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3/25):恨

2024-05-15

1.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3/25):恨

 在之前的文章: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25):爱》 里,我提到了“爱”会促使人们忽略所爱对象的缺点,并且会扭曲事实。
   那么,恨呢?
   对于恨,我会想到恐惧与愤怒。 恨而不敢表达,产生的是恐惧。恨而敢于表达,最先触发的情绪可能是愤怒。 两者都有可能会因为夹杂着“恨”的情绪,而无视所恨对象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出错误的评判。
   但是,我认为,由恨产生的愤怒,如果利用的好,则是救赎自己的机会。因为,恨意本来是积聚在自己内心的能量,那是一种能摧毁自己,消耗自己的死能量。而由恨产生的愤怒只要能合理地发出来,它只要能找到可接住它的人,那么在相互碰撞中有可能触碰到真相。不但排解了自己的恨意,而且还有机会看到所恨对象的“好”。
   《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就是典型的把恨意的表达做得淋漓尽致,甚至感觉表达得有点目中无人的感觉。在我看来,她恨意的表达里面透露着一种很大的坚韧。无论身处各种境地,她都可以找到不死的能量。无论她在强势状态还是弱势状态,她都能用她的坚韧让她的生命能量得以流动。
   那么,芒格又是怎么谈论“恨”的?
   芒格说,刚出生的人类会“天生就讨厌和憎恨”对他很坏的人。
   人类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战争史。据说,过去大多数印第安人部落会把战俘带到家里的妇女面前,让她们也享受把战俘折磨死的快感。
   人类这种恨意哪怕有了“家庭”这个容器来得以容纳,但是,实际上,也不会因此而减少。芒格提到巴菲特常对他说一句话:
   “ 穷人和富人的主要区别是,富人能够一辈子起诉他们的亲戚。 ”
   只不过这样的现实也许太过赤裸裸,以致于学校的法制教育甚少提及罢了。
   芒格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说,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如瑞士和美国,人类巧妙的政治制度将个体和群体的讨厌与仇恨“引导”到包括选举在内的非致命模式当中。
   英国也有句格言有类似的言论:
   “政治是正确地处理仇恨的艺术。”
   以我的浅见,政治是个与人性共舞的艺术。不单是人性的恨,还有各种人性的恶都可以在“政治”这个大容器中找到流动的机会。没有政治,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可能要是另外一副模样。
   跟提及“爱”的不良后果类似,芒格也说到“恨”的不良后果:
   1、恨会促使人们忽略所恨对象的优点;
   2、恨会促使人们讨厌那些能让自己联想起所恨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
   3、恨会促使人们为了恨而扭曲其他事实。
   所以,恨会使人产生各种刻板印象,容易偏离客观事实。
   例如,因为我讨厌某个大佬的说话方式、做事风格,所以,只要一切跟他沾边的正面信息我都要诋毁,而一切负面信息我则不假思索地接受。然后,只要由他主导、站台的项目,我通通保持怀疑。任何跟我说这个大佬好话的人,我都觉得不爽,并且予以攻击。
   这种模式其实很恐怖。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要类似的模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结果自然是,我们会有很多的错误判断,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会越来越窄。
   解决的办法我觉得有两个方向:
   1、 训练自己容纳两种立场不同、相互矛盾,包括相反的观点。 这个很难,需要刻意练习。我自己的做法是做记录,包括利用“悬挂”的方法。
   具体是,每当我想要评判这个人时,我尝试把自己脑子里的想法记录下来,然后把这些想法先“悬挂”起来,不要急着下结论。然后,去找更多的信息来重新审视那些想法。
   任何“违人性”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需要长时间刻意练习的。
   2、 把自己的恨意,借助愤怒,表达出来。 
   例如,你不是讨厌某个大佬吗?你去试着去发布一些攻击这位大佬的言论(当然,要文明的攻击),这个时候,你肯定会听到很多不同的声音。在这种碰撞中,你不但发泄了自己的恨意,还有可能触碰到你原来没有想过、看过的真相。
   【相关文章】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25):爱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1/25):激励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0/25):总述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3/25):恨

