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中国经济的经济学论文

2024-05-14

1. 怎么看中国经济的经济学论文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  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怎么看中国经济的经济学论文

2. 经济论文的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在对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之后,表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经济论文是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的的结论性总结。撰写经济论文目的在于,在经济学、金融、证券、贸易等相关理论指导下,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分别对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公司企业的典型案例等加以深入分析,继而得出理性的结论,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解决方案,不断扩充经济领域的学术理论,扩大经济学研究范围和领域,可以学以致用,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撰写经济论文可以使作者开拓思路,提高认识水平,论文将体现出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同时,一篇优秀的经济论文还可以使作者的学术成果、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点得以展示和传播,与经济学界同仁、广大读者互相借鉴,有助于扩大作者的知名度以及在业界、学术界的影响力。 科学性(实事求是,客观)创见性(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专业性(针对性、专业术语)

3. 经济方面的论文

资本在经济上实现形式的二重性探讨来源:中国论文网(www.paperlw.com)
【摘 要】资本不仅仅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性质,而且在社会生产关系层面中,可以区分为一般社会属性和特殊社会属性。当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特殊社会属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其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剥削收入;当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的情况下,资本的一般社会属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其经济上的实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增值收入。【关键词】资本 二重性 要素收入 剥削收入[Abstract] Capital has not only the dualistic nature both of natural material and that of social relationship, but also can be in detail classified into essential social nature and special one in the respect of social productive relationship. When it i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combined with capitalist system, the special social attribute comes to be the main aspect in its contradiction so that its economic realization displays as exploitation incomes; meanwhile i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system, the essential social attribute of it comes to be the main aspect in its contradiction so that its economic realization shows as incremental incomes.[keywords] Capital Dualism Factor Income Exploiting Income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告诉我们,资本总体属性具有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双重属性。对此,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然而,对资本社会生产关系属性作进一步的解析,正确认识和定位资本社会生产关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本在经济上实现形式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在认识上深化。一、资本总体属性的二重性:物质自然属性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普遍地采取了商品的形式,单个的商品是这种财富的原素形式和细胞形式,它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因此,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逻辑起点。同时,资本主义是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分析商品开始,也完全符合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所以,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马克思从劳动二重性的分析出发,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规律等,从而科学地回答了商品、劳动、价值、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提示了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秘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劳动则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它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因此,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就是价值。从表面上看,商品是一种物品,商品的交换是物品和物品之间的交换;但从实质上看,商品不单纯是一种物品,它还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人们相互交换为别人生产的商品,实际上是在交换各自的劳动。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剩余价值规律,阐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论。可以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以发展了的商品经济作为历史前提。商品内在矛盾的增长和价值形式的发展生产了货币,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任何一个企业,在开始其生产活动时,都必须首先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所以,资本在总体属性上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换言之,资本是生产中的有用物,具有相应的物质形态。这是资本的物质自然属性。资本的物质自然属性是直接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它与资本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直接相关,即同劳动过程的效率直接相关。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的组成部分“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是作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作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社会形式为转移,而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然而,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所有者的目的。资本的所有者并不是自己要穿、要用这些东西。他之所以要生产高质量的某种使用价值,仅仅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的所有者的目的是生产一个比他预付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价值增量或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正因为如此,资本虽然是以资本所有者所拥有的机器、厂房、原材料等形式出现,但是,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本身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只有当它们在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发挥作用,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所以,资本不仅仅具有物质自然属性,而且具有体现在物质上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就不是资本了”。 换言之,资本的社会生产关系属性是与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直接相关的,资本是带来价值增量或剩余价值的价值。可见,资本在总体属性上,一方面,具有不以人们生活与生产为转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具有与所在社会性质相联系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关注的资本属性,不是资本总体属性中的自然属性,而是资本总体属性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属性。

经济方面的论文

4. 关于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论文

下面是一篇会议论文,参考一下吧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改革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教授 

