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

2024-05-15

1.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如下:1.黄河主河道共穿过30个峡谷,其中上游28个、中游2个全部属于生态脆弱区,峡谷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沙源地。由于我国现行法律缺少距黄河主河道一定范围内严禁开山采矿。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十七条、六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二十一条、二十二条、二十四条之规定,禁止在有堤防行洪的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杆作物。3.黄河上中游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由于以前产业规划及布局存在缺陷,从而造成从青海贵德县、宁夏中卫市至黄河三门峡大_以上主河道两侧存在许多煤矿、煤化工、焦化、铝化工、钢铁、发电、陶瓷生产等高耗能重污染企业。4.经多次考察发现,从宁夏青铜峡大坝至内蒙古托克托县城,由于河床落差小水流缓慢,长达近1000公里的平原河段发生不同程度的泥沙淤积状况,对防汛行洪造成极大隐患。需要黄委会统一调度黄河上游大坝调水调沙,减少上游主河道泥沙淤积。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

2.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包括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水土流失严重。陕西占中国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0%以上,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河三门峡以上河段输沙量的一半、下游粗沙淤积的90%均来自这里。

陕西省黄河流域内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诱发和加剧了原生地貌的水土流失进程,加剧了土地荒漠化;暴雨冲击煤炭开采区产生富含粗泥沙的水流,改变了流域内自然的水沙关系,导致下游河道的严重淤积。
二是流域水资源锐减,水质恶化。陕西省黄河流域的煤炭开采、河道采沙、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以及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业和生活用水需求的增加等,是影响流域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因素。
三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陕西省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76%,黄河为陕西承担了83%以上工业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
而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47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是陕西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最突出的区域。

3. 黄河的污染以及治理的措施

首先要健全我国和黄河的水法规与标准体系。国家要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范围的界定、行政管理职责与部门工作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原则、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要求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确定;尽快制定和颁布《黄河法》,依法保护黄河水资源,为确保黄河饮水安全提供法规保障;要完善饮用水保护的相关标准。 

    其次要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多年来,黄河流域忽视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制约作用,大量资源高消耗、技术低水平和污染高产出的建设工程得以重复建设,流域资源流失、生态破坏及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流域各级政府应在经济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中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对资源利用、保护和配置的管理,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社会。 

    其三要切实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环保监督。目前向黄河干流直接排污的入河排污口稳定达标率不足50%。究其原因,一是企业治污成本远高于生产成本,企业治污设施形同虚设;二是目前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乏力、环保行政处罚的警示作用极为有限;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第四是要形成水利和环保等部门“团结治污”的工作配合机制。水利、环保等部门应对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监测,并实现管理和监测基础信息的资源共享,建立起以流域和区域管理相结合、水利和环保管理相配合为基础,多部门分工合作的水环境保护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五要构建完善的水功能区管理体系。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对河流水域纳污能力使用和入河排污限制总量的监督管理。流域管理机构要对流域各省(区)污染源治理和排污总量的消减与控制任务进行监督核查,力争实现重点水域省界水资源质量状况的根本好转,有效控制和改善流域性污染的恶化局面。建立黄河流域省(区)际水质责任考核体系,并纳入地方政府主要行政首长的责任考核工作。 

    第六要重建黄河生态平衡。确保河流生态平衡是维持和提升河流水质净化能力的重要基础。在污染源达标基础上开展流域生态和废水土地处理系统建设,是目前世界各国河流保护中的一项重要经验。建议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及河南等有条件的省区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在重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污水治理基础上,根据陆域和河道管理的要求,构建黄河生态修复计划,有效减控入河污染,确保黄河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黄河的污染以及治理的措施

4.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黄土高原是我国严重水土流失地区之一.
  长江问题:1.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2.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   3.长江沿岸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4.有西南酸雨区,华中酸雨区,华东沿海酸雨区等几个酸雨区
  黄河主要应植树造林,加固水土
  长江关于水土流失:1.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区,加强河道整治  2.退田还湖,提高湖泊的蓄洪能力  3.加固水库,堤坝

5. 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对黄河综合治理方略的思考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为西北、华北地区提供了宝贵的水资源,是北方地区重要的生命之源。黄河流域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的口号,将黄河的治理转向多目标治理。笔者根据国内外河流治理的经验教训,对黄河的综合治理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