2.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8/25):嫉妒

 对于“嫉妒”这种心理,我总结了芒格提到的几个观点:
   1、从进化的角度,当某个物种经常挨饿,其成员在看到食物时,就会有想占有那食物的欲望。如果这个食物已经被同物种的另一个成员占有,那么,这两个成员之间就会出现冲突。
   2、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倾向很强大,而且儿童比成年更容易嫉妒自己的兄弟姐妹。
   3、从古至今,不同文化普遍都在宣扬嫉妒的邪恶。
   4、在现代世界中,很多组织为了抑制由嫉妒引起的混乱,会采取相对的平均主义。例如,同一个商业组织里,职位相当的人给的薪水是基本一致的,而不管各自对这个组织的贡献有何区别。
   5、芒格提到,巴菲特多次指出:“ 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嫉妒。 ”
   6、嫉妒对世界的推动作用很大,但是奇怪的是,心理学教科书很少提及,大多数人在公共场合下也会避开承认自己有嫉妒的心理。
   这三种心理芒格其实都有所提及,但是,我没怎么看到他的区分。而实际上,它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它们的共性都是:心底里都想要得到更多或变得更好。
   至于不同,武志红老师曾经有过描述。
   什么是“ 嫉羡 ”?
   嫉羡的对立面是感恩。
   比“嫉羡”好一点的人性是“ 贪婪 ”:
   而更好一点的人性是“ 嫉妒 ”:
   在我看来,嫉妒这种心理如果利用得当,它就是好东西。
   我之所以嫉妒,是因为我看到你比我好的地方,我虽然眼红,甚至不爽,但是我知道那毕竟是你拥有而我目前还没有的东西,所以我并不会想去掠夺。
   因为嫉妒,我知道我与你之间存在的明显差距。例如,我发现你比我有钱。我意识到金钱的差距背后是力量的差距,是拥有资源、掌控资源能力的差别。
   这个时候,如果我内心升起的不是羞愧的心理,而是坦然接受这个事实,然后去转化成我也想要哪个东西的欲望,那么,这种欲望会强化自己的自恋感。自然地,我会有变强的心理,进而产生竞争的欲望,由此会推动自己去赚取、驾驭更多的金钱或者资源。
   所以, 嫉妒的人,只要能正视自己的欲望,并相信自己配得起并能拥有好东西,那么,自己会努力变得强大。甚至,如果还愿意承认其他比自己强大的人的存在,并且笃信,那些好东西,是从这些更强大的人身上获得的,那么,你甚至会感谢他们,并且愿意在他们面前低头。这个时候,你的嫉妒心理会转化成“感恩”。 
   【相关文章】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7/25):公平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6/25):好奇心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5/25):一致性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4/25):讨厌不确定性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3/25):恨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25):爱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1/25):激励 

3.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3/25废话倾向2020-06-05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人类误判心理学
  
  23/25废话倾向 
  
 哈佛大学一项进行75年调查研究发现,成功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多花些时间与那些令你感到喜悦愉快的人相处。“结论格外地简单,亲密关系能够有力地加强或摧毁一个人的整体幸福感。”哈佛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罗伯特威丁格这样总结道。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说的话若90%以上是废话,他就快乐。若废话不足50%,快乐感则不足。在交流中,没有太强目的性的语言,更容易让人亲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找”幸福”。幸福是什么呢?大概就是找到了一个愿意听你说废话的人。
  
 亲密关系来自友情、爱情和亲密的家庭关系。废话是亲密关系的润滑剂。
  
  有一种友情叫做我的梗只有你能接得住。好的友情,就是藏在天南地北的废话里。 
  
  好的爱情,  是啊,我们说过的很多废话里,其实都藏着“我爱你”,那些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背后,其实是“我想和你分享”的心情。 
  
  有生之年,请善待父母的唠叨  。  有人说,亲情就是一家人围坐饭桌埋头吃饭,吧啦吧啦有说不完的废话。 
  
 
  
  查理芒格将废话倾向单列出来作为一项人类误判心理学,体现了他的真性情。举例加州理工著名的工程学教授,说他是一个鲁莽的人,与自己来做比较,真是可爱睿智的老人。 
  
 附:废话倾向(全文)
  
 作为一种拥有语言天赋的社会动物,人类天生就有本事啰里啰唆,说出一大堆会给正在专心做正经事的人造成许多麻烦的废话。有些人会制造大量的废话,有些人则废话很少。
  
 曾经有个很好玩的实验向人们展示了蜜蜂说废话引起的麻烦。在正常的情况下,蜜蜂会飞出去找蜜源,然后飞回蜂巢,跳起一种舞蹈,以此来告诉其他蜜蜂蜜源的位置。然后其他蜜蜂就会飞出去,找到蜜源。某个科学家——他像B. F. 斯金纳那么聪明——决定要看看蜜蜂遇到麻烦之后会怎么办。他把蜜源放得很高。非常高。大自然中并没有那么高的蜜源,可怜的蜜蜂缺乏一种足以传达这个信息的基因程序。你也许认为蜜蜂将会飞回蜂巢,然后缩到角落里,什么也不做。但情况不是这样的。蜜蜂回到蜂巢,开始跳起一种莫名其妙的舞来。我这辈子总是在跟那些很像这只蜜蜂的人打交道。聪明的行政机构应该采取一种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让那些啰里啰唆、喜欢说废话的人远离严肃的工作。加州理工学院有个名副其实的著名工程学教授,他有深刻的见解,然而说话比较鲁莽。他曾经直言不讳地说:“学术管理机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让那些无关紧要的人不要去干预那些有关紧要的人的工作。”我引用这句话,部分原因在于,我跟这位教授一样直言不讳,经常得罪人。虽然做了大量的努力,我还是没能改掉说话鲁莽的积习,所以我引用这位教授的话,是希望至少和他比起来,我将会显得比较委婉。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3/25废话倾向2020-06-05

