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4-05-14

1. 治愈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总共16章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最近很火的一本心理治疗书。
  
 剧情内容通俗易懂,每个章节的分页,就像给你留时间去思考的空隙一样。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看看,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考虑
  
 蛤蟆先生的三个朋友鼹鼠、河鼠、獾看到原本气宇轩昂的蛤蟆变成了如今有些发臭的流浪汉模样,家里的庄园也变得破落不堪。于是给他联系上了心理医生苍鹭。
  
 心理医生给他治愈的过程,问的更多的是,你现在的感受怎么样,你当时的状态如何
  
 多问为什么更有利于成长
  
 从自己真正想要去处理这个抑郁的问题开始,他们谈到了儿童的行为习惯。并且会伴随一生的可能。
  
 然后也会存在父母形态的习惯,有些人是向外批判,是严厉严肃的对待别人,这样的状态不会让自己抑郁。
  
 另一种父母形态是向内批评,做自己的法官,一直严厉的批评自己。这样的人活的很累。
  
 而不像父母,也不像儿童的形态,是成人形态,是能够独立的面对问题,并且能够放下问题。更愿意观察别人在做什么事情,而不会因为别人的严厉批评,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像个儿童一样去屈服,去顺从,甚至去取悦对方。
  
 而更学会观察对方是处于哪个象限,通过行为理解TA为什么会这么做,不是因为你怎么样,而是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不会把别人的愤怒也好,责任也好,理解为是自己的错。
  
 书里面提到了4个象限。和我之前分析我和我对象,能否长久的在一起,竟然不谋而合。你好,我也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
  
 文中着重描写了你好,我不好和我好,你不好的状态。前者的“我”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后者的我更容易自大,目中无人。简单来理解,可以理解为自卑和自负的区别。
  
 正视自己,多观察身边的人,不要把自己置于世界的中心,也不要边缘化,自信勇敢的追求自己要做的事情。将会活的更加的通透和自我~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出自我,甚至超我。

治愈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 (书本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首先呢,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一只患上抑郁症的蛤蟆去看心理医生,这么一个故事。
  
 很多人就会问,我也没有抑郁症啊,或者没有发觉自己有什么心理疾病,我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呢?当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你内心的世界正悄悄的影响着你的生活,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就是充满着各种不完美,这些不完美,都有可能给你造成一些,心理伤害,然后这些伤害或者是一些不良的观念,正悄悄的躲在你的潜意识当中,影响着此刻的生活。所以呢,像我们的肉体一样,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随时都会有受伤和生病的可能性,当我们切菜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割破了,这个时候你就会去找创口贴。这就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那么看这套书的原因就是学习一套,可以疗愈我们内心的一个创口贴。让我们更加快乐,积极幸福的去,对待我们的人生。
  
 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创口贴去帮助和疗愈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
  
 如我们如何去共情啊,如何去倾听。
  
 当对方情绪激动时如何去沟通呢?
  
 我们都能从这本书找到解决方法。
  
 另一部分呢,如果是有些人生了那种特别大的一个心理疾病。它也能够起到一定的疗愈作用,可以正确的去对待,心理疾病和改变去看心理医生,的一些偏见,让你可以更好的更自然的去接受心理医生的疗愈。整篇以咨询的次数展开,每次都有不同的内容,共分为十次,
  
 大家可以分开一篇一篇的学习
  
  
 
  
 那蛤蟆先生就登场了,本来是一个爱打扮爱招摇,的一个,蛤蟆,变成了现在已经特别的邋遢,神色黯然的蛤蟆,他患上了抑郁症,那么河鼠和鼹鼠,獾威逼利诱,各种好言相劝。
  
 让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蛤蟆,为了取悦,这群朋友。于是就来到了苍鹭医生这里,做心理咨询。
  
 当蛤蟆依蛤蟆先生已经做好准备,正等着苍鹭医生开启一场成长的训诫,可等了好长一会儿,也没动静
  
 于是蛤蟆先生哀怨的问:
  
 你不打算告诉我做什么吗?
  
 苍鹭医生却反问道,
  
 关于什么
  
 你感觉不好受吗?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吗?
  
 原来苍鹭医生想让蛤蟆先生知道,只有当自己想改变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而不是为了去取悦谁,才不得不才来咨询的,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要出于自愿,只有这样子才能够合作。
  
 当我们疗愈自己和疗愈他人的时候,我们要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一个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坐等受教的态度,或者成为一个高姿态的说教者,
  
 例如你必须得这这样子,只有这样子,你才能够怎么样怎么样,如果你不这样子,你将来一定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样子,像这样的一个句式就是一个说教型,指导型甚至是命令型的一个沟通的一个方式。
  
 我们应该像苍鹭医生这样子,用反问型的一个方式,把思考的主动权和寻找答案的主动权交给对方,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对方找到正确的答案,让对方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摸索出摆脱痛苦的方法。
  
