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人们精于计算而思考的太少

2024-05-13

1. 查理·芒格:人们精于计算而思考的太少

查理·芒格曾说:“即使握有全世界最锋利的刀,如果你自己的心性存在缺陷,那么它也会成为自残的工具……如果你拥有最精于计算的头脑,但始终无法克服欲望的纠缠,那么在巨额财富的重压之下,你注定将粉身碎骨。”
 
 大概五年前,第一次读《穷查理宝典》,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芒格是一位投资家,同时也是一位心性哲学的大师、一位智者。
 
 这本书讲具体投资的东西并不多,它更多的是讲一些思维方法和心理学。投资是一项综合的工作,除了必备的跨学科多元化知识架构,同时还对投资人的心性特质有格外的要求。
 
 最近又读了湛庐出品的新着《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进一步感受到芒格在心性方面的过人之处,遂整理勾勒出芒格心学十讲。正是这些优势极大地帮助芒格和巴菲特获得了今天的成就。
 
 1、自知之明
 
 芒格说过,“最重要的是,别愚弄你自己,而且要记住你是最容易被自己愚弄的人”。
 
 怎样才能做到自知之明?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里。芒格说关于投资我们有三个选项: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芒格和巴菲特坚决不跨出能力圈半步。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好朋友,但是巴菲特一直没有买微软的股票。为什么?因为看不懂。有一年比尔·盖茨过生日的时候,巴菲特买了一百股微软股票,用的还是他自己的钱,更多是作为一种友谊的象征,而不是作为投资。
 
 自知之明更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穷查理宝典》一书中总结一下了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它们都会影响到投资。比如其中一节讲“嫉妒”,嫉妒是人之常情,却严重影响到个人的投资行为。《金融危机史》作者金德尔伯格说过一句话:“最令人烦心、最人头疼的事莫过于看到朋友发大财”。为什么股市里羊群效应特别强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看到周边的人赚了钱,在羡慕嫉妒心理的驱动下跟风随大流。
 
 傅盛曾总结一下人类认知的四个阶段,非常精辟。95%的人处于第一个阶段,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旦懂得了谦卑,能够承认“这个事情我不知道”,意味着你已经进化到了4%的人群里,这是第二个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第三个阶段是境界更高的“知道自己知道”。巴菲特和芒格起码在这个境界,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买了大概率不会亏本的。这样的人占0.99%的比例,可谓百里挑一。
 
 而最顶尖的一群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占0.1%的比例,千里挑一。
 
 做投资千万不要落在95%的人群里边,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实际上却并不知道。承认无知比自以为是要高明得多,就如芒格所说,“承认无知是智慧的开始”。
 
 2、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指的是要尽可能保持自律和理性。芒格说过,“在生活中不断培养自己的理想性格(投资性格),毫不妥协的耐性,自律自控——无论遭受多大的压力,也不会动摇或者改变原则。”
 
 举个巴菲特打高尔夫的例子。巴菲特投资做得很好,但是高尔夫打得不怎么样。有一次,巴菲特参加了一场户外高尔夫运动,在三天内一杆进洞的成绩为零。于是,巴菲特的球友们决定同他打一个赌:如果他不能一杆进洞,只需付出10美元;而如果他做到了,可以获得20000美元。当场的每个人都接受了这个建议,但巴菲特拒绝了,在他看来,“如果你不学会在小的事情上约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不会受到内心的约束”。
 
 战胜自己也包括战胜自己的非理性情绪。还以“嫉妒”为例,芒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杠杆和嫉妒是致命的混合体”。嫉妒往往促使人们采取非理性的加杠杆举动来博取收益,这是投资的大忌。那么芒格自己怎么处理嫉妒心理呢?他说:“我们从不会因错过某些机会而感到苦恼。别人比你更富有又有什么问题呢?为此苦恼真是杞人忧天。”
 
 投资与其说是为了战胜市场,不如说更重要的是战胜自己。为了战胜自己,芒格和巴菲特几十年如一日不停自我提升。芒格和巴菲特都是学习机器,芒格95岁,每周还是要看20本书,看到兴奋时可以熬夜阅读到凌晨,他对学习的热爱与毅力令人叹为观止。芒格之所以这么热衷于学习,就是希望每天结束时,努力使自己比早上起床时更加睿智一些。“每天进步一点点。最终,如果足够长寿,大多数人都会获取应得的回报。”
 
 正如老子所言,“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能战胜别人说明你是一个有力量的人;但是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3、懂得常识
 
