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大师的介绍

2024-05-16

1. 创意产业大师的介绍

创意产业是指通过创新及设计使文化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现代创意产业, 又称文化创意产业, 又称创意经济。 国际知名的创意产业大师有比尔 盖兹, 李光耀, 范光陵, 李嘉诚等

创意产业大师的介绍

2. 创意产业大师的举例

例: 范光陵之一创意构思:国际创意产业城设于原有废旧仓库,工厂中. 方式是由创意方向政府租用废旧仓库,工厂若干平方,租期为十五至二十年. 在双方同意下,可改租为售.创意方将废旧仓库工厂改为国际创意产业城. 含下列内容;⒈ 软件,数码,广告,动画,产品,服装创意设计区⒉ 国际文化创意不夜城: 暂定工作时间至晚十二时. 在区中设创意艺术家中心,创意表演艺术家中心,古董文物中心,创意时装中心,创意产品中心,创意娱乐中心,创意美食中心⒊ 创意产业大学University of Creative Industry. 与美国外大学合作. 内容先设国际创意双语职业学校,国际创意双语幼儿园,国际创意设计培训学校,创意英文培训班,创意青春健康培训班等.⒋ 国际创意大厅及会议厅: 举办全国创意大赛,创意演讲,艺术展示,广告及设计会议,软件及数码设计会议等.

3. 创意产业大师的起源

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y 之兴起源于创意产业此一创新理念之发明。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深入研究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准确把握世界产业发展的动向, 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对中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将越来越重要。对于二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中国,适时地调整产业比重,进一步推动三次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的创意产业类高端产业群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中国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极大功能。发展创意产业不仅推升经济,更提升名牌效应.

创意产业大师的起源

4. 创意产业之父的介绍

约翰·霍金斯先生是国际创意产业界著名专家,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版权,媒体及娱乐业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知识产权宪章的负责人和提供创意及知识产权咨询的创意集团的主席及创始人之一。约翰·霍金斯毕业于基尔大学获国际关系文学学士学位,获英国建筑师协会颁发城市设计文凭 约翰·霍金斯是哥伦比亚国际互联网公司负责人之一,同时也是该公司的顾问,他还是Equator集团、电视投资公司、世界学习网及其它公司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创意商学院的主席。

5. 创意产业大师的联盟

为更好凝聚创意产业大师资源,依托创意产业联盟整合创意产业发展发展要素,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创意产业联盟于2011年11月在京成立。“中国创意产业联盟”(英文缩写为 CCIA)是由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支持、全国政协有关委员会和国家多部委指导,全国知名创意机构发起成立的创意产业化协作发展联盟,促进中国创意产业向高文化化和高技术化的融合发展,推动全国创意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以最终实现创意强国目标而团结在一起的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个全国性创意产业合作联盟。联盟下设专家委员会、若干个专业委员会和创意产业研究院及基金理事会。

创意产业大师的联盟

6. 最有创造力的名人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7. 具有创造性的名人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具有创造性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