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怎么生长的

2024-05-15

1. 鱼是怎么生长的

  鱼类生长发育阶段大全鱼类的品种实在是太多了,不同的鱼儿外形不一样,体型大小不一样,身体颜色不一样,当然其寿命的长短也会不一样。但是每条鱼儿同样都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不管是寿命长还是寿命短的鱼儿,其生长发育都是类似的。
  首先,当然是鱼儿的仔鱼时期。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在开始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前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后期: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随后鱼儿的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出现。
  其次,鱼儿便开始进入稚鱼期,这是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始出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第三,鱼儿此后则进入幼鱼期,这个时候鱼儿具有与成鱼相同的形态特征,但是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所以也处于性未成熟期。
  最后,鱼儿当然是进入成鱼期,从此次初次性成熟一直到鱼儿衰老死亡。
  以上则是鱼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当然,不同品种的鱼儿,每个时期的生长发育周期都是不一样,但是其生长发育的规律也还是比较类似的。

鱼是怎么生长的

2. 鱼是怎么生长的?

在养鱼生产中,只有提高鱼类饵料的适口性、摄食强度和饵料利用率,才能降低生产成本,经济收入才会增加。现介绍四种提高鱼类生长速度的方法。  添加艾叶艾叶是一种分布极广的植物,含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各种必需的氨基酸、矿物质等。据试验,在饲料中添加5%的艾叶,可使池塘饲料的一龄鲤鱼增重率提高15.4%~22.4%,同池饲养的鲢、鳙鱼的生长率也有显著提高,网箱养一龄鲤鱼的增重率可提高14.5%。  添加蚯蚓蚯蚓含有粗蛋白50.4%~65.8%,氨基酸种类齐全,尤其是限制性氨基酸、且富含维生素。因蚯蚓肉有一种特殊气味,易引诱和刺激鱼类食欲。在配合饲料中添加5%的蚯蚓,可显著降低罗非鱼的饲料系数,且提高经济效益74.5%。在配合饲养中添加7.14%~10%的干蚯蚓,可使鲤鱼生长速度提高63%。  添加维生素维生素C:在饲养鲤鱼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700毫克维生素C,在饲养鳗鱼时,每千克饲料中添加500毫克维生素C,增重效果十分显著。在鲶鱼每千克饲料中,添加60克维生素C,可使鲶鱼日增重提高50%,节约饲料29%。维生素E:在鱼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使每千克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达到40毫克到70毫克,可使鱼日增重量提高10%以上。  添加光合细菌光合细菌用于鱼类、对虾、河鳌、贝类饵料添加剂,成活率提高45%~70%。用于淡水鱼类苗种培育成活率提高6.53%,生长率提高15.2%,增重率提高25.2%,饲料系数降低25.96%。用于鳗鱼养殖,增重率提高10%,且抗病能力提高。其使用方法为:①饲料添加。光合细菌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时,可将扩繁好的光合细菌菌液喷洒于饲料中拌匀即可,菌液用量为投喂饲料量的1%,现配现用。②水体喷洒。水体喷洒适合改良水质、防治鱼病和培养优良藻类时使用。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将扩繁好的光合细菌用池水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光合细菌菌液5~10毫升,每毫升菌液应含光合细菌的数量为10~15亿。施光合细菌的次数根据水质情况确定,水质好可每隔15天施1次;水质较肥,水质较差,特别是饲养后期的高产池,应每隔7~10天施1次。扩繁好的光合细菌应尽早使用,常温贮存不宜超2周,且禁止使用金属容器存放。

