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经济的介绍

2024-05-13

1. 太空经济的介绍

所谓“太空经济”,是指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太空经济从太空活动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对航天技术与产品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太空经济”除包括空间技术与产品、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外,还包括由于进入太空、探索太空、获取太空资源等而衍生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效益。

太空经济的介绍

2. 太空经济的太空经济对中国航天的启示

大力发展太空经济、争夺太空资源开发利用权,是世界各国尤其是航天大国孜孜以求的目标。太空、宇宙不仅可以商用,而且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要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就要大力发展能够兼顾国家安全与国际竞争力的太空经济。上个世纪美苏太空争霸最激烈的时候,美国总统肯尼迪有一句名言:“谁能有效控制太空,谁就能有效控制地球。”与此一脉相承,里根时代的美国又推出“星球大战计划”。2006年,美国近十年来首次修订了太空政策,确立了一系列旨在建立绝对太空军事优势的战略目标,美国宇航局则表示将在太空探索领域不遗余力地创新,以期使美国在“太空经济”中一直走在最前面,获得最大的利益。 大力发展太空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据美国和世界银行专家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会在未来30年内比肩美国。可以预见的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绝不能仅依靠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国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创新的新驱动力,需要不断创造新的、具有高度带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产品和服务。根据美欧航天强国的经验及中国已有的实践,太空探索和开发利用正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太空经济在激励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激发经济活力、转变发展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中国要想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必须继续开展基于太空的创新,必须毫不犹豫地加入太空经济的竞争。  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是太空经济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促进太空经济加速发展的重任。对于太空经济,太空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国家经济实力、工业与技术条件是基础,而航天企业则是发展的主体。面对未来太空的激烈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航天科技工业必须直面国家战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从航天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应用服务提供商转型,从以型号任务为主的保障型向军民融合发展的能力型转型,从以制造为主的三大主业向制造与服务并重的四大主业转型。 面向未来,必须大力发展航天核心能力,不断追求航天技术与产品的跨越式发展,确保自主掌握国际一流航天技术,成为国际航天领域的重要力量。航天产品要实现体系化、产业化发展,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制胜能力,面向天地一体化应用,提供支撑国家信息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基础设施和促进未来太空经济发展的空间平台。  加强发挥航天系统集成和技术优势,积极延伸、拓展航天产业链,大力发展以卫星应用、航天技术应用产品与服务为核心的效益突出、品牌卓越、创新能力与市场发展能力强的高端产业,通过航天技术创新创造社会经济需求,不断促进航天应用产业发展,增强航天科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航天技术创新引导太空经济发展的原则,在太空环境、太空资源、太空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领域,引导形成新兴产业,发展航天文化产业,不断创造未来价值,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总之,迎接太空经济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融合型的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实现航天科技工业的新跨越,奠定富国强军的航天工业基础、引领太空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带动科技发展的创新基础,实现中国航天的可持续发展,支撑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中国航天义不容辞的战略使命。

3. 太空经济的定义

所谓“太空经济”,是指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和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太空经济从太空活动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对航天技术与产品及其应用进行了阐述。“太空经济”除包括空间技术与产品、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外,还包括由于进入太空、探索太空、获取太空资源等而衍生的技术、产业和经济效益。  太空经济并不是位于太空中的经济,至少现在还不是。但是太空活动创造的产品和技术正为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带来诸多好处和便利。人类的太空活动(航天活动)自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始,现在全世界每年要发射50颗~60颗卫星(航天器),紧密关联的卫星应用等产业规模也急剧扩大,太空活动(太空经济)的规模在50多年时间里增长了上千倍,是迄今为止增长最快的经济形态之一(类似的有互联网经济、移动通信、生物工程等)。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些不断涌现、快速增长的经济形态中进步的。