  今天,我讲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二是当前改革情况。纯属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同志们研究参考。 

一、当前经济形势与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在连续三年实施积极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2000年以来,出现了不少新的可喜的变化,总的形势比较好。具体表现如下: 

  1.经济增速止跌回升。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年最高增长率曾达14%以上。由于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从1993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宏观控制,速度随之下滑,每年差不多回落一个百分点,到1999年最低只有7.1%。2000年以来,已经扭转了这种减速运行的局面,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增长8.2%,比上年全年高一个多百分点。 
  2.国内需求全面回升。针对连续几年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情况,从1998年起政府采取了增发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高职工收入、增加假日天数。实行消费信贷。完善社会保障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回升。2000年1一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历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达1.8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增速加快了4.9个百分点。 
  3.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以来,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快速增长,1一11月累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4%,其中出口增长30.1%,进口增长37.4%,分别比上年同期的增速高出20多个百分点。4. 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1一11月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3700多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盈利增长了1.4倍,亏损下降16.3%。 
  5.通货紧缩局面有了缓解,城乡居民收入连续增加。从1997年下半年起,中国开始出现通货紧缩,消费价格绝对水平下降,1998年为1.8%,1999年为1.6%。2000年已基本扭转了这种趋势,1一11月转为上升0.2%。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前三季比上年同期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收入增长8.4%。 

  上述情况,不仅证明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速回升,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而且标志着我们已经成功地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出现了重要转机。不足之处是,目前的经济增速回升,受政策性。外部性的影响较大,有碍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需求不足和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为此,我们决定在第四季度增发500亿元国债,以继续扩大投资和内需,促进市场旺销;加之国际经济看好,出口仍将保持一定增长,以及去年第四季度增长基数较低等因素,将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增长速度有可能达到8%,比上年上升一个百分点左右。到2000年底,第九个五年计划可以全面完成,达到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8%,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达到1万亿美元,每人平均超过800美元的既定目标。 

  对于下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和目标重点,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已经提出了一个轮廓的建议。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制定具体规划,准备在明年初举行的全国人代会上通过后实施。其主要的任务和发展趋势是: 

  1、坚持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求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每年平均增长达到7.2%左右,其中前五年可能略高一些,后五年可能略低一些。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在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居民收入,使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提高。 

  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实施西部大开发,合理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逐步解决城镇化水平长期过低问题,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社会生产力既迅速而又持续的发展。 
  3.深化经济改革,搞好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这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重点是:进一步放开市场,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强化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进一步精简行政机构,转换政府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与此同时,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外商投资环境。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面临引进更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把吸收外资同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银行,保险、电信、外贸、内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开放。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大胆吸收借鉴一切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抓紧清理、修订和完善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外商合法权益,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际规范和我国国情的对外法律体系与对外经贸体制。 

  可以预见,在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中国经济将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以更大的规模向前发展。 

二、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情况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从1957年就开始了,当时主要是在行政管理权限上放放收收,调整隶属关系,虽然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但由于方法不对头,没有取得大的成功。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总结经验,才认识到主要应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看清了计划经济的诸多弊端,提出来要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逐步扩大市场的比重,缩小计划的比重,这才使改革一步一步走向前进。但是,社会主义究竟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或者商品经济,在理论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论,改革也就不可能迈出很大的步子。直到九十年代初,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以后,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在此以前,不少同志还是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但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来,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这样,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才把这个理论问题最终突破,明确提出来,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很不容易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要干些什么?党的十四大规定得很明确,主要要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革。从现在来看,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第一个方面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一个真正的市场,作为整个经济运行的机制。搞市场经济就必须有市场,没有市场就不能成其为市场经济。而且这种市场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不仅仅是商品市场,而是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在内的全面的市场。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市场改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也可以说是在经济改革中取得的最大的进展,商品市场现在已基本建立了。因为有没有市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价格,即价格究竟是由国家规定,还是由市场根据供求关系来浮动。由国家来规定,就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一个模拟市场,所以不能单纯以有没有东西卖来作为衡量市场的标准。过去较长时期甚至最困难时期也有东西卖,有的地方甚至摆得琳琅满目,但不是真正的市场,而是模拟市场,因为价格是国家规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目前变化是相当大的。如消费品价格,在改革开放以前,95%以上是国家计划规定的,现在95%以上已变为由市场决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采购价格,过去几乎百分之百由国家计划规定,现在大约80%(有说85%)以上由市场决定。这说明商品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当然,价格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全部放开,任何国家也没有百分之百放开,有少数价格如公用设施。能源价格等一般仍应由国家控制,但在管理方式上要作一些改变。 

