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的历史

2024-05-14

1. 围棋的历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明朝林应龙在《适情录》中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现代观点并不认为围棋起源于某个传说,应该起源于早期人类劳动间隙中,对人类活动的探索和模仿。据记载的围棋古代规则,和苗木移栽很相似,即历史上苗木移栽技术广泛使用的那个时期。 春秋战国  围棋这时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孔子《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孟子·告子上》载:“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专业棋手,弈秋。   秦汉三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也鲜有记载。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或讥其费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卷三:“戚夫人侍高帝。……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南北朝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隋唐宋元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唐代始,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对外传播  到19世纪中叶后,日本的围棋水平赶上中国,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中国和越南的交往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西汉时曾置交趾郡,辖境包括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越南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围棋在越南开展流传的情况未见史籍记载,但估计不会晚于12世纪。元至元中(1280左右),曾派徐明善出使安南(即今天的越南)。他在安南曾观当地贵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观棋赠世子》一诗,中有“绿沧庭院月娟娟,人在壶中小有天。身共一枰红烛底,心游万仞碧霄边”等语,足见当时越南围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讲究高雅的情趣。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看到围棋在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的情况。如记录沿途风光的马观的《瀛涯胜揽》就说:“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天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这说明东南亚国家至少在明以前,围棋就很流行了。 围棋传到欧洲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17世纪中叶。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不少欧洲人都以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后来他们才逐渐知道,围棋实际上最早出现于中国。围棋的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国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往,使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使新一代的围棋国手在新中国成长起来。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等。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的记录,取得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胜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围棋学习的热潮。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鼎立的局面。日本围棋整体水平止步不前,中韩围棋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中韩争霸的局面。 2013年中国包揽围棋界所有世界冠军。不仅日本九段在中国新生代棋手面前,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那种竞争力,曾领一时风骚的韩国九段们,也已经很难跟得上中国新生代棋手势如破竹般的成长节奏。 2016年3月9日,谷歌AlphaGo电脑战胜了围棋顶级选手李世石九段,大比分4:1,至此,尽管计算机无法将围棋变化全部计算出来,但是在围棋上已有赶超人类的趋势。

围棋的历史

2. 围棋的历史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下棋"也称"对弈"。"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围棋规则演变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好的围棋规则是中国人制定的。)1A中国古棋规则  时间:古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
围棋最早没有成文的规则,不过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围棋最早的规则是数目法(从秦朝——1949年),到了明朝忽然改为数字法,原因不明。当时的围棋与现在的围棋最大区别为座子制度和还棋头:开局每方先在对角放上2个棋子(共4个),由白方先走没有贴目(181子算取胜)。不但如此,在最终计算胜负的时候每多一块棋要还对手一个子。1B中国围棋规则  时间:1949年——现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了中国围棋协会,后来中国围棋协会参考了日本围棋规则重新制定了中国围棋规则。新中国围棋规则与老规则最大的不同是取消了座子制度和还棋头,并且增加了贴目。同时,更改为黑棋先走。(学习的日本)2A日本古棋规则  时间:约1000年到约1949年
唐朝的时候,围棋由中国传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修改了围棋规则,取消了座子制度和还棋头,并修改为黑棋先走。由于当时黑棋没有贴目,优势比较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规则是数目法。2B日本围棋规则  时间:约1949年——现在
后来,日本发现黑棋先行有明显的优势,发明了贴目制度来限制黑棋的优势。昭和24年(1949年)开始,日本棋院围棋规则规定:黑方贴四目半。从此开始了贴目制围棋,并且制订了《日本围棋规则》。从1949年到现在,随着对黑布局研究的深入,贴目在不断的增加。

