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海峡论坛在哪里举行?

2024-05-17

1. 第十届海峡论坛在哪里举行?

作为海峡两岸最大的民间交流盛会,第十届海峡论坛5日在福建厦门拉开帷幕。
从2009年创办至今,十年来,海峡论坛始终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面向青年、面向基层,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特色鲜明。
十年来,海峡论坛每年都吸引上万名两岸基层民众和各界人士参加。大家共叙亲情乡情,共谋民生福祉,共圆复兴之梦,极大地促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交融和心灵契合。
面向基层 共叙亲情乡情“海峡论坛是专门为两岸民众开展交流、增进了解、加强合作而打造的新平台,面向两岸基层民众,强调平等参与互动。论坛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代表性之广泛前所未有,可以称之为两岸交往史上的一个创举。”第一届海峡论坛上传递的这番理念,令大陆新娘卢月香印象深刻,她把这段话写进了论坛十年征文里。“一道海峡连两岸,进进出出一家人。”卢月香说,“从前我们带着姐妹一起参会,后来姐妹们带着家人一起参会。在论坛上我们探讨妇女发展与中华文化,探讨如何在两岸社区治理中贡献更多"她力量"。”
海峡论坛“海纳百川”,台湾同胞不分党派、行业、地域、老幼,都可以参与到两岸大交流的进程中来。第一届海峡论坛涉及经贸、旅游、教育、农业等20多个界别和行业;第二届海峡论坛在此基础上又增加10个交流界别;第四届海峡论坛第一次把两岸不同民间信仰的宫庙代表汇聚到一起,第一次举办两岸婚姻家庭论坛;第五届海峡论坛举办两岸公益论坛、闽台同名村镇续缘之旅等活动;第九届海峡论坛恰逢两岸开启民间交流30周年,高秉涵等两岸交流亲历者聚焦台海变迁,畅谈心路历程。“海峡论坛的一大特色是广泛性,两岸各行各业的人士都来参加,无论是探讨文创旅游,还是交流基层发展经验,大家都能实现良好互动。”中国国民党青年工作总会副总会长吴雨霖说,海峡论坛是民意汇聚的盛会,继续增进交流合作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期待。
面向青年 共启活力热力“时代考验青年,青年创造时代。”这是台湾屏东县青年创业协会理事长曾维广在第六届海峡论坛大会上的发言。
第六届海峡论坛最为亮眼的两个特色,是向基层扎根和更加注重青年交流。新增的三项活动之一就是首届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年热词。
借助第六届海峡论坛,借助大陆“双创”浪潮,曾维广改变了人生轨迹。瞅准大陆消费升级的商机,当年底他在厦门创办台式餐饮品牌,后来又搭建服务平台,帮助更多台湾品牌进入大陆市场。“大陆经济水平提升很快,我在大陆交了很多朋友,大家互通信息,携手奋进。”曾维广说,这些“共同记忆”有助于两岸青年增进“心灵契合”。

青年已成为海峡论坛上当之无愧的主角。第七届海峡论坛在“关注青年、服务基层”的主题下,出台实施一批促进闽台交流合作的“政策红包”;第八届海峡论坛新增“乐业两岸,创享未来”青创先锋汇、台湾专业人才对接等活动,助力台湾青年在闽就业创业;第九届海峡论坛新增金点子创意大赛、新青年新世代第七期领袖特训营等,青春热力十足,努力贴近青年、服务青年。
在5日举办的第十届海峡论坛·第十六届海峡青年论坛上,生于1985年的台胞曾子芸说,父亲来大陆13年,从事农业循环经济,自己来大陆也已2年,希望能够接班。“台湾年轻人需要把心胸进一步打开,走出来,在大陆找到更大的舞台。”
重在落实 共谋民生福祉“截至目前,海峡论坛共发布了138条对台惠民政策措施,两岸各领域各行业签订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取得了丰硕成果。”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峡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钟志刚说,海峡论坛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合作参与机构最多、活动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民间色彩最浓的海峡两岸交流盛会,为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积极而独特的作用。

