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关于李保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024-05-13

1. 2018年关于李保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018年关于李保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保国30多年如一日,用科技帮助太行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下面是关于李保国的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因积劳成疾近日突发心脏病与世长辞。他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保定、邢台、石家庄等多个地方举行了追悼会,上万群众自发地“送他最后一程”。
 
 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后,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第一时间作出批示,称他为“时代楷模”,随后中共河北省委又决定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开展向他学习的活动。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感动了这么多人?是什么引发了全社会的“共振”?又是什么让群众对他的离世感到扼腕痛惜?
 
 异常忙碌的春天
 
 直到去世前,李保国教授一直在忙工作。
 
 “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好多地方都打电话来,请他去指导帮助乡亲脱贫扶贫。”李保国教授的妻子、同在河北农大工作的郭素萍老师说,“今年是小年,没有年三十,我们都不知道,结果饺子都没准备好,年夜饭都是在亲家家里吃的。”
 
 郭素萍与李保国教授,在外人眼中是特别恩爱的一对,夫唱妇随一起从事扶贫事业。郭素萍说,“除了特别忙碌的时候分开跑之外,我们基本上都是一起外出,一起回来。”
 
 河北农大林业学院原党委书记周怀军说,他是看着李保国成长起来的,“他媳妇还是我们这些老师给把关的呢,当时我们就觉得郭素萍老师能够成为保国的贤内助。”
 
 “按说我们两个都是高校教师,每年应该都有寒暑假、节假日,但是感觉几乎没休息过。保国就记着周几有课,有课他就回学校,没课他就在外边跑。”郭素萍说,“他这个人脾气比较倔,他要干什么就得干什么。他认准的事,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干下去。别人说什么也没用。”
 
 正是有了郭老师这样的贤内助,李保国教授才得以全身心的扑在太行山扶贫事业上。从1981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里,他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他的身影几乎遍布整个太行山脉……35年来,李保国在太行山区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
 
 “他是农民的儿子,看不了山区农民过苦日子,他想用自己学到的这点知识,为山区农民做点事,为社会做点事。”郭素萍说,要干事、干成事是李保国教授一生最大的动力。
 
 郭素萍说,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忙工作。4月9日,他在石家庄连续参加了多场会议。直到当天傍晚,李保国教授才又一次迎着朦胧的夜色踏上归途……
 
 “土”出了名的教授
 
 不但是为扶贫事业奔波出了名,李保国的“土”也是出了名的。
 
 第一次见李保国,平山葫芦峪农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涛都懵了。刘海涛回忆说,当时邀请李保国教授来指导工作,结果车上走下两个人,一看全都土了吧唧的,“我当时想到底哪个才是教授呢?”
 
 感到惊讶的不止刘海涛一个,太行山区许多百姓都曾调侃,“他比我们农民还像农民”。“稀疏的头发打着卷儿,皱巴巴的裤腿沾满泥土。”曾是媒体描绘李保国教授的一个标准画像。
 
 对于自己的“土”,李保国教授曾有另一番解读:“跟农民说话就得通俗易懂,满嘴是术语,谁还听你的?”
 
 今年春节前本网在邢台采访时,曾亲身体验了李保国教授的“土”话教学。他说,“‘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像这棵树,凡是往上长、往起抬的枝,超过40厘米一概不要。现在不舍得剪,以后就会长成大锅盖,影响采光……”李保国用他通俗易懂的语言赢得当地农民们频频点头。
 
 “用农民的语言和他们交谈,传播新技术”是李保国帮助山区群众脱贫的一大心得。不光“土”,在山区百姓眼里,李保国教授还是个“杠头”。
 
 刚到内丘县岗底村发展苹果产业的时候,李保国曾指导乡亲们对果树进行修剪,不过对于这种做法,村民们都不理解。村民王群书说,“以前种树都是自然成长,不修剪、不疏果。论筐卖一筐值不了几个钱,也就十块八块的。李老师来了以后让我们疏果,我们不疏果他就盯着我们。我们正愁花、愁果呢!他说你自己忙不过来,你雇人也得给我疏果。”
 
 “李保国脾气比较硬,常说‘必须听我的’‘我的.技术必须落到实处’,只要是对的,他就坚持。”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其实‘杠头’没什么不好,‘杠头’是为了让技术落到实处,最后产生效益,结果就是带动了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多年来,李保国教授共开展培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经他培训的许多果农,如今都成了四里八村的技术把式。对此,他曾自豪地说,“这辈子最过瘾的就是干了两件事,一是把我变成了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我’。”
 
 科技扶贫的领路人
 
 李保国把课堂摆在山间地头,为农民送上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技真正成为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那么实用技术又从哪里来?李保国教授曾说,“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王志刚说:“为了追求科学的真理,李保国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为了观测数据,他常年蹲在田间地头,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事实也是如此。为了研发无公害苹果栽培新技术,在岗底村,李保国先后带领几十名学生,白天钻果园查看情况,晚上用黑光灯观测虫情、研究解决方案,前后用了9年时间,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据介绍,李保国主持或参与的28项课题都是源于生产实际,推广的36项技术都是实用技术。
 
