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电子书网盘资源链接

2024-05-15

1. 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电子书网盘资源链接

《人间词话》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IHLjIbfoF_itM5ac_Uneg
 提取码:7ah2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求《王国维-人间词话》电子书网盘资源链接

2. 《王国维:人间词话》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间词话》(王国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TOLJX066VGeNIQcBW7gSw
 提取码:a1g9
书名: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8-12-01
页数:78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氏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本书并约请当今著名专家黄霖为之导读,不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眇,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撰作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从而在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的同时,凸现词学大师王国维的学术个性。

3. 《王国维:人间词话》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王国维:人间词话》(王国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JUMJPCJnIDoeMZOcaD4mw
 提取码: s9wv
书名: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

《王国维:人间词话》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4. 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任意电子书格式都行,百度云分享,谢谢

《人间词话》百度网盘txt 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8qWqL9x4zm3f8kYsvIg4g
 提取码: qupg     

5.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就是说,好的文学作品,不仅具备美好的“无用之用”,还有具备良好的“有用之用”。能够同时兼具这两用的作品,才能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数千年以来的文学历史,无论古今中外,能够流传下来的作品,往往都是同时具备了这种两用之用的。
  
       《人间词话》一书,从评论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的这种内在品质。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亦或是其他形式,都仿佛绝世的美人,不仅具有令人赞叹的身姿仪容,更有丰富的内在精神。真正经典的作品,她绝不仅仅只是一尊形式花瓶,好看而无用;也绝不会仅仅只是一只未经雕饰的土罐,实用却丑陋。
  
       那么,具备了这种两用之用作品的标准是怎样的?具体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前一个问题的答案,作者把它称之为“境界”:“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后一个问题的答案,作者以三首词中的摘句做为说明和形容:“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境界”这个词,作为《人间词话》这部书的中心观点,作为它提出来的一个核心审美标准,我们有必要深挖一下其具体所指:
  
       首先是“境”,它的对象,一是情能达到的范围,即情境。二是情境所涉及范围内的具体事物,物境。无情无境,有情才有境。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不能怀着真情去写景,一切景皆是死景而非活景。你的情怀所能到达的范围,就是“境”的范围。境是一个横向上的蔓延,主要情怀以内的空间范围。
  
       所以我们有时候读一些诗词,觉得它写景非常之美,然而总是有点不对头,干巴巴的,就是缺了一个真情怀,无情不怀,无怀不抱,没有情怀,怀抱。缺情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境”。情与境,它是联系在一起的,表面是境,内里是情。仅仅有景无情,境的内涵不足。它是无情境,不是有情境,所以不感人,总让人觉得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缺憾。比如花瓶美人,美则美矣,缺了点什么,没有真情,没有灵魂。
  
       其次是“界”,界的对象一是感触所能所接受的方向,二是时间跨度,时间的边缘,边界。如果说“境”是由内向外的蔓延,那么“界”就是由外向内的集中。在精神层面,“境”的源头是内在的情怀,“界”的方向是外在的感触。在物理层面,“境”是空间,“界”是时间。情怀的境景是你主动去覆盖的,感受是你被动触及到的。典型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面不见,这个时间的前沿边界是无尽的;后面也不见,这个时间的后延界限它是无限的。这个都是你被动的感受到的,你独自孤零零站在一个高台上,前后茫茫,上下苍苍。这个时候,你自然而然的就“念天地之悠悠”,时间边界上无尽的苍茫悠远,真情的情境之上,是情怀空前的孤独感,于是自然而然“独怆然而涕下”。为什么要“涕下”?因为向外压迫而来的时间触感是非常幽深的,你无法觉知到它的边界,你不知道你处于什么样的一个节点上,它的界限完全是虚茫的。
  
  
       “境”的对象一是真情所能怀抱的事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二是所描述的地理空间范围,如“长风几万里”。“界”的对象一是感受所触及的对象,如“念天地之悠悠”,”二是所表达的时间跨度,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真情加实感,空间加时间。这两者合起来,就构成了一首立体丰满的诗歌形象,就是极高的境界表现。
  
  
       情境时空交融越是深入的作品,也就是境界越高的作品,也就是越发接近那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品。文字所能描述的情境和所能触感到的时空边界都是有局限的,而在人的意识深处,情感与时空,都是在无限变化和不断延展收缩的。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潜意识魅力,表达出来的仅仅只是可见的意识,最重要和最有内涵的,其实是掩藏在深处的只可意会不可触及的潜意识部分。这个部分,也恰恰就是所谓“诗无达诂”的妙处所在。
  
