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家风》有感

2024-05-14

1. 观看《家风》有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传统中国,“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因此,家风家教也在岁月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近日,按照市局要求,我观看了央视纪录片《家风》,该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
  
 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风气,也是一个家族的处世原则。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体现的都是中国人超越时代的家族凝聚力与责任感。
  
 其实,单位如家,家风家规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单位的荣辱兴衰。首先,个人认为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同事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
  
 参加公安工作二十一年的时间里,本人随时牢记将纪律停在前面,从未超越法律办事,从未办理关系案、金钱案、人情案,确保每一次执法的公平公正。
  
 其次,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的,品德必须高尚。周恩来一生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艰苦朴素,不以权力为自己、为家人、为属下谋取私利,其高风亮节,世界敬仰,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楷模。
  
 最后,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权高位重,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为此,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
  
 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细致完善。
  
 总之,为管好队伍和做好党建,本人必将好的家风、家规发扬下去,严格要求,做到天天常思己过、日日警钟长鸣,常当婆婆嘴、常下毛毛雨,争做一个受党和人民信赖的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

观看《家风》有感

2. 家风感悟


3. 家风感受

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不正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为了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父母对孩子也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平等协商。家庭成员间都应注意情感的投入,这是一种心语
心的交互,“爱要说,爱要做!”彼此给予温暖、给予关怀。为了孩子,一定要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给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如果父母不注意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建设,不注意情感投入,夫妻争吵甚至动手,孩子就会在争斗的环境中形成野蛮的行为。一个留级生说:“我没法不留级,我在家没法学习。爸爸妈妈整天吵架,不是砸玻璃就是摔东西,有时妈妈几天不回家,爸爸就拿我撒气,有时我看到爸爸坐在墙角抽烟,一抽就是几个钟头,我心里也烦极了,哪有心思学习呀。”大家想想,这样的家庭关系怎能培养出有教养的文明人。
另外,家庭中不能没有歌声和笑声。要让孩子的生活充实,家庭中必须有健康的精神生活。人们需要物质生活,同时也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学习、工作,也需要游戏、休息;需要严肃,也需要活泼、幽默。家庭气氛过于沉闷,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家风感受

4. 家风是什么有感

其实,太公式化也没有什么意思,好比现在媒体采访要搞一个活动,一定得说出你的家风怎么样等等,这就像上次问‘你幸福吗’这样的话题,最终还不是要么雷同到极致、要么雷人到极致,除了媒体找点新鲜题目做点事外,没有太多的意思。自己幸福与否大多数人不会挂在嘴上去表达,好像鞋子是否合脚自己知道了就是,难道非得说出去吗?
 
家风是什么?没有必要万众皆同,你要是不一致了,就遭到别人吐槽。家风就是自己家从父母乃至祖上一贯认同的思想和具体的行为方式,好比简朴、乐施、仁爱、正直、好学上进等等;中性些的有内向寡言、冷漠决绝等;负面些的也有吝啬、贪婪、自私、暴虐等等,这些不但和家境有关,也和家庭关系、财力、周边环境等因素有关。总之,好的家庭,也会出逆子,不良的家境也会出忠良,决定的因素最终还是取决于自身。

5. 《家风》散文阅读

  家风无影无形,却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家人的行为,指引着人生的航向,影响着家庭成员的前程和家族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
  
  
   我的父亲是一个林业工人,从山东老家逃饥荒来到伊春林区,母亲是一个家庭妇女,跟随父亲来到林区,并在这里扎根,参加林区开发建设,繁衍哺育儿女,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林业生产,也把一片情怀洒在了这片黑土地。
  
   父亲最早是装车工,当时都是人力装车,把木材从山场运到装车场之后,再装上小火车。每天早晨五点前小火车就把装运木材的空台车送到装车场,工人们就得抢时间在当天把所有的空台车装满木材,晚上小火车头来把这些装满木材的台车拉走,不管多晚都要把空台车全部装完才下班。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天不亮就上班,天黑透了还不见回来,真的是顶着星星走、披着月亮归。那时候我们还小,起得晚睡得早,有时也只是在熟睡中隐约听到父亲早晨上班离开家时开门的响声和晚上回来吃饭时碗筷发出的响声。
  
