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

2024-05-13

1. 《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

《射雕英雄传》以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这段历史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国与蒙古两大强敌的斗争,充满爱国的民族主义情愫。
该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作品最初于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报》上连载,后收入《金庸作品集》中,连同后来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一并,被称为金庸小说的“射雕三部曲”。
据金庸自述:写《射雕》时,他正在长城电影公司做编剧和导演,这段时期中所读的书主要是西洋的戏剧和戏剧理论,所以小说中有些情节的处理,不知不觉间是戏剧体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疗伤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剧的场面和人物调度。
作品影响
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射雕英雄传》是影响最大、读者最喜爱的作品之一,被公认是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模式、新格局与新时代的一部作品。同时,他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与艺术的继承者,因而《射雕英雄传》被认为是金庸小说的创作真正取得成就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

2. 射雕英雄传的文学手法

金庸小说叙事结构不拘泥于现成的叙事模式,而是不断地进行创新改造。小说的结构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图式、一种骨架,相当于建筑中的立柱横梁,使整部小说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向世界发话。一个结构往往包含着若干可以解读却又难以一时解读甚至长期解读不尽的文化和审美的密码。金庸小说所展示的意义世界,藏着一些思想结构,文章运用叙事学原理,将金庸作品中最基本而又共通的意义一一还原出来,按其小说组合要索的变化列成模式,多层次分析了金庸小说的三维结构形态。金庸继承并改造传统叙事模式,使陈腐的叙事模式表现出新的内涵,透过纷纭复杂的情节,贯穿其中的是金庸小说的三个母题:寻找自己——爱的困惑——归隐情结,形成一种主导性模式——“生存模式”,作者有意识地揭示人类的生存处境,其作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金庸小说最动人处在于具有多重内涵的悲剧描写:选择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环境要素以渲染悲剧气氛,让人物从命运、爱情、性格、人性诸方面去演绎悲剧人生;以“故事中的故事”的独特性情节设计形成双重悲剧;“假喜剧”的悲剧形式的选择……这些是对传统武侠小说的根本性突破,甚而是对悲剧本身的突破。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生悲剧是在人性与社会性的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因为成因的不同可以分为人性悲剧与社会悲剧两类。金庸武侠小说经历了一个自然的“反武侠”发展过程,反映为他对包括武侠人物身份和武侠小说主题的认识的渐变,是从传统文化之侠到无侠、非侠的对侠的否定,“反武侠”的实质,既包含他对自我和传统文化的否定,也包含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反武侠”的结果,是“后金庸”武侠小说的衰落。从武侠小说文类的内部因素包括时代背景、人文信仰、人性因素、象征色彩等方面进行变革提高,从外部因素包括武侠文类的杂合性与边缘性、对武侠小说作者的要求入手,武侠小说这一文类仍然是有前途的。金庸小说的特点:一是丰富性,多种多样,包括了古今中外各种小说回目的形式;二是创新性,用诗、词做标题,这在古今小说回目中少见。金庸创作经由对于主体性的怀疑而获致宽容多元价值的后现代性立场;由此,儒、道、佛及现代性文化价值并存于虚构的江湖世界,在对峙、交谈、相互解构中明晰地敞亮各自的意义和局限;进而,尊重边缘话语的存在意义破除了对于一切中心价值强制性统治的迷信,肯定了人类生活摆脱异己价值看管的狂欢状态的内在诗性。 