  要素市场主要有两个,一是资金市场,一是劳动力市场,现在看来差距都还很大。资金市场衡量标准是看利率(包括汇率)是否放开,现在看还没有。劳动力市场衡量标准是就业和工资是否由市场决定,这方面目前有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劳动就业和工资基本上已经市场化了,国有企业的劳动力还没有走上市场。 

  第二个方面的改革是企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这是非常根本的。有了市场,但市场是否能很好地运转,取决于市场运行的主体,即企业的体制和机制能不能与市场相适应。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基本上是两种情况:非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已基本上相适应,所以发展得很快,发展得很好,而且是当前经济的最主要的增长点;国有企业的体制和机制与市场经济至今还不相适应,尽管国家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但困难还很大,已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影响整个改革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的改革是宏观管理。基本上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或者说是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建立;另一部分是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的宏观调控手段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过去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采取直接调控的办法。搞市场经济就不能采取直接调控了,要运用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有一部分带强制性的,也只能采取法律手段,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以财政、税收、特别是金融手段为主的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并在宏观经济调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展较慢。主要是政府本身的改革,精简机构。职能转换进展比较缓慢。 

  第四个方面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特别是在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过去的分配,说是按劳分配,但实际上是平均主义的分配,铁饭碗,大锅饭,没有大多的差别现在在理论上已经明确:分配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又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益对,有可能分配,没有效益就没有东西分配。同时还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但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管理等也要参加分配。这些方面目前正在推进。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是能不能达到合理分配、公平分配、保障社会稳定、保持群众团结的一个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问题。这方面过去做得不够,现在正在推进。 

  从以上四个方面,说明改革已取得不小的成绩。正因为改革取得进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的经济面貌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各个领域的改革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比如市场这个环节,商品市场的建立进展后面貌改变不了,而且还影响其他方面的改革,如影响金融体制和劳动体制的改革等。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党的十五大已经明确就是要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具体组织形式就是公司制和股份制。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条是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实质是一部分要转让和退出;一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有了这些指示精神,完全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从现在进展情况看,调整所有制结构快一些,真正按规范的公司制改组慢一些,因为对怎样搞好规范的公司制改组,包括:如何做到股权多元化,如何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如何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制衡机制等,还没有找到一种切实可行和比较成熟的经验,可能还有个探索过程。第三个方面是宏观调控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等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最为关键的是要加快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即政府机构精简和职能转换。现在,大家对机构精简都比较重视,但职能转换很不理想,往往是变了一种形式来控制企业,控制经济。比如过去搞计划经济,是用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来控制,现在这方面确实是少了,指令性计划已不多了。但不少地方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想方设法制造了各种各样的审批项目,干什么都要经过他审批。这是绝对不行的。现在中央很重视这个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深圳对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大多数审批项目都已取消。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企业还是活不起来。而且审批经济比计划经济的透明度更差,可能带来的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问题会更多。所以,职能转换一定要彻底,绝不能改头换面,把原来的计划权变成审批权。第四个方面就是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当前最突出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不快,已经影响和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因为国企改革必然要进行职工下岗分流,但又没有人“兜底”。当然,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难度也不小,如中央去年就公布了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退休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公费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等,这些方案都很好,但落实起来比较困难。最大的困难是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保障基金欠账无法解决。据说这笔欠账至少有3万亿元,要解决困难确实不小。但社会保障制度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的基本保障。必须想办法抓紧解决这个问题。 

