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月球,你知道哪些?

2024-05-13

1. 关于月球,你知道哪些?

月球,一颗离我们最近的星,但它不是恒星、行星,而是围绕地球旋转的唯一的一颗天然卫星。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它的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月海。月海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月海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命名,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地球正对月球的一点引力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

关于月球,你知道哪些?

2. 关于月球的一些介绍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一个天体,相距有38.4万千米。
  天文学家早已用望远镜详细地观察了月球,对月球地形几乎是了如指掌。
  月球上有山脉和平原,有累累坑穴和纵横沟壑,但没有水和空气,昼夜之间温差悬珠,一片死寂和荒凉。
  尽管巨型望远镜能分辨出月球上50米左右的目标,但仍不如实地考察那样清楚。
  因此,人类派出使者最先探访的地外天体仍选择了月球。
  
  美国最早于1958年8月18日发射月球探测器,但由于第一级火箭升空爆炸,半途夭折了。
  随后又相继发射3个先锋号探测器,均告失败。
  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途中飞行顺利,1月4日从距月球表面7500千米的地方通过,遗憾的是未能命中月球。
  这个探测器重361.3千克,上面装有当时最先进的通信,探测设备。
  它在9个月后成为第一颗人造行星飞往太空深处。
  月球1号发射两个月后的3月3日,美国发射的先锋4号探测器,从距月面59000千米的地方飞过,也未击中月球。
  
  月球号探测器 
  从1958年至1976年,前苏联发射24个月球号探测器,其中18个完成探测月球的任务。
  1959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2号,两天后飞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着陆,成为到达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实现了从地球到另一个天体的飞行。
  它载的科学仪器舱内的无线电通信装置,在撞击月球后便停止了工作。
  同年10月4日月球3号探测器飞往月球,3天后环绕到月球背面,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的照片,让人们首次看全了月球的面貌。
  世界上率先在月球软着陆的探测器,是1966年1月31日发射的月球9号。
  它经过79小时的长途飞行之后,在月球的风暴洋附近着陆,用摄像机拍摄了月面照片。
  这个探测器重1583千克,在到达距月面75千米时,重100千克的着陆舱与探测器本体分离,靠装在外面的自动充气气球缓慢着陆成功。
  1970年9月12日发射的月球16号,9月20日在月面丰富海软着陆,第一次使用钻头采集了120克月岩样口 ,装入回收舱的密封容器里,于24日带回地球。
  1970年11月10日,月球17号载着世界上第一辆自动月球车上天。
  17日在月面雨海着陆后,月球车1号下到月面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考察。
  这辆月球车重756千克,长2.2米,宽1.6米,装有电视摄像机和核能源装置。
  它在月球上行程10540米,考察了8千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摄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0000多张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核能耗尽才停止工作。
  1973年1月8日发射月球21号,把月球车2号送上月面考察取得更多成果。
  最后一个月球24号探测器于1976年8月9日发射,8月18日在月面危海软着陆,钻采并带回170克月岩样品。
  至此,前苏联对月球的无人探测宣告完成,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了。
  
