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2024-05-14

1. 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2. 政府公信力的作用

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政府具有以下功能:1简化社会复杂性,维持稳定的秩序。简化复杂性是一切生物生存进化的策略,是应付充满非完备信息的复杂环境的机制。作为是一种社会资本,政府公信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复杂的风险社会中维持政府-公众关系的持续性,构成整个社会稳定的中枢,以某种确定性来对付不确定性,并在这种相对的确定性中培养公民对制度的信心。其中,确定性实际上还意味着一定的强制力量,这种强制力量与人们经由信任的简化程序在人们心中逐渐形成的自愿性结合在一起,就能够维持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公信作为一种主观自愿机制,与公共权力的强制机制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2为公共权力提供连续的合法性基础。政府公信与公共权力、政治权威是平行共生的机制,它们互相促进,为政府的存在和运行提供合法性。政府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来自公民的认可和支持,所以,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实际上就是某种信任。公信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是连续的、强大的,在于公民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公共权力与责任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之间营造出某种良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政府在这两种关系中占据行动上的主动,也就是说,政府必须以其主动的行为(政绩)和对过去经验的宣传(意识形态)来不断赢得公民的信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稳定的支持。3为构建新型治理结构提供联结点。在这个充满危机和风险的开放社会,新型治理结构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个人、组织和政府打破界限的合作。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民的信任,这种相互的信任使人们打破政治与经济、公域和私域的界限,进行跨领域、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政府承担着配置社会资源的权威功能,市场则是分配社会资源的最有效的机制,各种民间志愿组织又充分展示出机动灵活的信息传送功能,而贯穿政府、市场、民间组织的主线则是以政府诚信为核心的社会诚信系统。只有在权利与责任对应的基础上,以政府公信为主导,连接社会各领域的新型治理结构才可能建立起来。4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公信表现在政府忠实履行职责上,但履行职责首先涉及的就是政府职能的定位,在不越位、不缺位的情况下依法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信的最终判断权掌握在公民手中,全体公民的切身需要和根本利益决定着政府职能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只有敏锐而正确地抓住人民对政府公信的判断,政府的公信体系才能维持,表现在当下的转型时期,就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长期以来是增长效率优先,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而政府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包括上述所有方面在内的一个综合系统,任何一个方面的偏颇都可能造成政府的公信受到打击。因此,政府公信的维持要求政府职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转变。

3. 政府公信力是指什么?中国政府怎样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恪守“透明、尽责、诚信”
首先从政府自身做起。“透明”,政务公开,满足民众知情权,接受民众监督、媒体监督和司法监督,重大决策依循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的路径;“尽责”,就是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所有权力来自于人民,受人民所委托,必须依法行政,尽职尽责;“诚信”,言而有信,有诺必践。重建基层政府公信力,当前尤要澄清吏治,厉行清廉政治,以此拢聚人气,凝聚人心。遇“事”,才能做到说话、做事有人信、有人听。
公共政策向底层倾斜
底层社会成员对社会的绝望往往是引发社会动荡的主因。中国经济急速转型,经济分化剧烈,社会分化明显,出现了“利益直接受损群体”。他们际遇不顺,社会地位下降,总体上沦为低收入弱势群体。他们对物价上涨特别敏感,对贫富差异特别愤怒,对官员的傲慢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特别反感,怨天尤人情绪尤为浓厚,其抱怨代表了“民怨”的很大部分。
底层社会的民怨已成聚集社会张力的核心动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将隐忍的社会不满表面化,演化为激烈的社会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强大的破坏作用。社会公共政策必须对他们给予更多倾斜,且施以实实在在的社会救助。
关注另一种相对剥夺感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生活的憧憬是,能有与身份相匹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平民子弟怀揣梦想,企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取知识,获得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而毕业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难以进入的世界,就业不易,生活窘迫,身份的主观认知与客观的现实竟是如此割裂。这就是“身份 不 一 致 ”(status inconsistency)的体验。这是一种独特形式的相对剥夺感。
国外研究社会运动的学者认为,“受过良好教育而又手中无权、袋中少钱的人往往倾向于自由或激进”。具有相同生命历程背景,在相同时代氛围中成长,经历相同历史事件的冲击,容易养成相似的世界观,有助于群体形成“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引发集体抗议的最起码条件则是:群体内生成了有关集体性压制的共享情感和反抗这一压制的共同目标。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从“蚁族”的身上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强烈的“身份不一致”造成的相对剥夺感,近年来房价高企更使年轻人对未来的生活前景失望。这些都是制定社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应该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社会流动的平等机会;鼓励而不是限制年轻人灵活就业;社会管理者、城市管理者对年轻人的多种正当就业形式应持相对宽容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粗暴执法,或以罚代管。
厉行规制,维护民众法定权利
各国政府在制定社会管理的规制时,共同遵循的原则,是将民众的诉求表达形式设为三类:法定允许的、严格禁止的和介乎两者的。对法定允许的诉求方式,政府一般会保证其实现,或提供便利,至少不加阻止;对严格禁止的暴力行为,会采取行动制止、压制,乃至镇压;介乎两者之间的形式,对不发生暴力的,宽容;对可能发生暴力的,制止。
我国对此也有相似规定:上访、举报、司法诉讼等是我国法律、法规法定允许的诉求表达形式;暴力行为是法定禁止的。近些年来,对诸如以“散步”之类的表达诉求方式政府也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
现实的问题是,一些法定允许的表达诉求形式如上访等,却遭到了一些基层政府的阻止、禁止,乃至于压制;而一些绝对禁止的暴力行为却没有被控制住,屡屡发生。
应该厉行法律法规:对法定允许的予以保护并帮助其实现,对法律禁止的必须坚决制止。(来源于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
说白了就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真正落实才可以。并且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力都必须得到切实的保障。政府从父母官到仆人角色的转变。

政府公信力是指什么?中国政府怎样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4.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础。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灵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不讲信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依赖于全体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会秩序与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府不守信用,就会破坏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由此可见,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会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对政府履行公共职责情况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政府合法性的检验。信用政府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信任感和归属感,政府失信则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任的丧失,从而造成社会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府公信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倡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具备较高的公信力,才能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5. 公信力是什么意思

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责任的信任力。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公信力”的核心是信任、信赖,而这种信任的主体是受众,媒介公信力建立在受众对媒体的信用体验和认定的基础上。受众是传媒的基本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没有受众就不能生存和发展,尤其在今天受众选择的时代,媒介的竞争就是争夺受众的战争。媒介是信息传播的主体,受众是媒介效果的评价主体,是媒介公信力的评价主体。

公信力是什么意思

6. 公信力是什么意思

公信力,是指使公众信任的力量。
公信力意指为某一件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公信力是指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公共权力面对时间差序、公众交往以及利益交换所表现出的一种公平、正义、效率、人道、民主、责任的信任力。
公信力既是一种社会系统信任,同时也是公共权威的真实表达,属政治伦理范畴。

公信力的社会影响:
一、2003年发生的“非典”促使国内的理论界对政府公信力开始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二、传媒组织对公信力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传媒公信力是负有社会责任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信息,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7. 我国政府公信力现在怎么样

法律分析:从政府角度讲,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体现着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面对公众对政府多样化的评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第一条 为了保持各级人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采用前款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称信访人。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处理来信、接待来访,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为人民群众服务。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畅通信访渠道,为信访人采用本条例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第四条 信访工作应当在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履行职责,从源头上预防导致信访事项的矛盾和纠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格局,通过联席会议、建立排查调处机制、建立信访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利工作、方便信访人的原则,确定负责信访工作的机构

我国政府公信力现在怎么样

8. 政府公信力的介绍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