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的发展现状

2024-05-13

1. 地震预报的发展现状


地震预报的发展现状

2. 结合中国地震监测预报历史与现状,论述为什么地震预报仍然是世界难题

省地震局局长丁仁杰介绍,地震多数发生在地下15公里以下的地壳里,当前人类对于地壳的研究只能通过钻机钻至地下12公里,远远做不到直接观察到地震孕育发生的全过程,只能在地表凭借有限的仪器设备捕捉地壳内部结构和状态变化的间接信息,以此来判断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专家说,地震预报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个国家、哪个科学家有办法能把地震准确地预报出来.在此之前,我国也曾有极少数成功预报的先例,然而,由于各地的地震地质环境差别巨大,历史地震记载不全,地震观测站点密度偏少以及地震预测理论水平等原因,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报现在还做不到.尽管地震所在地区也会出现一些先兆,但能否用于临震预报,还要积累和研究.

3. 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处华北地震区,又主要处于郯庐地震活动带内,因此,它的地震活动是华北地震区以及郯庐地震带的一部分。反过来,华北地震区以及郯庐地震带的地震活动趋势,无疑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基本背景。前已述及,华北地震区的地震活动具有300年左右的活跃-平静的韵律性。目前,华北地震区处于起自1815年的第四地震活动期内,已活动190年,对比前一活动期的活动阶段(约250年),认为现活动期仍可能继续活动五六十年。郯庐地震带目前处于1829年开始的地震活动期内,已活动176年,对比前一期的活动情况(共约200年),认为该带仍可能继续活动二三十年。总体来看,华北地区以及郯庐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现已处于活动期的后期,仍可继续活动数十年。
一、数理统计法的概率预测
利用有关数理统计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未来50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概率预测:
1)马乐科夫模型预测结果为:未来50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1.00,发生5.5级地震的概率为0.92,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0.69,发生6.5级地震的概率为0.48,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为0.31,发生7.5级地震的概率为0.10。
2)最大熵原理预测结果为:未来50年内,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发生5级地震的概率为0.83,发生5.5级地震的概率为0.62,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0.40。发生6.5级地震的概率为0.22,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为0.08。
综合分析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未来数十年内仍将处于地震活动期,具有发生5、6级地震的危险性。
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结果
在“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2-4)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大部分区域处于地震加速度峰值大于0.10g的高值区域,其中,潍坊市安丘和日照市莒县的地震加速度值高达0.20g。按照“GB18306-2001”提供的地震加速度峰值与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安丘和莒县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15g和0.10g的城区及区县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地震加速度峰值为0.05g的市区及区县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表2-2)。

图2-4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表2-2 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各市(区、县)地震动加速度峰值


由图2-6及表2-4可以看出,地震动参数较高的地区主要沿郯庐地震带及燕山-渤海地震带分布。这些区域在未来一定年限内遭受到的地震影响要比低地震动参数的区域大,是地震影响较大的区域。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是未来地震破坏力大小的一种反映。

地震活动趋势分析与预测

4.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根据1998.12.17.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5.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根据1998.12.17.的《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预报包括下列类型:
  (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 
  (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四)临震预报,是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 )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6. 以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地震能不能做到准确预报

地震难以预测!

地震会引地下和 地上各种物理及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认真观测并掌握地震前兆的规律,地震预报总有一天会实现。 
在地震预报方面,我国地震工作者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时,我国做出了成功的预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在其后又成功地预报了1976年5月29日云南龙陵7.3级地震和1976年8月16日、8月29日在四川松潘、平武之间发生的两次7.2级地震。最近十几年又有几次较好的地震预报。成功的地震预报不但极大地减轻人员伤亡,而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震例说明地震是有前兆的,是可以预测、可以预防的。 
在震前的一段时间内,震区附近总会出现一些异常变化。如地下水的变化,突然升、降或变味、发浑、发响、冒泡。气象的变化,如天气骤冷、骤热,出现大旱、大涝,电磁场的变化、临震前动物、植物的异常反应等等。根据这些反应进行综合研究,再加上专业部门从地震机制,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生物变化、天体影响及气象异常等方面利用仪器观测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可以对发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报。如海城1975年的7.3级地震的成功预报,就是一例。但是,由于地震成因的复杂性和发震的突然性,以及人们现时的科学水平有限,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世界上尚无一个可靠途径和手段能准确的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为此各国地震工作者和专家都在努力探索。 
但是,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之一,地震预报远没有过关,还停留在半经验半理论阶段,全球每年在陆地上发生的几次七级以上地震及我国近些年发生的一些中强地震、特别是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都未能作短临预报。这些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地震预报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合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地震工作者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最终在理论上攻克。