 没有一个人天生想成为烂苹果,每个人都有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两句话加起来,就特别的,就力量。希望大家可以记住这两句话
  
  
 
  
 他们就是给你一套工具,然后给你们自我疗愈,或者是疗愈他人
  
  
 
  
 来到第2次咨询开始,
  
 为让蛤蟆探索自己的感受,苍鹭给了蛤蟆一个叫情感
  
 ,温度计的这样一个工具,来测量自己的感受。
  
 假设我们有一种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你现在的感受,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一,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有自杀的想法,5代表中间
  
 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糕,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从1-------10
  
 通过这个大家可以给自己的感受打个分
  
 接下来很长一篇都是蛤蟆先生在讲自己的感受的一个过程,苍鹭医生提一个问题,然后让蛤蟆先生来回答,苍鹭医生从蛤蟆先生的回答中再一次提问,整一个过程,苍鹭医生没有,加入一句,个人的观点,评价。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就是当听别人倾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总会加入,各种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教对方你要怎么做,甚至是听到一些倾诉的内容之后,还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情绪,指责的和批判。而没有让对方自己去寻找答案。
  
  
 
  
 
  
 接下来时间来到第3次咨询,
  
 开篇他引入了,一个概念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假设你童年时期被人冤枉,你感到特别委屈,那么长大后,这种委屈的感觉又突然出现,现在和过去的感觉特别像,那么就说明处在儿童状态,简单来说就是童年时期对现在的影响。
  
 这就是儿童状态。
  
 儿童状态就是有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那么谈到情感,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4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由这4种基本情感所构建成的儿童,我们称它为自然型儿童。
  
 童年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探索童年记忆,是了解自己的关键
  
 这里有一个练习,
  
 就是回想一下你的童年,想想那些过往,还有最初的记忆,然后看看从这些记忆中能够领悟出些什么,
  
 适应型儿童,是怎么样的
  
 为了让读者方便理解书中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想象在一个很小的星球上住着三个人,你和其他两个人,那两个人的身高比你高一倍多,所有的事情你都完全依赖他们,不光是吃喝,你的基本情感需求都得靠他们来满足,他们通常对你很好,你也用爱来回应他们,但有时候他们会,对你生气,让你感到害怕和不快,他们是那么的高大有力,所以你感到很无助,你想逃离,可不幸的是你没有办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种状况,和我们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
  
  
 
  
 来到第4次咨询
  
 蛤蟆开始回忆童年的种种过往,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的内心对父母充满着愤怒情绪无法消退,这些愤怒的情绪,转变成了它的内疚。
  
 这些情绪让蛤蟆先生非常不快乐,非常的悲伤,所以他嚎啕大哭了,起来。
  
 蛤蟆,说到他非常不喜欢这样的情绪
  
 苍鹭医生回答道,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他,无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同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是所以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说很多人面对情绪的方法就是打,或者逃。
  
 简单来说就是,理解情绪背后,是什么?通过自问的方式,找到答案。
  
 那么适应型儿童,是如何应对父母的?
  
 适应型的儿童应对父母的两种主要方式主要有
  
 顺从和依赖。
  
 简单来说,他们会给你提各种各样的要求,为了取悦他们,儿童会努力,去做父母需要的事情,说为了让父母高兴,从而去考一个好的成绩,它希望从父母获得赞扬和关注。
  
 因为只有顺从他们,才能够避免踩到他们的雷区,防止他们暴怒生气。
  
 但是同时你又需要从你的父母,身上获得关爱,和关注,你需要从他们身上,来获得情感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是依赖。
  
 樊登老师,亲密关系这本书,提到过,夫妻双方感情是一个人的事,而不是双方的事,意思就是要在情感中能够保持独立,当你自己能够爱自己,自己能够给自己足够多的爱的时候,即使对方没有能够给你更多的爱你也是幸福的。
  
 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减少这样的依赖关系。
  
 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点,有些人部分能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这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第五次咨询
  
 就是用小孩子发泄愤怒的方式解释成年人的一个行为方式。
  
 如怄气撒泼打滚,这种,发泄愤怒的方式可长达好几个小时,称之为不攻击性发火
  
 成年人或许也会因为输掉一场权力斗争而生闷气,也是同样的道理,说白了,欧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作出反应。
  
 这些行为模式会,造成两个负面的结果第1个是会被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是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这种不带攻击性的发火,却是可以沿用的,无论多大的人都是有负面情绪的,如愤怒,当我们被情绪完全掌控,那么我们就会失去理智,做出不正确的决策,我需要压制自己的情绪,缓慢释放出去。
  
 像一个高压锅一样,将气慢慢的释放,而不是像气球一样,不断积累直到爆炸为止。
  
  
 
  
 这一章的主题叫秘密协议,这个协议是什么呢?
  