3. 围棋的历史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
  
  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
  岂曰尧哉!”
  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
  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
  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
  明朝林应龙在《适情录》中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
  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
  现代观点并不认为围棋起源于某个传说,应该起源于早期人类劳动间隙中,对人类活动的探索和模仿。
  据记载的围棋古代规则,和苗木移栽很相似,即历史上苗木移栽技术广泛使用的那个时期。
   春秋战国 围棋这时已在社会广泛流传了。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
  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可靠的涉及围棋的记载,时间是公元前548年。
  孔子《论语·阳货》载: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孟子《孟子·告子上》载:“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非然也。
  ”这是史料中第一位有名字的专业棋手,弈秋。
   秦汉三国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也鲜有记载。
  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
  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
  晋代葛洪《西京杂记》卷二:“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
  人或讥其费日,夫子曰:“精其理者,足以大裨圣教。
  ””
  卷三:“戚夫人侍高帝。
  ……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
  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 
  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
  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
  ”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
  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
  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
  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
  ”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
  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南北朝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
  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
  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隋唐宋元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
  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
  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
  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
  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
  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
  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
  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
  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
  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
  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
  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
  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
  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
  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
  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
  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
  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
  《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
  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
  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
  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
  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
  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
  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
  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
  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
  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
  “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对外传播 到19世纪中叶后,日本的围棋水平赶上中国,并在其后的一百年间,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
  中国和越南的交往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西汉时曾置交趾郡,辖境包括今天越南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越南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围棋在越南开展流传的情况未见史籍记载,但估计不会晚于12世纪。
  元至元中(1280左右),曾派 *** 善出使安南(即今天的越南)。
  他在安南曾观当地贵胄子弟弈棋,作了《安南春夜观棋赠世子》一诗,中有“绿沧庭院月娟娟,人在壶中小有天。
  身共一枰红烛底,心游万仞碧霄边”等语,足见当时越南围棋已很流行,而且也很讲究高雅的情趣。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看到围棋在东南亚国家很受欢迎的情况。
  如记录沿途风光的马观的《瀛涯胜揽》就说:“三佛齐国俗好……弈棋。
  ”三佛齐国即今天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这说明东南亚国家至少在明以前,围棋就很流行了。
  
  围棋传到欧洲的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17世纪中叶。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不少欧洲人都以为围棋是日本人发明的。
  后来他们才逐渐知道,围棋实际上最早出现于中国。
  围棋的对外传播,扩大了中国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往,使各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元帅也是一个围棋爱好者。
  他大力发展中国的围棋事业,使新一代的围棋国手在新中国成长起来。
  代表人物有陈祖德、聂卫平、马晓春、常昊等。
  80年代中后期,聂卫平在中日擂台赛中创造了八场不败的记录,取得了前三届中日擂台赛的胜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围棋学习的热潮。
  围棋主要呈现中、韩、日三国鼎立的局面。
  日本围棋整体水平止步不前,中韩围棋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中韩争霸的局面。
  
  2013年中国包揽围棋界所有世界冠军。
  不仅日本九段在中国新生代棋手面前,已经失去了往昔的那种竞争力,曾领一时 *** 的韩国九段们,也已经很难跟得上中国新生代棋手势如破竹般的成长节奏。
  
  2016年3月9日,谷歌AlphaGo电脑战胜了围棋顶级选手李世石九段,大比分4:1,至此,尽管计算机无法将围棋变化全部计算出来,但是在围棋上已有赶超人类的趋势。
  
   

围棋的历史

4. 围棋的历史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下棋"也称"对弈"。"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围棋规则演变
(围棋是中国人发明的,最好的围棋规则是中国人制定的。)1A中国古棋规则
时间:古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
围棋最早没有成文的规则,不过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
围棋最早的规则是数目法(从秦朝--1949年),到了明朝忽然改为数字法,原因不明。当时的围棋与现在的围棋最大区别为座子制度和还棋头:开局每方先在对角放上2个棋子(共4个),由白方先走没有贴目(181子算取胜)。不但如此,在最终计算胜负的时候每多一块棋要还对手一个子。1B中国围棋规则
时间:1949年--现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立了中国围棋协会,后来中国围棋协会参考了日本围棋规则重新制定了中国围棋规则。新中国围棋规则与老规则最大的不同是取消了座子制度和还棋头,并且增加了贴目。同时,更改为黑棋先走。(学习的日本)2A日本古棋规则
时间:约1000年到约1949年
唐朝的时候,围棋由中国传到了日本。后来日本修改了围棋规则,取消了座子制度和还棋头,并修改为黑棋先走。由于当时黑棋没有贴目,优势比较明显。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规则是数目法。2B日本围棋规则
时间:约1949年--现在
后来,日本发现黑棋先行有明显的优势,发明了贴目制度来限制黑棋的优势。昭和24年(1949年)开始,日本棋院围棋规则规定:黑方贴四目半。从此开始了贴目制围棋,并且制订了《日本围棋规则》。从1949年到现在,随着对黑布局研究的深入,贴目在不断的增加。