4. 查理芒格:25种人类误判心理学

1. 奖励和惩罚超级反应倾向 
  
 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不恰当的激励机制则能够导致人们在做坏事的时候觉得自己是正当的。所以非常需要认清自己及他人做事的目的是什么。
  
 这也可以应用到应对拖延上,每天强迫自己先完成不喜欢然而必要的工作,再奖励自己去处理那些自己喜欢的任务。
  
  2. 喜欢 / 热爱倾向 
  
  人类喜欢和热爱被喜欢和被热爱 。许多情场上的胜负皆因他 / 她能否表现出额外的关怀和爱护。一般来说,人类终生都会渴望得到许多和他毫无关系的他人的怜惜和欣赏。
  
 喜欢和热爱是一种心理调节工具,促使人们:(1)忽略其热爱对象的缺点,对其百依百顺;(2)偏爱那些能够让自己联想其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爱屋及乌);(3)为了爱而扭曲其他事实。
  
  3. 讨厌 / 憎恨倾向 
  
 与 " 喜欢 / 热爱倾向 " 相反的模式,也会造成与 " 喜欢 / 热爱倾向 " 相反的心理调节效果。
  
  4. 避免怀疑倾向 
  
 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尽快做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的倾向。这种倾向在困惑和压力的环境下会尤其容易发生。
  
 所以法庭和陪审团需要休庭讨论去抵制这种倾向。而商场购物的冲动情绪会促使你购买许多大量事后发现用不上的东西。
  
  5.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 
  
 大脑的抗改变倾向使人们倾向于保留以下几种东西的原样:以前的结论、忠诚度、身份、社会认可的角色等。比如工作中,之前做的错误报告,为了表现得前后一致而会在原来错误的报告基础上做出错误推论。
  
 查理说:" 正确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提高认知能力的漫长过程,以便使我们变得足够有智慧,能够摧毁那些因拒绝改变倾向而被保留的错误想法。" 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去检查那些僵化的结论和态度。
  
 避免不一致倾向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
  
 死抱着错误观念不放手 大多数人会选择表现出与他们的公共责任、新旧公共认同相一致的行为,利于社会稳定 人们在获取一样事物的过程中做出的重大牺牲将会提高他们对这一事物的忠诚度(拼命获得的爱情,哪怕事后相处不满意也不愿意放手) A 对 B 先在小事上提出需求,然后逐渐提高要求,B 即使不愿满足也往往会妥协(比如行贿受贿) 知识传播和更迭的速度变慢
  
  6. 好奇心倾向 
  
 好奇心能使人们在正式教育结束后很久依然拥有许多乐趣和智慧。
  
  7. 康德式公平倾向 
  
 康德以其 " 绝对命令 " 而闻名,他要求人们遵守某些行为方式,如果所有人都遵守这些方式,那么就能够保证社会制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好的。人们共同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行事,而更有一些则变成了法律。
  
 康德式公平倾向则是指人们都表现出并期待从别人那里得到康德所定义的这种公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 艳羡 / 嫉妒倾向 
  
 " 驱动这个世界的不是贪婪,而是妒忌。"
  
  9. 回馈倾向 
  
 人类有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倾向。这种倾向明显能够促进有利于成员利益的团体合作。(在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就讲这种以德报德、以怨报怨的机制能够带来最好的长期博弈结果,似乎也可以论证这是人类社会长期进化的结果)
  
 而化解过激的敌意的标准方法是,延迟自己的反应。" 如果你觉得骂人是个好主意,你可以留到明天再骂。"
  
 这种回馈机制也被用到商业推销中,当别人给你提供一点小礼物,然后要求你买他的东西的时候,你很可能为了报答他而当了冤大头。(所以原理各种不必要的营销活动)
  
  10. 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许多条件反射是由简单的联想引发的。比如价格高的东西质量好,广告中的名人效应,一些所谓的幸运数字和幸运物品,富二代的优渥生活和他们人品之间的关联等等。
  
