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发展史

2024-05-13

1. 中俄关系发展史

对于中苏关系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大致作这样一个小结:
  ——50年代,中苏结盟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对新中国的确立和生存具有关键的意义。苏联诚心帮助了我们。结盟本身表明中国处于被保护的地位,中苏关系是不平等的,1950年的中苏条约也是不平等的;
  ——60年代,从分歧到分裂。分歧从何开始,一般认为是思想意识上的分歧,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利益的矛盾。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中国首先跳出了两极格局,这是一个创举;
  ——70年代,反帝反修,到反修统一战线。表面上的思想意识分歧,实际上是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同苏联大国沙文主义之间的对撞;
  ——80年代,关系正常化的十年谈判。中国坚持提出的“三大障碍”问题,是为国家建设创造外部环境的战略考虑。

中俄关系发展史

2. 中俄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早点的我不清楚,我感觉从清朝开始,康熙和沙俄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那时候是平起平坐,清灭不了沙俄,沙俄也灭不了大清。客观说,那时候是因为清没有很强的国力跟沙俄打下去了,才会选择签条约。那时候关系应该是“平起平坐”。
  到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沙俄由于彼得大帝的改革勉强迈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行列,那时候中俄关系是交恶,俄国那时一直想瓜分中国。清后期就是勉强不被殖民的苦苦支撑时期,俄就是殖民者。那时的关系,是一半敌人,一半主人,“半敌半主”。
  到1920左右吧,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中国吸收了共产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先辈李大钊主动向俄国学习,列宁同志很乐意帮助我们,我国国情就决定了只有走共产主义道路才能救国。这时候应该是“母子关系”。
  从南昌起义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上世纪50、60年代,我们就把苏联当成盟友(共产主义盟友,二战反法西斯盟友),但当时国际苏维埃一直想远程操作中国共产党,但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要坚持自己的革命方针。苏联当时既想帮助我们强大(将来好帮助他牵制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又想控制我们,怕我们太强大超过他们。这时候应该是“兄弟关系”。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关系破裂,苏联还想吞并我们。越南战争时期,中国一边打越南,一边防御北方,防止苏联打来。这时候的关系应该是“敌对”关系。
  到1989年5月15号,戈尔巴乔夫访华才结束了敌对关系,这时候中苏关系是“正常化”。但戈尔巴乔夫回国后就成了没有实权的主席,之后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苏联的主体俄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在1991年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确认俄继承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友好国家。

3. 中俄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俄关系 
1、“万里茶道”是中俄间一条重要的商道。这条商道以运送茶叶为主,从福建经水路至汉口,再经水路至湖北北部和河南南部,再经陆路到山西、内蒙,跨外蒙至恰克图,经乌拉尔直至莫斯科、彼得堡。 
(1)晚清时期,中国输往俄国的商品 
 
(2)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沙俄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领土,沙俄对中国的侵略以攫取领土为主。 
(4)继“万里茶道”之后,当今中俄之间又形成了“万里油道”,并在继续扩大。 
2、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给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1)毛泽东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马列主义是如何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3)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俄(苏联)对中国革命事业给予了很大支持。 
 
(4)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阶段,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苏联模式。
3、中苏关系变化起伏,既有亲密合作,又有摩擦对抗。
(1)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给予中国支持。 
(2)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的中苏会谈中,苏联以对日作战为条件,取得了控制长春铁路、驻军旅顺、无偿租借一半大连港口及设备的特权。
(3)1950年,经过谈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中苏为结盟。同时中国收回了长春铁路、旅顺。 
(4)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哪些重要的经济援。
(5)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日益恶化,中苏走上了尖锐对抗道路。
(6)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分析主要原因和意义。

中俄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4. 中俄两国的发展关系是怎么的?

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结盟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天,苏联就了承认了新中国,接着,中苏两国在1950年2月14日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正式结盟。这一时期,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全面发展。在政治和军事上,中苏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应对面临的外部威胁。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上,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巨大的援助。苏联帮助中国建设了156个大型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对 中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对抗时期。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国家间的矛盾开始显露。这一时期,两国在政治上隔绝,在军事上对立。两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合作中断,贸易额急剧下降。中苏对抗损害了两国人民间的传统友谊,影响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关系正常化时期。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尤其是80年代初,国际形势和中苏两国国内的情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国在相互传递了希望改善关系的信息并进行了多轮磋商后,关系逐步恢复,贸易开始回升。1989年5月,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关系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
第四阶段是发展时期。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法律继承者,接受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成果,很快实现了两国关系从中苏关系到中俄关系的过渡。此后,中俄关系平稳发展。在叶利钦任总统期间,中俄关系上了三个台阶:1992年12月两国宣布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间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两国间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普京任总统后,继续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2001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共同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两国关系上了第四台阶。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密切配合,推动了该组织的健全和发展。近五年来,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当前,中俄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期遇。