海峡论坛给两岸大合作、大发展提供了崭新平台。第一届海峡论坛公布了两岸直航和“大三通”等八项惠台措施,两岸经贸关系迎来加速发展期;第二届海峡论坛上,民航局推出促进海西与两岸航空运输发展的七条新举措,“降票价”让台胞们欢欣鼓舞;第三届海峡论坛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正式颁布、两岸签订ECFA起步实施的大背景下举行,公布的惠台措施涉及旅游、航空、出入境、海西和平潭规划等;第七届海峡论坛上,大陆宣布对台胞往来大陆免予签注,实行卡式台胞证,台胞“说走就走”的愿望成为现实……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月,国务院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经商中组部等29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第十届海峡论坛将把推动这些措施在福建全面落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各活动主承办单位将在族谱对接、社区共建、乡镇对接、科技交流、人才引进、项目投资等行业领域,达成对口签约合作协议,促进论坛各项交流活动向合作成果转化,让台湾民众有更强获得感。
“这么多政策颁布、落地,坚定了我们在大陆发展的信心。”全国台企联副会长、17创联盟加速器执行长林子凯说,很多朋友向他咨询相关政策信息,大家都想来这里寻找共同打拼的伙伴,“因为这里有属于台湾年轻人的未来”。

第十届海峡论坛在哪里举行?

2. 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对接会目的为何?

为深入贯彻落实“31条惠台措施”,营造更好的台青创新创业就业氛围,5月30日下午,2018海峡两岸(常州)青年创新创业对接会在常州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创代表、青创基地负责人及全省各市台办主任、台青会会长等共计近200人参会。会上,心禾达佑等5个台青创业实体获颁工商营业执照,总投资超2600万元,心明德教育培训等10个台青项目现场签约,常州各高校面向台湾青年人才释出岗位120个。

随着常州与台湾两地经贸往来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怀揣创业梦想的台湾青年到常州创业就业。近年来,台湾青年在常州兴办创业实体30多家。据悉,去年底,常州市台办研究制定《促进台湾青年来常州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旨在吸引和鼓励更多台湾青年到常州创新发展。今年2月,常州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明确18-35周岁的台湾青年在常初次创业就业的,可享受一次性开业补贴、创业租金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九大扶持政策。4月,常州市台办牵头常州市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签发《关于明确台湾青年大学生来常创业就业有关扶持政策的通知》,标志着台湾青年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政策在常州正式落地。

“17年里,我由一个台湾青年成为了常州的女婿,由一个打工者成为了一家企业的创办者、建设者以及企业转型的推进者。”会上,常州汉亚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毅龙感慨颇深,他自2001年来到常州,至今已有17个年头。“在我的眼里,大陆已经从以往的‘世界工厂’慢慢转型成‘世界市场’,同时每年经济仍以稳定高速的方式持续成长,这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我就跟身边许多台湾青年一样,来大陆就业创业,在大陆结婚生子,落户常州、定居常州。”陈毅龙说。

诚然,陈毅龙只是来常发展的台湾青年的缩影。随着相关举措的扎实推进,台湾青年来常发展踊跃。今年以来,累计已有包括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江苏福星智能停车技术、注册资本500万元的心禾达佑教育咨询等6个台青创业项目落户常州;涉及生物科技、食品、农业、互联网+、电商、文化传媒等领域的1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推进。
内容来源:央广网

3. 海峡两岸创客创业路演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

近日,以“两岸集聚·创新裂变”为主题的2017全国双创周深圳活动暨第三届深圳国际创客周海峡两岸创客创业路演大会在深圳中芬设计园举行。7支来自台湾和大陆的优秀项目创客团队聚焦智能硬件,登台展示创新想法,现场展开PK。


创客+凝聚力,创客天堂遇见“宝岛”台湾
此次路演大会由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中芬设计园承办,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福田区人民政府支持。
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深圳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电子集散中心以及国际化的创新生态系统,被业界誉为全球创客天堂,而台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绩斐然,打造出高附加值的“台湾制造”品牌,摸索出一条“后发制人”的成功路径,并且拥有丰富的创客人才资源储备及成熟的技术,大陆具备优厚的产业链基础及良好的创客发展势头,两岸创客发展实力各有优势。
创新+智能化,前沿成果汇聚一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本次路演大会为广大青年搭建创新创业新的平台,为台湾青年提供创业创新交流活动,这是凝聚民族力量,加速两岸树立国家团结意识的必要行动。HoneyComb 蜂巢电子积木、IronBot 系列教育机器人套件、Smart AR helmet 智慧AR安全帽、智能管理背包、Rooit -Play & Chat、YX-V1多功能播放器等7项创新项目集中亮相,聚焦智能硬件领域,对标人工智能、大数据,把创新和创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点评+创投,助力“四创”纵深化发展
作为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的有力手段,本次路演大会特邀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投资人现场对项目进行深入探讨和剖析,优化优秀项目商业模式和业务规划,合理化融资策略,帮团队避免陷阱、分享经验,提高项目的成熟度和创客团队的认知,从而促进融资到位,助力创新、创业、创投、创客“四创”联动,推进创客产品落地。
共创+团结,打造两岸创新创业生态基地
本次路演大会依托中芬设计园独特的“两岸合作+政府支持+专业运营”模式,充分利用台湾先进技术优势和营销商业经验,发挥深圳产业配套、工业设计、创新氛围等方面优势,促成海峡两岸创新成果成功落地。其中,蜂巢电子积木、摩艾科技智慧安全帽等项目已和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除此之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还有JUMPLY电子手表、萌奇笔、兴联农业无抗养殖台湾等创业项目 20多个。

