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术语有哪些?

2024-04-28

1. 佛教术语有哪些?

阿弥陀佛,就佛学术语那就多啦,太多了,说几个吧,比如,四谛,十二因缘,禅那,般若,无明,菩提.....哎,我说到下个月怕说不完全!
圆通;
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

佛教术语有哪些?

2. 佛教用语

佛教用语基础;
佛
佛陀并不是千变万化、有求必应的神,也不是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佛陀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圆满的觉悟者,是一位教导断除烦恼方法的导师。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佛不在天上,佛不在寺庙里,佛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佛为人们指出一条解脱人生烦恼的道路。只要我们遵照佛陀慈悲为本的教诲去做,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
佛法
佛法是释迦摩尼佛所教导的法,是断除烦恼、灭尽诸苦的方法。后世将这些教导记录成文,即成了佛经。犹如一个病人拿到了药方,唯有去抓药、吃药才能治病;只知道捧着药方读诵却不吃药,疾病一辈子也甭想痊愈。同样的,如果将经典奉为能免祸降福的灵丹妙药、了生脱死的真言神咒,却不肯依教奉行、依经实践,烦恼永远也不可能被断除。
佛教
佛法是本来宇宙中就具有的,而佛因为悟道了,他把这些佛理告诉世人,世人按照佛教导的言行去做,而久而久之形成了所谓的佛教,其根本宗旨就是觉人救世、自救救人,理论本身就博大精深。许多宣扬佛教的人没有理会到释迦摩尼佛理论的本旨,忽略了佛陀教化在世间的精神而侧重玄谈,使许多信仰佛教的人,也偏离了佛学理论的本来轨道,逐渐演化把他当神供养了,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神。
求佛
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求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求佛,并不是求佛菩萨保佑我们平安、发财、健康,而是他们的教法在指导着我们、引导着我们远离伤害。
佛像
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有时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来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遵照佛陀的教训去做?
磕头
磕头,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佛菩萨是觉者,我们磕头是为了众生觉悟,是生惭愧心的时候。很多众生还有从无始劫以来形成的高慢心,每当我们磕头的时候,为所有众生去掉这颗高慢心。
木鱼
佛门法器中的木鱼,是用木头做成鱼的形状,诵经时敲打鱼头,其用意在于:鱼有一特殊习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静止不动,眼睛都睁着不休息,佛门取其精进的特性,敲打木鱼来策勉修道者要用功不要懈怠。另普贤警众偈的经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
香
香真正的意义是戒定真香!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真正的修行!烧香的真实意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人生,觉悟人生。
花
花代表因,代表修德。供花是给人们自己看的,提醒人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修德。花开了以后,才会结果,花开得好,果才能结得好。因此,只有常修善因,将来才能够得到好的果报。
水果
水果表示成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从佛理上讲,果代表性德,是圆满智慧之果。
灯
灯代表光明,凡是光明都表示智慧,所以我们看见一切光明的时候,就要想到应向智慧的路上走。
烛
烛代表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是佛教给人们,要想求智慧,就要能够舍己为人,去以自己的智慧、自己的体力、自己的技能服务社会,帮助一切众生,而不求报酬。也就是要人们提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水
水代表心境。水很纯净,代表心要清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平等。所以供养这杯清水,看到它就想到我们的心也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这是供具里面最最重要的,你甚至可以不烧香、不点蜡烛,也没有鲜花和水果,但是不能不供养一杯清水,看到水就要想到自己在一切境缘当中,诸如在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中,要知道修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心、平等心就是佛心、就是真心。
业障
业障在于自心的执着,如果我们对相上不执着、不分别,那么,我们内心里面的业障就不存在。什么事情看不开就会有业障,要是什么事情都看得开,那么业障就不存在。烦恼也是一样,如梦幻泡影,不实在的东西。克服心里障碍自然消除,相由心生,境随心转。
因果
因果,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每件事都有一个因,没有因的话,是没有果的。当这个果结了后,我们要找因,这个果肯定和我们所做的事有关联,或许一句话,或许一件事,或许我们做了什么,都是我们种下的因。当果出来后,我们不要沉浸在悲伤里,我们只能找方法,去面对。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不对的改正,对的就吸收。
修行
修正我们的错误想法和行为! “行”是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行为有了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就是“修行” ,把佛法当作镜子照自己,千万不能照别人!自己度自己!发现自己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就是开悟。悟后起改,改正了错误就是“修行”。
持戒
因为我们常常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断恶向善;学佛者皈依佛法僧三宝,自觉求受佛陀正戒,以戒律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制约心的粗显活动,令不作诸恶。学佛是为了能够更加智慧的去生活,当破戒比守戒更加智慧时,我们应该破戒,功大于过。

