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关于北大荒的资料

2024-05-16

1. 请问关于北大荒的资料

北大荒,位于东经123°40′到134°40′,横跨11个经度;从北纬40°10′到50°20′,纵贯10个纬度,总面积5.53万平方公里。她的北部是气度不凡的小兴安岭地区。西部是松嫩平原区。嫩江从伊勒呼里山千里南下,与松花江双水合流。东部是著名的三江平原区。黑龙江一泻千里,松花江九曲十折,乌苏里江温和恬静。三条水脉在平原深处幽然相会,东流到海。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其旁,秀丽的完达山横贯其中。平均海拔54米,万分之一的坡降构成罕见的平坦地势。千里沃野上,北大荒人耕种的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成方成片,一望无边。这里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平均在3———5%之间,有的地区高达10%以上。因此,这里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美称。北大荒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地表江河纵横,地下水量可观,大气降水充盈,极为适宜农业发展。2912万亩耕地,,以盛产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驰名全国。北大荒现有林地250万亩、草原616万亩、水面372万亩。在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良化资源的进程中,北大荒正在呈现土变更,黑土生金;水变清,清流千里;树变绿,绿满青山的动人景象,成为一座绿色的宝库。

请问关于北大荒的资料

2. 为什么北大仓要改为北大荒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开垦,使北大荒成为年产70亿千克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其中,大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玉米产量占全国的53%,在我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北大荒”又名“北大仓”的原因所在。   然而现在,“北大仓”面临的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于过度开荒,这里的原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粮食减产等。 一、水土流失令人震撼  东北地区年均降水不多,但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由于地表植被遭受破坏,使得径流集中,冲刷力强,土壤遭受水蚀剧烈。春季积雪融化时产生的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就被冲刷一层。这种冻融侵蚀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冲刷速度一点不亚于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如今,在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竟可以看到与未曾整治的黄土高原类似的景象:大面积的良田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马平川的大地沟壑纵横!   据估算,东北黑土区近30%的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土层每年约以0.7厘米~1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形成1厘米的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黑土层已由开垦之初的8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专家预测,以这样的速度,再过50年大部分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这种土,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东北黑土区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据黑龙江省耕地状况文件资料显示,该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上百万吨,因水土流失导致粮食减产20亿千克~40亿千克。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带走了我们十分稀缺的黑土地的大量养分,使土壤肥力大大下降。农业生产就只好越来越多地增加化肥使用量,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土地的污染,加剧了土壤的板结退化。 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过度开荒使这里的湿地减少了一半。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和森林可以对空气和水进行净化,缓解旱涝,对废弃物进行去毒和分解,有利于土壤及其肥力的增加和恢复,稳定局部的气候等,这些作用的减弱或几乎消失,使气候怡人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发生异常气候的频率越来越高,自然灾害种类增多,旱灾、洪灾和风灾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频度越来越大,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东北平原的春季扬沙天气逐年增多。这样下去,东北也极有可能成为沙尘暴的又一风源地!   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水库、道路,造成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西辽河流域由于泥沙淤积,已有89座水利工程报废;在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嫩江流域八大支流山洪暴发,出现超历史水位洪水;因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松花江航道由上世纪50年代的1500千米,缩短到目前的580千米…… 三、退耕还“荒”刻不容缓  东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持续的、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仅从根本上破坏了东北平原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了“东北粮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会危及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这是一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的惩罚,北大荒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200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在退耕还“荒”的同时,采取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单产,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年产100亿千克商品粮的生产能力。