以虚构写真实《射雕英雄传》中,即便金庸如何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但从本质上来说,小说依然是文学虚构的产物,无法巨细靡遗地刻画出当时历史的每一处角落。首先看“郭靖”这一人物。历史上确有此人。据《宋史·忠义传四·郭靖》记载:有郭靖者,高桥土豪巡检也。吴曦叛,四州之民不愿臣金,弃田宅,推老稚,顺嘉陵而下。过大安军,杨震仲计口给粟,境内无馁死者。曦尽驱惊移之民使还,皆不肯行。靖时亦在遣中,至白厓关,告其弟端曰:“吾家世为王民,自金人犯边,吾兄弟不能以死报国,避难入关,金为曦所逐,吾不忍弃汉衣冠,愿死于此,为赵氏鬼。”遂赴江而死。这件事发生在1207年,而《射雕英雄传》中写的就是自1196年始到1221年结束,从这一点看,时间上是符合的。只是这个侠义人物死得太早,在他死后十几年,成吉思汗才率军西征。因此,历史上真实的郭靖并不像金庸笔下的郭靖那样风光八面, 在蒙古大军西征中立下的汗马功劳更是子虚乌有, 此“郭靖”非彼“郭靖”。但可以确认的是,《宋史》中这位“郭靖”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形象与《射雕英雄传》中老实木讷却勇猛担当的“郭靖” 形象倒是如出一辙。显然,“郭靖”这一人物本身具有部分历史意义的真实,同时也具有金庸主观创作后的虚构性。另有一例, 在小说的最后,成吉思汗与郭靖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两人在草原上驰骋: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成吉思汗一生自负,此际被他这么一顿数说,竟然难以辩驳,回首前尘,勒马回顾,不禁茫然若失,过了半晌,哇的一声,一大口鲜血喷在地下。郭靖吓了一跳,才知自己把话说重了,忙伸手扶住,说道:“大汗,你回去歇歇。我言语多有冒犯,请你恕罪。”成吉思汗淡淡一笑,一张脸全成蜡黄,叹道:“我左右之人,没一个如你这般大胆,敢跟我说几句真心话。”随即眉毛一扬,脸现傲色,朗声道:“我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依你说竟算不得英雄?嘿,真是孩子话!”在马臀上猛抽一鞭,急驰而回。当晚成吉思汗驾崩于金帐之中,临死之际,口里喃喃念着:“英雄,英雄……”想是心中一直琢磨着郭靖的那番言语。在《射雕英雄传》中,成吉思汗当晚就驾崩了,与书中时间点对应,在1221年。而实际上历史记载的成吉思汗驾崩是在1227年, 金庸让他早死了6年。能确定的是文学创作正是在文学与历史的这种虚实交错的盘根错杂中而产生。假若小说中成吉思汗与郭靖对话之后并无任何举动, 这一段对话充其量也就是小说中为情节服务而存在的许多虚拟对话之一。但金庸故意借郭靖之口,批判成吉思汗杀戮好战,并虚拟了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节——成吉思汗本身重病,听了郭靖之言,茫然若失,病急攻心,当晚驾崩。这就使得郭靖的这一番言论格外惹人重视,尤为凸显犀利与分量之重。在金庸看来,暴力与杀戮不该是英雄之举, 而只有在郭靖口中,“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寄托着他心中的英雄主义。显然,虚构郭靖与成吉思汗的对话目的也在此, 金庸在塑造着他内心认可的英雄。  身体叙述策略金庸小说最常用的“身体叙事”策略是以“弱”写“强”,该叙事方式颠覆了人们对侠客身体的惯常想象,增加了不可预测性,解放了侠客的身体,让高强的武功不再仅仅寄身于“相貌堂堂”的躯体之中,各种身体形象都和武功产生了紧密联系,使读者与侠客身体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武功的高低与身体的“高大强壮”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那些“肌肉猛男”往往是武功较低甚至不堪一击的。武功真正高强的侠客往往瘦小斯文,甚至老弱病残,他们以“柔弱胜刚强”的深刻反差。金庸小说中侠客身体“弱”的表现有四种:第一是矮小瘦弱的身体。这似乎与高超武功无缘,但在金庸那里却偏偏武功高强,这种打破读者惯常思维的“陌生化”策略,在金庸小说中十分常见。金庸大量使用了这一叙事策略,说明这是一种自觉的叙事机制。这种叙事策略断绝了身体与武功之间的简单对应而让人不敢“以貌取人”,解构了日常定式而大大加深了人们对侠客的印象,使侠客世界增添了一份神秘。第二是残疾缺废的身体。成为大侠并不一定需要身体素质的“天生异禀”,残疾缺废同样可以成为武林高手。这也是金庸处理侠客身体的一个叙述策略,同样是以强烈反差来丰富侠客的身体。残疾缺废的武林高手很多,如洪七公、梅超风等。侠客们残而不废,残疾人同样可以独霸一方,练成独门武功。第三是疾病缠身的身体。一些武功高强的侠客却总是病怏怏的,都总是“一副病象”。武林高手却“满脸病容”,让人们对身体与武功之间的诡谲关系不敢轻易下判断。病怏怏的身体与惊世骇俗的武功结合在一起,出乎意料地消解了读者的习惯思维,增添了侠客武功的神秘莫测感和身体的吸引力。