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2024-05-14

1. 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改革开放、加入WTO和劳动人口三大红利,保持经济持 续高速发展。然而,近来中国经济己经步入由高速増长转为中高速増长、经济结构调整趋于优化、 新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时期,以往需求侧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増长的拉动日 渐乏力,结构性的供需错配现象也较为严重,亟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缓解现有经济结构失衡 问题。金融资源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资源,金融的功能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两者互促共生。 如果说实体经济是肌体,资金是血液,金融体系则是血管。金融业必须助力供给侧改革,亦将得 益于供给侧改革。金融业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融资结构以及健全银行业结构等方式,解放 金融束缚,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更为有力的金融支撑。而供给侧改革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助 推器。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和改革体制机制,金融机构将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提高金融 供给体系的服务质效。 
一、以针对性金融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 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的适应需 求结构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于金融端,关键是金融的制度性改革,核心是降低企业 成本、去融资杠杆、提升资本效率。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以及健全完善银 行业结构,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经过20余年的稳步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己取得重大突破,金融机构都己具有自主决 定利率浮动的权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价格形成和变动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更好的引导金融资源 配置,不断完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交易机制,推动社会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金融 风险,降低企业负债率和融资成本;有利于促进居民财富的増长,引导居民理财和消费行为理性 改变;有利于资金流向高收益、高科技和前景好的新兴产业和初创企业,为中国经济再平衡和产 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从外延粗放式的増长模式转向内涵集约式的増 长模式,真正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带来定价、结 构以及风险三方面的挑战。从产品定价来看,利率市场化导致短期利差震荡、中期利差下降,金 融机构需不断提升产品风险定价能力。从产品结构来看,为减少利差收窄的不利影响,金融机构 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即通过综合化经营扩大非息收入,进而会増加高风险高收益资产的占比。从 风险管控来看,利率震荡导致波动性増加,加之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其强烈的逐利动机也可能 带来轻视风险的倾向,这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利率市场化改革己取 得决定性的进展,未来仍有三方面任务需要持续推进。一是央行主导的商业银行基准利率体系应 尽快退出,相应的由市场主导的金融机构利率体系应逐步建立,以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二是増 强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定价能力,逐步弱化对央行基准存贷款利率的依赖。三是进一步疏通利率传 导机制,让短期利率的变化能有效影响存贷款利率、债券收益率和其他市场利率。 
供给侧改革成果在资本市场的体现,主要就在于激活资本市场,为企业创造更多元化的融资 渠道,提供更低成本的融资方式。目前中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2015年,新増直 接融资仅占社会融资规模増量的23.2%,虽比2014年攀升6.03个百分点,但仍属于较低水平。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是在中国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导致了对间接融资的过度依赖,产生了杠杆率过高、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等难题。加快资 本市场建设,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互补型、功能齐全和富有弹性的资本市场,有助于提高直接 融资比重,更好地满足创新型増长模式下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直接融资无需金融中介机 构介入,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少企业对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的依赖,降低经济转型调整 阶段的金融风险;提升直接融资比率有助于避免由于依靠银行信贷加杠杆,而造成非金融部门财 务不可持续的现象,有助于企业降成本、去杠杆,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为有效促进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应通过开展投贷联动、优化信贷投向、完善银行业结构和 创新农村信贷制度等四个方面举措用好増量、盘活存量,构建治理良好、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和 创造力的银行业机构体系,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一是 积极开展投贷联动,让“双创”成为发展新动力。改变过去商业银行只为客户提供信贷支持,PE/VC 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的方式,准许银行通过子公司开展投资,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可以 为创业期的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提供有效融资。投贷联动能够有效地将商业银行的资金、 客户、品牌和渠道优势与风险机构的风控能力和投资能力的优势相结合,切实支持大众创业、万 众创新。二是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做好信贷投向的“加减法”。一方 面,对科技产业、新兴行业、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加法”。紧密贴合国家经济发展、结构调 整的大政方针,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 对过剩产业、垄断行业、落后企业的信贷投放“做减法”。加大力度盘活信贷存量,促进“僵尸 企业”和问题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推动不良贷款的化解和处置工作,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行 业的信贷额度和规模。三是加大力度推进民营资本建立小型银行的过程,构建城市小型商业银行 队伍,门当户对地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加强和丰富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针对性地提 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四是创新农村信贷制度,发展普惠金融。近日,《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 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颁发,并鼓励地方政府 部门通过贴息、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方式,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及缓释机制。银行 业应合理自主确定贷款抵押率、额度、期限、利率,简化贷款手续,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盘活 农村土地资产,増加土地流转,帮助农民増收致富,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步伐。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运行效率提升。通过体制 机制改革提高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更有效地配置和使用金融资源,既是供 给侧改革的要求,也是银行推进自身改革和转型的需要。商业银行更有必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和经 营理念转变入手,加快推进自身的供给侧改革,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有效支持经济体正在开展 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商业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领域。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进一步完善有中国特色 的公司治理机制,为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治理基础。充分发挥党委、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 的作用,探索党委领导核心和现代公司治理有效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式。推进内部经营机制改革, 充分调动银行经营管理人员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通过实施用人薪酬机制改革、推行职业经理 人和全员全产品计价考核等制度真正打破“大锅饭”,推动银行从业人员主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 务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大资产结构、负债 结构以及表内外业务结构的调整力度,努力打造“轻型银行”。在资产业务方面,要顺应资本市 场和直接融资发展的要求,把同业业务、债券投资等非信贷业务作为发展重点,降低信贷类资产 的比重。在负债业务方面,要转变以存定贷的传统理念,打造以资产驱动负债的经营思路,进一 步提高负债的主动性。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财富管理、现金管理、交易型银行等 新型业务和表外业务降低风险权重,使风险加权资产増速低于总资产増速、管理资产増速高于资 产规模増速。以经营效率提升真正实现低资本占用和低成本扩张,以相对较少的资本投入驱动相对较大的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构建市场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要打破传统管理体制的桎梏, 深入探索事业部制和子公司制,推动经营管理模式从以块为主向条块结合转变,有效提升专业化 经营管理能力,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进一步顺应利率汇率市场化、资产负债结构变化、表内 外结构变化的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资产负债管理转型创新,推动资负配置和管理从被动、单一、 表内向主动、多元、全表管理转变,更加注重全资产和大负债的动态、组合和前瞻管理。通过内 涵式、精细化管理机制的建设,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2. 金融业怎样服务好供给侧改革

