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报表上虚增利润有什么手段

2024-05-13

1. 在会计报表上虚增利润有什么手段

假财务报表的常见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级,更难以识别,常见的手段有:
(1)调整收入确认方式,使利润虚增或虚减。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收入确定方式:A、销售行为完成(商品已销售,商品发出,取得权利;劳务已提供),无论货款是否收到,即可视为收入实现;B、按生产进度确认(完工程度或工程进度);C、按合同约定确认,主要指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同时规定,在确认营业收入时,还应扣除折扣、折让、销售退回。造假时,企业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或调整扣除项目。
(2)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从而虚增、虚减资产和费用。如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使帐面资产或产品成本费用虚增、虚减。
(3)调整折旧计提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典型做法有:A、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B、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C、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主要方式有:A、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B、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C、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D、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E、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最大特点:一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且关联交易的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的“横财”,往往带有间发性;另一个特点是非上市公司企业的利润大量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6)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帐、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7)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了资产负债表,严格的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项目。
企业通过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达到减少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
(8)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滥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9)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主要做法是在对外投资中,企业根据需要通过选择权益法或成本法来进行对外投资核算,从而增大投资收益,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如: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法核算。
另外,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评估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但规定公司将对外投资转让时,必须借记与这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同时贷记营业外收入。这一规定无疑给企业虚增利润提供了借口。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协议相互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评估资产时彼此将对方资产价值高估,再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对方的关联企业,从而将高估的资产价值作为营业外收入虚增彼此的利润。这是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的又一方法。
此外还有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调节利润、虚增资本金等。

在会计报表上虚增利润有什么手段

2. 有的企业会刻意虚增利润,有的则虚减利润,为什么,主要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谢谢!

形成虚假利润的主要原因:1、企业经营者的法制观念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和局部利润。2、企业内部监督的削弱。内部监督包括企业财务部门实施的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的内审监督,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经济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监督部门削弱了其监督用。3、外部监督出现片面性。外部监督主要包括财政监督、税务监督、上级主管部门监督和审计监督。一些监督部门对于涉及其它方面的问题视而不见,工作中出现了“各扫门前雪”的局面。另外,由于外部监督部门对企业的内部情况不了解,由此也削弱了其监督作用。4、执法不严。近几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虚假利润的危害:1、误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的制定。由于虚报利润,造成企业资产价值下准确,企业家底不清,因此向国家提供自信息,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落实。2、加大了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虚增利润,蒙骗了投资人,使投资人高估其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使股价严重背离其价值,增加了金融风险。3、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又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和财政收入的减少。一方面,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企业的销售额要上缴流转税,虚增的企业盈利要计缴企业所得税,产生的留利要用于利润分配,因此虚增利润的最终结果是使企业在实际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又加大了支出,加剧了资金周转困难的局面,给企业的后期经营留下隐患。另方面,虚减利润后.应摊未摊费用长期挂账、固定资产计价不实等弄虚作假行为,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少计收入则会导致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渠道的税收减少。4、败坏社会风气,为衍生腐败行为制造温床。

3. 舞弊审计:浅析关联企业几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所谓关联企业,是指存在关联方交易的企业。由于关联关系的存在,关联企业之间、关联企业的股东之间、关联企业的债权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关联企业利用复杂的关联关系粉饰财务报表,甚至编造虚假财务数据,骗取银行贷款、操纵股价、抽逃资金等,给相关债权人、投资者带来损失。有效识别关联企业财务舞弊手段,是审计人员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审计实践,浅析关联企业存在以下几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一)虚构经济业务,虚增资产,虚减负债,人为抬高关联企业资产规模和资金实力。
例如:有些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以大大高于公允价值的价格将商标权、专利、技术及其他资产出售给上市公司,或抵偿对上市公司的债务。
外资企业的母公司通过高价向外资企业出售设备、技术、原材料等,虚增了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关联企业之间进行投资也可以通过上述手段高估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达到虚增资本目的。
另外,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相互投资、参股、也使得双方的资产都出现了虚增,影响了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资本实力和资产规模的正确判断。
(二)虚构利润。
通过关联方交易虚构销售收入和利润、粉饰财务报表,是关联企业常用舞弊手段。主要方式为:1.
在商品或服务购销环节,关联公司以较低价格从其母公司或其他关联方购入原材料、零部件或劳务,又以较高的价格向母公司或其他关联方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虚增利润。如,某些公司在上市时,是以其母公司资产通过分立、重组等整合而成,上市后仍与其母公司在供、产、销及其他服务方面存在密切关系。在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母公司通过以大量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以较低价格向其销售原材料,从而增加了上市公司的收入,调节上市公司利润;母公司还通过调低上市公司应缴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以达到转嫁费用、调节利润的矛目的。有些企业甚至通过虚构根本没有发生的应收、应付等资产负债业务及收入支出和利润项目,达到粉饰报表的目的。反过来,有的公司通过反向操作手法,虚减收入和利润,达到逃税或转移资金的目的。2
.通过资产重组,调节利润和财务状况。母公司通过以优质资产置换借款企业的不良资产、高价购买其债权、承担其费用或债务、支付资金占用费等手段,调控借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3.
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4
.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用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三)以委托经营、受托经营或合作投资方式,虚增关联企业经营业绩。
例如:在关联公司面临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等因素下,如果将某一部分现金转移给母公司,委托母公司或与母公司合作投资,则将投资风险全部或部分转嫁到母公司,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关联公司当年的利润。
(四)采用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资产租赁、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以资产转让置换为例,以极低的价格将优质资产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以极低成本获得了优质资产,而优质资产可带来丰厚的盈利,这样可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从而通过不等价交换来操纵利润。
(五)利用企业破产、清算程序,侵害债权人利益。
例如:破产企业在破产清算前向关联方分配、无偿转让资产;以较低价格向关联方出售商品或资产;对原本没有财产担保的关联方债务提供担保;提前清偿关联方债务;放弃对关联方的债权或怠于行使债权等。无论哪一种形式,都会减少可分配财产,增加债权人的损失。