5. 围棋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如今的围棋,流行于中、日、韩、朝几个国家,起源于中国,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大约是在四千多年前,上古帝尧时期,属于传统的“四艺”琴棋书画之一。之所以还会在日、韩、朝等国流行,得益于隋唐时期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先是传入日本,而后流传到欧美各国。
围棋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原因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围棋的棋盘,很多人都见过,纵横各十九条,整个棋盘上也就是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棋盘的盘面上会标有九个小圆点,最中间的称为“天元”,因为围棋中有一句术语“金角银边草肚皮”,“天元”一般不认为是第一个应该落子的地方,毕竟棋盘就是要比较谁占据的地域最多,因此大家都会抢先占据棋子围空效率最高的四个角,其次是四条边,最后才是中腹地带。

不过,有常规,自然就有打破常规的人。总有些人能够在占据中心地带,看似劣势的情况之下,最终取得胜利。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一点,这个胜利者的棋艺水平,绝不是一般高手能够对抗的。
在古代,下棋被称为“对弈”,围棋也是后来产生的各种棋类的鼻祖,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采用了先秦典籍《世本》记载的“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种说法,将围棋诞生的具体年代定位公元前2356年。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是一种流传很广泛的棋类运动了,而且在《孟子》中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记载的专业棋手,弈秋。

秦到东汉初期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东汉中晚期又再一次兴起。此后,历朝历代都对围棋有一些发展,诸如规则上的变化,棋盘的变更等,还有很多在围棋方面很有名的人物,例如过目不忘,能够将看过的棋局摆出来而不出错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明清时期围棋界的四大家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

围棋作为一项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可以作为比赛,一争高下,显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也可以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闲暇游戏,毕竟流传了这么多年,其中不仅包含着无数的智慧,更是有非常多的益处,作为经典,自然有它成为经典的道理。那么,下围棋会给你带来什么呢?

首先,在礼仪礼节方面的好处。下围棋自有下围棋的规矩,就像很多其他的体育项目一样,这些规矩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际比赛和很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遵守这些规矩,才是一个下棋之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素质。静坐,这一点对于很多好动的小孩子们来说可能很难,但是坚持下来,他有了这个习惯,便不会轻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而且,知礼懂礼守礼,围观者观棋不语,下棋者落子无悔,即便不是下棋,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习惯。

其次,直面胜负。下棋,两个人的无声的比赛,结局自然是有输有赢,哪怕是平局,恐怕很多人心里都会不舒服。但是,输了又怎样,你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从不足点出发,慢慢地改变。赢了又如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永远都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比你更优秀,赢这一局,算不得什么。平局就更不要心怀不满或者侥幸。输与赢,都是一时的结果,如果因为这些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没有太大的必要,纵然消沉一时,也不要沉迷一世。

然后,是人脑各方面的能力。集中注意力,这一点自然不必解释太多,如果总是分心,不能全神贯注,首先会让对手觉得你的不尊重,其次对于自己下棋也是一种干扰,总会有其他东西跳出来打乱思维,还如何安然面对棋盘上的千变万化?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开发出超强的脑容量的。还有记忆能力,就像是王粲一样,能够在棋局之后,一子不差地将整个棋局复原出来,这样的记忆力,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天生的,大部分依靠的都是后期的培养,而围棋的复盘,可以进行这种神奇的训练。

还有推算能力,心算能力,全盘控制力。围棋需要在眼睛看着棋盘的情况下,心里计算自己的棋子占据了多少空间,既然讲究落子无悔,那么在落子之前,必然要先进行一番推算,如果下在某个位置,对手有什么样的可能,自己能够怎样继续。有句俗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说在下棋的时候,如果没有对于全盘的把控能力,下完一子之后,下一步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一个不小心计算或者推算出现误差,那么,结局只能是输。

最后,做事情的条理性和灵活力,总结经验。有了大局的把控,还需要一步一步去落实,但是也不是必须按照自己的步骤来,毕竟你还有一个对手,如果对手的某一步打乱了你的计划,你必须要有灵活的变化能力,应对这一个突如其来的状况。最后,不管是输还是赢,都是值得回忆和总结的一盘棋局,赢自有赢的方法,输也有输的教训。

