结果导致矿产预测和普查效果明显下降,对矿物原料基地的再生产产生严重影响。
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深部地质调查方面的工作,在科学钻进、地球动力学实验、地学大断面调查、深部地质填图和深部地质作用地表显示研究诸领域,主要是在以前工作所获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综合分析研究。为了开展地壳和上地幔深部地质调查工作,开始建立国家基准地球物理剖面、参数井和超深井网(图2-5),其中包括用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在5条陆上剖面和1条海域剖面上进行地学剖面调查和打参数井。计划至2012年,在已完成基准剖面和基准井(已完成1930延长千米的基准剖面和2700延长千米的参数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地球的深部构造。

图2-5 俄罗斯深部地质构造研究图(引自А.Н.Лабутин и др.,2009)

俄罗斯于20世纪90年代末完成了第三代1:100万水文地质图编图工作。到2001年初,1:20万比例尺水文地质填图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1.7%。俄罗斯探明的饮用地下水源地及其地段有4000多个,其开采储量超过0.85亿立方米/昼夜。到2001年初,俄罗斯1:20万比例尺工程地质填图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2%。俄罗斯生态地质填图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展了1:100万、1:20万和1:5万比例尺生态地质测量工作,因资金短缺,每年完成的填图面积数量有限。由于同样的原因,最近十几年来,俄罗斯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填图工作进展缓慢,工作量逐年减少,没有新开图幅,只是对部分图幅做些补充研究和修编工作。
俄罗斯大陆架面积620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大陆架总面积的21%。总起来看,俄罗斯大陆架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就是在大陆架研究程度最高的地段(萨哈林大陆架和巴伦支海大陆架),地震观测的密度也很少超过1千米/平方千米。到2007年1月1日,在俄罗斯大陆架上共完成了大约125.5万延长米的地震剖面,打了223个深钻,其中北冰洋西部大陆架(巴伦支海、伯朝拉海和喀拉海)70个,东部大陆架91个,南部几个海的海域51个,波罗的海11个(图2-6)。出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战略考虑,前苏联和俄罗斯一直在进行海洋地质和矿产的调查工作。早在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时期,就完成了俄罗斯大陆架的1:100万比例尺地质测量,编制出一系列图件。到2001年1月1日,共出版了8幅大陆架1:100万比例尺第二代地质图,另有10幅正在编制和出版中(俄罗斯大陆架共有50个1:100万比例尺标准图幅)。在里海和亚速海进行了包括生态地质填图在内的1:20万比例尺地质填图。开展了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大陆架1:20万比例尺地质填图。

图2-6 俄罗斯大陆架研究程度图(引自В.Д.Каминский и др.,2009)

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概况

6. 国内区域地质调查研究

国内地质科学研究历史悠久,但系统的国家地质研究工作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欧美一些地质学者在我国进行过路线踏勘调查。
1.2.2.1 国内地学研究及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史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由章鸿钊主持,培养了我国自己的地质人员,为开创我国地质工作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地质调查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冀、鲁、晋、鄂等省。较为正规的区域地质调查始于1916年,叶良辅等人测制了1:5万北京西山地形地质图,1920年缩编为1:10万地质图并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志》;王竹泉、谭锡畴、刘季辰、李捷等分别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开展了大面积的概略地质调查,并相继编制出版了太原、济南和南京等幅的1:100万地质图。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赵亚曾、丁文江、黄汲清、王曰伦等主持并先后完成以下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出版了宁镇山脉地质图,1:100万江西地质图,1:25万湘、黔、南岭地质图、1:25万湖南长衡区地质图、1:25万广西南岭地质图、1:20万四川西康地质图、1:20万四川省地质图等。
1936年,李四光先生首次全面概括和总结了我国地质调查所积累的资料,编著了《中国地质学》(英文版),从山脉构造(地质长城)出发,依据褶皱和断裂的干扰和排列特征,把全球性大地构造划分为东西褶皱带、“山”字型、交叉大断裂、南北向“之”字型或“歹”字型等构造体系,提出了“地质力学”理论。
1945年,黄汲清应用槽台学说,综合研究了各地质时代的海陆分布、沉积厚度以及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岩浆活动、褶皱、断裂和变质程度,划分出地壳活动地带(地槽)与稳定地带(地台)。将我国分为前寒武纪地块、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印支褶皱带、燕山褶皱带以及喜马拉雅褶皱带等各大单元。对我国大地构造做了第二次较系统的概括。
1949年后,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展开,从此,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进入了新纪元。区域地质调查大体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以东部地区1:100万区域地质编图和编测地质图为主,进行了1:20万区调的试点。
第二阶段:1958~1966年,东部地区基本完成了1:100万区域地质编图和编测图工作,广泛实施了1:20万区调,同时开始了1:5万区调试点。
第三阶段:1966~1980年,除西藏外,全国已基本完成(未统计台湾省)1:100万区调填图,除西部高寒地区外,大多数省、自治区已陆续完成1:20万区调工作,在重点成矿远景区带选择性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此期间,1979年9月国家地质总局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孙大光任部长;1980年2月恢复省级地质机构。
第四阶段:1981~1985年,东部地区逐步开展1:5万填图工作,1:20万区调在西部地区广泛实施。开展了青藏高原1:100万空白区区调填图,继续进行边远高寒地区的1:20万区调。部分省、市、自治区开始编写区域地质志并进行区域矿产总结。此间,1982年5月地质部更名为地质矿产部,孙大光继任部长;1983年,省级地质局随之改为地质矿产局。
第五阶段:1986~2006年,这是1:5万区调工作的快速发展时期。主要是1:5万和1:25万区调工作,工作重点在东部的经济发达地区及西部地区,标志着我国的区域地质调查正在与国际接轨。期间,1986年,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法》颁布;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叶天竺任第一任局长,从体制上将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离,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家地质工作新体制框架。随后,组织实施“全国地质大调查”工作,填补和更新了一批基础地质图件,提高了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在青藏高原、新疆南疆和大兴安岭北部的区域地质调查空白区部署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围绕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关键带、重要成矿远景区带和国民经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等。
第六阶段:2006年以后,1:5万区调已在全国重点成矿区带和重点经济区全面展开。至2011年,青藏高原1:25万区调填图全面完成,标志着我国中比例尺区调填图陆域全覆盖。全国其他地区广泛开展了1:25万编填工作,从而推动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与国际全面接轨。
1.2.2.2 国内区域地质调查研究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得以系统展开。截至2011年,实现了包括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空白区在内的小、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同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与世界同步,完成了6000km深地震反射剖面,实施了6口深部科学钻探,成功实现了技术创新与重大科学发现的并举。
“十二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全国每年完成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24×104km2,实现“地矿资源保障工程”的国家目标,建立“地质找矿新格局”。因此,基础区调工作,尤其是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我国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如下:
(1)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
至1990年,1:100万区调填图已基本完成;相关成果及综合编制的全国及大区域区调成果均已出版。
(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
至1999年,1:20万区调已完成国土面积的70%,占应测面积的93%;1999年以后,在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空白区直接实施了1:25万区调填图,截至2011年已完成1:25万区调569×104km2,占陆域面积的59.3%;在西部重要成矿带、构造带(如龙门山带)及中东部地区部署了1:25万区调修测工作,即在1:20万区调成果基础上,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按照数字填图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开展多目标的综合调查、修测,更新我国中比例尺基础地质图件。
(3)1:5万区域地质调查
在国家东南部沿海重点经济区、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和重大工程建设区、重点城市及国家急需的重点地带已完成一批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至2012年,1:5万区调填图面积累计完成262×104km2,占陆域面积的27.3%。
(4)其他专项地质调查
主要有城市立体地质调查(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广州等城市)、区域重力调查、区域化探、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1:25万,面积约106×104km2)、遥感地质调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在甘、吉、黑、新、蒙等地开展了1:25万三北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面积约5×104km2;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及东南沿海和环渤海海岸带开展了1:25万环境地质调查,总面积100×104km2;省级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调查面积470×104km2),以及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开展了综合基础地质图件编制与更新,建立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编辑出版了《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中、英文版),建立了数据库,出版了《1:500万中国地质图》(中、英文版))。