舞弊审计:浅析关联企业几种常见的财务舞弊手段

4. 如何防止虚构对外合作业务,直接侵吞国有资产问题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分析(开题报告)【摘要】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一直是证券市场的“痼疾”,危害极大。本文力求较系统地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产生的动机、报表粉饰行为的手段以及识别、遏制舞弊的方法,旨在对信息使用者有所帮助。财务舞弊是指采用财务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取得利益而导致他人遭受损失的故意行为,可大致分为侵吞资产舞弊及财务报告舞弊两类。侵吞资产舞弊的舞弊者为雇员,受害者为组织。如,雇员为谋取自身利益,利用职务之便,采取财务手段侵占国家和公司资产而形成贪污;财务报告舞弊的舞弊者为公司管理当局,受害者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如,公司管理当局故意错报或漏报报告期收益而严重误导信息使用者。二者相比较而言,财务报告舞弊的隐蔽性更强,危害面更广。尤其是上司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近些年来,财务报告舞弊大案要案不断出现,且有新的动向。范文: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  导致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产生财务报告舞弊动机的因素主要是来自于内、外部的压力。外部的压力主要源自证券市场,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管理者的经济利益与其工作业绩密切相关。因此,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一是筹资与再筹资动机;二是避免被停牌和摘牌动机;三是市场动机;四是报酬契约动机;五是避税及谋私动机等。  (一)争取上市、争取配股  通过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可获得大量的资金,一些上市公司把股票融资视作无需支付资本成本却可大肆圈钱的最佳方式。然而因《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严格规定:企业必须三年赢利,且经营业绩比较突出,才能通过证监会审批。为达到这些规定,本不具备条件的公司就会为获取上市资格而进行财务包装,“创造”条件上市。由于上市公司再筹资时,配股是上市公司解决长期大额资金需求的重要渠道,而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在近三年中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同时每年不低于6%”,因此,10%的净资产收益率成为上市公司增资配股的门槛。有资料表明,市场上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刚达到10%的现象。“黎明股份”和“郑百文”等都是虚构前三年利润包装上市的,这足以证明为取得上市资格和获得配股资格是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首要动机。  (二)避免戴帽、避免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又一个动机就是避免戴上“ST”的帽子。所谓“ST”帽子,就是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经审计,发现其连续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股票交易进行特别处理(实行日涨跌幅度限制为5%),在股票名前加“ST”,表示警示有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如果三年连续亏损就要退市。公司退市不仅对股东来说是莫大的损失,而且公司将长期失去向社会募集资金的资格,严重威胁到公司的生存。为避免出现连续亏损的状况,保住紧缺的“壳资源”,上市公司需要扭亏为盈。但扭亏为盈又不是一时之间就能轻易做到的,所以一些连续亏损两年的上市公司千方百计地进行财务报告舞弊或粉饰报表,通过非经营损益、关联交易等手法来盈利,以避免退市,保住上市资格。  (三)牟取二级市场暴利  其动机是:1.改善二级市场形象。在证券市场上,潜在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来进行决策的,现任大股东和管理层最清楚公司的资产质量和发展前景,他们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释放业绩良好的信号,以求改善二级市场形象。2.便于二级市场炒作。中国股市仍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沟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使股价同步炒高。或者,为使股价达到预期的波动,先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后再高价出售牟取暴利,利用财务报告舞弊达到目的。“银广厦”舞弊案就是此项典型。3.为并购增加筹码。由于上市资格不易取得,众多非上市公司试图通过购并来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购并谈判中最关键的是购并价格,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价无疑可以卖个好价钱,故上市公司有可能为购并增加筹码而粉饰财务报表。  (四)满足业绩考核的需要  我国的上市公司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其管理层报酬与其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有关,能否创造良好的业绩直接决定着公司领导人的经济利益(如年薪、奖金等)和仕途发展。而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保证年年增长,经理人员要确保自己任期内的各项指标达标、超标,就会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呈现良好业绩,满足考核需要。  (五)减少纳税、分配股利  所得税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而得出的。因此,基于偷税、漏税、减少或推迟纳税等目的,有些上市公司以舞弊手段虚减利润,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同时,有些上市公司侵占股东权益,把本应支付给股东的股利,转作生产经营资金,让“钱生钱”或者用于给企业管理者多发奖金,但这严重违反了国家法律和公司章程,也会以舞弊手段虚减利润来调整报表业绩,达到不向股东分配股利或少分配股利的目的。  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决定了会计报表粉饰的类型:基于以上(一)至(四)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大化和利润均衡化的形式出现;基于以上第(五)项的动机,会计报表一般以利润最小化的形式出现。就上市公司而言,危害性最大的会计报表粉饰是利润最大化,即所谓的虚盈实亏、隐瞒负债。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直接表现为会计报表粉饰(本文作同义语通用)。所谓会计报表粉饰是指公司管理层通过舞弊手段,使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达到“预期”状态的故意行为。它是财务舞弊的集中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已成为证券市场的“痼疾”,丑闻频频爆出。随着我国经济、法制环境及证券市场的变化,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报表粉饰手段也不断增多、升级,花样翻新,可谓五花八门,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一)虚增销售收入,虚增利润  1.虚构客户,虚拟销售。