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产阶级

2024-05-13

1. 什么是中产阶级


什么是中产阶级

2. 什么叫中产阶级


3. 现在什么样的人是中产阶级的?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 中产阶级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不“中产”了。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美国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马来西亚自己估计,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左右。可见标准都不一样。   可资比较的是,2001年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   一个3人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3万多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说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美国的下中产,但要在北京达到美国底特律下中产家庭的生活水平,则一年需要78万港币,也就是约80万人民币。这是许多中国家庭一辈子也不敢梦想的一个数字。可见彼也中产,此也中产,彼中产与此中产不可相提并论。 中产阶级所以,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内,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   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莫衷一是。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年均收入达到1万至4万人民币的,就可归入中产阶级。年均收入1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大概只够勉强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而拥有私人的住房、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两项硬指标。以北京现有的房价水平,年收入1万元,在北京四环旁边买套建筑面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   中国近30年来,在经济上和GDP上确实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世界上总体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根据国外有关机构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只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14%强。依中国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一些专家认为,比较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在1万至5万美元左右,也就是8万至40万人民币左右。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才能够符合有关中产阶级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否则的话,中产阶级就只能是“脱贫”或“温饱”的另一个代名词。

现在什么样的人是中产阶级的?

4. 什么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十大标志
  ·1、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 
  ·3、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
    ·4、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  
    ·5、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 
  ·6、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 
  ·7、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 
  ·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 
  ·9、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 
  ·10、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

5. 什么叫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中产阶级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基础的体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中产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贫困阶层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会阶层固化。