 李保国教授在科研领域的成功不仅是为了探索科学技术,更是为了推广农业技术标准化、开发山区产业和培育名牌商标,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成果。从1981年至今,35年的时间里,李保国先后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带动1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事实上,他的成就远不止这些!在致力于帮助山区脱贫,农民致富的同时,李保国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不论离学校多远,他都会按时赶回来上课,从不耽误学生的学业。
 
 就在去世的前两天,4月8日—9日,他还在石家庄北方大厦主持了2014-2016年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3个项目的验收会。
 
 河北农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顾玉红是李保国教授的开门弟子。她说,这些年李保国教授亲自带出的硕士、博士就有67人,这无疑为今后的扶贫攻坚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位大学教授的去世,为何引发上万群众自发地送别?是什么让群众对他的离世感到扼腕痛惜?同样,他的离世,为何会引发省委书记的关注?想要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必须走进他的生活贴身观察才能发现。
 
 随着媒体的持续报道,李保国——这个扎根太行山35年,带领10万群众战山斗地,脱贫致富的鲜活人物被挖掘了出来。
 
 他那种“看不了山区群众过苦日子,想用自己的所学干点事”的朴素情怀,也许就是他备受喜爱的最初动因。“想干、会干、能干,把科学技术传授给百姓,带着大家一起干”则是他引得万千群众喜爱的根本原因。
 
 35年来,李保国一头扎进太行山,带领群众把荒山变成金山,让许多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他而一甩“穷帽”。这样的教授怎能不让广大群众深深眷恋?这样的成就怎能不被百姓深深铭记?
 
 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评价李保国教授时说,他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时代楷模。是情系百姓、技术扶贫的先进典型,是知识分子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他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
 
 35年来,他总是奔波在路上。35年来,李保国用矢志不渝拔穷根的奋斗精神,因地制宜搞科研的执着精神,一丝不苟传技术的杠头精神,树立起了“太行新愚公”的经典形象,为科技扶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太行山区,是中国最为贫困、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能如期共同进入全面小康,太行山这座山躲不开、绕不过。
 
 正如赵克志书记所说的那样,在齐心协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当下,需要更多像李保国这样的先进模范,到农村去,到山区去,到农民中去,用科技和知识的力量,帮助他们拔除“穷根子”、甩掉“穷帽子”,通过科技扶贫来帮助山区百姓脱贫致富。

2018年关于李保国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2.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内容材料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内容材料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儿子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
 
   李保国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学生汤轶伟,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境界,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我们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李保国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奉献与成果,诠释了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根本道路,闯出了科技创新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成功模式,我们要像他那样,积极投身决胜“十三五”、打赢翻身仗的主战场,瞄准改革发展中的瓶颈、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人民群众的需求,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担当起推动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李保国同志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用科技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用知识改变贫困群众命运,我们要像他那样,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扛在肩上、抓住手上,谋富民之策、行惠民之举,不让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李保国同志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一个心眼为百姓,我们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群众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靠信念支撑才有持久的动力,有信念的生活才充实、精彩。当前河北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宝贵品格,弘扬他的可贵精神,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人民群众口碑是最大的奖杯,胜过任何荣誉和奖励。李保国教授收获的就是山区人民群众口碑,他的名字也被深深的刻在了人们心中,万古不息,代代相传!
 
   范文2
 
   30年,他扎根太行山区,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为致富专家。30年,他攻坚克难,用科技的力量让穷沟变富,让荒山变绿。
 
   他把家搬到了大山里。为拿下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他以山一样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只为富百姓,被乡亲们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
 
   村民走到哪里,果树种到哪里,李保国就把致富课堂摆在哪里。他为村民送来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就把实验室从校园搬到了太行山,立志于山区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获取绿化荒山的第一手数据材料,李保国详细记录了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土质特征和植被情况。走村串户,上山爬坡,他跑遍了邢台市每个山区县,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李老师”。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不仅是‘科技财神’,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把他当亲人。”
 
   杨双牛笑称李保国为“杠头班长”,因为他那股子“犟劲儿”。李保国则说,干事创业没有劲头能成?要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没有“杠头”劲,农业技术就很难传授和生根。“在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成功推行苹果套袋技术,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使用。”说起李保国几十年来对乡亲们的情意,杨双牛眼眶湿润。

3. 李保国先进事迹内容材料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儿子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每年在艰苦的农村工作超过200天。他带领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邢台县桨水试区,他们把一个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成为太行山区最绿的地方,荣获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提名奖。
 
   在内丘县富岗村,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苹果生产中,生产出的优质苹果被评为A级绿色食品,在99昆明世博会上获得银奖,极品果卖到100元一个。
 
