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战役详细情况

2024-05-13

1. 济南战役详细情况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执行中央军委关于“攻济打援”的指示,在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粟裕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济南战役(也称济徐战役),以参战总兵力的44%约14万人组成攻城集团,以56%约18万人组成打援集团,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在徐州之敌尚未来得及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一个军2万人),南京与天津间的最大城市山东省会济南宣告解放。攻克济南表明,人民解放军开始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战这一关,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1948 年8 月,敌徐州“剿总”和华中“剿总”依据南京军事会议决定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强了各战略要点的防御工事和兵力,将原来的整编军改为兵团,连同原有的兵团共辖7 个兵团,并进一步加强了几个主力兵团的兵力,分别配置在以徐州、信阳为中心的地区,以加强中原的防御。其中,徐州“剿总”共辖6 个绥靖区、4 个兵团,连同特种兵及保安团队共70万余人,其部署是:第1、第2、第3、第4、第9、第11绥靖区共15 个整编师42个旅分别防守淮阴、济南、台儿庄、菏泽、海州、青岛等地;第7兵团3个整编师6个旅位于徐州以东新安镇地区,第2兵团4 个整编师13个旅位于商丘、砀山地区,第13兵团2 个整编师6个旅位于固镇、蚌埠地区,第16兵团3 个整编师6 个旅位于郑州地区。另“剿总”直辖2 个整编师位于徐州。
中原、华东两野战军在战争第二年,经过内外线配合作战,歼灭了大量敌人,解放了许多重要城镇和广大乡村,打通了中原、华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在山东境内,除青岛、烟台、临沂、济南等孤立据点尚为敌盘踞外,其余已全获解放。此时,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的第1、第4、第8纵队位于毫县、涡阳地区,第3、第6、第10、两广纵队及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位于济宁、嘉祥、金乡地区,苏北兵团第2、第11、第12纵队位于沭阳、涟水地区,山东兵团第7、第9、第13纵队及渤海、鲁中南纵队位于莱芜、泰安地区休整;中原野战军主力位于宝丰等地区休整,准备雨季后对敌开展更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豫东战役和津浦路中段战役胜利结束后,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于1948 年7 月14 日指示华东野战军准备攻取济南,相机歼灭部分援敌,并指出:“如能在8、9两月攻克济南,则许谭全军可于10月间南下配合粟陈、韦吉打几个大仗,争取于冬春夺取徐州。”要求华野首长据此考虑下步作战方案。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依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和华东地区敌情,于8 月10 日提出了下步作战的3个方案:
(一)集中华野全力进入豫皖苏及苏北地区,切断徐蚌铁路,孤立徐州,着重求歼徐州出援的敌人;
(二)集中主力首先攻占济南,以必要兵力阻击徐州可能北援的敌人;
(三)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实施,但有重点地使用兵力,第一阶段先以一部夺取济南机场,主力求歼徐州援敌一部。第二阶段以一部兵力阻击援敌,主力转攻济南。通过比较,粟裕认为以执行第三方案为有利。
鉴于徐州至济南间有公路与津浦路相平行,地形较开阔,滕县、邹县间及泰安以北各有一片山区,商丘北至济宁、汶上间全为平原,自徐州以北的利国驿向西北经济宁直达东平,有运河及微山、蜀山、东平等一连串湖泊,加上徐州敌军的部署,粟裕判断徐州之敌可能分两路沿津浦路及经鲁西南北援,因而准备将打援战场选择在汶河以北、泰安以西、肥城以南地区或邹县、膝县间地区,阻援战场选择在鲁西南金乡、巨野、嘉祥地区。8 月12 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实行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并指出作战结果预计有三种可能:
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即既攻克济南,又歼灭大部分援敌;
第二,打一个大的歼灭战,即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援敌;
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又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
同时又指出,依中原作战经验,要估计到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即我不真攻济南,徐州援敌必缓缓推进,并不真援,使我无战机可寻。因此,“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在阻援、打援部署方面,军委指出:应将兵力全部置于嘉祥、巨野、兖州、济宁及其以南地区,“夹运(河)而阵”,以便随时转移兵力用于阻击或歼灭援敌。随后,粟裕依据军委指示,对战役的实施和兵力使用问题,作了初步部署。
26日中央军委复电指出:此次战役必须预先估计三种结果:
(一)在援敌距离尚远之时攻克济南,
(二)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攻克济南;
(三)在援敌距离已近之时尚未攻克济南。我军应争取第一、第二种可能,在第三种情况下,即应临时改变作战计划,由以攻城为主,改变为以打援为主,待打胜援敌后再攻城。因此,攻城应留出必要的预备兵力,阻援、打援集团更应留出强大的预备兵
力,以便在第三种情况下能够消灭援敌。同时,应构筑多道坚固阻援阵地。28 日军委又强调指出:此役关系甚大,战役计划应以能应付最坏的情况为出发点,准备用20 天到2个月的时间完成战役。时间则决定于是否能阻住援敌并歼灭其一部,因此在兵力使用上,应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与打援方向。整个攻济打援战役由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统一指挥,攻城部队统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山东兵团政治委员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统一指挥。策应华东野战军的攻济作战,中央军委确定中原野战军继续集结于豫西地区休整,待敌人在济南、徐州吃紧,第3、第16兵团被迫增援时,歼击其一部,使其不能东进参战。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华东野战军前委经过认真讨论,最后定下了以攻占济南为唯一目的,并求歼援敌之一部的战役决心。

