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郭子仪和李光弼齐名的仆固怀恩,究竟有多大功劳?

2024-04-29

1. 能与郭子仪和李光弼齐名的仆固怀恩,究竟有多大功劳?

仆固怀恩在民间的名气不大,但他在大唐历史中,特别是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却丝毫不比大名鼎鼎的郭子仪和李光弼小。在唐朝官方公布的唐肃宗朝“凌烟阁功臣”中,仆固怀恩甚至力压郭、李二人,排名第一。
从名字便可看出,仆固怀恩是一名外族将领。他的部落属于漠北铁勒九姓部落之一,祖上率领族人归顺大唐,赢得了世袭金微都督的职位,是标准的贵族官二代出身。

仆固怀恩剧照
仆固怀恩自幼便在朔方节度使麾下效力,安史之乱爆发后,由郭子仪挂帅的朔方兵马,逐渐成为抗击叛军的绝对主力,仆固怀恩也一步步走向了事业的巅峰。
安史之乱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由郭子仪领衔,顺利光复了两京;中期由李光弼挂帅,与叛军对峙与洛阳一线,使叛乱挺过了最为难熬的一段;后期则在仆固怀恩的带领下发动了反击,取下了匪首史朝义的项上人头,取得了平叛战争的胜利。
三人在军事上的表现也各有不同:郭子仪擅长谋略,无论是前期的嘉山大捷,还是后期的单骑盟回纥,都表现出了他高超的谋略水平;李光弼擅长防守,太原保卫战,以一万老弱顶住了史思明十万大军一个多月的狂攻,还能屡屡反击;河阳对峙,更是将史思明逼到了将要抓狂的地步;而仆固怀恩则勇猛异常,在战役中往往一马当先,勇冠三军。

三人水平都很高,也都立下了大功,所以三人的官职也不相上下,在爵位上,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李光弼为临淮郡王;仆固怀恩为大宁郡王。在官职上,三人都曾位列宰相,担任过三公、中书令、侍中这些让人仰视的高位。
对于郭子仪和李光弼,他们的事迹我们大都耳熟能详,那么仆固怀恩到底立下过什么功劳,能使他在历史上与郭、李二人齐名呢?
能够成为载入史册的大唐中兴名将,仅靠作战勇猛是远远不够的,仆固怀恩的功劳主要体现在政治与军事两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上笼络回纥
唐军能够打败战斗力强悍的安史叛军,回纥铁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大唐与回纥联系的纽带,正是仆固怀恩。

回纥与仆固两族同属铁勒九姓部落,有着共同的背景。于是,肃宗、代宗两代皇帝,先后将仆固怀恩的三个女儿册封为公主,嫁给了回纥王子。仆固怀恩家族一直是仆固族的首领,与回纥王子也算门当户对,仆固怀恩本人又受到大唐皇帝的器重,所以回纥可汗也乐见其成。其中一个女儿,还成了回纥登里可汗的可敦(相当于皇后)。
宝应元年(762),在代宗着手反击叛军的重要时刻,在史朝义的暗中撺掇下,回纥登里可汗背叛了大唐,率领十万大军南下准备劫掠长安。代宗慌了手脚,派出两拨使者都无济于事,于是便搬出了登里的老丈人仆固怀恩去收拾这个不听话的女婿。
仆固怀恩见到登里后,从国到家对女婿晓以大义,共同的背景再加上翁婿关系,登里终于被岳父说服,将矛头又转向了史朝义。所以,安史之乱的平定,仆固怀恩此举绝对是居功至伟。

史朝义剧照
其次,在军事上
肃宗灵武登基时十分寒酸,龙椅坐得战战兢兢,直到郭子仪挂帅的朔方军回来后,肃宗才稍微安心一些。此时,却有一万多威震天下的同罗铁骑威胁着灵武的安全。作为朔方军的大将,仆固怀恩责无旁贷,领受了讨伐同罗铁骑的任务。
战役开始后,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玢败下阵来,引起了将士们的一阵恐慌。关键时刻,怀恩大义灭亲,斩杀了自己的儿子,稳定住了军心,也激励了部下的斗志,一举打败了同罗铁骑,保障了皇帝的安全。
在收复两京的战役中,仆固怀恩一马当前,率部打败了曾经击败哥舒翰二十万大军的敌将崔乾佑,攻破了潼关天险。