黄河流经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过去每年约有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约有4亿吨泥沙沉积在河床上,对黄河下游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我们通常把由坡面径流集中冲蚀土壤和母岩并切入地面形成较大沟壑的侵蚀形态称为沟道侵蚀。沟道下切是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的诱因。沟道下切造成岸坡和支沟坡度变陡、细沟侵蚀和坡面侵蚀加剧,因此控制沟道下切是控制侵蚀的根本。侵蚀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地变得贫瘠。同时,进入黄河的泥沙携带的营养物质使得河湖水质富营养化。

控制侵蚀的根本是控制沟道下切和沟头上溯,可以通过水利工程和生物工程进行联合控制。水利工程主要指建设淤地坝群,拦截黄河上游侵蚀产生的泥沙,使其淤积在沟道内,抬升沟道河床,降低坡度,从而达到稳定沟道的目的。近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淤地坝建设在拦沙和控制沟道侵蚀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生物工程是指在沟道内或沟道两侧的坡面上种植能够有效控制侵蚀的植被,以保护河道和边坡,防止冲刷和侵蚀。研究表明,坡面植被覆盖率恢复到70%就可以使沟道侵蚀产沙减少75%以上。生物工程控制侵蚀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当的物种。若物种选择得当,不仅可以控制侵蚀,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1986年,钱正英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开发沙棘资源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突破口的科学建议,使沙棘灌木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沙棘又名醋柳、酸刺、黑刺,系胡颓子科,是一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植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有极强的萌生能力,可以通过无性系生长实施种群扩散,并依靠生理整合和觅养行为提高基株适宜度和分株存活概率。沙棘根系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及氮的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林地生产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种植沙棘可以有效拦沙蓄水,促进当地其他物种的生长,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二、增阻降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

稳定的河势对河流健康至关重要,而降低流速是稳定河势的重要措施。降低流速主要取决于河床的阻力结构。弯曲的河道、河道内的大卵石以及滩地上的植被等都是河床阻力结构的一部分。这些阻力结构能够降低水流流速、防止河道冲刷和稳定河势。目前,一些河流治理工程破坏了河床的阻力结构,引起了很多问题。从河流综合管理的角度来看,河道裁弯取直、滩地清障减糙以及渠化工程等都是不利于河流健康的。当然,降低流速会导致泥沙落淤,所以增阻减速宜从上而下进行。从河流整体看,增阻降速从根本上减小了泥沙侵蚀和运动的动力,河床演变速率减小,河势逐渐稳定。

弯曲是河流的本性,将蜿蜒的河流改成顺直违背了河流的本性。裁弯取直集中了水流能量,引起河道冲刷和河岸侵蚀,导致河道不稳,并破坏了水生栖息地,影响了水生物的生存。滩地植被可以降低洪水流速,延长洪水推进时间。许多学者研究了滩地植被影响河流水力特征和地貌特征的机理。滩地植被可以通过增加阻力和降低近岸流速来保持河道地形的稳定,并通过其根系增加河岸稳定,加速滩地和岸边淤积。河道渠化工程对河流地貌和生态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用混凝土硬化河道和河岸改变了河流原来的属性。光滑河岸相对于自然河岸糙率要小很多,导致近岸流速提高,威胁河岸和大堤安全。人们已经认识到光滑河岸不利于防洪安全,一些地方为控制近岸流速,将大石块镶嵌在光滑护岸上以增加河岸糙率。

降低流速不仅有利于稳定河势,对河流生态也十分有利。通过对河流生物群落的研究发现,河流中水流流速小于2米每秒时,最利于水生物的生存。大多数水生动植物都生活在低流速的水域中。适合度指数SI为栖息地的物理化学条件对生物生存和繁殖的适宜程度。SI=1和SI=0分别代表最好与最差的生存条件。通过对36种鱼类的研究表明,对于成鱼,约55%的鱼类在静水中最适宜生存,97%的鱼类在流速大于3米每秒的水中最不适宜生存。多数鱼类产卵需要较高的流速,幼鱼需要较低的流速。但是当流速大于3米每秒时,无论是成鱼还是幼鱼,所有鱼类的适合度指数降到零,而产卵孵化和鱼苗的适合度指数则降到1以下。 