   我上初中的时候,已经有了绞盘机用来进行机械装车了,父亲调换了工种,到岔线队修运材线路,下班的时间比以前早了些,在家里见到父亲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可是父亲却还是闲不住,他没有打打扑克、下下象棋、闲侃大山的爱好,除了正点上下班外,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地,母亲就帮衬着和父亲一起把开垦出来的地及时种上庄稼,每年都收获几十麻袋的土豆、南瓜、萝卜、玉米等一些蔬菜和杂粮。
  
   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上有两位年迈的老人,下有五个未成人的儿女,母亲没有工作,家里的生活捉襟见肘、困窘不堪。母亲就用收获的这些蔬菜和杂粮每年养两头大肥猪,还养了一些鸡鸭,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那个年代粮食是按人和工种定量供应每月按量领取的,很多人家等不到月末家里的粮食就断顿了,而我家因为有足够的各种蔬菜做贴补,加上每年至少有一头肥猪出栏,家人肚里还有些油水,自然弥补了定量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一些显赫家族都有家谱也是为了前后代之间互相灌溉,互相滋润,家风使上一代人为下一代人而自律,勤勉,下一代人又为上一代荣誉而自强,这样整个家庭和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永远昌盛!
  
   我是家中的长子,因为好思好学深得父亲的喜爱,也许是父亲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重,存在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加之父亲的兄弟姐妹中没有一个是读书人,所以父亲对我这个长子寄予着殷切的希望,希望我能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为弟弟妹妹们带个好头,做个勤奋好学的榜样。
  
   在考学的过程中,虽然命运和我一再地在开玩笑,接二连三地失利,给家里带来了一片片阴云,可是父亲从来没有放弃对我们学习的`支持,这也成为我们更加勤奋学习的动力源泉,一定要考上大学,给父母争口气!
  
   父母始终是很辛劳的,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用辛勤的劳动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父母却从来不让我们出力干活,家里家外的事都由父母料理。他们虽然没有文化,却非常崇尚知识,这也可能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学习的传统,我的父母也是如此。
  
   父母经常教导并全力支持我们兄妹五人要好好读书,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父母从未因家里的活而影响我们读书。我们兄妹五人中除三弟按当年接班政策要求接了父亲的班成为林业工人,其他四人坚持读书直到考上中专或大学,毕业后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一家兄妹都有工作和固定的收入,不用老人跟着操心,父母为此感觉到很知足,这在我们的小山村里也算是挺荣光的家庭,让大家羡慕不已。
  
   年华似水,往事如歌!
  
   含辛茹苦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父母已把五个儿女培养成人,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成就了。我们兄妹几人现在有领导干部、教师、工人、个体经营户,我们的下一代也有几人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已毕业被招录到大城市国企工作,这些都成为父母得以宽心和慰藉的充分理由。有一年,湖南电视台来录制节目,说我们的家庭是一个拍摄纪录片的好题材,从一个家庭反映出了林区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是扎根林区、建设林区生活的真实缩影。
  
   一直以来,父母在我们兄妹的人生旅程上遮风挡雨、护佑前行,为我们受尽了艰辛困苦,也正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引领下,我们才能如此坚定地面对生活中一次次地失败,跌倒了又勇敢地站起来,勇敢地扼住命运的咽喉,没有向命运低头,在父母毫无怨艾的期待中一点点地长大、成熟,并走向成功,走向理想的彼岸!
  