   李保国大学毕业20年后,为了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毅然放下教授的架子去读博士。他教的毕业班,25%的学生考上硕士研究生,他带的硕士研究生,70%考上了博士研究生。学生汤轶伟,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核桃树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境界,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和时代风采,我们要像他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自觉与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李保国同志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他用自己的奉献与成果,诠释了知识分子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的根本道路,闯出了科技创新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成功模式,我们要像他那样,积极投身决胜“十三五”、打赢翻身仗的主战场,瞄准改革发展中的瓶颈、生产建设中的难题、人民群众的需求,立足岗位创新创业创优,担当起推动河北又好又快发展的重任。李保国同志是脱贫攻坚的榜样,他用科技改变贫困山区面貌,用知识改变贫困群众命运,我们要像他那样,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扛在肩上、抓住手上,谋富民之策、行惠民之举,不让一名群众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队。李保国同志是太行山人民的好儿子,他的足迹踏遍太行山所有山区县,一个心眼为百姓,我们要像他那样,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群众早日过上全面小康生活。
 
   李保国同志是扎根山区、脱贫攻坚的杰出楷模,是情系百姓、科技扶贫的先进典型,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代表,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一面镜子。李保国同志对党忠诚、心系群众的政治品质;技术扶贫、精准脱贫的务实作风;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是全省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靠信念支撑才有持久的动力,有信念的生活才充实、精彩。当前河北的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千千万万个李保国式的优秀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我们要把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宝贵品格,弘扬他的可贵精神,夙兴夜寐,激情工作,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人民群众口碑是最大的奖杯,胜过任何荣誉和奖励。李保国教授收获的就是山区人民群众口碑,他的名字也被深深的刻在了人们心中,万古不息,代代相传!
 
   范文2
 
   30年,他扎根太行山区,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为致富专家。30年,他攻坚克难,用科技的力量让穷沟变富,让荒山变绿。
 
   他把家搬到了大山里。为拿下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矢志不渝,久久为功。他以山一样的坚韧,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心只为富百姓,被乡亲们誉为“太行山上新愚公”。
 
   村民走到哪里,果树种到哪里,李保国就把致富课堂摆在哪里。他为村民送来用得上、真管用的技术,让科学技术真正成为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财神”。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的李家韩岗,曾是一片乱石堆积、杂草丛生的荒山野岭。1999年,村民高胜福为了响应县里“四荒”治理开发的热潮,与人合伙承包了这里的3500亩荒山。“当时满脑子的热情,却没想到会难到这种地步!”承包后准备大干一场的高胜福此时却发了愁。李家韩岗又名狐子沟,一无土二无水,“别说种树,种草都难。”
 
   走投无路的高胜福几经联系,找到了当时正在太行山开荒的李保国。不久,李保国搬进了狐子沟,与村民们一道打响了开荒战。此前,村民们在这里尝试了运水、调土等多种办法,但结果却一次次令人失望。经过深入采样、组织专家实测土壤截面,李保国提出了“挖沟修库”的新办法,并决定在这里种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
 
   李保国带领村民们挖好了种植沟,又在山沟取土修建了可容纳20万立方米水的人工水库,并用挖出的砂石修建了4个拦水大坝,用以截留雨水,为核桃树的生长提供保障。
 
   狐子沟的改变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在李保国的指导之下,这里实现了1年栽树、2年结果、5年丰产,盛果期的核桃亩产达到了230公斤以上,每亩效益超过8000元。如今,昔日的荒岭成了“绿岭”,“绿岭”牌薄皮核桃远近闻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李保国就把实验室从校园搬到了太行山,立志于山区林业技术开发与推广,让乡亲们脱贫致富。
 
   为了获取绿化荒山的第一手数据材料,李保国详细记录了每一道沟谷的坡度、土质特征和植被情况。走村串户,上山爬坡,他跑遍了邢台市每个山区县,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李老师”。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李老师不仅是‘科技财神’,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把他当亲人。”
 
   杨双牛笑称李保国为“杠头班长”,因为他那股子“犟劲儿”。李保国则说,干事创业没有劲头能成?要转变农民群众的观念,没有“杠头”劲,农业技术就很难传授和生根。“在创业初期,李保国自己垫上几万元的科研经费,在村里成功推行苹果套袋技术,还手把手教会我们使用。”说起李保国几十年来对乡亲们的情意,杨双牛眼眶湿润。

李保国先进事迹内容材料

4.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2021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2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要用到事迹材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事迹材料有两种用途:一是宣传典型,二是评选先进。想拟事迹材料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1】     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2016年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雹土壤瘠雹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2016年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先后培育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典型——邢台县前南峪村、全国科教兴村先进典型——内丘县岗底村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打造了“浆水”牌板栗、“富岗”牌苹果和“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他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他主持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太行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其中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2】    4月12日,李保国遗体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为李保国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保国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前放上5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这是李教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种出来的一级果。
    在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76岁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区的农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河北农业大学“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1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3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保国的电话被农民们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教授给“掌掌眼”。
    记者在20年间曾几十次采访李保国。从他2000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每公斤128元;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2011年,《中国绿色时报》曾以半个版的篇幅以《财神教授走遍太行》为题对李保国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河北农业大学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处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时,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民都痛哭失声。在他们心中,李保国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李保国的夫人郭素萍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