  
       理解了“境界”的所指,我们也就基本理解了《人间词话》所推崇的好作品和坏作品的区别所在。
  
  
       再就是关于境界“大”“小”问题,这个一方面是情感时空的交融,这就是“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另外一方面,又涉及普遍的人性和人文精神。比方个人是一个点,你如果关注的对象仅仅只限于自我,还是小境界,须从自我这个点开始,往与你有交集的所有对象延伸为一条线,再次则覆盖不交集的整个人类的面,方为大境界。此是谓“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又说“词至李后主尔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又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担荷人类人性罪恶,这就是从点而至线再至于面的绝大境界了。是近乎于至真,至善,之美的境界。
  
  
       诗词怎样是没有境界或者境界低的表现?作者提出了一个核心标准:“隔”与“不隔”。“不隔”为高境界,“隔”为低境界。
  
  
       字面上理解,所谓“隔”者,大抵如同站在有污尘的玻璃后面观境界。所谓“不隔”,譬如站在打开的玻璃窗户观境界,一切真实自然,呈现无余。再进一步,我们还可以为“不隔”境界设定两个前提:内心的真诚情感,外在的简淡景境。以真情写简淡,是谓“不隔”。情感当然是复杂多样的,但是表达哪一种情感时就是哪一种,一定要真诚。景境当然也是复杂多样的,但是选择描写的对象时一定要集中于哪一种,简淡明了。
  
  
       比方摄影艺术,好的的摄影作品所取景物有限,场景不杂乱,透明度高,质感细腻,色彩还原度非常的好。这就是“不隔”。不好的摄影作品取景杂乱,透明度差,质感粗糙,色彩夸张缺乏还原度。这就是“隔”。摄影家拍摄境界,工具是相机,作品是照片。诗人写境界,工具是笔,作品是诗词。
  
  
       基本上,一部《人间词话》,就是为诗词审美设定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标准:“境界”。又为这种标准设定了具体的衡量方法:“隔”与“不隔”。前者为纲,后者为目,其它条条款款(如写境造境,有我无我等等),主要是不断强化“境界”的含义和说明“隔”与“不隔”的种种区别。
  
  
       到这里,我们未妨再次回顾作者在书中的一段论“境界”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三种境界,无一字不含情,无一物不含情,无一语不含情。字字句句,无不有情境有空间,有感触有时间。情怀所至,无物不抱。而其丰富内涵,则完全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短短数句,何止于诗词哉,已然道尽了世间人事的变迁变化,道尽了人们的悲伤与欢欣,追求与理想,绝望与希望。
  