   家风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父亲有时是很严厉的,但父亲的尊崇知识、勤劳质朴、孝老爱幼,秉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言行却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当时这里的生活条件还是比山东农村要好,父亲在这里安家后,就把爷爷奶奶从山东农村老家接了过来。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我就能感觉到父亲对爷爷奶奶的孝敬,我的父母总是把凭票供应的肉让给爷爷奶奶,还想办法去河里捞一些鱼,捡回一些山鸡蛋给送去。
  
   爷爷奶奶也不舍得自己吃,把我和弟弟叫过去一起吃,并告诉我这是我父母送过去的。父母孝敬老人,老人也更加疼爱我们,这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印象,潜移默化中我渐渐懂得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内涵。
  
   在我们记忆里父母从未和爷爷奶奶因为什么事情红过脸,更别提争吵了,我就是在孝老敬老的传统教育环境中度过我的童年和少年的。爷爷奶奶在我将要上初中的时候返回了农村老家,我父母每年都给寄生活费,还时常接济在农村老家的叔叔和姑姑们。爷爷奶奶一直念念不忘在这里时我父母对他们的好,这些在我两次回山东老家时同族的人讲给我们听时得到了印证。
  
   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不断成熟、健康成长。我们家到现在还一直延续着在饭桌上长辈先动筷子的习惯,吃菜时不准用筷子在盘子里乱翻。
  
   在我们小时候,那个时代物资比较缺乏,家里每做上一顿好吃的,父母总是先给爷爷奶奶盛上一碗,然后才轮得到我们。家里来了客人或亲戚朋友,小孩子都是等大人们吃完饭后再吃。但父母对我们也很疼爱,有点好吃的饭菜总是舍不得往自己碗里夹,尽量让我们解解馋。父母这些细节都被小时候的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成为我的行为参照,代代相传,让"孝"在润物细无声的雨露浸透中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
  
   父母的艰辛劳作、勤俭持家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父母的言传身教更让我们懂得了深刻的道理,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艰苦朴素是劳动人民的本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使我们能够克服滋生优越感,克服自身的娇气,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从小培养自己的自立能力,养成自己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的性格,也是我们得以健康成长的指南。它还使我们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成人,感恩社会上有许多乐善好施的好心人,感恩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让我们能够有幸生活在人民安居乐业的新社会。
  
   参加工作以来,虽然我的工资不高,生活上也很拮据,但是却很知足,从来没有因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动而抱怨过,因为和父辈们比起来,我们算是很幸福、很幸运的了。勤劳、上进、知足、感恩已成为我们家传承和发扬的典范,这就是父母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在教育下一代人的时候,还是按照父母的言传身教去做,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在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了让孩子尝试艰苦环境的锻炼,因为现在的生活的环境比以前优越了很多,现在的年轻人已经没有艰苦生活环境的体验了,父辈们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崇尚学习的精神应该传递给他们,中华民族传统更要得到继承和发扬。
  
   家风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好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家风》散文阅读

6. 家风家训读后感

   关于家风家训读后感 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是我分享的家风家训读后感范文 ,一起来看一下吧。
      家风家训读后感篇一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也过了十四个春秋,可依然记得弟子规中那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句子的意思是父母叫时,应当及时过去,不能缓慢;父母命令时,应当及时做到,不能想着偷懒,而这也成为了我们家的家训。
     记得有一次,我正津津有味的拿着手机玩着游戏,这时,妈妈从小河边洗衣归来,捧着一大盆的衣服对我说:“我去烧饭了,你把这些衣服晒了。”我心中顿时产生了一股无名之火,对她大声吼叫道:“知道了,你每天都说同样的话,烦不烦啊!”
     那时的我满心只有愤怒,觉的自己并没有错,反而觉得都是妈妈的错,在我的认知里,这些家务本应该是她来做,为什么每次都要让我来做呢?凭什么呢?,我的心在呐喊!每次我都是在愤愤不平中,完成这些“额外”的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常常想起我和母亲之间的故事,沉静在母亲和我的事件当中不能自拔,就在这不断的徘徊中,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小学时曾背过的弟子规,顿时醒悟过来,我知道了自己的幼稚和不懂事,明白自己不应该对妈妈大呼小叫,不应该为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忤逆妈妈。现在的'我们,已经有的高于自己的父母,有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强壮,我们已经长大了,可以做一些小事了,既然有能力,我们就应该为家庭尽一份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那也是一份心意。父母身负各种责任,我们能做的,应该做的,就是替他们分忧,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那一刻,我释然了,突然觉得,晴空一片明朗。
     现在,我才看清自己;现在,我才懂得父母的苦,懂得父母对自己源源不断的爱。之前,我从头到脚都是我最讨厌的不良少年;之后,我将孝敬父母,敬爱父母,为他们分担家中的小事,把每一件小事都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来对待。
     我的学习虽然不是很好,但我会努力做一个优秀的孩子,做一个孝顺又懂事的孩子;虽然我不是最聪明漂亮的孩子,但是我会是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
     我会永远铭记这十二字“真言”,身体力行,努力实践!
      家风家训读后感篇二 
     家风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风气,国家就是人民的家,这家风就更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的努力,遵纪守法,互帮互助,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她的风气,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风气决定了它的衰与盛,只有社会风气好的国家,才能国盛民强,才真正算上一个强国。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为人父母有义务有责任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尽管使孩子具有高尚品质的责任未必完全在父母身上,但为人父母在心甘情愿当“牛”做“马”的同时,树立良好的家风,用好家风培养好孩子,责无旁贷。如果因为家风不好而使自己的孩子不像‘爱得华’而像“珠克”,不仅会让父母伤心失望,对社会也将贻害无穷。“以德立家、以学养家、以俭持家、以国为家。”教育孩子崇尚节俭,力戒奢侈。少与他人比钱财、比阔气、比享受。多与他人比修养、比学识、比勤俭。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当树立良好“家风”之典范。
     《礼记.大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全员素质提高了,无数“最小国”的“家风”也好了,“国风”、“党风”、“社风”、“民风”自然就好。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团结,国家才会繁荣昌盛。
     希望家家户户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家风,让家风帮助我们学会做人,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7. 有感家风摘录