  徘徊者,勘测者探测器 
  美国继前苏联之后,先后发射了9个徘徊者号和7个勘测者号月球探测器。
  徘徊者探测器样子像个大蜻蜓,长3米,两翼太阳能电池板展开4.75米。
  探测仪器装在前部,电视摄像机放在尾部。
  勘测者探测器有3只脚,总重达1吨,装有当时最先进的探测设备。
  最初5个徘徊者探测器均无建树,直到1964年1月30日发射的徘徊者6号才在月面静海地区着陆。
  但由于电视摄像机出现故障,没有能够拍回照片。
  同年7月28日徘徊者7号发射成功,在月面云海着陆,拍摄到4308张月面特写照片。
  随后1965年2月17日发射的徘徊者8号和3月24日发射的徘徊者9号,都在月球上着陆成功,并分别拍回7137张和5814张月面近景照片。
  1966年5月30日发射勘测者1号新型探测器,经过64小时的飞行,在月面风暴洋软着陆,向地面发回11150张月面照片。
  到1968年1月1日发射的7个勘测者探测器中,有2个失败,5个成功。
  后来,美国又发射了5个月球轨道环行器,为阿波罗载人登月选择着陆地点提供探测数据。
  经过这一系列的无人探测之后,月球的庐山真面目显露出来了。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的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月球距离地球平均为384,401公里。
  这段距离约为地球赤道周长的10倍。
  月球轨道呈椭圆形,近地点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
  月球直径为3476公里,约为地球直径的3/11。
  月球表面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面积的1/14,比亚洲面积稍小。
  月球的体积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49。
  月球质量约等于地球质量的1/81.3。
  月球物质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
  月面上自由落体的重力加速度地球上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6。
  月球上的逃逸速度约为每秒2.4公里,为地球上的逃逸速度的1/5左右。
  
  月球在环绕地球作椭圆运动的同时,也伴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年一周。
  月球不但处于地球引力作用下,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阳引力的影响,所以具有十分复杂的轨道运动。
  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由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因此,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月球被照这部分也在不断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
  这叫月相。
  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月相变化的周期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
  阴历或农历月就是以月相为基础,星期也是由此演化而来。
  
  自古以来人们就知道,月球总以相同的一面向着地球。
  这是由于月球自转周期恰好和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造成的,而这两个周期相同则是潮汐长期作用的结果。
  
  月球赤道面同它的轨道面有6度41分的倾角。
  因为这一倾角的存在和月球绕转速度的不均匀等原因,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地面上某一点的观测者多少还能看出月面边沿有前后的摆动。
  从地面观测,不止看到月球的半面,而且能看到月球的59%,其余41%则不能直接看到。
  
  月球形状也是南北极稍扁、赤道稍许隆起的扁球。
  它的平均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500米。
  南北极区也不对称,北极区隆起,南极区洼陷约400米。
  月球重心和几何中心并不重合,重心偏向地球2公里。
  这一结论已为"阿波罗号"登月获得的资料所证实。
  
  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
  此外,还有洋、海、湾、湖等各种特征名称。
  其实,月面上并没有水。
  只是早年观测者凭借想象,借用地球上的名称而已,最多不过有某些形态上的相似罢了。
  
  月面上的最明显的特征是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
  其中大的直径可超过100公里,小的不过是些凹坑。
  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3万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 7~10%。
  环形山大多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有4座环形山,分别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命名。
  月面最大的几个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克拉维环形山,直径233公里;牛顿环形山,直径230公里。
  许多环形山的中心区有中央峰或中央峰群,高达2.5公里。
  
  肉眼所看到的月面上的暗淡黑斑叫“月海”,它们是广阔的平原。
  在月球正面,月海面积约占整个半球表面的一半。
  已知月海共22个(包括背面),其中最大的叫风暴洋,面积约500万平方公里。
  雨海面积约90万平方公里。
  月面中央的静海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
  此外,较大的还有澄海、丰富海、危海、云海等。
  月海大多具有圆形封闭的特点,四周是山脉。
  有些月海伸向陆地称为湾,小的月海则称为湖。
  
  月陆是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一般高出2~3公里。
  月陆主要由浅色的斜长岩组成,其反照率较高。
  月球正面的月陆与月海面积大致相等,而背面则月陆面积大些。
  月陆形成的年代经同位素年龄测定为46亿年,比月海要早。
  月球上也存在一些山脉,大多以地球上的山名命名,如亚平宁山脉、高加索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最长的山脉长达1000公里,往往高出月海3~4公里。
  最高的山峰在月球南极附近,高达9000米,比地球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还高。
  除山脉外,还有长达数百公里的峭壁,最长的是阿尔泰峭壁。
  