有些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定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使公司在该客户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或在报告日前(如年末)做假销售,同时增加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再在报告日后(如次年)以质量不符合要求等名义作退货处理,从而虚增当期利润。2.寅吃卯粮,提前确认收入。有些上市公司在销售的相关手续尚待完备时,甚至在销售完成前、货物起运前所售产品风险和报酬尚未转移、商业折扣有争议、销售款不确定的情况下就确认收入;或在客户还有权取消订货或推迟购货的时候就确认收入,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二)低估期间费用,虚增利润  主要表现为推迟费用入账。1.有些上市公司将一些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等项目入账,而这些项目不是企业真实的资产,只是一种虚拟的资产,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一个费用和损失的“蓄水池”,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摊销、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来虚增当期利润。2.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混淆利息资本化与费用化的界限,将应费用化的利息却资本化计入在建工程成本,增加固定资产价值,虚增当期利润。  (三)变更会计政策,调节利润  1.有些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和折旧方法,从而在报告年度多提折旧减少利润或少提折旧增加利润。2.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改变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利润。在实施新准则前,原准则和制度规定了发出存货的计价有五种方法可供选择,在存货价格波动期采用不同方法计价会对当期利润产生不同影响。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相反。即: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多转营业成本,减少利润;采用后进先出法计算,当期就会少转营业成本,增加利润。值得庆幸的是,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对上市公司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手段有很大程度的抑制作用。即便上市公司仍在会计政策允许使用的三种方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中选用变更,其调节利润的空间较以前已狭窄许多。  (四)玩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典型案例有四川长虹(2003年、2004年)。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1.那些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仍以低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2.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减值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利润。3.那些亏损、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平时该提不提或极少计提,“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采用“休克疗法”和“亏出盈利的空间”,通常是在第一年亏损后,第二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导致第二年巨亏,第三年又以各种理由转回大量的资产减值准备,从而造成财务报表在第三年扭亏为盈的假象,以避免退市;或者选择某一年超大额计提,在其后的几年中再缓缓冲回,以此制造业绩小幅稳定攀升的财务报告。值得庆幸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作了严格的规定,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事后即使价值出现回升,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利用这些减值准备项目调节利润的空间已大大缩小。新准则此规定对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原八项减值准备中的除上述项目外的其他项目未做规定,且对资产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以“作不间断的评估,只要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为标准,仍留给了某些上市公司按需确认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引起密切关注。  (五)利用资产重组“扭亏为盈”  典型案例有湘酒鬼(2003年、2004年)。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已被一些上市公司用于粉饰会计报表。那些陷入PT、ST的上市公司企图通过重组走出亏损状态,精心策划资产重组,精心设计缺乏正当商业理由的资产置换,利用劣质或闲置资产换回优质或盈利强的资产来增加利润。资产重组已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工具和免遭摘牌的保护伞。  (六)假借关联交易转移利润  典型案例有济南轻骑(2003年)和重庆实业(2004年)。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和关联人扭曲交易条件转移利润,从而滋生非法或不当关联交易来调整其账面利润,粉饰报表。其中,关联方重组更是亏损公司“扭亏”的捷径,其手段多种多样:1.通过交易安排,设计有法律依据、无经济实质的关联交易,虚构经营业务;2.上市公司以高价或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购销活动,通过价格差实现利润转移;3.收取关联企业资金占用费,或利用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4.分摊共同费用或将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等转嫁给母公司;5.关联交易外部化——控股方通过自己控制的上市公司从银行贷款,再让控制的上市公司互相担保贷款,进行关联交易,编造业绩。  (七)滥用差错更正制造盈利  如首创股份(2004年)、TCL通讯(2003年)等上市公司。它将补提资产减值准备作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追溯调整,二者相辅相成,使会计差错更正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制造盈利,躲避亏损,逃脱ST的命运,保住再融资资格。它是将会计舞弊诠释为会计差错,是借会计差错更正之名行会计舞弊之实——需要的时候先“明知故犯”,再“知错不改”,最后选择适当的时机“痛改前非”,不断“变脸”对外报告;或大题小做、大事化小,把大错误以不引人注目的小公告(或补充公告)形式公布,以蒙混了事。  (八)少计营业收入,偷逃税款  也有一些利润充盈的绩优公司为达到少交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目的,少计收入,藏匿收益。有些在应确认收入的情况下不确认收入,如采用直接收款交货方式销售产品,已收到货款并将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全部交给对方,已符合收入确认条件,却将货款记入“预收账款”账户,延期反映收入;有些以收入直接冲减成本,即以“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账户与“库存商品”账户对应,不反映销售业务;有些虚构销售退回,以偷梁换柱的假退货方式(通过把款项支付给其他下属服务公司,记入“其他应付款”账户)截留收入少交税金;有些对视同销售业务不反映增值税销项税额。  