  总起来说,我们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快有的慢,落后的主要是要素市场、国有企业改革、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必须下决心加快推进这些方面的改革,使其与其他方面的改革大体相衔接。因为体制就是一种制度,作为制度就应该是规范的和互相之间大体平衡的。不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许多混乱现象就很难解决,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也很难根除。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要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法制,使各方面都依法办事,这是实行市场经济所绝对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必须加快改革,争取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我国建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文是作者在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会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学术报告)

5. 当代中国经济 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计划
  当前,国内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广为流传,那就是把“计划”一词完全贬义化。有些人主张什么都应该市场化,根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宏观调控,政府只要充当“守夜人”就可以了。这种过度摒弃计划的泛市场化观念,很不正常,也是错误的。
  关于计划和市场,其实在邓小平那里就早已经有定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资本主义也可以用。
  强调“计划”,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我所指的“计划”,是在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必须有政府的有效调控干预,对市场的缺陷加以纠正,有必要的计划协调予以指导。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和主要手段,那就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来看待。那么,“计划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和主要手段,是否就不能再起作用了。至少在社会主义整个初级阶段,不能起决定作用,那是再也明显不过的道理。但作为经济制度的“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制度前提下的“计划调节”,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这里说的计划调节包括:战略性指导性计划,必要的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等等。
  计划经济不能完全解决微观效率和企业激励问题。在感受了计划经济的种种问题之后,我们开始逐渐尝试搞市场经济,那时主张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后经过对中外经验的反复思考和研究,逐渐看到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形成市场取向改革的信念,这差不多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的事情了。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历史的必由之路。
  有人评论说,那个时期,我国一批经济学家“皈依”了市场经济。但在“皈依”市场取向改革信念的同时,不能迷信市场。应当重视价值规律,但不要认为价值规律本身就能把一切事情管好,并把一切事情交给市场去管。
  有几类事情是市场所不能解决的:
  第一是经济总量的平衡———总需求、总供给的调控。如果这完全让价值规律自发去调节,其结果只能是来回的周期震荡和频繁的经济危机。
  第二是大的结构调整问题,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消费与积累,加工工业与基础工业等大的结构调整方面。我们希望在短时期内如10年、20年、30年内,以比较小的代价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现代化、高度化。通过市场自发配置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是不能实现结构调整,但这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要经过多次大的反复、危机,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实现。我们是经不起这么长时间折腾的,也花不起这沉重的代价。比如一些影响比例关系的重大工程规划必须由政府来做,反周期的重大投资活动要由政府规划,等等。
  第三是公平竞争问题。认为市场能够保证公平竞争,这是一个神话。即使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也不可能保证公平竞争,因为市场的规律是大鱼吃小鱼,必然走向垄断,即不公平竞争。所以,现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在制定反垄断法、保护公平竞争法等。
  第四是有关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以及“外部不经济”问题。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从企业内看是有利的,但是从企业外看却破坏了生态平衡、资源等,造成水、空气污染等“外部不经济”。这种短期行为危害社会利益甚至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市场机制是无能力解决的。
  第五是社会公平问题。市场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市场只能实现等价交换,只能是等价交换意义上的平等精神。这有利于促进效率、促进进步。但市场作用必然带来两极分化、贫富悬殊。
  在我们引进市场机制的过程中,这些苗头已经越来越明显,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引起了社会不安,影响了一些群体的积极性。对此,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这种现象的恶性发展。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对市场缺陷的弥补作用,更不能少。