3. 佛教用语解释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佛教用语解释

4. 佛道的佛学术语

(1)“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所谓“六根不净”,即指:眼睛看了不该看的东西;耳朵听到了不该听的东西;鼻子闻了不该闻的东西;舌头尝了不该尝的东西;身体触了不该触的东西;大脑想了不该想的东西。(2)“六境”,指眼、耳、鼻、舌、身、意所感觉认识的六种境界,即:色、声、香、味、触、法。(3)涅槃,意译“圆寂”、“灭度”、“寂灭”、“无为”,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即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终极境界。(4)舍利,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佛陀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结成珍珠状的坚固体,称舍利。(5)比丘,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中国俗称“和尚”。(6)沙弥,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已受十戒而未受过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7)精舍:僧人的修行处。译迦牟尼时已有竹林精舍及祇园精舍。(8)大雄宝殿:简称大殿,供奉主佛,如释迦牟尼。(9)伽蓝:梵文Samgharam,佛教僧尼修道之处,亦即寺院。一个完整的寺院需具有七个伽蓝;金堂(供佛像处)、讲堂、塔、钟楼、藏经处(放置大藏经)、僧房(宿舍)、食堂。但各宗有不同的安排,不一致。(10)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皆空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

5. 求一个佛教用语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求一个佛教用语

6. 功能的佛学术语

(梵samartha,藏nus-pa)指能生有为法之果的功用势力。有关其中义趣,诸论之解说稍有异同。如《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九云(大正27·200a)︰谓有为法,得势时生,失势时灭。得力时生,失力时灭。得士用时生,失士用时灭。得增上时生,失增上时灭。得功能时生,失功能时灭。炽然时生,萎歇时灭。增进时生,衰退时灭。兴举时生,堕落时灭。猛利时生,迟钝时灭。滋茂时生,枯萃时灭。和合时生,离散时灭。故有转变。复次转变有二种,一者自体转变,二者作用转变。(中略)若依功能转变说者,应言诸行亦有转变。谓未来世有生等功能,世有灭等功能,过去世有与果功能。故有转变。此谓功能与作用两者虽然相似,但作用只限于现在、未来;功能却可通于三世。因此两者并非完全相同。《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四云(大正29·409c)︰谓有为法,若能为因,引摄自果,名为作用,若能为缘,摄助异类,是谓功能。如前已辩。一切现在,皆能为因,引摄自果,非诸现在,皆能为缘,摄助异类。谓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损害者,便于眼识不能为缘摄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损,定能为因引当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别。然于同类相续果生有定不定,摄引势力名为作用,亦名功能。若于异类相续果生,但能为缘摄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此谓能引生自果的力用称为作用,此种作用,也是引生自果的因。能摄助异类的势力称为功能,此种作用是缘,不是因。经部及唯识家将生种子之果的力用称为功能。有部所说与此大致相同,也是将生果的一种力用称为功能,但因《婆沙论》未说种子,因此无法论述其作用。又,经部与唯识虽皆立种子,但二说不同,然二者皆将种子生果的势用称为功能。如《成唯识论》卷二云(大正31·8a)︰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成唯识论述记》卷二释云(大正43·302b)︰言本识者,显种所在。简经部师色、心等持种。亲生自果,简异熟因。望所生果非种子故。要望自品能亲生故。功能差别,简现行七转识等。望所生种,虽是因缘亦亲生果,是现法故,非名功能。故以功能显种子相。

7. 什么是佛教法语

什么是佛教法语,1.说柔软语,作慈悲事;行忍辱法,修大乘道。

2.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烧手患。

3.道人见欲,必当远离,如 *** 草,火来须避。

4.一念之正,百邪隐退;一念之差,万劫俱来。

5.真修道人,当净其心;能净心者,可以超群。

6.勿贵人知,勿希天应;恒一其心,必坚必正。

7.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8.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9.万缘皆假,一性惟真;圣人假藉以修真,愚夫丧真而逐假。

10.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利,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

11.凡夫积善法,恭敬于三宝,身坏命终时,资神心安乐。

1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什么是佛教法语

8. 佛教词语

佛教的词语介绍如下:
1、智慧:智慧”一词是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到把握真理的能力。
2、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指人人都高兴满意。
3、缘份:是中国文化和佛教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连结,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由于以往因缘致有当今的机遇。
4、冷暖自知:本指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5、不可思议:出自《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指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6、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达到“不生不灭”的地步,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了。
7、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的禅机。后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

8、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
9、前因后果:因是能生,果为所生。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关系。
10、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