还需说明的是,在现实中,这些会计报表粉饰的若干手段 ,常被多家上市公司分别运用或组合运用,也同时或相继出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  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在曝光之前,往往有一些征兆(或称预警信号)出现,即很可能进行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有如下特征和征兆:一是已两年连续亏损,第三年经营业绩没有得到根本改善,面临暂停或退市威胁,或费用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的增长速度,持续的经营亏损使企业面临破产或被敌意收购的威胁;二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连年为负值,或虽然账面盈利但没有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入,入不敷出,现金匮乏;三是存在重大的、不正常的关联交易或极度复杂的交易;四是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或当年公司行业不景气;五是公司的董事或管理层的个人财富与公司业绩密切相关;六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管理层频繁变动;经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鉴于这些特征和征兆,故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识别并预防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  (一)甄别经营业绩的真假  上市公司应密切关注公司的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量增加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报告期经营业绩却没有相应下降,则有业绩作假的可能性。应通过检查可疑的账簿记录、记账凭证、发票存根与发运凭证来查明已入账收入是否在同一期间已开具发票并发货;关注资产负债日后有无大额或连续的退货,并查明这些退货是否为年末集中“销售”部分,从而识别公司是否提前确认收入或虚构收入。  (二)分析利润构成比重  分析上市公司盈利时,要着重分析主营业务占利润的比重,即看利润是否主要依靠主业的业绩,而不是主要来源于非经常损益项目;要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列示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构成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从而判断公司利润的来源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是依靠粉饰其他利润项目来增加业绩的。  (三)慎析资产减值准备  分析报表时,尤应慎析上市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一般而言,连续微盈且(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而处于盈亏临界和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有时会巨额计提。因此,对这类业绩指标脆弱的上市公司,首先宜将其计提政策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进行横向对比,判断是否有异常;再分析其财务报告中是否对估计基础和依据进行详细披露,从而识别上市公司是否在玩弄减值准备计提游戏。  (四)关注虚拟资产项目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虚拟资产项目值得密切关注,若虚拟资产与正常资产相比比例较大,或虚拟资产增长速度(或相对变化速度)波动较大,则可能存在通过虚拟资产虚增利润。其特点是虚拟资产多记少摊。应重点检查各类虚拟资产项目的明细账,注意会计报表附注中虚拟资产确认和摊销的会计政策,要特别注意本年度增加较大和未予正常摊销的项目。  (五)透视关联交易事项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基本上都体现在“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和“财务费用”等具体项目中。其识别方法为:1.计算各项目中关联交易产生的盈利分别占项目总额的百分比和这些项目占企业利润总额的百分比,判断企业盈利能力对关联方企业的依赖程度;2.分析这些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公正性。比如,交易价格是否以市场的公平交易为基础,交易的市场价格是否存在非公允的方面,控制方对被控制方强制的内部销售价格等。同时,还应向公司的主管工商部门了解上市公司包括验资报告、股权转让备案登记资料等在内的相关材料,并应特别查询控股股东的工商登记资料,了解公司控制权的归属,以有效识别利用隐性关联交易粉饰报表的行为。  (六)借助现金流量进行分析  通过将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的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与高于现金净流量的净利润对应的那部分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公司很可能存在报表粉饰情况。  此外,还应辨识差错更正,谨防鱼目混珠。相关部门应当对故意混淆会计舞弊和会计差错的行径,对频繁发生重大会计差错的行为加强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不受会计差错和会计舞弊的侵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应从多方面识别、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粉饰行为,并需通过会计准则和相关规范的不断完善压缩各种粉饰伎俩的空间。要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的规定,建立一个包括货币指标和实物指标、财务数据和生产经营数据的多参数控制体系,以综合衡量和测定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公平、公正、公开地确认其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令世人瞩目的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率先实施。根据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该准则的应用指南,有超过700家上市公司的业绩发生重大变化,虽然这些变化是由于会计标准的变化而产生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过程中,也有上市公司利用这一过程操纵利润。因此,应实施三大措施,遏制上市公司操纵利润:一是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二是财务指标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当披露其会计原因;三是上市公司应充分说明其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合理性。  还需说明的是,正如本文第二大点中提及的,新会计准则在存货计价及资产减值准备等方面降低了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但又必须同时看到,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属性,并且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有关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无形资产开发费用处理和借款费用资本化等准则却扩大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空间。一些公司仍然可能在新准则下继续或更新手段来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故对财务报告舞弊的识别和预防仍然是任重道远,需要人们继续去关注、分析和遏制。