唐肃宗剧照
在最后的反击中,仆固怀恩成为实质上的统帅,他率军在洛阳大破史朝义十万精锐,随后与儿子仆固玚对残寇穷追不舍,没有给史朝义丝毫的喘息时间,将他逼至穷途末路,最终被部下杀死,结束了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
在平叛过程中,他的家族共有四十六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
虽然在代宗削藩的大政策下,仆固怀恩被逼无奈,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但他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功勋却是实实在在。

唐代宗剧照
仆固怀恩死后,代宗曾喃喃说道:“怀恩不反,为左右所误耳!”所以,代宗并未株连其家人,凌烟阁内象征着功勋的仆固怀恩画像,也一直高悬,昭示着他为大唐做出的贡献将永不磨灭。(文:熊鱼自笑)

能与郭子仪和李光弼齐名的仆固怀恩,究竟有多大功劳?

2. 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谁的功劳最大?谁的结局最好?

李光弼、郭子仪和仆固怀恩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如果真要将三人在安史之乱中的功劳进行排比,那么功劳最大的应该是李光弼,其次是郭子仪,再就是仆固怀恩。但是如果说到结局如何,那么,毫无疑问的,郭子仪的结局最好,85岁寿终正寝;其次是李光弼,57岁郁郁而终;结局最差的就是仆固怀恩,在反唐过程中暴病而死。

755年11月,安禄山矫诏起兵造反,一路南下势如破竹,六天后唐玄宗才真正确定安禄山是真的反了,于是调高仙芝和封常清防守洛阳,攻打叛军,很快,洛阳丢失,高仙芝和封常清也被唐玄宗所杀,又派上了中风的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坚壁不出,寄希望于在河北的郭子仪和李光弼能截断安禄山的后路,一举拿下叛军。但是杨国忠和唐玄宗却坐不住了,硬逼着哥舒翰出兵,结果败得一塌糊涂,20万大军最后还剩下8000人,而哥舒翰也被部下绑着投了安禄山。这一下子打乱了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的作战计划。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郭子仪正在家中为母亲守孝,唐玄宗急需军事人才,于是夺情将郭子仪召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领朔方军讨伐安禄山,郭子仪又向唐玄宗推荐了李光弼,两人合力在河北地区攻打叛军,已经取得了几次胜利。两人本对哥舒翰坚壁不出的策略持支持态度,只要哥舒翰能守住潼关,两人就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但是很不幸的,潼关失守了,唐玄宗跑了。

马嵬驿兵变后,唐玄宗继续南下入蜀,太子李亨带领2000人马北上灵武寻找救国的机会。756年7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即唐肃宗,召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到灵武共同商讨平叛大计。自此之后,平叛的主力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唐肃宗之前,三人的战绩就不在这里赘述了,基本就是在河北平定叛乱。唐肃宗继位之后,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加宰相之职,以及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户部尚书,加宰相之职,以及河东节度使。下面四姑娘就分开来说三人的功绩:
郭子仪:756年八月,郭子仪与回纥葛逻支联合出击,攻打阿史那从礼,平定河曲。第二年开始了收复两京的战争,先是打败了占据潼关的崔乾祐,夺取了永丰仓,只是在清渠败给了安守中,当时唐肃宗急需人才收复两京,所以并没有对郭子仪做大的处罚,而只是将其降为左仆射。这一年的九月,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随大元帅李豫开始收复两京。三个月之后,两京收复,郭子仪因功加封司徒,封代国公,唐肃宗更是激动得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两京收复后,唐肃宗将远在四川的唐玄宗接回,一直等到758年8月,平叛才又重新开始,郭子仪击败了安守中。下一个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兵20万攻打退守相州的安庆绪,最开始进攻的非常的顺利,一直把安庆绪围困进了邺城,但是这次出兵唐肃宗并没有设元帅,而是派出了宦官鱼朝恩来监军。安庆绪被围困后求救于史思明,史思明夺取魏州然后在魏州驻扎,一直按兵不动,李光弼希望分兵攻打史思明,但是鱼朝恩不同意,结果三个月后,史思明进攻疲惫的唐军,两军交战,狂风大作,双双撤军,史思明趁机杀死安庆绪成为新的叛军首领。
鱼朝恩将相州之战的失败归罪于郭子仪,郭子仪的兵权被夺,然后留守京师。之后的平叛基本没有郭子仪什么事了。接替郭子仪的是李光弼。