 审慎地看待这些关联,尤其容易引发热爱或厌恶。
  
  11. 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现实太过痛苦,令人无法忍受,所以人们会否认现实、会扭曲各种事实,直到它们变得可以接受。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这种毛病,而这一倾向的极端后果经常会与爱情、死亡和对化学品的依赖有关。(极端的栗子如《穆赫兰道》,精彩讲述一个潦倒女子南柯一梦的故事)
  
 " 未必有希望才能够坚持 ",能过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可敬的。
  
  12. 自视过高的倾向 
  
 人们会高估自己,就像 90% 的司机都觉得他们的驾驶技术在平均水平之上。自视过高的倾向往往使人们偏爱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而相似的人组成的团体总是容易走向极端。自视更高也会使人们以为自己有很大的主动权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解决方法——客观。这一条很难去纠偏的原因在于自己已经走偏了,而且还会为此而寻找借口。所以可能更好的办法是找一些真诚的朋友提供反馈,接受建议。
  
  13. 过度乐观的倾向 
  
 人们不但会表现出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而且甚至在已经做的非常好的时候,还会表现的过度的乐观。
  
 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习惯性地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11、12 和 13 想表达的都是要客观看待现实世界)
  
  14. 被剥夺超级反应的倾向 * 
  
 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如果有个人即将得到某样他非常渴望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却在最后一刻飞走了,那么他的反应会像这件东西他已经拥有了却突然被夺走了一样。这两种对损失已有的好处和损失即将拥有的好处的反应,就是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这些损失可以是财产、爱情、友谊、势力范围、机会、身份或者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比如,一户人家本来已经有很大的住房面积,却因为邻居稍微的侵犯就大发雷霆;赌徒也会在输钱后表现出更加急躁的心理;投资者则会更加关注那些糟糕的项目而做出错误的挽救措施。
  
  15. 社会认同倾向 
  
 人类有自动根据他看到的周边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去思考和行动的倾向,也会受到别人不行动的误导。例如,青少年特别容易由于社会认同倾向而出现认知错误,所以某种程度上购买学区房是有道理的。
  
 对人类社会而言,下面两种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在坏行为散播之前阻止它 倡导和展现所有的好行为
  
  16. 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因为人类的神经系统并不是精密的科学仪器,所以它必须依靠某些更为简单的东西,比如通过对比来捕捉信息,这就造成了人类的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人们会在前后两个物品的对比中做出不符合事实的判断,比如著名的同样一杯温水,手先放入热水和冰水中再放入这杯温水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或者商店的打折促销,先提高原价再打折的伎俩。
  
  17. 压力影响倾向 
  
 突然的压力,会导致人体内部的肾上腺素激增,推动更快、更极端的反应。
  
 压力有时会和社会认可倾向、避免不一致倾向等共同作用让人做出不理智的判断,不过,适度的压力是能够改善人们的表现的。
  
  18.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人类的大脑是有限和不完美的,它很容易满足于容易得到的东西,受这种影响人类会高估容易得到的东西的重要性,因而展现出易得性——错误衡量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后果是,那些及其鲜明的形象,由于便于被记住,因而容易被认知,因此在综合判断的时候应该有意低估它们的重要性,而有意高估那些不那么形象的证据的重要性。
  
 在一些重要事情的判断上,最好有检查清单把每一项都做到位,而不是根据快速得到的一些信息就做结论。
  
  19. 不用就忘倾向 
  
 大概不用解释。
  
 " 明智的人会终身操练他全部有用然而很少用得上的、大多数来自其他学科的技能,并把这当作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责任。"
  
  20. 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 
  
 这里指一些酒、毒品等。
  
  21. 衰老 - 错误影响倾向 
  
 年龄的增长会造成认知衰退,而每个人认知衰退的时间早晚和速度快慢不尽相同,带着快乐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延缓不可避免的衰退过程。
  
  22. 权威 - 错误影响倾向 
  
 人类社会的权利结构增强了人类天生就有的追随领袖的倾向,因而容易迷信权威。
  
  23. 废话倾向 
  
 有些人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但 " 让那些啰哩啰唆、喜欢说废话的人远离严肃的工作 "。
  
  24. 重视理由倾向 
  
 人天生就热爱准确的认知,以及获取准确认知中的到的乐趣。所以传授知识的时候最好的讲明推理过程,吩咐工作的时候最好能讲明原因。
  
 如果人们毕生致力于将他们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悬挂在一个解释 " 为什么 " 的理论框架之上,那么他们对知识的吸收和使用会变得更加容易。
  