 做投资需要懂得并坚守常识。
 
 万物皆有周期是最重要的常识之一,而驱动周期变化核心动力之一正是来自于人性。芒格说:“所有人类对几何级数增长的过度追求,在一个有限的地球上,最终都以惨痛收场。”用大白话说,就是树不能长到天上去,这是常识。但在现实中,当牛市来临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可以一直涨,3000点看5000点,5000点看1万点,总觉得这次是不一样的。“这次不一样”恰恰是金融史上最昂贵的教训之一,实际上最终都要均值回归。
 
 牛顿炒股的例子可谓典型。牛顿是高度理性的物理学家,但同样逃脱不了非理性情绪的驱使。当时南海公司股票大涨,大家都买,牛顿也买,但他觉得南海公司股价有泡沫,就卖掉了,赚了7000英镑。不久,南海公司股价下跌,看起来牛顿很明智。但是故事没结束,后来南海公司的股价以更快的速度上涨,牛顿周边的朋友都大赚其钱,牛顿在最后时刻没有抗住诱惑,在一个更高的点位重新买入南海公司股票。很快南海泡沫真正破灭,牛顿为此亏损了2万英镑,是他上一波赚的三倍。正是在南海泡沫里面他讲过那句经典的话:“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但是无法测量人性的疯狂。”
 
 与牛顿相比,世纪之交芒格和巴菲特在科网泡沫中的表现堪称投资史上经典的操作。1998年年度股东大会上,股东们一个接一个地提问道:“为什么芒格和巴菲特没有投资任何东西?”市场上一切东西都在上涨,而芒格和巴菲特只是坐在那里反复回答道:“股票价格太高了”。
 
 当时正值科网泡沫的高峰,美国互联网股票是当时最热门的股票,只要公司名字里有个“com”,股价便能够一飞冲天。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坚持不碰科技股,因此投资收益远低于那些追逐科技股的投资者,为此他们遭受了极大的压力。不久后科网泡沫崩溃,股指从5046点下跌78%至1114点,之前志得意满的人纷纷破产,但是巴菲特和芒格却躲过了一劫。这是坚守常识的胜利。
 
 4、逆向思维
 
 芒格一直强调“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他更经典的一句话是,“如果我知道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在芒格看来,“生活和生意上的大多数成功来自于你知道应该避免哪些事情:过早死亡、糟糕的婚姻等等”。所以,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才能得到幸福,首先要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首先应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其实最需关心的却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按照这种逆向思维,在投资中最关键的不是要表现得很聪明,而是尽可能别犯愚蠢的错误,“拥有长期优势的投资者正是凭借这点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收益”。
 
 当然,逆向思维不等于鸵鸟策略,该行动时必须采取行动,只是这个行动也应当是逆向的,即巴菲特所言“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当然,知易行难,逆向行动需要逆自己的人性,这恰是投资最考验人的地方。但巴菲特和芒格做到了,2008年次贷危机最恐惧的时候,他们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我正在买入美国股票”。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更进一步,他说暴跌时要贪婪到用大桶去接:“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他们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金白银的干。2008年初,伯克希尔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他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他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这么多减少了的现金去哪里了?当然是去买股票了。
 
 5、多不如少
 
 芒格说,我一生中仅投资了三家企业就很成功了,它们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好市多和李录的基金。
 
 巴菲特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对任何一个拥有常规资金量的人而言,如果他们真的懂得所投的生意,六个已经绰绰有余了。”甚至,“只要你能顶住价格的波动,拥有3只股票就足够了。”
 
 原理也很简单,《穷查理宝典》一书里芒格曾引用过比尔·罗斯的话,“如果你拥有40位妻妾,你一定没有办法对每一个女人都认识透彻”。
 
 投资股票也是一样,如果抱着“与股票结婚”的态度,就必须要深度了解股票,但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几十只、几百只股票都很熟悉。
 
 “多不如少”不光适用于选股,也同样适用于职业选择——专注于做某一件事情。芒格自己曾总结一下:“我的成功源自于我的长期专注”。在他看来,极度专业化才是成功之道。“比起理解整个世界来说,大多数人更加擅长专攻一个方面。”相反,“那些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人都付出了很大代价。”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非常深刻的道理。学生功课要做得好,必须每天给自己加压,反复练习。但是就修为而言,有时候要做减法,必须把噪音、无用的东西都砍掉,才能够保持脑子清醒,保持理性。所以做投资是一种修行,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累积。
 