太空经济的定义

4. 太空经济的覆盖领域

 作为高科技前沿,太空经济与科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传统产业之间有着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是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将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美国、欧洲和国内统计分析专家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对航天产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进行过多项研究评估,得出的结论是:各国政府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产出比为1∶7至1∶14不等,显示了航天投入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带动作用。我国载人航天的直接效益、带动效益和辐射效益也已达到了数百亿元的规模。首先,拉动基础产业。航天技术、有效载荷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需要机械、电子、材料、能源、通讯、信息等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技术发展的“需求效应”,对上述行业形成强烈有效的激励和带动作用。例如,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而从产业配套的角度,航天制造业可以直接拉动元器件及分系统、原材料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其次,带动应用产业。航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将不断促进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导航定位、数字地球等相关产业以及信息产业发展。而卫星导航定位(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遥感(RS)和卫星通信之间的融合(3S+C),网络GPS个性化移动信息等,多种组合和形态,将为卫星应用打开一个个崭新的领域。再次,改造传统产业。通过发展航天应用产业,不断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升级改造,使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航天发展过程中,大量独有的设计、生产、试验等核心技术与能力,通过成果转移的方式,广泛而迅速地在其他技术领域获得推广和拓展应用,直接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如太阳能技术、环保脱硫技术等,有助于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促进基础科学、支撑空间科学。航天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应用数学、微重力科学、微电子学、信息学、材料学等许多基础科学的发展;太空平台的应用,则使人类突破了地球表面的障碍,直接进入空间或通过各种空间探测器获取资料、信息,为人类对宇宙空间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与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对空间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此外,在航天产业链延伸过程中,通过与各产业尤其是当代电子、信息、生物、能源和材料等高技术产业的相互交叉、融合和集成,不断衍生新型技术与知识产业,并促进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的繁衍,如卫星气象学、卫星海洋学、卫星测绘学等。 由此可见,航天技术具有覆盖面广、辐射型与带动性极强的特点,在自身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当代整个科学技术结构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牵引和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航天技术日益成熟,其应用范围几乎遍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太空经济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当今世界,主要的竞争体现在经济方面,而“太空经济”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球航天预算与收入达到2197亿美元,比2005年的1863.1亿美元增长18.3%。20世纪末,卫星应用的范围几乎遍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利用宇宙——太空和外太空,可以完成许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情,解决许多地球上解决不了的难题。太空经济,以太空产业为核心,同时还包括未来无限巨大的外太空产业,将使我们真正突破空间的限制,突破地球资源的限制,开拓出新的国防疆域和经济疆域