当代中国经济 论文

6. 论文—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

今年中国的GDP可能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将达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长“胖”了的GDP。这样的大喜讯经过专家提前“公布”,令中国狭隘的民族主义弹冠相庆,在网络上奔走相告,喜不自胜。超过日本,我们就坐世界第二把交椅了,下一个目标就是超过美国,那就是梦寐以求的大目标临空而降——做世界老大,能不令人高兴么?这就说明,GDP总量与GDP人均完全是两码事。在我们还没有超过日本之前,不妨看看现在是世界第二的日本公民过得有多滋润。2008年日本的人均GDP是42480美元,中国为3260美元(年底汇率),是中国人的13倍多,要缩短这个距离,真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靠外资投资拉动。外资在中国制造了可观的“中国GDP”,但利益却通过商品出口转到了外国,中国 GDP越高,为国外输送的利益越多。诚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在巨大的DGP蛋糕分切中,只要把蛋糕做大,中国总会落到一些好处。我只是提醒,所谓 “中国GDP”并非是一个全归中国所有的东西,也不是一个中国人人得益的东西。
  
    当经济总量的蛋糕做大,而分配蛋糕却严重不公时,GDP越大,人们被剥夺的感觉越强,越发埋藏着社会危机。事实上,中国的贫富两极分化正在加剧。1994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就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7年更是高达0.48。(注:据2007年联合国发布的最新数据,日本的基尼系数仅为0.25)
  
    另一个数据同样可以佐证。2006年,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因为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人均GDP也就成了一个“虚假的繁荣”,如若中国绝大多数人在人均线之下,这样的人均不过是掩盖了多数人的贫苦。我们不需要总量的虚空幸福感,也不需要人均的虚空幸福感,而是要真实的幸福感。
  
    显然,正如某些人所说的,中国算不上强大,而是肥大。肥大不仅没有多少力量,而且还隐藏着诸多的致病的因子。具体到中国经济分析,那就是,中国经济的含金量很低,科技创新不力,经济高增长,靠出卖廉价劳动力和付出沉重环境代价换取。这种隐藏的病因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相继致病了,那就是,我们为了这个“肥大”付出了过高的代价,环境污染、怪病丛生,产品质量安全屡屡发生,国富民未富,弱势群体在为生存而痛苦挣扎。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致力于改变,但任何变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单纯为“中国GDP年内超过日本”举杯相庆是很盲目的。如果我们只沉迷于这样的数字游戏,那么官方尽可以大玩数字游戏,注水、放卫星,把中国弄成一个充气娃娃。要知道,放卫星,亩产十万斤我们都玩过,贻害无穷啊。
  
    其实,中国GDP年内超过日本又不是头一回。清朝,中国GDP在世界上数一数二,远远高于日本,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个中原因很复杂,我以为有一条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中国的GDP虽然很高,但中国仍然是一个穷国,靠茶叶、瓷器赚钱,十分低端。日本GDP虽然不及中国,但含金量十分高,靠大炮轮船赚钱,是一个富国。
  