李光弼:757年正月,史思明发兵十万攻打太原,此时镇守太原的李光弼手里并没有多少兵,满打满算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名老弱病残。但是即便如此,李光弼硬是没有吃亏,而且,史思明知道安禄山已死后更是带着部分兵力撤回到了范阳,李光弼找到机会,组成一支敢死队杀死叛军七万余人,太原之战的胜利为郭子仪收复两京打下了基础,李光弼也因此被加封司空,封魏国公。第二年,又进为侍中,改封郑国公。相州之战失败后,接替郭子仪做了天下兵马副元帅和朔方节度使。
李光弼领兵让出洛阳,然后移军河阳,又取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牵制住了史思明的主力。但在接下来的761年的邙山之战中败于史思明,不过此战的责任并不在李光弼,所以李光弼并没有受到处罚,而叛军首领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叛军的凝聚力进一步下降。之后的李光弼主要平定别处的起义军,而接替李光弼继续平定安史之乱的是仆固怀恩。

仆固怀恩:仆固怀恩在之前一直是跟着郭子仪和李光弼攻打叛军的,常在军中作为先锋出场,英勇非常,立下赫赫战功。而最为重要的是,在756年,唐肃宗继位后急需援军支持,李承寀和仆固怀恩出使回纥,试图借兵,磨延啜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承寀为妻,之后葛逻支领一支军队援助大唐平叛。758年,回纥遣使求婚于大唐,唐肃宗将次女宁国公主嫁给葛勒可汗为妻,又把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葛勒可汗的次子,仆固怀恩算是为大唐做出了贡献,因为葛勒可汗去世后,正是仆固怀恩的女婿成了登里可汗。
762年,史朝义引十万回纥兵进攻大唐,唐代宗赶紧让人去和登里可汗交涉,登里可汗提出要见自己的岳父仆固怀恩,唐代宗特意下手诏让仆固怀恩去见登里可汗,仆固怀恩说服自己的女婿帮助大唐攻打史朝义。这一年,仆固怀恩领天下兵马副元帅,随李豫攻打史朝义,半年时间逼得史朝义兵败自杀。而仆固怀恩整个家族在这场叛乱中有46人为国捐躯,可谓满门忠烈。

三人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却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更是屡屡为宦官所构陷,郭子仪始终忠君爱国,以大局为重,即便自己吃亏也毫无怨言,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得以保全,一直活到了85岁。
李光弼的性格比较刚正,在安史之乱结束后,驻守徐州,不敢入朝,即便唐代宗遇到了危险也不肯前去护卫,怕的就是遭到宦官的诬陷。拥兵自重的结果是,他的部下越来越瞧不起他,一年后,他就郁郁而终。
仆固怀恩借兵回纥,嫁女回纥首领,让宦官们找到了攻击他的机会,遂诬陷他与回纥勾结意图谋反。仆固怀恩受不了这样的污蔑而又得不到皇帝的信任,被逼反叛,最终暴死在军中。

3. 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谁的功劳最大?