5. 你还知道哪些太空技术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太空育种及其意义
太空育种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或航天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之一.它是利用卫星、高空气球或者是载人飞船将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样品搭载至太空,利用空间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大温差、弱磁场和高能粒子辐射等在地球无法模拟的太空条件,对生物材料进行诱变,促使物种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由于亿万年来地球植物的形态、生理和进化始终深受地球环境的影响,一旦进入太空,其微重力水平、真空度、质子、电子的辐射含量以及大气结构、气温、空气密度、压强、地磁强度、辐射流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条件均与地面有很大差异,这些空间条件都有可能引起微生物遗传性变异,从而使人类获取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资源.
与传统的地面诱变育种相比,太空育种具有变异辐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常规育种一般需要.. 5~8年的时间,而太空育种只需要.. 3~4年,这样就大大地加快了育种的速度.并且太空育种能够产生不育系,为进一步进行地面杂交,培育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同时,利用太空育种可以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抗性,改良作物品质.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太空育种与转基因食品相比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太空育种实际上只是.. DNA内部发生重组、突变所产生的变异,属于内源基因的改良,并没有外援基因的加入,所以不存在基因安全问题.因而太空育种是培育高产、优质、早熟、多抗,并且安全的良种的有效途径.
2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
我国育种工作者,于.. 1987年.. 8月.. 5日在我国发射的第.. 9颗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青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开始了我国太空育种的有益尝试.此后,经过.. 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建立了全国航天育种研究协作网,使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已先后.. 21次将农作物种子送人了太空,其中涉及.. 7O多种植物的.. 1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和筛选,育成和审定了包括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的4O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获得了一批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 
2.1粮食作物太空育种成就.. 
a.我国育种工作者于.. 1987年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粳稻品种“中作59”和“海香”,其M2代在.. 11个性状上均出现了广幅分离,不仅从中获得了产量和品质明显改进的新品系,而且从中选育出了能够恢复籼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稻恢复基因突变系,这是迄今为止利用其它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它将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1992年利用高空气球搭载的水稻品种“ZR9”,经.. 3年选育,获得了早熟、高产、优质的新品系——.. “航育1号”,公顷产最高可达.. 10500kg,使本来无法杂交的籼稻和粳稻,经过太空的“修炼”后,竟奇迹般地也能杂交了... 
b.玉米通过太空诱变育种,已经获得了雄性不育突变体,再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获得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而且这些太空玉米在其生长过程中,每株竞能结出6~7个果穗,并且可长出5种颜色,其味道也要比普通玉米好得多... 
C.经卫星搭载处理后的几种小麦和大麦种子,胚乳的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谱带比地面对照相应减少.并且在研究了太空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后发现,与地面相比,其幼芽的干重降低25,微重力条件下植株叶的光补偿点提高约.. 339/6,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叶的暗呼吸速率提高造成的... 
2.2瓜类作物太空育种成就
我国至今已利用卫星搭载技术处理了黄瓜、西瓜、甜瓜、丝瓜等多种瓜类作物,经过地面种植选育,已获得了一大批可利用的突变类型,有的已经育出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这些品种中,有的(如航兴.. 1号)稳产、优质、外形美观、皮薄耐运,有的在地面种植后,出现了雌花多、抗霜霉病和枯萎病、果肉味道爽口、汁液多的丰产突变类型.这些成果表明,利用太空育种技术有望获得早熟、耐低温弱光、耐湿、抗病等有益突变的瓜类新品系,从而加速瓜类育种水平的进程... 
2.3蔬菜太空育种成就
我国早在.. 1987年就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甜椒品种“龙椒2号”,后经连续多年的混合选择,已培育出单果重达250g以上,增产120的早熟新品系;现在已经大面积种植的太空青椒和番茄,不仅叶绿体增多,光合作用增强,青椒的叶片线粒体增多,呼吸作用加强,代谢旺盛,而且产量高,青椒的单果重可达350~600g,单季公顷产达.. 52.5~6O.t,最高可达75t,比普通青椒增产2O~30,并且经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检测分析,这些太空青椒所含的维生素C提高2O%,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数减少55;“航遗1号”黄瓜,藤壮瓜多,瓜体奇大,长可达1m,单果重达.. 850~1lOOg,并且抗病力强,特别是雌花开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并且碧绿嫩脆、汁多味纯、清凉爽口;太空番茄长势尤为喜人,株高茎粗,果穗增多,比常规番茄增产15以上,最高可增产23.3.“太空樱桃番茄”的含糖量高达13,口感鲜美,可当水果食用.2008年.. 6月.. 29日,由中科院与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合作开发的山东首家太空育种基地在该镇刘庄村开园,使得中科院首批提供的黄番茄、豇豆、苦瓜、丝瓜、辣椒等.. 15个太空蔬菜品种在伏山扎根发芽... 
2.4花卉太空育种成就
鸡冠花、麦秆菊、蜀葵、矮牵牛等,都表现出了开花多、花色变异、花期延长等特点.尤其是粉色的矮牵牛,花朵中出现了红白相间的条纹.更令人惊奇的是万寿菊,竞能由普通的单层四瓣变成多层六瓣,单株开花上百朵呈立体状,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花期能够延长至.. 6个月以上... 
2.5动物太空育种成就
3只随“神舟.. 3号”回归的乌鸡破壳而出,标志着我国首次将空间育种技术成功引入动物育种,不仅在胚胎发育、遗传变异等方面获得了理论研究上的突破,而且丰富了动物育种研究的技术手段.
3太空育种的前景展望
太空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虽然从总体上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我国早在.. 1986年就在所制定的863计划中,将空间植物学列入了空间生命研究计划,这一计划大大促进了我国太空育种的研究,提高了我国作物育种的水平.2006年.. 9月,我国又发射了实践.. 8号航天育种卫星,进一步加速我国的航天农业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太空育种有望在培育适合我国环境的耐干旱、耐严寒、耐盐碱、性能稳定的草、树和作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如搭乘“神舟.. 5号”回归的白皮松、华山松、侧柏、刺槐、沙棘、柠条等用于改善西北生态建设的太空林木种苗,将会极大丰富适宜的造林树种,提高绿化成效,一旦产业化种植时机成熟,将彻底改变西北地区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太空育种必将会和生物技术、核技术的农业应用一样,在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及生物制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你还知道哪些太空技术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6. 我国大力发展太空项目的必要性?