济南战役详细情况

2. 济南战役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二,济南战役及历史意义

对济南战役的指挥者是谁的争论,根本就不成其为争论。


为什么会持续争论,笔者以为争论者似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常识,即济南战役究究竟怎样产生,究竟以什么为目标的问题。在华东战区,这一点具有实际意义。


之前,粟裕一直在晋冀鲁豫与中原地区活动,简单说,粟裕作为战场指挥者的责任,是完成对晋冀鲁豫与中原之敌的作战预期,与华东没有任何关系。而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责任,既要照应战场指挥者实现作战预期,还要策划作战资源的调配和保障,更要谋划战役的扩展和转折。战役指挥是远高于战场指挥的更高层次、更加复杂的经营(这是大兵团作战特点所决定的)。而这个任务,恰恰就落在了华东的许世友,而不是中原的粟裕身上。

自国共全面战争爆发到济南战役之前,国、共两方统帅部对战场形势做出的相似而又不同的评价,均是出于对整个战争态势的战略性判断,并直接影响了蒋军统帅部对据守和驰援济南的军事决策。这是济南战役的根本背景。我军特别是在华东方面,自战争以来,其影响力已经扩展至中原地区,早已经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所以,粟裕在刘陈邓指挥下发动豫东战役,还仰赖许世友在华东的动作。在此之前,粟裕等虽偶然有战术上对蒋军主动攻击,却总是出自战略上的无奈或被逼迫,例如豫东就是为了自己的“军令状”而已;而从许世友在周村战役结束后就策划济南战役开始,华东我军在战役上的对敌进攻,已表现出为所欲为的态势。

济南战役之所以是国共战略决战的序幕,是由于我军发起的济南战役在国共第二次战争中,显现出从未有的两个极为显著的特征。

一是具备了强大的攻坚战能力。在济南战役中,军委明确指出“此次战役的主要目标是攻克济南,其次才是消灭部分援军”。而兵败睢杞的粟裕却没有这个胆量与能力,为了搞一个貌似“强大”的阻援兵团,拖延战役开始时间达两个月(7月16日-----9月16日)。在实际作战中,许世友充分理解了军委战役指挥的战略企图,以东、西两面的两个主攻,将军委原人为至少一个月的战役缩短为8天,大大减少了伤亡,使得济南战役的指挥者究竟是谁很显然凸显了出来,阻援的粟裕兵团由此沦为了“鸡肋兵团”。虽然其自以为指挥而沾沾自喜几十年,但是历史是不容情的。所以,纵观济南战役的全局,贯彻军委以攻城为主要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成功的。其实,兵败睢杞的粟兵团,既没有攻坚的实力,也没有阻援的资本,若攻城拖延日久,则粟兵团全军覆没也未始不可能。可以说,许世友再次拯救了粟兵团。