3. 北大荒和北大仓是一个地方吗

北大仓,三江平原,   北大荒,黑龙江,东北地区人们常说的“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流域和三江平原的广大荒芜地区。半个多世纪以前,这里荒野茫茫,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沼泽遍布,林间野兽出没,低空百鸟飞翔。“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曾是这里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这片荒原宝贵的资源之一是土地,是历经千百年之后形成的厚厚的腐殖质,即肥沃的黑土层,这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是肥力最高、最适宜农耕的土地。这里是全球三大黑土区之一,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5。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的开垦,使北大荒成为年产70亿千克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其中,大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玉米产量占全国的53%,在我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也是“北大荒”又名“北大仓”的原因所在。   然而现在,“北大仓”面临的尴尬就是其所能骄傲与自豪的黑土地已越来越少。据资料表明,目前黑土区耕地表层有机质含量已经下降到2.5%~6.5%之间,与开垦初期的11.8%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由于过度开荒,这里的原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巨额“罚单”──水土流失、江河泛滥、风蚀沙化、气候异常、旱涝频繁、粮食减产等。 一、水土流失令人震撼   东北地区年均降水不多,但集中在夏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由于地表植被遭受破坏,使得径流集中,冲刷力强,土壤遭受水蚀剧烈。春季积雪融化时产生的融雪径流,在黑土解冻时,土壤融化一层就被冲刷一层。这种冻融侵蚀的现象十分严重,其冲刷速度一点不亚于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如今,在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竟可以看到与未曾整治的黄土高原类似的景象:大面积的良田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一马平川的大地沟壑纵横!   据估算,东北黑土区近30%的面积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黑土层每年约以0.7厘米~1厘米的速度流失(而形成1厘米的表土则需要400年时间),黑土层已由开垦之初的80厘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专家预测,以这样的速度,再过50年大部分黑土层将基本消失,剩下的就将是黄土状亚粘土。这种土,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东北黑土区将变成名副其实的“北大荒”。据黑龙江省耕地状况文件资料显示,该省土壤中每年流失掉的氮、磷、钾元素折合成标准化肥上百万吨,因水土流失导致粮食减产20亿千克~40亿千克。大范围的水土流失带走了我们十分稀缺的黑土地的大量养分,使土壤肥力大大下降。农业生产就只好越来越多地增加化肥使用量,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土地的污染,加剧了土壤的板结退化。 二、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过度开荒使这里的湿地减少了一半。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和森林可以对空气和水进行净化,缓解旱涝,对废弃物进行去毒和分解,有利于土壤及其肥力的增加和恢复,稳定局部的气候等,这些作用的减弱或几乎消失,使气候怡人的东北黑土区正在变成一个生态脆弱区:发生异常气候的频率越来越高,自然灾害种类增多,旱灾、洪灾和风灾发生的范围越来越广、频度越来越大,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东北平原的春季扬沙天气逐年增多。这样下去,东北也极有可能成为沙尘暴的又一风源地!   水土流失形成的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水库、道路,造成洪涝灾害频繁发生。西辽河流域由于泥沙淤积,已有89座水利工程报废;在1998年松花江、嫩江流域特大洪水中,嫩江流域八大支流山洪暴发,出现超历史水位洪水;因大量泥沙淤积河床,松花江航道由上世纪50年代的1500千米,缩短到目前的580千米…… 三、退耕还“荒”刻不容缓   东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持续的、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不仅从根本上破坏了东北平原宝贵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损害了“东北粮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会危及我国长远的粮食安全,这是一件不可等闲视之的大事。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和大自然的惩罚,北大荒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退耕还林,恢复植被,已别无选择。2001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战略决策:停止湿地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北大仓”构筑一个持久的“生态屏障”。经过几年的努力,“北大荒”又现生机:在三江平原,野生动物已由3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过去一些因开荒消失的湿地开始恢复,呈现出水丰林美、鸟鸣鹿欢、野生动物频繁出没的喜人景象。在退耕还“荒”的同时,采取科技和生物措施提高单产,加上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年产100亿千克商品粮的生产能力。

北大荒和北大仓是一个地方吗

4. 曾经的北大仓现在为何又要变成北大荒?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这是人们对东北地区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的形容。但是,在70年前,在东北地区的北部,有一片广袤的荒原地带,杳无人烟,一派荒芜景象,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北大荒”。
北大荒位于小兴安岭之南,东边是三江平原,西边是松嫩平原,区域总面积有5.53万平方公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集于此,有“东方夏威夷”美誉的兴凯湖偎依其中,土质肥沃,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如此,北大荒还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北大荒为什么会成为无人开发的荒芜地带呢?这得从清朝时期说起。
清朝时期,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不允许汉人自由进出东北。为此,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40余年,修建了一道总长度达130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柳条边。在清朝的封禁政策之下,广袤的东北地区成了一片人迹罕至的地方。
清朝末年,清朝废除了封禁政策,允许中原民众进入东北地区。这样,东北地区的人口总数逐年增加。到1910年,东北地区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800万人。可是,位于东北地区北部的北大荒,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依然是一片不毛之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上马了一系列重工业项目。然而,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为了为工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国家从1958年起,对北大荒进行了开发建设。
国家一声令下,数万建设者响应祖国号召,担负时代使命,从全国各地奔赴北大荒。当时的北大荒,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曾经在北大荒参加劳动的作家聂绀弩在《北大荒歌》中写道:“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作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
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吓退建设者。他们在缺乏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依靠双手双脚,在荒原上排干沼泽,开垦荒原,播下希望的种子。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国营农场和军垦农场雨后春笋一般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出现。在已经开垦出的4300万亩耕地上,小麦、大豆、玉米、水稻、高粱等粮食作物喜获丰收。北大荒终于变成了北大仓。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人认为只有南方的土地才适宜种植水稻。可是,北大荒经过多年的种植,培养出了赫赫有名的东北大米。
东北大米的核心产区正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三江交汇的三江平原,这里是土壤类别中最肥沃的黑土地,为东北大米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长达半年的寒冷冬季,减少了病虫害发生;秋季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东北大米的营养积累……所以,东北大米的品质很高。
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对于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型粮仓。数据显示,北大荒共有耕地4300万亩,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400亿斤以上。中,大豆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0%,玉米产量占全国的45%,稻米产量占全国25%。
400亿斤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以人均每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北大荒可以解决1亿人的温饱问题。
以往,我们很羡慕美欧美国家的大规模机械化农业。其实,北大荒早已实现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黑龙江农垦集团的建三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了98%,超过了美国的平均水平。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如今北大荒又走上了退耕还林、恢复植被的生态环境保护之路。恢复了生态环境,增加了森林覆盖面积,曾经的北大荒开始走下旅游加农业的新型发展道路。