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地球矿物资源的大量开采与消耗,使石油、煤炭资源日趋短缺。过量消耗矿物燃料造成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促使人们寻找新能源和各种可再生能源。由于空间太阳能具有能流密度大、持续稳定、不受昼夜气候影响、洁净、无污染等优点,且随着人类征服太空能力的加强,利用空间太阳能发电SPS(Solar Power from Space)已越业越受世界各国的关注。     现代空间太阳能发电的构想——太阳能发电卫星(Solar Power Satellite)最早由美国的P.E.Glaser博士于60年代提出[1]。之后一些学者又纷纷提出其它设想,特别是美国的D.Criswell等又建立了以月球为基地的空间电站模型LSP(Lunar-based Solar Power)。为了加快实现空间发电的构想。一些发达国家如美、日、法、俄等先后开展了空间电站的可行性论证,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无线电能传输WPT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作了大量的探索工作。总体认为,空间太阳能电站在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是可行的,有望于下世纪初建立初步的空间太阳能发电SPS系统,并于下世纪中叶建立起以月球为基地的太阳能电站。本文旨在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空间太阳能发电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与技术可行性并提出初步构想。 1 我国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必要性    尽管我国地域广阔,但目前探明而又能开采的矿物资源已有限。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耗水平也很低,仅为发达国家人均能耗的1/10—1/5[2]。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日益扩大,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东部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但资源储量很少,供应紧张。我国的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西部及北方地区,由于技术、交通及经济等因素,未能充分开发利用。即使有计划开采出的大量煤炭,也不能及时运出。一些边远山区、牧区、高原、海岛,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那儿缺乏常规能源,又远离大电网,严重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发展。    由于技术基础差,管理水平低等因素,使得本已有限的能源资源浪费很大,利用率低。我国能源总效率只有30%左右,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6—10倍,生产单位产品能耗比国外高50—100%[3]。    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我国每年CO2的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10%还多,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4]。目前很多城市特别是一些北方重工业城市上空,经常弥漫着烟雾,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上述状况表明,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充分高效利用现有能源资源,避免浪费,降低消耗,提高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加快能源开发建设,克服因矿物资源严重不足带来的潜在危机,同时还必须承担对全球环境保护的义务。因此,开发利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5,6],但利用规模还十分有限。今后应大力发展地面和空间太阳能发电技术,解决太阳能的大规模利用问题。    为了从实质上解决能源需求问题,作者认为,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应成为主要目标。在地球附近的宇宙空间,太阳能具有能流密度大、连续稳定、不占用耕地等优点,通过控制微波束空间太阳能电站可向任何一个地点供电,它比地面光伏电站更具开发价值。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大量论证[10~12],已将它作为解决未来能源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根据我国的特点,作者认为,空间太阳能电站也应是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2 我国建立空间电站相关技术基础分析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PT)基础    作为空间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关键技术,WPT(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在能量传输方面起重要作用。通过WPT可将太阳能转换成的电能进一步转换为微波集束能或激光能,并根据需要将束向控制在所需电能的地区,在当地再通过微波或激光接受装置进一步转换成电能,输入电网或直接满足不同用户需要。    WPT技术以微波输能、控制及转换原理为基础,它早已在军事、科学及通讯卫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家用微波炉的普及,表明微波技术已经成熟。微波理论、锁相技术、磁控管技术及相关控制理论早已成为我国大学电子专业的必修课。在我国各种转换器(如DC/DC、DC/AC等)用于输电配电、稳压电源、能量转换方面十分普遍,其中的开关技术:PWM、ZCS、ZVS等的研究已具有一定水平和深度,为微波能的高效率转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我国在雷达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激光技术也已成熟。总之,微波技术、激光技术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应用,表明我国在WPT技术上已具有相当基础,只要认真组织,对WPT在输能的功率、效率与精度控制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相信应用于空间电站的WPT技术一定会很快成熟起来。