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恒星、星云的问题

2024-05-13

1. 2.关于恒星、星云的问题

B
A.星云不一定是炽热气体,比如暗星云等
B.如果不考虑天体的自行,完全正确(自行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
C.星云的体积可以非常大
D.行星状星云质量远小于恒星。
四个选项都有硬伤,相比之下B更合理一些。

2.关于恒星、星云的问题

2. 恒星是从星云中诞生的,那么星云是如何形成的?

大多数天文爱好者对深空天体的认识是从M31和M42开始的,当然我们知道M31就是著名的仙女座大星系,M42则是几乎夺走了所有深空摄影党第一次的猎户座火鸟星云!国家地理纪录片《旅行到宇宙边缘》对这个星云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得以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猎户座星云还是银河系里的恒星大工厂,我们也知道太阳也是诞生于一片以当前太阳系为中心的奥尔特云,可以简单的说,宇宙中所有天体都是星云为基础开始演化的,但有一个问题可能吃瓜群众一直到搞不清,这生出恒星这颗蛋的“母鸡”—星云从哪里来的?

上图是“失去了手臂”的猎户座,官方名称是短剑但同好都喜欢称为“猎户的JJ”位置就是M42所在!

画面正中就是那只著名的火鸟,鸟头与翅膀清晰可辨。
关于星云,现代天文理论认为其来源有两个,一个是诞生于宇宙大暴涨的冷却时代,另个则是恒星的生命周期末的天文事件,但其真正的源头只有一个,即来自宇宙大爆炸!
一、宇宙大爆炸是怎么诞生星云的?
关于宇宙大爆炸的证据,在哈勃定律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还有原初元素丰度等多个方面都有强有力的支持。根据广义相对论对宇宙膨胀进行反推,就能得到宇宙曾经有一个阶段处于致密与高温的状态,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个状态保持了多久,因为在这个状态下时间都尚未开始,但这个状态在某个时刻发生膨胀!
10^-37秒时,发生了一种相变导致宇宙急速暴涨
10^-36秒时,暴涨结束,但膨胀仍然继续,此时宇宙中充满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和其他所有基本粒子。此时温度极高,所有粒子都处在随机运动中。尚无法形成物质,
某个时刻违反重子数守恒的反应发生,夸克和轻子数量上战胜了反夸克和反轻子,这使得我们的宇宙中物质(正物质)占了主导。
当然粒子能量下降到10^12eV时产生了对称破缺,粒子之间的基本作用力产生。
10^-11秒时,此时已经到了高能粒子物理所能模拟的范围
10^-6秒时夸克和胶子在强作用力作用下结合成了质子和重子
3分钟之后,宇宙温度降低到10亿K左右,极少数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了氢和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原子核(太初合成过程),而绝大多数质子则孤零零的等待着电子形成氢原子。
37.9万年后,宇宙温度下降到可以让电子和质子结合成氢原子(氢的同位素氕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在此之后,通过与物质脱耦,光辐射在宇宙空间自由传播,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CMB,也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变成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辐射的红移效应)
至此宇宙中的物质诞生“工作”已经全部结束,宇宙中处处弥漫着氢以及部分氦还有微量的锂元素,此时大爆炸时代的光已经成为背景辐射,而恒星尚未诞生,宇宙进入黑暗时代

这个黑暗时代一直将持续上亿年,弥漫的星云在金斯不稳定性条件下坍缩成原恒星,最终发出宇宙中第一缕光!现在已经组装完毕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未来的目标就是观测到宇宙中的第一缕光。
二、恒星如何制造星云?
并不是所有的恒星都能制造星云,比如0.4⊙左右的红矮星,因为这个质量的恒星从内到外有比较彻底的对流程,中心不会累积氦元素,还能将氢元素彻底耗尽,不会膨胀成红巨星,整个生涯中除了恒星风和日冕层物质抛射,并不会大幅改变质量,这种恒星算是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不过它的寿命超级长,甚至长达数万亿年!寿终将形成一颗氦白矮星。
0.5⊙-0.8⊙以上的恒星会部分制造星云,因为内核辐射层处在外壳之间存在,因此仍然会存在部分红巨星现象,但内核温度并能燃烧氦,因此不会发生氦闪,最后形成白矮星,但有部分物质在红巨星阶段被抛弃成为星际物质。
0.8⊙-2.25⊙的恒星内核温度不够,但在氢元素消耗之辐射压不能支撑外壳坍缩的高温能点燃内核累积的氦元素,因此会氦闪,这种仅次于超新星的能量释放会抛弃大量的高能物质。