 6、动不如静
 
 看芒格和巴菲特的生活状态,他们非常安静,他们干的事情最多的是看书和思考。芒格说:“我们花很多时间思考。我的日程安排并不满,我们坐下来不停地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更像学者而不是生意人。我的系统总是坐下来静静地思考几个小时。我不介意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可是我们大众总想做点什么,没做点什么就觉得心里发慌,在投资里面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投资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盲动不如不动。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芒格和巴菲特非常接近于这种状态,他们远离华尔街以尽可能减少干扰。在安定中等待机会是他们的投资常态。守静去躁,正是投资本义。
 
 7、短不如长
 
 芒格形容自己的投资方法是坐等投资法。他以每股16美元购买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现在每股是30多万美元,涨了18000多倍,当然等待的时间是50年。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也是长线投资为主,比如投资华盛顿邮报超过40年、可口可乐近30年、富国银行24年。当然中国的发展阶段与国情与美国不同,具体的持股时间不见得要照搬他们,但这个理念值得借鉴。
 
 只有时间足够长,才能够享受复利的魔力。如芒格所说,“如果既能理解复利的威力,又能理解获得复利的艰难,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许多事情的精髓”。
 
 从这张图大家可以看到,巴菲特的财富90%以上是在他60岁之后获得的,60岁之前的增长非常平缓。这就是复利的魔方。所以巴菲特有句话说得非常妙,他说,“时间的妙处在于它的长度”。
 
 然而,这同样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总是急于求成,所以芒格郑重地告诫投资人:“渴望一夜致富是相当危险的。”
 
 8、谨小慎微
 
 谨小慎微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贬义词,一个人若被形容为谨小慎微,意味着他胆子不够大,没魄力。然而在投资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因为投资不在于短期跑得多快,而是长期能够守得住,不出局,剩者为王。
 
 巴菲特讲过类似的话,投资最重要三件事,“第一是尽可能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二还是尽可能避免风险,保住本金;第三是坚决牢记前两条。”投资第一位是不亏钱,一旦亏损了本金,意味着你再也回不来了。
 
 在《查理·芒格的投资思想》一书中,芒格引用了一句古训:“河水淹死会水人”。在河水里被淹死的多数是会游泳的人,不会游泳的人自动远离河流,反而可以无恙。在投资中胆子太大的聪明人折翼者比比皆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覆灭就是最典型的教训,芒格就此有过犀利点评:“聪明人和高杠杆的组合往往会以惨败收场”。
 
 芒格关于游泳的比喻多么像老子所说的:“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一谨慎迟疑啊,就像冬天涉水过河;畏惧顾虑啊,就像提防四周围攻;恭敬端凝啊,就像在别人家做客。
 
 这又回到了第一条,做投资必须要自知。所罗门兄弟公司前首席经济学家亨利·考夫曼说的好:“亏钱最多的人有两类,一类人什么都不知道,另一类人什么都知道。”其实这两种人实际上是一种人,什么都知道的人其实他也可能什么都懂点皮毛,结果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巴菲特说:“风险恰恰来源于你不知道你在做什么。”很多人在投资的时候,可能连自己买的股票代表什么都不明白,不亏钱才怪。
 
 为什么谨小慎微?其实是因为自知,因自知而谦卑,知道很多事情不懂,行为就会小心,专业上讲叫安全边际。好公司加上好价格才是好股票, 一只股票价格20块钱,但是它可能值30块钱,买进来肯定很安全,因为有10块钱的安全边际。相反则没有安全边际。
 
 造物主给每个人都设置了一些优点和欠缺,这些欠缺有的需要弥补,有的却是因为无法弥补而需要竭力回避的。坚守能力圈,设置安全边际就是回避自己的缺陷。“与其杀死毒龙,不如避开毒龙”。
 
 9、变亦不变
 
 坚守能力圈、保持长期专注并不等于固守不变。事实上,芒格非常警惕思维的固化。所以他说:“对拿锤子的人来说,看什么都像是钉子”。思维固化就是钉子思维,这也是投资的另一项大忌。
 
 为了避免钉子思维,芒格总是不断地在学习、修正和摈弃自己的理念。“及时快速放弃自己原有的理念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在投资实践中,芒格、巴菲特也的确在变化,这几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买了不少航空股和科技股。巴菲特早年在航空股上栽过跟斗,痛定思痛之后认为航空股典型的“价值毁灭者”,并发誓再也不碰航空股。然而这几年他又重新买进航空股。此外,伯克希尔·哈撒韦还买了苹果、亚马逊等科技股,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科技股最受欢迎的90年代,巴菲特始终拒绝触碰,为此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更早的时候巴菲特经历了投资方法上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促使他从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中摆脱出来,完成了以很便宜点的价格买二流公司到以合理的价格买伟大的公司并长期持有的进化。这一进化正是芒格所促成的。所以巴菲特说:“芒格让我以火箭般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很多。”
 