三、建设通河湖泊湿地是改善黄河生态的链条

河流是生命的载体,为各种水生生命提供栖息地。当前黄河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60%以上的黄河水不能饮用,黄河的生态也受到严重破坏。再加上黄河的河床底质都是细沙,黄河中水生物种和生物量都远比长江少得多。笔者曾带领研究小组到黄河下游以及黄河三角洲进行实地生态考察,在黄河河床和河滩湿地中采集底栖动物样品,通过分析发现,只有极少底栖动物在河道里生存,而湿地生存的物种较多。

通河湖泊湿地对河流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河流系统中,通河湖泊与河流干、支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湖复合生态系统。河道与通河湖泊作为不同类型的生态单元,发挥各自的生态功能。研究发现,许多鱼类在河里产卵,在湖里长大。通河湖泊的河湖关系形式有利于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鱼类的生存与发展。河道的流水环境具有较高的溶解氧,但营养物质和饵料生物贫乏;通河湖泊则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支撑着水体食物网的各个环节。反过来,湖泊生态也依赖河流。因此,保持河湖的连通对于生态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表明,隔离的湖泊生物多样性降低。以长江为例,近50年来,长江许多通江湖泊逐渐变小变隔离。隔离的湖泊中底栖动物由46种减少到30种,鱼类由80种减少到50种。生态管理的一个原则是维持较高的河湖连通度。在黄河建设通河湖泊可以显著改善生态,例如小北干流、河南段的二级悬河的河滩、东平湖和北展、南展滞洪区等都可以建设通河生态湖泊。

改善生态的另一个举措就是增加水面面积。增加水面面积可以为水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从这方面来看,建设水库和大坝是对生态有利的。虽然水库和大坝建设造成了栖息地的隔离,对一些洄游鱼类造成威胁,但增加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的改善。

水生植被在河流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水生植被可以为底栖动物和鱼类提供饵料和休憩、产卵的场所,并且能够吸收河流中的有机物质,达到净化河流的目的。北京郊区的拒马河是一条水生植被发育很好的河流,沿岸居民利用河水作为生活用水,排回河道的水体都是携带大量有机物质的生活污水,这些有机物质不断地被河道中的植被吸收,经过一段距离的净化后,河水又变得十分清澈。在黄河的治理中,可以在有条件的河段培育水生植被,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通河湿地和湖泊中引入合适的水生植物如沉水植物(如苔草、黑藻和眼子菜)、挺水植物(如水烛和芦苇)、浮水植物(如莲、芡和浮萍)等,以构建黄河生命必需的底栖动物群落,创建并维持黄河完整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体生态修复应当考虑整个生物链的修复。如当水体沉水植被修复后,还应同时考虑沉水植被的维护者和垃圾清理工,即水生昆虫、螺类和贝类等,继而放养鱼虾等。

四、控制点源污染是解决污染问题的重点

近年来,黄河缺水严重、污染加剧。据2001年监测统计资料显示,黄河中下游水体中磷的超标率达90%以上,氨氮超标率在50%以上。目前黄河的污染既有点源污染,又有面源污染。但是,点源污染可以通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来控制,而面源污染却收集难、处理难。面源污染主要是营养物质,可以被水生动植物吸收或降解;而点源污染包含许多有毒物质,往往杀死一些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甚至植被,大大降低河流的净化能力。许多实例说明,工业污水排放杀死较高级的生物后,一些细菌和藻类才能够大量繁殖,造成河水发臭。因此,控制点源污染是改善黄河水质的重点。已有研究表明,如果点源污染得到全面控制,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水质就可以得到显著改善。

黄河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6. 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

一、 保证堤防不决口,是黄河治理的首要任务。  


    确保黄河大堤不决口,主要是解决防伏秋大汛期的漫决、冲决和溃决问题。  


    小浪底工程建成后,漫决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但仍有四项任务必须完成:(一)尽快将340公里满足不了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的设防流量要求的堤段加高到设计标准高度。(二)为确保山东黄河大堤不漫决,将东平湖滞洪区的安全设施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按照国务院2000年5月份颁布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结合黄河滞洪淤沙的特点,编制东平湖滞洪区运用的补偿办法报告。(三)做好洪水的预报和三门峡、陆浑、故县、小浪底四座水库的联合调度。(四)积极支持沁河河口村水库上马。  