7⊙-10⊙以内的恒星,并不会演化到铁核坍缩,在红巨星阶段即由于膨胀外壳逐渐剥离,最终内核坍缩成各种“口味”的白矮星,比如碳氧白矮星,或者硅硫白矮星,能演化到哪个阶段,主要取决于恒星的质量与内核能达到的温度。

被剥离的外壳会成为漂亮的行星状星云,很多星云通过民用口径望远镜即可清晰分辨,比如著名的烟圈星云M57,如果在10寸口径下,烟圈清晰可见。

大都行星状星云的都比较接近圆形,或者大致圆形,因为它是比较温和的条件下扩散的,能比较好保持扩散以前的形状。

以上是银河系内22个行星状星云外观示意图,基本都保持的比较好。
10⊙以上的大质量恒星大都会经过超新星阶段,内核铁核坍缩比如电子捕获、成对不稳定、或是光致蜕变、超越钱德拉塞卡极限等都能导致核心坍缩,即形成超新星爆发!当恒星内核发展到铁核时,内核不再产生能量,无法抵抗外壳重力坍缩,最终超越内核的兼并压力突破钱德拉塞卡极限,然后达到氧聚变(多层洋葱外壳的氧壳层)......最终铁核心彻底崩溃导致超新星爆发。
40⊙以上的恒星并不会经过红巨星阶段而直接超新星爆发
150⊙-200⊙以上的恒星可能不会经过超新星爆发而直接坍缩成黑洞

超新星爆发中的SN1993J艺术图,这些扩散的恒星物质未来将形成我们熟悉的星云。

3. 恒星是星云演变的结果吗?

星云是构成恒星的物质,但真正构成恒星的物质量非常大,构成太阳这样的一颗恒星需要一个方圆900亿千米的星云团。从星云聚为恒星的过程可分为快收缩阶段和慢收缩阶段。前者历经几十万年,后者历经数千万年。星云快收缩后半径仅为原来的百分之一,平均密度提高1亿亿倍,最后形成一个“星胚”。这是一个又浓又黑的云团,中心为一密集核。此后进入慢收缩,也叫原恒星阶段。这时星胚温度不断升高,温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就要闪烁发光,以示其存在,并步入恒星的幼年阶段。但这时恒星尚不稳定,仍被弥漫的星云物质所包围着,并向外界抛射物质。
恒星的肖像
在静寂的夜空中,人们看到天上的星星都是闪的,除了大小和亮暗之外没有区别。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每颗恒星都有自己的独特相貌。早在中国的汉代,我们
充满智慧的祖先,通过细心观察,已经把恒星分成白、赤、黄、苍、黑5种颜色。1665年,英国的牛顿利用三棱镜发现了太阳的连续光谱,从而知道日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打开恒星相貌奥秘的“钥匙”
1814年,德国的夫琅和费用分光仪作太阳光谱的研
究。他们在暗室的百叶窗上开了一条狭缝,让太阳光通过狭缝照射到一块棱镜上,棱镜后面则是一架小望远镜。夫琅和费通过小望远镜,惊奇地发现太阳的“七色彩带”样的光谱中又出现了许多条暗线。经过反复计数,这样的暗线共有567条之多。根据前人的几项发现,我们已经逐渐了解恒星的真实肖像。恒星颜色的不同,表明各个恒星温度不同,比如白色温度高,红色温度低,所以说光谱是了解恒星的“钥匙”。

恒星是星云演变的结果吗?

4. 当星云坍塌发生核聚变时,一颗新恒星就诞生了!