7. 区域地质调查

表6-6 各类主体功能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统计

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包括1∶20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已经实现全覆盖。截至2014年,全国累计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353×104km2,覆盖国土面积36.8%,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的重要成矿区带和重要经济区(图6–18)。表6–6列出了各个经济板块各类主体功能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从表中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作程度高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优化开发区域工作程度达到72.3%,其次是重点开发区域47.5%,农产品主产区41.8%,重点生态功能区34.6%。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工作程度最高的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其次是重点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这是因为地质大调查以来开展的区域地质调查主要以服务找矿为目标,主要安排在重点成矿区带,而重点成矿区带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重叠较多;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和盆地区,第四纪地层大面积覆盖,岩石出露少,不是找矿的重点地区。

图6-18 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据全国地质调查协同部署平台)

区域地质调查

8. 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发展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在实业部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主持日常工作。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地质事业,章鸿钊认为应大力培养中国自己的专门人才,建议成立相应的科研和教育机构。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从事地质科研与教育的机构,它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民族独立和科学振兴的需要。从1913年到1916年,地调所培养出了叶良辅、谢家荣等一批人才,他们成为我国最老一辈的地质学家。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中国有了自己的地质专业队伍并开始实际工作。他们在河北、山东等地测制地质图,并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岩石、矿物和古生物的调查工作,从而结束了依靠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地质调查和研究的局面。本世纪20-30年代,是地调所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地调所先后建立了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园燃料研究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和土壤研究室等。并涌现出一批不同学术领域的专家,例如地质学家李春昱、地层古生物学家尹赞勋、岩石矿物学家程裕琪、矿床学家谢家荣、测绘专家曾世英、古脊椎动物专家杨钟健、地震专家李善邦、土壤专家熊毅等等。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些人都是我国科学界的重要领头人,他们为我国地质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为地调所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1935年,地调所从北平的丰盛胡同迁到南京,部分留下来的人员成立了北平分所。“七七事变”后,分所工作停顿,在南京的本所继续开展工作,其机构日趋完整,科研人员也在不断充实和加强。抗战全面爆发后,地调所随政府迁至四川北碚,为与省地调所相区别,1941年正式定名中央地质调查所。30年代起,历任所长有翁文灏、黄汲清、尹赞勋和李春昱等。抗战胜利后,地调所又迁回南京。至1949年,地调所与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36年)等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单位。1950年8月,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任命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尹赞勋、谢家荣任副主任委员,统一领导新中国的地质工作,全国地质机构开始实行大的调整,地调所和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等机构同时宣告撤消。从1913年地调所成立,到1950年撤消,这一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走过了37年的光辉历程。她为中国近代地质科学的发展完成了奠基,孕育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地学的不同分支领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中国地质精英,完成了中国近代的大量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又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人才,并使新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让我们无限缅怀这一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缅怀那些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勇于献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