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2024-04-28

1.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前段时间,央行刚做了个统计,发现大家在金融投资这方面的资金有48%都是投向银行理财的,这应该是大家认为银行理财是性价比最高的理财产品有关。
   跟银行定期相比   跟国内的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我们国人显然更相信银行,而银行理财在银行的众多产品中是收益最高的。
   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利率一般在3%左右,而银行理财的收益率在4%以上的比比皆是,并且期限也比银行定期短,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跟银行大额存单比,虽然收益率差不多,但是大额存单有金额限制,这就把大部分投资者拦在门外了,而银行理财基本上有个几万就能买,基本没什么门槛。
   所以这样一种收益高,门槛低的理财方式就成了大部分家庭的投资首选,但是这天底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大家只看到了银行理财的好处,却没几个人真正了解银行理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产品。
   银行理财其实跟基金公司的基金差不多,投资的标的包括存款和债券等。有些银行理财是银行自己的投资部分负责投资,大部分其实是银行只负责发行产品,真正负责投资的还是外面的金融机构。
   银行在这里其实只是个中介机构,两头收取中介费的,至于投资是亏了还是赚了,他根本不负责。最近就听说,招行的一个理财产品亏了4个多点,并且跌幅还在不断扩大。
   跟基金股票相比   大家不了解银行理财,以为银行理财跟银行定存差不多,觉得没有什么风险。而基金和股票在大众认知中,都是亏钱的,还需要懂得很多理财知识才能投资,所以大家倾向于买银行理财。
   事实上,银行的银行理财也是基金公司等在负责投资,就跟支付宝的余额宝实质上就是个货币基金一样。
   所以银行理财也是有风险的,它不保本,不保本,不保本。
   但是银行理财相对于一般的债券基金有一个天大的好处,就是他有期限,就相当于一个封闭基金。普通投资者投资债券基金也能亏损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不停地进进出出,自己把自己作得亏损的。
   而银行理财就相当于限制了大家不停进进出出的行为,所以大家才能看到真实的收益。
    所以如果你管得住自己的手,你完全可以直接去买基金,收益肯定是比银行理财高的,管理费也远远低于银行理财。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手,那还是老老实实买银行理财吧,只是还是要记住,银行理财是不保本的。 
   题主可能说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一些中小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由于规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抢光,产生了“秒抢”的现象,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风险偏好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低风险的特点,因此普遍受到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喜爱,在当前股市、互联网理财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做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者也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保证收益。
   2.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尾期,按着央行、银监会的安排,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净值型产品将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理财产品将不再刚性兑付,不过,未来,考虑到银行自身信誉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买一次少一次,能抢到是最好的。
   3.收益率会逐步走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4.4%左右,仅仅高于大额存单,但这样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随着央行降准,未来流动性增加,资金面紧张程度进一步缓解,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会进一步走低。
   4.银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况下,其规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亿元的规模,那么,属于卖嘘头,吸引储蓄资金。这样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身上,特别是一些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最后提醒一下,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券商、保险,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购买过程中都需要对产品本身的情况做详细了解,避免落入理财变保单、资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资等情况,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谓“秒抢”所迷惑,做好风险评测,了解产品本身至为关键。
   近半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额度都趋于紧张,基本上发行首日就会抢售一空。理财利率持续下行,人们为何还是对银行理财趋之若鹜呢?
   我是2016年底从事的理 财经 理岗位,2017年理财还是持续辉煌了一年,当时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5.3%,保本保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3%,2018年初理财利率开始出现下行。2013、2014年各银行在推行理财时,起初人们是不接受的,那时要营销一个理财客户,要花很大力气。但是在少部分客户尝试过后,发现本金利息到期会安然到账,人们逐步接受,理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银行理财发展黄金时期,p2p来分了好大一杯羹。随着p2p持续爆雷,人们发现还是有传统的银行更为安全,很多客户又重新回归银行理财。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虽然细则预计延迟至2020年底,但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转换理财方向,银行理财正在摸索净值型理财的新思路。
   理财理财,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2.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一。银行的存款利息太低了,群众都想找一个低风险的年化较高的理财产品,这个是主要原因。
  
 
  
  
 二。中国的公募基金数量庞大,人民群众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比较难甄别出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银行的公信力比券商和其他理财产品销售商都高。(希望银行不要辜负群众的信赖)。所以说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相对可靠一些,毕竟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很重要,银行在开发理财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出现大规模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额度有限,可能就10亿-100亿规模,还得限购,这种规模的理财产品对于广大群众手里的存款来说简直是毛毛小雨,年化高的一般当天就认购完毕,有时候还超额了。
  
 
  
  
 我觉得这三点就比较好概括银行理财产品畅销的原因了。
  
 题主可能说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一些中小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由于规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抢光,产生了“秒抢”的现象,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风险偏好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低风险的特点,因此普遍受到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喜爱,在当前股市、互联网理财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做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者也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保证收益。
  
 2.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尾期,按着央行、银监会的安排,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净值型产品将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理财产品将不再刚性兑付,不过,未来,考虑到银行自身信誉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买一次少一次,能抢到是最好的。
  
 3.收益率会逐步走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4.4%左右,仅仅高于大额存单,但这样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随着央行降准,未来流动性增加,资金面紧张程度进一步缓解,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会进一步走低。
  
 4.银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况下,其规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亿元的规模,那么,属于卖嘘头,吸引储蓄资金。这样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身上,特别是一些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最后提醒一下,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券商、保险,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购买过程中都需要对产品本身的情况做详细了解,避免落入理财变保单、资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资等情况,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谓“秒抢”所迷惑,做好风险评测,了解产品本身至为关键。
  
 近半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额度都趋于紧张,基本上发行首日就会抢售一空。理财利率持续下行,人们为何还是对银行理财趋之若鹜呢?
  