 
   利用智利阿尔玛天文台,由MPIA的Henrik Beuther领导的一组天文学家进行了迄今为止最详细观测,观察到巨大的气体云如何坍塌成稠密的核心,这些核心又成为恒星的诞生地。天文学家们发现,碎片形成的机制相当简单,这是由云层的压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更复杂的特征,如磁力线或湍流,所起的作用比之前认为的要小。当巨大的气体云和尘埃坍塌时,恒星就诞生了。每当其中一个坍缩区域变得足够热和稠密,足以发生核聚变时,一颗恒星就诞生了。对于大质量恒星,也就是那些质量是太阳8倍以上的恒星来说,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宇宙中最大的恒星不是单个诞生的,它们是由大量的分子气体云团形成,这些分子气体云团形成了一系列的碎片,其中许多碎片产生了一颗恒星。
   
   博科园-科学科普:天文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想知道,这种形成恒星的碎片模式是否需要不同于低质量恒星的物理机制。建议包括可能破坏一个地区稳定并导致更快坍塌的湍流气体运动,或者可以稳定从而推迟坍塌的磁场。不同的机制应该会在多颗恒星形成区域留下痕迹。导致大质量恒星形成的坍缩是在不同层次上发生的。在最大的尺度上,恒星的形成涉及到巨大的分子云,这些分子云主要由氢气组成,直径可达几十光年到100多光年。在这些云团中有一些密度稍高的团块,通常直径几光年。每个团块包含一个或多个致密核,直径小于1 / 5光年。在每个核心内,坍缩会导致单个恒星或多个恒星的形成。一起,在单个星团的核心产生的恒星将形成一个星团。
   这种碎片在多个级别上的规模取决于所涉及的机制。最简单的模型只需要高中物理就能写下来:理想气体的压强取决于它的温度和密度。在简化后的气体云中,假设其密度恒定,压力必须足够强大,足以平衡重力(由牛顿引力定律给出)——甚至在云的中心,那里所有周围物质的向内引力诱导的推力是最强。把这个条件写下来,你会发现任何这样的等密度云只能有一个最大的大小。如果一朵云大于这个最大值,就会碎裂并坍缩。年轻大质量星团的碎片化真的是由这些相对简单的过程所主导吗?这是不需要的,一些天文学家已经构建了更复杂的场景,包括湍流气体运动和磁场线的影响。
   
   这些额外的机制改变了云稳定性的条件,并且通常增加了不同类型片段的规模。对云大小的不同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可以将简单的物理场景与更复杂的竞争对手进行对比。这就是Henrik Beuther和同事在观察天蝎座南部恒星形成区域G351.77-0.54时所做的。以前的观察表明,在这一地区,可以在行动中发现碎片。但这些观测都不足以显示出最小尺度的兴趣来回答碎片尺度问题:原恒星核心,更不用说它们的子结构了。
   天文学家使用了位于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ALMA(阿尔玛)天文台。ALMA将66台射电望远镜同时观测到的数据结合起来,可以达到20毫秒以下的分辨率,这使得天文学家能够辨别比以往任何射电望远镜都要小十倍以上的细节,并且具有无与伦比的灵敏度——这种结合已经在其他领域产生了许多突破性的观测结果Beuther和同事利用ALMA将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域G351.77-0.54缩小到小于50个天文单位的亚核尺度(即小于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50倍)。这是技术如何推动天文进步的一个主要例子。
   
   如果没有ALMA前所未有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我们不可能获得的结果。研究结果,再加上之前对同一块星云进行的更大规模研究,表明热气体物理学正在赢得胜利,即使是对质量非常大的恒星来说也是如此:正如新观测结果所显示的那样,星云内团块的大小,以及团块内核甚至一些核子结构的大小,不需要额外的成分。在案例中,同样的物理学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描述。从最大尺度到最小尺度的碎裂似乎是由相同的物理过程控制。
   对于科学描述来说,简单总是一件好事。然而同样的观测也提供了一个让天文学家们保持警觉的发现。除了研究碎片化,Beuther等人还一直在试图解开云中的新生恒星(“原恒星”)结构。天文学家预计这样的一颗原恒星将被一个叫做吸积盘的旋转气体盘所包围。从边缘的内圆盘,气体落在正在生长的恒星上,增加质量。此外电离气体运动产生的磁场与气体本身相互作用,产生被称为射流的紧密聚焦流,射流将一些物质射入垂直于圆盘的空间。
   