    据说,在1949年,中国的GDP也高于日本。毕竟,二战后日本是战败国,但是日本的科学技术还在,先进的制度还在,人才还在,所以在战后短短20年时间又迅速崛起。
  
    由是观之,没有建立在一流的制度、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基础之上的GDP,只能是肥大而非强大,是经不起考验的。  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日本和中国,在竞争中结束了2009年。
  中国依旧保持了8.7%的增长率,有望很快将替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日本在这一位置保持了40多年。
  加拿大皇家银行香港分行的高级战略家表示,在2009年,中国很可能已经超过日本,即使没有超过,也会在2010年超过日本。
  1月21日,中国公布2009年名义GDP为33.5万亿人民币,即4.9万亿美元。日本公布的2008年名义GDP为505.1万亿日元,即5.5万亿美元。据预测,日本2009年经济会缩水6%左右,名义GDP有可能会下降到5.2万亿美元。按计划,日本会于2月15日公布该数据。
  日本第一生活研究机构(DaiichiLifeResearchInstitute)首席经济学家称,从名义GDP来看,日本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非常接近。
  另有分析家表示,在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恢复到两位数的增长,并且有望在2010年依旧保持强势,而日本由于持续的通货紧缩和人口减少,很可能在2010年退居到世界第三的位置。如果没有中国的经济繁荣,日本经济将更加萧条,因为中国和日本互为重要贸易伙伴。
  汇率的波动,使得两国经济对比非常复杂,如果日元持续疲软,将加快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步伐。
  普华永道在其近日的报告中预测,中国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而印度会在2030年超过日本,成本第三大经济体。
  由于中国有13亿人口,其人均GDP还远远低于仅有1.2亿人口的日本,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中国人均GDP只有3259美元,世界排名104位,而日本人均GDP高达38457美元,位居23位。
  日本经济在二战后开始快速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曾普遍预测日本会超过美国。但九十年代初期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其经济遭遇了10年发展停滞时期。直至2009年第二季度,日本经济才恢复正增长。但是,由于消费价格下降、公共债务居高不下和国内需求不振等原因,日本经济依旧偏弱。
  而中国自30年前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年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倍。由于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发展也出现了放缓的趋势,但中国政府出台了的庞大的经济刺激措施,使其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开始反弹。

7. 论文--关于经济发展方面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经济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定的基础。我国经济的稳定回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投资呈高速增长趋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也在稳步提高;工业生产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有了一定的调整;物价下降势头得到遏制,价格环比水平开始上涨表明扩内需一揽子政策已经消除了通货紧缩;我国宏观经济下滑势头得到遏制并形成企稳回升态势,全年GDP增长8.7%,保8%的目标已经实现。 
作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有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产业结构将逐步改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消费低迷;农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庞大,40%—50%的劳动力数量只创造国民生产总值的10%,产业结构不均衡,制造业发展比重过大;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失衡。现在只有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我国经济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经济增长效率才会更高,经济才会又快又好地高速发展。第二,经济发展更注重资源和环境 
 尽管我国许多种类的自然资源储量巨大,但人均水平很低,许多指标远低于世界平均值。而且许多新探明的储量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所限而不能为我所用,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会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第三,技术进步,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初步现代化 
    现在我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科技进步将成为推动其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为提高中国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积极引进国外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大缩短了中国各领域技术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第四,扩内需,促进居民消费 
  随着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体制由供给、半供给型转变为市场型,城乡居民特别是城镇居民的住房费用占支出比重将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医疗费用占支出比重也会随着现代体制的改革而有所上升;其消费比重自然会有所上升。第五,投资仍将保持较大规模 
  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但仍需注意几个问题 
  对房地产“泡沫化”的担忧与日俱增。房价上涨较快,投资、投机往往大于消费,虚拟资产的特征就会明显突出;全面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大困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加快提升技术进步贡献率。

论文--关于经济发展方面

8. 关于中国经济的问题

那篇文章太偏激,当然了,现在中国民生多艰,跟中国企业家短视,政府政策的失误,外国的阴谋暗算脱不了关系,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最本质的问题是,中国的生产力不发达,这是千真万确也是那篇文章少有提及的,小岛(中国)居民为什么不能自己生产高科技商品供自己消费,而是必须依靠大岛?以致离开大岛就经济濒临崩溃?这就是生产力底下所致,“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这是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稚嫩的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面对如狼似虎的外国企业简直不堪一击,原有的知名品牌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其结果就是中国工人替外国打工。我见过佛山某工厂,替日本某知名汽车企业生产车灯,一盏灯利润0.2rmb,还要缴税,算下来中国工人能分多少工资?

中国工人穷,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技术,生产能力不高,创造不了价值,别看外国工人有高福利活的风光,虽然外国也有很多低技术劳动者,但他们社会总体生产力高,生产的价值也高,社会财富多了,能惠及的人也多了。

深圳的gdp怎样楼主不必关心,因为有水分,楼主看看全国人均gdp,全球排名一百名以后,掺了水分也就酱紫,可见中国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的物质需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