5. 中俄关系的前景

中俄关系的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前景看好,同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中俄关系,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经营。要努力消除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夯实两国关系的战略基础。要确保相互对对方崛起性质的积极判断,努力促使俄坚定走和平之路的信念。要从战略高度解决两国在对美关系上的非协调性问题,携手稳定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已经消失,而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尚未形成。在这种变动过程中,中俄这两个世界大国的相互关系是世人关心的问题之一。新形势下,中俄关系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共同努力,确立中俄关系发展长远目标,推动两国关系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坚持真诚互信,巩固中俄关系政治基础。我们要增进政治互信,始终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作为两国外交优先方向,不断为两国关系注入新的推动力。
我们要坚持互利双赢,夯实中俄关系经济基础。我们要保持并继续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的积极态势,探索合作新途径新方式,寻找更多利益契合点,深化两国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我们要坚持世代友好,打牢中俄关系社会基础。我们要积极推动两国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交流,努力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我们要坚持紧密协作,坚定维护中俄战略安全利益。双方要加大相互支持力度,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加强磋商和合作,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安全领域变革,同国际社会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不懈努力。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正在迎来新的发展前景。让我们秉承传统友谊,坚持世代友好,深化战略协作,共创中俄关系美好未来!
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经济体。双方加强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间的许多项目发展顺利,比如田湾核电站新一期工程的建设,莫斯科的俄中制药中心等。包括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在内的一系列俄罗斯大型公司,计划在中国开展新的大型投资项目。俄罗斯和中国在直升机制造、机械制造和能源,以及林业和创新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发展非常顺利。两国必须迈向新的合作水平。
1.影响中俄关系的美国因素
从全球地缘战略层次来看,中俄共同面临的是“一超多强”的地缘战略格局。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处于霸权地位。其单边主义政策虽然屡遭挫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俄作为发展中大国仅仅是这个“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两强,只能在被迫认可美国的霸权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现有秩序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层面上,中美、俄美关系仍然是最主要的。
中美两国近年来虽然矛盾不断,冲突日益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长期看,中国的崛起必然将改变世界政治舞台的格局,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也会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形成挑战。因而,协作和牵制便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双重战略基石。一方面,美国意识到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越来越多地需要来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合作,实行保持与中国的接触乃至合作战略;另一方面,美国并不甘心中国的崛起,积极向中国周边地区进行战略延伸,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同日本和印度的关系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而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问题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中美关系增添了许多变数,未来的中美关系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变数较大,不容乐观。
俄美关系在苏联刚刚解体时,曾经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随着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和北约东扩速度的加快,俄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呈不断加深趋势。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在美国宣布将在捷克或格鲁吉亚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雷达站,在波兰建立部署10枚截击导弹的军事基地之后,俄美关系又一次陷入了危机。目前,俄美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协调、斗争多于合作的状态。俄美关系的如此走向,实质上是由两国的重大战略利益冲突所决定的。借助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飙升,复兴俄罗斯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俄罗斯近些年的主要战略诉求,但这一点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从而危及美国全球利益,千方百计打压和削弱俄罗斯,成为“冷战”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政策和目标。事实上,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俄罗斯的挤压,并不断构筑防范和削弱俄罗斯的屏障。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将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挤压俄战略空间。借反恐之机空降中亚,积极推进“大中亚”战略,与俄罗斯在中亚、里海等地争夺能源。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推动了一系列“颜色革命”,削弱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如此,两国在反恐、防核扩散、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仍需要合作。再加之俄罗斯自身力量的不足,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因此,俄罗斯不会选择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俄美关系今后将会继续维持斗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势。
中俄两国同样面临“合围”的格局,中俄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来解决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力于国内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俄罗斯也认识到要确保大国地位,关键在于振兴经济。普京强调指出:“稳定的经济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振兴经济是俄罗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所在,“如果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不能集中进行振兴国家、恢复经济和人民福利的工作,国家就注定要停滞,最终将走向解体”。对于中俄而言,今后的十年是两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期,两国都希望周边环境能够和平稳定。但是两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宁,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其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在欧洲,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目前,北约已将边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这块飞地已经被北约彻底包围。作为俄罗斯战略依靠的独联体离心倾向日益明显。1999年3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退出独联体安全体系。在亚洲,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美日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俄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国是一个陆地海洋性国家,与很多国家陆地或海洋连接,是相邻强国最多的国家,地缘关系十分复杂。