一、以针对性金融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运行效率提升。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市场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3. 金融服务怎样响应供给侧改革

一、以针对性金融改革服务供给侧改革。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银行自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运行效率提升。
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经营和决策效率。
建立多元化和轻资本的业务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市场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业务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金融服务怎样响应供给侧改革

4. 从供给侧改革看,金融科技面临怎样的历史性机遇

薛洪言: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主办方邀请苏宁金融研究院来参加这次论坛。今天我要分享的题目是供给侧改革与金融科技,主要讲一下在目前的供给侧改革形势下,金融科技发展面临的一些机遇以及互联网支付的发展趋势与背景。
首先,看一张图。这张图以银行业为代表,描述了过去5年中银行业面临的问题,随着实体经济持续的低迷,不良率在持续的攀升,净利润的增速在持续的下降,这是我们讲供给侧改革之前的金融业大的宏观背景。
基于这样的背景,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对金融机构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供给侧改革提出了五大任务,先看一下前三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三大任务对金融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资产压缩上。去产能、去库存,是去抵押物、去僵尸企业;去杠杆是去债务、去信贷,对金融机构来讲是对资产的压缩,压缩会有什么影响,表现为两大影响,一是导致不良率的攀升,包括去产能,包括去僵尸企业的过程中,银行的不良贷款会有一个快速的上升趋势;第二是会持续面临一个信贷需求的不足。在传统的产业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它也在进行一个求变,进行创新,它主要方向就是瞄准经济的新业态。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经济的新业态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产生怎样的变化。
经济的新业态它大概的特征,包括共享经济、轻资产和大数据等,新的经济业态会产生一个新的金融服务的需求,它的需求其实目前已经涌现出来了,我列了几个,包括社交理财、股权融资、在线借贷P2P、投贷联动等。
新经济新金融需求下传统金融面临怎样的挑战。传统金融机构信用风险防控主要依托还是抵质押担保的模式,在新的业态下,新的经济是一种轻资产的经济,是一种大数据的经济,这种经济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所以传统的金融机构在提供这些服务过程当中会面临一些不足。这种情况下为金融科技的崛起创造一个机会。
金融科技是在满足缝隙性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开始的时候,新的业态产生过程当中衍生出来的一些新的金融需求量很小,是缝隙性的,新金融业态的量也很小。随着新的经济业态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占据主导性的地位,新的金融业态在金融体系分化过程当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体系会出现一个分化,加速金融体系分化的过程,这样金融科技会面临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
金融科技是一种新的模式、新的流程和服务,会对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改变甚至颠覆。从目前国际国内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来看,更多的主要体现在四大块。
支付清算是今天论坛讨论的主题。支付清算是典型的技术驱动性行业,随着一些基础设施的成熟,包括电子货币、云计算、区块链和生物识别技术等等,互联网支付的模式和技术也在持续向前发展。当前而言,支付清算还处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移动支付发展阶段。
在线融资。国际上有名的独角兽和大家对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的印象,主要都是体现在在线融资上面。大数据风控和机器学习的普及,为在线融资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前提。
智能投顾,包括社交理财、量化投资模型、专业的投资组合等等。智能投顾的逻辑,原来投资顾问的服务可能是一对一的,对投资人的门槛要求很高,比如有几百万资产等等,但是智能投顾出现后,相当于把高大上的投资组合,一些投资理财的技术窍门等进行模型化,从而把门槛大大降低,可以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这种服务。目前,智能投顾在美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诞生了几个有名的独角兽,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
最后,互联网保险,也是金融科技的一个比较显著的应用领域。
我画了两个箭头,包括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共享金融,这代表着业界和学术界对金融发展大的共识性看法。互联网金融往前看,它是金融+互联网的过程,但是往后看更多的就是共享金融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只是个过渡性的概念,随着共享经济和新经济业态的发展,未来会向共享金融的方向发展。无论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还是共享金融,它都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应用的表现。
互联网支付。互联网支付是基于互联网价值交换的过程,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进行的。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种桌面互联网的时代,可能当时是一个PC端上网,那时候的支付更多是互联网支付,就是PC端的支付。最近这些年它主流的形态,变成了移动端的移动互联网,包括实时在线,原来是上网,现在是在线。包括移动化的智能设备越来越普及,数据可记录,进入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相应互联网支付进入移动支付的时代。
未来支付向哪一方面发展?随着区块链在国际上的成熟,国际国内成立了很多的区块链的实验室,在实验条件下运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支付清算的模拟。
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时代的到来,我们互联网支付也会再往前发展,发展成分布式的支付或者其它方式。区块链解决了价值交换的几大问题,在价值交换的过程当中,第一解决价值的唯一性的问题,区块链可以保证这个问题。还有可信任性,第三方的支付,包括移动支付这块,可能通过第三方的机构解决信任问题。未来区块链技术驱动的时候,区块链本身可以保证它的虚拟空间可信任性,包括交换的可信任性。
最后,讲一讲目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移动支付的发展现状。在移动支付时代,信任问题的解决依靠的是第三方中介,也就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第三方支付主要靠数字证书、静态密码、电子签名等等,还有一些生物特征、指纹支付等等解决安全性问题。场景目前有三大块,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和受理、银行卡的收单。目前的创新体现在NFC支付、声波支付、扫码支付、云支付等方面。
目前行业的现状,用三个“三足鼎立”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下。业务结构是线下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是三足鼎立的趋势。还有移动支付结构也是三块,个人转帐还款应用、移动金融、移动消费是呈现三足鼎立的态势。线下收单结构是银行、银联、第三方支付公司呈现三足鼎立的状态。以上是关于第三方支付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最新前沿和目前的现状。