 有趣的是,万一一个人给出的理由哪怕是毫无意义的或者是不准确的,也能使他的命令和要求更容易得到遵从。
  
  25. lollapalooza 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倾向 
  
 我们在分析一件事时,很难把它完全归入某一个心理学倾向里去,更多的是多种倾向复合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所以也需要有全面的认知。
  
  /xz

5. 查理.芒格的25个误判心理学

      一、激励机制,超级感应倾向
  
 在激励机制作用下说服别人的办法:诉诸他的利益,而非他的理性。
  
       二、喜欢热爱的倾向
  
 这会导致忽略他喜欢的对象的缺点,对其百依百顺。或者偏爱那些能让自己联想起热爱对象的人,物品和行动,甚至为爱扭曲其他事实。
  
        三、讨厌憎恨倾向
  
 因仇恨会扭曲其他的事实。
  
       四、避免怀疑倾向
  
 大脑天生有尽快作出决定,以消除怀疑的倾向。引起大脑做出如此反应的因素是困惑或者压力。
  
       五、避免不一致倾向
  
 因为大脑的惰性,所以他不愿意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习惯难以改变的原因。人们一般会坚持以前的结论,自己的身份和社会的认可。一个人只要假装拥有某种身份,习惯或结论,通常就会信以为真。
  
        六、好奇心倾向
  
 好奇心能帮助人们防止或减少其他心理倾向造成的糟糕后果。
  
        七、康德式公平倾向
  
        八、艳羡妒忌倾向
  
 如果一个动物正在挨挨饿,看到另一种动物占有的食物,他们就会发生冲突。儿童中,有关兄弟姐妹间的妒忌是康德式公平的倾向。
  
       九、回馈倾向
  
 比如以德报德,以牙还牙的倾向。
  
 化解过激敌意的方法是延迟自己的反应。
  
       十、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比如消费者选择产品的时候,在同类产品中认为价格最高的质量是最好。这是人类自己预设好的程序。
  
       十一、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
  
 比如在马航失事中,一些家属拒绝承认自己的亲人已经去世的消息,仍在盼望他们归来。
  
       十二、自视过高的倾向
  
 又叫禀赋效应,会高估自己的私人物品。比如一个学校的相同纪念品,买别人的,给出的价钱和自己出售的价钱不一致,往往会高估自己拥有的纪念品的价值。
  
        十三、过度乐观的倾向
  
 对策:习惯性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
  
         十四、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失去造成的伤害比得到带来的快乐多得多。
  
 面对失去,人们会做出不理性的激烈反应。
  
         十五、社会认同的倾向
  
 学会如何在别人犯错时别以他们为榜样。
  
         十六、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视觉依靠对比来看到东西,不但无感如此认知也是通过对比这种方式。会对正确的思维造成更大的破坏。比如有的房产经纪人先带房客看非常糟糕,价钱非常昂贵的房子,然后再看不太糟糕,价钱不太昂贵的房子。让顾客的眼前一亮。慢慢给水加温,会让青蛙觉察不到温度的变化,最终失去生命。
  
          十七、压力影响倾向
  
 轻度的压力能轻微改善人们的表现,而沉重的压力会彻底引发失调。就如巴甫洛夫的狗在洪水退去之后,都精神崩溃。
  
         十八、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大脑容易满足于易得到的东西,高估容易得到的东西的重要性。对策就是按照程序办事,设立检查清单或者运用达尔文的反面证据。
  
           十九、不用就忘记倾向
  
 大脑有用尽废退之说,可以运用飞行模拟器天天练习。
  
          二十、化学物质错误影响倾向
  
          二十一、衰老错误影响倾向
  
 对策就是带着快乐不断思考和学习,在某种程度上能延缓衰退过程。
  
           二十二、权威错误影响倾向
  
 人类社会被组织成等级分明的权力机构则增强那人们追随领袖的倾向。二战时期,有一个将军坐在了副机长的位置,导致机长十分紧张,一直注意将军的动作。当将军挪身体的时候,机长以为将军发出了指令,结果机长做出了傻瓜式动作,导致飞机坠毁。
  
         二十三、废话倾向
  
 有一个科学家把蜂蜜放到了非常高非常远的地方,这是蜜蜂用现有的舞蹈动作所不能表达的。结果这只蜜蜂回到蜂窝后,开始莫名其妙的跳舞,导致蜂窝乱哄哄。
  
        二十四、重视理由倾向
  
 有一个公司规定,员工代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必须说出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这五何的规矩。
  
