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2024-05-13

1.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
1、确保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增收上下功夫。保障粮食生产,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问题被放于突出位置,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具体举措。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赢“种业翻身仗”,建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和夯实地方党委政府义务和责任的机制。基于此,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通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确保粮食生产的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以确保粮食生产。各级要共同负责,不断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统筹战略规划;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2、确保粮食安全,要在做好粮食储备上下功夫。“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我们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好粮食储备,就必须确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储备底线思维。建立和完善粮食储备机制,在粮食战略储备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储备力度。健全和完善粮食储备立法,实现依法储备、依规储备。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或增加农业补贴方式,实现农民收益增加,从而调动农民产粮、售粮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储备的稳步增长。
3、确保粮食安全,要在养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习惯上下功夫。“行动造就未来。” 行动不仅需要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努力,同样也少不了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动践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让“为守护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2.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何毅中国的粮食供求波动往往引起经济波动,特别是1993年、2003年尤为显著。在中国人口多、资源少的特定条件下,粮食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粮食安全是长期问题不是短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转变政府职能要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开源而且要节流。“开源”是指增加和保持一定的粮食生产能力,使粮食供求大体平衡;“节流”是指生产的粮食通过低成本的储藏——运输——加工,保质保量地投放市场满足相关需求。“开源”属于农业生产领域,正在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力度;而“节流”属于流通领域,还没有稳定的投资来源,相当部分设施陈旧,损失浪费惊人,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开源”与“节流”相互关联紧密。粮食总量不足,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正常储备规模下降,运输压力增大,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社会波动,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粮食总量过大,也会造成储备规模过大,粮食价格下滑,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谷贱伤农),同样会引起社会波动,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而适度的粮食规模、适量的粮食储备、稳定的粮食价格,供需处于基本平衡才是粮食生产与流通的最佳配置,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理想状态。把粮食安全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使投资建设与粮食安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初步考虑有以下几点设想:抓紧制定国家粮食安全专项规划。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国土安全一样属于国家重大安全内容,涉及到国家发改委、农业、粮食、商务、银行等多重行政管理部门。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抓紧制订粮食安全专项规划,明确粮食安全目标、粮食安全原则、粮食安全政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政府、企业等在保障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明确和稳定中央对粮食安全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地处广大农村收纳库建设应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享受相应中央投资的优惠政策,使农村储粮条件尽快得到明显改善,减少农村储粮损失严重的状况;安排适量中央投资用于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完善中央储备和省级储备调节能力,既满足市场需要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将静态储备转为“动态储备”,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减轻财政补贴的压力。建立适度的粮食安全垂直监管体系。粮食安全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微观经济问题,既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也关系到千家万户百姓生活。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通过适度建立粮食安全垂直监管体系,加大对中央和省级储备粮监管力度,使粮食储备处于有效的监控范围内。促进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国内国际一流的粮食经营公司,成为粮食设施建设的重要投资主体。国际跨国公司已经先后登陆占点,使粮食流通领域竞争日益激烈。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发挥国有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发挥运作规范的大型国有粮食企业的作用。目前中粮、中储粮以及华良物流等中央企业各有特点,但与竞争对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加快建立健全粮食安全标准体系和预警应急系统。粮食安全不仅体现数量安全,更重要的是质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需要有完备的粮食检测标准体系,目前已出台部分新的粮食品质检测标准,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粮食安全预警应急系统,已有相应科研成果和初步的建设构想,需要尽快启动加快建设。探索提高投资效益的有效管理方式。国债建粮库的实践证明,只要精心组织,规范操作,上下结合,管理到位,其投资效果是显著的。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今后主要是“混合型”投资项目,而且和农业项目一样,布点分散,规模很小,因此要通过调研和试点,探索对这类投资项目的有效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粮食安全事关全局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发展,在宏观调控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有相应措施予以保障。否则粮食安全出问题,造成损失难以估量,再投入的资金会更多。为此,只有加倍努力,措施落实,才能提高粮食安全的保障水平。(作者系国家粮食局流通与科技发展司司长)