5.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李保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知为人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一缸。他坚持根据生产实际需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他主持的科研项目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李保国同志  事迹  ,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省委书记、省人大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李保国同志不幸逝世,感到十分悲痛,表示深痛哀悼,并向其亲人表示亲切慰问。李保国同志是时代楷模,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30多年扎根太行山,研究推广农业科技事业,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去世,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损失。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  总结  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  教育  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
 
     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庆伟也作出批示:李保国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战线、农林事业的重大损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李保国同志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农林战线,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他的优良作风,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天,我们追忆李保国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一生,激励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在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把李保国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学习他的忠诚品格、为民情怀、创新意识、务实作风和奉献精神,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12年4月13日,在临城县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科技园,李保国教授为群众现场演示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
 
     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
 
     而他,却走了。
 
     2016年4月10日凌晨,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年仅58岁。
 
     在我省临城、内丘、平山、阜平、唐县等地,农民自发在村里设置灵堂为他守灵。
 
     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
 
     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撒在他生前为之奋斗、牵挂的土地上。
 
     老乡们说,秋天到来的时候,硕果结满枝头,他会含笑看到。
 
     为什么,他让无数农民如此信赖、如此尊崇?
 
     为什么,他让老师学生这么不舍、这么爱戴?
 
     为什么,他让社会各界深受感动、为其点赞?
 
     巍巍太行,为他作出回答!
 
     太行山作证——他一心让这里的父老乡亲都富起来
 
     内丘县岗底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  文化  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更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是个“科技财神”。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  大雪  ,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李保国事迹  心得体会  篇1 
     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板栗,曾因管理滞后,产量很低。
 
     对照、改进、嫁接、示范李保国用三年时间研究出板栗双枝更新修剪法。采用新修剪技术的第二年,前南峪村的板栗产值翻了两番。
 
     岗底村的苹果,曾是小黑蛋子,一咬一层皮。
 
     套袋、去袋、转果、施肥李保国独创了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村民按工序生产的苹果,果型、着色、个头像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上了市场,自然卖出了好价钱。
 
     农民讲究眼见为实。要让农民接受新技术,必须先做给他们看,再带着他们干。李保国说。
 
     2007年,他对苹果修剪技术进行更新。用不用新技术,农民犹豫不决。
 
     今年先试一根条子行不行?在岗底村村民安小三家的一棵苹果树上,李保国做起试验。一根两米多长的枝条拉下来,第二年结了76个大苹果,没一个小于半斤的。现场观摩后,农民对新技术心服口服。
 
     要让农民把技术落实到位,必须对农民死盯、盯死。李保国说。
 
     那一年,疏果的时节到了。李保国在岗底村搞培训,要求一条枝上每隔25厘米留一个苹果。村民杨海堂却打了一个小折扣,每10厘米留一个,为的是一条枝上能多留三到五个果。没料到第二年,苹果树开花少了,结果少了,收入自然也少了。
 
     俺心里明白,这是疏果不到位造成树负担过大的缘故。不相信科学真是瞎忙。打那以后,杨海堂老汉严格按要求管理苹果树,再也不敢自作主张。
 
     长年累月,李保国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
 
     推行苹果套袋技术时,许多村民掌握不好技术要领。李保国要拽住他们的胳膊找角度,捏着他们的手腕找力度,常常是一个多小时才能教会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嫌麻烦。
 
     李老师不仅是我们的‘科技财神’,他还为我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杨双牛告诉我们,因为有了李保国手把手的传帮带,目前,岗底已有191名果农获得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初、中级果树工证书。他们不仅自己能致富,还活跃在山区传授技术。
 
     去年一年,一面管理自家的果园,一面出去指导别人管理果树,加起来一共挣了9万多块钱。村民王群书说。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成了技术把式。
 
     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
 
     井陉核桃曲阳核桃栾城杨核桃平山西北焦核桃平山苹果年前一次采访中,我们发现,在李保国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奇怪的名字。
 
     对此,李保国解释说:这些都是不同地方的农民打电话来咨询事情,又没说清楚他们的姓名,我就这么先存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2013年4月19日,苹果树正开花,下了场大雪,当年很多地方的苹果绝收,但凡是经他电话指导过的农户,减产都不大。
 
     李保国的手机中有将近900个电话号码,其中农民的有三四百个。无论何时何地,熟悉的还是不熟悉的农民打来电话,他都会耐心地接听解答。
 
     回忆往事,河北农大教授陆秀君唏嘘不已。4月8日,李老师和我同车去石家庄,途中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农民电话,慕名请他推荐树苗。李老师询问了具体情况后,马上把一位可靠的销售商的联系方式告诉了他,还嘱咐了若干注意事项。
 
     回忆往事,杨双牛涕泪交加。200多户的岗底,180户村民种了大小350多个果园,面积3500亩。哪个果园是谁家的,果树管得怎么样,他都了如指掌。
 
     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从武邑县一个农民家庭走出来的李保国,一直有着浓浓的三农情结。
 