  月面上有一些辐射纹, 典型的有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周围的辐射纹。
  第谷环形山有辐射纹12条,从环形山周围呈放射状向外延伸,最长的达1800公里,满月时看得最清楚。
  其成因尚无定论:有人说是火山爆发形成的;也有人认为是陨石轰击月面造成的。
  
  长期天文观测与登月的直接考察证实,月球周围没有明显的磁场。
  月球磁场强度不及地球磁场的1/1000。
  月球上更没有像地球和木星那样的辐射带。
  月球上不存在任何形态的水,完全没有大气,几乎接近真空状态。
  通过月球火箭探测查明:月球正面有称为"重力瘤"或"质量瘤"的重力异常区,达12处之多;月球表面大部分地区为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所覆盖。
  
  月球没有像地球大气那样的保护层,月面直接受到流星体的猛烈冲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月岩的化学成分、岩屑大小、玻璃含量以及再结晶的程度。
  月球早期广泛发生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熔浆,从而形成月面上广阔的熔岩平原。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
  它的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它的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
  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
  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
  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
  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
  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摄氏度;夜晚,温度可降低到零下183摄氏度。
  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
  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
  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
  月壳下面到 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
  月核的温度约1000摄氏度,很可能是熔融的。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
  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
  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
  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
  背面未发现"质量瘤"。
  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关于月球的成因,众说纷纭,主要有三种假说,即俘获说、分裂说和同源说。
  
  俘获说: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轨道附近运行的一个小行星,后来被地球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因为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很大,而化学组成又十分不同,所以,它们可能是由太阳原始星云中不同部位的不同物质形成的。
  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却与陨石、小行星十分接近。
  因此,很可能是小行星在围绕太阳运行中,由于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使它脱离原来的轨道而被地球所俘获。
  有人认为,这个事件发生在35亿年前,整个过程经历5亿年。
  在月球被地球俘获后,月球由于受到地球的起潮力,喷发出大量岩浆,形成月海玄武岩。
  
  分裂说:在太阳系形成的初期,地球和月球原是一个整体,那时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非常快,自转周期只有4小时左右。
  因此,这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的周期为 2小时。
  这个周期恰与地球自由摆动周期相等,从而产生共振,于是在赤道面上形成一串细长的膨胀体,终于分裂而形成月球。
  太平洋就是月球分裂出去时留下的遗迹。
  根据计算,地月系统现有的角动量总和,即使再加上几十亿年的角动量损耗,也不足使地球和月球分裂。
  而且月球的位置又不在地球赤道面上。
  这些事实是分裂说很难加以解释的。
  
  同源说: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行星尘埃云所形成。
  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不同,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形成行星之前早已凝聚。
  地球在形成行星时,一开始便以铁为主要成分,并以铁作为核心。
  而月球则是在地球形成后,由残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
  月球形成的这三种假说,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月球的成分、密度、结构、轨道及其他基本事实。
  除分裂说一般认为难以成立外,俘获说和同源说这两种假说究竟哪一种更加合理,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对月球各种热历史模型的研究,整个月球曾发生过多次局部熔融。
  在月球形成的初期,月球的大部分温度曾达到1000摄氏度。
  距今41亿年前,月球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岩浆运动,在岩浆的分离过程中,形成了斜长岩成分的月壳,残留部分成为月表的高地。
  月球表层固结后又在较深的部位发生局部熔融,产生苏长岩成分的熔体。
  大约距今40亿年前,形成了富含放射性元素、难熔元素的非月海玄武岩。
  斜长岩高地长期 *** 在月表,不断受到陨星物质的撞击,因而被削低了1.5~2公里,在高地上发育着大量古老的冲击月坑。
  后期,高地为一系列的断裂所切割和破坏。
  距今41~39亿年前,月球比较集中地遭受到各种大型陨星的撞击,使月表出现许多月海盆地,即大型的环形构造,最典型的是雨海事件。
  月球上的月海大致都是在相近的时期内形成的。
  月海生成的大致次序是:酒海、澄海、湿海、危海、雨海……。
  雨海纪形成的各个月海大约在距今39~31亿年间,被后期喷发的玄武岩所充填和覆盖。
  根据同位素年龄的测定,大致充填的时间次序是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雨海、静海、丰富海、澄海和风暴洋。
  此后月表的轮廓基本形成,31亿年以来,月球内部的演化已处于"停滞"状态,外力作用在月球的演化史中占有主导地位。
  陨星冲击月表,使月坑继续形成和增多。
  爱拉托逊纪形成的辐射月坑,其辐射纹受月表的各种作用,或者变得不明显,或者消失;而哥白尼纪形成的月坑,则具有明显的辐射纹。
   