什么叫中产阶级

6. 什么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


  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就是这样含混的定义,也仍旧有人表示不同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职业(职务)和经济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对王朔的定义,当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众所周知,中国农民中的大多数,现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中产”,而是温饱和小康。
  自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这样的倡论,其作秀成分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
  中产阶级的十大标志
  ·1、年收入20万元以上。
  ·2、持有已经上市的股票或者期权,至少有希望于近期内上市。
  ·3、有度假小屋或别墅以及一辆看上去不错的车,跟人合买的也算。
  4、有丰富的夜生活,不一定是去夜总会或者打麻将,通常是商务谈判或者听音乐会。
  ·5、有外国身份或者至少在外国呆过三年以上。
  ·6、对一些时髦的文化,如MP3或者彩信均不感兴趣,但对于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对各个国家的古文明有一定知识,特别是有古玩方面的知识。
  ·7、知道各种礼仪,风格是美式的,但心里崇拜欧洲。
  ·8、知道最新上演的歌剧和芭蕾舞剧。
  ·9、谈话中经常夹杂外语单词,听众不懂再用中文解释。
  ·10、着装随便,但不是普通的随便,而是一种非常刻意的随便。
  这几年中产阶级吵得很热闹,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定论。社科院专家陆学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农历马年底发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划分为10大社会阶层。在这份听名字极容易令人联想起毛泽东写于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陆学艺及其研究小组基本没有提到“中产阶级”这个词,似乎有些讳言。
  编辑本段划分标准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目前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也就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左右,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 “中产”不“中产”了。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美国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马来西亚自己估计,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左右。可见标准都不一样。
  可资比较的是,2001年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
  一个3人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3万多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说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美国的下中产,但要在北京达到美国底特律下中产家庭的生活水平,则一年需要78万港币,也就是约80万人民币。这是许多中国家庭一辈子也不敢梦想的一个数字。可见彼也中产,此也中产,彼中产与此中产不可相提并论。
  [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
  所以,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内,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
  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莫衷一是。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年均收入达到1万至4万人民币的,就可归入中产阶级。年均收入1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大概只够勉强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而拥有私人的住房、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两项硬指标。以北京现有的房价水平,年收入1万元,在北京四环旁边买套建筑面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50年。
  中国近30年来,在经济上和GDP上确实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世界上总体还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水平。根据国外有关机构的研究,一直到2000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3/5,只有世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14%强。依中国实际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一些专家认为,比较合理的有关国内中产阶级的界定,应该是人均年收入在1万至5万美元左右,也就是8万至40万人民币左右。只有具备这样的收入水平,中国的中产阶级或许才能够具有“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才能够去追求一定的“生活质量”,才能够符合有关中产阶级的一条条硬性或软性的定义,否则的话,中产阶级就只能是“脱贫”或“温饱”的另一个代名词。
  据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目前国内城镇居民的收入标准呈现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有一个说法,当代中国社会最富裕的10类人分别是:1、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2、国有企业承包或租赁经营人员;3、股市上的成功者;4、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5、有技术发明的专利人员;6、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7、部分新经济的CEO;8、部分律师、经纪人和广告人员;9、部分归国人员;10、部分学者、专家。这一说法与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的调查基本相符,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这一“民间传说”的可靠性。中国中产阶级最大量的应该产生于上述10类人群。其中,尤其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私营企业主以及三资企业的高级员工。近年来,随着私营企业的飞速发展和部分国企的变相私有化,私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产阶级的制造机。同样,如摩托罗拉等类的跨国公司也都像流水线似地替中国复制着“稀缺”的中产阶级。
  关于中国中产阶级的未来,有许多说法。国家信息中心某人士去年在深圳说:“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此人士将其所指的中产阶级,定义为“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其信心之爆棚,令人瞠目,只是不知其讲话的根据何在。著名的美林公司也预测说,未来10年内,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3.5亿。但美国法院去年的一项判决告诉我们,即使是像美林这样的国际公司,有时候为了利益的需要,也是经常会说谎话的。所以,对这样的“悦耳”之言,我们需要两面来听。
  中国未来需要更多的中产阶级,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除上述10大富裕人群及一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外,北大教授萧灼基认为,未来中国中产阶层将主要来自以下五类高级人才:其一,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科研人员。他们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入到企业中,如果该企业上市,他们就可获得大量的分红。其二,金融证券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不是指现行体制内的从业人员,而是指民营、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其三,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如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等。这些人的收入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将会大大提高。其四,外资企业中的中国中高层人员。在北京,已经有了所谓的“首代”阶层,即外国公司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他们与国外同类人员同工同酬,又享受国内的低廉消费。其五,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另外,股市的一些股民也有可能成为中产阶级的一员。
  [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提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形成足够大的中产阶层的五条标准,
  ·一,城市化率是否达到七成以上;
  ·二,“白领”社会劳动力是否大于或至少持平于“蓝领”;
  ·三,恩格尔系数是否平均降到了0.3以下;
  ·四,基尼系数是否控制并保持在0.25至0.30之间;
  ·五,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否达到12年以上。
  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6年12月13日发布的年度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报告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指那些年收入介于巴西和意大利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人群(分别约为4000美元和1.7万美元)。目前,这些幸福的少数阶层仅占全球人口的7.6%。但报告预测,到2030年,他们的数量将增至12亿,占全球人口的16.1%。届时,40%以上人口进入富裕和中产阶层的发展中国家数量将超过30个。而目前,达到这一标准的发展中国家只有6个。

7. 中产阶级都是什么样的人

中产阶级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想让大多数人达到中产阶级,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现在中国小康生活水平才刚刚达到。在国外,中产阶级层次的人就是住个两三层的小洋房,开个豪车,财富自由支配,没有经济负担即可。

中产阶级严格的定义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人曾以收入定位,但是要知道有的人收入很高,但是几乎花在房贷上,可谓伪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个人认为要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薪资水平3000-6000元,而且主要靠单位上班工资收入。属于工薪阶层的中上等水平,不会像国企高管或者自营公司的boss一样财大气粗,也不会饿死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上面,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除去生活必须消费还是有些闲置资金的。

第二,时间相对自由。中产阶级这一类人群既不是全职太太一般天天围着家庭转,也不是技术工人一般天天泡着车间,他们多为单位的中层领导,或者白领,单位福利待遇不错,并且时不时有个年假,工作环境非常轻松舒适。

