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是怎样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为什么说它是马列主义与国情的完美结合?

2024-05-14

1. 中共是怎样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为什么说它是马列主义与国情的完美结合?

是在武装夺取大中城市的政策逐步宣告失败之后,中共开始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为什么说它是马列主义与国情的完美结合?
答: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创立,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和光辉典范。 

(1) 这一道路理论的创立,体现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它在马克思、列 

宁的著作中是找不到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是无先例的。它处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的光辉。 

(2) 这一道路理论的创立,是建立在对中国特殊国情的深刻分析基础上的。马克思主 

义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正是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深刻分析了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革命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从而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斗争策略,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3) 这一道路理论的创立,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它体现了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统一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之中。 

(4)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 

夺取全国政权的根本问题,指引着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一革命道路理论及其实现,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启迪意义。过去搞革命,我们坚持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胜利;现在搞现代化建设,同样必须坚持把马列主义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共是怎样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为什么说它是马列主义与国情的完美结合?

2. 试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过程及这一理论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完全的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起码的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没有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罢工的合法斗争权利,反动统治阶级凭借着强大的武装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体的革命战争。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农民,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而“工农武装割据”正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第三、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的多次奋斗说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而广大农村却是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共产党人必须而且有可能首先占领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为先进的巩固的阵地,使之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理论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
第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奋斗,革命形势就能够发展;背离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探索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于: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3.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知识点: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基本上形成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表明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发展新道路问题上认识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4.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一、探索出一条正确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并形成了一条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是领导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并注重从思想、作风、政治、组织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保证了革命主体的先进性。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党逐步意识到要把党建设成为一个能够领导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战争的党。
三、能够争取革命的大多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建立起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拥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反蒋统一战线,以尽可能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孤立少数,达到分化瓦解的目的,这些统战工作成为党夺取全国政权的关键因素。

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虽然开始以攻占中心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在革命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必须探索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以,他改变中央要求攻打长沙的指令,选择向农村进军,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开始了全党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
这是中国革命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起点,为各地起义部队建立、发展农村根据地树立了榜样。秋收起义和由此而开创的井冈山道路,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重要里程碑。
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开创井冈山道路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把新的革命实践上升为革命理论,逐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形成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位一体”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5. 请阐述一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的表现

农村包围城市简介2007-06-09 12:35农村包围城市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武装起义后是首先夺取中心城市?还是首先占领农村,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这是当时必须解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发展并取得全国胜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实践上,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武装,否定了“取浏阳直攻长沙”,攻打中心城市的错误意见,率部向井冈山进军,并于1928年4月与朱德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会师,创立了中国革命史。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对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把建立红色区域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解决了把农村作为党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问题,实际上形成了以农村包围城市,在农村地区先建立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后,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尔后,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队伍要坚持奋斗,不愿妥协,避免伤亡的话,“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依托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其主要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武装农民为主要成份的革命军队进行游击战争。毛泽东又指出,把武装斗争的重点放在农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城市,相反,革命的最后目的是夺取作为敌人主要根据地的城市,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就不能达到这一目的,农村根据地也就处于孤立的地位,革命就会失败,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方向,为夺取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正确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它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请阐述一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实践的表现

6.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过程经历了哪些曲折?是如何

(1)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地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地理论句号。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地开始句号。毛泽东从理论上评断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开展地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跟存在地最基本原因;良好地群众基础、向前开展地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地存在跟中国共产党地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跟存在地主客观条件句号。

(3)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武装斗争地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地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地中心内容句号。

(4)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地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跟有相反)民主,在外部没有(跟有相反)民族独立,没有(跟有相反)跟平斗争地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地道路句号。第二,民主革命地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种地的是民主革命地主力军,而中国革命地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句号。

(5)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地理论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地惟一正确道路句号。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地贡献句号。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跟经验主义地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地典范句号。

7.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
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
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间,毛泽东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经济,经济发展问题也就相应地被提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二是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前,可以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这10年中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实践,主导方面是正确的,取得成绩和经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尽管在具体方针上有失误,遭受过挫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成为当时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刚刚渡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了。这场“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他的出发点是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并寻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已经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路径探索??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该回答在2006-03-27 13:23:30由回答者修改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