东边,日本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体系,扩大美日同盟的职能与范围,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日关系长期处于紧张态势;东南边,东盟在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牵制中国;南边,与印度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相互间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西边,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在中亚驻军,危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两国应该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借重,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两国都需要对方的支持,实现共同繁荣。俄罗斯面对美国和欧盟咄咄逼人的挤压政策,被迫修正其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重视加强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外交,以便为俄罗斯在与西方斗争中创造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避免东西两线的地缘形势同时恶化,腹背受敌。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双方有4300千米的边界线。中国同时又是亚洲的一个经济和军事大国,综合国力在不断上升。中俄客观存在的地缘关系和中国所处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是俄罗斯加强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俄罗斯赢得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也可以是俄罗斯保持同西方力量对比均衡的一个重要筹码。
同时,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中亚三国、蒙古、印度有很大的影响力,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确保中国北线、西北线和南线的地缘政治安全,使中国有一个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中国实行大国外交,维持大国间战略均势的需要。
中俄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方面需要得到对方的支持,俄罗斯存在车臣恐怖分子势力的问题,俄政府在处理车臣问题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指责,俄担心,“俄罗斯由于民族文化发展或地区分离主义而面临解体的危险,可以想象这种危险在车臣战争后更大”。中国面临“台独”、“疆独”和“藏独”问题,特别是“台独”问题有引发中美大战的危险。无论是俄罗斯的车臣分裂势力,还是中国的“藏独”与“疆独”分子,他们的背后都有国外势力的支持,还往往涉及复杂的宗教、民族问题,这使得中俄两国的国内问题国际化,解决起来异常棘手。此时,两国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中国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俄方理解中方根据《反分裂国家法》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中国则坚持不介入俄罗斯的国内问题,支持俄罗斯反对车臣分裂势力,对涉及俄罗斯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俄罗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对方的支持,让两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大合作的空间。
2.推动世界多极化,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和看法
中俄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并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因为它不想受制于美国”,“不想扮演美国的小伙伴角色”,只有在多极世界中俄罗斯才有希望成为独立一极。多极化就是以建立多极世界为目标,进行多方位、多边外交运筹,这是普京外交的核心。这首先是由俄罗斯实力衰退、难以独立构成世界一极的现实决定的,更是由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中国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一极。中俄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成为一极的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选择在政治和战略上接近,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在国际法的框架中加强协调、合作,能够共同制衡唯一的超级大国单极独霸世界的企图。这种新型的大国力量重组趋势有利于保持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稳定,中俄两国互相借重、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中俄在国内与国际领域的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正是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下为两国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温家宝总理曾对开创两国经贸合作新局面,推动两国经贸合作迈上新水平提出了五项建议。第一,深化能源和资源合作,能源合作要向精深加工型转变,带动油气、核电、森林、矿产等资源设备和技术领域合作;第二,深化贸易和技术合作,扩大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贸易中的比重,推进航空航天和信息通讯领域合作;第三,深化金融和投资合作,共同探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第四,深化地方和比邻地区合作,特别要加强振兴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政策协调合统筹规划;第五,深化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合作,在推动建立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等方面紧密合作。
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两国必须通力合作,必须要有新的国际金融秩序,需要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成立新的组织和机构,监管和预防金融风险,推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建设,以保证国际汇兑体系稳定。中国支持俄罗斯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反对将这一问题政治化。俄罗斯对世界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非常重要。普京说,俄方高度重视加强两国务实合作,愿同中方一道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两国企业加强合作,推进贸易、投资、机电、能源、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质量和水平。
对于俄罗斯来说,发展现代化的林业加工生产和增加高附加值林业产品出口是最重要的优先任务之一。俄罗斯对本国和外国公司向俄罗斯林业投资感兴趣。其中的投资来源之一是中国,中国是俄罗斯林业产品的传统大型消费者之一。普京还表示,俄罗斯准备同中国在实施生产大型科技项目上进行合作。他指出,民用航空制造中存在实质性的合作潜力。俄方知道中国有关实施“大飞机”项目的决定。俄罗斯准备与中方就此开展合作,这符合两国国战略合作的水平和规模。
普京还建议在俄中贸易结算中逐步放弃美元,转向使用两国本国货币。他说,建立在美元基础上的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和混乱,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存在困难局面。双方应该考虑完善贸易支付体系,包括通过协调步骤,更加广泛地使用本国货币。普京同时强调,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但进行这样的阶段性过渡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中俄关系已牢固地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以有利于两国人民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出发点,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为载体,以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为驱动,服从和服务于两国发展经济的大前提。这种既关注现状又着眼于长远的新型国家关系,彰显了以合作、对话、互信、互利、发展求安全的新安全观,顺应潮流,符合两国利益,体现了两国人民的意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就是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已经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就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规定的各项原则;中俄关系已经有了有效的机制保证,就是两国元首、总理建立的定期会晤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多边机制。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从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俄关系必将得到大大充实和深化,继续造福于两国和两国人民,并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俄关系的前景