第三,非常喜欢享受生活。中产阶级的人群开始注重饮食、旅游、住宿、健康养生,并且有时间和资金去享受高品质生活,而不是消费不起,也不是天天有钱没有时间消费,整天满世界飞奔赚钱的紧张状态。

第四,中产阶级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中产阶级虽然财富不一定多,但是非常有涵养,多数经历过本科、研究生教育,通过受教育懂得如何去赚钱适度,享受生活。

真正的中产阶级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钱赚多赚少,够花就行,有心去抓住世间美好的一切,尽情享受,而不是拼命赚钱,赚到千万上亿也不停歇,更不是房奴车奴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很美好,中国能有多少真正的中产阶级呢?

中产阶级都是什么样的人

8. 什么是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处于社会中等收入水平的阶级)
编辑[zhōng chǎn jiē jí]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阶级(或阶层);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中产阶级主要由“中产家庭”组成。
中产阶级,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高品质民主的前提条件。中二代,是世界各发达国家高科技人才的主要来源(中一代,大多为自身的发展而错过了创新年龄;富二代,大多只图享受而缺乏进取心)。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中产阶层发展的主要障碍: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阻碍了贫困阶层子女的上升通道,使社会阶层固化。在中国,城市一胎化的人口政策,严重地阻碍了中产家庭的正常发展,已经成为中产阶层的最大风险,并使现有的中产阶层快速减少(流失)。“非均衡生育”是中国人口问题的根源,采用“均衡生育”是中国最为可行也最为公平的选择;在发达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17胎,在发展中国家实现代际均衡的生育率为2.3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理想的生育率是2.3胎;因此,实行“鼓励二胎、充许一胎、征税多胎和无胎”的生育政策是最理想的选择(俄罗斯已经对无胎征税),这有利于实现人口调控的“费改税”,并从根本上减少中国政府的非税收入,改善政府形象。同时,还有利于形成“普通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和少胎”的理想人口结构,有利于增加中产阶层的比重,尽快使中国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基本含义 :
(1)生理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避免职业病的侵袭、接触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流行说法
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一般受过

良好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追求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一般也拥有一定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同时,他们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这是一个貌似明晰,实则含混的定义。
就是这样含混的定义,也仍旧有人表示不同意。这个定义强调的是职业(职务)和经济收入,而作家王朔就说,“中产阶级不见得要从经济收入上划分,安于现状的,尊重既有社会等级和道德规范的都可在观念上列入中产阶级。”对王朔的定义,当然同意的人就更少。按王朔的说法,中国最大数量的中产阶级应该出现在10来亿安分守己的农民中间。
自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若干年在我国要大力发展中等收入阶层,一些政治嗅觉灵敏的经济学人就将中等收入阶层与时髦的中产阶级划上了等号。这样的倡论,其作秀成分多过严肃的学术探讨。
标志
·1、通过提供知识来获取收入,或者通过经营小规模生产资料来获利;[1]
·2、拥有满足人们安稳生活需求的资产,如:房、车、存款;
·3、能够完全满足基本生活用品消费需求,注重物质生活的品质,具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能力;
·4、具有较强文化和精神领域的需求,注重个人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
.5、没有资产阶级的巨大财富,也没有低收入阶层的社会福利;[2]
.6、对安稳的社会环境有强烈的依赖,群体利益受经济衰退和社会动乱的影响较大。

中产阶级
这几年中产阶级吵得很热闹,但究竟什么是中产阶级?哪些人属于中产阶级?至今没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定论。社科院专家陆学艺和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农历马年底发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研究报告》,“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划分为10大社会阶层。在这份听名字极容易令人联想起毛泽东写于1926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陆学艺及其研究小组基本没有提到“中产阶级”这个词,似乎有些讳言。

