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

2024-05-12

1.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我必须承认,我比较反叛,别人夸赞的,我一定质疑,并刻意地排斥,不愿去接触,一直到慢慢地了解为止,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这其中,有传言不实的原因,也有自己性格的因素。   对于巴菲特,对于他“股神”的称号,我是不以为然的。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思考,这件事,让我对一切的追捧和崇拜嗤之以鼻。随着对金融的兴趣增加,我开始阅读很多书籍,慢慢地发现巴菲特此人,并不像传言之中的那么浅薄,于是我开始看他的这本传记。   看到页码数和开头的啰嗦的西方文体,第一次尝试,没超过50页就放下了,我讨厌西方人写的东西,跟梦话一样毫无边际。第二次是这一次,读完了,受教不少,但对西方文体仍然痛恨,让我受教的是巴菲特其人的经历。   巴菲特出生于30年代,经历了两次大的经济萧条,一是70年代,二是正在继续的08年开始的风暴,读后感《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他的性格方面我不感兴趣也不想评价,我欣赏的是他对于投资理念的把持,只做自己看懂了的投资,宁可错过无数爆发的机会,也要严格控制风险,即使经历低谷,无论别人如何张狂,仍坚持自己的路。他拨开迷雾,牢牢地抓住了经济的本质,而不像大众那样,被浮华的表象忽悠瘸了。   书太长,非常希望能有本精简版,这样我会多读几遍。也建议朋友们读上一遍,他人生的经历,确实可以作为你我的参考。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读后感

2.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读后感1

在阅读巴菲特的自传过程中,我感受到多方面的观念颠覆,同时也感到企业的经营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时时刻刻都会遇到问题,即便你找到了当时觉得最合适的人,但不同的人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冒险,找到一个合适的人去经营,真的是很难且是一个冒险的事情,而当你真的找到,获利只是自然的,一旦所托非人,他就会拉着你跌入深渊。在书中,巴菲特在所罗门所遇到的事情,极好的证明了这一点,首席执行官对下属犯罪的漠视以及听之任之,让所罗门的问题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可口可乐公司也是一样,在爱华仕这位新的执行官手上,人员扩大,利润缩减,公司和罐装经销商之间的矛盾频发,品牌公众形象大幅下降,在他上任的两年里,财富杂志对他的报道从“最好的执行官”到“糟糕的执行官”,他也是被前任执行官看好和推荐的一位执行官,然而却没有很好地带领企业往前走,这让我不禁感到,一位好的执行官,能够赢利的执行官,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巴菲特在这两家公司发生的事情中,当机立断所采取的行动,让我也受益匪浅,大刀阔斧的砍去奢靡作风,让公司保持简洁,让公司的风气保持简洁,虽然这样的做伤害到了很多投资经理人的收益,因为他还缩减了投资经理人的奖金和工资,在他看来,公司没有利润,员工应该和股东一样分担风险,我想关于这一点,其实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当然在我看来,我也会这样的想。只是当我真的开始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老板的思考方式去想事情时,员工确实应该一起担风险。巴菲特在可口可乐公司中选择辞退爱华仕的做法,很果断,非常明智,他对未来的预测和分析能力,的确很强,但是里面也提到和他一起实行那个方案的人叫做艾伦的那个人,这让我看到,原来对未来的分析和预测能力是真的可以培养的,只是到底该如何做呢?
  
 这两天一直在读《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对我的触动实在太大了,一开始的就已经改观了我的很多想法,到现在随着阅读的深入和渐进尾声,触动也越发深刻,当然就如同一句话所说的,“读的越多,就越发觉得敬佩与深不可测。”是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巴菲特的敬佩之情,也越发深刻,对他的品德与行为,都有着深深的敬意。
  
 1、在我的印象中,巴菲特有一位国会议员的父亲,在10岁的时候,带着巴菲特参观了华尔街的股票交易所,这些事情自然地在我的脑子里连成了一个因果线,国会议员的父亲希望培养孩子的投资技能,所以才有了巴菲特的后续之路。事实上,巴菲特的父亲是在巴菲特十二岁的时候才当选的国会议员,而10岁的参观股票交易所,本来也该是一场海滩的旅行,是巴菲特家族的一贯传统,作为孩子的十岁生日礼物。而之所以会改成参观股票交易所,纯粹是因为沃伦·巴菲特自己的要求。也就是说,是巴菲特自己提出的。
  