        二十五、lollaalooza倾向-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极端后果的倾向

查理.芒格的25个误判心理学

6.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6/25):好奇心

 芒格在提及好奇心时,说了这样的观点:
   1、哺乳动物天生具有好奇心,其中,猿类和猴类在所有非人类哺乳动物里面的好奇心最重。而人类的好奇心,则比猿类、猴类还要强。
   2、在发达人类文明中,文化极大提高了好奇心在促进知识发展方面的效率。
   如,雅典人推动数学、科学的发展;罗马人推动矿藏、道路和水利等实用工程的发展。
   关于这一点,芒格提到说, 好奇心能帮助人们防止或减少其他心理倾向造成的糟糕后果,也能让人哪怕结束了正式的教育也能持续拥有各种乐趣及智慧。 
   这个说法很好理解。
   例如,
   前五个误判心理里面的“ 讨厌不确定性 ”及追求“ 一致性 ”,某种程度上都是人们为了节省能量,而抑制了求知、求真的欲望。
   但人实际上都是有好奇心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被身边的各类人有意、无意地抑制了。所以,如果我们能释放自己好奇的天性,是能够抵抗类似“讨厌不确定性”及追求“一致性”等误判心理的。因为好奇会推动着我们去穷根究底,会让我们吸收外部信息的管道打开得再大一点。
   芒格本身就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人。他平常大量涉猎各学科的知识,例如,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哲学等,这些在很多外人看来与投资并无直接关系的知识,恰恰是帮助查理·芒格能做出精准投资决策的基础。
   乔布斯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不也在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
   有句话叫: 好奇杀死猫。 
   好奇这种心理,如果肆意打开,会让外部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我们的大脑。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归类及删减,那么,这些过多的信息反而会限制我们。
   再者,我们很容易根据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去形成一些观点。更可怕的是,我们会以为这些观点代表着事实。
    新闻媒体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是为人类的这种好奇心理寻得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所以,我们面对新闻媒体释放出来的各种信息,是不能过于认真的。
   有的人,包括做新闻跟看新闻的人,都过于入戏了。入戏到他们以为他们报道的、看到的都是事实,然后很多悲剧就是由此带来的。
   陈凯歌的电影《搜索》,说的就是这么个东西。片中的叶蓝秋因为公交车不给老大爷让座,被人报道发到网络,由此引发了如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最终被逼到了生活的死角。
    在面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持有的观点时,一定要把“好奇心”这匹马放出来遛一遛。 这样的好处是,外部的很多能补充或推翻这些既有事实或观点的信息会来到你面前。这实际是为你提供了一个破除刻板印象、升级自我的机会。
   但显然,这是有些反人性的。因为人性是讨厌不确定性,喜欢前后一致的。
   所以,这需要刻意练习。例如,在遇到跟我们原有的认知相冲突的信息时,我们既不急着去反驳,不不去接受,而是先悬挂起来。过一些时间,再来做分析、评判。
    在面对一些能让我们产生即时快感,包括容易快速产生价值判断的信息时,我们则要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的好奇心。 因为很多这样的信息,实际上是被人加工过的,包括融入了很多人的想象、信念。这些都不一定是真正的事实。
   再者, 有效驾驭自己好奇心的一个方向是:我们要不断打磨自己的认知框架。 
   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忍不住由着好奇心的驱使去关心各种八卦或琐碎的信息?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可能没有清晰的认知框架。
   所以,我们在面对各种杂乱信息时,是没有一个筛选机制的。或者说,因为没有清晰的认知框架,我们对待外部信息是缺少界限感的。
   【相关文章】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5/25):一致性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4/25):讨厌不确定性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3/25):恨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25):爱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1/25):激励 

