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

2024-05-14

1.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看这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皇帝昏庸无能或者荒淫无道,那在这种情况下,起兵造反就是顺应天意,比如说武王伐纣,还有隋朝末年的起义呀,这都是为了结束一个混乱的统治,那士兵自然就心甘情愿的跟随将军造反。

第二种情况,皇帝幼小或者皇室衰落,而将军的实力非常强大,有很高的威望。那在这种情况下,将军的下属都会非常积极的拥戴他,例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因为北周皇帝柴荣在,北伐过程中去世,赵匡胤军功显赫,又和符皇后有亲戚关系,同时,又非常善于交际,在军中的地位非常高,另一方面,当时继位的皇帝还是一个7岁的孩子。在这种实力对比的情况下,那大家自然就会选择赵匡胤,而且拥戴他的人将来都会有好的出路。这就像在公司里竞选总经理一样,你努力的把你的部门领导推向了总经理,那你就是部门的领导,跟着的人都会升官发财。

第三种情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而且士兵长期和将军相处在一起,平时的军饷,粮食和训练全都是将军负责。皇帝远在朝堂之上,而且生活特别好。将军是跟他们同甘共苦的,所以在关系上肯定是和将军更好一些。像古代的周亚夫,近代的袁世凯,他们训练的士兵,只服从他们的命令。这就像部门老大要创业,你非常认可他的实力,跟他关系也特别好,你就会跟着他。皇帝就是公司的CEO,他不知道你,你也指望不上他。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

2.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士兵都只听将军的?

原因有二:
一、将军造反之前是已经确定了手下的士兵可以听从自己的调遣,而不会调转枪头对准自己
 
古代有很多将军造反,而能够造反的将军自然不会是蠢材,蠢到连自己的势力都没有掌控的时候就去起兵反皇帝。他们在起兵之前就通过各种方式已经彻底的获取了整个军队的信任,又或者除去了部分不听从自己命令的士兵。
 
他们在造反之前会通过恩威并施的方法,来取得自己在军中的威望,让底下的士兵相信自己这个将领。同时在古代起兵造反也不是随便找个借口或者干脆什么理由都不找,就是纯粹的看不顺眼皇帝而造反。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他们往往都会找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去讨伐皇帝。或皇帝昏庸无能,使得民间百姓生活疾苦;或奸臣把持朝政,使得天下百姓困苦不堪;或者干脆皇帝的政策危害到了他们这些士兵的利益。
 
等等,无论是使用什么理由来造反,这些将军都在心底上让这些士兵认可他们,会跟随他们。所以古代将军造反的时候,士兵一般都不会反对将军。
 
二、士兵更多接触的是这些将军,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更容易相信将军
皇帝是国家的主人没错,然而士兵进从军之后每日里与他们一起操练、一起吃苦、一起流汗、一起喝酒的是身边的将军,而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发工资的老板”而已。
 
人们更加容易相信自己了解的人,而不是去相信那些自己不了解的虚无缥缈的人物,所以当将军造反的时候,士兵就更加容易相信将军,跟随将军。

3.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

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古装剧,剧里面经常有将军造反的情节,而士兵都会选择站在将军这一边。那么在古代背景下,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都知道,的确如此。古代造反时,士兵的确都会听将军的,和将军一起造反。

也许你会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封建社会的人不是视三纲五常为天道伦理吗?其实也不尽然。

古代的军队一般是募兵制。国家将募兵权赋予将军,将军拿着国家提供的资金去招募士兵扩大军队建设。在这种制度下,将军和士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士兵的经济来源是将军,将军负责发放每月的饷银。士兵靠着饷银养家糊口,自然对将军尽忠职守。然而高高在上的皇上,对于普通士兵来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又模糊的对象而已。如果将军造反,那士兵自然会选择站在掌握着自己金钱来源的将军身边。

士兵和将军经常在一起战斗,也会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不要低估军人的袍泽之情。当将军需要士兵时,士兵肯定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其次,一般来说,调兵权看虎符。只要将军有虎符在手,士兵就听持虎符者任意差遣。皇上的命令也是排在虎符之后的。此外,将军选择造反,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昏君荒淫无道。君逼臣反,臣不得不反。如果皇帝治理国家有方,社会长治久安,将军何必以身犯险?在这种情况下,推翻皇帝就是民心所向,士兵一定会跟着将军一起造反。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

4. 为什么古代将军造反的时候士兵会效忠他不效忠皇帝?