 芒格和巴菲特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客观条件在变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进化。他们的能力圈在扩大,以前看不懂的东西现在能看懂了。所以投资之道,变亦不变。
 
 10、做个好人
 
 这看起来跟投资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上我们看芒格的行为准则,他非常强调这一点。他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每天做个好人,只有做个好人,才能最终做个好投资人。
 
 芒格的行为标准明显高于一般世俗的要求:“有些事情就算你能做,而且做了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不会造成损失,你也不应该去做。”
 
 《穷查理宝典》里有一个案例,说他要收购一个合伙人的股份,他让那个合伙人出价,合伙人出13万美金。芒格说不行,应该是23万才对,他主动多付人家10万美金。
 
 投资里面也有得失之道。小失小得,大失大得,当你放弃了一些短期的小便宜,反而能够收获长期的大收益。
 
 价值投资的好处正在于此,其路途虽然表面看起来比较艰难,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光辉大道,因为它让你积累本领,投资人每天所做的枯燥功课,最终都会变成终身受用的专业能力。
 
 老子有一句话,“不失其所者久”。这里的“所”就是原则和本分,只有不失本分才能走的很远。
 
 芒格还非常重视坦诚,他认为坦诚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为什么要坦诚?他引用路易斯·文森蒂的话说:“讲实话,你就无需时刻想着自己说过的那些谎言。”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寻求好公司与寻求好伴侣一样,都是“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只有自己不断成为一个价值观正确的更好的人,才能发现同样价值观正确的好公司。这就是芒格另外一句最具价值的名言:“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某种意义上,芒格和巴菲特一生巨大的财富积累以及过人的长寿是对他们毕生坚守价值投资本分、坚持做个好人的最佳犒赏。

查理·芒格:人们精于计算而思考的太少

2. 查理·芒格的一些建议

1.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某种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他。
  
 2.正确的爱应该以仰慕为基础,而且我们应该去爱那些对我们有教育意义的先贤。
  
  
 3.有一个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4.人类社会至只有发明了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5.学会顾忌交织在一起的影响,重视实践去使用道理的原则。从所有学科吸取我所需要的95%的知识,将它们变成我思维习惯的一部分。
  
  
 6.学会隐藏你们的睿智。
  
  
 7.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在他出生之前发生过什么事情,在生活中就会像一个无知的孩童。
  
  
 8.你们必须掌握许多知识,让它们在你们头脑中形成一个思维框架,在随后的日子里能自动地运用他们。
  
  
 9.要知道我将要死在哪里,我将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
  
  
 10.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如果把问题反过来思考,通常就能够想得更加清楚。
  
  
 11.年轻人特别容易陷入强烈而愚蠢的意识形态之中,而且永远走不出来。
  
  
 12.一条“铁律”。我觉得我没有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能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我只有在达到这个境界时,才有资格发表意见。
  
  
 13.未必要有希望才能坚持
  
  
 14.要警惕自我服务意识,总得来说,烘妒、怨憎、仇恨和自怜都是灾难性的思想状态。
  
  
 15.说服别人,要多诉诸利益,而不是理性。
  
  
 16.避免在你们不崇敬或者不想像他一样的人手下干活,这是很危险的。在正确的仰慕的人手下干活,在生活中取得的成就将会更加令人满意。
  
  
 17.将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够达到奇效。
  
  
 18.如果你们真的想要在某个领域做得很出色,那么你们必须对它有强烈的兴趣。如果有机会,你们要想办法去做那些你们有强烈兴趣的事情。
  
  
 19.你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公平的打击,有些人能挺过去,有些人不能。
  
  
 20节位是责任的仆人。
  
  
 21别人的想法是飘忽不定的,他们想着和恋人幽会,想走大运或者出大名;我总是想着麻烦,我的想法是稳重的,所以当麻烦来临的时候我早已做好准备
  
 22.我总是期待期待麻烦的到来,准备好麻烦来临时如何对付它,这并没有让我感到不快乐。
  
  
 23.复杂的官僚程序不是文明社会最好的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张无缝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网。没有太多稀奇古怪的程序。
  
  
 24.只有一群可靠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正确的信任。
  
  
 25.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3. 查理·芒格:只要我手里有一本书,我就永远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1.
  
