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一篇中的“五事七计”指的是什么?

2024-05-13

1. <孙子兵法>第一篇中的“五事七计”指的是什么?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 
兵:兵士、兵器、军队、军事。这里指军事。 
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这里取地域的意国,引伸为领域。 
道:道理。这里的的是根本道理。 
察:观察、考察、了解。指考察。 

译文: 
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也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这是第一篇《始计篇》的第一句,就是全书的第一句,讲述了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

<孙子兵法>第一篇中的“五事七计”指的是什么?

2. <孙子兵法>第一篇中的“五事七计”指的是什么?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兵士、兵器、军队、军事。这里指军事。
地:土地、地方、地域、地形。这里取地域的意国,引伸为领域。
道:道理。这里的的是根本道理。
察:观察、考察、了解。指考察。
译文:孙子说: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的领域,也是关系国家存亡的根本之道,因而是不可不深入加以考察的。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这是第一篇《始计篇》的第一句,就是全书的第一句,讲述了军事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的极端重要性,明确指出它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头等大事。

3. 五事七计出自于孙子兵法什么篇

五事七计出自于孙子兵法《计》篇。
五事七计,《孙子兵法》提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 “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五事七计以“道”为首。孙子认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


也就是说,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取得人民的拥护。对于战争,必须根据交战双方的这些基本因素进行对比研究, “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有了胜利的把握,才能够兴兵作战。孙子的这一战略运筹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学家有较大的影响。
语出《孙子・计》(十一家注本):“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从而有了“五事七计”的连称。五事,是《计》篇提出的与战争密切相关的道、天、地、将、法五大要素。
七计,是《计》篇“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七句话的概称。这七句话带有举隅示例的意味,而不限于七项,还可以细化,故《孙子》本身不称“七计”。
《孙子》认为贯穿于战争活动始终,存在于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法规制度,是研究和指导战争的基本依据。要想克敌制胜,必须以这“五事”为线索,对敌我双方进行具体比较,从而预见战争胜负的可能性,确定正确的战略方针和具体实施计划。


《孙子》提出的这种决策的思路和方法,奠定了古代战略指导和战略研究的基础,“五事七计”也就成了这一军事活动的代名词。随着战争的发展,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断增加,决策的方法也不断丰富,但就方法论而言,仍离不开抓住战争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这个思路。

五事七计出自于孙子兵法什么篇

4. 孙子兵法中 孙子在《始计》篇中提出的“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法”的内容有哪些?

“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五事七计以“道”为首。孙子认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也就是说,战争的胜利,首先要取得人民的拥护。
“诡道十二法”诡道十二法,指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扩展资料:
“诡道十二法”的详解:
能而示之不能:隐藏实力,迷惑敌人,韬光养晦,以待时机。
用而示之不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此亦是迷惑敌人的策略。表面示好,很和平,使敌无防我之心,当敌人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攻击,可以使敌在短时间内崩溃,取得最大的战果。
表面上与别人看到的与私下里去做的要不同,表面上要让人误会为你的柔弱,要隐藏你的真正的实力,私下强大你的实力以期未来一击致命。
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战术的运用,通过宣传和间谍、调兵等手段,使敌误信我军的攻击目标和方向,产生错误的判断,防守错误的地点和方向,我再迅速调整,攻敌之无备,获得理想的战果。
利而诱之:利为利益,投其所好,抓住对方心中的欲望,满足他的欲望,然后为我所用。金钱、名誉、美人、地位、欲望、忠义、要地等等都是利,人活在世界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乱而取之:可胜在敌,不可胜在己,待敌之可胜。一、敌内乱,我乘机而起,获得利益;二、使敌乱,我离间敌人内部,使其制定错误的方针政策,使敌主无道、不保法、军队无纪律、人民有怨言,然后乘机取之。
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敌我力量强弱明显,我不宜以硬碰硬,“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敌人
大,我就积极准备,避其锋芒,待敌疲劳、士气低落、没有战心时出击。
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与敌军作战应该知己知彼,作战前要谋定敌军主帅和将领的性情特点,主帅易怒者,用计谋扰怒他,羞辱他,使其丧失判断力,主动约战与我军,我军再根据实际情况打击他。
佚而劳之:敌人兵强马壮或者处于战略要地,我可以“夺其所爱”,采取围魏救赵、调虎离山,或者以利诱之,引蛇出洞等方式,使敌劳我逸,强弱交换。或者敌人远道而来,军容威武,我坚守不出,断敌粮道,亦是妙法。
亲而离之:主、将和谐、将士同心、君臣一体,此难胜之敌也,我使间、以利、用计、无中生有,离间对方之间的关系,使亲者疏,疏者仇,借敌之手,成我大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事七计