 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
  
 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
  
 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能帮你,做到这些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答案是肯定的这是苍鹭医生希望我们做到的
  
 我们从小跟着父母,从而学习到了父母状态,而且是挑剔型的父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爱批评,愤怒严厉,像一个法官一样审判着自己或者他人。
  
 所以这次咨询,要我们,停止对自己的批判,不要成为自己的法官,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年轻人,变成自己的法官,审判自己,伤害自己,比如说沉沦堕落,自残,自杀。这些都是比较严重的自我批判。
  
 当我们严厉的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所以回到刚才,协议里面的问题,写下你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重要的部分
  
  
 
  
 你能够。回答上面这些问题,然后并且根据回答的答案去做这些事情。作者最需要能做到的事情
  
  
 
  
 第七次咨询
  
 引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成人状态。
  
 成人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做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的合理的形式。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或技能都能为我们自己所用,而不是被脑子里面,父母过去的声音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如果早期,受到了父母不好的影响,责备父母,苍鹭医生建议我们尝试和父母和解,原谅父母。
  
 写下5条,和父母和解的,理由。
  
 尝试从记忆中寻求父母对对自己给予的爱和快乐,时光。
  
 第八次咨询
  
 以一种倾诉和倾听的形式展开,蛤蟆诉说自己童年的故事,苍鹭根据内容提出自己的想知道的问题。
  
 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我们从过去的人生中摆脱出来,找到自由
  
  
 
  
 第九次咨询
  
 苍鹭把对待自己对待它人的看法,分成了四坐标。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个坐标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呢?
  
 因为一旦啊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
  
 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构架。
  
 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件信念和预期。换句话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那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经常干这件事儿,什么叫自证预言呢?就是我预言一件事儿,然后呢,可能他会影响到我按照这个寓言的方式去做事儿,然后最后导致那个结果是验证了我的语言是对的,比如说学习哈,包括身边的朋友也有这样的,就是认为自己是学习的料,然后他会怎么做呢?他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那在学习过程当中,它可能就不会那么的投入,不会那么的努力,然后考试的时候得到一个不太满意的结果。好,那个不太满意的结果,或者不太高的分数就验证了,我说自己是不是学习的料啊,其实这样的一个一个状态很常见,还有咱们喜欢减肥的朋友啊,瘦身我们比较积极的说法叫瘦身,很多人很希望自己能够减肥,然后呢,他可能就是从这个呃,就是可能口头上会做这样的一个表达,但实际上他内心呢,就是已经觉得我就是胖子的命,我就很难减下来,所以他的行动,可能仅仅是啊,我喊了一个口号,从明天开始要减肥,但实际上,他的行动并没有真正的去支持他去减肥,也就是说其实他没有做什么努力,那最后他的这个体重可能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然后反过来她又验证了啊,我就是胖子的命。
  
 我们需要去避免和改造自己的自证预言,让它变成正向。
  
  
 
  
 第九次咨询
  
 咨询的主题主要分成两个主题,解释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的两个坐标及
  
 他们会玩的游戏。
  
 我不好,你好的人生坐标,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而且几乎是在任何方面。处在这一坐标点的人会进入到儿童状态。
  
 他们通常属于低自尊的状态,他们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善待别人
  
 概括的说,处在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会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就是给自己设计一个我是受害者的自证预言。有些人甚至会竭尽所能的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例如我真不幸的游戏。
  
 可怜弱小的我啊。
  
 无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这些心理游戏导致的危险结果,会严重伤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最极端的一个行为就是自杀,而且处在这个坐标的人最容易患上抑郁症。
  
 给出这个坐标和这个坐标爱玩的游戏,的目的是让,让那些处在这个坐标和。玩这些游戏的那些人,停止玩这个游戏。只有清楚自己在玩什么新游戏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就此打住。
  
 接下来的坐标是我好你不好。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
  
 这类人通常会玩的游戏会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别人平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处在这个坐标的人通常会,进入父母状态而且是挑剔型的父母状态。
  
 这样他们就能玩他们的游戏。
  
 叫做我抓到你了,你这个坏蛋。
  
 嗯,比如说,员工犯了点小错误,然后被上级发现了
  
 然后就把犯错的下属叫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发火。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视为己任。
  
 接下来的游戏是
  
 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这种游戏常常和你怎么敢一起玩,
  
 经常会用养育型父母的姿态,我说我比你更心痛,或者是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
  
 处在这个坐标最极端的行为
  
 就是谋杀。
  
 而且处在这个坐标的人不会换上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的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慰的方式就是把内心的恐惧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以上的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的,攻击羞辱别人的,他们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第十次咨询
  
 开始进入下一个坐标,叫我好你也好的坐标,
  
 那这个坐标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的对,别人对自己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庇护你免于强暴,命运如仇石飞剑般的摧残,这是内心自发的一种信念所发出的行为。
  
 这也是作者希望大家所处的一个坐标,
  
 回顾一下全文,一共讲了三种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会带我们进入三种不同的人生视角,我不好,你好。
  