3. 关于月球,你知道哪些?

我们夜晚看到的自然光是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而月球的圆缺实际上是地球自身投在月球上的阴影。我们看到的一向是月球的同一面。这是因为我们的月球会同步转动。对月球来说,每一“天”与其围绕地球旋转的周期同样长。如果你站在月球上,你会发现每28天太阳会升起一次。我们从来没见过的月球的另一面称为月球背面。月球的周期被认为是地球上大多数文化用来将一年拆分的12个“月份”的基础。月球每27.3天围绕地球旋转一周,其结果是一年13个阴历月,与受英国影响下的文化所认可的12个月相对。月球自身并没有季节,自转轴几乎也没有倾斜。月球令地球的自转轴倾斜趋于稳定。
月球没有有效的磁场,而其表面基本上是真空的。月球上更多的侵蚀来自太阳风,而非其微乎其微的大气层。据估计,由人类探索者如尼尔·阿姆斯特朗等留下的脚印在消失前可以存在一百万年。

月球并不像地球围绕太阳运转那样,相对地球的赤道运转。它实际上是在接近黄道平面上运转的。月球的运转轨道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的。

关于月球,你知道哪些?

4. 关于月球有哪些介绍?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歌颂月亮是诗句,中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的节日,月亮象征着团圆的意思,人们多以此来书抒发自己思想思想的心情。但是你对月亮的物理构造了解多少呢?
月亮的原名是月球,在古时候被称为太阴,它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岁,它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是离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是38400千米,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四分之一稍大一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4401千米,它的面积非常的小,还不及地球上亚洲的面积大。除了面积比地球小,它的体重也比地球小的多,大约是地球体重的六之一。

5. 关于月球

月球也称太阴,俗称月亮,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还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1/4、太阳的1/400。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0左右,相当于太阳的1/400,月球表面的重力约是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正面地图
月球表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亮区是高地,暗区是平原或盆地等低陷地带,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即月坑,这是一种环形隆起的低洼形。月球上直径大于1千米的环形山多达33 000多个。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永远都是一面朝向我们(原因见后面解释),这一面习惯上被我们称为正面。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人造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27.32166天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导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地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地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从月球看地球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3/4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顺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顺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顺时针绕日公转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地球、月球相对于太阳来说拥有相同的角动量,即“从一开始就是以这个方向转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着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  月球的背面地图
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基本数据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1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32天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称 数值(单位:天)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的直径是地球平均直径的1/4,质量只是地球的1/81。