3.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什么意思?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算是人生活的基本要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自然也要忧虑粮食安全的!那么,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粮食安全?我国法律对保护粮食安全是怎么规定的?下文具体介绍!
  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有哪些?
  1、人口因素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第一,粮食需求的膨胀。
  第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2、气候生态
  粮食生产与气候生态保持着高度的因果联系,特别是在目前生态环境遭遇一定程度的伤害、极端天气反复发作的条件下,气候变异已经成为直接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此,联合国粮农组织研究报告指出,今后20年至50年间的农业生产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并进而严重影响全球超长期的粮食安全。
  3、偶然性因素
  除了人口、气候等常态因素直接作用于粮食生产外,偶然性因素也会对粮食安全形成冲击。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其对世界粮食生产的投入、市场交易乃至未来走向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有可能具有长期性和深入性。
  第一,流动性紧缩抑制粮食生产的资金需求。
  第二,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三,投机资本可能搅浑粮食市场。
  4、金融因素
  无论是在农业问题还是在非农业问题上,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明显的自我保护主义倾向,而且这种保护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甚嚣尘上,粮食问题也就在这些以邻为壑与“零和”博弈的生态中被罩上极度不安的阴影。
  第一,农业补贴。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每年为本国农民提供高达3000亿美元的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的条件,直接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
  第二,贸易限制。为了保证本国的粮食供应,从去年以来,阿根廷、乌克兰、印度等国政府先后推出限制粮食出口的措施。
  第三,生物加工。为了减轻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压力,不少国家走上了替代性生物清洁能源的道路。第四,海外屯田。出于规避高额进口成本和粮食出口限制所导致的市场担忧,日本、韩国、印度及中东国家等近年来大举在海外购买耕地种粮。
  我国法律对保护粮食安全是怎么规定的?
  1、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
  国家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对基本农田依法实行特殊保护。
  2、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给予重点扶持,建设稳定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改善粮食收贮及加工设施,提高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加工水平和经济效益。
  国家支持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
  3、在粮食的市场价格过低时,国务院可以决定对部分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制度。保护价应当根据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粮食生产的原则确定。
  农民按保护价制度出售粮食,国家委托的收购单位不得拒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财政、金融等部门以及国家委托的收购单位及时筹足粮食收购资金,任何部门、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4、国家建立粮食安全预警制度,采取措施保障粮食供给。国务院应当制定粮食安全保障目标与粮食储备数量指标,并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进行耕地、粮食库存情况的核查。
  国家对粮食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储备调节制度,建设仓储运输体系。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保证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
  4、国家建立粮食风险基金,用于支持粮食储备、稳定粮食市场和保护农民利益。
  5、国家提倡珍惜和节约粮食,并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的食物营养结构。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4.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作为大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为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献智献力。如下:
1、首先,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生活中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平时的用餐不要铺张浪费,吃不完的也不要因为面子就拒绝打包带走。相反,浪费粮食的行为才是最可耻的。

2、农学类相关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等到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研究怎么才能实现更高产,从根源上去解决粮食问题,这也是解决了全人类的粮食问题。

3、可以多关注学校食堂和附近餐馆是否有浪费现象,也可以做一问卷调查了解浪费现象的严重性,从而可以分析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浪费现象。
如可能有些饭菜口味差,难以下咽导致的浪费;还有的是事先不知道菜的分量多少导致多点浪费等。分析出原因,根据具体的原因向周围的人提出合理的建议。这样也可以减少浪费。

4、学校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实践课让学生去实际感受种植粮食的艰辛,只有切身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才能让大家更加珍惜。也可以组织一些以粮食为主题的一些活动,时刻提醒学生粮食问题一直存在,让学生自觉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5、大学生在平时的课余时间可以组织或者加入社会中一些粮食保护的志愿组织,成为一名志愿者,多宣传粮食问题,让公众一起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5.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的方式:
1、确保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增收上下功夫。保障粮食生产,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粮食安全问题被放于突出位置,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具体举措。
2、做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打赢“种业翻身仗”,建立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和夯实地方党委政府义务和责任的机制。
3、确保粮食安全,要在做好粮食储备上下功夫。“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我们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更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4、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做好粮食储备,就必须确立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粮食储备底线思维。
5、确保粮食安全,要在养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习惯上下功夫。“行动造就未来。” 行动不仅需要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努力,同样也少不了珍惜粮食、节约粮食的主动践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让“为守护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是:
1、保证粮食产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经济意义:
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3、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增加粮食生产产量,维护货架粮食安全:
中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是历史上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推进工业城镇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和地位逐年下降。因此加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保障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6. 粮食安全