我们在回顾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看一看三人的功劳:
755年11月,安禄山矫诏起兵造反,唐玄宗召回正在守孝的郭子仪,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领朔方军讨伐安禄山,郭子仪又向唐玄宗推荐了李光弼,两人合力在河北地区攻打叛军,已经取得了几次胜利。

叛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攻下洛阳,除掉高仙芝和封常清。这时只要哥舒翰能守住潼关,郭、李二人就可以直捣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但是很不幸的,潼关失守了,哥舒翰被绑走了,唐玄宗跑了,打乱了郭子仪和李光弼在河北的作战计划。
756年7月,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即唐肃宗,召郭子仪和李光弼率军到灵武共同商讨平叛大计。自此之后,平叛的主力就是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

郭子仪与回纥葛逻支联合出击,攻打阿史那从礼,平定河曲。第二年打败了占据潼关的崔乾祐,夺取了永丰仓,只是在清渠败给了安守中。收复两京之后,唐肃宗接回唐玄宗。758年9月,郭子仪、李光弼攻打退守相州的安庆绪,由于宦官鱼朝恩来推卸责任,郭子仪的兵权被夺。
之后李光弼接替郭子仪,取得了河阳之战的胜利,为平息叛乱打下基础。李光弼后来平定别处起义军。

接替李光弼的是仆固怀恩,他借兵回纥,嫁女回纥首领,做好了外交,说服自己的女婿帮助大唐攻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半年时间最终平定战乱,做了一个收尾。
综上所述,李光弼和郭子仪都经历了最艰难的时候,李光弼打下了基础,仆固怀恩收尾。因此功劳由大到小为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

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谁的功劳最大?

4.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光复唐朝的名将,为何两人结局截然不同?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两人的政治眼光不同,郭子仪虽然战功显赫但是却不洁身自好,因为他本身已经是公告盖主了,所以如果在洁身自好就会被黄上认为有威胁的人物了,反观李光弼不仅功高盖主而且处事也不圆滑,所以最后落得郁郁而终的下场。

通过古书记载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人的性格。李光弼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正直而且刚强的一个人,反观郭子仪呢,则是一个不计较自己的权力,上交给国家,只求自己的生活安定,平稳就行了。


李光弼始终都是坚守在自己的地盘上就是怕日后被奸臣所害,但是这种行为在皇上眼里就是掌握兵权,不想退让。就这样,曾经一起征战沙场的战友,自己的心腹,慢慢的都离他而去了,这也是导致了他郁郁而终的直接原因。没有过过久,就归西了。这个时候距离安史之乱被平定不过一年半的光景

我们在来看一下郭子仪,他对于权野这些根本不放在心上。他就充分的体现了一句话,自己是块砖,哪儿需要他就在哪儿,只要皇帝需要他,他永远都在,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之中立下了功劳,后来有击退匈奴。
就是一个这一战功赫赫,同时又没有任何权力的武将,皇上怎么会不信任呢?所以就算他没有了权力但是皇帝还是会找他寻求帮助。他呢也属于古时候的一个特例。在宦官当政的年代居然活到了85岁。

5.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在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上,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将军不能不提。玄宗末年,奸臣杨国忠当道,藩镇安禄山起兵造反,大唐一时失去了长安,被迫偏安四川,王朝岌岌可危。危难之中,二位将军挺身而出,通过前后八年的战争,平息了安史之乱,使大唐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发展轨道,可谓劳苦功高、居功至伟。两人同时为将,资历是郭子仪老,前期发展是李光弼好,可到最后,两人的人生结局竟然天差地别,令人感慨。
人物出场时,郭子仪地位在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是郭的手下,二人配合默契,初步扭转了唐军不利的战局。可好景不长,人红是非多,郭子仪因为功高,为朝廷宠臣鱼朝恩所嫉,先是军事主张屡屡被否,后来直接剥夺军权,调回朝廷坐冷板凳。李光弼接受了郭子仪的教训,请求朝廷派王爷当兵马大元帅,自己做副手,这么一来,李光弼如鱼得水,仗打得顺,也没人来找麻烦了。从历史记载看,郭子仪对下宽容,为人比较厚道,李光弼治军严整,比较讲规矩。单讲人物性格,似乎郭子仪要让人舒服一点,但是人和人不对脾气也没办法,遇到鱼朝恩,注定郭子仪要沉闷一些时日。
看到唐朝藩镇割据、内战不已,周边政权吐蕃坐不出了,屡屡侵犯边界,这时朝廷又把郭子仪请出来解决问题。郭子仪就此重新出山,之后受到唐代宗重用,尤其是凭借其威望,顺利收服了叛将仆固怀恩的部众,单枪匹马说服回纥,化解了回纥、吐蕃的联手侵袭入寇。
之后,郭子仪被尊为“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去世时还被追赠太师,可谓极尽殊荣,绝对的人生赢家。然而李光弼就没那么幸运了,接了郭子仪的班,仗没少打,功也没少立,可发生在郭子仪身上的事再次重演,因为功高,李光弼受到权臣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最后流落徐州,不敢回朝。周围的势利眼一看,纷纷转向,李光弼就在郁郁不得志之中病死他乡。
两位名将的遭遇可谓道尽了造化弄人,人生际遇的变幻莫测。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如此不同?