关于月球

6. 关于月球

月球概况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在太阳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最明显的天然卫星的例子。在太阳系里,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是天然卫星。月球的年龄大约的46亿年。月球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外一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中间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相对于背景星空,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月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月;而新月与下一个新月(或两个相同月相之间)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朔望月。朔望月较恒星月长是因为地球在月球运行期间,本身也在绕日的轨道上前进了一段距离。
  因为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它的公转周期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只能看见月球永远用同一面向着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月球便一直受到一个力矩的影响引致自转速度减慢,这个过程称为潮汐锁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转的角动量转变为月球绕地公转的角动量,其结果是月球以每年约38毫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时地球的自转越来越慢,一天的长度每年变长15微秒。
  月球对地球所施的引力是潮汐现象的起因之一。月球围绕地球的轨道为同步轨道,所谓的同步自转并非严格。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又由于月球轨道倾斜于地球赤道,因此月球在星空中移动时,极区会作约7度的晃动,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再者,由于月球距离地球只有60地球半径之遥,若观测者从月出观测至月落,观测点便有了一个地球直径的位移,可多见月面经度1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天秤动。
  严格来说,地球与月球围绕共同质心运转,共同质心距地心4700千米(即地球半径的2/3处)。由于共同质心在地球表面以下,地球围绕共同质心的运动好像是在“晃动”一般。从地球北极上空观看,地球和月球均以迎时针方向自转;而且月球也是以迎时针绕地运行;甚至地球也是以迎时针绕日公转的。
  很多人不明白为甚么月球轨道倾角和月球自转轴倾角的数值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其实,轨道倾角是相对于中心天体(即地球)而言的,而自转轴倾角则相对于卫星。
  月球的轨道平面(白道面)与黄道面(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保持著5.145 396°的夹角,而月球自转轴则与黄道面的法线成1.5424°的夹角。因为地球并非完美球形,而是在赤道较为隆起,因此白道面在不断进动(即与黄道的交点在顺时针转动),每6793.5天(18.5966年)完成一周。期间,白道面相对于地球赤道面(地球赤道面以23.45°倾斜于黄道面)的夹角会由28.60°(即23.45°+ 5.15°) 至18.30°(即23.45°- 5.15°)之间变化。同样地,月球自转轴与白道面的夹角亦会介乎6.69°(即5.15° + 1.54°)及3.60°(即5.15° - 1.54°)。月球轨道这些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它出现±0.002 56°的摆动,称为章动。
  白道面与黄道面的两个交点称为月交点--其中升交点(北点)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面以北;降交点(南点)则指月球通过该点往黄道以南。当新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日食;而当满月刚好在月交点上时,便会发生月食。
  月球背面的结构和正面差异较大。月海所占面积较少,而环形山则较多。地形凹凸不平,起伏悬殊最长和最短的月球半径都位于背面,有的地方比月球平均半径长4公里,有的地方则短5公里(如范德格拉夫洼地)。背面未发现“质量瘤”。背面的月壳比正面厚,最厚处达150公里,而正面月壳厚度只有60公里左右。
  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月球亮度随日、月间角距离和地、月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平均亮度为太阳亮度的1/465000,亮度变化幅度从1/630000至1/375000。满月时亮度平均为 -12.7等(见)。它给大地的照度平均为0.22勒克斯,相当于100瓦电灯在距离21米处的照度。月面不是一个良好的反光体,它的平均反照率只有7%,其余93%均被月球吸收。月海的反照率更低,约为 6%。月面高地和环形山的反照率为17%,看上去山地比月海明亮。月球的亮度随而变化,下表[]以满月亮度为100,列出不同月龄时的亮度值。从中可以看出,满月时的亮度比上下弦要大十多倍。
  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再加上月面物质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又很低,因而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这些数值,只表示月球表面的温度。用射电观测可以测定月面土壤中的温度,而且所用的射电波的波长愈长,愈能探测到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这种测量表明,月面土壤中较深处的温度很少变化,这正是由于月面物质导热率低造成的。
  从月震波的传播了解到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厚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占了月球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1,000℃,很可能是熔融的,据推测大概是由Fe-Ni-S和榴辉岩物质构成。