“当所有人不再为买不起粮食、无法获得充足、安全而健康的食品而担忧,满足自身膳食需求并能够自主选择食物,拥有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粮食安全。”28
政府有义务确保所有人具有享有食物的权利。尽管全球粮食产量能够满足人类的温饱所需,但目前的粮食流通体系无法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营养和热量;超过10亿人仍然处于饥饿状态,上百万人面临粮食短缺问题29。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90亿,粮食生产和供应体系不仅面临逐渐增加的人口压力,还将遭受着来自其他方面,包括气候变化G、灾害G及农业补贴、投机、价格波动等问题的负面影响30,31。
粮食短缺G不仅危害贫困人群的健康,还会给其谋生手段和生存方式带来影响,随着自然资源的日渐枯竭,迫于生计压力,人们开始变卖财产、举家搬迁、寻找工作,想方设法维持生计。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耕地等自然资源逐渐短缺,粮食生产、流通和分配等问题日益凸现32。
建议本节内容与“生计和自然资源管理”部分结合阅读,以下为这两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
关键问题
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气候和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的变化将导致干旱、洪水、热浪、霜冻及其他极端事件的增多。这些将从可用性、可获取性、稳定性和利用率四个方面威胁粮食安全33。
专栏4.1 灾害和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可用性、可获取性、稳定性和利用率四个方面影响的范例
可用性:严重干旱导致作物减产或牲畜死亡;而种子和牲畜存栏量的不足又会进一步导致作物产量或牲畜数量的减少。
可获取性:基础设施的损坏会阻碍食物的正常流通;畜产品价格的降低将减少牧民用于购买粮食的资金。
稳定性:气候变化将导致作物减产,影响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引起粮食主产区多年以来的种植制度和种植结构的调整。
利用率:饮用水不安全(引起慢性腹泻)会阻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资料来源:IFRC(2006)How to conduct a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a stepby-step guide for National Societies inAfrica.Geneva,Switzerland,有修改。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受此影响,粮食短缺地区可能遭受更加严重的威胁34。目前的粮食生产体系十分脆弱,粮食生产所依赖的自然资源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那些容易发生退化、荒漠化G和遭受干旱胁迫G的生态系统,脆弱的生态系统会大大削弱人们采取必要的预防和防护措施的能力35,尤其是雨养农业区G和农牧区面临着高风险。灾害可能使一些地区的缺粮局势变得更为严峻。食物缺乏、购买力丧失或食物运输受阻也有可能成为灾害的后果之一36。由于作物大量减产、海洋生物资源减少和不安全饮水引起的腹泻疾患增加,未来急性和慢性营养不良的人群比例也将上升。世界上最贫穷人口的生存依赖于自然资源,而当地的自然资源对气候非常敏感,因此,当地民众的营养状况受制于气候变化。此外,营养不良除了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影响,还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状态和能力,这将进一步削弱他们适应灾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中加入灾害风险管理G与气候变化适应的技术措施,不但可以提升受危人群抵御灾害与气候变化风险的能力G,还可以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系统,同时可以提升他们降低脆弱性G的人力资源能力。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10项原则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应用指南