  
 2018-12-28于三亚

王国维:《人间词话》

6. 我读王国维《人间词话》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翻译家傅雷也说:“中国有史以来,《人间词话》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匙。”在学习古代文学史的时候,诗文的注释少不了这本书中的名句。于是趁着暑假,好好的来读一读这本享誉盛名——《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作者王国维,曾留学日本,学贯中西,学习过德文、英文、日文,并且通读了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的著作,成为最精通西方哲学的中国人之一,同时在古文字考证、戏曲研究、诗词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书中的核心理论当然是“境界说”了。词话的第一篇就是“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那到底什么是境界呢?王先生认为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强调的是“真”。王国维对自己提出的“境界”说颇为自得,他说“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在书中,王国维对境界进行了很多的分类,如根据其描写对象的虚实不同分为“造境”和“写境”,根据描写对象的宏大与微小不同境界又有大小之分,根据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表达境界还可以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前者对应优美,后者则为宏壮。
   似懂,又非懂。境界到底是什么,王国维讲了很多,又好像什么都没讲。他的观点就像一则则的词话,是零碎的,灵光突现式的,感觉他尝试着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阐释,去接近他心中的那个“境界说”,但传递给读者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说到境界,“三重境界说”不可不提。
   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很多次领导的发言都听到过对这三重境界的引用,曾误以为这三句就是一首词中的句子。后来才知道这三句话出不同时代,不同词人之手。王先生怎么能让它们穿越时空,气脉相通,浑然一体呢?这一过程,我猜想,大概也就是王先生所说“三境界”的一个现身说法吧:第一阶段,王先生对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知道诗词芜杂,研究者众多,但是还是决定一头扎进去;第二阶段,诗词浩如烟海,研读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忍受巨大的孤独苦苦思索,需要全身心投入,无怨无悔;第三阶段,经年累月,浩如烟海的诗词已在心中反复咀嚼品鉴,早已烂熟于心,原来的混沌与迷茫渐渐清晰,终有一日,头脑中灵光乍现,创造与发现就此发生。联系自己和周围人的一些求学、工作的经历,确实很有共鸣。
   除开“境界说”,书中另一重点就是对历代的词、词人进行品评。
   以时代论,王先生最推崇的是五代,北宋时期的词: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独绝”二字那是丝毫不加掩饰的喜爱。"唐、五代、北宋词,可谓‘生香真色’。”对南宋的词缺乏好感:南宋词人,......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南宋看得上的就只有辛弃疾了。李清照压根都没有提到。清代词人就更不用说了,推崇的只有纳兰容若,说他“以自然以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以创作者论,王先生更是爱憎分明。
   五代时期,他最欣赏李煜、冯延巳的词,他说李煜的词“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冯延巳则“不失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
   北宋时期,他最欣赏苏东坡、欧阳修、秦观、周邦彦的词。他说欧、秦“言情体物,穷极工巧,故不失为一流之作者;东坡的词“雅量高致”、周的“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轻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南宋则独宠辛弃疾一人,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而对于同一时期张炎、吴文英、周密的词,特别的嫌恶,动不动就拎出来批斗吊打一番:“南宋只爱稼轩一人,而最恶梦窗、玉田。”“余谓之北宋之词有名,南宋以后便无句。玉田(张炎)、草窗(周密)之词,所谓‘一日作百首也得’者也”,“朱子谓:‘不是平淡,乃是枯槁。’余谓草窗、玉田之词亦然”,“......梦窗(吴文英)、玉田、草窗、西麓诸家,词虽不同,然仍失之肤浅。”“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如水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极,迫寻已远。’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
   甚至把词品与人品等同。说张炎“白石尚有骨,玉田则一乞人耳”,龚自珍写了一首诗,便借诗中内容攻击他:“其中之凉薄无行,跃然纸墨间”,说姜夔“口不言阿堵物,而暗中为营三窟之计,此其所以可鄙也”,等等。读到这里,真令人瞠目结舌,王先生骂人也忒狠了点。
   王先生对他人的作品进行品评,有自己的喜好和标准,他没有遮遮掩掩,态度鲜明。这份坦诚实属难得,就这好像一位好朋友,把他的心里话毫无遮拦的说给你听,隔着时空仿佛也能感受到他的津津乐道与嫌恶难耐。喜欢就大加赞赏,不喜欢就连写词的人都不喜欢了,这大概也对应了他自己境界说当中的“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中的“真感情”吧。不过觉得对方的词写得不好而攻击人品,也觉得略有些刻薄了。梦窗、草窗、玉田如果地下有知,估计要少不了与他辩论一番。
   然而,在80多年前一个初夏的清晨,满腹才学的王国维却纵身跃入颐和园的昆明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留给亲人的遗书上写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20个字,他因何自杀,至今仍是未解之谜。但他选择一种这样决绝的方式,仿佛他的词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般,凄美且遗憾。斯人已去,他的文字却如夜空里的明星,闪耀永恒。

7. 读《人间词话》-王国维

看了一年四个月的古诗词,来看这本人间词话,果然很顺畅,感觉一半的诗词都已经略有了解,王国维是在诗词中读人生。也发现了几首比较感兴趣的词,日后慢慢赏析。
  
 而且如果单说词这个文学形式,后主、晏殊,欧阳修、柳永都很好,柳永开创慢词算是革新,但说到把词推向更高的格调的非苏轼莫属,他让词走出烟花柳巷,走向人生哲理抒发,走向雅俗共赏,也是他让词最重要的是传意,而非一定工整押韵就是好。而后世辛弃疾、文天祥得以继续发扬豪放派,把词当作爱国情感抒发口。
  
 王国维对境界这个词给出定义。
  
 摘取他写的,同时让我很有共鸣的几段感想。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看到这句话,事实确实是这样的,社会的舆论一片倒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在伸张正义,也可能是在杀人。而文学艺术上,有多少人生前潦倒落魄,死后才发现,呀,这个人是天才啊!王国维看的太透彻了。
  
  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 
  
 这一句太赞了,我记得看过一个外国人所写一个意思,有时候当看到一句话,让自己拍手称快,不由的感叹这就是我所想的话啊,点出了自己心里有但是限于表达能力说不出口的话,那种感觉是很畅快又觉得神奇的。就像时空的壁垒一下子就消失了,可以和几千年前的人对话也可以和几百年前生活在另一片大陆的人所共鸣。这种感觉只能说宛如神谕!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也尤广。 
  
 进一步解释,两种享受,感受到诗人的心境,更进一步结合自己经历有所共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这是王国维最出名的一句,上高中时候就听过,回想起来,那时候我根本不知所云,人生怎么能用这三句诗词来概括呢。现下感叹我这个人生感受启蒙太晚了,以前脑子就像棒槌一样。说说现在对他这个总结的感受。
  