 我好你不好你好,我也好。每个坐标都会引发出各自的自证预言。
  
 就是我们所控制的,让事件发生的最后结果,也就是我们的行为方式。
  
 我们的人生影响甚远,希望大家可以从文章中寻找到一个比较正向的观念和视角。

3. 一书3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直译:蛤蟆先生的心理咨询:一场心理学的探险),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于1997年出版的一本大众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借用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讲述了蛤蟆先生陷入抑郁后,接受心理咨询并最终走出抑郁的故事。书中蛤蟆先生与心理咨师苍鹭十一次面谈的整个过程,展现了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的流程,也提出一套心理治疗的理论。
  
 主要提出了心理咨询是来访者的主动要求,来访者需要对自己的负责。
  
 一向爱笑爱闹的蛤蟆先生,突然陷入抑郁,一个人躲在屋里郁郁寡欢。他的朋友们鼹鼠、河鼠和獾尽力去帮他,但没有任何效果,最后只好建议他去找苍鹭做心理咨询。在第一次做心理咨询时,蛤蟆本想能得到一些像「药」一样的忠告,来治疗他的抑郁。但心理咨师苍鹭却说,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而且也要主动承担心理咨询的费用。
  
 苍鹭的回答让蛤蟆十分意外。蛤蟆想,或许他真的能够靠自己摸索出摆脱痛苦的办法来。于是他们约好了:每周我们面谈一小时,整个咨询周期多长视情况而定;最后一次面谈将回顾我们在之前的咨询中做了哪些事,你学到了什么,你也可以考虑制订将来的计划。
  
 蛤蟆临走的时候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回答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主要提出了自我意识,然后对自我情绪的观察结果,提出儿童自我状态。
  
 可要说蛤蟆从第一次面谈中学到了什么,那一定是这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苍鹭问蛤蟆,今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于是苍鹭提出「情绪温度计」:温度计有10个刻度,最低为1,代表你感觉非常糟糕,可能还有自杀的想法。中间是5,代表你感觉还不算太糟。最高为10,表示你非常愉悦。蛤蟆的回答在1和2之间。
  
 苍鹭又问,你认为是什么让你感到不快乐?蛤蟆讲述了他的朋友们对他的不好态度,「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每个人都对我那么不友好,可这并不是我的错。」苍鹭问:「在这些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处在什么状态下?」蛤蟆深思之后说,当时的感受就和小时候一样,感觉自己像个孩子。」
  
 苍鹭提出「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他的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这种状态没有好坏,只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实际的状态。
  
 主要分析了儿童的基本情感。
  
 在咨询过程中最打动蛤蟆的一点是,他能得到苍鹭全身心的关注。蛤蟆发现,这辈子还从来没有人对他全神贯注过。至于他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也得打个问号。苍鹭讲解「儿童自我状态」: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能实践的理论才是好的理论
   !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我们的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就好像红黄蓝三原色,对所有婴儿来说都是类似的。然而当我们作为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微妙的色调和色差来。
  
 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探索出,儿童的四种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苍鹭说,所有这些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自然型儿童」,而这是整个「儿童自我状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他们的感受和行为都和小时候的自己如出一辙,与实际年龄并没有关系。
  
 婴儿做的几乎所有事情都会引发母亲或父亲的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孩子具有深远的影响。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婴幼儿确实不能用逻辑或有意识地去想明白这些问题,但他们会从经验中学习。这样的学习不仅涉及用头脑思考,也涉及全部的自我。我们学到的是一种生存的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幸运的话,我们就能用余下足够的精力来享受生活。
  
 这意味着每一个婴儿都必须学习如何调整他的基本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初始状况。这些调整,就像原子核一样,以后我们所有的行为都围绕着这个核心形成和发展。当然,人生后面阶段的许多其他事件也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但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它们。
  
 苍鹭把一个家庭比作一个单独的星球,并让蛤蟆去体验身处这样无法逃离星球的状态。不幸的是,你没法逃离。所以你只能忍受这个状况,同时学习如何尽你所能地去应对。在学习应对父母的环境,不断改变自己的情感,就构成了「适应型儿童」。并将儿童自我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我们都会因为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而触发童年的感受。
  
 主要分析了「适应性儿童」的具体状态。
  
 蛤蟆在苍鹭的引导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以及父母,不禁悲伤地哭了起来。苍鹭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并理解这些情绪。如果你否认它们,不论是用无视还是压抑的方式,结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身体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样,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残缺的人。也就是,要接纳我们的「基本情感」。
  
 就像是画家调色板上的红黄蓝三原色一样,每一个「自然型儿童」都具备基本情感。但随后我们必须学习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我们会将三原色的色调调暗,使它们看上去柔和,以利于生存,同时也借此保护我们个体的完整性。这就意味着我们得学会处理愤怒,包括父母的愤怒,还有我们自己的。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对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很少有人能完全达成这点,有些人能部分达成,而很多人则会依赖一辈子。
  