5. 关于孙子兵法的5事7计的疑问

◆孙武的意见是不分顺序综合考虑还是按重要程度依次排序依次考虑?   ◇要知道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只能问孙武本人,但斯人已去,任何答案都只是推断罢了。 《兵法》十三篇,纵观全书,道天地将法,五个因素相辅相成。 如《作战篇》讲了“兵久而国利也,未之有也(战争过久而国家有利,从没有过)”,是从“五事”中的“法”其中的一个内容“主用”考虑的。 如《谋攻篇》讲了“君之所以患于军者有三(国君对军队造成灾难的有三个方面)”是从“七计”中的“主孰有道”的角度考虑的,还有“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将帅有才能而国君不干预的胜利)”不但从“主孰有道”还从“将孰有能”考虑。 其他篇章就不举例了。 -------------------------------------------------- ◆但是,5事中是道天地将法,而7计是: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将和天地的顺序互为相反捏?还有,是5事先考虑再考虑7计,如果5事前面占优势,后面就都没必要考虑了吗,?  ◇《兵法》十三篇,《始计篇》是第一篇,顾名思义,主要讲的是战前的庙算,其中庙算的内容有“五事”“七计”。《始计篇》是这么说的“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五事”是用来“经之”的,而“七计”是用来“较之”的。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 “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法令孰行,赏罚孰明”; “五事”是作为大纲——也就是“经”来研究考察军事战争的,倾向于我方。 “七计”是以“五事”为基础来比较敌我双方的胜利筹码的,倾向双方。 两个是有区别的,但在作为比较的时候,是又联系的。 ---------------------- 总而言之,五事七计,是《孙子兵法·始计篇》里的两个重要概念,都属于“庙算”的内容,不可重此轻彼,因为每个因素都是互相联系的。   以上为个人意见。

求采纳

关于孙子兵法的5事7计的疑问

6. 孙子兵法中,孙子主张“七计”和什么去研究和对待军事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这些在《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中有详细阐述。《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

7.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 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所谓“五事”,就是“道”、“天”、“地”、“将”、“法”,孙子认为这是经天纬地、决定战争全局的五大战略要素。
“道”指的是“令民与上同意”,即上下同心,包括君主与臣民同心、将帅与士卒同心、上级与下级同心。如果政令符合民心,那么将士上下一心,死生同致绝不畏惧危亡。
“天”指的是昼夜、寒暑、晴雨、四季更替的天候情况,是为天时,用兵应当考虑到天时的因素。
“地”指的是地形条件,有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之分,根据地形决定采取相应的战争策略。
“将”,将就是人,是战争中最为关键的人。只有求到了良将,才有打胜仗的可能性。 “智、信、仁、勇、严”是对将领的考察,“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只有五德俱备才可以为将。
“法”是法令制度、将帅职责和军需物资的管理使用,这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对敌我双方多方面情况加以考察分析,并据此进行比较,从而来预测到战争的胜负。


扩展资料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计篇》作为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杰出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主要论述了战争指导者如何在战前正确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在战争过程中怎样指挥作战的问题。 
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军队的胜败和民众的安危,所以一定要高度的重视。展开军事行动,首先要周密分析,只有全面比较敌我形势,才能制定符合实际的战略战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孙子兵法》总共十三篇,五千多个字,主要讲述的是行军打仗的谋略。篇名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军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作战篇》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军形篇》、《军势篇》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 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8. 《孙子兵法》计篇中提出五事七计,特别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将领,就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赏罚分明有信,爱护士卒部属,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树立威严。

“五事七计”——孙子的战力论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内容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是《孙子兵法》全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全面地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是孙武用兵规律的高度概括。

所谓“五事七计”,五事即“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而“七计”是由“五事”演绎而来,是指从七个方面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以五事七计为中心的战略预测思想和运筹理论揭示了军事斗争的内在规律。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分析和权衡比较,看清双方战斗力的强弱,了解彼己胜负的情状,才能得出“吾以此知胜负”的结论。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出土在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