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哪些产品

2024-05-13

1. 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哪些产品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纺织纱线、摩托车等。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互为双方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区域新经贸合作格局正式形成。自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算起,双方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将经贸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
“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实施以来,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贸易投资额连年增长,2010年至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年均增长9.4%。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6414.6亿美元,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

扩展资料: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大步进展的关键因素:
回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今天取得重大成就既是因为双方共同付出辛勤努力、不断深化合作共识,更是由于双方能够一直秉持以下三种精神:
1、包容共赢的开放精神。
2、平等协商的务实精神。
3、创新探索的变革精神。

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哪些产品

2. 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哪些产品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主要商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纺织纱线、摩托车等。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取得历史性成就。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互为双方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区域新经贸合作格局正式形成。自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算起,双方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将经贸联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
“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实施以来,双边经贸合作进入快车道,贸易投资额连年增长,2010年至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年均增长9.4%。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6414.6亿美元,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

扩展资料: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大步进展的关键因素:
回望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进程,今天取得重大成就既是因为双方共同付出辛勤努力、不断深化合作共识,更是由于双方能够一直秉持以下三种精神:
1、包容共赢的开放精神。
2、平等协商的务实精神。
3、创新探索的变革精神。

3.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达成、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机制化建设等。
落实好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五年《行动计划》和“2+7合作框架”,以明年办好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为契机,推动10+1合作在成熟轨道上稳步前行。将业已启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现有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继续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双方应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达成,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力争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创造稳定、有利和透明的商业环境,扩大服务贸易往来,并在农业、渔业和林业等领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尽早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为构建更为完善的地区自贸体系奠定基础。

扩展资料:
东亚地区的相关情况:
1、双方应乘“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东风,继续推动海上合作。中方愿同东盟加强农业能力建设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建设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探讨建立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携手实现绿色发展。
2、东盟各国支持中方关于举办东盟—中国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活动的倡议,支持2016年确定为“东盟—中国教育交流年”,欢迎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期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尽早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对接发展战略  提升发展水平促进东亚地区永久和平与繁荣

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4.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内容。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自贸区的核心内容,除少数敏感产品外,其它全部产品的关税和贸易限制措施都应逐步取消。二、谈判时间安排。货物贸易谈判从2003年初开始,应于2004年6月30日前结束。服务贸易和投资谈判也从2003年开始,并应尽快结束。在经济合作方面,双方商定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为重点,并逐步向其它领域拓展。三、自贸区建设的时间框架。双方应从2005年起开始降低正常产品的关税,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建成自贸区,2015年与东盟新成员建成自贸区,届时,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实现自由化。四、早期收获计划的主要内容。为使双方尽快享受到自贸区的好处,双方制订了早期收获计划,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税则》一至第八章的农产品)实行降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到零。五、关于给予东盟非WTO成员以多边最惠国待遇的承诺。东盟中越南、老挝、柬埔寨尚未加入WTO。为了帮助这些国家发展,我国同意给予东盟非WTO成员以多边最惠国待遇,即将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适用于这些国家。六、有关贸易规则的制订。中国与东盟将制订原产地规则,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争端解决机制等贸易规则,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正常运转。

5. 2016年中国与东盟有哪些合作重点?

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达成、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机制化建设等。
落实好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第三份五年《行动计划》和“2+7合作框架”,以明年办好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为契机,推动10+1合作在成熟轨道上稳步前行。将业已启动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与现有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继续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
双方应加快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成果达成,提升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力争实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创造稳定、有利和透明的商业环境,扩大服务贸易往来,并在农业、渔业和林业等领域开展经济技术合作。尽早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为构建更为完善的地区自贸体系奠定基础。

扩展资料:
东亚地区的相关情况:
1、双方应乘“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的东风,继续推动海上合作。中方愿同东盟加强农业能力建设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粮食安全。建设环保信息共享平台,探讨建立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发展伙伴关系,携手实现绿色发展。
2、东盟各国支持中方关于举办东盟—中国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纪念活动的倡议,支持2016年确定为“东盟—中国教育交流年”,欢迎中方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期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尽早发挥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对接发展战略  提升发展水平促进东亚地区永久和平与繁荣

2016年中国与东盟有哪些合作重点?