月球的数据资料
       平均轨道半径 384,400千米 
       轨道偏心率 0.0549 
       近地点距离 363,300千米 
       远地点距离 405,500千米 
       平均公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平均公转速度 1.023千米/秒 
       轨道倾角 在28.58°与18.28°之间变化
       (与黄道面的交角为5.145°) 
       升交点赤经 125.08° 
       近地点辐角 318.15°
       默冬章 (repeat phase/day) 19 年  
       平均月地距离 ~384 400 千米  
       交点退行周期 18.61 年  
       近地点运动周期 8.85 年  
       食年 346.6 天  
       沙罗周期 (repeat eclipses) 18 年 10/11 天  
       轨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5°9'  
       月球赤道与黄道的平均倾角 1°32'
       赤道直径 3,476.2 千米 
       两极直径 3,472.0 千米 
       扁率 0.0012 
       表面面积 3.976×10^7平方千米 
       扁率 0.0012 
       体积 2.199×10^10 立方千米 
       质量 7.349×10^22 千克 
       平均密度 水的3.350倍 
       赤道重力加速度 1.62 m/s2
       地球的1/6 
       逃逸速度 2.38千米/秒 
       自转周期 27天7小时43分11.559秒
       (同步自转) 
       自转速度 16.655 米/秒(于赤道) 
       自转轴倾角 在3.60°与6.69°之间变化
       (与黄道的交角为1.5424°) 
       反照率 0.12 
       满月时视星等 -12.74 
       表面温度(t) -233~123℃ (平均-23℃) 
       大气压 1.3×10-10 千帕 

月球周期
       名称         Value (d)    定义 
       恒星月 27.321 661 相对于背景恒星 
       朔望月 29.530 588 相对于太阳(月相) 
       分点月 27.321 582 相对于春分点 
       近点月 27.554 550 相对于近地点 
       交点月 27.212 220 相对于升交点  

月球运动
  月球是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千米,还不如我们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周期173日。 
月球的自转 
  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在椭圆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天秤动
  由于月球轨道为椭圆形,当月球处于近日点时,它的自转速度便追不上公转速度,因此我们可见月面东部达东经98度的地区,相反,当月处于远日点时,自转速度比公转速度快,因此我们可见月面西部达西经98度的地区。这种现象称为经天秤动。



月食
天文特征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指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部分时,在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块。 
  也就是说,此时的太阳、地球、月球恰好 (或几乎) 在同一条直线,因此从太阳照射到月球的光线,会被地球所掩盖。 
  以地球而言,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 180 度,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由于太阳和月球在天空的轨道 (称为黄道和白道) 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约 5 度的交角,所以只有太阳和月球分别位于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附近,才有机会连成一条直线,产生月食。 

月食分类
  月食可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及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至于半影月食,是指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很难用肉眼看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
  地球的直径大约是月球的4倍,在月球轨道处,地球的本影的直径仍相当于月球的2.5倍。所以当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而如果月球始终只有部分为地球本影遮住时,即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发生月偏食。月球上并不会出现月环食。因为,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
  太阳的直径比地球的直径大得多,地球的影子可以分为本影和半影。如果月球进入半影区域,太阳的光也可以被遮掩掉一些,这种现象在天文上称为半影月食。由于在半影区阳光仍十分强烈,月面的光度只是极轻微减弱,多数情况下半影月食不容易用肉眼分辨。一般情况下,由于较不易为人发现,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
  另外由于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这也意味著在发生月全食时,月球会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区内,所以不会出现月环蚀这种现象。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月亮不是从地球本影的上方通过,就是在下方离去,很少穿过或部分通过地球本影,所以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发生月食。
  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月球地形
  月面的地形主要有: 
  环形山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小的环形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直径不小于1000米的大约有33000个。占月面表面积的 7-10%。 
  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形(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月海 
  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所见月面上的阴暗部分实际上是月面上的广阔平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个名不副实的名称保留下来。 
  已确定的月海有22个,此外还有些地形称为“月海”或“类月海”的。公认的22个绝大多数分布在月球正面。背面有3个,4个在边缘地区。在正面的月海面积略大于50%,其中最大的“风暴洋” 面积约五百万平方公里,差不多九个法国的面积总和。 大多数月海大致呈圆形,椭圆形,且四周多为一些山脉封闭住,但也有一些海是连成一片的。除了“海”以外,还有五个地形与之类似的“湖”——梦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但有的湖比海还大,比如梦湖面积7万平方千米,比汽海等还大得多。 月海伸向陆地的部分称为“湾”和“沼”,都分布在正面。湾有五个:露湾、暑湾、中央湾、虹湾、眉月湾;沼有腐沼、疫沼、梦沼三个,其实沼和湾没什么区别。 
  月海的地势一般较低,类似地球上的盆地,月海比月球平均水准面低1-2千米,个别最低的海如雨海的东南部甚至比周围低6000米。月面的返照率(一种量度反射太阳光本领的物理量)也比较低,因而看起来现得较黑。