5. 如何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详细�0�3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 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 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 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 或虚减、 虚增资产, 或虚减、 虚增费用, 或虚减、 虚增利润等, 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 、 帐表不相符、 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 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 手段较为隐蔽, 技术更为高级, 更难以识别,常见的手段有: (1) 调整收入确认方式, 使利润虚增或虚减。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收入确定方式: A、 销售行为完成(商品已销售, 商品发出, 取得权利; 劳务已提供) , 无论货款是否收到, 即可视为收入实现; B、 按生产进度确认(完工程度或工程进度) ; C、 按合同约定确认, 主要指分期付款销售方式。 同时规定, 在确认营业收入时, 还应扣除折扣、 折让、 销售退回 。 造假时, 企业可根据需 要随时调 整收入确 认方式 , 或调 整扣 除项目 。 (2) 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 从而虚增、 虚减资产和费用。 如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 、加权平均法等,使帐面资产或产品成本费用虚增、虚减。 (3) 调整折旧计提方法, 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 虚增、 虚减成本费用, 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 。 (4) 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 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 典型做法有: A、 借助关联交易, 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 B、 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 C、 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 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 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 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 即借助关联交易, 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 的利润转移。 (5)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主要方式有: A、 虚构经济业务, 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 B、 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 进行购销活动、 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 C、 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 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D、 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 调 节财务费用 。 E 、以 收取或支付管理费、 或分摊共同 费用 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最大特点: 一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 且关联交易的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 、 “投资收益” 或“营业外收入” , 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的“横财” , 往往带有间发性; 另一个特点是非上市公司企业的利润大量转移 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6) 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 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 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 然而许多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 往往在股份制改组、 对外投资、 租赁、 抵押时, 通过资产评估, 将坏帐、 滞销和毁损存货、 长期投资损失、 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 冲抵“资本公积” , 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 虚增利润 的目的。 (7) 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根据国际惯例, 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 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了资产负债表, 严格的说,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 由此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 所谓虚拟资产, 是指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 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 递延资产、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 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项目。 企业通过不及时确认、 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从而达到减少费用, 虚增利润 的目的。 ( 8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 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 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 可予以资本化, 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 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 明显滥 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 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 划定资 金来源和 资 金用 途, 将用 于非资 本性支出 的利息资 本化 。 ( 9 )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主要做法是在对外投资中, 企业根据需要通过选择权益法或成本法来进行对外投资核算,从而增大投资收益, 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如: 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 采用权益法核算,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 20% ,仍采用成本法核算。 另外, 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 如果上市公司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必须进行资产评估, 并将评估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 但规定公司将对外投资转让时, 必须借记与这项投资的资本公积, 同时贷记营业外收入。 这一规定无疑给企业虚增利润提供了借口。 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协议相互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 评估资产时彼此将对方资产价值高估, 再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对方的关联企业, 从而将高估的资产价值作为营业外收入虚增彼 此的利润。这是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的又一方法。 此外还有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调节利润、 虚增资本金等。 2 、虚假财务报表的识别方法 ( 1 )对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的识别方法: 主要采取掌握证据, 对比分析, 查帐核实等手段进行, 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①尽可能多的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 对比异同点, 对差异的数据提出质疑 。 ②连续向企业要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有差异的数据进行质疑。 ③核对各财务报表内部的平衡关系和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找出疑点。 ④ 与平时观察掌握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 找出关键或重要财务项目 的漏洞、 疑点。 ⑤现场调查,进行帐表、帐帐、帐证和帐实核对。 ( 2 )对会计方法选择形成的虚假报表的识别方法: 此类情况的会计较为高明, 往往做到了报表平衡及帐表、 帐帐、 帐证等相符, 因此在识别方法 上宜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①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 除包括待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 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 开办费、 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 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 如高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 投资损失、 固定资产损失等。 