二在济南战役前,华东早已不再以消灭敌之有生力量为唯一作战目的,永久占据大中城市(包括周围的成片地域)在华东早已成为我军作战的主要目标之一。粟裕为“军令状”冒险发动豫东之战,虽暂时攻下开封,却既没有全歼区兵团,也没有守住开封(仅伫留三天而已)。而华东战场则不同,在战役展开前,军委就明确攻济南是为了拔除山东内地最后、最强大的一个据点,除掉横亘在华东、华北两大战区之间的蒋军最后一个关键据点,实现作战目标,共产党便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袤地域、拥有了巩固且战争资源丰饶的可靠后方。因此,占据济南,既是全面解放山东道路上的关键一战,也是使中原各军免除被动的关键,且有助于东野在辽西地域的战役展开。其实,自胶东战役开始,我军打一仗就占一块地,不再是与国民党反复争夺,而国民党则是败一场即失丢一地,统治地域随着败仗而迅速萎缩。粟裕在豫东战役的作战思想仍然停留在“大兵团游击战”的思维上,这与许世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笔者妄议,在当代军史中,尚未看到有人将山东全境的大反攻与济南战役紧密联系予以论述的。实际上,在华东经营的战区,我军的济南战役既是山东全军攻城略土的闭门之战,又是转入战略进攻的开门之战。而许世友经营的济南战役,难能可贵地将对山东的战略进攻直接推进到战略决战,成为许世友对整个解放战争进程的极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相形之下,战术战略思想落后的粟裕,也能就只能在“回忆录”里面,塑造自己是“济南战役指挥者”的美好形象了。

3. 粟裕战功这么大,为什么只能当个大将?-

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居十大将之首。此后几十年中,他的军衔问题,成为诸多人关心和议论的焦点。不少人认为,他应该评上元帅。我认为,粟裕没被授予元帅军衔而被授予大将军衔的原因如下:
 
一、资历、战功、威望,是当时授元帅的主要依据。
1、粟裕的战功和威望足以授元帅衔。
粟裕是战功赫赫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指挥了许多摧枯拉朽、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战役,如:他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上海战役以及他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都堪称经典绝伦,把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打疼了、打怕了。可以说到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地步,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粟裕发起的攻势而逃脱被歼灭的命运,为不少中外志士仁人所折服和倾倒。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更是赞不绝口。
2、粟裕的资历不足以授元帅衔。
粟裕在我军历史上属起步较晚的名将,其战功主要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我军建军初期及红军时期,粟裕的军职相对较低,与其他元帅相比不占优势。
 
二、毛泽东等领导起初同意给粟裕授元帅衔。
中央在讨论解放军高级将领军衔问题时,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议。在讨论到粟裕军衔问题时,毛泽东不仅要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了粟裕极高的评价。毛泽东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当时,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也认为应该给粟裕授元帅衔。
 
三、粟裕高风亮节,三次提出让帅。
但是,粟裕是位顾全大局、淡泊名利的人,三次提出不要元帅衔的申请。毛泽东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1945年让了华中军区司令员,1948年让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现在又让元帅衔,比起那些要跳楼的人,强千百倍么!”周恩来也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毛泽东补充说:“而且是第一大将。我们先这样定下来,十大将十元帅。”


粟裕战功这么大,为什么只能当个大将?-

4. 济南战役,究竟应该是哪个战将的功绩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人民解放军执行1948年7月16日确定的“攻克济南”的指示,在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指挥下进行济南战役。他们统一指挥14万兵力的攻城集团,经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在徐州、青岛之敌尚未来得及集结完毕以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一个军2万人),山东境内最大的内陆城市,也是南京与天津间最大城市的山东省省会济南宣告解放。
济南战役中,中国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山东省政府主席、山东党政军统一指挥部主任、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绥靖统一总指挥部主任王耀武、庞镜塘等23名高级将领被我军俘获。中共中央在贺电中指出,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就连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攻克济南表明,人民解放军山东兵团从胶东保卫战中掖县战役开始的攻坚战,开始转向对坚固设防的中心城市进行决战性攻坚战,从此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5. 求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全过程