  月陆和山脉 
  月面上高出月海的地区称为月陆,一般比月海水准面高2-3千米,由于它返照率高,因而看来比较明亮。在月球正面,月陆的面积大致与月海相等但在月球背面,月陆的面积要比月海大得多。从同位素测定知道月陆比月海古老得多,是月球上最古老的地形特征。 
  在月球上,除了犬牙交差的众多环形山外,也存在着一些与地球上相似的山脉。月球上的山脉常借用地球上的山脉名,如阿尔卑斯山脉,高加索山脉等等,其中最长的山脉为亚平宁山脉,绵延1000千米,但高度不过比月海水准面高三、四千米。山脉上也有些峻岭山峰,过去对它们的高度估计偏高。现在认为大多数山峰高度与地球山峰高度相仿,最高的山峰(亦在月球南极附近)也不过9000米和8000米。 
  月面上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个,5000-6000米20个,4000-5000米则有80个,1000米以 上的有200个。 
  月球上的山脉有一普遍特征:两边的坡度很不对称,向海的一边坡度甚大,有时 为断崖状,另一侧则相当平缓。 
  除了山脉和山群外,月面上还有四座长达数百千米的峭壁悬崖。其中三座突出在 月海中,这种峭壁也称“月堑”。

  月面辐射纹 
  月面上还有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些较“年轻”的环形山常带有美 丽的“辐射纹”,这是一种以环形山为辐射点的向四面八方延伸的亮带,它几乎以笔直的方向穿过山系、月海和环形山。 辐射文长度和亮度不一,最引人注目的是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最长的一条长1800千米,满月时尤为壮观。其次,哥白尼和开普勒两个环形山也有相当美丽的辐射 纹。据统计,具有辐射纹的环形山有50个。 
  形成辐射纹的原因至今未有定论。实质上,它与环形山的形成理论密切联系。现 在许多人都倾向于陨星撞击说,认为在没有大气和引力很小的月球上,陨星撞击可能使高温碎块飞得很远。而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火山的作用,火山爆发时的喷 射也有可能形成四处飞散的辐射形状。 

  月谷(月隙) 
  地球上有着许多著名的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月面上也有这种 构造----那些看来弯弯曲曲的黑色大裂缝即是月谷,它们有的绵延几百到上千千米,宽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 那些较宽的月谷大多出现在月陆上较平坦的地区,而那些较窄、较小的月谷(有时又称为月溪)则到处都有。最著名的月谷是在柏拉图环形山的东南连结雨海和冷海 的阿尔卑斯大月谷,它把月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拦腰截断,很是壮观。从太空拍得的照片估计,它长达130千米,宽10-12千米。 

月球火山分布
  月球的表面却被巨大的玄武熔岩(火山熔岩)层所覆盖。早期的天文学家认为,月球表面的阴暗区是广阔的海洋,因此,他们称之为“mare”,这一词在拉丁语中的意思就是“大海”,当然这是错误的,这些阴暗区其实是由玄武熔岩构成的平原地带。除了玄武熔岩构造,月球的阴暗区,还存在其他火山特征。最突出的,例如蜿蜒的月面沟纹、黑色的沉积物、火山园顶和火山锥。不过,这些特征都不显著,只是月球表面火山痕迹的一小部分。 