古代将军造反,那些士兵大多会选择跟随将军,而不是最高统治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君主对士兵不是直接管辖者,而是通过将军间接掌管军队。其次是因为古代军队士兵多是服徭役,当兵是一种义务,没有多少人愿意真正的当兵。后来出现了募兵制,当兵成为一种职业,士兵大多会选择眼前的利益,而不是远在天边的君主。

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军在外行兵打仗,由于君主缺乏情报,对军事行动的具体事宜是不了解的,所以将军可以自作主张而不用听从君主的命令。将军尚可如此,没有实权的士兵亦是如此。君主的意志是层层下达的,就像地方官府听命于上级官府,而上级官府也是听中央的,从而达到以治四方,天下皆为王土之意。军队之中也是如此,在军队训练当中,士兵被要求绝对服从上级命令,否则就要被军法处置,慢慢士兵就养成一种只听命于将军的观念。

此外士兵还会受到利益的诱惑,跟随自己的上级还能获得奖赏,而如果选择效忠君主而背叛将军,势必会被当作杀鸡儆猴的对象,在军中公开行刑,而且能不能获得奖赏还未可知,所以与其白白送死还不如跟随自己的上级。

二、将军造反士兵并不知情。如果自己的将军准备造反,那身为一名士兵肯定是没有能力接触到的。而且没有哪一个将军会明目张胆的谋反,都是暗中筹备,各个方面分开同时进行,士兵就像一台机器里的一个螺丝,本身并不清楚将军的意图。即使有士兵发现了不对劲,也不敢擅自报告他人,首先信不信是一个问题,其次能不能是一个问题。而且将军谋反时还会打着正义的旗号,让士兵不觉得自己在造反。

5. 古代将军造反,为何士兵基本都会听将军的?不应该效忠国家吗?

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交通科技教育等根本无法企及全国性的统一管理和布局,所以天子只能将权力和土地分封给诸侯王,诸侯又将权力和土地部分分封给卿大夫,大夫则开设馆驿招揽仕和天下人才为其出谋划策。那么仕则听命于给他粮食的卿大夫,卿大夫则只听命于给他衣食租税的诸侯王,诸侯则听命赐予土地和封底权力的天子。可以说尤其是先秦时期,天子政令基本不出王畿甚至难出都城,这样将军带兵打仗招募士兵基本属于他个人的私人武装,而从军士兵则是“架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的心态,所以士兵基本只会衷心于他们服役部队的最高长官,甚至只会忠于招募他入伍的本地士官。他们心里基本没有形成国家的概念。只有到了秦汉以后才逐渐有了国家情怀和理念,才有了士兵心中的家国情怀。

古代将军造反,为何士兵基本都会听将军的?不应该效忠国家吗?

6. 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从,而不是效忠皇帝?

古代将军执掌帅印领着士兵们打仗,都是从战场上厮杀过来的有着很浓厚的情谊,
古代人又比较讲究情义,所以说一般将军造反大多数士兵都会听从。
还有就是,军队讲究令行禁止,如果将军造反,只有一少数人不服从的话,那么他们的下场可想而知。
在这就是,士兵大多数都是在军营里面,能有几个士兵能够直面皇帝,所以说,大多数士兵都是听从自己的将军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


7.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什么士兵都听将军的,而不听帝王的?