   来自这些区域的亚毫米光携带着尘埃运动的信号(“谱线的多普勒展宽”),而尘埃的运动反过来又追踪着气体的运动。但是,当伯瑟和合作者希望从吸积盘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信号时,却发现了主要是喷射流的信号,在周围的气体中开辟了一条相对平坦的路径。显然,吸积盘比天文学家预期的还要小——这对未来更高空间分辨率的观测是一个挑战。
    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马克斯普朗克协会 
   参考期刊文献:《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
   DOI: 10.1051/0004-6361/201834064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5. -272.15摄氏度!5000光年外一片星云温度极低,是什么机制造成?

在宇宙刚诞生数千万年时间里,有着上亿度高温的熔融状态物质以多倍光速向外扩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因为而慢慢凝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变越大,从而形成最早一批天体,尤其是能发光的恒星,成为最早一批宇宙灯塔。
  
 有了恒星就会有多个天体的恒星系,有了多个恒星系,慢慢就会出现像银河系一样的超级星系,一个生机勃勃的宇宙就这样形成了,人类也是宇宙中极小一部分,但与所有天体不同的是,人类是拥有聪明大脑的高级生命,会思考问题。
  
 人类创造了时间,空间和温度等概念名词,有人认为,时间、空间和温度随宇宙诞生而出现,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在宇宙没有诞生之前,时间,空间和温度都一直存在,宇宙爆炸只是给宇宙带来物质,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星系。
  
 
  
 在这三个概念名字中,最神奇的是温度,在世界上,温度单位一共有6个,开尔文单位、华氏温度、摄氏温度、列氏度、兰氏度、牛顿温度,但通用只有两个,一个是华氏温度,一个是摄氏温度,在我国,一般情况下用摄氏温度,将冰水混合物温度视为零摄氏度。
  
 但奇怪的是,温度只有下限,但却没有上限,我们知道宇宙最低温度为-273.15摄氏度,即绝对零度,不可能有-274摄氏度出现,但最高温度可以是100000度,也可以是1亿度,或许还能更高,宇宙大爆炸到底产生出多高温度呢?现在还无法测算。
  
 
  
 绝对零度是一种可以让所有物质冻结的温度,是一种理想温度,事实上宇宙中并不存在,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物质温度与原子内部夸克运动快慢有关,夸克运动越剧烈,那么物质温度越高,反之,夸克运动越慢,温度就越低,当夸克停止运动时,就是绝对零度。
  
 既然宇宙中没有绝对零度,那么是否有接近绝对零度的地方?的确有,但不在地球,也不在太阳系,而是在一个遥远的星系中。在宇宙中,虽然存在多个发光发热的宇宙灯塔(恒星),但由于过于空旷,整个宇宙平均温度低得可怕,约为-270摄氏度。
  
 所以宇宙中大多数地方都非常冷,但除了恒星附近,比如我们地球就是温暖星球,平均温度在15摄氏度。根据 探索 资料显示,科学家在5000光年外发现了一片星云,温度只有-272.15摄氏度,与宇宙绝对零度只相差一摄氏度。这片星云名为布莫让星云。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直是科学家的习惯,为何这片星云温度如此之低,是什么机制造成?原来星云中心有一颗恒星以极高速度抛出气体云,气体云速度达到164公里,气体云不断向外膨胀,即科学中所说的“绝热膨胀”,气体云膨胀时向外做功,压力降低,温度跟着降低。
  
 在浩渺宇宙中,这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星际空间的通例,正是这种方式,才让宇宙某些地方变得非常冷,相反,天体与天体相互作用,才产生出非常高的温度,比如两颗致密的中心星相撞,产生上万亿度高温,瞬间将普通物质变成了重金属。

-272.15摄氏度!5000光年外一片星云温度极低,是什么机制造成?

6. 最初的恒星用了多久的时间形成,当时的气体云是什么样子?