侠客就像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样,使得侠客叙事亲切化、日常化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叙述”。日常可见的“平常身体”与“不平常”武功之间的关系,让读者在熟悉中品味陌生,感觉伸手可触却又遥不可及。英雄凡人化、凡人英雄化是《射雕英雄传》的一种美学效果。第四是与“武”相对的“文”。金庸笔下有很多“书生”侠客,书生的惯常形象是斯斯文文的,与侠客相去甚远,但在金庸笔下偏偏是侠客,外表清雅而武功高强,让人不敢小视。《射雕英雄传》“江南七怪”之一朱聪,是书生型侠客。书生的文雅外表与强悍功夫形成鲜明对比,让侠客的身体又一次变得让人震撼,身体的层次更丰富曲折,“文”与“武”以身体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好处是引起读者的惊叹之情,以反差使读者不由得“停顿”一下,调动读者积极阅读的主动性、创造性。武功对身体的“背叛”所产生的张力,大大激活了对侠客世界的超越性想象,身体不再是武功的直接表意符号而有了“文学功能”,成了对压抑的反抗与自由的叙述。这些“反常”的叙述,既是一种解构,也是一种建构,解构惯常的简单对应,建构新的复杂关系,既是对武侠神秘性的解构,又因身体与武功之间的不对称建构了新的神秘。当然,身体本身的高大威猛自然是侠客的先天优势,更容易在江湖立足。俗话说“一力降十会”,强壮身体与高超武功的“强强联合”自然更有大侠风范。虽然身体本身的先天条件并非成为侠客的前提,但金庸也不会刻意回避、抛弃高大威猛在侠客身体中的地位,如果那样反倒不真实了。金庸笔下高大威猛型的侠客也相当多,这使侠客的身体叙述显得更自然真实。《射雕英雄传》郭靖、黄药师、欧阳锋都是魁梧异常。高大魁伟型是金庸众多侠客正常身体形态的一种,是一种正面叙事,是一种明写、实写,相当于“破”中之“立”、“逆”中之“顺”,顺应了读者对侠客身体的惯常想象。有正有反,有破有立,叙事层次因而更丰富。 “美”的身体侠客身体叙事中的最耀眼之处是大量的女侠,女侠在江湖的行走使侠客的身体世界变得万紫千红,改变了侠客身体世界的结构。从武侠小说发展的历史而言,女性侠客的出现,整个影响到江湖结构上的体质改变,主要是注入了柔情的因素,这不但使得江湖的阳刚气息得以藉柔情调剂,更连带影响及英雄侠客的形貌与性格的描绘。大量女性美丽迷人的身体,改变了侠客世界男性主宰的身体结构,减缓了紧张的气氛,多了一层浪漫色彩。女性在金庸小说中是真正独立的侠客,而不是装饰的“花瓶”,不是武侠世界的“她者”,不是单纯用来“养眼”的美女,也不是用来吊人胃口的陪衬。一些女侠甚至比众多男侠还要有魅力,她们不再是边缘而是中心。金庸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的女侠客柔美身体里的无限能量,叙事重心向女性倾斜,众女侠在武侠世界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金庸对武侠小说叙事转变的巨大贡献。既然是美女型侠客,自然有万种风情。柔美的身体之中蕴含着高强的武功、善良的心灵与智慧,使侠客的身体世界多了一种圣洁的美丽,成为武侠世界最美的风景。把美女与武侠结合得如此生动自然,给读者无限的想象、愉悦与美感,这是金庸小说最成功的魅力所在。自金庸小说的女侠叙事开其端倪,女性从被动者走向主动,从欲望客体成为叙事主体,女性第一次真正成为武侠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是对女性的一次武侠大解放,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也不能否认,金庸小说中总是“梦中情人”一样的美丽女侠,某种程度上也是男性眼光中对女性的另一种“想象”叙述,也有一定的“美化”因素。 “善恶”的身体金庸小说侠客身体叙述的另一个策略是斩断了身体与善恶之间的单一定向关联,使善恶和身体之间失去了必然联系而变得复杂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好人好貌的“道德身体”。金庸在侠客的身体叙述中避免了简单的善恶对应与叙事者直接的道德“评述”,没有直接充当“审判官”的角色,这使得叙事视角更隐蔽,叙事更自由,人物形象可塑性更强。而且,这种叙事让读者产生的感情不是那种单纯的情感,而是混合的复杂情感。这种手法在金庸那里用得很多很纯熟。在金庸对侠客的身体叙述中,当然也有恶人与恶相的对应。恶人恶相的对应在金庸那里不是主要的,大量恶人长得非常美丽,善恶美丑之间产生强烈反差,给读者极大的冲击。男的儒雅,女的娇美,善恶与身体形象之间形成了多重的错综复杂关系,去除了符号化的模式,身体信息具备了多重隐喻性,读者有了更多回旋想象的余地,因而更有审美价值。更进一步就文化伦理而言,在某些历史条件和文化条件下,由于社会公正的缺失,黑社会就和一些亚文化形态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有限度和有条件的“私力救济”方式,并因此而被美化”,金庸小说的身体叙述手法,将善恶反转与侠文化的善恶反转形成同构对应,就避免了全知全能的伦理判断,在叙事伦理边界的模糊中获得了更好的叙事与审美效果。