 查理·芒格,巴菲特的黄金搭档,他们二人一度成为世界首富,后被比尔·盖茨超越。
  
 查理·芒格有多喜欢读书呢?
  
 他走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带着一本书,这样即使是航班延误或者是什么别的情况耽误了,他也觉得没有关系,因为他可以坐下来读书。他有一句名言: 只要我手里有一本书,我就永远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 
  
 查理·芒格说他所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不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和巴菲特互称对方为一个长着两只脚的书柜。比尔·盖茨一年大概阅读五十本书左右,还经常向别人传授应该怎样读书的技巧。
  
  越牛的人,越爱读书!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甚至被戏称为“书呆子”。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喜欢出去应酬。有人问海尔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学习和读书。”
  
 俞洪敏说过一句话:不读书,人和猪还有什么区别!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人会思考,会借助工具。而读书,可以加深人的思考。
  
 爱读书,会思考,方为你的人生和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我们上完大学走上社会以后,都有一种感觉:学校里学的东西用不上啊!
  
 查理·芒格也有这种感觉,所以他把儿时绘本《小红母鸡》里的一句话当做座右铭。哪句话呢?就是小红母鸡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说一句话:那我就自己来吧!
  
 樊登老师也笑称大学说“大学大学,大不了自己学。”
  
 你看,无论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其实我们上完大学踏上社会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茫然,一样的惶恐,一样的不知所措。
  
 但不同的在于,那些成大事者很快就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崭新的面貌重新开始读书,开始学习,开始迎接挑战。
  
 在学校时,老师给我们安排必读清单,学也得学,不学也得学。不学,考试不及格就不给毕业证。而当我们毕了业,谁还会给你列一张必读清单呢?谁还会逼着你读书呢?
  
 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自己去调整心态,由被动化为主动,主动自己去寻找书单。
                                          
 3.
  
 无论别人告诉我们读书有多少好处,但是我们依然有那么多借口不想读书。
  
 为什么?
  
 因为读书费脑子。
  
  但是如果不读书,我们只会用单一型思维去思考问题,就像一个手里只有一把锤子的人,看什么事情都像钉子,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只会用锤子敲一敲。 
  
  读过很多书以后,我们就会用多元型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我们遇到问题不再只是单纯的用锤子去敲一敲,我们还可以用别的工具螺丝刀、钳子、扳手……去卸一卸。
  
 就像前段时间网上流行的小段子,一个人送朋友去火车站,过了一会突然说:“你站在此地不要动,我去买几个橘子。”
  
 如果你没有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你都不会明白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现在你明白是什么含义了吗?

查理·芒格:只要我手里有一本书,我就永远不会觉得浪费时间

4. 查理·芒格说

当今投资界杰出的思想家,98岁的查理·芒格。
  
  30岁,一个男人的黄金年龄,他迎来的却是离婚、丧子,破产的接连暴击,或许这一刻,他也在埋怨命运的不公……
  
 原来他之前有那么多不快的经历,但最后并没有任由悲剧发展下去,而是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现在的芒格是受很多人的爱戴了吧,挺喜欢他的一些观点,就像吸引力法则,你想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那么你就得先修炼成那样的人。
  
 如果想找一个优秀的伴侣,那么你得先一步步变优秀,势均力敌的爱情才能长久;如果你想要更高的工资,那么你要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能力;如果你想有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就少不了听说读写的锻炼。
  
 “老道理总是正确的,关键是你能不能践行”。“专注于当前的任务,控制支出,投资未来”。
  
 把钱花在最能让自己增值的地方,将来你肯定不会后悔。
  
 知识付费,关于这一点,我花168买了100本听书内容,每本大概18分钟左右,1年的期限;花348在英语软件学习上;花了几百在买纸质书上;还有文案课,记忆课……
  
 而我的缺口就是花了之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好利用,所以执行力的调整需要加强。
  
 这是降低期望,保持低调,正确的做法是在超出“能力圈”一小点的范围内定一个目标,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实现。芒格给自己定的目标很低,“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常识”而已。
  
 所以一点一点积累比一蹴而就的效果跑得远,也是我一直会忽略的一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能完成,而是因为想要的太多,但时间精力都不够,时间分配不对等那这件事自然做不好,所以你从小起步,即使每天背一个名词解释也够了。
  
 芒格读书有两个主张:
  
 ☞一是:不要只看一种类型的书
  
  
 只对一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这样很容易用一种思维方式看问题。
  
 ☞二是:多读名人传记
  
  
 芒格是一个狂热的传记爱好者,他觉得要是能和这些“已逝的伟人”交朋友,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绝对正面的影响。
  
