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室

2024-05-14

1.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室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研究并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为新药研究提供先导化合物的类型和优化;确证天然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进行结构改造和化学合成;药物的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研究;新化学反应和试剂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及药物合成方法的改进和优化。研究领域:1.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测定、化学合成和结构改造;2.计算机辅助合理药物分子设计,寻找和发现新先导物,以及先导物的结构优化和化学合成;3.多肽、拟肽合成和组合化学研究;4.生物活性分子系列化合物设计、合成和结构-活性关系研究;5.有关创新药物化学研究部分的系统工作;6.Metoo型新药的发明和开发研究;7.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8.药物合成方法的改进与优化;9.药物开发研究和新药报批要求的其它化学工作。 研究方向:抗癌新药的研制、开发和机理研究;癌的化学预防、癌的分化诱导、癌侵袭和转移、肿瘤耐药、化疗药物减毒增效等;抗癌药物作用新靶标的探讨研究,针对法尼基蛋白转移酶、端粒酶、蛋白激酶等药物作用新靶标研制新的抗癌药物;防治心血管病、促进学习记忆、抗肝炎、生育调控、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多种新药的研制及相关基础研究;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药物对离子通道亚型功能调节机理的研究。研究领域:1.抗肿瘤药物的药效学研究2.各类药物的一般药理学研究3.抗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降血压药的药效学试验4.血脂调节药物的药效学试验5.抗动脉硬化作用试验6.观察补肾药物的作用7.生殖内分泌系统用药的药效学试验8.抗衰老、增强学习记忆神经药理学研究9.抗肝炎药物药效学研究10.神经精神药物药效学11.心脑血管疾病药效学研究12.抗糖尿病药物药效学13.治疗肥胖药物药效学14.抗炎免疫药物药效学15.抗过敏药物药效学16.解热药物药效学17.抗胃肠道疾病药物药效学18.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学效学19.抗痔疮药物药效20.骨骼肌松弛药物的作用21.胆结石排石药物22.治疗尿频、尿急等症的药物试验23.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研究室

2.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些什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是一个以中草药和天然产物研究为基础,应用化学合成、生物合成等手段进行新药研究与开发为特色的研究机构,主要以寻找和研究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的药物为方向,坚持以创制新药为重点,采用现代医药学现代理论和高新技术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并初步建成大规模自动化药物筛选体系。 
 
研究宗旨
  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 
 
新药研究重点方向
  抗肿瘤药物 
  防治心脑血管病药物 
  治疗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药物 
  抗肝炎药 
  抗炎免疫类药物 
  抗老年退行性疾病药物 
  抗糖尿病药物 
 
基础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研究 
  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 
  药物作用新靶点 
  生物大分子的调节 
  分子药理学 
  中药复方的现代化研究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是国家重点药物研究与教学单位、原名为抗菌素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现有职工403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7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所始终把研究微生物来源的防治重大疾病的药物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与任务,在微生物药物的研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80年代开始,加强了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创制新药,在原有发酵工程基础上开展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生物反应器和传感器等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并采取多种形式与制药企业相结合,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介绍

4.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简介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我国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研制生产基地。疫苗自上世纪60年代上市至今,已生产并向全国儿童计划免疫累计提供50多亿人份。疫苗的使用使我国脊髓灰质炎发病率自六十年代末的3.18/10万下降到1995年后不再有野毒株引起的病例报告,为中国控制和消灭脊髓灰质炎并保持无脊灰状态做出了巨大贡献。研究所还是我国最大的系列化甲型肝炎疫苗研制生产基地。疫苗自1992年上市以来,已生产并向全国累计提供1亿多人份,为中国控制甲型肝炎的爆发流行、降低发病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5.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主要领导

王晓良王晓良,研究员,1955年5月出生,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协和药厂法人代表,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中心主任。198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至1988年在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并从事一年的博士后研究。80年代末回国后,较早将膜片钳技术引入国内并建立膜片钳实验室,建立完善了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并将这一方法普及到全国,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因此而获得我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和1998年“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十余年来始终坚持细胞膜离子通道的研究方向,并与中药有效成分作用机理,疑难病病理生理机制,药物作用新靶点和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紧密结合。杜冠华杜冠华,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6年12月出生。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药物筛选中心主任,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亚洲西太平洋地区药理学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1978—1982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86—1989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1995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5—1998年UniversityofLiege,Belgium博士后,研究神经生物化学。1998年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1998年回国后主要从事药物发现的理论和技术研究,特别是在高通量药物筛选、神经药理学和心脑血管药理学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主要领导

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前身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创建于1932年,次年迁至上海,2003年搬迁至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创新药物研究机构。1上海药物所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开展创新药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发展药物研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围绕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开展新药研发,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1截至2014年底,上海药物所共有在职职工778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有4个国家级研究中心,6个研究室,11个技术平台研究中心;有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

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建于1958年,主要从事医学病毒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遗传学、分子流行病学及以灵长类动物为主的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技术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进行疫苗、免疫制品和基因工程产品的规模化生产;是“世界卫生组织肠道病毒参考研究合作中心”;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的介绍

8.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基本概况

 以上成绩的取得不仅推动了我国抗生素和微生物药物事业的发展,为医药工业提供了重要的抗生素品种,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正在以“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发挥其优势.为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