专栏4.2 粮食安全措施
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下,实现人人享有充足粮食的目标,需要协调预防、宣传、保障和变革等方面,因此,粮食安全措施是一项综合性的措施。
1.建立粮食短缺地区的预防体系。建立包括信贷和银行等金融、保险系统参与的社会经济安全网络体系,建立类似保护农业多样性和干旱周期管理等的风险管理措施。
2.构建非强制性的措施体系,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强能力建设,降低粮食短缺地区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例如,建立合理的市场准入机制并鼓励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及时订正气候预测信息;建立气象、土地利用、农作物和牲畜等相关行业的数据库;完善银行、信贷和保险等金融服务。
3.当预防与非强制性措施失效时,需要启动备用的保障性策略作为补救措施。例如,劳动换取食物或劳动获取酬劳等措施。
4.寻求解决社会歧视和社会矛盾的变革性措施。例如,保障妇女权益,保证女性在农村合作组织及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储蓄计划向女性倾斜。
变革性措施可以巩固以上三类措施的效果。
资料来源:Devereux,S.and Sabates-Wheeler,R.(2004)Transformative Social Protection.IDS Working Paper 232.(本书更改了各种措施的排列顺序,以重点突出需要关注的预防措施和倡导措施,以及这两项措施失效时的保障措施。)
案例分析:脆弱河滨社区的替代生计39
项目实施地:加纳
项目实施方:世界宣明会
发源于加纳东北部的白沃尔特河流经该国泰勒纳斯·纳波丹姆地区的三个社区印都瑞·波注鲁谷和三腾,这些地区不断遭受着干旱和洪水的侵袭,野火和疾病也时有发生。在这些沿岸社区,人们通过在河岸种植作物来维持生计,这些河滩地是该区域唯一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其余都是岩石地和不毛之地。
2009年,暴雨将布科纳法所区的一个水力发电大坝冲毁,导致加纳北部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作物和公民家庭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蔓延河岸25千米的洪水严重打击了这三个社区的第一产业。农田被冲刷,当地主要农作物——玉米也几近绝收。
气候变化也正在影响着加纳,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淹没了沿海城市,沃尔特河三角洲附近的水位出现了下降,而沃尔特河三角洲提供了加纳近80%的电力供应40。预计未来气候变化对加纳的显著影响仍将继续。虽然温度和降水存在年际波动,但温度变化趋势表明,2010—2050年,整个加纳都将变暖。
世界宣明会实施的“区域社区恢复力项目”提升了长期受灾地区的风险管理能力,使农村家庭和社区的收入渠道多样化,提高了作物产量,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避免当地农民的生存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或冲击G。
作为世界宣明会灾害风险管理和能力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提升恢复力项目让加纳的农民意识到,可以利用土壤残留的水分种植作物,降低洪水造成的损失。在洪水消退之后,他们挑选早熟作物种植在曾经被洪水淹没的土壤中,如西瓜、黄甜瓜和豆类,收获后可以留作口粮也可以出售弥补家用。在长期发展目标下,该项目具备了灵活性和响应性,所以这种综合性项目能够产生多重效益:①通过出售农产品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劳动生产力;②使农民获得谋生的新知识和新技能;③调整种植方案,减小气象灾害对当地农田的破坏,增强当地农业的恢复力;④通过丰富食物的种类,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改善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
经验和教训:①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应该因地制宜,鼓励农户和社区进行技术创新,确保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获取足够的食物,并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在满足日常开销的同时,增加人们的收入,能力建设过程中要特别考虑当地的气候变化;②在选择谋生策略时,应当考虑未来的经济和社会情景,包括气候变化、全球化、移民和环境恶化等影响。备灾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决定有效应对生存环境长期动态变化的关键因素。
工具和资源
更多信息和链接,请参考工具和资源第129页。

7.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首次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目前社会各方面对确保粮食安全高度重视,请问,“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 曾衍德】      这次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进行了专题部署,体现了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也要看到,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还将持续增长。专家测算,至少未来三十年,粮食需求仍是一个增长的趋势,抓粮食生产的劲头只能紧不能松。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也顺应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规划》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专列一章进行系统安排,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概括起来讲,就是“三个两”。      第一,抓住“两个要害”。要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抓好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一个是,抓紧抓实耕地这个命根子。《规划》着眼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同时提出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让好地多产粮、产好粮。另一个是,抓紧抓实种子这个农业的芯片。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出路在科技,种子是核心。这些年,我们粮食单产有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规划》围绕种质资源保护、育种创新攻关、种业基地建设、种业企业培育、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第二,调动“两个积极性”。一是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还有一个是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是说,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多得利,让地方抓粮有义务、有责任。一个是,建立辅之以利的机制,就是完善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规划》提出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健全产粮大县支持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兜底助力提升农民种粮收益。另一个是,建立辅之以义的机制,就是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规划》提出健全完善粮食安全责任制,细化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考核指标,推动地方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节粮减损能力建设,共同承担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第三,推进“两个创新”。这实质上是经营创新和机具创制创新,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确保粮食安全。一个是,推进经营服务创新。《规划》提出要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小农户种粮节本增效。另一个是,推进农业机具创制创新。《规划》提出推进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贮等环节先进农机装备研制,加快推进品种、栽培、装备集成配套,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实现农机减损增粮。一句话,就是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机器换人。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8.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我国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要优化布局,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料,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