具体过程简化如下:

15日,两广纵队等扫除长清西南地区敌保安部队,并包围了长清城。此时,王耀武判断我军主攻方向在西面,遂将其预备队第19旅调至飞机场以西古城方向待机,将第57旅由张夏、崮山等地撤入市区,准备转用于西郊。

16日午夜,我军发起全线猛攻,经一天激战,西集团歼灭长清齐河守敌后迅速迫近济南西郊。东集团一举攻克茂岭山、砚池山及回龙岭等制高点。王耀武又判断我主攻方向在东面,急将第19、第57旅东调,并以第15旅及刚空运抵济的整编第74师7个连,自七里河方向向我反击,另以一部增援燕翅山,妄图制止我军的攻势。随后,又将飞机场以西的整编第2师之第211旅调入市区,以增强机动兵力。

17 日,蒋介石命令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第2兵团准备经鲁西南北援,第7、第13兵团分由新安镇及固镇地区向徐州集结,准备沿津浦路北攻。粟裕获此情报后,当日即令攻城兵团继续猛攻,令打援、阻援兵团迅速进入阵地,做好歼击援敌的准备。我攻城东集团在炮火支援下,依托有利地形,不断击退敌之反冲击,并乘胜攻克窑头、甸柳庄等地。攻城西集团也继续分路猛攻。

18日,攻克古城、玉皇山、簸箕山、党家庄等地,并以炮火封锁了济南机场,迫使敌人中止空运。接着,我军攻城兵团首长为扩大战果,以攻城预备队第13纵队加入西集团作战。

19日晚,敌整编第96军军长吴化文在我争取下,率整编第84师等部3 个旅约2 万人起义,撤离战场。我军趁势猛攻,至20 日拂晓,占领商埠以西阵地。我军的连续猛攻和吴化文部起义,打乱了敌人的防御部署,动摇了敌人坚守济南的信心,王耀武向统帅部请求突围,但遭蒋介石严词斥责,并令其坚决固守诗援。王耀武随即调整部署,除留1 个营守千佛山,1 个团守马鞍山,以3 个旅又1 个团守商埠外,将主力撤入城内。南线之敌3 个兵团,在蒋介石督令下,正分别向商丘、徐州集结中。

20 日,中央军委指示:王耀武部可能突围,应从各方面布置,不使漏网。同时指出:刘峙已令邱清泉兵团集结临城待命援济,应迅速集结打援兵团全力于邹、膝地区,准备歼击北援之敌。华东野战军首长随即令攻城兵团迅速向商埠以东和城垣攻击,并部署兵力防敌突围逃跑。同时又详细研究了徐州之敌北援情况,进一步修订了作战方案,以便随时迎击援敌。攻城兵团首长依据军委和粟裕的指示,决定以两集团立即向商埠实施突击,以东集团继续肃清城外残敌,积极进行攻城准备。黄昏,西集团经40 分钟的炮火准备和连续爆破,即多路突入敌阵地。

22日中午,华东野战军三纵包围了第二绥靖区司令部 。奉命坚守的74师172团团长刘炳昆。守军顽强抵抗。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师长王吉文亲临火线指挥,壮烈牺牲,年仅32岁 。当三纵冲上楼顶时,浑身是血、但仍抱着冲锋枪指挥战斗的刘炳昆,抽出王耀武所赠的"中正剑",刺向胸口 。攻城部队,迫近济南外城。至22 日午,完全占领商埠,汗敌两万余人。东集团也肃清了城东残敌,直逼城下。我攻占商埠后,敌认为我需经三五天的准备才能攻城,因此,将3 个旅集中内城,以4 个旅图置外城,积极加修工事,准备顽抗。