 2、沃伦·巴菲特对于赚钱的热切渴望。不夸张的讲,正是因为巴菲特对于赚钱的强烈愿望,反倒让我忘记了对于谈钱的恐惧和羞耻心,是啊,连巴菲特如此有钱的人,都执着于赚钱,我还能再找什么借口来逃避赚钱(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所有的事情,举凡都有一个动机,回忆起来,陈独秀在游历四方时,被乡亲们的苦相给震惊,很多人都在河里放天灯,破破烂烂的衣服,灰色的棉絮都从破了的棉衣洞洞里漏出来,满面皱纹,他上去与一位老人攀谈,他是在祭奠一位战友,死去多年,从八国联军侵华到而今的民国,国家越来越积弱,百姓越来越苦,陈独秀内心受到触动,越发坚定了要为国家找到一条出路的决心;而李大钊一直都与劳苦大众走的近,他深知工人阶层的辛苦,他也深深地知道工人们辛辛苦苦的工作与收入完全不对等,甚至依然无法果腹。其实看见他们的内心中的确装着更多的人,希望他们至少能够过得不再如此贫穷。只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集中于中国没有自己的主权,一直在被外人侵略,所以看上去他们的活动重点好像是政治救亡运动,但最近我才开始有些理解,政治和经济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当社会环境开始改变的时候,改善百姓生活水平以及国家财富的手段就变了,但是归根结底,依然是一场寻找财富的活动,只是政治环境稳定是第一位,其次才能求发展。当新中国成立以后,历经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再到改革开放,都是为了给国家走出一条路来,尤其再经过前期那么多不太正确的尝试以后,开放和稳定才是唯一的路。

3.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

"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的是发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沃伦·巴菲特
  
 《滚雪球》是2009年1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艾丽斯·施罗德,其揭开了巴菲特的真实人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和普通人一样遭遇过挫折和失败的巴菲特,如何在投资和商业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和财富的故事。
  
 这本书分上、下两册。我花了近1个月的时间读完上册,共计536页,这本书读起来,内容上不是很难懂,只是涉及到外国的人名、公司的名称、地点的名称等,不熟悉,在理清关系上也很费周折。
  
 尤其是巴菲特与芒格投资的公司就像套娃似的,一环扣一环,所以往往看一小部分,就需要回顾一下,与之前看过的联系起来,才能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
  
 在看这本书之前,只是知道巴菲特股神的称号,其他的都不清楚。看完本书后,对他本人、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投资理念有了大概的了解。
  
 01
  
 巴菲特是一个很简单的普通人,简单到他的生活里只有“投资”这一件事情;简单到他的穿着里只有标志性的网球鞋、数年如一日的衬衫,穿破了还一直在穿的毛衣;简单到他的饮食只爱吃汉堡包、冰激凌。
  
 他是一个非常执着于投资事业的人,除此之外,他对其他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因此,他的妻子苏珊就承担了他的饮食起居以及家里的大事小情。苏珊还负责照顾老人、孩子、兄弟姐妹等亲戚。
  
 她非常能干,这些亲戚不管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帮忙。后来,她还志愿帮助一些黑人和穷苦人。她成了他们居住地奥马哈大部分人的朋友。
  
 巴菲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投资上,他不仅自己投资,还帮助亲戚、朋友投资,后来发展到帮助其他合伙人进行投资。他很愿意为大家管理钱财,很高兴能够看到他所管理的钱财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专注于投资这一件事情,而忽略了对他的妻子的陪伴。尽管他一直给她钱花,当孩子慢慢地长大,不再需要她付出更多的精力照顾他们的时候,她就会感到空虚。她有时会很早起床,开车到海边独自呆很久,再回来。
  
 当时巴菲特深深地迷恋着凯瑟琳·格雷厄姆,他总会跟她一起出现在她的宴会等很多公开场合,或者一起旅游度假等。虽然,苏珊默许了这件事,但这也许是她感到孤独的一方面原因,因为她习惯了被巴菲特依赖,而这种情况下,她似乎不再被需要了。
  