7.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4/25):讨厌不确定性

 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尽快作出决定,以此消除怀疑及不确定的倾向。
   这从进化的角度可以理解:毕竟,在远古时代,当人类面对攻击时,如果需要花太多时间去思考该怎么做,这肯定是不够现实的事情。
   芒格提到,引发这种倾向的因素通常有两个:困惑和压力。
   也就是遇到的困惑和压力越大,我们往往越想要尽快摆脱怀疑。
   讨厌不确定性的倾向,会给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带来问题。
   例如,当我很信任的朋友A在我面前说B的坏话时,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我可能会倾向于相信A说的话。然后,我不会想要去了解真相,我对A由此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如果这是在工作关系中,那很自然,会形成沟通上、协作上的障碍。
   这在背后有着有趣的心理因素,其中一个会是类似这样:我虽然不是真的知道B是怎样的人,但是A是我信任的朋友啊,所以他的话我当然相信。否则,如果让他知道我怀疑他的看法导致我们关系破裂,那怎么办?
   在这个过程里,虽然我有困惑,但迫于要面对可能会得罪A的这种压力,那我还是选择相信A的话。
   又如,在投资上,当我选择了一个投资标的后,出于“价值投资”的考虑,我可能会觉得:既然经过了解,我已经相信这个投资标的是没问题的,是有长远的投资价值的。那么,在面对相关的各种负面信息时,我会选择不去相信,或者排斥去深入了解背后的成因。
   讨厌不确定性倾向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帮助人类减少能量的损耗。但,它的另一方面是懒惰的心理。正如王兴所说:“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
   只要是人类天生具有的倾向,要去抗衡,自然是有点“违人性”的不舒服感觉。
   就像,在当初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苗头出现时,到底有多少人愿意放弃确定性的稳定收益,去搏这样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
   背后靠什么?
   我觉得靠的是 高认知 。
   既然需要高认知,那么就得逼迫自己在面对一个自己不够确定性的问题时,去深入挖掘当中的成因,包括未来发展的走向。
   假设自己的认知无法短期内提高呢?
   那么,可以观察一下比自己认知高,比自己厉害的人是怎么判断、怎么做选择的。
   除了高认知,还有一点,我觉得是: 持续地刻意练习 。
   哪怕我们有足够高的认知去判断对一个趋势,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实际上是看不到它的样子的。所以,这个过程,就得逼迫自己置身于一个较长的时空里,去行动,去觉察,去记录过程里原来预先不到的因素,包括自己的各种心理、认知变化。这也许就是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的概念吧。
   【相关文章】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3/25):恨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2/25):爱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1/25):激励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0/25):总述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4/25):讨厌不确定性

8. 查理·芒格的人类误判心理学13/25过度乐观倾向2020-05-26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人类误判心理学  13/25过度乐观倾向 
  
  13/25过度乐观倾向 
  
 大约在基督出生之前300年,古希腊最著名的演说家德摩斯梯尼说:
  
 从语法上来分析,德摩斯梯尼这句话的含义是,人们不但会表现出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而且甚至在已经做得非常好的时候,还会表现出过度的乐观。
  
  过度乐观的表现 
  
 看到人们兴高采烈地购买彩票,或者坚信那些刷卡支付、快递上门的杂货店将会取代许多现金付款、自提货物的高效超市,我认为那位希腊演说家是正确的。人们就算并不处在痛苦之中,或者遭到痛苦的威胁,也确实会有过度乐观的心理。
  
 解决愚蠢的乐观主义的正确方法是通过学习,习惯性地应用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在我年轻时,高二的学生就会学到这种数学知识。
  
  建立系统(知识系统、思维系统、决策系统) 
  
 自然进化为你们的大脑提供的经验法则是不足以应付危机的。就好比你们想成为高尔夫球员,你们不能使用长期的进化赋予你的挥杆方式,而必须掌握一种不同的抓杆和挥杆方法,这样才能成为好的高尔夫球员。
  
  费马和帕斯卡的概率论 
                                          
 费马—帕斯卡系统与世界的运转方式惊人地一致,是基本的公理,你真的必须得拥有这种技巧。——查理·芒格
  
 在知识、能力、努力、耐心这些所有的品质中,查理芒格最看重的是理性。查理芒格说:“你必须看到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而不是你以为的样子、或者你希望的样子,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费马帕斯卡系统就是认识真实世界的基本工具。
  
   概率论的诞生 
  
 十七世纪欧洲的贵族盛行赌博之风,法国有一位叫德·梅雷的贵族,在掷骰子的游戏之余,也思考一点相关的数学问题,苦思不得其解时,便向帕斯卡请教。
  
 1654年,他向帕斯卡请教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分赌注问题”。故事大概如此:梅雷和赌友各自出32枚金币,共64枚金币作为赌注,双方以掷骰子为赌博方式: 如果结果出现“6”, 则梅雷赢1分;如果结果出现“4”,则对方赢1分。双方谁先得到10分,谁就赢得全部赌注。赌博如此进行了一段时间,梅雷已得8分,对方也得了7分。但这时,梅雷接到紧急命令,要立即陪国王接见外宾,只好中断赌博。那么问题就来了:这64枚金币的赌注应该如何分配才合理呢?
  