斩断身体和善恶之间必然联系的叙事还有一种:侠客的身体本身是模糊的,其武功出神入化,天下皆知,但身体却没有什么交代,留下无限“空白”与想象空间,等待读者自己“具体化”想象,那些侠客的身体如何“强”、如何“善”等等,成为一个个“召唤结构”,上升为一种叙述策略。大量重要侠客的身体叙述简单,绝非作者疏忽大意,而是叙述策略之一。例如,郭靖的身体本身是模糊的,只能从只言片语中想象他们的“高大强壮”。这些“身体空白”型侠客延缓了叙述时间,增添了阅读曲折,金庸笔下不少侠客的身体都采用了该叙述方式。最主要人物的身体“空白”犹如中国书画里的“留白”,相当于“暗”写、“虚”写,举重若轻,像磁石般吸引读者自己去完善、补充、丰富和想象,在虚实相生中形成与读者之间的“对话”,充分调动读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去品味故事。 “易容换面”的身体金庸小说身体叙述还有一种策略,是本来波澜不惊的身体形象通过面具、易容术等乔装改扮的频繁使用,通过前后出人意表的突然变化,超越读者的“期待视野”呈现出惊人的效果,让平淡的身体产生悬念,使身体形象成为故事情节。黄蓉曾经易容换面过,从“乞丐”变“美女”,揭下一层面皮之后竟是“武林中美人”,通过颇具戏剧性的处理,使读者产生跌宕起伏的感情,简单的身体形象竟也成为悬念,身体形象本身的变换牵动着读者,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但又具有“合理性”。在这种看似“不可靠”的叙事中,加深了读者对人物的印象,成为故事情节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产生了自然又奇妙的效果,让读者留下最美好的记忆。金庸通过身体“聚焦”方式的多样化,尽可能增加叙事层次,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通过丰富的叙述策略,延缓了简单身体交代的节奏,增加了身体叙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展示了身体的变化,使侠客的身体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身体叙事不仅和武功、情节等联系在一起,更是成功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的必备环节,避免了雷同,增强了个性,把侠客从类型化通俗形象提升为丰满的文学形象,是金庸小说的一大成就。金庸小说身体叙述上的匠心、技巧与艺术性,提升了武侠小说的文类品格,使之在情节的传奇性、武功的深奥性、侠义精神的感染性、文化的浸染性、人情世态的现实性等等之上,开拓了武侠小说的空间。金庸小说的文学性成就是卓越的,其身体叙事策略就是这种卓越文学性成就的表现之一。  《射雕英雄传》是一本极成功的小说,郭靖是一个出身农家的朴实少年,生性质朴。郭靖似乎是正统道德观念及传统侠义精神的化身,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发自自然内心,“郭靖”这个人物的真实感,大部分来自他朴实而真诚的特质。郭靖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武功犹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标便十分明确:做个好男儿,为父亲报仇。“报仇”这个观念,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来说,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郭靖“报父仇”的目的,是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郭靖的道德观念不是从高深理论所得来的,而是基于一些十分平常的信念,例如尊长的吩咐必须遵从,答应了人的事一定要做。对朋友要忠心,不能贪生怕死。不可欺骗人。不可贪人钱财等等。“为国为民”,就是从这些简单平常道德观念而来的理想,没有什么难懂之处。郭靖的不平凡,在于他由始至终毫无犹豫地忠于自己从小培养成的道德信念。聪明人在道德问题上往往摇摆不定,愚钝的人反而坚定而意念明确,郭靖生性质朴,他在道德抉择上也异常清楚,这是符合实情的。他在华筝公主与黄蓉之间,选择了跟华筝成亲而舍弃黄蓉,黄蓉凄然问他原因,他就是说:“我是个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答允过的话,决不能反悔。可是我也不打诳,不管怎样,我心中只有你。”郭靖的笨拙反而是他令人信任敬重的根由。郭靖有一段发展及成熟的过程,小郭靖蕴涵成熟的郭靖,他的个性及道德伦理基础也始终不移,但是他透过经历,从被动变为主动,他的道德价值也由外来的规戒演变成他自己的处世原则。