6. 俄美关系发展的历史

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经历了由合作到矛盾甚至冲突,又在冲突 中伴随着协调妥协的发展历程。本人阐述了这一历程。但文章的着 眼点不在于描绘历史,而在于分析历史。分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 面入手:一、影响俄美关系的两大因素: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促 进因素包括国家利益需求、相同的价值观及个人因素;制约因素包 括“冷战”的历史惯性、民族主义因素、传统文化因素。制约因素 使俄美关系产生磨擦和矛盾,促进因素又使俄美关系产生对话与合 作。二、俄美关系的国际影响。冷战结束后,俄美关系不再是主要 矛盾,其影响也非全局性的。但是,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全球力量 的均衡,中亚和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世界裁军进程等诸多领域,俄 美关系都有着重大影响。三、核裁军谈判在俄美关系中的地位。俄 美关系是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核裁军问题是俄美双边 关系中的核心问题,成为维系美俄关系的...

7. 中俄两国的发展关系是怎么的?

在叶利钦执政年代,中俄关系的纵向发展是由“冷”到“热”,虽然也不属于均衡发展,却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在今后的中俄关系中还会持续下去吗?中国无疑希望中俄关系能够朝着友好与合作都能得到加强的方向发展,而且也一直致力于此。普京由于内政外交的需要也会延续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对华政策。但是,从长远角度看,中俄关系的“热度”恐怕不会再进一步“上升”,相反很可能由“热”到“温”。对此,有这样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其一,俄罗斯政治文化的“西倾性”在普京执政以后会越来越强烈。在欧洲大陆,可与法兰西、德意志相提并论的大国就是俄罗斯。然而,在千百年的历史演进中,由于处在东西方的交界线上,俄罗斯始终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即东方国家将它视为西方国家,而西方国家却将它视为东方国家。但从地缘、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东方面前,俄罗斯更倾向自己的西方“出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叶利钦之后的俄罗斯高层领导人,多半为战后出生的一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因此,他们会更注重俄罗斯内政外交与西方的联系,把与西方的交往放在首位。这一点在普京任代总统期间就表现得比较明显了,甚至他自己对此也不回避。无论是国内社会的价值取向方面,还是对外政策的重点方面,普京都把俄罗斯定位在“西方的欧洲”上。 
其二,中国人的“苏联情结”和俄罗斯人的“中国情结”都进入了“终曲”阶段。上个世纪50年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时期,而60~70年代则“反目”时期,80年代又是两国关系恢复时期。不论是哪个时期,好也罢,坏也罢,彼此都在对方心目中“重千钧”,形成了一种“苏联情结”或“中国情结”。经过半个世纪,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怀有这些情结的人越来越少,不仅不再是主流,而且在淡出历史舞台。比如现在的中国,与50年代轰轰烈烈地“全民学俄语”的壮观景象成为鲜明对照的是,现在是“全民学英语”,年轻的大学生成了“寄托”(对考GRE和TOFEL学生的戏称)的一代。骂归骂,恨归恨,中国人不会将留学在美国孩子叫回来送到俄罗斯去或将存在银行中的美元取出换成卢布,俄罗斯人也不会将留学在美国的孩子叫回来送到中国来或将存在银行中的美元出换成人民币。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姑且不论,可是,它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基础。 
其三,与上一条相联系,在信息化时代,中俄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也呈“弱化”态势,而对西方的了解则呈“强化”态势,即通晓欧美的人多,知道俄罗斯的人少,了解中国的人少。对此可以用许多例子来说明,仅就因特网而言,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都是欧美的英文网站。无论中文网站还是俄文网站,实际上都是无法与之相抗衡的。在信息高速传播时代,中俄两国人民却不太容易通过最快捷的多媒体手段相互沟通。 
当然,新中俄关系由“热”变“温”也未必就是坏事,关键能正常、健康地发展,对两国的内政外交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能起到有助、维护和促进作用,这才是最主要的。 
总结下,中俄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欧亚大陆的经济与军事格局,所以,中俄关系的关系目前来看,还是日渐良好和成熟的,而对世界的影响也是颇有利的

中俄两国的发展关系是怎么的?

8. 说明如何看待中俄关系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俄两国合作期远没有对抗期长,中俄在地缘政治上有一定冲突,领土问题上更有很多遗留问题。
中俄两国曾经有一段很短暂的意识形态方面的蜜月期,现在这个共同点没有了,两国关系只是普通邻邦关系。
长期以来俄罗斯的重点放在欧洲,奉行务实、不吃亏的政策,保守倾向是长期主流,曾经对周边国家有较强的支配传统,目前从冷战思维中走出来,但地缘政治斗争又产生了新的矛盾。
未来俄罗斯不会不对中国抱有警惕,在边境和资源问题上会极度敏感。人口很少却占据着地球上大量资源的俄罗斯自我不安全感很强,加之传统,会以保持强大军事力量为主要政策。
单级世界的格局促使中俄两国一段时间内会以互不干扰,小幅合作为主,短期内不会有太深层的发展,也不会爆发太多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