 
    古老的原始气体云和恒星的形成时间密切相关 
   宇宙万物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孕育环境和原始材料,正如那些美轮美奂的星云,便是恒星形成的摇篮和原始物质的来源。当然,蕴藏在星云中的重要物质,并不是那些让我们眼花缭乱的气体云,而是包含尘埃云在内的其他较暗的构成部分。具有很大密度的尘埃云,不仅是恒星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科学家们为什么难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其内部转变过程的根本原因。一直以来,恒星的形成问题都是天文学中的一大难题,但这个问题的答案却随着古老气体云的发现而更进一步。那么,这些来自于宇宙大爆炸后8.5亿年的原始气体云,如何揭示恒星的形成时间?
   
   科学家们在类星体P183 + 05附近发现了一种古老的气体云,仅在大爆炸后大约8.5亿年的时候,便形成了这种蕴藏着银河系和恒星最初形成阶段重要信息的物质形态。而这些在遥远类星体观测中所发现的气体云,更具有我们渴望找寻到的现代矮星系前兆的典型特征。科学家们从这些气体云的化学丰度,证明了它们也是现代的,从而印证了在大爆炸之后不久的时间里,宇宙中便有了第一批恒星的形成,并且,它们的形成过程快速而短暂。
   
   若将遥远类星体附近寻找到的这些气体云与我们的地球进行对比,那么,这些宇宙中这些原始气体云的年龄,便大约只有地球年龄的四分之一左右。科学家们能够观察到这些气体云从背景类星体处吸收到的光亮,并从遗留下的特征进行其化学组成部分的确定。而这次研究过程中所发现的遥远气体云,研究人员们在进行了测量和研究之后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我们可以对它所含化学元素的比例进行测量,但是,它依然是已知与我们距离相距最远的气体云。
   并且,虽然在这个系统中的大部分化学元素的比例,都与那些相对进化程度更高的系统具有较高相似性,但在这些古老的气体云中,科学家们依然检测出了最小量的金属之一。我们都知道,光的传播需要时间,所以,当我们看到距离很远的物体时,就像是时间发生倒流,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年之前曾发生过的事。而科学家们这一次发现的古老气体云,便大概需要130亿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我们的位置,这也就是它们真实诞生时间的确定依据。
   
   类星体的本质,其实就是那些遥远星系中明亮的活跃核,之所以它们可以散发出如此强大的光度,主要是因为拥有了其星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的驱动力。当在黑洞周围围绕的物质被吞入黑洞之后,周围高达数十万的高温会剧烈释放出足够强大的辐射。科学家们便是利用类星体的这一特性,从而了解到整个过程中包括氢气在内的所有化学元素的关键信息。
   
   比如,当气体云的位置处于类星体和观察者之间的时候,那些从类星体所散发出的部分光亮便会因此而被吸收。而在此之后,由于类星体发出的光亮也会像我们平时看到的彩虹一样,被分解成了一些具有明显区别的不同波长区域。所以,科学家们才可以通过对这些光谱的研究,以检测出吸收模式中的气体云中所包含的密度、温度、化学成分,以及不同目标位置之间的距离数据。
   简而言之,每个化学元素都有自身特有的光谱线指纹,科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指纹的确定,从而揭示物体中是否存在某些化学元素、以及含量是否丰富。在这项研究的一开始,原本科学家们只留意到了类星体P183 + 05似乎拥有与众不同的频谱,但是,研究人员却在对这些光谱进行数据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特殊的光谱应该是来自于遥远类星体的古老气体云的痕迹。
   
   这个在大爆炸后不久便存在的古老气体云被发现,对于科学家们来说既是一个意外,也是一次惊喜,我们被带入了那个远古而有趣的时代。虽然,该过程中复杂的演化细节仍然有许多都充满未知,但这至少揭示了第一批星系和恒星的形成时间,大约就在大爆炸之后的几亿年时间左右。科学家们可以通过这些原始气体云的光谱数据,更准确地分辨出这些气体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从而将时间拉回到存在于遥远过去的早期宇宙。
   从研究结果来看,那些位于该系统中的第一批恒星的形成时间,应该会比现有数据更早一些,因为从恒星的形成规律来看,第一批恒星的化学产率,至少还需要更多一代的恒星发生爆炸来消除。比如,Ia型超新星这种宇宙爆炸类型,便是一种产生的金属可以让我们观察到的事件,而此类超新星事件的发生,至少又需要10亿年左右的时间才会发生,所以,首批恒星到底是如何形成也因此而被限制。
   