     他像一把火炬,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创新推广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有人问我你们一年给李保国多少钱?他们觉得不给李老师钱,他不会这么在村里搞服务。实际上,他不仅不拿钱,有时还贴上了自己的课题经费。杨双牛说。
 
     在付出与回报倾斜的天平上,李保国有着自己的平衡砝码。
 
     去年冬天,他主持召开了首届岗底果农专家论坛,11位农民登台演讲,他一一点评。结束后,他高兴地对杨双牛说,这些农民真可称得上专家了。杨双牛说,那还不是你成就了他们?李保国摇摇头,老兄你说颠倒了,没有他们我哪来的科研成果,不是我成就了他们,而是他们成就了我。
 
     当我们发现,前南峪人把他的事迹刻成碑文,矗立在村口;当我们知道,岗底村改革开放30周年成果展示厅里,一共五个部分的展板,四个部分里有他的身影;当我们听说,一次在山区路遇交通阻塞,村民二话不说,拆掉自家土坯垒成的院墙,为他辟出道路;当我们看到,他走后,许多百姓带着自家的苹果、鸡蛋送他最后一程,李老师给我们指导,从没收过我们一分钱,现在他走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我们的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
 
     在李保国心中,农民给予的这些回报,犹如脚下的太行山般沉重。35年,鬓染霜花,百姓的笑脸和认可成了他最大的财富。
 
     这位太行新愚公,用35年如一日的赤诚,写下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知识分子,对太行山区人民那种绿叶对根的情意。
      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篇2 
     --“李老师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没有他就没有岗底的今天。”李保国20年的老朋友、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话间掉下了眼泪。“4月6日中午,我们还在一起谋划岗底的美丽生态大花园建设,探讨苹果深加工项目……”
 
     平山县李家庄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这是民俗一条街、休闲广场、观景平台,这是樱桃、红树莓产业园……”4月12日上午,站在村庄规划图前,李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树彦难掩悲痛。“没想到,产业刚刚起步,给俺村做规划的李保国教授却永远地走了……”
 
     青龙满族自治县干沟村的村民再也等不到他们的李老师了!
 
     --原定4月14日李保国到干沟村指导“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建设,这是他生前帮扶的最后一个项目。“4月8日晚上,我还就苹果树苗的事向李老师电话咨询……”省委宣传部驻村干部、干沟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赵鸿颇哽咽着说。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们眼含泪水。
 
     在李保国离去后的两天里,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淳厚的乡音:“李老师啥时来俺们村作指导啊?”那些深山里不知噩耗的农民兄弟,还在期盼着他的帮助。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架子,是个“农民教授”。
 
     --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像农民。
 
     脸庞黝黑、笑容憨厚,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扎在人堆里,李保国和农民没啥两样。
 
     “李老师穿的衣服还没有一些农民的好。有人说他不会讲究,开始我也这样认为。”杨双牛讲到,一次下地,李保国的衣服被树枝划了个口子,“我想给他换件新衣服,问他穿多大号。他说‘你省点心吧,你把我打扮成上讲堂的教授模样,我咋和农民打交道?’我问这有关系吗?他说‘农民不认可你这个人,技术传授就会打折扣。’”
 
     --他说话直白、通俗易懂,像农民。
 
     “给农民讲课,不能把给硕士生、博士生上课那一套搬来,得把你的技术变成农民能理解的、能记住的、能做到的东西。”李保国常说。
 
     教农民疏花,他讲得很形象:“一棵果树所供给的营养有一定的限量,打个比方,10个馒头10个人吃,一人只能吃一个,谁也吃不饱。如果10个馒头5个人吃,一个人就能吃两个,大家都能吃得饱。”
 
     教农民剪枝,他总结的口诀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去掉直立条,不留扇子面”“见枝拉下垂,去枝就留橛”……
 
     赞皇县寺峪村有上千亩苹果园,产量一直上不去。村里请一位专家来讲修剪技术,讲了一天,名词术语一大堆,农民听得直挠头。后来李保国去讲课,只教大家认识两种枝,一种是“结果枝”,一种是“不结果枝”,半个小时讲完。乡亲们高兴地说:“原来这么简单!”
  
    看了“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 ”的人还看了:
 