他在华筝及黄蓉之间的抉择,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郭靖开始时是想,尊长为他规定了的事必然是对的,所以他必须娶华筝;但是按照父亲的遗命,郭靖要跟杨康好,而按照杨伯父的遗命,他得娶穆念慈为妻;这些事显然是不能做的,那么尊长为郭靖规定的事就一定对了。郭靖想到“答应了人的事决不能反悔”,他就毫无疑问了。郭靖答应了娶华筝,他一定要实践诺言,这个例子是个清楚的转折点,郭靖由服从尊长的被动道德层次,进展到自己承担自己言行的后果的主动层次。这个例子的一个有趣之处是,在“尊长规定”与自己内心感情倾向两个准绳之间,他选择了内心感情倾向,他不肯为“别人的几句话”而跟黄蓉分开;但在自己的感情倾向与道义责任之间,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义责任。郭靖的政治醒觉,跟他的武功一样,全是经他努力,一点一滴积聚至充盈处,终于水到渠成,起初,他最大的责任不过是为父亲报仇,为七位师父争面子,好好打赢杨康;但是随着经历与见识的增长,他渐渐体会到正邪之间的斗争。国家大事及民间疾苦需要有人承担解救。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领导了蒙古人抗金战事,经过这番经历,随后又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郭靖不再是“傻小子”,他终于确立了“为国为民”的终生目标。郭靖是人,他是有缺点的,这无损于这个人物的成功,反而令他更有真实感和亲切感。郭靖这个人物能够写得成功,起码有一半是因为有黄蓉的烘托,没有黄蓉的活泼古怪,郭靖的愚钝必然沉闷之极;不是黄蓉,郭靖的经历不可能这样新奇有趣,黄蓉是小妖女,郭靖是大好人,黄蓉听郭靖的话,但是没有黄蓉,这个大好人许多事情都解决不了、弄不明白。最重要的是,是黄蓉这小妖女使他能做大好人的。他没有哄洪七公教他武功,是黄蓉哄他;他可以只顾悲痛,不去想是谁在桃花岛杀了他五位恩师,黄蓉自己会为自己及父亲雪冤,然后仍对他好;他可以顾全恩义确定娶华筝的诺言,黄蓉不管什么婚姻之约,继续跟他一起,若非黄蓉道德观念随和,事事以他为重,郭靖的坚守原则就没有那么易办。若说郭靖这个人物有何缺点,那就是他太幸运了,似乎他能做他的道德完人,是因为运气使他不必付出太大代价,正因如此,他后来的道德专制,也就更令人不大信服。 社会各界名流对靖蓉恋的点评:1、香港作家项庄:郭靖是拙而真,黄蓉是巧而真,他们都是绝代之人,是绝配!2、内地金学家陈墨:在金庸的小说中,最为读者赏识和推崇的爱情故事莫过于射雕中的靖蓉配了。他俩被认为是人间最佳配偶,最幸福美满的姻缘。3、北大教授孔庆东:靖蓉恋被认为是金庸小说里最标准经典的爱情,纯真浪漫,引人入胜。黄蓉是金庸笔下最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郭靖和黄蓉是金庸笔下的“正格”爱情,英雄美人式。4、佚名:黄蓉是金庸武侠小说甚至所有武侠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极品。5、内地学者费勇,钟毅:黄蓉之看中郭靖是真正的慧眼识英雄,他们是金庸作品中最幸福圆满的一对,堪称天下有情人的典范!6、内地学者幺书仪:靖蓉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命理想境界的追求和赞美!7、台湾作家三毛:至拙配至巧,竟也天成!8、台湾学者曾昭旭:是美满爱情的正格。9、台湾学者苏嶝基:这对小儿女,一个耿直木讷,一个聪慧乖巧,他们在张家口邂逅相遇订交,终至彼此相爱而结为夫妇,从一开始他们的爱情就极为真挚感人。10、香港才女林燕妮:黄蓉是标准的解语花。金庸笔下的女人,我最喜欢的便是黄蓉,有人不封她为“绝品”,也许是太有现实生活代入感之故,想想这样的女人,绝对瞒不过,越想越怕,故此踢入冷宫。 我爱黄蓉,既因她巧,亦因她真,除了巧和真,她又是个十分有趣的人,男人娶她为妻,包管一辈子不会闷。小龙女虽好,不过言语单调,其闷无比,假使我是男人,我会远远地欣赏她,而不会娶她。到底,“情深一片”,是什么东西啊?日日夜夜相对,也得有点生活情趣才成!象黄蓉,那便很多彩多姿,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她够聪明跟你一块儿去想,平日无事,她又不会让一天白白地过,逗逗你,撒撒娇,吃吃醋,玩玩“煮饭仔”,捏个靖哥哥捏个蓉儿,用一千种方法告诉你她爱你、在乎你,我说她才是标准的解语花。11、作家倪匡:在《射雕英雄传》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黄蓉了。可以讲黄蓉是《射雕英雄传》的灵魂,如果没黄蓉,小说情节就无法展开,人物性格也难发挥。金庸写黄蓉这一个角色时用过很多、很曲折的笔法来表达这样美妙的人物,写得非常之成功。12、导演徐克:如果用如今的口吻来形容黄蓉这人的话呢,就应该是女强人。因为她除了聪明伶俐之外呢,在金庸写这个人物的时候呢,有写到她又可以入厨房,又可以上大台,又可以入厨房,就是煮菜煮得好之外,好多的大场面,她都出现的话也毫不逊色。这样这个人物来讲,在如今来讲就是所谓“女强人”了。13、作家董千里:黄蓉这个角色呢,又聪明又美丽,眉角眼梢充满灵气。我给她八个字“静若处女、动如脱兔”。

