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一个令人无法忘却的女子

2024-05-13

1. 张纯如——一个令人无法忘却的女子

2017年6月初我看完了这本购入多年一直不曾掀开的书,然后在豆瓣做了一句话评论:我不太认同她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长期把自己绷得太紧的生活态度,却实在羡慕她所拥有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家族温情。
  
 现在想来这句评论实在无甚逻辑可言,如今分解来看,前半句大概表达了我对于张纯如女士这样一位充满激情与才气的女子却英年早逝的惋惜,后半句则表达了我对于她拥有兼具文化素养、科学精神以及先进育儿理念的父母的歆羡,更感动于其家族跨越世纪、海峡仍书香隽永、余脉不绝的传承。然而以上所感却仍未触及看完此书之后我心中最强烈的感受——这位女士如何能够始终这样精力充沛、步履不停?
  
 幼年时期,张纯如显得十分敏感,她的母亲发现,发生在她周围的事情对她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对其他普通孩子要大。有幸的是,她拥有一位同样敏感的母亲,她的情绪得到了温柔的对待。在纯如五岁时,她的母亲开始教她阅读,并引导她谈论自己看过的书,在她似乎想要讲故事的时候,引导她把故事写出来或者画下来。十岁时,纯如不仅爱看书,并且开始体会到写作带来的乐趣。她把自己写的故事和诗编成一本自制的书,然后自封为作者。“我们对阅读纯如作品的兴趣给了她某种成就感,进一步鼓励她往文学写作的路上发展。有时候我们甚至都未能意识到,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居然会如此影响深远。”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在书中这样写道。“写作是我最喜欢的消遣。它能提高我的英文,让我思考,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我从未将它视为工作。我总是把写作当成一种享受,因为那是我真心喜爱去做的事。”当时年仅11岁的纯如已经对阅读和写作有了这样的认识。在整个小学时期,她已经练就超快的阅读速度,并且博览群书。与此同时,她也学习弹钢琴、变魔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喜欢刨根问底,作出许多发人深省的评论。也就是在纯如上五年级期间,她开始对寻根产生了兴趣。
  
 中学时代,纯如同大多数孩子一样,有着自己青春期成长特有的烦恼,也有自己擅长和不擅长的学科。她所在的学校课业负担很重,所有的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好,学生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后来,纯如对我们说,她非常感激我们对待竞争和获胜的态度。她说,她的一个朋友的妈妈曾对这个朋友说,如果你赢不了,干脆就不要参加。而我们只是要她尽力就好。最后,她的那个朋友索性不参加任何竞赛了。”正是因为父母的心态如此平和,纯如喜爱尝试喜欢接受挑战的本性并没有受到粗暴的干扰。课业之外、疯狂看书之余,纯如还参加合唱团、参加智商测试、参与校园杂志复刊、参加辩论赛、学习计算机并作为一名初级程序员加入校园计算机工程研究实验室、加入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机构,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强烈主动性,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鲜活生命,她在丰富自己生命体验的同时,也极大丰富了她父母的生活与视野。她的英语老师这样评价她:“她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满足自己彻底理解某件事情的好奇心。当她说话时,总是直视着你的眼睛。毫无疑问,她相信她所说的一切,她希望你也相信。”她在15岁时就开始写下自己短期或长期的人生目标,并从那时起就意识到,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
  
 大学时期,纯如选择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但在大学二年级时,她开始思索自己到底真心喜欢什么,她发现自己真正热爱的还是写作。与父母、传播学院的院长进行沟通后,又经过一学期的思考,纯如终于还是决定转到未来就业前景并不乐观的新闻系。她为父母能够如此开明,让她自由选择她喜欢的职业而感激。而她的父母虽然自身喜爱并从事科学行业,仍然选择了顺其自然,并相信只有读她真心喜欢并且愿意投入时间的学科,她才会有所成就。此后,她创办杂志和人文社团,成为所在大学官方报纸的重要撰稿人,开始将科学与写作结合起来;成功申请并参加了一个意义重大但却因为当时其还未正式转入新闻系而原本希望渺茫的暑期实习项目;通过说服编辑,让自己成为《芝加哥论坛报》的校园通讯员;在写新闻之外,她还写起了乐评、影评和书评,甚至短篇小说。她是那么雄心勃勃,但也缺少耐心,甚至一度埋怨自己的父母乐于享有平静的生活,一点风险都不肯冒,抱怨自己为什么不是身处芝加哥那样机会众多的大城市,虽然之后她对自己的父母道了歉。她就像蚕蜕皮一样,急于走向人生的另一阶段。她总是目标明确,努力工作以实现目标, 最重要的是,她从不畏惧向命运发起挑战。 
  