    孟春吟哦(古风) 
     粉云追月福添胸,骏马迎春跃九重。
     舞乐喧天黎庶悦,花团锦簇市乡同。
     金鸡一叫千家暖,小草初肥百卉雍。
     惠雨无声滋万物,中枢砥柱日当空。
      古稀自勉 
     岁月稀皊至,酸甜苦乐中。
     人生时有限,天地日无终。
     盛世欣逢幸,春辉普照同。
     不谈名利事,乃爱夕阳红。
      无题 
     老有新成欲望高,诗词获奖喜眉梢。
     几回入榜心欢跳,一次落山身发烧。
     听说评家行舞弊,借斯上网发牢骚。
     静思亦许功夫浅,更欲千锤百炼牢。
      有感家风 
     人间乱象学时髦,彩发红唇烫睫毛。
     花俏俊男涂粉饰,裸身娇女逐新潮。
     刺青玩世仪容怪,染甲追奇色相乔。
     陋习施教堪自止,家风纯正国兴豪。

有感家风摘录

8. 央视《家风》观后感

最近,纪录片《家风》上下集在央视播出之后,引发了人们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夹叙夹议,巧妙地将名物典故、风土人情和现代教育融为一体,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新时代的公民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益的借鉴。观众若悉心品味《家风》的文化内涵,逐步感受从“孕育”到“传承”的生命气息,反求诸己,躬身践行,自可提升人生境界。
儒家讲求修身之道,是活泼泼的富有生活色彩的“百姓日用之道” ,而不是虚无缥缈、莫可名状的谈玄说妙。 《家风》上集以“孕育”作为题目,向观众讲述《曾国藩家书》中的平实道理,采用类似山水画中的“平远”透视法,突出儒家圣贤终身坚持不懈的“自得”工夫。士人君子修身力行,务求平实,切忌好高骛远。无论富足安康,还是颠沛流离,士人君子都要尊道而行。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 《孟子·离娄下》 )诚如片中陈述的那样,曾国藩教育子侄家人,从不诱以功名利禄,而是告诫大家掌握生存技能,磨砺意志,学以明理,报效国家。传统社会孕育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曾国藩在耕读传家的文化氛围里洞察到“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勃勃生机,在乡野村夫的生产活动中体会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深刻涵义。从孔子“多能鄙事”到汉儒躬耕自养,从吴与弼“手自簸谷”到颜元“甘艰苦劳动” ,再到曾国藩写信敦促家人种蔬养鱼养猪,儒家文化一直在“平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诚信经营,铸就高尚情操。宋明以来, “尊德性”与百姓日用紧密结合,产生了能够满足当时社会需求的民间儒学。民间儒者一方面能够信守儒学的真精神和真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密切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况,不失时机地阐发儒家的道义进而满足普通民众的精神需求。民间儒学构成了增进民族心理认同和公共生活规则的基础。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身份普通、德行卓越的平民儒者。良知当下呈现,自利利他,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时至今日,许多普通人依然记得“君子以成德为行” 、“圣人可学可至” 、 “人无信不立”等古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圣贤品格。《家风》下集中讲述了重庆市江津区中山古镇“方家药铺九龄堂”的职业操守,扶危济困,施药救人,诚信经营,惠及邻里。方联海是方家药铺第十二代传人,身上担荷着悬壶济世、童叟无欺的家业。纵览古今,无论是大宅门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还是川黔交界的禁售发水米的碑文,无不展示诚信经营的恒久魅力。