 主要分析了不带攻击的愤怒。
  
 苍鹭问了蛤蟆的「情绪温度计」,蛤蟆说在5或6的位置。蛤蟆问他是否可以设定议题。苍鹭说,「咨询的议题一直都是由你来设定的。每一次面谈中,我都在帮助你探索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能让你最大限度地去学习和觉察。如果你能自己找到这样的问题,说明我们真的在进步。」蛤蟆想探讨的是「愤怒」,他觉得自己不会生气。
  
 苍鹭仍然把家庭作为比喻,你被两个仁慈的独裁者俘虏了,他们完全掌握了你,同时又对你倍加关心,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仁慈的独裁者,也就是你的父母,显然占了上风,而你又完全依赖着他们,你怎么能对他们生气呢?何况你还爱着他们。你得学习如何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愤怒是我们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能完全压抑下去。要么,他们像喷射气体一样,瞄准一个选定的目标释放愤怒,然后再恢复常态;要么就不带攻击性地发火。撒泼正是表达愤怒的一种幼稚的方式。怄气是最能说明怎样用时间来稀释愤怒的例子。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各自童年的特定情形,所以就产生了各种行为模式,关联着各种情感和情绪,就像马赛克的色彩一样繁多复杂。所有这些行为策略实际上都是从我们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在道德层面上,是没有「错」。心理分析不做道德评判。但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人嘲笑。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件蛮好笑的事情,但也让人尴尬。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主要提出「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因为獾想要顶替他的学校董事位置,而非常生气,但又觉得自己没什么价值,又想放弃。苍鹭说蛤蟆在玩一个PLOM(Poor
   Little Old Me可怜弱小的我呀),但蛤蟆并没有理解。
  
 苍鹭说:「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为什么你总是遇到类似的事情?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变回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到底是纯属倒霉,还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蛤蟆仍然没有理解,对苍鹭的话有些生气。苍鹭说:「咨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概念,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
  
 苍鹭与蛤蟆分析獾的心理状态,蛤蟆说獾像他的父母。苍鹭说,处于「父母自我状态
   」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记住,他们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或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苍鹭提到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状态」,然后开始探讨蛤蟆的「父母状态」。苍鹭打了一个比方:我们把这个「父母状态」想象成一个法官,这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就能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苍鹭问蛤蟆:你在审判谁?蛤蟆沉默后说,我在审判我自己;我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
  
 苍鹭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我们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主要分析了「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经过思考之后,写信给獾表达了自己不会辞去学校董事的职务。苍鹭问他现在感觉怎么样?蛤蟆说,感觉好多了。苍鹭问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蛤蟆说,要了解自己脑子里的想法是很难的。不过,我明显感到更有力量了,这很难解释。有时那种熟悉的情绪还是会来,我会悲伤,会觉得自己没价值。那种情绪还藏在我心里某个角落,可再也不会占据整个心房。我似乎能把它赶到角落里,不再被它牵着鼻子走。
  
 苍鹭问,他回答时心理处于什么状态?蛤蟆说,不是「儿童自我状态」,也不是「父母自我状态。于是,苍鹭提出「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因为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蛤蟆问,为什么你不直接带我进入「成人状态
   」?苍鹭说:其一,没人能强迫别人进入他们的「成人状态」。你只能鼓励他们,就像我一直在鼓励你一样。但我没法强迫你,只有你自己能决定要怎么做。其二,我不「知道「你应该怎么做。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让你能自己找到答案。我会在这个过程中协助你,但只有你自己能做决定。
  
 蛤蟆觉得这很难。苍鹭说: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蛤蟆问,为什么要选择自己演戏的角色,去表现自己的愤怒等情感。苍鹭说: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
   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一个人怎么能进入你的脑袋,强迫你产生任何情绪?那才是真的不可能。别人或许会影响或说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但我们做这些选择时都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阿德勒的观点)
  
 蛤蟆有点激动,难道是自己选择了抑郁。苍鹭说,你现在面临的选择就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责怪是人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做的事情,好像你最喜欢待在那个状态里。但一个处在「成人自我状态」的人,可能会有怎样恰当的做法呢?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听着如何?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问:「那我的父母呢?我能对他们做什么呢?要怎样做才能弥补我?」苍鹭回答说:「原谅他们。」
  
 蛤蟆向苍鹭完整讲述了自己从小到大并不平淡的人生故事,全面回顾他的人生。将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不会因此被嘲笑或排斥,是多么大的慰藉。
  
 主要分析了「人生坐标」。
  
 蛤蟆回顾自己的人生后,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他感觉生活像是被潜意识写好的剧本。但他又开始意识到,也许还有另一种活法,无须跟着预先设定的剧本走,甚至可以没有剧本,或者说,可以即兴发挥。可反过来,想到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又让人无比激动。蛤蟆认定,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他决定要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一点儿。
  