 
  
 就算她的人生只进行到这里,她的那份激情和进取,也足够令我心中产生激荡,就好像于水面波纹处升起了一座女神像,抑或浩渺黑夜之中隐隐亮起了一座灯塔。之后的故事,是激情的,也充满着忧伤。整个世界看到了一颗文学新星在冉冉升起。“一个朋友问纯如,她的人生终极目标是什么。纯如告诉朋友说,她的野心是在文学世界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成为一名世界知名作家。朋友批评纯如太过个人主义,她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想要成为明星或急于成名。纯如对我说,梦想得到奥林匹克或诺贝尔奖有什么不对吗?推动自己实现所有潜能又有什么不对吗?”“纯如告诉我,她的目标远大,而绍进和我是唯一不会批评她‘自大成狂’或太过‘个人主义’的人。”“人们有时候不理解为什么我会这么没有耐心,但当时间飞逝时,我怎么能不着急呢?不过,大多数人看起来都对此无动于衷。”
  
 她是一个注定要成功的人,却并不是毫无缘由的。也许我们没有如她般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具有科学头脑的父母,然而现在我通过阅读认识了这样一位同时拥有求知、真诚、坚定灵魂的优秀女性,因而感到精神为之振奋,这就是阅读所能给我们的视野和力量。同时我也在思考,假若自己身边真出现这样一位真实的人物,我会如何面对呢?是靠近,还是敬而远之?我猜,过去的我可能会有些不太敢靠近如此耀眼的光彩,莫名显出自身的黯淡。但现有以及将来,我会时刻提醒自己主动靠近这样的灵魂,因为只有靠近这样具有鲜活血液的生命,才能激发自身不断作出主动的生命选择。在人生即将迎来三十周岁的重要时刻,我将以此自期,主动、持续地深掘自身潜力,觉今是而昨非。
  
 
  
  
 2017年7月里写下这篇文字,此时的我已经跨过了30周岁这条虚无的线,生活却还是照旧。大概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多过激情。

张纯如——一个令人无法忘却的女子

2.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一个母亲用六年完成的对女儿的悼念

2004年,11月9日,在美国加里福尼亚,爆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一位美籍华裔女士在自家车里开枪自杀身亡。
  
 这个弃世者,乃是一位著名作家,曾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长达十周之久,发行量将近50万册《南京大屠杀》一书的作者,时年只有36岁的张纯如。
  
 张纯如1968年3月28日,出生在美国。从中国大陆远度重洋求学的父亲母亲,两人从就读的哈佛大学毕业后,父亲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母亲拿到的是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时均在研究院做博士后。
  
 得天独厚,张纯如秉承着如此优质的遗传基因,而一呱呱坠地,立刻就浸润在浓浓的书香和优裕的环境之中。她是踏着幸运的祥云,降临到人间的小公主,赢来多少羡艳的目光和赞叹。
  
 果然,“小公主”此后的人生轨迹,完全可以用风和日丽,柳暗花明这八个字来概括。原本在大学读的是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大三后转入新闻系,开始与文字正式结缘,相继在《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实现了她的作家梦。而由一张照片引发出的写作动机,让她把已经为国际社会遗忘长达60年之久的一场罪恶,复制在《南京大屠杀》这部史记中,而成为令世人瞩目的著名作家。
  
 而且,张纯如天生丽质,既是才女又是美女。婚姻家庭也堪称幸福美满,有个同样高学历,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丈夫,有个漂亮的混血小儿子。然而,就在一切顺风顺水,处于人生向高峰推进的黄金时代,竟然匪夷所思的主动选择了死亡。
  
 中国人有个传统说法,最不幸的遭遇乃是三大“丧”,即幼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夫)晚年丧子(女)。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已经64岁,恰为晚年丧女,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阴阳两隔,生死诀别,怎一个“丧”字了得。
  
 在女儿30岁生日的时候,张盈盈在贺卡上写了这样几句话:“生命里诸多美好,但再美也美不过女儿的一个微笑/生命里各种辉煌,但没什么比养育一个女儿更值得骄傲/生命给予众多回报,但最珍贵的礼物是你,我深爱的女儿。”一句一个“女儿”,张纯如就是张盈盈的的心肝宝贝,是她的太阳,是她的一切。
  