 后来苏珊勇敢地迈出了活出自己这一步。她开始发展她所喜欢的歌唱事业,她开演唱会,享受这属于她自己的时光,再后来,她独自搬到旧金山居住。
  
 巴菲特在奥马哈过着没有苏珊的日子,这令他很不适应,他把生活过得一团糟,打电话乞求苏珊回来,苏珊拒绝了。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反思到他之前忽略了苏珊的感受,他很懊悔,也很无奈。
  
 苏珊让她曾经救助过的阿斯特丽德·门克斯去给巴菲特做法,照顾一下他。可是令苏珊没有想到的是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却走到了一起。他们经过协商,保持了这种三角关系。至此,巴菲特和阿斯特丽德居住在奥马哈,而苏珊独自居住在旧金山,但她仍然是巴菲特的妻子。
  
 02
  
 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时师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他是格雷厄姆学生中的佼佼者。但是巴菲特毕业时想进入格雷厄姆创办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却被他拒绝了。几年后,他才有计划进入这个公司,跟随格雷厄姆学习投资的事情。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就是价值投资。他总是在寻找有价值的濒临破产的公司、银行等,找到后,他就会想方设法地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占有一定比例后,他就有控股权或者进入董事会的机会,使得这些公司向好的方向发展,他就能够赚到钱。他称这些公司为“烟蒂”,这也是跟格雷厄姆学习到的投资理念。
  
 根据这样的投资理念,他拥有了很多公司的相当大比例的股票,最著名的就是伯克希尔·哈撒韦、多元零售公司、《华盛顿邮报》等。
  
 他有一个搭档查理·芒格,他们合作了很多项目,他经常戏称自己和查理·芒格是“连体婴”,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都热衷于投资,很少关注投资之外的事情。生活都比较单调,有人称巴菲特为“习惯性动物”,巴菲特却说,芒格才是“习惯性动物”呢。
  
 巴菲特从小就有赚钱的想法,而且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通过送报纸、捡瓶盖等积攒他的第一桶金。然后用这些钱投资股票,使得这些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
  
 他还通过帮助合伙人打理钱来赚钱一定的费用。通过购买有价值公司的股票,使得他拥有的钱越来越多。多次登上富豪榜榜首的位置,获得股神的称号。
                                          
 03
  
 俗话说:“越富有的人越节俭。”这话用在巴菲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虽然有成百上千亿的资产,但他对花钱却很吝啬。
  
 他的妻子苏珊和他的观念却不相同,每当苏珊想要改善家里条件或者做一些事情要花钱的时候,巴菲特都不怎么同意,都会与苏珊大吵一架,书中描述,“往往在吵架的时候,似乎就要过不到一起去了。”
  
 巴菲特很爱苏珊,所以往往是吵完架后,巴菲特为了避免苏珊生气,就会给她钱,去做她想做的事情。苏珊能从巴菲特那里要到钱,但每次要钱都不是那么痛快,因为巴菲特往往看重这些钱今后的价值。
  
 巴菲特本人不讲究吃,也不讲究穿,因此,他在自己身上的花销是很少的。他的吝啬还表现在对他的孩子上,他不给他们钱,只是给他们购买了贝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份。
  
 大儿子豪伊和女儿苏茜没有钱,还想满足自己愿望的时候,就卖掉了这些股份。不管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巴菲特都不会再给他们钱,但苏珊会偶尔给他们钱。
  
 04
  
 看完这本书,掩卷深思,我感觉很矛盾。
  
 一方面,我很佩服巴菲特在投资上的理念和他专注于某件事的执着,当然对他在投资事业上的成功也是很钦佩的。还有他通过筹建的慈善基金会,帮助了很多人。可以说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男人,他是别人的好朋友,好伙伴。
  
 另一方面,回归家庭,虽然不能说他很失败,但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一个好父亲。当他想挽回苏珊,让她回到他身边的时候,他也意识到了他对孩子的关爱太少。孩子与他之间没有太深的感情,他想增进父子之情,苦于为时已晚。
  
 也许,人无完人,注定有得到就会有失去。我们不能太苛求一个人做到很完美。但是,看到别人的人生经历,往往会给我们一些启迪。我们就会扪心自问,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另外,我们可以学习他的投资理念,寻找有价值而又值得投资的东西,长期持有。保证现金流,在股市低迷,别人恐慌的时候,大举买入。在股市高涨,别人都兴奋地买入的时候,卖出股票。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上)