其方法的运用, 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 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 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 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形成“资产泡沫” ; 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相比较, 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 说明企业当期的损益表含有“水分” 。 ②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 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 以判断该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 利润来源是否稳定。 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关联企业, 就应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 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以不等价交换方式与关联企业交易从而虚增或虚减利润的现象。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 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 大大低于上市公司 的利润总 额, 就意味母公司 通过关联交易 将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 。 ③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 投资收益、 补贴收入、 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 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 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或股权投资等方式调节利润时,主要在这些科目中反映,因而对此类情况该方法特别有效。 ④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 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 以判断企业主营业务利润、 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 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 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想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情况。 3 、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分析和调整 ( 1 )对损益表的分析与调整 一般情况下,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调整: ①了解收入确认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 如不一致, 应按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重新计算调整。 如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 应分析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等项目的来源是否 真实、合理。 ②了解费用支出的确认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 如不一致, 应按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重新计算调整。 如果费用成本过高或过低, 则应分析存货的计价方法、 折旧计提方法以及折旧年限 是否合理,有无关联交易形成不等价交换等。 ③如果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等项目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过大或绝对量较大, 或通过前后期报表对比有较大的变动, 则应分析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 有无通过关联交易形成 虚增、虚减利润的情况。 ④将企业营业收入、 净利润等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和现金净流量等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差异的大小, 判断分析营业收入是否正常、 利润是否真实可靠。 如果损益表中利润总额较大且主要由营业利润构成, 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净流量较小, 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帐款等) 较大且出现不正常增长, 则虚假利润的可能性较大, 应进一步摸清情况并作相 应调整。 ( 2 )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与调整 ①流动资产项目的分析与调整: A 、短期投资:关键是落实投资的合法有效性。 — 种类有哪些? — 是否合法合规? — 投资来源是否真的为闲置资金? 如不是, 有可能占用经营资金, 来源可能是银行借款,导致营运资金缺口,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 — 是否做过抵押、 质押? 已抵押、 质押的短期投资不能作为偿债资金来源, 应从资产项中予以 扣除。 — 价值如何?市场价格是否高于历史成本? B 应收票据 — 数量多少? 是否真实? 如过多, 应了解是否属于正常的商品交易。 与前后期报表对比,分析是否与正常经营情况下的发生规律一致等。 — 承兑人是谁? — 可贴现性如何? — 期限是否超过所定期限? — 是否合法?有无拒付事项? C 、应收帐款 — 数量多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多大?是否真实? — 帐龄长短? 对呆帐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在金融形式较紧张的情况下, 购货单位会以赊购方式作为筹资手段, 易导致发生呆帐。 分析后对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应从应收帐款中予以剔 除。 — 帐款分布情况?(客户的分布情况、区域的分布情况) — 企业坏帐损失和回收政策是什么? — 坏帐准备能否弥补损失? D 、存货 存货指企业占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 包括材料、 燃料、 低值易耗品、 在产品、 半成品、 产成品、 协作件以及商品等。 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计价方法如何? 如在通货膨胀时, 采用后进先出法, 高估存货成本, 可减少利润; 采用先进先出法, 可低估费用, 增加利润。 关键要比较前后期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 ,一贯根据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调整。 — 存货量在流动资产和总资产中的比重高低? 与合理的存货差别多大? 其原因是什么? — 存货周转速度是否正常? — 存货结构如何? 材料:过多,是否有不合理超储积压 存货构成内容 在产品:过少,是否生产在萎缩;过 多,是否生产效率低? 产成品:过多,是否销售受阻? 生产用 生产适应性结构 管理部门用 非生产用 非经营范围用 质量完好 质量结构 霉烂变质、毁损 冷背呆滞,变现能力差 — 是否作了抵押、质押? — 变现能力如何? — 市场价值如何? E 、其他应收款 如数额长期居高不下,应特别关注有如下情况: — 是否有较多长期未还的个人借款(挪用公款?) — 对外借款? — 是否有当地党政部门平调资金? — 是否有注册资本的虚拟处理? F 、其他 待摊费用、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般不是主要分析项目, 但如果数额过大, 且时间较长, 则要关注其真实性、 原因和管理的有效性。②非流动资产 A 、长期投资 经济过热? — 投资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正常环境? 生产经营扩张需要? — 流动性如何?(是否有较强的变现能力?) — 变现价值有多大? — 盈利能力如何? B 、固定资产 — 原值、 净值占总资产中的比重是否恰当? 一般说来, 技术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重较高, 如果过低, 有可能缺乏竞争力; 劳动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重较低, 如果过高,有可能出现设备闲置。 — 原 值与 净值比 较的 情况 。主要据此 分析企业生产 技术含量的 先 进性。 — 折旧方法是否合理? — 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生产用。应分析主要关键设备配置与经营规模是否 适应? 非生产用。 — 是否已作了抵押? C 、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 真实价值如何? — 数额大小? ③负债 数量多少? A 、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 拖欠情况?还款意愿判定。 是否全面反映? B 、应付帐款 — 是否全面反映? — 帐龄如何? — 是否经常拖欠? — 内容是否是贸易负债? C 、应付票据 — 数额大小? — 付款对象? — 期限、利率、到期日怎样?是否与借款期限项冲突? D 、应交税金 — 数量多少? — 与交税期限比较。主要分析是否用借款交税的可能性。 E 、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企业财务报表以外反映的业务, 主要指对外担保、 未决诉讼、 已贴现未到期票据和质量事故赔偿纠纷等。 信贷人员一般可通过报表附注、 日常调查等渠道掌握情况。 主要应分析 以下一些内容: — 数量多少? — 付给谁? — 什么条件下转化为真实负债? — 对外担保是以什么资产作担保? ④所有者权益 主要分析实收资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无进帐单和验资证明, 在帐表上直接虚拟登记形成虚假资本。 这种情况主要通过了解企业的现金(含存款) 资金进出情况即可分析出真假并据此予以调整。 一般说来此类企业的信贷 风险非常高,一经发现,无论是评级还是贷款决策均应予以否定。 — 借款形成资本。企业往往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款时: 借: 银行存款 贷:资本金 还款时: 借: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银行存款 对于一个成立不久的企业, 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构成主要是应收帐款或其他应收款, 且一直保持高比例的金额, 或应付帐款、 其他应付款出现与实收资本相当的借方发生额甚至出现借方余额, 则上述情况的可能性较大, 应进一步通过查帐弄清事实真相, 并对虚假数据进行 调整。 在实际工作中, 并非对每个企业以及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整。 一般说来, 对重点企业(包括将评为 A 级以上的企业, 或拟决定信贷准入将进行较大额度信贷投入的企业等) 应重点分析调整; 对某一具体企业, 又应对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包括对银行债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 经分析可能有较大出入的项目等) 进行重点分析调整。 总的原则是“突出重点, 抓大放小” 。