7.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方向与趋势

亲晚上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方向: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行业碳中和产业配置格局变化分析、政策环境分析、“碳中和”对地震预警系统产业链影响变革分析等,明确了地震预警系统行业发展方向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趋势:在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强化抗震设防管理的同时,也急需齐头并进发展新技术来进一步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与信息技术,争分夺秒地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并跑在它的前面将警报信息传至用户的技术。以上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哦~【摘要】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方向与趋势【提问】
亲晚上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方向:通过对地震预警系统行业碳中和产业配置格局变化分析、政策环境分析、“碳中和”对地震预警系统产业链影响变革分析等,明确了地震预警系统行业发展方向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趋势:在加强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强化抗震设防管理的同时,也急需齐头并进发展新技术来进一步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依托地震监测等基础设施,依靠现代地震学与信息技术,争分夺秒地与破坏性地震波赛跑并跑在它的前面将警报信息传至用户的技术。以上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哦~【回答】

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发展方向与趋势

8. 地震活动变化趋势与影响

地震的发生往往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滑坡、水灾、海啸等,形成地震灾害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约7万人死亡,震惊全世界。汶川地震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14]。殷跃平对汶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及隐患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威胁近百万人的生命安全[15]。在降雨、工程活动等外界干扰下,这些灾害又可能衍生其他灾害,如崩塌滑坡产生的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可能再次崩滑等。因此,地震,特别是大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单单局限于地震发生瞬间所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其影响可能长达数年或更长时间。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马宏生等从与中国大陆构造动力过程密切的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帕米尔-贝加尔构造带和阿尔卑斯构造带所围成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时间进程、中国大陆7.0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状态演化等方面,研究了汶川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他们的研究认为,1998~2007年可能是继1988~1997年活跃期之后的一个新的平静期,而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16]。
高庆华等根据1997年计算的中国未来20年地震预测灾变综合指数将中国大陆分为微度灾变区、轻度灾变区、中度灾变区、重度灾变区和特重度灾变区(图5-2)。各区分布如下[17]:

图5-2 中国未来20年地震灾变预测图

(1)轻度和微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1),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鄂尔多斯、河北、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陕西中部、河南、川东、湖北西部,安徽、浙江和云南东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北部、福建北部;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甘肃北山-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内部区和云南、川西的局部地区。
(2)中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1~0.002),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东部、甘肃东部部分区域,陕西部分,山西中部、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的部分地区、四川中部,湖南北部,江苏局部地区,福建、广东沿海,广西南部,海南北部地区;新疆伊犁周缘及南北天山的大部地区,巴里坤地区,西昆仑、帕米尔-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分地区,河西走廊、阿尔金、柴达木南东昆仑区、阿拉善地区,青藏高原内部区,川西、云南大部地区。
(3)重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2~0.005),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山西中部局部区域、内蒙古中部,北京西北地区、福建南部的漳州、厦门等地、海南北部的局部地区;中天山、北天山及乌鲁木齐南地区、帕米尔-喀什-西南天山地区,河西走廊的玉门市-嘉峪关-酒泉-张掖地区,若羌-且末的阿尔金地区、甘肃南东部、川北、川西、青海南部、云南南部的局部地区,喜马拉雅带。
(4)特重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5),中国东部仅局部地区为特重度灾变区。主要的特重度灾变区分布在西部,包括新疆乌恰及喀什西部地区、申扎和墨脱地区及青海东部和甘川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