6. 在中国一东盟经济合作中,中国和东盟各自具有的优势分布有哪些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关系、潜力及合作模式选择(农产品贸易视角)》内容简介: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并未取得像其工业品那样迅猛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农业的发展,而这主要是由种类繁多的农产品贸易及非贸易壁垒所导致的。农产品贸易壁垒是致使发展中国家农村发展缓慢、减少贫困计划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如何通过扩大农产品贸易,刺激农产品出口需求从而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成为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建立各种优惠的经贸安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也已成为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一项重要的政策选择。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就必须团结起来,实现南南合作。另外,农产品中有很多产品是工业原料,在我国农业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力图利用贸易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源约束。
中国与东盟近年来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决定在未来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而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就正式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进程正式启动,两大区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利益上的冲突集中体现在农产品上。农业和农产品问题,一直是东亚经济体自由贸易区谈判中过不去的坎。但是,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双方都把农业确定为五大重点合作的领域之一,农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的重点。
中国与东盟同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因而双边贸易关系可能以竞争性为主。但是,对于农业和农产品来说,其生产和贸易结构受气候影响比较大,中国的国土主要处于温带,而东盟国家基本上处于热带,这一农业气候差异导致双方在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从而出现了农产品结构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本文利用出口相似性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验证了上述的假说,并且列出了中国与东盟现阶段处于竞争、互补贸易关系农产品的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产品相似性小于市场相似性,出口产品的差异造成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另外,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各自的总体水平,说明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形式是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两者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互通有无、互补余缺为主的贸易。
在互补贸易关系的前提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农产品潜力应该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文章利用引力模型估计了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的决定因素,并且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已经出现了“过度贸易”,而中国与菲律宾和新加坡农产品贸易仍然表现为“贸易不足”。
另外,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机制条件下,互补的贸易关系应该能够促使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朝着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方向发展。但是,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却没有呈现预期中的发展趋势,而是存在很大程度的波动。两个国家或者区域之间贸易量的波动可以由进口需求效应、结构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三个因素加以解释。中国和东盟农产品总进口的增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者双边贸易的波动;另外,从出口结构调整来看,虽然中国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以适应进口需求变化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中国对东盟进口农产品结构变化的反应度要明显低于东盟国家对中国进口变化的反应程度;从农产品竞争力变化来看,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初级产品的竞争力正在逐步丧失,而东盟国家在此类产品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滑直接导致了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额的增长。为了实证分析三类效应(因素)对于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程度,本文利用了CMS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东盟的农产品出口额增长波动主要是受东盟国家进口需求因素的影响;而结构因素是次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金额增长波动也主要受中国进口需求的影响,但是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是影响中国从东盟进口农产品多少的次重要因素。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东盟双边农产品贸易波动主要是受总进口需求的影响。而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削减关税,最终实现双边的自由贸易将在很大程度上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也即通过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从而对各自总农产品进口需求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本文认为:加强农业领域的合作是缓解中国与东盟农产品波动,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最根本和关键的途径。从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本文认为:目前中国政府积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和合作,推进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并且把农业确定为新世纪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五大重点领域之一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区域经济合作的贸易促进效应直接与合作各方的贸易互补程度成反比,而和贸易保护程度成正比。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关系以互补性为主,而且两者之间现有的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很低,因此,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农产品贸易创造效应不是很明显,从这一点考虑把农业高保护程度的日本和韩国排除在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东亚自由贸易区所应该有的对农产品的贸易促进效应。排除了亚洲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而建立起来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对经济和贸易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存在理论上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缺陷。因此,本文积极主张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三国同时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也即“10+3”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而不是现在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10+1”模式。
最后,基于中国与东盟的具体情况,本文提出了三个可能的合作的领域:粮食生产与贸易、热带农业产业合作以及农业领域的投资合作。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主要靠市场的方法,加大粮食的进口比例和幅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之一。东盟国家是比较可靠的粮食进口来源地。

7. 中国-东盟贸易区特点


中国-东盟贸易区特点

8. 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存在哪些主要的问题

影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政治问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构想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在双方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这表示该贸易区从提上日程的那一刻起就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中国和东盟双方最大的贸易伙伴不是彼此,而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换句话说,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在各自的贸易领域中都不具有主导优势。中国、东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发达经济体的市场而不是彼此,为了促进各自经济的发展,双方在吸引外部的资金上必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竞争。而中国经济和贸易的飞快发展,使东盟担心在国际市场上丢失掉自己本身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所以怎样使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更均衡是中国与东盟在长远的经济合作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影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其他问题:良好的基础建设是合作的基本条件。以交通为例,广西毗邻东南亚,西与越南交界,南以1595公里的海岸线与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是中国唯一一个与东南亚水陆相接的省份,需要陆运和海运。我国云南紧邻东盟国家中的缅甸、越南和老挝,而我国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时,就必须通过这几个国家。但很显然,这些国家和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还不完善,有待于提高。而从中国—东盟贸易区的长期发展来看,中国和东盟的交通条件还需要尽快的改善和加强。
  中国与东盟在文化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东盟而言,泰国、缅甸、老挝和柬埔寨四个国家以佛教为主;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主要信奉伊斯兰教,印度尼西亚更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伊斯兰教人口的国家;菲律宾是一信仰天主教的国家;而儒家文化则在越南和新加坡占主要地位。中国则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在对问题的思考和理解方式上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