 蛤蟆和苍鹭讨论人生剧本时,苍鹭说:实际上,我们得回顾你生命最早期的阶段,从出生到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一切都对你影响重大,还影响了你后来的成长,牵涉到你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就这样,你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特有的看法,对你而言,这就是你看待事情的唯一方式。从那时起,你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同一个视角看待一切事物。
  
 只不过我们现在讲的是你个人世界的心理视角,这个视角在你心里深藏不露,可以说,是来自你灵魂的深度。每个人的早年经历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有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如此不同,连信念和预设都不尽相同,最严重的时候,这些人在之后的人生里只能经过流血冲突才能达成和解。
  
 我们说的不只是物理世界,而是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比如在你童年时,大约四到五岁左右,你会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苍鹭提出了四种不同的「人生坐标」: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的意思是,我们会控制事件的发生,从而确保预言会成真。我们会确保自己的世界和预期的一样。我说的是一种长期重复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持续一辈子,这类行为就被称为游戏。
  
 主要探讨了两种「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
  
 苍鹭接着上次的面谈继续与蛤蟆探讨「人生坐标」。蛤蟆首先提出「我不好;你好」。苍鹭说:「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玩这个游戏的人确信他们是不幸的,会随时给你报出一长串遭遇过的不幸事件。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因为玩这个游戏的人确实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有些人生活一团糟,或者有意无意惹上麻烦,就是想看看别人能宽容他们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会排斥他们。
  
 然后探讨「我好;你不好」,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苍鹭说:「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有个人犯了错,可以想象,这种情况很常见。然后上司发现了,把犯错的下属叫进来好一顿训斥,小题大做,对下属大声咆哮。这种游戏能让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当的理由来发火,借此证实『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标。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
  
 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苍鹭举了一个等出租车的例子,让蛤蟆来体验这种情绪。在苍鹭的不断发问下,蛤蟆的有些反感了,他指责苍鹭就像他父亲一样总是不停地质问他的感觉怎么样。蛤蟆像是在指责自己的父亲一样指责苍鹭。蛤蟆并不对自己的无礼行为道歉,也不需要谅解,他只觉得刚才找对了时机。蛤蟆觉得他心理咨询到这里应该结束了。
  
 苍鹭说,「有两个原因让我觉得我们应该再面谈一次。第一,我希望你有机会回顾在此学到的东西,还有你打算怎么运用你的所学。也就是说,你打算做哪些改变?第二,我们之间似乎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我认为我们应当在这个新关系里合作,来尝试理解发生了什么。」
  
 主要是对蛤蟆的十次心理咨询做了一个总结,并在最后探讨了「情商」(情感智力)。
  
 苍鹭:现在你感觉怎么样?蛤蟆说,精神状态很好。
   苍鹭:这一切让你感觉怎么样?蛤蟆说,我的感觉就是很快乐。其实我对每一天都有期待,因为每一天都充满了让人激动的新的可能。苍鹭:在「情绪温度计」上,你会打几分?蛤蟆说,今天我给自己打9分。
   苍鹭:你对别人是什么感觉?蛤蟆说,我对他们在做什么很感兴趣。我希望他们也对我有兴趣。
   苍鹭:你不再有自杀念头了?蛤蟆说,完全没有了。我觉得我比过去更能顺应生活了。可我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那么消沉,那段记忆会永远留在那儿,或许就是对我的提醒,告诉我,滑落到生活边缘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苍鹭:现在你会怎么描述自己?蛤蟆说,「我好;你也好」的坐标上。
  
 苍鹭赞赏蛤蟆的「勇敢」,是因为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你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我好;你也好」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蛤蟆说:「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像父母和孩子。我常常想依赖你,也总希望能从你口中听到一些睿智的话,能给我答案。在我们的咨询过程里,我从依赖变成了对抗依赖,然后最终走入了独立的状态。」
  
 苍鹭说:「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你在情感层面做了努力,也就从中直接学到了该学的东西。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
  
 然后苍鹭提出了「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蛤蟆问,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苍鹭回答说,「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那么高情商的人是怎么样的?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在最后一次面谈结束时,苍鹭说他与蛤蟆合作时也学到了很多。在咨询中,学习一直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是彼此学到的东西不同。
  
 离开心理咨询室后,蛤蟆与他的朋友们鼹鼠、河鼠和獾一起参加了隆重的聚会,庆祝他走出抑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在聚会上大家都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新计划,而蛤蟆对大家无意的「冒犯」也有了不同的理解。蛤蟆也开始了自己的新事业。
  
 从这本书的开头到结束,陪伴着蛤蟆先生一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咨询,不断地剖析自己内心的情绪,不断地从内心的挣扎中成长,最后像凤凰涅槃一般地重生,终于走出抑郁的情绪,重新开始积极向上的生活,仿佛我也获得了涅槃一般。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抑郁情绪,在抑郁情绪开始慢慢侵蚀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需要心理援助。现实生活中的心理咨询,并不像这本「童话」书写的那么容易,而且心理咨询的费用也非常昂贵,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也让我了解了整个心理咨询的流程,以及一些心理学的观点。
  