   虽然,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发现了宇宙早期的气体云,但在以后的时间里,研究人员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寻找宇宙中存在的其他示例。因为,既然我们已经实现了在早期宇宙中进行金属度和化学丰度的测量,那么,只要我们对其 历史 更早的时期进行相关探测。那么,我们便能确定宇宙中第一批诞生的恒星到底具有怎样的特征。简而言之,当科学家们在宇宙中发现了比这一次更久远的气体云,人类便可以揭开第一批恒星的诞生过程之谜。
   
   

7. 恒星在诞生初期,为何会被各类星云和灰尘笼罩?

导语:恒星的最初物质来自星云,星云包含着几百万的恒星。星云中间最为重要的物质就是尘埃云,正是这些物质为恒星形成提供了条件,气体在不断挤压下形成了高密度高质量的球体,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巨大的气体从中心喷出,核心部分就成为了最年轻的恒星。
恒星的诞生过程
恒星的形成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其中需要满足很多条件。比如氢气、引力和漫长的时间都缺一不可。最开始是星云中的某一个氢气在受热之后逐渐开始升温,其他的物质也在不断发热和升温,并且开始发光。

而尘埃和气体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巨大的漩涡。后来在不断聚集并且开始不断压缩,被压缩的气体温度也在不断升高。

经过数十万年的持续作用下,星云的密度也在逐渐增大,成功形成了盘状漩涡,直径甚至于会比太阳系更大。中间的气体在不断挤压下形成了高密度高质量的球体。压力在不断增大,巨大的气体也从中间喷射出来,最终可以让物质加速,穿越遥远的距离。核心部分就是最为年轻的恒星了。
恒星是如何形成的

恒星周围的气体和尘埃灰尘等等继续不断被吸入,并且相互不断挤压,热量也就更多了。恒星在未来的几万年时间中,会慢慢变热变得更亮。气体在高温下发生反应,最终发生了聚变反应,其中产物也在不断作用,恒星也在中间诞生了。

恒星在后来的漫长时间中,会不断发光发热释放能量,比如大家熟悉的太阳就是这样的存在。直到能量完全释放完毕,它就会成为一个白矮星。
结语:恒星是宇宙中常见的存在,但是很多人对于恒星的诞生不是很理解。那么现在应该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吧。

恒星在诞生初期,为何会被各类星云和灰尘笼罩?

8. -272.15摄氏度!5000光年外一片星云温度极低,是什么机制造成?

宇宙来自无限小奇点的爆炸,虽然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眼睛看到它,但是许多科学研究都指向这个结果。宇宙爆炸发生在 138亿年前,爆炸立即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它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无法想象后来淹没整个空间的物质的熔化状态被释放出来,结果宇宙诞生了。在宇宙诞生后的数千万年时间里,处于几亿度高温熔化状态的物质以光速的多次向外扩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像雪球一样凝结,变得越来越大。

从而形成了最早一批的天体,尤其是能够发光的恒星,并成为最早一批的宇宙灯塔,有了恒星,将会有多个天体的恒星系统。有了多个恒星系统,像银河系这样的超级星系将逐渐出现,并以这种方式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人类也是宇宙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但与所有天体不同,人类是拥有智能大脑的高级生命,可以思考问题,人类创造了时间。

空间和温度等概念。有些人认为时间。空间和温度是随着宇宙的诞生而出现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在宇宙诞生之前,时间,空间和温度都包含在这三个概念名称中,最令人惊奇的是温度。世界上总共有 6 个温度单位,开尔文单位,华氏温度,摄氏温度,莱氏温度,兰花度和牛顿温度,但是只有两个共同的单位,一个是华氏温度,另一个是摄氏温度。

在我国,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通常被认为是零摄氏度和摄氏度,它直接存在,宇宙的爆炸只会给宇宙带来物质,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星系,绝对零度是可以冻结所有物质的温度。这是一个理想的温度。事实上,它并不存在于宇宙中。从微观上看,物质的温度与原子内部夸克的运动速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