 好家伙,这么一说对于看书我还有很多没看呢,真好啊,会有一直的输入,人生就是坚持学习。
  
 芒格很清楚,道理只对遵循它、并采取行动的人才管用。所以他说,“我的剑传给能挥舞它的人”。
  
 能做好手头上的事情,能遵循最简单的老道理,能保持尽可能简单的生活;

5. 像查理芒格一样思考

你崇拜股神查理芒格吗?《好好思考》的作者成甲是查理芒格的最忠诚的粉丝,《好好思考》是他继《好好学习》的又一力作,全面解析查理芒格思维模型,打破学科思考界限,拓宽思维模式的格局和边界。
  
  
 思考让我们看见不同,看到、知道、做到,知行合一。学习并不是追求更多知识,而是要寻找更好的决策依据。这个更好的决策依据,就是那些经过广泛验证的原理和规律,查理称之为思维模型。
  
 我们不需要学习和了解所有的知识,我们只需学习各科最杰出的思想,去抓住最关键的要害,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
  
  
 你想真正掌握多元思维模型和查理的思想吗?那么你应该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愿意探索各种问题背后的有效策略、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规律的人。不是把学习当作任务和困难,而是把获取智慧当作一种道德责任。
  
  
 查理芒格就是真正的多元思维模型使用者,他“以慢为快”并有长周期视角,是当之无愧的股神,是世界上聪明绝顶的人。
  
  
 《好好思考》共分四部分:1、介绍什么是思维模型,分析它的本质。
  
 2、教你如何高效学习和掌握思维模型。
  
 3、如何把跨学科的思维模型融入一个知识体系。
  
 4、如何运用跨学科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思维模型最早是由查理芒格提出的 ,你想成为查理芒格吗?那就像他一样地思考吧!

像查理芒格一样思考

6. 查理芒格为什么叫穷查理

首先《穷查理宝典》也可以翻译为《穷人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的偶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此人曾用穷理查这个笔名写过一本《穷人理查历书》(写在日历本上的)也叫《穷理查年鉴》

查理芒格给自己的书起名《穷查理宝典》就是为了致敬自己的偶像。同时他的书出版后的扉页和封底都是关于偶像的内容。【摘要】
查理芒格为什么叫穷查理【提问】
首先《穷查理宝典》也可以翻译为《穷人查理宝典》

查理芒格的偶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此人曾用穷理查这个笔名写过一本《穷人理查历书》(写在日历本上的)也叫《穷理查年鉴》

查理芒格给自己的书起名《穷查理宝典》就是为了致敬自己的偶像。同时他的书出版后的扉页和封底都是关于偶像的内容。【回答】

7.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查理芒格?

查理芒格是谁,股神巴菲特背后的男人,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两天刚看完跟他息息相关的一本书《查理芒格的智慧 投资格栅理论》。

就这个问题本身而言,其实在我看来,我们需要的不是认识查理芒格这个人,而是他背后的思维方式——跨学科思维。

这也是《查理芒格的智慧》这本书的核心理论,所谓跨学科思维——投资的格栅理论。

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真正的学习和持续的成功属于那些首先构建出格栅思维模式,然后运用整体性、多样性的方式思考的人。

查理芒格认为,各个学科是交叉的,彼此在交叉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加强,一个爱思考的人会从每个学科中得出非常出色的思维模型,在这些重要的想法中相互借鉴,产生融会贯通的理解。

所以在书中他用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哲学、数学等学科的某一个知识点切入,解释一些投资学的现象或者背后的原因。

比如物理学经常提到的均衡,牛顿的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归结起来都是在讲均衡这个事儿,力是均衡的,运动是均衡的,对应到投资学上也是,最简单的经济学上的供需理论就是某一种均衡,到后来博弈论也是一种动态的均衡。

比如生物学上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生物学认为,不论进化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要记住的就是改变永远存在,这一原理对于投资、市场也同样适用,不管是渐进的还是突然的,熟悉的范式终会坍塌。

认识查理芒格,本质上是认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越早能了解到这种思维方式,越早开始自己试着自己融会贯通这种理论并付诸实践,越早可以自己受益于此。

为什么我们要认识查理芒格?

8. 查理·芒格:用最干净的方法,只凭智慧取成功!