 我的理解第一境,其实包含三步,一句一阶段,都是人没觉醒前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是经过生活的迷茫、打击、感觉自己的人生也如秋末被西风吹的凋谢零落的树木一样。类似万念俱灰,走到死路的感觉。独上高楼,是说独自一个人去反思,提高自己的认知,这个阶段只能独自完成。望尽天涯路,是指思想上立起来了,能站在比较高的位置,从人生的角度去看问题,想出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而第二境,思想上是领悟到了,并不代表能成大事,知行合一,要行动,而这个阶段注定需要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去区区前行,也许这一路无人喝彩,无人支持,甚至会被人所不理解,诋毁,但是自己要以不悔的心态前行。这一路不会是鲜花掌声陪伴,如果一个人一直是在鲜花掌声中前行,那么基本可以用庄子所说的一句话概括,道隐于小成。这一辈子只能是小成,终不见大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三境界,这一句自己理解的不是很确定,也许是说自己走过千千万万困难、折磨,一直在追寻的目标,就在自己一回首之际,已经来到了身边。但是,这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的诗的愿意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自己寻找的那人却在灯光晦暗的地方。最后这一境界还是有些理解不了。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王国维说最后一句的意思也就是他所用这些词来总结的人生境界并不全是词的本意所传达的,那最后一句我可以抛开愿意,先简单地认为他在说,经过了第二阶段,猛然回头,发现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读《人间词话》-王国维

8. 《人间词话独家全译全注插图珍藏版》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人间词话》(王国维)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QZDkLEFDbywXTJgPklheA
  提取码:9noa    
书名:人间词话
作者:王国维
译者:周公度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
页数:370
内容简介:
《人间词话》是百年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美学经典。王国维以简隽明晰、深入浅出的条分缕析,讲透中国古典美学精髓。
他用中国古代学者传统读书笔记的形式,梳理出中国从唐末五代以来,渐渐兴盛的词这一文体的美学。在词的写作方面,他推崇“简”与“真”;在词的品鉴方面,他首次提出“境界说”。这两点就是他的美学核心思想。他自然流露的心头之言,断章零语,却字字珠玑,对后世的启迪如雨润万物。
编辑推荐
◆ 无需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一个诗人献给你的唯美《人间词话》,一把打开中国最美古诗词的金钥匙。
◆ 本书译注者系诗人周公度,其注释与译文简约、纯粹、准确,遵循王国维美学对“真”对“简”的推崇。
◆ 国内首次独家获得著名水墨画家陈家泠画作《清荷》授权用于封面。独家收录民国工笔画大师于非闇经典画作54幅配文。带给你无与伦比的阅读体验。
◆ 随书赠送著名画家陈家泠惊艳杭州G20峰会的水墨代表作《清荷》,精美宣纸复刻,超值珍藏。
◆“感谢作家榜致敬经典名著小组编辑赵如冰女士。她专业而苛刻的态度,使我得以用更高的标准完善此书的校订与译注。感谢导演贾樟柯先生的宽阔,在如冰联系封面画作授权时给予的帮助。感谢画家陈家泠先生的慷慨,一幅名动杭州G20 峰会的《清荷》,锦上添花,有无言点睛之相契。感谢作家韩寒的妙译与授权,没有一句更好的诗比“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更适合以三句情诗概括词之美学境界的王国维了。”——周公度
◆ 民国以来,《人间词话》的版本之多仅次于有“晚清小红楼梦”之誉的《浮生六记》。自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初刊于《国粹学报》,迄今已有160余种版刻。
◆ 近几十年来学界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朱光潜的《诗论》、宗白华的《美学散步》、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并称“百年四大美学经典”,然而其他三部均深受王国维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
中国近现代学者。字静安,号观堂。浙江嘉兴海宁人。
其生逢变革年代,为学术与谋生,游历波折,两考乡试,三赴日本,京沪往返不计其数。个人心史更是坎坷,童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挚友绝交。唯有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光彩照人。
一生著述62种,批校典籍近200种,涉及戏曲、诗词、哲学、美学、史学、金石、考古、教育、翻译等众多领域。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1927年6月2日,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时年51岁。
◆ 译者简介:周公度
知名诗人、作家。
主编《诗选刊》《佛学》月刊长达十年。2016年签约作家榜,隐居沈复故里苏州,历时半年将《浮生六记》译成现代白话版,译文简洁典雅,保留古文韵律之美,各界读者口碑热传。
本书为其最新译注之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