2.2 太阳电池技术基础    作为空间电站的能量转换器件——太阳电池应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重量体积比功率以及较强的抗辅照、抗衰退能力,同时要成本低、寿命长,便于安装。    我国研制太阳电池始于1958年,目前约有38个研究生产单位从事光伏研究与发展工作。生产能力超过5.5MW/年。另有两条空间用硅太阳电池生产线,产品大部分是单晶硅太阳电池组件[9]。     我国光伏发电首先应用于空间,已经发射的大多数卫星均采用硅太阳电池供电。我国太阳电池的研究经历了从单晶硅、多晶硅、片状硅、非晶硅到薄膜硅的发展历程。砷化镓高效太阳电池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实用阶段的前夕。对其它类型太阳电池也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我国实用性单晶硅电池效率可达15%,多晶硅电池超过10%,非晶硅电池也超过6%。砷化镓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可达21%,批量生产可达18%。     随着效率提高、各种新工艺、新结构的出现,太阳电池的比功率、抗辐照、抗衰退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目前,作为空间用太阳电池,抗辐照、抗衰退能力尚待提高,它直接关系到光伏电站的使用寿命和成本,这是空间用太阳电池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另外,为了满足建设庞大的空间光伏电站需要,在我国现有两条空间用太阳电池生产线的基础,应增加投资,提高生产能力。    总之,我国已具备了太阳电池的技术基础与空间应用能力。2.3 空间技术基础     我国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来,先后成功地发射了4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特别是返回式卫星的高回收率,表明我国在卫星的发射、定位、遥测及遥控等方面具有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有多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输送的有效载荷也越来越大,已能承担国际上各种卫星的发射业务。    空间电站十分庞大,装配、维修技术也很重要。但由于我国在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方面尚是空白,缺少空间现场活动的经验及相关技术,给空间电站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建设空间电站,除发展载人航天、空间站技术外,应同时或首先研究空间遥控机器人技术。因为即使无人上天,具备先进的遥控机器人技术,同样可完成空间设备的组装工作。    另外,为了降低空间电站的建设成本,应重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有效载荷,同时研究其它各种运输技术,如电子推进器、磁悬浮火箭、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等。    尽管就我国的目前空间技术水平而言,尚不具备建设地球轨道空间电站的能力,月球探索更是遥远,但就空间工业基础来讲,我国已具备建设空间电站所需空间技术的潜能。2.4 其它相关技术基础     空间太阳能电站除光伏发电外,还有热发电、热离子发电等方式。这些发电技术国内也有一定基础,它应用在空间发电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只要相关技术发展成熟,便可应用到空间电站,所以对这些技术也应开展研究,以便将来在空间电站建设中多一些选择。3 我国空间电站的构想与发展途径    我国未来能源结构的组合,应在充分开发利用地球上的自然能源资源外,同时利用空间太阳能。空间电站不仅空间采集太阳能,也可在平衡输送地区间能源需求方面发挥作用,国际上提出的电力传输卫星PRS(Power Relay Satellite)就是基于这一设想[3]。     我国未来空间电站的发展方案与发展途径的设想:(1)作为建设空间电站的第一步,P.E.Glaser提出的太阳发电卫星SPS方案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图1)。特别在我国尚未有载人航天及空间站的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遥控机器人技术、WPT技术等,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该方案的技术准备,并初步建立SPS系统,此时发电功率虽受一定限制,但可通过其进行相关技术的试验论证工作。 (2)作为地区资源的平衡手段,进一步发展电力传输卫星、微波中继站等。例如,在国内人口稀少、自然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包括矿物资源丰富的地区集中建设大型电站,然后通过电力传输卫星或微波中继站向人口集中地区或其它缺电地区送电(图2)。 (3)我国实现载人航天及建立空间站后,可扩大SPS的功率,并考虑其它的发电方式如太阳热发电等,再进一步考虑月球发电构想。     为了加速建设我国空间电站,建议做好以下工作:(1)进行空间电站各项相关技术的可行性论证,列出所需发展的项目,并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 (2)组织全国各大院校及科研院所对各个立项进行分组攻关。重点是WPT技术(包括微波的发射、反射、接受及转换技术)、遥控机器人技术、提高太阳电池的寿命、提高运载有效载荷、降低运输成本等。 (3)进一步巩固与扩大现有技术基础,向有利于建设空间电站的方向转变。如在保证与提高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太阳电池生产能力;使运载工具适合空间太阳能卫星及电力传输卫星的发射等等。 (4)加速发展载人航天与空间站技术,提前研究空间活动内容及相关技术。 (5)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探讨国际间和平利用空间太阳能的可能。     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加快,如果从现在起认真进行空间电站的各项技术准备工作,预计我国的空间太阳能电站演示系统可能在20年左右时间内建立起来。4 结论(1)我国的能源现状表明,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是解决我国能源需求,优化能源结构的合理选择。(2)我国的技术基础已具备建立空间电站的潜在能力,但在关键技术上需进行重点攻关,加快发展载人航天及空间站技术。 (3)应首先发展太阳发电卫星,再发展电力传输卫星等。 (4)如果从现在起开展空间电站各种相关技术的准备工作,我国可能在20年左右时间内建立空间电站演示系统。