棋盘,看似只是小小的一块木盘,每颗棋子能够占据的地方也近在咫尺之间,但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一块地方,也是寸土必争,毫厘不让。下棋的时候,需要有争夺的决心,棋局之后,也要豁然旷达。围棋能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围棋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

6. 围棋的历史和传说

历史: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游戏,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
围棋照片集锦(19张)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尧帝很忧虑,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荡来荡去,高兴地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亲的话也不听了。散宜氏对帝尧说:“尧啊,你只顾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尧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便对散宜氏说:“你让人把丹朱找回来,再让他带上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这时丹朱正在汾河滩和一群人戏水,忽见父亲的几个卫士,不容分说,强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里,对他说:“你父帝和母亲叫你来山上打猎,你可得给父母装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领我又没学会,咋打猎呢?丹朱看山上荆棘满坡,望天空白云朵朵,丹朱眨了眨眼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儿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尧帝一听丹朱说出如此不思上进、无心治业的话,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丹朱听父帝不叫他打猎,改学下石子棋,心里稍有转意,“下石子棋还不容易吗?坐下一会儿就学会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亲立即教他。尧帝说:“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东西,你只要肯学就行。”说着拾起箭来,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帝尧教子下棋还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脸,回到平阳都城。  围棋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尧帝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谁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场,怏怏而终。帝尧也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学尧帝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7. 围棋历史的介绍