帝王是一个国家最高级别的领袖。从封建主义制度角度来看,所有的人都要听命于帝王。将军和士兵都只不过是帝王玩弄政治的一种工具罢了。但是工具有时候也会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些士兵都是将军一手带出来的,他们经历过了很多的风风雨雨。经历过了生生死死。通过战争这种残酷的方式已经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时候也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士兵他们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将军和君王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区别。谁能保住他们的性命,谁能给他们一口饱饭吃,他们就会听从谁的命令。很明显,将军对他们的威慑力更大,帝王只是表面上的领导,而真正决定一个士兵的生死存亡,是他们的顶头上司,是当时掌握军权的将军。所以大部分士兵更倾向于将军这一方。

古时候也宣传一种思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些士兵很可能当时并不知道将军的造反行为,他们一直都被蒙蔽在鼓里。士兵的天职就是服从将军的命令。这已经在所有的士兵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向思维。在他们这种无意的行为之下已经形成了造反,但是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也不是所有的士兵都都服从将军的造反行为。如果将军发动的是一场非正义性的战争,大部分的人还是明事理的,他们不会和将军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历史上很多的造反行为也都是失败的,造反是一种风险高成本大收益也大的军事行动。一般人是不敢拿着自己的脑袋和将军干这种没有理由的事情。其实谁来成为这个天下的君王,对于士兵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们真正关心的事情还是自己的衣食住行。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什么士兵都听将军的,而不听帝王的?

8.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

这里面涉及一个逻辑的问题:历史上造反的将军,之所以有底气敢同皇帝叫板,主要是因为手下有一批拥护自己的士兵;而如果帐下的军士皆效忠于皇帝,那么这样的将自然也不敢与朝廷分庭抗礼。

在人类战争的最初时期,是谈不上皇帝、将军和士兵的,原始社会时各部落间的冲突,多半是氏族成员的集体行为,多在头目的带领下彼此征战。及至奴隶社会时,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才逐渐在王之下出现了各级军事长官,以便更好地组织和战斗。
渐入东周以后,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不少卿大夫和将领也逐渐成为各政权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有时甚至会进行哗变。春秋时被弑的国君,仅见于史乘者便有三十余人,故被史家称为“礼崩乐坏”。

自秦始皇横扫六国,实现大一统后,以始皇帝自称,由此才涉及到了“皇帝”与“将军”之间的正式博弈。那么,在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古代为何会出现士兵听从将军指挥,而不是始终效忠皇帝呢?
其实,这个问题蛮复杂的,还需要分几个阶段来看:从军事史的角度来看,如果不做特别详细的区分(当然,限于篇幅,也不可能太过追求细节),以唐朝募兵制的推行为分界,尽管粮饷是朝廷发放的,或者说士兵吃的是皇帝的军饷,但因将军与士兵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出现士兵效忠于军事领导的情况。

募兵制虽让国家有了稳定的兵源,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也有一个颇为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就是一方将领常年统帅部队,容易形成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在这样的形势下,一旦手握重兵的将军图谋不轨,很容易编造借口,煽动部下造反。
而在募兵制推行之前,曾一度盛行过一段时间的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多是遇到战事后临时征召壮丁参军,且要自备口粮和武器。府兵制相对于募兵制而言,士兵因获得国家分配的土地而承担兵役,更像是一种契约。

在这种情况下,政权稳定、君主开明,则军队更愿意效忠皇帝,而如果将领个人魅力突出,且皇帝不足以获得拥护,士兵反而更愿意追随主将。
当然,再往前推,秦统一后,曾沿袭战国时期的郡县征兵制,两汉时期则有数次调整,但秦汉时期的总体情况是,君主尤为注重把控军队,用尽一切办法控制将领。当然,即便如此,也难以避免会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总得来说,皇帝之所以需要将军,主要是依靠他们领兵打仗,而与士兵联系最紧密的军事领导,如果富有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和人格魅力,则更容易获得部将们的拥戴。这种情况,是很难调和的,直至近代才被基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