 所以,当听到女儿身亡的噩耗时,张盈盈说,“我只觉置身于风暴之中”,“瘫倒在客厅的地毯上”,“我只听见自己的声音回荡在空中:纯如,纯如,你怎么可以杀死你自己?“,“你怎么能这样对我我?”,“没有你我可怎么活下去?”这是用柔弱无助的声音,发出的最强硬最震撼的哭号,是杜鹃吐血一样的哭号。
                                          
 张盈盈不愧为一个坚强的母亲,她很快从精神崩溃的边缘上,站稳脚跟,并挺直腰板,对“没有你我可怎么活下去”这个难题,她冷静的回答自己:“但我必须这样活下去。”又说,“作为一个面对女儿悲剧性的死亡事件的母亲,我的立场独特:我可以用余生追悼我的爱女,或者我可将自己的所失转化为某种积极举动。”
  
 带着心灵尚在滴血的创伤,凝视着那幅栩栩如生的黑白遗像,她经过深思熟虑,在老伴的鼓励和支持下,张盈盈毅然决定,把“积极举动”落实在撰写一本回忆录上。她要用文字与女儿在灵魂深处进行对话,倾诉母女二人的绵绵心曲,无限情意。
  
 更重要的,要用自己的文字,真实完整的记录下来女儿成长的一行行脚印,展示女儿用短暂一生创造出的永恒的历史价值,以及一颗纯净美好的灵魂,供读者缅怀仰慕,永远记住一个既普通又崇高的女人名字:张纯如。
  
 这将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最慈祥,最温馨的悼念,同时也是最庄重最崇高的悼念。也是为使女儿长眠安息于地下,哼唱出的摇篮曲。
  
 张盈盈是位生物学家,并不擅长写作,特别是已经64岁,这般接近古稀的年纪格外增加了驾驭文字的难度。她要查找几百种与女儿有关的书籍,报刊,档案,图片,以及女儿的全部手稿,信件,笔记,这是一项既繁琐又繁重的劳作,该付出多少劳累辛苦。
  
 尤其是,这样的写作,眼前会一直晃动着女儿业已香消玉殒的的身影,耳边也会一直回响着女儿温柔亲切的声音。在这样悲怆忧伤中,每敲击一下键盘,就会流出一滴眼泪,沁出几丝血水。这是世界上最艰难的写作,是一场等同于精神折磨的写作,当然也是最欣慰最享受的写作。
  
 历经六载,六个春花秋月,六个三百六十五个昼昼夜夜,一部33万字的长篇回忆录《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张纯如》,一部沉甸甸的大书,终于被一个70岁的母亲,送到千千万万读者面前。
  
 张盈盈在书后“致谢”里说:“首先,我要把我最诚挚的谢意献给我的丈夫绍进,感谢他的耐心与关爱,是他最早鼓励我写这本书,并在五年时间里一直忍受着无休无止的关于书中内容的讨论,他一直支持我,给我完成这本书的信心,是我忠实无贰的后援队。”这番话说得诚恳,实在,也透露出一个父亲的哀思。
  
 张盈盈这部母亲回忆录,实现了她“用余生追悼我的爱女”的夙愿,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划破长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赢得了巨大反响。《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张纯如》,荣获了2012年 美国亚太图书协会文学奖,张盈盈用六年心血,培育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无愧于母亲的身份,终于可以轻松一笑了。
  
 张纯如假如地下有知,她一定会对母亲说,此书只应天上有,老妈,谢谢你。

3. 如何看待张纯如母亲写的《张纯如》?

因《南京大屠杀》一书震惊西方世界的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在36岁的美好年华自杀离世,很多人在痛惜之余,将她的自杀原因归结于写《南京大屠杀》。22日,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带着新书《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来到南京。她说,写这本书有三个目的,首先是让张纯如年幼的儿子克里斯托弗了解他的母亲是怎样的人;其次是将张纯如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公众,让世人不只看到她的作品,也了解到她的品质和精神;第三是因为西方媒体在她的死因上有诸多版本,“作为她最亲近的人,我有责任作出诠释和解读。”
   
  张盈盈把这本书赠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将永久性收藏,并在展厅进行展示。

如何看待张纯如母亲写的《张纯如》?

