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洛克的《陌生女郎》讲的是什么?

2024-05-15

1. 勃洛克的《陌生女郎》讲的是什么?

一种奇妙的亲切感把我征服, 对着她那黑色的面纱我不禁凝望, 在那儿,我看见了迷人的彼岸, 我看到了令人神往的远方。 我接受了一个不能告人的隐秘, 我亲手捧着一个人心灵的太阳, 于是,在我心灵深处的每个角落里, 到处都渗透了这心酸的酒浆。 她那帽子上弯垂的驼鸟羽毛, 总在我脑海里不断摇晃, 她那深邃莫测的蓝色眼睛, 正在那遥遥的彼岸闪闪发亮。 呵,我心灵的深处有一个宝箱, 宝箱的钥匙交托在我手里, 呵,你这个醉鬼,你说得对哩, 我也相信:“酒中有真理!” 有人说诗中的“陌生女郎”是妓女,但,勃洛克不可能在妓女的眼中看到“迷人的彼岸”、“令人神往的远方”。这首诗实际上还是庸俗社会(酗酒者)与圣索非亚的二分。只是理想与现实互渗,变得混浊不清,更加遥不可测,因而,心灵”到处都渗透了心酸的酒浆。 在勃洛克的诗文中,神秘女郎、酗酒者和蚂蚁王是三个最重要的意象。酗酒者是弥漫于沙皇社会的颓废庸俗象征(其中也包括自己),蚂蚁王是苦难俄罗斯的神秘力量,而神秘女郎则寄寓着诗人的美好理想。反对沙皇专制社会及自身的庸俗、同情苦难的人民和对美好向往天国的向往,这三个极点构成了勃洛克心灵中的三角形。。

勃洛克的《陌生女郎》讲的是什么?

2. 20世纪主要的艺术观

  (一)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
  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国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1926),思索人生的意义,礼赞永不停息的宇宙运动,抒发超越死亡意识后的欢欣。哲理的沉思与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韵和谐优美,意境深远。
  3、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叶芝:《驶向拜占庭》,叶芝由于“表达了整个民族精神”而获得了192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4、梅特林克:象征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青鸟》(1908,蒂蒂尔、弥蒂尔、白丽伦),青鸟象征着幸福,主题是歌颂人们对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国“极端真诚的诗人”,《十二个》(长诗)
  意象派(象征主义的一个变种):
  1、意象派诗歌的特点:清晰、精确、浓缩、具体,不宣泄感情,不宣讲道理。重在表现诗人的直观形象,但作者的直观感受并不直接表露,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2、代表人:美国的庞德,《地铁车站》(典型的意象诗)
  隐逸派(象征主义派生出来的另一个诗歌流派):
  1、创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两位弟子):夸西莫多和蒙塔莱
  (二)表现主义:
  1、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20世纪初至30年代流行于欧美文学地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流派。起源于德国,它首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文学。
  2、最早出现于德国评论家瓦尔登在《狂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绘画评论,强调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现内在世界,用“表现”取代“再现”。
  3、表现主义的特征:抽象化;变形;面具的运用;时空的真幻错杂;注重声光效果;象征和荒诞的手法。其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客观现实,而应表现人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激情,表现透过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外在形态的精确描绘毫无意义。其诗歌情绪炽烈、雄辩,追求力度,抒情方式夸张,常采用浓缩的诗句。戏剧和小说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现深刻的哲理和主题。
  4、表现主义的先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鸣曲》等剧作把鬼魂搬上舞台,让死尸、幻影、亡魂、活人同时登场。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诗歌上:
  奥地利的特拉克尔和韦尔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国的海姆、贝恩
  2、在戏剧上:
  美国的奥尼尔:《琼斯皇》(1920),作者将表现主义艺术手法融于自己的创造,形成独具特色的“奥尼尔派”表现主义剧作的典范作品。《毛猿》(1921),副标题是“古代和现代生活的八场喜剧”。主人公:扬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3、在小说上:
  奥地利的卡夫卡: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城堡》(1915)、《变形记》(1915)
  (三)意识流小说:
  1、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20年代)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们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尤其是表现潜意识的活动,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
  2、它以象征暗示、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为主要特征,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美、法等国形成一个颇为壮观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3、意识流小说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各有侧重,但艺术特征是共同的:“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替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4、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钠。
  详细解说:
  1、内心独白:意识流小说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态,不加以条理化、逻辑化,作家退出小说,主观干预较少,注重表现人物的意识活动本身。
  2、采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在某对象上稍许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断从前的思维过程而展开新的思绪。
  3、主观性、随意性强,常打破时空限制,跳跃性较大,从心理结构组织流程,而传统小说多在时空的推移中展开情节。
  4、内容和题材上,传统小说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识流小说中作家地位下降,读者的参与性加强,不注意刻画典型人物,凭借人物的意识来写人,情节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爱尔兰的乔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2、英国的沃尔夫:《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
  3、法国的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4、美国的福克纳:“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创造了一个独特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喧哗与骚动》(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没落。小说创造了复合意识流方法,使运用意识流手法去发掘人物的内心生活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着重表现昆丁的变态心理和班吉神经错乱的潜意识活动。人物(长子昆丁、二子杰生、小儿子班吉、女儿凯蒂)
  (四)超现实主义:
  1、2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由达达主义发展而来。1919达达派诗人:布勒东(创始人)、阿拉贡(《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反法西斯)、艾吕雅,发表了第一个《超现实主义宣言》
  2、他们认为文学不是再现现实,而是要表现“超现实”,即由“梦幻与现实转化成的绝对现实”,是现实与非现实两种要素的统一物。在内容上为了描绘超现实,他们反对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推崇潜意识和梦,甚至让文学成为梦幻、潜意识乃至精神错乱的产物。强调梦幻、贬斥理性,成为其美学的重要标志。他们主张写人的潜意识、梦境,写事物的巧合,并提出“自动写作法”来作为表现上述内容的创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东《娜佳》、阿拉贡《巴黎的乡下人》、艾吕雅诗歌《和平咏》、《溺水者》、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