   1. 河北农大李保国简历个人资料 李保国生平简历先进事迹 
 
   2. 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6篇 
 
   3. 党员干部学习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会4篇 
 
   4. 学习李保国事迹的感想 
 
   5. 党员学习李保国事迹心得体会6篇

李保国同志的事迹简介

6.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提纲

 2018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提纲
  1981年,李保国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上班仅十几天的他就响应学校号召,离开校园一头扎进太行山,搞起山区开发研究,承担起山区开发与经济林栽培技术推广工作。从此,李保国便与大山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邢台县前南峪村,乡亲们见到李保国不由惊讶起来:“这个人真土,咋看咋不像个大学教师哩!”“以前来咱们村里讲授技术的,可都是头发梳得溜光,皮鞋擦得锃亮,穿西装,打领带,这个人咋这么土哩?”在村民们的一片疑惑声中,李保国走进他们中间,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治山富山之路。
  李保国深知,农民兄弟与他这样的大学老师之间必然存在某些隔阂。只有首先消除这些隔阂,真正走进他们心里,才能更好开展工作。他认为自己长得又黑又土气,反倒容易跟乡亲们拉近距离。
  但光靠形象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还不够。还要靠真本事,那就是教会农民靠科技手段管理好自家的果树和林木,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增收、致富,这才是令老百姓真正信服的“砝码”。老百姓服气,才会全力支持自己,太行山区全面脱贫的宏伟计划才会逐步实现。
  李保国总结:“迎着农民的需求找课题,农业科研才有生命力。”他常对河北农大课题组同事说:“让农民亲近科技、掌握科技,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要学会当农民。”
  前南峪村一带多是光秃的石头山,就连野生灌木也因缺少水土滋养,生长得低矮瘦小。这里的山体现了太行山的普遍特点:土层薄、不涵水,土壤瘠薄、有机质少,再加上干旱少雨,基本上“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造林不见林”。
  为了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解决种树难题,李保国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点着油灯彻夜研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一度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他还把乡亲邀到自己的临时住所里,促膝长谈,虚心请教。制约山区经济果林业发展的瓶颈逐渐露出水面,让树木存活的唯一途径就是加厚土层。可土又从何而来?如何保证加厚的'土层不被雨水冲蚀?随之而来的一个个难题又摆在面前。他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在白天的翻山越岭中,在夜晚的油灯下,他的思索没有停止过。
  时间不长,李保国根据当地实际,联想外地治山经验和教训,大胆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治山方略。就是自山脚底部沿坡而上每隔四五米跨度左右各开挖一条沟,一下雨,山上的水就会顺坡而下流到沟里;再把山体表层的土统一收集到沟里面,这样就达到了有土、有水的目的。
  通过“双聚”措施,前南峪村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村的沟沟壑壑呈现“洋槐头、果树腰”,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96年,50年一遇的大暴雨重创了邢台西部山区,前南峪村却丝毫未受影响,一草一木皆无恙。如今的前南峪村,林木覆盖率高达90.7%,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500佳”提名奖,当地百姓人均年收入达1.06万元。
  邢台市临城县凤凰岭地处干旱的太行山丘陵地区,鹅卵石密布,干旱缺水,开发难度大。这里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种树,种了死,死了种,再种再死。
  李保国通过采样分析发现,满山岗的乱石滩下都是强碱性的礓石层。乱石滩本来就不存水,礓石层又对植物根部破坏严重,树根本活不成。
  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带头在凤凰岭干旱丘陵岗地开辟了治理战场。他们“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聚水节水保水”,通过一系列治理,成功种植了薄皮核桃,使历史上的荒岗披上了绿装。很快,这些技术成果被广大荒岗丘陵区的农民复制推广,仅邢台市薄皮核桃种植就发展到60万亩,年产值超过20亿元。
  范文2
  4月10日一早,打开手机,一条消息“冻住”了我:“李保国教授今晨因心脏病去世!享年58岁。”半晌无语后,我带着侥幸问:“不会吧?”“确已去世,12日追悼会。”一时间茫然无措,唯有“天妒英才”四字跳入脑海。
  我与李保国教授不算相识。我曾采访过他,但他并不记得我。一则,他每到一处,总是被人围住问问题,或是记者,更多是村民;二则,他非常忙,一年200多天奔波在各个山村,为村民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三则,对事不对人是他的风格,他说:“我的手机里有上千个电话号码,绝大多数我不知道是谁,但我会回答每个人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时候打来的。”
  可我却深深地记住了他,他的名字,他的相貌,他的事迹。作为帮农民增收35亿元、带动10余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恩人”、“财神”,他对得住自己的名字;作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比农民还像农民”的相貌让人在瞬间诧异后油然而生敬佩;而他35年间在太行山区推广36项实用技术、培育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的事迹,更是感动了无数人。
  第一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平山县。2月下旬,听说该县葫芦峪地区的核桃树漫山遍野,蔚为壮观,不仅靓了太行山,而且鼓了山民的腰包,我便前去采访,想为本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版的《美丽乡村》栏目写篇报道。然而,被采访者三言不离李保国,且称之为“恩人”、“财神”,完全改变了我的采访方向,我决定写人物。当我被带到李保国教授面前时,他身上浓浓的乡土气息先是让我惊异,后来听他说“这辈子最过瘾的事,一是把我变成农民,二是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听人们讲他在邢台县前南峪村、内丘县岗底村、临城县等地的故事,惊异变成了敬仰。从山上林间下来,天已黑,我想在晚饭时再和他聊聊,他却开着车去了邢台,“晚上要指导培训”。
  第二次见李保国教授,是在河北省青龙县。3月25日,我去青龙县干沟村采访该村脱贫攻坚情况,再次碰到李保国教授,他是干沟村脱贫的技术总顾问,来为首期果树种植做统一规划。这次,我依然没有找到和他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他忙着给村干部介绍种植要求、运营管理经验等,连午饭都没顾上吃几口。大家劝他先吃饭,他说:“我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下午还要干活。”介绍完,就扛着测量设备上山了。李保国教授去世后,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驻干沟村第一书记赵鸿颇写道:“李教授来到时,已经13:20,来不及休息,简单吃了几口饭,吃了药,就到山上调查……我们来到山上,一直指导规划了三个山沟。规划指导完,已经17:20,李教授没有休息,就坐车去了唐山市滦县。现在回想起来,李教授真是累死的……李教授是太行山人民的恩人,也是我们干沟村的恩人,更是我的恩人。永远怀念、敬仰李教授!”
  李保国教授不幸去世后,万人相送,内丘、临城、平山、阜平等地的农民,自发设置灵堂为其守灵,“太行山的老百姓,舍不得您!河北的父老乡亲,舍不得您!”何止河北的父老乡亲,听闻李教授事迹的人,都舍不得李教授!本报微信公众号“行走京津冀”4月10日编发《“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今日凌晨去世》一文,有网友留言:“巍巍太行苍翠远,颗颗硕果几度风。穷山瘠土何所惧,满腔热血扶民生。”太行常绿,您的精神长存,李教授,一路走好!
  保国的妻子郭素萍也在河北农大工作,当年也是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每每谈到跟着李保国辗转迁居于山区各地的经历时,郭素萍总不免生出诸多感慨。她说当年最对不住的是自己的老母亲,母亲岁数大了,需要照顾,可李保国工作起来不要命,也同样需要照顾。不得已,她想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让老母亲和“小流域”跟上自己,同李保国一起到山里居住。可这一住就是4年多。
  郭素萍常常跟着李保国一起在山里奔波,每天忙碌不停,经常过午贪黑,错过饭点。疲劳和困倦常在此时结伴袭来,李保国走上车朝座椅上一靠,“呼噜”一觉,哪里还顾得吃东西。郭素萍有时也顾不得吃饭,但始终不曾忘记叮嘱丈夫吃药。
  去年冬季,李保国再次来到前南峪村指导果农剪枝。午饭后,他来到一处高坡,指着山脚下那排破旧低矮的石板房说:“这是当年我们住的地方,这些房子过去都是村子里喂牲口的地方,老百姓都没住过。可我为了让乡亲们信任我,就住在这里。”李保国边说边凝望着坡底。
  “你还别说,这些房子说不定以后还真成文物了呢!”
  李保国呵呵地笑出声来,笑得很爽朗。风吹乱了他的头发,黝黑的脸庞显得格外清朗。
  