3. 鱼的进化过程

在脊椎动物5大类中,鱼类是最低等的,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也最早。我们对现生鱼类都较熟悉,但对地质史上的早期鱼类、以及它们如何进化为现生鱼类,就比较生疏了。让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向前追溯。现知最早的鱼类化石,发现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地层中,但只是一些零散的鳞片,未能给我们一个有关鱼类身态的轮廓。到距今4亿年至3亿5千万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时,才有大量鱼化石被发现。这些鱼化石,有的在构造特征上彼此已很不一样,说明当时已有多类鱼类存在。很可能,在有化石记录之前,它们业已分道扬镳,在各自进化途径上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路程。最早出现的鱼类是无颌鱼类。顾名思义,它们还没有上、下颌,只有一个漏斗式的口位于身体前端。这种口,不能主动摄食,只有靠水流把微小生物带进口内。再者是它们没有腹鳍,但有膜质的外骨骼,包裹在身体外边。所以无颌鱼类又有甲胄鱼类之称。由于这外骨骼的存在,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一番争论:到底是软骨在先或硬骨在先?在脊椎动物胚胎发生过程中,总是先出现软骨,然后由软骨形成硬骨。一般认为,个体发生反映系统发生。据此,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软骨在先,硬骨在后,可最早的脊椎动物先出现的却是硬骨,这怎么解释?有人说,还是软骨在先,只是软骨不能保存为化石而已。到底怎样,未有定论。无颌鱼类包括迥然不同两大类:头甲类和鳍甲类,每类又各有分支,有不同类型的形形色色代表,也曾繁盛一时。但好景不长,到泥盆纪中期(距今约3亿5千万年前),它们绝大多数绝灭了。只因现生的七鳃鳗和盲鳗的某些特征与头甲类的一致,学者揣测,前者有可能是后者的现生代表。按此,头甲类应还没最后绝灭。可是,从头甲类到七鳃鳗和盲鳗之间,从泥盆纪到现代3亿多年里,都没发现它们的中间环节(图14)。究竟这些营寄生生活的现代无颌鱼类是如何从身披甲胄的祖先进化来的,还是一桩悬案。鳍甲类无现生代表,被认为是一绝灭的类别。但是,由于鳍甲类中的异甲类的某些特征与后期有颌鱼类的近似,有人说,异甲类可能是有颌鱼类的远祖。是否这样,尚需更多的论证。最早的有颌鱼类是盾皮鱼类,它不仅已有上、下颌,并还有了偶鳍。这样,它便有可能主动摄食了。盾皮鱼类通常分节甲类和胴甲类,它们都披有甲,在泥盆纪晚期最为繁盛。前者可以尾骨鱼为代表,后者可以沟鳞鱼为代表。有人认为,盾皮鱼类可能与现代鲨类有亲缘关系,但另一些人认为可能与硬骨鱼类的关系更密切。板鳃类也称软骨鱼类,包括鲨类和全头类。鲨类常被认为是比较原始的鱼类,因为它们具软骨骨骼。软骨在先,硬骨在后。但也有人认为鲨类的软骨是次生性的,是由硬骨“退化”来的,硬骨在先,软骨在后。甲胄鱼类和盾皮鱼类不是都具硬骨吗?最早的硬骨才是真正原始的。最早的软骨鱼类出现于泥盆纪早期(距今3亿8千万年前),裂口鲨常被视为最原始代表之一,并很可能是所有鲨类的祖先。它是一种近于1米来长的鲨类,有一个典型的鲨类体型——纺锤形,眼大,靠近吻端。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前有一粗壮的背刺。胸鳍特别大,腹鳍小。尾鳍外形上、下叶对称,内部构造上脊柱却一直伸到尾鳍上叶的末端,故仍为歪形尾。偶鳍基部宽,末端尖,为原始类型的鳍。牙齿“笔架”形,中央的齿尖高,两侧的低(图15)。从裂口鲨这种近似软骨鱼类中心基干出发,进化出后期的各种鲨类,包括典型的鲨类和身体扁平的鳐类。这些鲨类从中生代至今一直生活在海洋中,既没有特别昌盛过,但也没有被淘汰。硬骨鱼类是最进步的鱼类,也是现今世界上水域中的“主人”。一般认为,硬骨鱼类是从棘鱼进化来的。棘鱼是早期有颌鱼类,早志留世(距今4亿年前)便已出现,一直延续到二叠纪(距今2亿5千万年前)。这是一种小型鱼类,曾被认为与盾皮鱼类有关,与软骨鱼类有关,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才确定它与硬骨鱼类有关。硬骨鱼类分两大支,一支叫辐鳍鱼类,一支叫肉鳍鱼类。前者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亿8千万年前的泥盆纪中期,经过软骨硬鳞类(部分软骨、斜方鳞、明显歪尾)、全骨鱼类(部分软骨、斜方鳞、轻歪尾)和真骨鱼类(硬骨、圆鳞、正尾)三个进化阶段而至现代鱼类。肉鳍鱼类包括总鳍鱼和肺鱼,而总鳍鱼又分空棘鱼类和扇鳍鱼类。拉蒂迈鱼是空棘鱼类的唯一的现生代表,而扇鳍鱼类则全为化石种类。后者曾被认为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但被我国学者所否定。肺鱼类从泥盆纪(3亿6千万年前)开始出现,直到现在还有澳洲肺鱼、非洲肺鱼和南美肺鱼为代表。顾名思义,肺鱼是可用肺呼吸的,这可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基本要求,再加上其它一些特征,肺鱼曾被认为可能是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后来这“祖先”地位被“具有内鼻孔”的扇鳍鱼所取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扇鳍鱼类内鼻孔的被否定,扇鳍鱼类祖先说动摇了。于是有关学者又回到肺鱼中去寻找陆生四足动物的祖先了。

鱼的进化过程

4. 小鱼生长过程?