 我是2016年底从事的理 财经 理岗位,2017年理财还是持续辉煌了一年,当时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5.3%,保本保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3%,2018年初理财利率开始出现下行。2013、2014年各银行在推行理财时,起初人们是不接受的,那时要营销一个理财客户,要花很大力气。但是在少部分客户尝试过后,发现本金利息到期会安然到账,人们逐步接受,理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银行理财发展黄金时期,p2p来分了好大一杯羹。随着p2p持续爆雷,人们发现还是有传统的银行更为安全,很多客户又重新回归银行理财。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虽然细则预计延迟至2020年底,但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转换理财方向,银行理财正在摸索净值型理财的新思路。
  
 理财理财,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3.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一。银行的存款利息太低了,群众都想找一个低风险的年化较高的理财产品,这个是主要原因。
  
 
  
  
 二。中国的公募基金数量庞大,人民群众如果不是专业人士,比较难甄别出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银行的公信力比券商和其他理财产品销售商都高。(希望银行不要辜负群众的信赖)。所以说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相对可靠一些,毕竟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也很重要,银行在开发理财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出现大规模亏损的可能性比较小。
  
 
  
  
 三。额度有限,可能就10亿-100亿规模,还得限购,这种规模的理财产品对于广大群众手里的存款来说简直是毛毛小雨,年化高的一般当天就认购完毕,有时候还超额了。
  
 
  
  
 我觉得这三点就比较好概括银行理财产品畅销的原因了。
  
 题主可能说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一些中小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由于规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抢光,产生了“秒抢”的现象,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风险偏好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低风险的特点,因此普遍受到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喜爱,在当前股市、互联网理财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做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者也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保证收益。
  
 2.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尾期,按着央行、银监会的安排,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净值型产品将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理财产品将不再刚性兑付,不过,未来,考虑到银行自身信誉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买一次少一次,能抢到是最好的。
  
 3.收益率会逐步走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4.4%左右,仅仅高于大额存单,但这样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随着央行降准,未来流动性增加,资金面紧张程度进一步缓解,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会进一步走低。
  
 4.银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况下,其规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亿元的规模,那么,属于卖嘘头,吸引储蓄资金。这样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身上,特别是一些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最后提醒一下,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券商、保险,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购买过程中都需要对产品本身的情况做详细了解,避免落入理财变保单、资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资等情况,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谓“秒抢”所迷惑,做好风险评测,了解产品本身至为关键。
  
 近半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额度都趋于紧张,基本上发行首日就会抢售一空。理财利率持续下行,人们为何还是对银行理财趋之若鹜呢?
  
 我是2016年底从事的理 财经 理岗位,2017年理财还是持续辉煌了一年,当时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5.3%,保本保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3%,2018年初理财利率开始出现下行。2013、2014年各银行在推行理财时,起初人们是不接受的,那时要营销一个理财客户,要花很大力气。但是在少部分客户尝试过后,发现本金利息到期会安然到账,人们逐步接受,理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银行理财发展黄金时期,p2p来分了好大一杯羹。随着p2p持续爆雷,人们发现还是有传统的银行更为安全,很多客户又重新回归银行理财。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虽然细则预计延迟至2020年底,但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转换理财方向,银行理财正在摸索净值型理财的新思路。
  
 理财理财,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4.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确实是大城市和大银行得现象。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也不是全部现象。看看哪几种原因:
  
 
  
  
   一,人民有钱了
  
 
  
  
   我们发展到现在,经济确实强大了。老百姓都有钱了。以前都是买房,现在房产受到政策监管。只能理财了,导致理财产品一直走俏好卖,大银行产品更是上线就销售一空。
  
 
  
  
   二,销售心理学
  
 
  
  
   其实也有银行理 财经 理,运用销售手段来销售。主要有两句,你赶紧买,买完了这波理财就没了,说的多了还是没了,因为他们不缺客户。另外一句就是,银行要降息,下次的产品利率更低,说的多了还真是一次比一次低。而且不保本了,当然大家都抢啊。
  
 
  
  
   三,优质产品
  
 
  
  
   银行有些理财产品就是优质包,利率好而稳定。这样的产品上线前都已经定好了购买人,自己人或者关系户,大客户。公开上线其实走个流程,老百姓看见的时候已经卖光了。
  
 
  
  
   四,客户群聚集
  
 
  
  
   北京这样的城市不缺有钱人,如果是四大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他们只需要跟客户打个招呼,很快卖光。
  
 
  