忠孝传家久。 《家风》下集以“传承”作为题目,通过采访社会贤达、收集名人轶事、探求社会治理的古老智慧,引导人们传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片中的亮点之一就是京剧谭门第七代人物谭正岩的讲述,他提到祖上以“百行孝为先”作为训诫后人的格言警句,培养儿孙的规矩意识,从生活细节入手,做一个有“家德”的人。长辈抚养晚辈,晚辈回报长辈。人伦情怀萦绕其间,无法割舍。孝道,不仅要求奉养长辈,而且强调尊敬长辈。从个体的心灵感受而言,孝道要求道德主体的反省与自觉,为孝行提供真切的心理支撑,而不能将孝行流于形式,即所谓“忠者,其孝之本与! ” ( 《大戴礼记·曾子本孝》 )古人将这里的“忠”解释为“敬” 。敬是孝的根本。真正的孝应当是孝敬。片中,谭孝曾带领谭正岩等人去看望谭元寿,接受家族传统的熏陶—— “孝和义,于家表现为相亲相爱,尊老爱幼,于国那就是报效祖国,国比天大” 。两千多年来,士人君子“移孝为忠” ,使得家庭家族这个“小家”与国家兴亡这个“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开明的统治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将家庭伦理延伸到国家治理技艺,早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共识。今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我们应当继承其中符合时代主旋律的有益成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促进文化综合创新。
廉洁奉公,警示后人。古人遵行孝道,旨在维系家庭伦理。在家国同构的格局中, “熟人社会”势必要求广大成员廉洁奉公,更好地维护家族和国家的利益。毋庸讳言,古人遵循“学而优则仕”的教诲,认为跻身仕途可以光耀门楣。然而古人更看到贪污腐化的巨大危害,主张“临财毋苟得” ,反对唯利是图;主张“以义制利” ,反对见利忘义;“以财发身” ,反对为富不仁,贿赂营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士人君子信奉“富润屋,德润身”的准则,当面对个体之利与个体之义发生冲突时,理应成全后者。正如孔子所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 《论语·述而》 )清末名臣曾国藩为教育后代,将其在双峰荷叶堂所建的住宅命名为“八本堂” ,教导子女“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
传承家风,挺立道德主体,求名当求万世名,计利当计天下利。片中列举了吴越王钱镠的后人如何在《钱氏家训》的感召下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仅在宋朝就出现了三百五十名进士,近代以来在五十多个国家有将近两百位院士。家训犹如祖宅珍宝,亘古弥珍。在传统社会中,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传承延续的美好风尚。它潜移默化,深入人心,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基因。在探寻中国历史和社会治理的演进轨迹时,我们不难发现,家风的孕育和传承,不仅可以为个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切实保障,更能促成一个家庭、家族甚至地区的持续繁荣。家风不同于宗教诫命和国家法律。它不必借助强力手段,就能达到善世化俗的效果。
今天,我们更应正视理解“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证。 “家风”是“人文化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 “上所化曰风,下所习为俗” 。 “风俗”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引领时尚,开启风气。曾国藩有言: “风俗之于人之心,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这也正是《家风》这部纪录片引发强烈反响的根源所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