小鱼的生长过程:
1、胚胎期:指从受精卵开始到孵化成鱼之前的一段时间。
2、仔鱼:指刚从受精卵中孵化出的小鱼苗,到卵黄囊被吸收消失为止。
3、稚鱼(苗鱼):仔鱼经过3~5周的精心管理,长至3厘米长的小鱼称稚鱼(苗鱼)。
4、幼鱼:苗鱼生长2个月以上,体长在3厘米以上的金鱼。此时,鱼身体发育基本成形,各鳍性状较为明显,体色逐渐鲜明,只有性腺尚未发育成熟。
5、成鱼:幼鱼经过培养,性腺发育完全成熟,繁殖季节出现第二性征。

5. 鱼类的生长繁殖

鱼类一般为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成对。软骨鱼类一般为体内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数硬骨鱼为体外受精。所产之卵淡水鱼为沉性或浮性,海水鱼均为浮性。鱼类的性成熟与种类、营养、水温、光照等有很大关系,并由促性腺激素调节。受精卵经一定时间后孵化,仔鱼脱膜而出。鱼的一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未成熟期与成鱼期。其中仔鱼期死亡率最高。鱼类受精和发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种:①体外受精,体外发育。②体外受精,体内发育。③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未产出前,雄鱼通过特殊的交接器官。如鳍脚、短管等,使精液流入雌鱼生殖孔内,卵在体内受精后不久,卵成熟后,排出体外发育。④体内受精,体内发育。

鱼类的生长繁殖

6. 鱼的演变过程

鱼的起源很早,在世界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鱼类就生活在海洋里了。虽然在数亿年的演化过程中有一些古老的种类已经灭绝,但另有其它新兴的种类继之产生。据文献记载,鱼最初发现于据今四亿年的奥陶纪地层,但所得到的那时鱼类的化石是不完整的,一直到了志留纪晚期,才完整地获取了关于化石及早期脊椎动物关系的概念。泥盆纪时,各种古今鱼均已出现。泥盆纪时代既可谓是鱼的初生年代,也是鱼的极盛时代,当时,由于其它的脊椎动物还不多,所以有人把泥盆纪城为“鱼的时代”。到了新生代,各群鱼类十分繁多,成为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为鱼类的发展史中的全盛时代。 
从泥盆纪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古代鱼类可分为四大类: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无颌类动物在志留纪及泥盆纪中最多,被公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无颌类的身体几乎被厚硬骨板及硬的东西包被,故称为甲胄鱼类。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类,它们泥盆纪时盛极一时,但到了末期则大部分绝灭。有人认为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是由盾皮类沿两个方向演变而来,但至今仍无证据证实。软骨鱼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鱼类,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是两支平行发展的分支。最早的硬骨鱼类是古鳕类,再由此演变现存的绝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硬骨鱼类中的内鼻孔鱼类的典型原始类型代表是双鳍鱼与和骨鳞鱼,后者是最早的泥盆纪的总鳍鱼类。而总鳍鱼类又被认为是最早的两栖类的直接祖先。 
1938年12月22日,有人在非洲东南沿岸捕到一条大鱼,其身长1.5米,重58公斤,后经专家研究与确认,认为这条鱼应属总鳍目的一个新的科,至此,人们终于把已绝迹的鱼找了回来,后来此鱼被命名为拉蒂迈鱼(即矛尾鱼)。矛尾鱼这种活化石的出现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大家都知道,人类是经过漫长的历程进化而来的;鱼类上陆进化为两栖类,然后完全脱离水域进化为陆地是的爬行类和哺乳类,最后才进化为人类。具体地说,总鳍鱼类分为两支,其中一支(骨鳞鱼类)脱离了水域。逐步进化为人;另一支比较保守(空棘鱼类),始终没有离开水。现在的矛尾鱼类就是后者的后代。矛尾鱼这种活化石为我们提供许多无法从化石材料中获取的情况。

7. 鱼的演变过程

从泥盆纪所取得的化石分析,古代鱼类可分为四大类:无颌类、盾皮类、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
在志留纪及泥盆纪中最多的没有上下颌的无颌类动物,被公认为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的无颌类的身体几乎被厚硬骨板及硬的盔甲包被,故称为甲胄鱼类。
盾皮鱼类是最早的有颌类,它们泥盆纪时盛极一时,但到了末期则大部分绝灭。有人认为全身骨骼均为软骨的软骨鱼类及大部分骨骼为硬骨的硬骨鱼类是由盾皮类沿两个方向演变而来,但至今仍无证据证实。
软骨鱼类被认为是最“原始”的鱼类,但一般认为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在生命历程中是平行向前演化的。
最早的硬骨鱼类是古鳕类,再由此演变现存的绝大多数的硬骨鱼类。硬骨鱼类中的内鼻孔鱼类的典型原始类型代表是双鳍鱼与和骨鳞鱼,后者是最早的泥盆纪的总鳍鱼类。而总鳍鱼类又被认为是最早的两栖类的直接祖先。

鱼的演变过程

8. 鱼的生长过程

鱼是由鱼卵孵化而来的,刚孵出的是仔鱼,几周后长成鱼苗,然后经历幼鱼、亚成鱼时期,最终变为成鱼。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部分鱼都是卵生的,但也有少数是卵胎生和胎生。卵胎生的鱼基本上和卵生的鱼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鱼卵不是在体外孵化,而是在体内。胎生的鱼则是一些鲨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