  与地球火山相比,月球火山可谓老态龙钟。大部分月球火山的年龄在30-40亿年之间;典型的阴暗区平原,年龄为35亿年;最年轻的月球火山也有1亿年的历史。而在地质年代中,地球火山属于青年时期,一般年龄皆小于10万年。地球上最古老的岩层只有3.9亿年的历史,年龄最大的海底玄武岩仅有200万岁。年轻的地球火山仍然十分活跃,而月球却没有任何新近的火山和地质活动迹象,因此,天文学家称月球是“熄灭了”的星球。 

  地球火山多呈链状分布。例如安底斯山脉,火山链勾勒出一个岩石圈板块的边缘。夏威夷岛上的山脉链,则显示板块活动的热区。月球上没有板块构造的迹象。典型的月球火山多出现在巨大古老的冲击坑底部。因此,大部分月球阴暗区都呈圆形外观。冲击盆地的边缘往往环绕着山脉,包围着阴暗区。 

  月球阴暗区主要出现在月球较远的一侧。几乎覆盖了这一侧的1/3面积。而在较远一侧,阴暗区的面积仅占2%。然而,较远一侧的地势相对更高,地壳也较厚。由此可见,控制月球火山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地表高度和地壳厚度。 

  月球的地心引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月球火山熔岩的流动阻力,较地球更小,熔岩行进更为流畅。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月球阴暗区的表面大都平坦而光滑。同时,流畅的熔岩流很容易扩散开,因而形成巨大的玄武岩平原。此外,地心引力小,使得喷发出的火山灰碎片能够落得更远。因此,月球火山的喷发,只形成了宽阔平坦的熔岩平原,而非类似地球形态的火山锥。这也是月球上没有发现大型火山的原因之一。 

  月球上没溶解的水。月球阴暗区是完全干涸的。而水在地球熔岩中是最常见的气体,是激起地球火山强烈喷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科学家认为缺乏水分,也对月球火山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具体的说,没有水,月球火山的喷发就不会那么强烈,熔岩或许仅仅是平静流畅地涌出地面。

月球成因
  月球的起源莫衷一是: 对月球的起源,大致有三大派,但仍未定论。有些科学家认为,月球是46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是宇宙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从地球分裂出去的。然而,太阳神号几次带回的数据显示,月球和地球的组成成份大不相同。不少的科学家认为,月球在很多年以前,偶然被吸入地心引力范围,因而才意外地纳入地球的轨道。但也有人引用天体力学来反对这种说法。 
  一、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这一观点很快就收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二、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但也有人指出,向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麽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三、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70亿年左右。
  四、大碰撞说。这是近年来关于月球成因的新假设。1986年3月20日,在休士顿约翰逊空间中心召开的月亮和行星讨论会上,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本兹、斯莱特里和哈佛大学史密斯天体物理中心的卡梅伦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设。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大。星子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及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他们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7. 关于月球

月亮,也称月球,古称太阴,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天体,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01千米。它的平均直径约为3476千米,比地球直径的1/4稍大些。月球的表面积有3800万平方千米,虽然很大,但不及亚洲的面积大。月球的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重力则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月球的轨道运动 月球以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转。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圆称“白道”。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公转周期27.32日。 表面的最低温度是-183摄氏度。
  月球的自转和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 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月亮本身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绕地球公转的,所以本该是西升东落。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所以给我们造成的实际视觉效果就成了月球的东升西落了。

关于月球

8. 关于月球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平均距离为384401公里,是日地距离的 四十九分之一。

月球的直径为3476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 0.2725倍,体积是地球的四百分之一。

月球的质量小,引力也小,在地球上六斤的物质,在月球上只有一斤重,因为月球的引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月球的一面永远背对地球,在地球上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