7. 哪些太空技术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1太空育种及其意义
太空育种又称空间诱变育种或航天育种,是集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和农业育种技术于一体的育种新途径,是当今世界农业领域中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之一.它是利用卫星、高空气球或者是载人飞船将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等样品搭载至太空,利用空间微重力、高真空、高洁净、大温差、弱磁场和高能粒子辐射等在地球无法模拟的太空条件,对生物材料进行诱变,促使物种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培育新品种.由于亿万年来地球植物的形态、生理和进化始终深受地球环境的影响,一旦进入太空,其微重力水平、真空度、质子、电子的辐射含量以及大气结构、气温、空气密度、压强、地磁强度、辐射流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条件均与地面有很大差异,这些空间条件都有可能引起微生物遗传性变异,从而使人类获取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资源.
与传统的地面诱变育种相比,太空育种具有变异辐度大、有益变异多、稳定性强、育种周期短等特点.常规育种一般需要.. 5~8年的时间,而太空育种只需要.. 3~4年,这样就大大地加快了育种的速度.并且太空育种能够产生不育系,为进一步进行地面杂交,培育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同时,利用太空育种可以大幅提高作物产量和作物抗性,改良作物品质.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太空育种与转基因食品相比不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太空育种实际上只是.. DNA内部发生重组、突变所产生的变异,属于内源基因的改良,并没有外援基因的加入,所以不存在基因安全问题.因而太空育种是培育高产、优质、早熟、多抗,并且安全的良种的有效途径.
2我国太空育种的成就
我国育种工作者,于.. 1987年.. 8月.. 5日在我国发射的第.. 9颗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青椒、小麦、水稻等一批种子,开始了我国太空育种的有益尝试.此后,经过.. 20余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建立了全国航天育种研究协作网,使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和高空气球,已先后.. 21次将农作物种子送人了太空,其中涉及.. 7O多种植物的.. 1000多个品种.经过多年的地面种植和筛选,育成和审定了包括水稻、小麦、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的4O多个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获得了一批有可能对产量和品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有突破性影响的罕见突变... 
2.1粮食作物太空育种成就.. 
a.我国育种工作者于.. 1987年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粳稻品种“中作59”和“海香”,其M2代在.. 11个性状上均出现了广幅分离,不仅从中获得了产量和品质明显改进的新品系,而且从中选育出了能够恢复籼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稻恢复基因突变系,这是迄今为止利用其它手段难以获得的罕见突变它将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1992年利用高空气球搭载的水稻品种“ZR9”,经.. 3年选育,获得了早熟、高产、优质的新品系——.. “航育1号”,公顷产最高可达.. 10500kg,使本来无法杂交的籼稻和粳稻,经过太空的“修炼”后,竟奇迹般地也能杂交了... 
b.玉米通过太空诱变育种,已经获得了雄性不育突变体,再通过进一步选育,有望获得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而且这些太空玉米在其生长过程中,每株竞能结出6~7个果穗,并且可长出5种颜色,其味道也要比普通玉米好得多... 