  
   客户多,求着他们的也多。自然销售的快了。
  
 
  
  
   总结:以前有中国大妈抢黄金,现在理财产品被抢光,还是不要跟风了。理财产品渠道很多,不要跟在那些被抢光的后面。
  
 
  
  
   难道说不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了么?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了。
  
 题主可能说的是银行理财产品,确实,一些中小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由于规模有限,所以,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抢光,产生了“秒抢”的现象,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风险偏好的降低,银行理财产品由于低风险的特点,因此普遍受到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的喜爱,在当前股市、互联网理财风险较大的情况下,一些原来做风险投资者的投资者也倾向于购买理财产品,保证收益。
  
 2.预期型理财产品的尾期,按着央行、银监会的安排,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步退出市场,净值型产品将越来越多,也就是说,理财产品将不再刚性兑付,不过,未来,考虑到银行自身信誉等因素,兜底的概率很大,但目前预期收益型产品买一次少一次,能抢到是最好的。
  
 3.收益率会逐步走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在4.4%左右,仅仅高于大额存单,但这样的收益率水平仍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随着央行降准,未来流动性增加,资金面紧张程度进一步缓解,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会进一步走低。
  
 4.银行自身的炒作。一些具有刚性兑付性质的产品,在收益率有一定吸引力的情况下,其规模往往有限,比如只有1亿元的规模,那么,属于卖嘘头,吸引储蓄资金。这样的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些中小银行、农商行身上,特别是一些跨省经营的城商行。
  
 最后提醒一下,无论是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券商、保险,以及互联网理财产品,在购买过程中都需要对产品本身的情况做详细了解,避免落入理财变保单、资金投入P2P,乃至落入非法集资等情况,不要被高收益和所谓“秒抢”所迷惑,做好风险评测,了解产品本身至为关键。
  
 近半年来,各大商业银行理财额度都趋于紧张,基本上发行首日就会抢售一空。理财利率持续下行,人们为何还是对银行理财趋之若鹜呢?
  
 我是2016年底从事的理 财经 理岗位,2017年理财还是持续辉煌了一年,当时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5.3%,保本保收益理财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3%,2018年初理财利率开始出现下行。2013、2014年各银行在推行理财时,起初人们是不接受的,那时要营销一个理财客户,要花很大力气。但是在少部分客户尝试过后,发现本金利息到期会安然到账,人们逐步接受,理财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在银行理财发展黄金时期,p2p来分了好大一杯羹。随着p2p持续爆雷,人们发现还是有传统的银行更为安全,很多客户又重新回归银行理财。
  
 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虽然细则预计延迟至2020年底,但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转换理财方向,银行理财正在摸索净值型理财的新思路。
  
 理财理财,未来可期,让我们拭目以待!

5.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投资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理财产品一发售就被抢光,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在那个时间有那么一笔闲置的资金,收益还算合适,关键是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产品,抢购也就自然而然了。至于没有抢到的人,也只能说,抢的时间不对。



原因一:利率市场化
2020年,央行发布的银行存款基准利率进一步下调,定期3年和5年的年化利率均在2.75%。虽然各银行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进行浮动,但是存款利率降低,无疑是鼓励大众让资金“动起来”,比如:投资、消费等。



原因二:净值型理财隆重登场
净值型理财产品不再承诺预期收益,采用浮动收益的模式,这意味着理财产品收益将不再兜底。
净值型理财产品会对外公布“投资方向”以及“业绩比较基准”,作为投资者,请务必仔细阅读合约,因为该类产品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更高收益”或“直接损失”。
所以,对于目前预期收益型的理财产品,人们会抢购,也是产品稀缺性造成的结果。



原因三:风险承受能力
无论大资金还是小资金,每个人都会厌恶风险,安全是所有人的诉求。
对于小资金的人群来说。因为收入来源单一,手中的资金量有限,投资渠道和方法少,所以会格外重视资金的安全性。这也是为什么看起来理财产品收益也不高,但是人们依然愿意选择的原因。对于大资金的人群来说。只要让现有资产稳步增长就可以满足生活中的大部分需求,所以没必要冒险。比如:手中有100万元,购买1年期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在4%左右,每年就可以增加4万元。这些钱,对有些普通工薪族来说,可能是一年的净收入。


原因四:信息不对称
越是拥有资源的人,越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各种支持和帮助。
相比之下,大多数人因为从事的工作接触金融知识少,所以对金融理财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严重匮乏。再加上某些金融从业人员未向顾客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财知识宣传,只注重完成销售业绩,也会导致大众对投资环境和金融产品风险特性缺少客观的判断和识别。



原因五:营销推广的结果
信息化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消息满天飞,大部分都是影响判断的噪音,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渠道获得“看起来有价值”的信息。当金融机构需要对某专项产品进行全面推广时,会组织若干营销活动,大量推广信息反复出现时,一些人会被影响而产生购买。



总而言之,无论是目前为数不多的预期型理财产品还是全面铺开的净值型理财产品,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金融市场的工具价值,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对于投资者而言,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金融理财知识,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计划的进行投资布局,才是实现财富稳步增长的有效途径。

为什么理财产品一发售就抢光了?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