    防止冲决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黄河防汛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因为黄河是游荡性河道,主槽不稳定,主流摆动频繁,横河、斜河的存在对大堤安全造成的威胁很大。要加大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力度;进行滩区治理消灭串沟和顺堤行河,防止出现引流直冲大堤的态势;破除生产堤,严禁修复生产堤;同时加强滩区安全建设。  


    对于防止溃决,要尽快加固抗渗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398公里堤段;继续淤背固堤,使黄河下游形成相对地下河;继续进行压力灌浆,消除堤防隐患;在特殊堤段,实施堤身或堤基的垂直防渗。  


    二、确保河道不断流,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黄河提出的新要求。  


    这是治理黄河必须考虑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  


    在行政手段上,要将用水情况与取水许可证发放联系起来,将用水与批准水资源工程联系起来,制定相应配套的制裁措施。  


    在经济手段上,合理的水价是促进节约用水的重要手段,去年国家计委批准了新的黄河水价标准,河南、山东水价应进一步提高,同时要开展黄河水权水市场、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等问题的研究工作。  


    在工程手段上,要积极开展黄河下游修建水库、有效调节黄河河口的流量的研究工作,以大幅度提高确保河道不断流的安全系数。可以考虑发挥东平湖在这方面的作用,并对东平湖防洪、滞洪、蓄水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在科技手段上,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径流演进和调度系统。国际上有非常先进、完善的河流径流调度的GIS和MIS管理系统,我们必须跟上国际发展水平。黄河水量调度管理系统项目已经启动,要尽快把它开发出来。  


    在法律手段上,要努力将解决黄河不断流的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使黄河用水依法办事。目前正在拟议的《黄河法》、《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应包括规范超用水量的法律条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黄河节水潜力用尽,还要靠外流域的调水来解决黄河不断流的问题。  


    三、 保证污染不超标,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  


    1997年黄河污染的河段占测验河段的比例在七大流域中排第二位。上个世纪80年代,黄河接纳流域污水20多亿吨,90年代42亿吨,到2010年预计要增加到65亿吨。如何保证黄河污染不超标,流域机构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有所作为。第一,流域机构有职责和能力根据黄河来水量提出每个省允许的最大排污总量。第二,在省界断面进行排污量的实际监测,对超标行为通过媒体予以曝光,通过社会舆论加强监督。第三,加强法律手段,在《黄河法》、《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里纳入有关防治水资源污染的内容。  


    四、 确保河床不抬高,是黄河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标志。  


    水少沙多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的主要原因。要确保河床不抬高,第一要搞好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特别要加强7.86万平方公里的多沙粗沙区治理,要集中资金、技术、人力,重点搞好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即坝系建设。第二要搞好中游水沙调控体系的建设,发挥骨干水库的调节作用。第三要将河口的治理纳入河床不抬高的治理体系中,实行人工控制,并争取形成溯源冲刷的局面。第四要调水冲沙或增水调沙。从长远看,随着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必然要考虑为黄河冲沙的问题。黄委从现在就要考虑增水冲沙的前瞻性研究工作。  


    当然,对于黄河改道与否的问题要首先论证清楚,这是开展水土保持、中游水库调控体系建设、河口治理、调水冲沙等一系列工作的基本前提。

7. 治理黄河水土流失的措施

法律分析: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主要有:调理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各业生产;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生活;采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等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第三十条 国家加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的坡耕地改梯田、淤地坝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运行管护制度。

治理黄河水土流失的措施

8. 当前黄河流域面临着什么样的环境问题及原因

水土流失,酸雨严重。
原因:自然:夏季多降暴雨,沿岸土质疏松,地形千沟万壑,植被稀少,大河经过。
      人为:乱砍乱伐严重,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填湖耕作,修挖窑洞。                   开发大量煤等矿物资源,而且使用量大,重工业工厂多。造成酸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