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对经济萧条的看法

2024-05-13

1. 凯恩斯对经济萧条的看法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使用经济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以刺激总需求,货币政策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政策

凯恩斯对经济萧条的看法

2. 如何理解凯恩斯说明经济危机的三大心理规律

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是凯恩斯用来说明经济危机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灵活偏好规律。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1、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那么,边际消费倾向是如何影响有效需求的呢?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
  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2、边际效率递减
  凯恩斯所用的第二个心理规律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给人们形成深刻影响的是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着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这是多么重要的画龙点睛之笔啊!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3、灵活偏好规律
  凯恩斯用来说明经济危机的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所谓的灵活偏好。
  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凯恩斯的经济危机理论的不足】:

  分析的经济哲学基础
  其分析的经济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他们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一种自然永恒的制度,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可侵犯为前提。他们尽管承认市场缺陷,自由市场机制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与资源帕累托配置,但排除经济紧缩、危机与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研究,只从主观心理因素出发,构建主观色彩浓厚的有效需求这一理论分析的逻辑基点,以此为基础去分析经济紧缩、危机与周期运行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政策。
  分析的视野
  其分析视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他们只是从“内生”的“纯经济子系统”中去分析引起经济周期的成因与治理,忽视“外生”的政治、技术创新、人口、制度变革等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与制约,在一些严格假设基础上,把经济周期的复杂成因简化为消费、投资和国民收入等几个内生变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的聚集点
  其分析的聚集点是作为流通领域与经济调节机制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他们侧重从流通角度,从商品、资本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上去探讨经济紧缩、危机与波动的根源,不仅忽视了生产的决定作用与生产过程的研究,而且忽视了制约市场运行的市场制度关系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经济关系的系统研究。

3.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是什么,分别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指出,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于社会上对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则是由三条基本规律造成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凯恩斯指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为了避免生产下降和失业增加,就必须相应增加投资。但凯恩斯认为,在生产过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仅消费不足,投资也是不足的。而投资不足是由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引起的。
  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表明,投资的多寡,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率的对比。一般说来,投资需求与资本边际效率呈同方向变化,而与利率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如果投资成本既定,资本边际效率就取决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因心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资本边际效率短期内波动不定。考虑到资本成本随投资增加而不断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随产品供给增加而下降,资本边际效率就出现了随投资增加而趋于递减的趋势,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种情况使投资的增加受到了严重限制。
  流动偏好规律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关系。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为应付日常开支、意外支出和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现金的一种偏好。该理论根源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流动偏好规律使人们必须得到利息才肯放弃货币,因而使利率总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会妨碍投资的增加。这样投资和消费不足,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产生非自愿失业。要消除这一状态,政府必须干预经济,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充分就业。

宏观经济学考试题:凯恩斯三大心理规律是什么,分别对有效需求的影响。

4. 约翰?凯恩斯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观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少年时代就读于伊顿公学。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1905年获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留校期间向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底参加文官考试,被分配到财政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经马歇尔的推荐,返回剑桥大学并讲授金融学。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的论文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资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印度的通货与财政》,考察金汇兑本位制的职能,主张把印度的货币紧密地同英国的货币联系在一起。由于此书的影响,使他于1913—1914年期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政的委员,并于1915—1919年调任财政部担任顾问。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会后,他写成了《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一书,强烈反对向战败国的德国索取过多的赔款,认为让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此书使他一举成名,成为一位国际社会上颇有影响的政治经济问题评论家。此后,他一方面执教和著书立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1941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积极参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凯恩斯未曾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正规训练,直到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他才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结构,第一次以系统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说。他提出了总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均衡、不确定性、流动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论概念,着重于对经济总量的分析,用以说明经济危机、长期萧条和失业的现象,并且,进而一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传统,提出了一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均被视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划时代的贡献,并被后人誉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而同时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增加就业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产,但当时经济不景气,企业不愿增加生产,也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于是,凯恩斯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扩大总需求,以刺激总供给,从而扩大就业。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则。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这一点之所以“有效”,因为它代表着符合企业主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就业水平。具体地,以N代表雇佣的工人数量(就业量),以Z表示产出量的供给价格,则企业的总供给函数为Z=Φ(N),意味着雇佣N名工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产品销售额与就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地,以D表示企业主的销售额,则总需求函数为D=f(N),意指预期人们为购买相应数量的产品愿原意付出的总支出与就业量的函数关系。简言之,对企业主来说,Z=Φ(N)是预期至少能收回成本并获得正常利润的最低总收益,D=f(N)是预期市场上对相应产量的总需求,两者同为雇佣量的函数,因此,两者一致时,就决定了实际就业量。只要D>Z,企业主就会设法扩大生产,就业量随之增加,直到D=Z。这种使经济达到均衡的社会总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说,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那么有效需求决定于什么呢?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效需求一般总不足,或者说,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总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原因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但出于“预防不测事件”、“养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观原因的考虑,人们往往会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结果消费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一,从而导致经济体系中消费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资需求不断扩大,以弥补边际消费递减所留下的缺口,否则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其二是投资诱导问题。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为什么昵?凯恩斯是这样解释的:“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进行投资,否则,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资本家便不会进行投资,而宁可把资本存放在银行里,以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即新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预期的利润率。凯恩斯认为在技术装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会趋于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会递减呢?凯恩斯认为,当资本家对工厂设备进行新的投资时,他不仅要考虑现有设备的数量,而且还要对将来各个时期的竞争情况、有效需求和政治情况等影响收益的因素,作长期的预测;由于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测缺乏信心,所以他们所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稳定。因此,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一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社会对私人投资的诱惑力愈来愈小,从而使资本家阶级不愿意对社会进行投资,结果出现了社会投资不足的现象。另外,再从利息率方面来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的供求取决于货币的数量,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的心理状态。所谓流动偏好,就是指人们对现金的偏好。人们手中如果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就可以满足支付各种开支的需要,应付任何意外支出和进行市场投机活动。所以利息率取决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他认为,如果货币的需求不变,货币的供给增加,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的供给不变,利息率就会上升。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引起投资不足,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基于上述观点,凯恩斯认为,单凭资本主义的自动调节是不能医治资本主义的失业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他说:“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扩大,这从19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惟一切实方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因此,凯恩斯指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按凯恩斯的说法,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方法来改变国民收入的水平,有两条途径,即改变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实施货币政策的立足点在于国家可控制货币数量,而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大小可以影响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决定投资量的多寡。当消费水平不变时,投资量的多寡又决定国民收入的水平。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就能够被稳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长期的失业,也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
作为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凯恩斯学说,其根本点在于为资产阶级而服务,因此,他的学说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均衡说明有效需求,而这两者都是资本家心理预期的东西,前者包括资本家预期的利润,后者是资本家预期的购买价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过是资本家这两种预期之间的均衡。这就在原来的庸俗力量上更加进了唯心主义的因素。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说危机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完全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正如马克思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除此之外,在他的学说中还存在着不少阐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观点。但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创立了以决定国民经济的根本因素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简单,能够控制,可以形成经验公式,并与经济政策问题直接相结合,从而促使关于政府作用的正统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在实践中,凯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宏观经济政策。