C.经卫星搭载处理后的几种小麦和大麦种子,胚乳的过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谱带比地面对照相应减少.并且在研究了太空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后发现,与地面相比,其幼芽的干重降低25,微重力条件下植株叶的光补偿点提高约.. 339/6,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叶的暗呼吸速率提高造成的... 
2.2瓜类作物太空育种成就
我国至今已利用卫星搭载技术处理了黄瓜、西瓜、甜瓜、丝瓜等多种瓜类作物,经过地面种植选育,已获得了一大批可利用的突变类型,有的已经育出新品种,并在生产中得以应用.这些品种中,有的(如航兴.. 1号)稳产、优质、外形美观、皮薄耐运,有的在地面种植后,出现了雌花多、抗霜霉病和枯萎病、果肉味道爽口、汁液多的丰产突变类型.这些成果表明,利用太空育种技术有望获得早熟、耐低温弱光、耐湿、抗病等有益突变的瓜类新品系,从而加速瓜类育种水平的进程... 
2.3蔬菜太空育种成就
我国早在.. 1987年就利用高空气球搭载了甜椒品种“龙椒2号”,后经连续多年的混合选择,已培育出单果重达250g以上,增产120的早熟新品系;现在已经大面积种植的太空青椒和番茄,不仅叶绿体增多,光合作用增强,青椒的叶片线粒体增多,呼吸作用加强,代谢旺盛,而且产量高,青椒的单果重可达350~600g,单季公顷产达.. 52.5~6O.t,最高可达75t,比普通青椒增产2O~30,并且经中科院遗传研究所检测分析,这些太空青椒所含的维生素C提高2O%,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数减少55;“航遗1号”黄瓜,藤壮瓜多,瓜体奇大,长可达1m,单果重达.. 850~1lOOg,并且抗病力强,特别是雌花开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并且碧绿嫩脆、汁多味纯、清凉爽口;太空番茄长势尤为喜人,株高茎粗,果穗增多,比常规番茄增产15以上,最高可增产23.3.“太空樱桃番茄”的含糖量高达13,口感鲜美,可当水果食用.2008年.. 6月.. 29日,由中科院与山东省宁阳县伏山镇合作开发的山东首家太空育种基地在该镇刘庄村开园,使得中科院首批提供的黄番茄、豇豆、苦瓜、丝瓜、辣椒等.. 15个太空蔬菜品种在伏山扎根发芽... 
2.4花卉太空育种成就
鸡冠花、麦秆菊、蜀葵、矮牵牛等,都表现出了开花多、花色变异、花期延长等特点.尤其是粉色的矮牵牛,花朵中出现了红白相间的条纹.更令人惊奇的是万寿菊,竞能由普通的单层四瓣变成多层六瓣,单株开花上百朵呈立体状,争奇斗艳,竞相开放,花期能够延长至.. 6个月以上... 
2.5动物太空育种成就
3只随“神舟.. 3号”回归的乌鸡破壳而出,标志着我国首次将空间育种技术成功引入动物育种,不仅在胚胎发育、遗传变异等方面获得了理论研究上的突破,而且丰富了动物育种研究的技术手段.
3太空育种的前景展望
太空育种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育种模式,同时也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虽然从总体上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显示出诱人的前景.我国早在.. 1986年就在所制定的863计划中,将空间植物学列入了空间生命研究计划,这一计划大大促进了我国太空育种的研究,提高了我国作物育种的水平.2006年.. 9月,我国又发射了实践.. 8号航天育种卫星,进一步加速我国的航天农业高科技项目的产业化进程.太空育种有望在培育适合我国环境的耐干旱、耐严寒、耐盐碱、性能稳定的草、树和作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如搭乘“神舟.. 5号”回归的白皮松、华山松、侧柏、刺槐、沙棘、柠条等用于改善西北生态建设的太空林木种苗,将会极大丰富适宜的造林树种,提高绿化成效,一旦产业化种植时机成熟,将彻底改变西北地区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太空育种必将会和生物技术、核技术的农业应用一样,在生态农业、生物技术及生物制药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哪些太空技术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 太空工程师在太空快速发展方法详解