1:围棋的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围棋历史的介绍

8. 围棋历史的围棋简介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二人棋类(也有联棋或团队对战模式,有二对二、一人对多、多对多等形式,参见“团队围棋”一节),使用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棋子进行对弈,过程中围地吃子,以所围“地”的大小决定胜负。中国古时有“弈”、“碁”(“棋”的异体字)[1]、“手谈”等多种称谓,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越南语为“Cờ vây”(汉字“棋围”)。日语为“囲碁”(IGO)或“碁”(GO)。其西方名称“go”,系源自日语。围棋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游戏之一。围棋的起源于历史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中国广大的劳动群众。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从丌、亦声。”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注一)《路史后记》(注二)《潜确类书》(注三)《原弈》(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中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 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 代之为机矣”。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 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三、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明谢在杭《五杂俎》说:“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 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犹重车战也”四、起源于战国之时,《潜居类书》说:“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君,则斗象棋, 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五、起源于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 作象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对立的矛盾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历史证明,象棋是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创造革新的成果,它深深地扎根在中国劳动人民之中,有着广泛的流传。下棋也称对弈。弈是围棋最古老的称谓。在先秦典籍中屡见,但围棋一词 却少见, 迄今所知关于围棋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的: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通过最早的文字记载可知围棋起源于春秋中叶之前的中国。 (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围棋已成为一种游戏在社会上流行。春秋战国的文献上,屡次出现围棋的记载。(2):西汉时期到了西汉时期,围棋传便全国,但由于统治者不重视围棋,舆论也不看好,围棋发展缓慢。(3):东汉时期到东汉时期,围棋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开端。出现了班固(〈弈旨〉)、李尤(〈围棋铭〉)、黄宪(〈机论〉)、马融(〈围棋赋〉)等一批围棋理论的奠基者,使围棋逐渐为士大夫所重视。东汉王朝的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动荡时期,文化思想活跃起来,围棋活动发展迅猛。 (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魏、吴两国盛行围棋。魏以曹氏家族、建安七子为代表,曹操围棋水平也是 可以和高手相媲美。东吴围棋风靡一时,名手辈出,也就出现了对局的记录,这就是围棋史上有 名的吴图。(2):西晋时期:西晋时期,围棋全面兴旺。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弈,为围棋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3):东晋时期:东晋时期,棋风昌盛,逐步理论化,出现了王导、王恬、江彪等弈坛高手。此阶段最出名的 品棋专家是范汪,曾与人合注《棋品》五卷,反映了西晋弈风的迅速发展(《新唐书.艺文志》著录)。 (1):南朝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南朝围棋的黄金时代实际上仅仅出现在宋、齐、梁三朝,尤以宋文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梁武帝在位时期为最盛,并具有九大标志:(1)南朝帝王尽管棋艺高低悬殊,但他们比魏晋帝王更热衷、更着力地倡导围棋;(2)围棋州邑的建立,皇家品棋活动的兴起,逸品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棋品制度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3)围棋人口激增;(4)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5)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6)形成了天下唯有文义棋书的社会风尚;(7)南朝士人的围棋活动和棋品等级,特为当代史家载入史册;(8)出现了南北棋艺双向交流的局面;(9)围棋文化向周边国家辐射,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朝鲜和日本。(2):北朝北朝帝王出身胡族,文化主流是儒教,儒家传统将娱乐之好规范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 认为博弈有废事、赌博之嫌,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 (1):隋朝隋朝的统一,恢复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尊道卑艺的观念限制了围棋的发展。因此隋朝的 弈坛一片沉闷。但此时十九道棋盘已确定了主导地位,取代了十七道棋盘。(2):唐朝初唐时,围棋活动由宫廷发起向民间传播,使对弈不仅仅是士族垄断的活动。盛唐时期,唐玄宗大力倡导围棋,创立了翰林棋待诏(待命供奉内廷的人)制度,这是中国围 棋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标志。盛唐国手以王积薪成就最大。围棋步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1):五代时期唐朝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人称五代。战火不断,围棋水准大 大下降。(2):十国时期十国时期,处于割据阶段,各国围棋水准不同,虽有佼佼者,但终因势小而不成气候,棋史有名的有南唐中主李璟父子,吴越的钱氏家族。 (1):宋代宋太宗亲自创制棋势,还搜罗了大批围棋高手养于宫廷。使宋代一开始就从高起点起步,进 入昌盛阶段。到宋哲宗时期,职业国手十分活跃,职业围棋迎来了有一次发展高潮。这时出现了 国手刘仲甫。他是中国棋史上继盛唐王积薪之后的又一个界标式的人物。至宋徽宗时期,宫廷弈 坛的女弈发展呈现高潮。南宋亦重围棋,但因嬉误政,朝廷腐败。至晚宋时期,围棋活动最值得 表出的是士弈,以江湖游士为主体,最杰出的人物当属刘克庄。 (1):元元朝是中国围棋的衰退时期,但是元代围棋的普及程度却不逊于南宋,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戏弈相当流行。元文宗是元代最著名的好弈之帝。在元文宗的倡导下,朝弈曾盛极一时。元代围棋发展中最大的成果是〈玄玄棋经〉一书的编纂问世。〈玄玄棋经〉是江西庐陵围棋高手严德甫于晏天章合作的杰出成果。〈玄玄棋经〉堪称是中国古代综合型棋艺著作的光辉典范。 (1):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文弈之风衰退。但宫廷棋坛却呈现另一番景象,朱元璋好弈,相传是下 模仿棋的鼻祖。自明成祖永乐年间,棋类运动又重新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永、宣时期的有记载的高手如:钱允升、唐理、张应宿、朱雄。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明代围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职业围棋出现了良好兴盛势头,并出现了历史的突破,由御前走向社会。代表人物:赵涓、赵九成、范洪。弘治、正德年间以李东阳、杨一清为代表的士大夫围棋之风盛起,不但掀起了仕宦阶层的围棋热潮,而且也开动了明代后期名公巨卿纷纷游扬弈道的全新格局。他们还直接促成了明中叶围棋流派的形成。京师派的崛起自是京中士弈浪潮推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士大夫围棋实际形成了京 派和苏派两大阵营,共同开创了弈坛的振兴局面。以古越文化为先肇的徽州,其弈坛在明形成新 安派(亦称徽州派),其开代祖师是汪曙。明清之交,弈坛最负盛名的当属过百龄。过百龄以创新的着法,结束了旧式套路的时代,为 围棋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1)清:清初围棋呈现群雄争霸局面,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棋手,如周懒宁、周东侯、汪汉年、黄龙士。康熙初黄龙士成名之后,弈坛杰出人物是黄龙士和徐星友,人称黄徐时代。围棋继黄徐时代之后,便进入了四大家时代。四大家活跃于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从技术上说,中国围棋已经攀登上了座子时代的最高峰。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定庵)四 大家在中国围棋史上享有无比崇高的地位。范、施创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棋艺高峰,两人并称为棋圣。从此清朝棋道也走向没落。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围棋运动进入低潮。晚清棋界最杰出的代表是周小松、陈子仙。两人卒后,清末棋坛彻底衰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