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2024-05-14

1.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经济改革(俄语:перестро́йка,国际音标:[pʲɪrʲɪˈstrojkə])是指前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自1987年6月起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它与当时的政治改革开放性(Гла́сность)共同构成了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国内政策的关键词。перестро́йка一词的俄语字面意义即为“重建”,其意图为改变苏联陷入僵局的经济状况。   经济改革开始了苏联从计划体制经济到市场体制经济的转变。改革不但未能改变苏联步履蹒跚的经济状况,反而事与愿违地激化了苏联的社会与经济矛盾,使苏联经济急剧恶化并走向崩溃,最终促使了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大力发展以能源出口为导向型的经济,军事出口为铺,通过发展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的发展,以此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其实每个经济改革的实质都是这样

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2. 苏联解体后,俄国是怎样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国有资产是怎样私有化的?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邦国联合体
苏联宣布解体之前,叶利钦已经是俄罗斯联邦的总统,也是在俄罗斯等几个邦国宣布脱离苏联之后,戈尔巴乔夫才宣布苏联解体的。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建立了总统制议会制国家制度,俄罗斯总统是国家元首,是俄罗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俄联邦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两院组成,前者称为上院,后者称为下院。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分别举行会议,为听取总统咨文、宪法法院咨文和外国领导人的讲话,两院可举行联席会议。俄政府总理由总统提名,经国家杜马同意后任命,政府由总统和总理领导。
俄国家资产的私有化是多样的,也是小型经济体先私有化,逐步推进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等大型经济单位,先把小型企业,特别是商业、服务行业、饮食业等,通过转让、出售等途径变为私有;大型企业主要通过股份制的形式把股权出卖给私人

3. 俄国的私有化为什么未能带来经济成功?

朋友们,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俄国的改革是否已经确立能够导出经济激励的基本产权结构。企业制度改革绝不等于单纯的股份配置。重构企业制度,最要紧的是所有者和经营者能够不受行政干预地运行自己的企业,所有者对潜在的利润有明确的权利,所有者能够将他们的产权转让给别人。这一切,在俄国企业的私有化过程中却恰恰没有做到,现存的持股人和经理阶层事实上并不拥有自己的企业。不仅如此,事实上你根本说不出企业究竟是属于什么人。俄国的企业就是这样处于产权极其模糊的状态。虽说企业经营决策过程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分散化,但是企业对外来干预的对抗权并不存在。

自从1991年十月以来,俄国的私有化进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很短的时间内,8万多家国有企业私有化了,他们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占俄国的总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绝大多数私有化了的企业,都让现存的经理阶层握有较大比例的股份。按照一般的想象,这样做的结果,应该会给经理阶层带来很高的工作激励。

俄国的“改革者”,本身也难辞其咎。副总里盖德尔一再强调,俄国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要撤换几万不愿改革的经理。这一立场说明,政府政策在产权问题上本身就是反对改革的。如果政府能够以不听话的话就要把资产分配给别人来作为恐吓,这就根本不是真正的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是否彻底,特别是企业是否自主运行,企业产权是否允许在市场上自由出让,才是产权改革、企业制度改革的根本之点。相比之下,别的因素都处于第二位的位置。

俄国的私有化为什么未能带来经济成功?

4.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的资本主义私有化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法治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实行休克疗法低价转卖国有企业,一些人乘机窃取国家资产形成寡头阶层。
俄罗斯开启私有化将国有企业股份分到民众手里,可特殊利益阶层将企业低买高卖获利没人关注企业正常生产工人无法领到工资,工厂无法生产也无法获得股息导致物价疯涨。
俄罗斯官员趁俄罗斯推行私有化之机上下其手贪污腐败。
俄罗斯政府为了在选举中获胜向寡头输利,这些寡头购买报纸电视台黑化反对派助执政者当选。由于俄罗斯寡头拥有巨额财富这些财富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导致罗斯总统无法任命总理全都由寡头说的算,寡头成为了俄罗斯真正的统治阶层。
在普京上台后打击寡头逼迫寡头守缴税守法禁止参与政治,但不会追究寡头已经获得的不法财富。
制定财产公开法律,俄罗斯高官必须公开财产。并设立反贪污监督局。
将一些不听招呼的寡头财产和企业收归国有由国家运营,这无异于一滴眼药水,警告那些寡头如果在胡来他们就是自己的下场。

5. 俄国改革的原因

1)前提: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
  2)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
  4)外部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6)直接原因: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
  7)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俄国改革的原因

6. 俄罗斯推行的私有化进展可分为哪两个阶段?