 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十五、十六世纪时就已经被提出,称之为“点数分配问题”。意思是说,当一场赌博半途中断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分配赌注?人们提出各种方案,但未曾得到公认的合理答案。
  
 就上面梅雷和赌友的例子。将赌注原数退回显然不合理,没有考虑赌博中断时的输赢情况,相当于白赌了一场;将全部赌注归于当时的赢家也不公平,比如当时:梅雷比对方多得一分,但他还差2分才赢,而对方差3分,如果继续赌下去的话,对方也有赢的可能性。
  
 帕斯卡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直观而言,上述两种方案显然都不合理,赌博中断时的梅雷应该多得一些,但究竟应该如何分配呢?也有人建议以当时两人比分的比例来计算:梅雷8分,对方7分,那么梅雷得全部赌注的8/15,对方得7/15。这种分法也有问题,比如说,如果甲乙双方只赌了一局就中断了,甲赢得1分,乙得0分。按此分法,甲将拿走全部赌注,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帕斯卡直觉地意识到,中断赌博时赌注的分配比例应与当时的输赢状态与双方约定的最终判据之距离有关。比如说,梅雷已经得了8分,距离10分的判据差2分,赌友7分,还差3分到10分。因此,帕斯卡认为需要研究从中断赌博那个“点”开始,如果继续赌博的各种可能性。为了尽快地解决这个问题,帕斯卡以通信的方式与住在法国南部的费马(Pierre de Fermat)讨论【6】。费马不愧是研究纯数学的数论专家,很快列出了“梅雷问题”中赌博继续下去的各种结果。
                                          
 梅雷原来的问题是掷骰子赌“6点”或“4点”的问题,但可以简化成抛硬币的问题:甲乙两人抛硬币,甲赌“正”,乙赌“反”,赢家得1分,各下赌注$10,先到达10分者获取所有赌注。如果赌博在“甲8分、乙7分”时中断,问应该如何分配这$20赌注?图5a显示了费马的分析过程:从赌博的中断点出发,还至多需要抛4次硬币来决定甲乙最后的输赢。
  
 这4次随机抛丢或产生16种等概率的可能结果,如图5a中最右侧所列。因为“甲赢”需要结果中出现2次“正”,“乙赢”需要结果中出现3次“反”,所以,在16种结果中,有11种是“甲赢”,5种是“乙赢”。换言之,如果赌博没有中断,而是从中断点的状态继续到底的话,可以如此算出甲赢的概率是11/16,乙赢的概率是5/16。赌博的中断使得双方按照这种比例失去了最后赢得全部赌注的机会,但按此比例来分配赌注应该是合理的方法。所以,根据费马的分析思路,甲方应该得$20×11/16=$13.75,乙方则得剩余的,或$20×5/16=$6.25。
  
 帕斯卡十分赞赏费马思路之清晰,费马所得的结果也验证了帕斯卡自己得到的结论,虽然他用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帕斯卡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离散随机变量“期望值”的概念。期望值是用概率加权后得到的“期望”的平均值。如图5b所示,帕斯卡计算出从甲方的观点,“期望”能得到的赌注分配为$13.75,与费马计算的结果一致。
  
 期望是概率论中的重要概念,期望值则是概率分布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常被用在与赌博相关的计算中【7】。例如,赌场轮盘上有38个数字,每一个数字被选中的概率都是1/38。赌注(比如$1)押在其中一个数字上,如果押中,顾客得到35倍的奖金($35),否则赌注被赌场所得。藉此,我们可以计算顾客“赢”的期望值。
                                          
 图3显示了计算结果是一个负数:约等于-0.0526美元。也就是说,平均起来顾客每赌1美元就会输掉5美分,所以,赌场永远不会亏!
  
 从研究掷骰子开始,帕斯卡不仅仅引入了期望的概念,还发现了帕斯卡三角形(即杨辉三角),虽然杨辉早于帕斯卡好几百年,但是帕斯卡将此三角形与概率、期望、二项式定理、组合公式等等联系在一起,与费马一起为现代概率理论奠定了基础,对数学作出了不凡的贡献。1657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在帕斯卡和费马工作的基础上,写成了《论赌博中的计算》一书,被认为是关于概率论的最早的系统论著,但人们仍然将概率论的诞生日定为帕斯卡和费马开始通信的那一天——1654年7月29日。
                                          
 可以看出,帕斯卡的方式方便很多,如果每次按照费马的方式列出所有可能的情况,还是比较困难,而且容易出错。
  
 虽然方式不一样,但是帕斯卡与费马都给出了正确解答。虽然他们在解答中没有明确定义概念,但是,他们定义了使某赌徒取胜的可能性,也就是赢得情况数与所有可能情况数的比,这实际上就是概率。所以概率的发展被认为是从帕斯卡与费马开始的,他们一起为现代概率理论和决策论奠定了基础。
  
 概率是决策、风险理论的基础工具,但是人们不能自然、自动的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们懂得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就能理解人们做不到这一点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经过长期的基因和文化进化而来的,它并不是费马—帕斯卡系统,它使用的是非常粗略而便捷的估算,里面有一点费马—帕斯卡系统的元素,但是不精准。—— 查理.芒格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