5. 什么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简明扼要,用通俗的话讲,让我们这些外行人能够看懂,避免复制粘贴。

年初以来,包括金融、周期、科技在内的各大板块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使得证券市场彻底摆脱了继续向下寻底的担忧,前不久在政治局会议上又提出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引爆了市场的行情。

什么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简明扼要,用通俗的话讲,让我们这些外行人能够看懂,避免复制粘贴。

6. 以我国为例,说明金融创新与金融改革是如何推动金融发展进程的

我国的金融创新始于改革开放以后,其主要内容是围绕金融组织机构体系,金融管理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交易技术等方面进行的创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关键性内容就是进行深刻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业必须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打破计划体制的种种限制,激发金融业的活力,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建立新的金融体制。
  金融业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不断推动金融改革和创新,金融资源配置才能不断得到优化,金融业才能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才能顺应世界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大潮。
  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专业化的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从“大一统”的国家银行到单独设立中央银行,行程了独立的中央银行体制:金融机构多样化,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恢复和建立等等。

7.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一,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二,坚定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破除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股权融资渠道,提升资本市场发展质量。第三,优化大中小金融机构的布局,发展定位于专注微型金融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和信贷市场体系。第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塑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服务模式、风险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主要任务

8. 怎么体现金融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积极发挥社会托底的正向作用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职工就业压力,国家相关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民生政策,以便使社会托底的正向作用得到发挥。具体来讲,就是从民生角度进行“僵尸企业”的处置,从而通过多兼并重组和少破产清算的方式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继而使因贯彻供给侧改革而失业的职工人数得到减少。其次,在落实供给侧改革工作时,当地政府需要对“去产能”政策实施对当地就业市场的冲击给予更多的重视,并且进行相应的配套措施的实施,从而使职工的安置工作能够得到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当地政府不能为实现“去产能”达标忽视了广大职工的利益,以免影响改革的顺利实施。因此,政府还要为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制定配套的民生政策,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为化解供给侧改革带来的金融风险,国家还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一方面,需要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以便带动国内消费结构的升级。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需要制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实现产品技术升级和管理水平提升。而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提供更好的服务,则能够给消费市场带来一定的刺激,继而使市场对高档次产品的需求得到扩大。另一方面,在实施“去库存”政策时,政府需要引导各行业管理者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潜在需求的挖掘,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行业的升级改造提供科学的依据[2]。以房地产行业为例,通过从网络收集有关住房讨论的数据,就可以根据个人住房偏好、房屋内部设计等内容进行不同年龄段、地区和性别客户的消费能力和需求的挖掘,从而有针对的提供产品和服务,继而使行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三)实现全面的风险管控
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各地区政府和企业还应该顺应改革,并且全面实施风险管控策略,以确保各地区经济和企业能够持续发展。对于当地政府来讲,还应该从战略、市场、安全、环境和法律等多个方面对政府和当地企业承担的金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对于企业来讲,还要围绕自身总体经营目标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而通过制定科学的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策略,并且建立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则能够为化解金融风险提供合理的方法。此外,企业也需要积极探索降低成本和减少过剩产能的方法,从而在市场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继而使企业的风险得到自然而然的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