   太空工程师怎么在太空生存发展?有些萌新玩家不知道怎么在陨石带改版后的生存模式落地生根,这里给大家带来了“SaiLX-”提供的太空工程师在太空快速发展方法详解,快来了解下吧。
    在太空快速发展方法详解  
    这个教学写给那些已经了解游戏玩法的新手们,这次太空的改动十分巨大,也给太空和星球各自赋予了一个定位。
    太空:矿物分散,类型齐全,较为好挖。
    星球:矿物密集,某些矿物缺少,难挖。
    难度的定位和以前一样。
    太空:难,发展速度快,适合有经验的玩家和有一定实力的星球玩家。
    星球:简单,发展速度较慢,最安逸的环境。
    如果只在星球发展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为了更多的冰和矿物,还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权利,迟早也是要上太空的,那么如何在太空发展就变成了一个问题。下面讲解最快的速度用小黄在太空直接开始发展的步骤:
   第一步:出重力圈  
    把视角向上抬,让地平线浮动起来或者alt+鼠标环视周围让小黄的主推进器朝下,然后按住w,解除缓冲器(z),等速度抵达极限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引力让小黄飘一会,然后继续加速。
   第二步,找到小行星  
    出引力圈之后,用alt+鼠标寻找周围的小行星,小行星通常很亮很大,和太空贴图很好区分。
   第三步,探铀  
    以铀矿为主,走出飞船,用喷气背包前往各个小行星寻找燃料,然后挖上一背包,喷气背包的好处就是可以反复补给,消耗很少,而且死了以后还可以重生,这个过程通常会很无聊而且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过一劳永逸,请务必耐心。
   第四步:拆船  
    优先把最重要的医疗站,生产设施,反应堆拆出来,放到平台上,记得吧平台转换成空间站,不然会乱飘。
   第五步:造矿船  
    把小黄剩下的材料收集起来,造出一个小矿船,记得用小网格,大网格材料需求很高。
   第六步:继续探矿  
    用矿船和喷气背包都可以,有一个驾驶的技巧:想要前往一个小行星的时候最好瞄准小行星的边缘加速,这样即使刹不住也不至于撞上去。
   第七步:完善基地,收集更多矿物  
    一个小行星带是不够的,继续探索吧。
   第八步:建造一个可以跃迁,可以运载小矿船的大矿船或者吧基地改成大船。  
    这步就是小行星改版后教学的核心,在之前的版本里小行星很密集,根本不需要跑很长时间,改版以后需要寻找更多的小行星而且也不密集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母船载着子船远航挖矿(小船要用合并块连接大船,不然会被跃迁甩走)。
   第九步:远程控制  
    远航让远程控制这个方块变得更加重要,当跃迁到一个小行星带的时候就可以用远程控制让母船和子船自动飞向各个小行星,省事又方便。
   第十步:建造更大的基地  
    如果只满足于最开始的发展,那到第九步就结束了,可是我们需要更多的武力才能保全自身,建造更大的基地可以让你逐渐发展更多的船只和召集更多的阵营成员,基地的大容量也可以装下更多物资,和更多生产设施(比如200个装配机串联)。
   第十一步:造打印机成批制造战斗/工程船  
    有了打印机,摔坏一架再造一架,爽得很。
   第十二步:进入无人机时代  
    频繁出仓焊东西拿材料很麻烦对吗,造一大堆无人机来帮你做这些吧,你只需要在室内遥控就可以了。
   第十三步:建造大型战舰  
    有了大战舰就可以转守为攻,这个时候就真正有势力,再也不用躲躲藏藏了,如果想更有效率,更暴力的建造,可以造一大堆打印机焊蓝图(方块无限制)。
   第十四步:进军冰球,建造矿场,前哨站,进入氢气时代!  
    氢推是最强的推进器,冰球体积又不大,因此占领先机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五步:建造舰队  
    继续发展你的帝国!建造一批舰队来讨伐玩家/海盗吧!
   第十六步:在各个星球建造基地,前哨站,矿场,控制所有玩家的势力。  
    你只有一个基地,如果那个基地被毁了,所有的一切都会消散,所以就在各个角落扎下深根吧。
   第十七步:去战斗吧,在星系里继续扩张你的势力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