从1992年俄罗斯正式推行私有化开始,已走过四年的艰苦岁月。纵观俄罗斯私有化进展情况,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1992年6月到1994年6月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挖掉传统制度的根基;从1994年7月起进入第二阶段,重点在刺激经济发展。
(1)第一阶段私有化的情况与问题
(1992.6~1994.6)虽然早在1991年12月29日,俄总统就已发布实施私有化的命令,1992年初,俄私有化进程正式开始。但从严格意义上,私有化政策正式推行是从1992年6月开始的。1992年1月物价全面放开后,实际物价上涨30~40倍,居民中原来还可以用于私有化的钱一下子耗费在消费品的普遍涨价中。这样,实际上国有资产根本无人购买,由此才想出了“私有化证券”的方法,用“私有化证券”来购买国家资产。因此,第一阶段私有化又称证券私有化。
俄第一阶段私有化的政治色彩较浓,追求的主要目的是挖掉传统制度的根基,尽快造就私有者阶层。俄联邦国有资产委员会在1995年3月31日发表的关于(私有化的总结和前景的分析报告)中指出:截至1994年6月30日,大规模私有化的结果造成了一批私有者阶层,约11.3万个原国营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国营企业总数的47%,建立股份制的企业2.5万个。30%的居民成为私有化企业股票持有者。
这一阶段的私有化虽为打破传统的所有制结构,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创造了条件,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多数人认为第一阶段的私有化是不成功的。首先,远未形成广泛的私有者阶层。据统计,约30%的人把私有化证券廉价出售换取食品、酒类,近一半的人把证券交给投资基金会便不再过问其去向,20%的人买企业股票。但是,其中多数私有化证券持有者并没有成为企业的“股东”,既领不到股息,又无权参与决策。其次,未能吸收投资者推动改变经济结构和进行技术改造,企业运转机制多数基本如旧。一些私有化企业管理混乱,效益很差,资产流失严重。此外,俄罗斯第一阶段私有化的推行不仅没有降低俄经济的垄断程度和建立竞争环境,对促成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明显,还破坏了原来一定的经济联系和协作环节,使投资环境更加恶劣。
(2)第二阶段私有化(1994年7月以后)
从1994年7月1日,俄罗斯私有化进入第二阶段。私有化从无偿私有化转为有偿私有化,从追求政治目标转向注重经济效益,刺激生产投资。
私有化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以象征性的价格分配股票过渡到按市场确定的价格出售股票;第二,从建立私有化的社会政治基础过渡到重点建立俄联邦私有化的经济基础并保证其连续性;第三,为形成有责任感和有成效的私有者阶层创造一切必要条件;第四,要保证通过私有化进程增加国家预算收入;第五,私有化的步伐可以放慢,但要确定投资方向,保障投资者能取得控股权。对现有国有企业仍要加强管理。第二阶段私有化的一些做法在政府和议会中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反对者指责私有化计划是饮鸩止渴,许多人称此举可能使私人资本和外资控制俄经济命脉。反对丘拜斯副总理私有化方案的莫斯科市长卢日可夫(1996年总统竞选强有力对手),抨击第二阶段私有化计划是把国家财产廉价转让给寄生集团,使其扩大政治影响并对生产起破坏作用。
俄罗斯私有化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由于遭到多数的反对,第二阶段的私有化被议会否决。虽然政府以总统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但社会阻力比以前增大。俄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增加了第二阶段私有化计划顺利实施的难度。

7. 谁说过苏联解体是因为私有化改革

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苏联一直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二是戈尔巴乔夫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三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还没有解体前就已经开始私有化了。戈尔巴乔夫是先进行的改革,更大程度的私有化是改革内容之一。改革开始时还没有解体。

谁说过苏联解体是因为私有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