4. 张纯如的相关传记

《正义的天使张纯如》2011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全面收集张纯如生前资料,以动人的笔触,描绘和记录了这位正义、勇敢的女作家的生前事迹,引人追思。作者梁伯华为美国西东大学亚洲学系终身教授、系主任。

5. 张纯如的人物生平

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1968-1989年,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城校区随研究物理和微生物学的父母亲成长。198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新闻学学士学位。1990年,担任《芝加哥论坛报》记者,撰写重要新闻稿。1991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硕士。和电气工程师布莱特·道格拉斯博士(BrettDouglas )结婚,7月迁往旧金山湾区。1995年,自由撰稿人,为《芝加哥论坛报》、《纽约时报》和美联社撰写稿件。冬季,在国家档案馆和华盛顿国会图书馆完成了《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的初步资料准备,前往北京、上海、杭州进行为期六星期的深入调查。1996年,出版《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1997年7月,前往中国南京,调查南京大屠杀史料。1997年12月,出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1998年,获得华裔美国妇女联合会的年度国家女性奖。1999年8月,《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被拍摄电视节目,成为历史探索频道节目专题之一。2002年5月13日,获俄亥俄州伍斯特学院荣誉博士学位。2002年8月,儿子克里斯托佛·道格拉斯(ChristopherDouglas)出生。2003年4月28日,出版《美国华裔史录》。2004年11月9日,于加州盖洛斯自己的车内用手枪自杀 ,留下遗书“我觉得被CIA或是别的什么组织盯上了”“我走在街上被人跟踪,无法面对将来的痛苦与折磨。” 2011年5月,由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所写的回忆录《无法遗忘的女子----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之前后》正式出版。

张纯如的人物生平

6. 张纯如女作家简介和死因

 1、简介:张纯如(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美国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祖籍江苏淮安。
  张纯如是出生在新泽西的第二代美国华裔。
  张纯如的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她擅用新颖独特的手法描述华人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揭示鲜为人知的中国历史和美国华人史的重要史料,其《钱学森传》、《南京大屠杀》、《华人在美国》等作品。
  特别是1997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描写了日军在南京 *** 、虐待、杀害大批中国平民的详情,被 *** 列为推荐读物,被书评称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2、死因:自杀的,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这个曾为南京30万冤魂奔走呼号的女子,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扩展资料 
  安葬地址
  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下葬在加州“天堂之门”墓园。
  在安葬仪式上,中国驻旧金山副总领事邱学军专程前往参加并宣读了彭克玉总领事的唁电,向张纯如的亲人表示慰问。
  彭克玉说,虽未与张纯如谋面,但早已得知她的作品和事迹。
  她以正义、勇敢、执着、求实的精神揭露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还历史以真实,让世界了解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7. 张纯如逝世16周年,我们为何不能忘记她呢?

相信大家可能对张纯如不熟悉,但是对于南京大屠杀是知道的,并且也是悲愤的。而张纯如就是南京大屠杀而出名,被我们纪念。张纯如是一名作家,她的作品之一《南京大屠杀》受到广泛人们的关注,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她写的这本书,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这件事情的关注。虽然她离开我们十六年了,但是她的著作,她的功绩都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不曾忘记。

华裔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她在如流星一般绚烂的一生中写下了历史纪实著作《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沉痛历史的记忆。她以生命的代价将这段被遗忘的历史重见天日,自己却陷入了黑暗之中。

她,美国华裔女作家,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家庭。热爱写作的她,偶然接触到了中国的历史,突然意识到,作为华人是否要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做点什么。于是,她决定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作为自己第二本书的选题。随后就开始她的写书之旅,收集资料,查阅资料,并且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最后发表了这本轰动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杀》。
“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南京暴行》出版后,她对美国读者的热情反应也感到意外,她说,“这本书虽然重要,但我以为只会得到图书馆的垂青。”
虽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但是其中的过程是艰辛的。她在写书期间,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面对的是尽显人性恶劣、残忍血腥的历史。并且出版后,曾受到很多的恐吓,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在一条荒芜的公路上,最终饮弹自尽,结束了自己36年的短暂人生。

在我们看来,她是勇敢的,又是伟大的。
  

张纯如逝世16周年,我们为何不能忘记她呢?

8. 张纯如的个人生活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1989年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张纯如之名“纯如”,出自《论语 八佾第三》“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意为纯正和谐。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张纯如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先是攻读计算机专业,20岁时,她放弃了即将到手的计算机专业学位,转学新闻专业。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她先是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担任记者,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了写作硕士学位,从此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也因此赢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并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的赞助。 1988年,在伊利诺伊大学的一次联谊会上,明眸皓齿、身材高挑的张纯如与白人男孩布瑞特·道格拉斯一见钟情,从此坠入了爱河。一年后,两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订婚。1991年8月17日,23岁的张纯如与当时已在硅谷担任工程师的布瑞特·道格拉斯结婚,组成了一个幸福家庭。11年后,也就是2002年,她通过代孕的方式生下儿子克里斯托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