如何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详细�0�3

6. 财务报表虚增利润

1、虚假财务报表的常见表现形式 
一般分为两类,一是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二是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调整财务报表的有关数据。 
人为编造的财务报表,往往是根据所报送对象的要求,人为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形成报表。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 
利用会计方法的选择形成的虚假财务报表,手段较为隐蔽,技术更为高级,更难以识别,常见的手段有: 
(1)调整收入确认方式,使利润虚增或虚减。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采取三种收入确定方式:A、销售行为完成(商品已销售,商品发出,取得权利;劳务已提供),无论货款是否收到,即可视为收入实现;B、按生产进度确认(完工程度或工程进度);C、按合同约定确认,主要指分期付款销售方式。同时规定,在确认营业收入时,还应扣除折扣、折让、销售退回。造假时,企业可根据需要随时调整收入确认方式,或调整扣除项目。 
(2)调整存货等计价方法,从而虚增、虚减资产和费用。如通过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使帐面资产或产品成本费用虚增、虚减。 
(3)调整折旧计提方法,延长或缩短折旧年限,虚增、虚减成本费用,从而调整利润的高低。 
(4)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现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但目前资产重组被利用来做假帐,典型做法有:A、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B、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C、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些做法的特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 
(5)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主要方式有:A、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B、利用远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C、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D、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E、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 
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最大特点:一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且关联交易的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的“横财”,往往带有间发性;另一个特点是非上市公司企业的利润大量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6)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帐、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7)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了资产负债表,严格的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项目。 
企业通过不及时确认、少摊销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从而达到减少费用,虚增利润的目的。 
(8)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投入使用后则必须将利息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但有些企业在长期资产投入使用后仍将利息费用予以资本化,明显滥用配比原则和区分资本性支出与经营性支出原则,虚增了利润。 
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 
(9)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 
主要做法是在对外投资中,企业根据需要通过选择权益法或成本法来进行对外投资核算,从而增大投资收益,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如: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法核算。 
另外,根据财政部有关规定,如果上市公司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并将评估增值部分计入资本公积,但规定公司将对外投资转让时,必须借记与这项投资的资本公积,同时贷记营业外收入。这一规定无疑给企业虚增利润提供了借口。如公司通过与其他企业协议相互以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投资,评估资产时彼此将对方资产价值高估,再将所持股权转让给对方的关联企业,从而将高估的资产价值作为营业外收入虚增彼此的利润。这是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的又一方法。 
此外还有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调节利润、虚增资本金等。 
2、虚假财务报表的识别方法 
(1)对人为编造财务报表数据的识别方法: 
主要采取掌握证据,对比分析,查帐核实等手段进行,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①尽可能多的通过不同渠道搜集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比异同点,对差异的数据提出质疑。 
②连续向企业要同一时点的财务报表,对有差异的数据进行质疑。 
③核对各财务报表内部的平衡关系和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找出疑点。 
④与平时观察掌握的经营状况进行对比,找出关键或重要财务项目的漏洞、疑点。 
⑤现场调查,进行帐表、帐帐、帐证和帐实核对。 
(2)对会计方法选择形成的虚假报表的识别方法: 
此类情况的会计较为高明,往往做到了报表平衡及帐表、帐帐、帐证等相符,因此在识别方法上宜采取以下一些方法: 
①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其方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形成“资产泡沫”;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加幅度相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损益表含有“水分”。 
②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该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来源主要来自关联企业,就应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存在以不等价交换方式与关联企业交易从而虚增或虚减利润的现象。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 
③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或股权投资等方式调节利润时,主要在这些科目中反映,因而对此类情况该方法特别有效。 
④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想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增利润的情况。 
3、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分析和调整 
(1)对损益表的分析与调整 
一般情况下,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与调整: 
①了解收入确认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如不一致,应按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重新计算调整。如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较小,应分析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项目的来源是否真实、合理。 
②了解费用支出的确认方法是否前后期一致,如不一致,应按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重新计算调整。如果费用成本过高或过低,则应分析存货的计价方法、折旧计提方法以及折旧年限是否合理,有无关联交易形成不等价交换等。 
③如果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项目在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过大或绝对量较大,或通过前后期报表对比有较大的变动,则应分析对外投资的核算方法是否合理,有无通过关联交易形成虚增、虚减利润的情况。 
④将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和现金净流量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差异的大小,判断分析营业收入是否正常、利润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损益表中利润总额较大且主要由营业利润构成,而资产负债表中的现金净流量较小,应收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应收帐款等)较大且出现不正常增长,则虚假利润的可能性较大,应进一步摸清情况并作相应调整。 
(2)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与调整 
①流动资产项目的分析与调整: 
A、短期投资:关键是落实投资的合法有效性。 
— 种类有哪些? 
— 是否合法合规? 
— 投资来源是否真的为闲置资金?如不是,有可能占用经营资金,来源可能是银行借款,导致营运资金缺口,影响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 
— 是否做过抵押、质押?已抵押、质押的短期投资不能作为偿债资金来源,应从资产项中予以扣除。 
— 价值如何?市场价格是否高于历史成本? 
B应收票据 
— 数量多少?是否真实?如过多,应了解是否属于正常的商品交易。与前后期报表对比,分析是否与正常经营情况下的发生规律一致等。 
— 承兑人是谁? 
— 可贴现性如何? 
— 期限是否超过所定期限? 
— 是否合法?有无拒付事项? 
C、应收帐款 
— 数量多少?占流动资产的比重多大?是否真实? 
— 帐龄长短?对呆帐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在金融形式较紧张的情况下,购货单位会以赊购方式作为筹资手段,易导致发生呆帐。分析后对可能发生的呆坏帐应从应收帐款中予以剔除。 
— 帐款分布情况?(客户的分布情况、区域的分布情况) 
— 企业坏帐损失和回收政策是什么? 
— 坏帐准备能否弥补损失? 
D、存货 
存货指企业占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协作件以及商品等。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计价方法如何?如在通货膨胀时,采用后进先出法,高估存货成本,可减少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可低估费用,增加利润。关键要比较前后期采用的会计方法是否一致,如不一致,一贯根据会计的一致性原则予以调整。 
— 存货量在流动资产和总资产中的比重高低?与合理的存货差别多大?其原因是什么? 
— 存货周转速度是否正常? 
— 存货结构如何? 
材料:过多,是否有不合理超储积压 