5. 为什么是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在我国东北角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有一块五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东北两面,被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所环抱;美丽的松花江蜿蜒流过它的腹部。这里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地方。
“北大荒”地势低平(平均海拔高度约50米),山水下来不易排泄,形成地表积水,有“三江低地”之称。每逢严寒季节,地表下面常出现冻层,阻碍了地表水向下渗透;同时使地面水分蒸发减弱,造成地表沼泽化。一旦春暖冰融,水洼成片,野草棘丛遍布其间。在黑暗的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派对它毫无办法,随它荒废下去,甚至不惜让帝国主义在那里开办什么“火犁公司”、“开拓团”,大肆掠夺我国资源。
这里的荒地,虽然沼泽化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由于有荒草落叶的淤积和腐烂,使这里的大片土地富含有机质,肥沃的黑土层约有一米厚,成为被人们利用来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专业的解放军战士和自愿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豪情壮志来到这里。他们爬冰卧雪进入荒野,上山伐木造窝棚当住房;拣来当年日本鬼子遗弃的炮座、弹壳来铸造农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开出荒地九万亩,播种四万亩,为国家增加了六百多万斤粮食。
随着农业产量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北大荒已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比较先进的地区。每个农场都建立了机械修配网站。国家和农场还创办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繁育场、农业气象站、发电站等几十个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单位。此外各农场还办了木材加工厂和食品、米面、榨油、酿酒等许多农副业加工厂。

为什么是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6. 过去的“北大荒”,如今的“北大仓”,指的是

答案C
此题指出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变。过去东北平原地广人稀,一片荒凉,被人们称为“北大荒”。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人们亲切地称它为“北大仓”。

7. 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后,为何还是选择变回北大荒呢?


由于黑龙江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常年气温偏低,很多地区都不适合人类的居住,所以在嫩江平原,黑龙江河谷和三江平原这些寒冷地区几乎是荒无人烟,是没有开垦的原始森林,各类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都在这里茁壮成长,这里有鸟语花香,如同人间仙境般梦幻。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而且人口基数大,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所以国家决定开发这片荒无人烟的地区。于是,在这片土地上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们,他们在这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垦荒种粮的运动。


人们把这片荒芜的地区叫做“北大荒”,很多植被和动物的尸体都堆积在了土壤的表层,经过长年累月的发酵与腐烂,最终形成了厚厚的肥沃的黑土地。黑土地和黄土地不一样,黄土地需要大量的肥料来浇灌,才能收获更多,但是黑土地就是天然的肥料,只要将种子洒在这片土地上就能茁壮成长。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而充满智慧的民族,终于在人们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从无人知晓的原始森林变为了我国的重要商品粮的生产基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奇迹,“北大仓”每年生产出的粮食甚至可以养活全国四分之一的人口。


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北大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随着不断地垦荒种植,“北大仓”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没有了植被覆盖的“北大仓”水土流失严重,在上个世纪“北大仓”便遭到了严重的旱涝灾害,很大的面积遭到破坏。
而且因为水土的严重流失,使得泥沙淤积在很多河流中,截断了人们的水源,导致很多水利工程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而且,因为过度的地垦,使用了化肥农药等,土壤盐碱化严重,使得整个松嫩平原几乎无法再播种。


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社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而且国家基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在21世纪初期,国家开始停止“北大仓”广袤土地的种植,让“北大仓”退耕还荒,让这片土地重新变成“北大荒”。
国家停止了对湿地的开垦,把那些已经不适合再耕种的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曾经原本的模样。终于,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曾经的“北大荒”又回来了,重现了当初的鸟语花香,动物与大自然共生的和谐景象。而且在种子经过改良后,在更少的土地上实现了更大的价值,保住了“中华大粮仓”的地位。


结语:“北大仓”从开垦变为“北大仓”,在经过几十年的种植后,便还回了“北大荒”,在短短的时间内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真正诠释了人们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我国也逐渐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后,为何还是选择变回北大荒呢?

8. 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区位优势

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农业上市公司,北大荒(600598)现以经营水稻、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生产、精深加工、销售以及化肥的生产销售等为主,有近80%的生产粮食就近销售国家粮库,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和生产规模优势。

  从公司地理环境来看,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的三江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自然资源,良好的光照和肥沃的土壤造就了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在发展战略上,公司瞄准中国稻米行业的龙头品牌,运用品牌经营的3C模式,提出了承诺、创造、竞争的品牌价值理念,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的农业发展道路,促进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