3. 射雕英雄传的文学地位如何呢?

这是武侠小说,消遣品,虽然我们非常尊敬金庸先生,但我们还是认为,先生的作品文学价值并不很高。
至于文学似乎地不存在神马地位,讲地位的那是官场。讲究排位学。从排位显地位,历史十分悠久。比如有十位副市长,一起岀场都是有顺序的,不能乱来。

射雕英雄传的文学地位如何呢?

4. 今年是古龙年.古龙为什么不能写进文学史?而金庸可以'入史'《射雕英雄传》编入在人教版。这两位武侠大家...

古龙首西方文学的影响较深,他本人对侦探,悬疑,非常规人性很感兴趣,所以,在他的作品里面,他的故事主角大部分是性情中人,不拘小节,且对话相当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对于情节的设计从一开始就扣人心弦,故事在发展中将悬疑慢慢深化,在解开一些迷团的同时制造一些新的谜团,引人入胜,在结尾处峰回路转,真像大白,让人不得不佩服古龙的心思缜密。古龙的作品一般模糊历史背景,而且在对决时大多数一招定胜负,减去了繁锁的过程,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古龙作品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的作品表现也不同。
古龙作品中个人较喜欢的是多情剑客无情剑,梦留香传奇,天涯明月刀,九月鹰飞。。。。。
金庸古典文学及史学的造诣相信是博大精深,所以他的作品相当注重历史背景,往往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穿插虚拟的人物,但结合得恰到好处,且开篇凝重恢弘,盘枝错节,构思巧秒,故事人物个性鲜明,坏就是坏,好就是好,没有太多灰色地带,只是他的作品以传统的写作手法为主,在篇幅上不显紧凑,基本上你可以分析到故事大致的发展趋势,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也有点像共产党,一口的套话,口号多,远不及古龙幽默,但从文学和造诣上来讲,确实算一代宗师。

5. 如果不得诺贝尔奖,在文学历史上金庸和莫言谁地位更高?