4. 滚雪球•巴菲特的财富人生

沃伦•巴菲特。1930年8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是全球著名的投资家。
  
 1941年,刚刚跨入11周岁,他便跃身股海,并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2021年3月2日,沃伦·巴菲特以589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1胡润全球富豪榜》第6位。
  
 股神巴菲特经典语录:
  
 1,投资的第一原则是永远不要亏钱,第二原则是记住第一原则。
  
 2,价值投资的奥秘是: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
  
 3,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发现够湿的雪,和一道够长的山坡。如果你所处正确的雪中,雪球自然会滚起来,我就是如此。所谓滚雪球,我并不仅仅指赚钱。它指的是你对于这个世界的领悟和朋友的累积。                                                 
  
 4,一生能够积累多少财富,不取决于你能够赚多少钱,而取决于你如何投资理财,钱找人胜过人找钱,要懂得钱为你工作,而不是你为钱工作。     
  
 5,你必须在财务方面和心理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应付股票市场的反复无常,如果你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买的股票跌到你买入价格的一半,还能从容地计划你的投资,你就不该玩这个游戏。     
  
 6,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我不相信你会在一个广泛的领域内成为一名相当好的投资者……最后,你想要写一些东西。一些公司写起来很容易,一些公司写起来会很难。我们就是试图找到那些容易写的东西。       
  
 7,如果你在生命中偶然有了一个关于企业的好想法,你是幸运的。基本上能够说,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好的大企业。它以一种极为适中的价格销售。它受到普遍的欢迎——其消费量几乎每年在每一个国家中都有所增长。没有任何其他产品能像它那样。
  
 8,很多事情做起来都会有利可图,但是,你必须坚持只做那些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们没有任何办法击倒泰森。
  
 9,我喜欢的企业是那种具有持久生存能力和强大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一个坚固的城堡,四周被宽大的护城河包围,河里还有凶猛的水虎鱼和鳄鱼。
  
 10,如果你了解一家企业,如果你对它的未来看得很准,那么很明显你不需要为安全边际留出余地。相反,这家企业越脆弱,你越需要为安全边际留出的余地越大。

5. 谁有 《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套装共2册)》电子版书籍百度网盘下载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O2RvIOd2_fazVm67tdbUAA
 提取码:MVNI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是2009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 [美] 艾丽斯·施罗德。

谁有 《 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套装共2册)》电子版书籍百度网盘下载

6. 沃伦·巴菲特的个人财富

2011年 沃伦·巴菲特以净资产500亿美元位列福布斯榜第三。2013年 沃伦·巴菲特以净资产535亿美元,位于福布斯榜第四。2016年3月1日,福布斯公布全球富豪榜单,沃伦·巴菲特个人财富为608亿美元排名第三。

7. 《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_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除了看到好看的小说我会难以抑制的一直阅读下去——我的人生里也有好几次因为看小说一直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在事后每次都会痛定思痛的反思“自控力”和呼唤“理智”——似乎很少有事物能够让我自主的长时间聚焦。我日日都读书,但是每日阅读的极限时间大约也就是两个小时——似乎无法在一日内长时间阅读。这大致与我读的书的种类有关。选入我定课的书有两种,一种是当初类似于四书五经之类的“智慧浓缩”的书——每读上几页都有大段大段的批注可以写,其内包含着方方面面的智慧,看久了会有种大脑“数据溢出”、“消化不能”的感觉——还有就是类似于我现在读的《巴菲特自传》这种了。
 
   这本自传的大部分内容中,我要读很久或许才有一两处值得批注的地方,越往后读越是如此,因为多数人成功的燃料大部分源自天生或者幼时的际遇,这些优点贯穿他们的一生,然而对于其壮年之后却鲜有改进——所以一本传记往往前百分之二十我能做下最多的记录和得到最多的收获(当然这本自传更多的是事件的记录——颇似流水账——而不是心路变化的探寻或者意志力量的发掘)。
 