23 日,除个别据点外,攻占外城。退守内城之敌第15、第19、第57旅等部,妄图依托高厚城墙和坚固工事,作垂死抵抗。蒋介石也下令空军对我所占市区施行区域轰炸,投掷大量炸弹和燃烧弹,使得商埠和外城大片民房被炸起火。居民死伤和财产损失甚重。

24 日2时25分,第9纵队第73团经过反复攻击,终于攻占城东南角,拂晓时,纵队主力与渤纵一部,源源入城与守军展开巷战。第13纵队第109团在已入城的两个连接应下,亦于拂晓攻上城头,主力及第3纵队亦跟随入城,向纵深发展攻击。战至21时,全歼守敌,济南宣告解放。马鞍山、千佛山守军分别于25日、26日缴械投降。王耀武为我武装俘获。

至此济南战役以人民解放军获胜。

求解放战争中的济南战役全过程

6. 徐世友打完济南战役为什么离开军队

徐世友打完济南战役离开军队是因为,南战役结束后,华野和山东局在曲阜召开了第二次整风会议,当时是饶漱石主持,主体就是批评山头主义,而重点批的就是许世友。批完以后,许世友被赶回山东训练民兵,山东兵团中的渤海纵队和7纵交给陈世渠指挥,9纵和13纵由粟裕指挥。
会议批的三方面内容:
1,孟良崮战役前不听招呼。
2,豫东战役时,当时要求山东兵团发起兖州战役,拖住黄百韬兵团,可老许耍滑头,让整25师进入了豫东战场,差点翻盘。
3,济南战役擅自不按照计划走。
徐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但不是战役指挥员。他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是毫无战略谋划的,没有从全局战略上去考虑,与友军的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戎马一生,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队长。
面对敌人杀得性起,就不计后果袖子一卷扬起大刀就冲,或光起膀子端起枪就上,他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了,他还管其他战士的命?他这种身先士卒的行动在战场上能够起到振奋斗志的表率作用。
有人对徐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和摔电话大加赞赏。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人,战役意识和战斗协同意识很差。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表现,已经与一名高级将领的战略意识相去甚远。高层对其提出了警告,但徐世友的性格使然,他根本不把警告当一回事。
济南战役后,粟裕把徐世友“撤 职”了,把他的老部队编给了别人,几乎终结了徐世友的军事生涯。撤了以后,华野在往后的战役中仗越打越顺,越打越大越打越强。

7. 济南战役简要过程

14

济南战役简要过程

8. 徐世友打完济南战役为什么离开军队?

徐世友打完济南战役离开军队是因为,南战役结束后,华野和山东局在曲阜召开了第二次整风会议,当时是饶漱石主持,主体就是批评山头主义,而重点批的就是许世友。批完以后,许世友被赶回山东训练民兵,山东兵团中的渤海纵队和7纵交给陈世渠指挥,9纵和13纵由粟裕指挥。
会议批的三方面内容:
1,孟良崮战役前不听招呼。
2,豫东战役时,当时要求山东兵团发起兖州战役,拖住黄百韬兵团,可老许耍滑头,让整25师进入了豫东战场,差点翻盘。
3,济南战役擅自不按照计划走。
徐世友将军是一位优秀的战斗指挥员,但不是战役指挥员。他经历的每一场战斗,是毫无战略谋划的,没有从全局战略上去考虑,与友军的战斗协同意识很差,他戎马一生,当过十一次敢死队队长。
面对敌人杀得性起,就不计后果袖子一卷扬起大刀就冲,或光起膀子端起枪就上,他自己的命都不当回事了,他还管其他战士的命?他这种身先士卒的行动在战场上能够起到振奋斗志的表率作用。
有人对徐世友将军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和摔电话大加赞赏。这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毫无战略眼光的人,战役意识和战斗协同意识很差。在孟良固战役中的抗命表现,已经与一名高级将领的战略意识相去甚远。高层对其提出了警告,但徐世友的性格使然,他根本不把警告当一回事。
济南战役后,粟裕把徐世友“撤 职”了,把他的老部队编给了别人,几乎终结了徐世友的军事生涯。撤了以后,华野在往后的战役中仗越打越顺,越打越大越打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