如果不得诺贝尔奖,在文学历史上肯定是金庸的地位更高,因为金庸曾写下过很多著作,例如 《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等等,这些经典都是后世难以超越的,莫言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作家,但是莫言和金庸是两种风格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很优秀,但是要说对后世影响最深还得是金庸,他的作品被翻拍成多个版本,并且都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有句话说得好文无第一,谁的地位更高谁的作品更好,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自己更喜欢哪一种风格,反正我是更偏向于金庸,金庸所写的都是通俗文学,他更符合大众的口味,也能抓住人们的心理,而莫言的作品更倾向于评判、责问,他主要是想引起读者们的反思,是一种能够发人深省的文章,不过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并不是谁都可以看得懂的。

而且诺贝尔奖是属于西方国家的奖项,由于文化的差异,评判标准也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所以就算金庸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也不代表他的作品不好,只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一样而已,西方文学更喜欢莫言这样的作品,而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觉得金庸老先生所写的文章也未必是西方文学所能理解的。

所以不要纠结于谁的作品更好,谁的地位更高,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很厉害的,无论是哪一个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所以只要懂得欣赏,那么他就是最好的,金庸老先生现在的年龄已经非常大了,但是依然坚持文学创作,这种精神才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如果不得诺贝尔奖,在文学历史上金庸和莫言谁地位更高?

6. i经典no.10文学中射雕英雄传是属于生长模式吧

生长模式,掌阅书虫答案

7. 射雕英雄传》原著小说成书于哪一年

《射雕英雄传》又名《大漠英雄传》,是“射雕三部曲”之一,下接《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它的发表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
         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场景纷繁,气势宏伟,具有鲜明的“英雄史诗”风格;在人物创造与情节安排上,它打破了传统武侠小说一味传奇,将人物作为情节附庸的模式,坚持以创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为中心,坚持人物统帅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发展需要及其内在可能性、必然性来设置情节,从而使这部小说达到了事虽奇人却真的妙境。
       本书最初连载于1957~1959年的《香港商报》。现收录在《金庸作品集》中。
出版时间最早应该是1959年。另外,射雕英雄传(全二册《海峡》增刊)1984年出版的是内地最早的版本。

射雕英雄传》原著小说成书于哪一年

8. 射雕英雄传的历史背景是?

《射雕英雄传》主要发生在宋朝。两个主人公的名字郭靖和杨康即是代表勿忘靖康之耻。 
   宋(960~1279)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后由赵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开封建国,1127 年政权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灭亡。习惯上称1127年前的宋代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代为南宋。
   蒙古南侵始于宋端平二年(窝阔台汗七年),即公元1235年。(事实上1234年宋理宗欲趁蒙古灭金大军北归,收复三京,却被蒙古所败)1235年蒙军便对南宋兴师问罪。蒙古军分路进攻四川与襄汉,被击退。三年,蒙古军再攻四川,绝大部分州县失陷。蒙古军又占领襄阳。淳佑二年(1242),余玠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 ,屡次击退蒙古军的侵扰 ,但未能恢复全蜀。宝佑六年(1258),蒙哥汗大举侵宋,兵临合州钓鱼山城下,开庆元年(1259),宋将王坚率军民死守钓鱼城重创蒙古军,蒙哥战死于军中(该年8月,蒙古军中痢疫盛行,蒙哥亦染此病,被迫回师,10余天后死于合州钓鱼山下)。贾似道私自暗中求和,愿意向蒙古称臣纳贡,双方划长江为界。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的忽必烈已知蒙哥汗死讯,急欲北返,争夺皇位,遂答应贾似道的议和条件而撤兵。
   《射雕英雄传》中后期的战争主要是描述宋元战争史上的襄樊之战。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刘整、阿术等率军围困襄阳和樊城(今湖北襄樊)。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泽前往规划。蒙古军在襄、樊四周修城筑围,封锁汉水,控扼水陆要冲;造战船,练水军;并屡败南宋援军。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师援襄,屡战不利。襄、樊长期被围断援,供饷困难。而宋度宗和权相贾似道却无心援救。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驻郢州(今湖北钟祥),于襄阳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张顺、张贵为都统制。五月,张顺、张贵率舟师顺流而下,冲破元军拦截,抵达襄阳。激战中,张顺牺牲。张贵入襄后,派人潜回郢州,郢将与之约定派军驻龙尾洲接应。至期,张贵率军突围,但龙尾洲已为元军所据。宋军仓卒接战,大败。张贵重伤被俘,至死不屈。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元军又攻襄阳。二月,宋将吕文焕以襄阳降元。
   1278年张世杰和陆秀夫拥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退至南海中崖山(今广东新会市南海中)。祥兴二年,元水军向崖山发起猛攻,陆秀夫抱幼帝赵昺投海而死,南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