   

7. 写李保国事迹报告会体会作文

  李保国教授的去世,是河北科教战线、农林事业的重大损失,倍感悲痛,深切哀悼,并向家属表示慰问。李保国同志多年扎根山区,研发林果品种,推广科学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把才学抱负根植于燕赵大地,把毕生心血挥洒在太行山上。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群众、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彰显了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崇高品格。全省科技、教育、农林战线,要学习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承他的优良作风,弘扬他的奉献精神,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新征程上,努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保国先进事迹心得体

写李保国事迹报告会体会作文

8. 2020年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2篇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1】
 
   李保国,男,1958年生,河北武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2月,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2004年毕业于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农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保国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技特派员、燕赵楷模、省管专家,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我国知名经济林专家,山区治理专家。
 
   4月10日凌晨4时,李保国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8岁。
 
   1981年2月,李保国毕业于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李保国跟课题组的同事们选择了极度贫困的邢台市前南峪村作为开发试点,前南峪村在李保国的指导下开始爆破整地尝试。
 
   1983年,他和妻子带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离开大学校园走进太行山。
 
   1986年,李保国随国家重点攻关课题“太行山高效益造林绿化配套技术研究”,进入了人烟稀少的保定易县望隆村。结合易县望隆村与邢台县前南峪村的情况,为了解决太行山低山区土层雹土壤瘠雹干旱缺水、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的重大难题,李保国在望隆村和前南峪村进行了爆破整地技术研究。
 
   1990年,整套石质山地爆破整地技术体系完成。
 
   从1999年开始,在最难开发的太行山干旱丘陵岗地,李保国和课题组成员选取临城县的凤凰岭,确立了“聚土集水”的开发策略,选种薄皮核桃。李保国每天起早赶晚冒着隆冬寒冷的西北风,不顾满身寒霜、泥土和挂衣服的鬼针刺,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地质等情况,并制订了开发规划,完成“干旱丘陵岗地核桃高效栽植技术”、“优质薄皮核桃新品种——‘绿岭‘选育”等研究课题,创造“一年栽树,两年结果,三年有产,五年丰产,亩产500斤优质核桃,亩纯收益万元以上”的奇迹。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李保国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
 
   扎根太行35年,李保国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了1080万亩,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3亿元,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4月9日,李保国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石家庄主持了河北省山区苹果、核桃、特色杂果产业技术创新与示范体系建设3个项目的验收会。
 