   一本传记的深度除了与作者的水平相关外,更多的是传记所描写的人的深度。老毛,曾国藩等的传记从头到尾都能给我很多的启发——他们的功业需要的是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能力,包罗万有远超常人。这种人的一生不断的在挑战,而且往往是各种不同的挑战,所以培养和展现了各种品质。对于我刚刚读的巴菲特先生的传记——虽然他亦是有着超人成就的世界首富,投资之神——但是我不得不说一本八百页的自传是有些长了(他的一生的挑战全都有些类似——找到好的投资,赚更多的钱)。我实在是不愿意表达出任何的冒犯之意,但是巴菲特先生在投资和股票这些“术”上有着或许是人类历史上巅峰的水平,但是他并没有展现出一个非凡的伟人那种宏伟的力量,意志以及最重要的,抱负。做一个不太合适的比喻,一个在股票投资上技艺非凡的人和世上最好的钢琴大师属于一个级别的成就,用一个词来形容,巨匠,或许合适——但是由于前者是关于累积财富,所以远远收到超过后者的追捧和尊重。
 
   巴菲特先生是一个在投资上超凡入圣的普通人——但不是一个伟人。然而在成为世界最富有的人之后,能够始终保持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或许是他最不凡的地方了。所以在这篇自传中,我更多的是将重点放在这一超凡的“技艺”上。一个登峰造极的技艺当然不仅仅需要雄厚的知识以及出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与之相匹配的性格以及理念(比如价值观等)。从巴菲特先生身上可以看到一个优秀投资者所需要的所有要素。
 
   首先必须提及的就是他的专注。巴菲特先生和比尔盖茨是非常要好的挚友,当他们相见时被人问起那个因素对他们的成功最为重要,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回答了专注。巴菲特在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对金钱的强烈的企图心(他爱钱,节约,乃至吝啬。一直到年纪很大了才开始看开了,开始搞慈善)。他十几岁就想法设法的做生意,挣钱,乃至于中学在学校里是知名的差生,成绩全是c或者D(不过其本人不得不说很有天资,后来认真学习还是进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变化如此之大,也不知道其参议员父亲是否起到了什么因素——请原谅我无证据的揣测)。对于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人来说,他们非常专注,非常清楚自己希望从事一生的职业是什么,对他们而言,其热衷的事业决定了学校对于他们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巴菲特进入哥大希望师从格雷厄姆学习投资,而盖茨从哈佛退学追求事业,这两种行为实际上是一个性质。很多人用比尔盖茨举例,作为不认真学习的借口——实际上盖茨一直认真学习奋斗,只是对他而言,继续在学校学习,已经没有了足够的价值。若是一个人非常专注而明了自己的道路,同时在学校继续学习并无法给他带来超过自我学习的帮助,那么退学我看也是有魄力的明智之举。

《滚雪球:沃伦·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_读书笔记3000字 - 读书笔记

8. 偶像:沃伦·巴菲特——《滚雪球》__________读后感

[偶像:沃伦·巴菲特——《滚雪球》__________读后感]
			