 也许我们也能透过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来实现自我疗愈。也许在我们遇到人生最灰暗的时候,心理咨询能帮助我们重拾生活的信心。就像苍鹭所说的:「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一书34:《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4. 读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2021.11

遇见一本书真的是缘分,在朵云逛了一圈,唯一想买的一本书,在购物车里躺了好几个月,终于双十一清空时,买下。
  
 趣味性的封面,让我用了几天时间,读完。
  
 小时候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后来我的美术老师告诉我,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两个职业,分别是心理医生跟诗人。
  
 大三时,认识了一个年长我三十多岁的诗人,真心理解了诗人伤春悲秋的敏感纤细,不是我这种凡夫俗子可以企及的。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讲的是蛤蟆先生人生低谷时,被朋友推着去找心理咨询师苍鹭,逐渐找到自我、自愈的故事。
  
 蛤蟆先生因为冲动盗窃逃逸锒铛入狱,因为找不到生活方向而惶惶不可终日。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儿童的基本情感分为快乐,深情,愤怒,悲伤和恐惧。这几种情绪都是儿童的自我状态。
  
  
 而在儿童愤怒或者恐惧时,他们会选择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来应对情绪,这些表现方式从强到弱。
  
 是儿童的适应状态。
  
 父母自我状态指的是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世界观价值观,被脑子里父母的声音所驱使。
  
 两者之间是成人状态,我们用理性的方式来行事,它能让我们对此地正在发生的。成人状态是唯一一种我们能学到关于自我新知识的状态。
  
 
  
  
 人只有坦荡荡的去回顾小时候父母对待你的方式是否在成人自我状态,如果不是,父母也会进入他的儿童适应状态。
  
 
  
  
 人这一辈子特别关键的一种能力叫做和解。和自己和解,和小时候那些不快乐的经历和解,和眼前的苟且和解。
  
 向前看,学会在微光中看到一种幸福。
  
 直到,
  
 直到可以,
  
 来到成人状态,
  
 来到人本主义你好,我也好的状态。
  
 直到,
  
 直到可以,
  
 用理性去驾驭自己的感性。
  
 
  
  
 愿我们,摒弃挑剔型人格,减少愤怒
  
 愿我们,告别低自尊人格,远离抑郁
  
 愿我们,拥抱理性,感恩生活,幸福一生。

5. 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刚刚读完一本非常有趣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李松蔚老师推荐的。
                                          
 英国有个著名的童话故事叫《柳林风声》,讲一只蛤蟆冒险的故事。这本书沿用了里面的人设,蛤蟆冒险归来,继承了父亲的庄园,却抑郁了。在朋友的帮助下,蛤蟆去寻找心理医生苍鹭的帮助。蛤蟆先生一共咨询了10次,这本书就是围绕咨询的过程展开的。蛤蟆先生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逐渐觉醒,并开始了新的生活。
  
 书里并没有复杂的难懂的专业词汇,非常“易读”。但是,这是一本需要“不断思考”的书。每一次咨询,苍鹭医生都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蛤蟆不断认识自我,并完成痛苦的蜕变。
  
 这本书用有趣生动的例子帮我们了解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
  
 1、如果有一对糟糕的父母该怎么办?
  
 2、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先天已经写好的“人生剧本”?
  
 3、我们为什么会不自觉地“自证预言”?
  
 4、什么造就了“受害者”心理模式?
  
 5、所谓的“高情商”,只是让别人开心的能力吗?
  
 等等......
  
 还有一个我觉得是本书最最重要的问题——如何觉察自己的情绪?这个就需要我们像蛤蟆一样,抽丝剥茧,不断学习和思考了。

荐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6. 读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一位同事推荐的。他的推荐语引起了我的好奇,而恰好让我看到了这本书,于是他就来到了我的手中。
  
 用一下午的时间,我完成了半部分的阅读。从书中我认识到。我们有三种情绪状态,一种是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一种是父母自我状态,它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还有一种是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当我们处于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
  
  
 此时的我们并不是真正的我们,而是小时候的我们。那个时候我们弱小无助,在强大的压力下无所适从。
  
 有时候我们会愤怒。而愤怒并不仅仅只带有攻击性的发火,而有可能是比较舒缓的一种发泄方式,包括退缩、厌烦、拖延、郁闷、任性、怄气等形式。
  
  
 这些行为都是我们从童年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危害,这种危害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想象出来的。
  
 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是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哪种都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和价值观。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我们才能够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才能以理性而合理的形式,将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己所用;我们才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才能学到自我的新知识。
  
 当我们处于父母状态时,有时候我们不仅仅在批判别人,也会批判自己,而且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以我们要学会的是与自我和解。更好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与自己的情绪做连接。同时也要允许自己和家人情绪的宣泄。
  
 从当下的自己变成想要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过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
  
 父母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她们,也可以虐待他们。即便是父母在尽最大的努力来教育孩子,没有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所以他们学到了一种生存策略,并发展出一套行为来应对父母和其他人。这些最早期的经历,塑造了人格的雏形,所以我们无法否认,也无法忘记他们。
  
 所以有时候我们要思考,父母应该对待孩子采取什么态度,我们又应该怎样认识自己的儿童自我状态?
  