6.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

郭子仪和李光弼都是中唐时期的国家柱石,两人为平定“安史之乱”,保卫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并称唐朝中期的中兴名将。唐肃宗曾发自肺腑地感谢郭子仪:“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李光弼也备受后人推崇,被称为“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郭子仪出生于公元697年,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父亲历任各地刺史。他本人也长得仪表堂堂,“长六尺余,体貌秀杰”。依靠自己的天赋和良好的家庭教育,郭子仪在武则天时期就高中武状元,公元749年就官居三品,成为武卫大将军。
李光弼同样出身名将之后,父亲是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他比郭子仪小11岁,出生于公元708年。但他同样少年成名,不到20岁即被任命为左卫亲府左郎将,封云麾将军。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也许郭子仪和李光弼就会在这样的官场上富贵但略显乏味地度过一生。
但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彻底地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也让郭、李两人在乱世中尽显英雄本色而名垂千古。在平叛“安史之乱”中,两人尽展平生军事才华,挽大唐帝国于将倾。郭子仪大战河北,收复两京,抗拒吐蕃,单刀赴会,智退30万回纥敌军;李光弼出奇制胜,取得常山大捷,和郭子仪、唐肃宗会师灵武。而后又以少胜多,在太原完胜叛军。此后两人同心协力,经过7年鏖战,成为李唐江山的最后守护者。

不过,这样的两个人,他们的结局却大相径庭,这是怎么回事呢?郭子仪在平叛“安史之乱”后,继续执掌兵权,统领天下兵马,直到85岁才溘然长逝。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而李光弼却在平叛之后的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只活了57岁。为什么会这样呢?最根本的原因,是郭子仪极富政治智慧,而李光弼却是政坛低能儿。
郭子仪对皇上惟命是从,忠心耿耿。天宝十四年,当“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下旨郭子仪率朔方军平叛,郭子仪二话没说,起兵讨伐安禄山;至德元载,正当郭子仪在河北取得节节胜利,欲直捣范阳时,唐肃宗在朔方的一纸召唤,郭子仪当即率5万兵马赶赴朔方。相州之战后,唐肃宗将失败的罪责让郭子仪一人承担,罢免了他一切军权,赋闲京中。唐代宗即位后,听信谗言,再罢郭子仪兵权,让他督建皇陵。面对这些飞来横祸,郭子仪泰然处之,毫无怨言,仍对皇帝忠心不二。

面对皇上的赏赐时,郭子仪深谙为臣之道,只接受财物,力辞官位。它曾不止一次地上奏辞掉官职,特别是对“太尉”和“尚书令”的封赏,郭子仪坚决不受。而代宗赏给他的美女、珍宝,他却欣然笑纳。他还在生活上极尽奢华,“侈穷人欲”,目的就是要让皇上放心。郭子仪对同僚谦让有加,尤其不得罪小人。大宦官鱼朝恩对郭子仪羡慕嫉妒恨,经常在代宗面前诋毁他,甚至在背后找人掘了郭子仪的祖坟。郭子仪也心知肚明,但他却对代宗说:“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人残人之墓,固亦多矣。
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鱼朝恩还别有用心地宴请郭子仪,部下都劝他不去,但郭子仪却独自赴宴,不带一个侍卫。郭子仪的宽容,让鱼朝恩佩服得五体投地,流着泪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实际上,郭子仪和李光弼早年也有矛盾,“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这个矛盾是由各自的上司引发的。但郭子仪为国家社稷计,在“安史之乱”爆发时,主动向肃宗举荐了李光弼,可见郭子仪的胸襟和大度。