   李保国主要从事山区开发治理和经济林栽培技术研究,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他在当地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应用面积1826万亩,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先后培育了“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奖典型——邢台县前南峪村、全国科教兴村先进典型——内丘县岗底村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等先进典型,打造了“浆水”牌板栗、“富岗”牌苹果和“绿岭”牌核桃等全国知名品牌产品,他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他主持了“太行山石质山地爆破整地造林技术”、“太行山高效益绿化配套技术研究”、“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红富士苹果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太行山核桃优良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开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其中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李保国事迹材料【篇2】
 
   4月12日,李保国遗体在保定火化。4月11日,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内丘县分别设立分会场,为李保国召开追悼会。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在岗底村追悼会上哽咽着为李保国致悼词:
 
   “我们不能忘记,李老师心系岗底村民,把他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岗底人。我们的粮囤里、腰包里,都渗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不能忘记,您把自己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专家,岗底200多名果农成了您。您给了村民‘金刚钻’,使岗底人技术服务800里太行,吃上了科技饭。
 
   “不能忘记,您是大学的教授,在岗底人眼里您是老师,又像邻居,吃百家饭、进百家园,20年和村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您已变成了岗底的一个劳力。
 
   “不能忘记,您一生惦记的是岗底人,唯独没有您自己。您走的前5天还在谋划以岗底为核心的50平方公里太行生态大花园、苹果袋、苹果深加工项目。您天天超负荷工作,多少人看到您已体力不支,劝您注意休息,您总是说脱不开,还拼命把额外的责任扛在肩上。”
 
   李保国突发心脏病离世,岗底村的代表第一时间在他的灵前放上5个最大最红的“富岗”苹果。他们告诉《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这是李教授带领他们按照128道工序种出来的一级果。
 
   在临城县的绿岭山庄,年届76岁的王大娘在4月12日凌晨早早起床,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掰开薄皮核桃,取出其中的“分心木”,用火在门前核桃树下点燃。老人说:“李老师教会俺们全村人种核桃,让俺们富了,我这白发人送黑发人,舍不得呀。老辈人说分心木可以安神,让李老师好好安息吧。他对得起俺们太行老区的农民,俺们没有照顾好他。”
 
   如村代表、王大娘一般,太行山区的农民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缅怀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太行财神李保国”。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作为 河北农业大学 “太行精神”坚定的执行者,留校任教的李保国蹲点太行山,扎根太行山,一干就是30年。
 
   30年来,他扎根太行山区,所有的论文都是出自太行的一手材料,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脱贫新模式。他创新了太行山板栗、苹果、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培育出“富岗”苹果、“绿岭”核桃等多个全国知名品牌,实现山区农民增收28.5亿元,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
 
   30年来,他主要以太行山区的10多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据点,累计培训农民9万余人次,示范推广种植面积1080万亩。他独创128道苹果生产管理工序,让村民像工人生产标准件一样生产苹果。他指导“富岗”苹果连锁基地发展到11个县(市),带动7万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在今天的太行山区,提起“李保国”3个字,万千果农人人点赞。李保国的电话被农民们写在墙上、记在心里,技术不懂随时说,家长里短啥都讲,甚至有的农民家里娶媳妇都要让李教授给“掌掌眼”。
 
   记者在20年间曾几十次采访李保国。从他2000年在临城荒山上开山破土、掏石换土垫鸡粪,到他把这里的薄皮核桃卖到每公斤128元;从他动员赞皇县鲍家滩的农民给樱桃疏花疏果,到他指导这里的农民把樱桃园改成采摘园,亩收入过万元;也曾陪同他到内丘的岗底村,拍过他教导农民进行苹果树下管理的照片,也看到他让农民砍掉苹果树上的背生枝和农民吵起来的场面。2011年,《中国绿色时报》曾以半个版的篇幅以《财神教授走遍太行》为题对李保国的事迹进行重点报道。
 
   李保国的认真、肯干、实干,在太行山区处处有名,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级党委、政府官员认可他,得到实惠的农民认可他,学到真本事的学生认可他。就如同 河北农业大学 校长、李保国的同学王志刚所言:“单是山区土质治理,保国同志和他的团队就整整研究了十几年。他起早贪黑,白天跑遍山上的沟沟坎坎,晚上挑灯夜读、分析数据,寻求破解之道,使前南峪从荒山秃岭变成了‘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
 
   李保国长得像农民、穿着像农民,以农民为友、做事考虑的是农民利益,始终把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服务企业作为公益事业来做,不但不从企业、农户处拿钱,不占一点股份,而且很多时候,下乡往返的路费、请专家前来培训的费用,他都是自掏腰包。
 
   在听到李保国去世的消息时,太行山区的许多农民都痛哭失声。在他们心中,李保国早已是他们的亲人。
 
   李保国的夫人郭素萍说,“老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荣誉,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得到了太行山区人民亲人般的关怀,他虽然失去了生命,我希望他的笑留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