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文津中学的艰苦办学

2024-05-14

1.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艰苦办学

就这样,还是要及早开学上课,一切只能因陋就简。便用木楞架起一个牌楼作为临时校门。上面悬挂的校牌,还是利用扬州笫一中学的旧校牌,将”一”字上下各加一横便成”三”字了。树桠上系块角铁,敲打的叮当响,权当上下课钟声。上课没有黑板,从市一中借来两块。教室还在建,开头上课,只好空地上戗块黑板,学生是砖头当凳,膝盖当桌,托着讲义夹,听课做笔记。后来虽进了室内,但还不是完备的教室。记得当年入冬的期末考试,雪花还飘洒进教室。学生顶着报纸,护着试卷,来完成答题。试问,你在别处见过这样的场景吗?1959年9月16日,扬州市教育局局长陈墨来主持开学典礼,地点假借沙口小学操场。开头的一两届,师生们都是很辛苦的,建校劳动的时间要占三分之一左右。一是基建的需要和节省开支;二是教学设备不足,只好轮流上课。劳动成了课程的组成部分,有要求,有指导,也有进度。起初多是清除杂物,平整土地,搬砖运瓦,劳动量很大。接着便是配合建筑工人夯打围墙。因为缺乏资金和材料,几百米的围墙采取的是原始方法”干打垒”,非常费事费力。原来沙口真是沙质土壤,泥墙极易被雨水冲塌,曾很多次返工再来。后来又在校园内开垦了几亩农田,生物老师殷国宣指导大家播种小麦、棉花、花生、黄豆,栽培四时菜蔬。学校还砌了一小排猪舍,用食堂的菜边、剩料,泔水等喂养了十几头猪仔。有的班级曾利用课余时间为鞋厂纳鞋底,到工厂敲矿石,去邮电大楼工地搬砖头,劳务所得的报酬充当集体活动经费。师生自已动手,既推进了基建,改善了生活,节省了开支;又学到了多种劳动技能,培养了艰苦朴素的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艰苦办学

2. 扬州市文津中学是原来的 扬州三中吗

市三中正式更名为扬州市文津中学
日期:2006-05-19
来源:扬州日报
浏览次数:
次
昨日,市三中正式更名为扬州市文津中学,这座占地60亩、建筑面积达16000多平方米的新校园的落成,标志着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市领导洪军、马家鼎出席更名仪式。
在布局调整前,扬州城区尽管有10多所初中学校,但扬州中学、扬大附中等几所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学校集中在4平方公里左右的老城区,其他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因而造成择校风一度很盛。
为此,我市下决心大力整合城区初中教育资源。1988年,我市正式撤消了市十一中,在城区东北部新建梅岭中学,拉开了市区初中布局调整的序幕。10多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近3亿元,撤并二中、九中等5所办学规模较小、办学条件较差的初中、完中,新建翠岗中学、教院附中等4所现代化的独立初中,调整扬州中学等4所学校的办学方向,彻底改变了城区初中办学条件悬殊、布点散乱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城区东西南北中都有现代化示范初中的格局。城区各初中布点、办学条件、生源素质、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各方面都均衡发展,实现了城区初中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

3.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文津中学新貌

学校德育工作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层次分明、内容完整、针对性强的德育整体规划。坚持以养成教育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基础,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和“文明校园”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析和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塑造。学校通过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德育教育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委员会、家长会和《家校联系簿》的纽带作用,努力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的途径和方法。2001年6月学校被省妇联等单位联合授予江苏省“示范家长学校”的称号。学校从学校生源特点出发,以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以校本教学研究为核心,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针对学生的学情,学校积极调整教学思路,在规范“教学六认真”的同时,以小班化教学为载体,通过实施“导学稿”这一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尝试“分层教学”,在难度、进度和坡度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都能得到适度发展,努力实现把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突出“提优补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补差”工作着力于“从最后一名抓起”,努力做到“日日清、周周结”,不断推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整体优化发展。在2002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大赛”中,我校初三年级的两名同学获得全国一等奖。2003年,我校初三一名学生又夺得了“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一等奖。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以新建成的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平台为载体,以网络化和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为目标,凭借扬州大学、扬州教育学院专家教授的技术指导优势,努力探索“导学稿”教学模式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整合效应,走出一条适合文津中学校情、学情实际,能切实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难题,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教科研发展之路。文津校歌由著名作曲家龚耀年先生创作的《文津之歌》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文津中学新貌

4.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学校初创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前身,是原扬州市第三中学,位于古运河扬州段东岸。原扬州市第三中学,是五十年前作为古城向外扩展的先迁单位之一,于1959年8月在离城三里的东郊开始新建。这是为了城东片居民的子女上中学的需要;也给东郊农民子女就近读书提供了方便。广陵路东段当时称江都路,紧靠河边的地方叫缺口。古运河上没有桥,要摆渡过河。东岸便是城东乡地界,一片广袤的农田和散落的村庄。非农单位仅有某油脂化学厂、某部雷达连和某部120医院。计划中的大运河段尚未开挖,当然也不存在扬州运河大桥、交织的公路和像样的大道。最初的建校班子,是从各单位抽调而来。首任校长雷守言,是年32岁,原任市一中党支部书记。教导主任石实,原为市一中教导副主任,已是50出头。教师队伍来自四面八方。然而,时机真的不巧。市三中刚刚在城东沙口的一片荒丘野地上破土动工,便遇上了历史上罕见的,连续三年的严重自然灾害。经费极其短缺,物资异常匮乏,人们正在忍饥挨饿。建校初期所遭遇的困难和艰辛,出乎人的意料和想像,也许是扬州建校史上所仅见的。

5.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介绍

扬州市文津中学,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古运河畔,其前身是“扬州市第三中学”,始建于1959年。校园占地面积约50亩。学校以发展为主题,确立了“以发展的目标发展教师,以教师的发展发展学校”的指导思想,弘扬六十多年形成的办学传统和“团结务实、自强不息”的校风,勤奋好学,求真创新,把“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发展自己”作为教职员工的职业追求。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综合素质评比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辨析和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塑造。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文津中学有过辉煌,有过荣耀;在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的新的世纪里,文津中学的发展充满着挑战与机遇,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愿所有曾经为文津中学的成长、发展流过汗、出过力的人们,愿所有曾经在文津中学学习、成长的人们,都共同来呵护这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让他绽出更为繁盛的花朵,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来回报社会、回报人民。

扬州市文津中学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