反观李光弼,政治眼光短视,情商也显得很低。公元757年,李光弼奉命前往太原任职时,御史崔众迟迟不肯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他缉捕下狱。适逢钦差前来宣旨,擢升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公然抗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坚持斩了崔众。在邙山之战中,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的劝告,将军队列阵于开阔地带,史思明乘机大败仆固怀恩,直接导致邙山战败。
李光弼重惩了仆固怀恩,由此导致两人心生怨恨。太监程元振、鱼朝恩也曾屡次诽谤李光弼,但李光弼却采取了回避的方法。公元763年,吐蕃军攻陷长安,大兵压城之际,代宗数次下旨命李光弼救援,李光弼竟拥兵不救。尤其是来瑱因遭程元振谗言被杀后,李光弼更是不敢入朝,由此遭到代宗猜忌。正是由于两人迥异的性格和政治眼光,才导致不同的人生结局。(参考资料:《旧唐书》)

7.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呢?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如果单以军工而论,李光弼确实胜过郭子仪一筹,因为在交锋最惨烈的河南、河北地区,每次与叛军正面交手都有李光弼的身影。
可以这么说,李光弼的人生就是为了安史之乱准备的,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恐怕他也没机会封郡王、赐丹书铁券、绘像凌烟阁、谥“武穆”。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其父李楷洛,原为契丹酋长,武周时归降,累官朔方(治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境内)节度副使,暴卒于战场,谥“忠烈”,封蓟国公(一作郡公)。
军人家庭长大的李光弼,自幼喜读《汉书》,尤擅骑射。他为人严肃刚毅,治军极严。在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账下时,深得王忠嗣器重,曾当众言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安思顺(安禄山堂兄弟,后因安史之乱被哥舒翰所诬,蒙冤被杀)接任朔方节度使后,也非常器重李光弼,想把女儿嫁给他结秦晋之好,但性情严谨的李光弼不愿过多牵扯高层倾轧,托病辞官而去。
当时青睐李光弼的并不止有安思顺,还有安禄山。

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也很注意扶持羽翼,谋士高邈早知李光弼的将才谋略,便劝安禄山延请李光弼入幕任左司马,但安禄山并未采纳,推婚事件发生后不久,哥舒翰便推荐朝廷召李光弼入长安为官。
自感错失良机的安禄山长为此忧形于色,但也只能安慰自己,账下的史思明也足堪大任。
安禄山在这点上并未走眼,安史之乱中晚期,正是此二人,在中原斗得上天入地。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光弼正在长安,并不是军职。但他毅然奉召奔赴了战争的最前线,在他身后留下了一连串浸满鲜血的足迹——常山之战、嘉山之战、河阳之战、太原之战、邺城之战。

常山之战
常山郡位于太行八陉——井陉东口土门关附近,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三省通衢”。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为了缓解关中的压力,毅然在河北、山东举义旗归唐,但很快便被史思明叛军扑灭。
身在山西的朔方军想要东进,必须首先打通井陉孔道,坐控土门关的常山便是第一个重要目标。
唐天宝十五年(756)初,李光弼趁史思明北返之机,率军五千突破井陉天险,出其不意的夺取了常山郡。
拿下常山郡后,他首先释放了被史思明关押的百姓,并亲自祭奠了颜杲卿的亲族。
当地团练将叛将史思义绑来投降时,李光弼亲自为其松绑,并开诚布公的向他询问叛军动向。这让史思义非常感动,他对李光弼说道:“王师远来,必已疲惫,如与贼野战,必不利!将军来前,吾已报,(史)思明必来救,不若以逸待劳。”
李光弼听后,深以为然,马上命军士坚壁清野,严守城防。史思明收到消息后,果然带两万骑兵直扑常山,一看城池已失便立刻组织攻城。
早有防备的李光弼先以五百弩手、一千弓兵梯次射击,大量消耗叛军攻城部队。等待敌军受挫后退,李光弼亲率长枪兵出城,在城下结成战阵。如林长枪之下,史思明的骑兵优势即无从发挥,叛军士气再受打击,只得暂时退兵。
但李光弼却不愿意放过稍纵即逝的战机,他派游骑远远跟随退去的叛军,当叛军在野外埋锅造饭时,唐军千余轻骑突然袭击,阵斩五千余级,叛军大挫。
随后,李光弼又配合从山西赶来的郭子仪,在九门城痛击史思明叛军,平定藁城,攻取赵郡(今河北赵县)。

