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

2024-05-15

1.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为:计税工资=应发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险-生育保险 +通讯费(如果应发工资不包含通讯费)。计税工资是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实行计税工资制的纳税义务人,只能在计税工资标准限额内据实列支扣除工资费用,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应税所得中扣除。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

2.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税工资=应发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险-生育保险 +通讯费(如果应发工资不包含通讯费)。计税工资是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实行计税工资制的纳税义务人,只能在计税工资标准限额内据实列支扣除工资费用,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应税所得中扣除。准予扣除的工资费用限额=全年平均职工人数*计税工资标准*12在上述公式中,计税工资标准为每人每月800-960元之间,各地有所不同。具体执行标准,需要向主管税务机关咨询。举例说明,A公司全年发生工资费用120万元,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准予扣除的工资费用限额为100万元,那么,该公司只能在应税所得中扣除100万元。因此,其应当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20万元(120-100)后,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如果A公司全年发生的工资费用只有90万元的话,那么,该公司可以在应税所得中扣除90万元,与会计中列支的费用金额相等。因此,其无需对此费用进行纳税调整。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收入,应当交纳个人所得税。应交税款=(劳务报酬收入-费用扣除额)*税率。根据题中情况,相关的费用扣除额和适用税率为800元和20%。劳务报酬项目应交的个人所得税,由支付人为扣缴义务人。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税法规定,向其主管税务机关交纳。因此,你应当向当地税务机关申报交纳。拓展资料: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3.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为:计税工资=应发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险-生育保险 +通讯费(如果应发工资不包含通讯费)。计税工资是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实行计税工资制的纳税义务人,只能在计税工资标准限额内据实列支扣除工资费用,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应税所得中扣除。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形式和来源。税收的本质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取得财政收入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制度下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纳税的利益分配上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第六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一)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二)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三)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四)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本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专项扣除,包括居民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等;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

4. 计税工资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计税工资=应发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险-生育保险 +通讯费(如果应发工资不包含通讯费)。计税工资是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实行计税工资制的纳税义务人,只能在计税工资标准限额内据实列支扣除工资费用,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应税所得中扣除。准予扣除的工资费用限额=全年平均职工人数×计税工资标准×1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5. 税后工资计算公式?

  税后收入=税前收入-(个人社保缴费+公积金缴费)-个人所得税
,其中: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扣除标准)*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税前收入-(个人社保缴费+公积金缴费)
  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内容:
  1、养老保险(个人)按工资总额8%,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2%;
  2、生育保险(单位)按工资总额的0.6%;
  3、工作保险(单位)按工资总额的2%;(可能企业全部承担或单位、个人各负担1%,看企业怎么规定的)
  4、住房公积金(个人)工资总额的8%-12%,企业部分按工资总额的8%-12%,具体比例在此范围内企业自定;
  5、个税:个人工资总额减去个人负担的个人负担的三项基金后减去1600元,作为个税基数。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税后工资计算公式?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税后工资计算公式?

6. 工资税的计算方法?

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一、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四、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的,减除费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其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五、财产转让所得,以转让财产的收入额减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 

设60000元为工资薪金所得 
应纳税所得额为60000-1600=58400元 
适用税率30% 
应纳税58400*30%-速算扣除数3375=14145元 

附: 
个人所得税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工资 薪金所得适用)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含税所得额)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不含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500元的 不超过475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部分 超过475元至1825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超过1825元至4375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超过4375元至16375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超过16375元至31375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超过31375元至45375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超过45375元至58375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超过58375元至70375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超过70375元的部分 45 15375 

另外,公务员同样纳税,而且是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单位代扣代缴。 
参见:个人所得税法第一条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照本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7. 计税薪资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法律分析:计税工资=应发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险-生育保险 +通讯费(如果应发工资不包含通讯费)。计税工资是企业所得税计算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实行计税工资制的纳税义务人,只能在计税工资标准限额内据实列支扣除工资费用,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应税所得中扣除。准予扣除的工资费用限额=全年平均职工人数×计税工资标准×12。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 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国务院规定的,依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计税薪资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8. 工资计税方式怎么计算

法律分析:|、工资范围在1-5000元之间的,包括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0%、工资范围在5000-8000元之间的,包括8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工资范围在8000-17000元之间的,包括17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工资范围在17000-30000元之间的,包括3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工资范围在30000-40000元之间的,包括4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工资范围在40000-60000元之间的,包括60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工资范围在60000-85000元之间的,包括85000元,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工资范围在85000元以上的,适用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