1划分标准
中产阶级的划分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职业,二是人均或家庭收入。以

中产阶级
职业区分中产阶级,存在较多争议,如同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局长、处长与一般科员、办事员显然就难以相提并论,“重要”机关工作人员如工商局、税务局工作人员,与“一般”机关工作人员如地震局、档案局、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在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恐怕亦不可同日而语。同为IT技术人员,一些人可能住别墅开洋车,一些人则只能天天吃泡面挤公共汽车。更多的人,包括经济学家在内,倾向以收入作为中产阶级划分的惟一标准或主要标准。但即使大家都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区分谁是中产阶级,谁不是中产阶级,也仍旧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和定量上的混淆。比如在美国,有人认为凡年均收入在3万美元至10万美元的人群都属于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衡量,美国95%以上的人都应该属于中产阶级。另一些人则认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人年均收入标准应该在4万美元至25万美元,凡人年均收入在此区间的,都可以算是中产阶级。以此标准而论,美国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80%。
在号称中产阶级大本营的美国,区分中产阶级的标准尚如此混淆,世界其他地区就更不用提了。拿印度来说,按印度“政策研究中心”的说法,印度现有中产阶级约3亿人。印度“国家应用经济研究理事会”是印度中产阶级标准的制订和发布者,其发布的印度中产阶级标准是:凡年均税后收入在3.375万卢比到15万卢比(约合700-3000美元,现在美元对卢比的比价为1∶48.5左右)的家庭均可算是中产阶级家庭。按此计算,2001年,印度有6000万个家庭已经跃升为中产阶级家庭。以一家5口计算,印度目前有中产阶级3亿人。
以此看来,一个国家的中产阶级,是你说有多少就可以有多少的,因为缺乏统一标准,随意性非常大。以印度中产阶级的标准而论,倘若户年均收入700美元就可算为中产阶级家庭,700美元按现在我国的外汇比价,相当于6000元人民币,分摊到一家5口,年人均大约只有1200元人民币左右,平均每人每月100元人民币。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恐怕连吃口饱饭都成问题,就别提什么“中产”不“中产”了。美国商业部在宣布印度是目前世界上十大新崛起市场之一的时候说,印度目前的中产阶级已经达到了1.75亿人左右(比印度有关机构的估计几乎少了一半),在未来,这些印度中产阶级每人至少还要购买一台电视机、一台录音机、一个压力锅、一个吊扇、一辆自行车、一块手表;他们中2/3的人还要购买一辆轻便摩托车、一台彩电、一个电熨斗、一个食品搅拌器和一台缝纫机;一半以下的人要买一台冰箱……“这将是多么大的一个消费市场!”在旁人看来,这更像是美国式的黑色幽默。
另外,有数字说,新加坡300万人口中约90%以上属于中产阶级,新加坡家庭年均收入普遍在2万美元以上;韩国人均年收入约1万美元,都可算是中产阶级,但在韩国,很多人没有房子,且韩国工人人均负债1万美元以上;马来西亚自己估计,马来西亚的中产阶级大约占总人口的60%,约1800万人左右,这部分人人均年收入约在1万美元左右。
可资比较的是,2001年美国研究顾问公司曾进行过一项中产阶级生活费调查,以住房费、交通费及娱乐费等作为基准,依据一个年薪10万美元的3人美国家庭在美国底特律的生活开支,比较了全球22个城市的生活指数。
一个3人的美国底特律家庭,年收入10万美元,人均3.3万多美元,这样的收入水平,在美国只是一个中产阶级的起步水平,也就是说顶多只能算是一个美国的下中产,但要在北京达到美国底特律下中产家庭的生活水平,则一年需要78万港币,也就是约80万人民币。这是许多中国家庭一辈子也不敢梦想的一个数字。可见彼也中产,此也中产,彼中产与此中产不可相提并论。

中产阶级
所以,包括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青连斌在内,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现阶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中产阶级。中国目前的状况是,有中产,而无“阶级”。
另外一些学者则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准莫衷一是。有学者主张,在中国年均收入达到1万至4万人民币的,就可归入中产阶级。年均收入1万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大概只够勉强糊口,想买房买车绝无可能,而拥有私人的住房、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两项硬指标。以北京现有的房价水平,年收入1万元,在北京四环旁边买套建筑面积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不吃不喝大概需要150年。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9896/9364410.htm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