海峡两岸创客创业路演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会议?

4. 有谁知道鑫创业家台湾青年创业基地在哪里吗?

鑫创业家台湾青年创业基地位于厦门市人才市场大院内。

5. 悬赏100分!!关于创业创新的排比句,比喻句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新疆绿色农产品协会副会长、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会长……当我正在将这一串闪光的头衔和面前这位31岁的青年人对照的时候,李兰江的一句话更是让我震惊:“其实我最喜欢的头衔还是‘农民’,因为,做农民是我的职业”。

  眼前的李兰江,身着一身考究的西装,在记者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实在很难和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结合起来。我很感兴趣,他是怎样一个农民?他有着怎样的创业经历?他又为何将“农民”说成是一种职业?

  眼前的李兰江,身着一身考究的西装,在记者面前从容自若、侃侃而谈,实在很难和传统观念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结合起来。他却说:“其实我最喜欢的头衔还是‘农民’。”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枸杞和瓜子们,就是通过这些小东西们的大丰收,使得现在很多农民家里都开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李兰江很认真地对我说:“希望你回到北京后,也告诉东部那些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们和新华网的网友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通过我们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第一次择业:他选择了四平八稳

  “我是农民的儿子,跳出农门是每一个农民家庭的殷切希望。”李兰江的这句话说得很真实。也正因为如此,考上大学后,父母希望他能留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享受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1995年,李兰江从新疆大学经济管理系毕业,与许多同窗校友一样,面临着人生中的第一次择业。

  李兰江来到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工作。公司看重他的知识才学、为人见识和出众气质,很快被提升为办公室主任。在公司工作的两年之中,他学到了不少的社会知识和管理经验,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增强了他创业的信心。

  “但是,我知道,安逸清闲的工作容易让人趋于平淡,养尊处优的生活会使人失去斗志,温暖的鸟巢永远飞不出翱翔高空的雄鹰。”李兰江的这一组排比句脱口而出,然后,他激动地说,“当时,我已经坐不住了,这样下去只能是浪费激情。”

  选择创业:自己要做回农民

  1997年,他毅然辞去这份工作。


  父母没有理解到李兰江的内心,其实正是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从家乡走出来的每一天,魂牵梦绕的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那时候,李兰江也看到国家关于发展农业的优惠政策正在荡涤着西部农业。他已经坚信:那一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

  1997年,他只身来到精河,面对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务农之旅:通过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银行贷款筹资200万元,投资开发2000亩荒地。

  魂牵梦绕的始终是生他养他的那片热土。他坚信:那一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新华网记者刘燕/摄)

  初创艰辛:他挺过来了

  创业是一件很艰辛的事。挫折很容易打倒人的意志,但也能磨练人的意志。身处黄土漫天、蚊虫肆虐、交通不便的荒滩碱地,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的心酸。开工之初,李兰江驱车带领乡亲准备到地里大干一场,在路上,连人带车翻进路边3米深的排碱渠,导致2人受伤。李兰江把伤员送往医院,刚把车拖上来,乡亲们打起了退堂鼓,他只有尽力劝说大家继续前进。然而考验仍未结束。

  当他们在营地搭起帐篷,带着极度的疲倦刚刚睡下,茫茫荒地骤然刮起狂风,漫天飞扬的碱土让人睁不开眼,帐篷在狂风中摇摆,随时可能倒塌,大家赶紧起来,把3个月的口粮全部搬进来压在帐篷周围,一直折腾到天亮。风停了,大伙也成了土人。

  没有最起码的生活用水,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他们必须每天徒步几公里到牧民家背水。饿了,啃干馕;渴了,灌凉水。长期的高强度体力劳动,李兰江的背部肌肉拉伤,手指很长时间无法伸直。