查理·芒格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与我们在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手段不同,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取得了商业的巨大成功。
 
 1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这样的人。在我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至我在所阅读过的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
 
 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比如说,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查理在他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巴郡(即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 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对于由于人类心理倾向引起的灾难性错误尤其情有独钟。最具贡献的是他预测: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会计审计制度的漏洞即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008 年和 2009 年的金融海啸及全球经济大萧条不幸验证了查理的远见。
 
 2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
 
 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
 
 这点上他和自己的偶像富兰克林非常相似,类似于一位十八九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近代很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不远,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干脆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瞎子摸象的局限。
 
 查理的脑子就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查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要使用所有的工具,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
 
 3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存在思想盲点。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但是查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的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从而过上更幸福、自由和成功的生活。
 
 即使这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真正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
 
 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
 
 查理说,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
 
 4
 
 一次,邻座一位漂亮的女士坚持让查理用一个字来总结一下他的成功,查理说是“理性”。
 
 然而查理讲的“理性”却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理性”。查理对“理性”有更苛刻的定义。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查理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即使对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
 
 巴菲特就把查理的这个特点称作“两分钟效应”——他说,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
 
 巴郡投资比亚迪的经过就是一个例证。记得 2003 年,我第一次同查理谈到比亚迪时,他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王传福本人,也从未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也相对陌生,可是他当时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今天看来仍然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巴菲特说:“本杰明·格拉汉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的股票,查理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拉汉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
 
 5
 
 查理的兴趣不仅限于思考,凡事也喜爱亲历亲为,并注重细节。
 
 他有一艘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双体游艇,而这艘游艇就是他自己设计的。
 
 他还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按自己的喜好建造房子,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之后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全程参与。比如,他捐助的所有建筑物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这包括了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宿舍楼、哈佛高中科学馆以及亨廷顿图书馆与园林的稀有图书研究馆。
 
 6
 
 查理天生精力充沛。
 
 我认识查理是在 1996 年,那时他 72 岁。到今年查理 86 岁,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查理的精力完全没有变化。他永远是很早起身,7:30 开始早餐会议。同时由于某些晚宴应酬的缘故,他的睡眠时间可能要比常人少,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旺盛的精力。
 
 而且他记忆力惊人。我很多年前跟他讲的比亚迪的营运数字,我都已经记忆模糊了,他还记得。 86 岁的他记忆比我这个年轻人还好。这些都是他天生的优势,但使他异常成功的特质却都是他后天努力获得的。
 
 查理对我而言,不仅是合伙人,是长辈,是老师,是朋友,是事业成功的典范,也是人生的楷模。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时机固然重要,但人的内在品质更重要。
 
 7
 
 查理喜爱与人早餐约会。
 
 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我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 7:30 还差几分钟,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令我心里很不好受。
 
 第二次约会,我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
 
 到第三次约会,我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
 
 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6:30 坐那里等候,到 6:45 的时候,查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以后我逐渐了解,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我俩再约会,我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 7:30 之后再一起吃早饭聊天。
 
 8
 
 偶尔查理也会迟到。
 
 有一次我带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创业者去见查理。查理因为从一个午餐会上赶来而迟到了半个小时。一到之后,查理先向我们两个年轻人郑重道歉,并详细解释他迟到的原因,甚至提出午餐会的代客泊车应如何改进才不会耽误客人 45 分钟的等候时间。
 
 那位中国青年既惊讶又感动,因为在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一位地位如查理一般的长者会因迟到向小辈反复道歉。
 
 9
 
 有一年查理和我共同参加了一个外地的聚会。活动结束后,我要赶回纽约,没想到却在机场的候机厅遇见查理。
 
 他庞大的身体在过安检检测器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不断鸣叫示警。而查理就一次又一次地折返接受安检,如此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过了安检,他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可查理也不着急,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坐下来阅读,静等下一班飞机。那天正好我的飞机也误点了,我就陪他一起等。
 
 我问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巴郡也有专机,你为什么要到商用客机机场去经受这么多的麻烦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个人坐专机太浪费油了。第二,我觉得坐商用飞机更安全。”但查理想说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条:“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为拥有了钱财而失去与世界的联系,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单间,占地一层的巨型办公室里,见面要层层通报,过五关斩六将,谁都不能轻易接触到。这样就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查理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即使坐在经济舱的中间座位上,他只要拿着书,就安之若素。
 
 有一次他去西雅图参加一个董事会,依旧按惯例坐经济舱,他身边坐着一位中国小女孩,飞行途中一直在做微积分的功课。
 
 他对这个中国小女孩印象深刻,因为他很难想象同龄的美国女孩能有这样的定力,在飞机的嘈杂声中专心学习。如果他乘坐私人飞机,他就永远不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10
 