5. 【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持有下列观点:观点一: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

     (1)观点一反映了凯恩斯革命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观点二反映了凯恩斯革命的流动偏好规律。(4分)(2)凯恩斯认为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心理规律,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2分)。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2分)         试题分析:(1)观点一反映了凯恩斯革命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使得预期收益现值之和等于资本品价格的贴现率,它反映了厂商增加投资的预期利润率。观点二反映了凯恩斯革命的流动偏好规律,流动偏好。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股票、债券等资本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2)凯恩斯认为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些心理规律,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此类问题的回答,首先一定要重视各个问题中的关键词,有的放矢;其次要熟悉书本内容,能够运用多方面的知识点来回答一个问题;第三,分析回答问题一定要结合材料,让回答的内容更为充实。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经济学常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持有下列观点:观点一:投资的不断增加必然

6. 凯恩斯为什么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刺激资本主义经济

凯恩斯主张的是用调节总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他的理论是说国家有空闲的生产能力,是总需求的不足导致这些空闲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于是需要刺激需求,由政府来扩大财政支出,即课本上所说的政府购买,这样短期内会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在与总供给曲线交于新的均衡点处时物价上涨了,物价上涨是扩大总需求带来的结果,而不是说要用通胀来刺激经济;你可以参见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物价上涨。也可以这样理解,政府购买扩大,则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多,则物价上涨。

7.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经济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扩展资料: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
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
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
二、主导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8. 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的?由此引申出的政策结论是什么?

《通论》中指出,国民收入取决于与总供给相等的总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取决于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稳定的,因而有效需求主要取决于投资支出。投资动机是在比较资本边际效率(投资回报率)与利率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若资本边际效率一定,则投资取决于利率,货币供求量决定了利率水平,货币供给主要由中央银行及货币使用效率决定,货币需求由交易需求和投资需求决定。交易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投资需求取决于利率水平。
    当国民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一方面,居民没有更多的收入予以消费,另一方面,投资回报率很低,厂商没有投资的动机,也就是说决定有效需求的两个方面都处于疲软阶段。
    此时,政府由此要采取措施予以干预,干预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就货币政策而言,由于投资回报率很低,为了刺激投资,政府不得不将利率降到相当低的程度,但是,流动性陷阱阻碍了利率的进一步降低,此时货币政策失效,《通论》主张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的财政政策摆脱危机。
    从财政政策方面说,既然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不充分,国家就应该予以弥补,提高国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政府投资,前者可通过降低税收及转移支付等方式予以实现;后者主要表现为增加教育、卫生、基础设施投入等。
    德国较早采用了政府干预的措施,29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基本上没有对德国造成多大的损失。
    凯恩斯理论很好的解释了当时经济危机的成因,理论中还存在这样一个循环推论。利率通过投资影响收入,而收入翻过来通过货币需求影响利率。也就是说商品市场在决定货币市场的同时又决定于货币市场,现实市场就是这样,后来的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发展为IS-LM模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