人生就像滚雪球,关键要找到很长的坡和很湿的雪,偶像:沃伦·巴菲特——《滚雪球》__________读后感。

——沃伦·巴菲特

这句谶语出自艾丽斯·施罗德写的《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2009年12月在北美上市,在上市之前我就已经关注这本书了。一月份刚在中国上市的时候,我就很快的在书店买了这本书,是出于偶像的一种崇拜或是一种期待吧!
沃伦,股神,让许多人顶礼膜拜。曾几次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在股票市场上他的确就是个神。预言金融危机:只有海潮退却时才能发现虽在裸泳。细细的思索,这句话引起我深深的思考,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精神上,逐渐的渗透进我的生活,我的思想领域,尤其是面对当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竞争,人性,种种问题和端倪,就像给出了一个终极的答案,在加上我的一种信仰:“我什么都相信,也同样什么都不信,因为只有海潮退却时才能发现谁在裸泳”,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更加的懂得和明白,更加的大度,对于张爱玲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却长满了虱子”,也渐渐地“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了,结合巴菲特自身考虑,他的价值投资,他对金融市场的种种预言,还有刚开始一毛不拔的吝啬鬼,现在和比尔·盖茨组织提倡各种慈善活动,关于他的投资,他这次中国之行,那天在微博上,SOHO的潘石屹和张欣上传了很多照片和对那天晚宴的情况,一样的答案,让人猜不透,这种人生的关照,如果说是商业上的智慧和手段,致使他在股市上的成就。其实,通过阅读《滚雪球》这本传记,就会更加的理解思想的背后的意义。生活中的巴菲特从小的与众不同和种种行为透视了后来价值投资的这种理念,他的专注,他抵触社会,拒绝窘迫的社交,他很小的时候几年的日复一日四点起床的做报童的工作,他的不作逢迎,习惯性的东西,犯罪行为实录,饱受邻家和学校的呵斥不良少年,其实,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是在日常的那种细节,着实让人明白,巴菲特并非只是幸运,在医院的数字,那双网球鞋,还有卖口香糖的表现出的不让步,火车的模型。其实,若真正的了解,就会让人觉得一切并非偶然。
我在想,人人都想取得成功,也不断地告诉自己和别人,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有时连自己都不以为然。在创业比赛活动中,忘记那是谁了,评委针对他的言行点出了:战略没问题、团队、执行力没问题、为人处世没问题,其实很多伟大的事业细节都在魔鬼中,而这个魔鬼究竟是什么?你的举手投足跟人握手时候的热情程度,注视的长短这些都是人成功的素质,永远说的特别大,这个成功那个成功,其实从你每个早上起来到每一个晚上睡觉,你把你的动作和行为方式语言分解一下,如果有一千个动作,可能有一百个不成功,这一百个细小的动作,就导致了你的大不成功,读后感《偶像:沃伦·巴菲特——《滚雪球》__________读后感》。所以我想,孔夫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是非常有必要的。市面上网络上有很多成功的立志的书籍和文章,对此,我非常的嗤之以鼻,其实你看看那些人,那些作者都没成功,只是一些表面上道德或是正常的毫无新意是个人都明白的道理,加以美化,描述的社会就像理想国或是莫尔德乌托邦的幻想,可是一到社会上就会清醒,现实毕竟是现实,其实作者都不明白。马云说:成功的经验千千万万,可失败的经验教训就那么几个。所以,有时候看人家是怎样成功的,不如看看那些失败的人性格,经历,教训。许多事情,美名为道德,可是那不是人性的本质,只是一种虚伪掩饰的表象,前天看了一电影《邻家女孩》内容有点少儿不宜,其实现在已经理解了少儿不宜的意义,有人不是说:“所谓的少儿不宜,就是大人们把那些容易犯错误的事情留给了自己”,我并不赞同,但也不反对,所以,一定意义上这不是一定的好东西。可是从这电影我就学到了两个对传统道德的一种新的解释,和新的意义上的顺其自然。上学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不是为了拿走什么,而是要努力为这个世界增添光彩。那时候我同意,现在我也同意。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我相信这一点他们也不清楚,就是清楚他们也不一定能做到,他们告诉我们的只是他们的梦想。其实,它们也想实现,只是其中到底是什么,如果论专业知识,老师们比我们多很多,更加深刻,可是在现实中为什么只能告诉我们,而自己做不出来呢?综合种种思考和不短不长的人生经历,更加的坚定不移的坚持:“什么都相信,什么都不信”这个原则,但是有个前提,有我的标准,但这,不可说。
飞鸟之深川与浅滩变异不定,世间无常亦若是也,该相信什么?该抓住什么?古老的命题浇灌出这一片空虚的苍茫。但是,我们终究会抓住自己命运的端倪,也许。但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却证实了这并不是必然和偶然。《华尔街日报》发表:“在下一次沃伦·巴菲特在预警金融危机来临时,我们最好洗耳恭听”。在2008年春天的混乱之中,巴菲特坐在那里,在他近60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所思考的价值和风险一直都没有改变,总是有人在说规则已经变了。但是,他说,只有短线投资,你才可以这么认为。”就像这次中国之行,猜测下的劝捐会,却不是一场鸿门宴。在短促的中国之行,巴菲特在比亚迪就呆了五个小时,为什么会看好比亚迪,为什么对此如此关注,这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也许那坚持了价值投资的最核心的理念,也许就是别人要百分之四五十,我只要百分之一二十就够了。
在一定意义上,沃伦保持了一定的本色,也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一个饱受邻家呵斥的少年,长大后依然依靠女人的心理安慰。赛马场,太阳谷,这个习惯性的动物,酷爱汉堡、可乐,时不时说几句名言警句,而又不太入流的家伙不断在提醒我。							
		  〔偶像:沃伦·巴菲特——《滚雪球》__________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