存货构成内容 在产品:过少,是否生产在萎缩;过 
多,是否生产效率低? 
产成品:过多,是否销售受阻? 
生产用 
生产适应性结构 管理部门用 
非生产用 
非经营范围用 
质量完好 
质量结构 霉烂变质、毁损 
冷背呆滞,变现能力差 
— 是否作了抵押、质押? 
— 变现能力如何? 
— 市场价值如何? 
E、其他应收款 
如数额长期居高不下,应特别关注有如下情况: 
— 是否有较多长期未还的个人借款(挪用公款?) 
— 对外借款? 
— 是否有当地党政部门平调资金? 
— 是否有注册资本的虚拟处理? 
F、其他 
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一般不是主要分析项目,但如果数额过大,且时间较长,则要关注其真实性、原因和管理的有效性。 
②非流动资产 
A、长期投资 
经济过热? 
— 投资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 正常环境? 
生产经营扩张需要? 
— 流动性如何?(是否有较强的变现能力?) 
— 变现价值有多大? 
— 盈利能力如何? 
B、固定资产 
— 原值、净值占总资产中的比重是否恰当?一般说来,技术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重较高,如果过低,有可能缺乏竞争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价值比重较低,如果过高,有可能出现设备闲置。 
— 原值与净值比较的情况。主要据此分析企业生产技术含量的先进性。 
— 折旧方法是否合理? 
— 固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 
生产用。应分析主要关键设备配置与经营规模是否 
适应? 
非生产用。 
— 是否已作了抵押? 
C、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 
— 真实价值如何? 
— 数额大小? 
③负债 
数量多少? 
A、短期借款与长期借款 拖欠情况?还款意愿判定。 
是否全面反映? 
B、应付帐款 
— 是否全面反映? 
— 帐龄如何? 
— 是否经常拖欠? 
— 内容是否是贸易负债? 
C、应付票据 
— 数额大小? 
— 付款对象? 
— 期限、利率、到期日怎样?是否与借款期限项冲突? 
D、应交税金 
— 数量多少? 
— 与交税期限比较。主要分析是否用借款交税的可能性。 
E、或有负债 
或有负债是企业财务报表以外反映的业务,主要指对外担保、未决诉讼、已贴现未到期票据和质量事故赔偿纠纷等。信贷人员一般可通过报表附注、日常调查等渠道掌握情况。主要应分析以下一些内容: 
— 数量多少? 
— 付给谁? 
— 什么条件下转化为真实负债? 
— 对外担保是以什么资产作担保? 
④所有者权益 
主要分析实收资本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 无进帐单和验资证明,在帐表上直接虚拟登记形成虚假资本。这种情况主要通过了解企业的现金(含存款)资金进出情况即可分析出真假并据此予以调整。一般说来此类企业的信贷风险非常高,一经发现,无论是评级还是贷款决策均应予以否定。 
— 借款形成资本。企业往往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借款时: 
借: 银行存款 
贷:资本金 
还款时: 
借: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 
贷:银行存款 
对于一个成立不久的企业,如果企业的流动资产构成主要是应收帐款或其他应收款,且一直保持高比例的金额,或应付帐款、其他应付款出现与实收资本相当的借方发生额甚至出现借方余额,则上述情况的可能性较大,应进一步通过查帐弄清事实真相,并对虚假数据进行调整。 
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对每个企业以及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整。一般说来,对重点企业(包括将评为A级以上的企业,或拟决定信贷准入将进行较大额度信贷投入的企业等)应重点分析调整;对某一具体企业,又应对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项目(包括对银行债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经分析可能有较大出入的项目等)进行重点分析调整。总的原则是“突出重点,抓大放小”。

7. 为什么有的企业采取伪造会计凭证等手段调整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将本年度利润的亏损改为盈利?目的是?

目的是活的获得较好的财务报表表现,有利于融资。

说穿了,就是以一定的所得税为代价,骗取投资或骗取贷款。

这是违法的行为。如果不出事,老板、财务、其他投资人都好,但一旦出事,肯定会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老板是主要的责任人,财务人员也难辞其咎。老板有钱可以将自己捞出来,财务没钱只能将牢底坐穿!!!

注意了。

为什么有的企业采取伪造会计凭证等手段调整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将本年度利润的亏损改为盈利?目的是?

8. 有没有什么方法识别虚假财务报表?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pdf百度网盘免费资源在线学习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PjCrc-FhJ_8AVVevOUoJFA
 提取码: p4zk    
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可对单位并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属于会计从业人员的还应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