  最终,他都挺过来了。

  “是什么支撑着你?”我问他。“每当面对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当初辞职创业的目的。”

  历经三年全身心的投入,2000亩荒地终于开垦出来了,尽管收入日渐丰厚,但与李兰江最初辞职投资农业开发的初衷相差甚远。他深知:种地是一门学问,能否在土地上做出大文章,必须算好科技帐。

  1998年李兰江率先推出了“基地+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建立了高产优质棉花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当时,有人认为“这刚开出的荒地,搞科技示范行不行?”为打消农户的顾虑,他专门邀请有关专家多次对土地的土壤成分进行测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在实际运作时,李兰江与农户签订了长年承包与租用的生产经营合同,资金和技术由他统一提供。还与当地农业银行建立了“银行+基地+农户”的贷款模式,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又使农户的生产资金得到充分保障。2000亩棉花示范田当年平均亩产250公斤籽棉,收入170多万。在别人看来,这是个不小的数目,而他并不满足,又把眼光瞄向了其它更新的种植技术。

  1999年,基地推行了兵团的棉花种植作业模式,实行“统一选种、统一耕作、统一田间管理”,棉花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年,托里乡推广棉花宽膜高密度种植技术在基地开播,平均亩产籽棉增加30公斤。

  走向联合:“单枪匹马闯市场,很容易在市场大潮中跌倒。”

  随着自己在2000亩荒地上的成功,李兰江深刻地感受到个体经营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和无奈。多年以来,农副产品“卖难”问题一直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收。经过了几年市场磨练的李兰江意识到,单枪匹马闯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很容易在市场大潮中跌倒。

  分散无序的小生产,已远远不能适应大市场。李兰江所在的精河县地区,大量传统的、低档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的农产品,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如果继续沿袭老路经营,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能否将他们组织起来,强强联合,规模经营,共谋发展,提升小农户农产品的档次,加强与企业、市场的沟通交流,从而实现小农户与企业、市场由松散的外部合作关系转变为内部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提高小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农民增收。”这一想法始终在李兰江的头脑中不停的思索。

  正在这时,团中央发出了开展“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的倡议,鼓励和支持亲年农民带头创业致富。李兰江的思路与之不谋而合。

  2003年3月,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成立了,这在当时的整个新疆地区也是独一无二的。协会把精河县农村青年种植、养殖大户、青年致富能手、青年科普积极分子共同组建成一个团体。这个团体在当地带动了1000多户农民建立起瓜果、蔬菜、枸杞、养殖等示范基地,成为当地带动农民发展的领头雁。


  目前,精河县青年农民经纪人协会会员由当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目前的1500余人。他们年销广州、四川、安微及河北、台湾等地的枸杞、大瓜子分别达到2500吨、740吨,年销额达4000万元。

  2003年,协会成功举办了千亩膜下滴灌优质棉种植技术推广和千亩精杞1号优质枸杞管理现场经验交流会,基地平均亩产籽棉达320公斤,正赶上籽棉市场行情上涨,籽棉以6.5元/公斤的价格统一销售,收入370多万。

  在协会的组织下,基地又划片区成立了“农资库”“农机库”,建成了“五个一千亩”示范基地(千亩膜下滴灌高密度优质棉、千亩优质枸杞、千亩瓜园、千亩果园、千亩饲草香料),在农业新技术推广示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快乐农民:农民是职业而不是身份

  “我是一个快乐的现代农民,农民是职业,而不代表一种身份。”这是采访中,李兰江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话。从他的创业经历也能看出,他确实是把农民当作一种职业来看待,从这种意义上看,他做到了一个成功的农民;他也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这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

  李兰江每每看到他那2000亩地,都会露出灿烂的笑容。曾经在茫茫一片荒滩碱地创造出的价值,证明了李兰江在“农民”这一职业上的成功。

  “我之所以会快乐,是因为在这2000亩地上,我是用辛勤、汗水、智慧和敢为创先的理念来灌溉出令我快乐的果实。”

  “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枸杞和瓜子们,就是通过这些小东西们的大丰收,使得现在很多农民家里都开上了摩托车和拖拉机。”李兰江很认真地对我说:“希望你回到北京后,也告诉东部那些想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朋友们和新华网的网友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通过我们不断的开拓和创造,小产业也能做出大文章。”

悬赏100分!!关于创业创新的排比句,比喻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