嘉山之战
天宝十五年(756)四月,朔方军大败史思明后,一直追击到博陵(今河北定州)。史思明集众固守,唐军攻城十日不下。
五月,郭子仪、李光弼决定撤围回军常山郡。不甘心失败的史思明,率数万人马尾随而来。
唐军乘机回军反击,在沙河(今河北行唐、新乐之间)再败史思明。安禄山得知史思明连战皆北,命大将蔡希德率2万步骑来救,又命范阳守将牛廷玠率万余人南下,配合史思明夹击唐军。
郭子仪、李光弼进至恒阳(今河北曲阳)时,与携五万余众而来的史思明相遇。面对拥有大量精锐骑兵的叛军,郭、李二人再次采用了以逸待劳的战术,命军士深沟高垒,严防死守。但夜晚却不断派死士夜袭叛军营帐,使叛军穷于应付,无法休息。

同为兴唐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人生结局为何不同呢?

8. 与李光弼、郭子仪齐名的仆固怀恩,为何会落得个凄惨结局呢?

仆固怀恩是为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功臣,一度被封为郡王,后来却带兵造反,落得个凄惨下场。
事实上,造反并不是仆固怀恩唯一的出路。当初唐代宗在陕州蒙难时,如果仆固怀恩主动率军救援,其实是可以化解双方矛盾的。
因为这是皇帝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而且看起来,似乎这也是皇帝最软弱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仆固怀恩积极求助皇帝,他们之间从前的过节,应该是可以揭过去的。

颜真卿当时希望用政治手段让仆固怀恩回头,就是基于类似的考虑。
第一、在皇帝最软弱的时候,仆固怀恩不是趁火打劫,而是积极帮助皇帝;从情感上,皇帝会感激他;从利害关系上,皇帝如果敢借机收拾仆固怀恩,那他以后有难时,谁还敢救他呢?
第二、如果仆固怀恩率军给皇帝站台,郭子仪的风头也会被他压下去的。
一切是显然的,如果仆固怀恩率军给皇帝站台,人们再看到郭子仪积极站在皇帝一边,也不会觉得多了不起了,因为人们更容易感觉,这是因为郭子仪迫于皇帝强大的力量。

但是等皇帝脱险后,仆固怀恩就没有机会了。
因为此事一过,仆固怀恩的罪过就又增加了一重。一切是显然的,皇帝在危难之际,仆固怀恩竟然按兵不动,他这不是盼皇帝死吗?
现在皇帝脱险了,仆固怀恩再哭着喊着要向皇帝效忠,人们肯定会感觉,这是因为他迫于压力,而绝不是所谓的忠心。
总而言之,他立功的最好机会错过了;他表忠心的最好机会也错过了;而他的罪过又增加了,因为皇帝有难时,他竟然在一边看笑话。

脱险后,唐代宗希望颜真卿劝说仆固回恩回头是岸。
颜真卿认为,仆固怀恩已走得太远了,他已经无法回头了。因为就他现在的处境,就算您赌咒发誓相信他,他又怎么可能相信呢?
所以,只能由郭子仪出面来解决了。
上之在陕也,颜真卿请奉诏召仆固怀恩,上不许。至是,上命真卿说谕怀恩入朝。对曰:「陛下在陕,臣往,以忠义责之,使之赴难,彼犹有可来之理;今陛下还宫,彼进不成勤王,退不能释众,召之,庸肯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