 查理虽然严于律己,却非常宽厚地对待他真正关心和爱的人,不吝金钱,总希望他人多受益。
 
 他一个人的旅行,无论公务私务都搭乘经济舱,但与太太和家人一起旅行时,查理便会搭乘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解释说:“太太一辈子为我抚育这么多孩子,付出甚多,身体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她。”
 
 11
 
 查理一旦确定了做一件事情,他可以去做一辈子。
 
 比如说,他在哈佛高中及洛杉矶一间慈善医院的董事会任职长达 40 年之久。对于他所参与的慈善机构而言,查理是非常慷慨的赞助人。但查理投入的不只是钱,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成功运行。
 
 查理一生研究人类失败的原因,所以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此,他认为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一生不断提高修养,以克服人性本身的弱点。这种生活方式对查理而言是一种道德要求。在外人看来,查理可能像个苦行僧,但在查理看来,这个过程却是既理性又愉快,能够让人过上成功、幸福的人生。
 
 查理就是这么独特。但是想想看,如果芒格和巴菲特不是如此独特的话,他们也不可能一起在 50 年间为巴郡创造了这样了不起的业绩。
 
 查理·芒格与“股神”巴菲特相伴50年
 
 12
 
 有人问查理,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优秀的配偶?
 
 查理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她/他,因为优秀配偶都不是傻瓜。
 
 晚年的查理时常引用一句话来结束他的演讲:“我的剑留给能够挥舞它的人。”
 
 13
 
 与查理交往的这些年,我常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他更接近于我理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
 
 旅美 20 年期间,作为一个华人,我常常自问:中国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到底是什么?
 
 客观地讲,作为五四之后成长的中国人,我们对于中国的传统基本上是持否定的态度的。
 
 到了美国之后,我有幸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对西方文明史起到塑造性作用的 100 多部原典著作,以希腊文明为起点,延伸到欧州,直至现代文明。
 
 在整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中国文明的灵魂其实就是士大夫文明,是一个如何提高自我修养、自我超越的过程。
 
 孔子《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古代中国,士大夫文明的载体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仅帮助儒家的追随者塑造自身的人格,而且还供应了他们发挥才能的平台,使得他们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政府为官,乃至社会的最上层,从而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
 
 科举制度结束后,在过去的上百年里,士大夫精神失去了具体的现实依托,变得无所适从,尤其到了今天商业高度发展的社会,具有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对于自身的存在及其价值理想往往更加困惑。在一个传统尽失的商业社会,士大夫的精神是否仍然适用呢?
 
 晚明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萌芽,当时的商人曾经提出过“商才士魂”以彰显其理想。
 
 从工业革命开始,市场和科技逐渐成为影响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两股力量。近几十年来,借由全球化的浪潮,市场与科技已经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在全世界范围同步塑造人类共同的命运。对于当代的儒家,“国”与“天下”的概念必然有了全新的含义,“治国”与“平天下”的当代解读早已远远超出政府的范畴。
 
 在当代,市场与科技代替古老的科举考试制度,为怀有士大夫情怀的读书人供应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可以说查理就是一个“商才士魂”的最好典范。
 
 14
 
 首先,查理在商业领域极为成功。然而在与查理的深度接触中,我却发现查理的灵魂本质却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一个学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查理对自身要求很严。他虽然十分富有,但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买的一套普通房子,外出旅行时永远只坐经济舱,而约会总是早到 45 分钟,还会为了偶尔的迟到而专门致歉。在取得事业与财富的巨大成功之后,查理又致力于慈善事业,造福天下人。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中国的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
 
 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在当今社会上所看到的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15
 
 2010 年初,与查理相濡以沫 50 年的太太南茜不幸病逝。几个月之后,一次意外事故又导致查理仅存的右眼丧失了 90% 的视力,致使他一度几乎双目失明。对于一位 86 岁视读书思考胜于生命的老人而言,两件事情的连番打击可想而知。
 
 然而我所看到的查理却依然是那样理性、客观、积极与睿智。他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放弃,在平静中积极地寻求应对方法。
 
 他尝试过几种阅读机器,甚至一度考虑过学习盲文。后来奇迹般的,他的右眼又恢复了 70% 的视力。我们大家都为之雀跃!然而我同时也坚信:即使查理丧失了全部的视力,他依然会找到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既有意义又充满效率。
 
 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这就是查理。
 
 本文作者:美国对冲基金喜马拉雅资本创办人,李录。 文章精选自“ BetterRead ”,原文载于《穷查理宝典》中文版序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