 有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做的事。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也就是所谓的共情,而不是说教和指导。
  
 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顺从压迫者。习惯性的不与你争辩,照着你说的去做,而且慢慢的同意你的想法。
  
 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改变,必须要从自我做起。

7. 好书荐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现代人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但内心反而极度匮乏。
  
 你是不是也会受心理问题的困扰呢?
  
 你会不会经常感到不开心呢?
  
 你会不会做事提不起兴致呢?
  
 你有没有想过去看心理医生呢?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都可以从蛤蟆先生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心理自助类书籍,是很多人推荐的一本心理咨询入门书,通过简单的故事展现心理学中复杂庞大的概念。
  
 主人公蛤蟆先生本是一个热情、时髦又喜欢冒险的家伙,其实也是个闯祸精。可现在的他却陷入了抑郁当中。他的朋友们——鼹鼠、河鼠、獾决定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在经过与苍鹭咨询师的十次面谈后,蛤蟆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在蛤蟆先生与苍鹭互动的过程中,我也对心理学的一些概念有了了解。
  
 ❤️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得出于自愿且全身心投入,而不是朋友让你去咨询,你就被迫去,在这个过程中你得是个主动参与者,咨询师会全身心倾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有些事,别人是帮助不了你的,只有靠你自己去完成。
  
 好的咨询师不会给你答案,让你摆脱依赖,主动把问题抛给你,让你自己主动找答案。
  
 ❤️了解一下孩子的“顺从行为”,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应付严苛的父母,包括:同意、取悦、道歉和依赖。
  
 ❤️儿童表达愤怒有不同的方式,有的喜欢撒泼,有的会任性,但成年人还表现出这些情绪,可能是其自身行为不当,也可能他在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你为什么总会遇到一些让对方占上风、让自己很不顺心的事呢?
  
 其实你正偷偷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游戏。
  
 ❤️咨询过程中的概念乍一听会显得不合逻辑,让人害怕,但是越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越容易引发阻抗。
  
 因为它们会带你蜕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这过程中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勇气和决心。
  
 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我们很多人都会陷入“儿童自我状态”,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一样,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刚出生时我们只有几种基本情感,但随着我们长大,这些基本情感也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定义我们一生的行为。
  
 所以,遇到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便会激发我们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就好像和“膝跳反射”那样自然,那些事就好比给膝盖的外界刺激,“儿童自我状态”便是大脑神经元产生的结果。
  
 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
  
 自然型儿童的基本情感有:
  
 快乐和深情
  
 愤怒
  
 悲伤
  
 恐惧
  
 随着年纪渐长,孩子行为很容易受到父母影响,与自身相比,他们是那么的强大,而我们则全然依靠着他们。因为无处可逃,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适应他们每一次的喜怒无常、去顺从父母。这就形成了所谓的 “适应型儿童”。
  
 童年对一个人的成长很重要人,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其实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这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包含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与非。我们又用这种言行对自己及他人产生影响。
  
 ❤️成人自我状态: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形式,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理性形式,而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或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只是基于事实决定该怎么做。
  
 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不可或缺,但成人状态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处于这个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或选择了愤怒,或选择了悲伤,或是任何其它情绪。
  
 只有你才能为自己负责,你有力量改变自己,你要为自己的人生全然负责,为什么要像个儿童一样总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呢?
  
 ❤️四个“人生坐标”
  
 1.我好,你也好
  
 2.我好,你不好
  
 3.我不好,你好
  
 4.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些态度和观点成了我们的底层架构,我们构建出一个不断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的世界——自证预感。
  
 比如说你觉得自己生活很糟糕,羡慕别人的好生活,这就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认为自己是受害者,越是这么想,你越会做出让自己生活一团糟的事情,来证明自己的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我们终极选择应该在“我好,你也好”的状态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
  
 ❤️一个人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做联结,无论好的情绪还是坏的情绪,都要全然接受,如果你无视或压抑这些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
  
  
 
  
 情绪是自我的核心,只有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我们才有成长的机会。
  
  
 ❤️情商智力会让你从独立走向共生,高情商的人有强大的自我意识,能够管理情绪 延迟满足。
  
  
 愿我们都能做个高情商的人!

好书荐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8. 20201212听书笔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的主线就是蛤蟆在苍鹭那里做的十次咨询。你可以跟着蛤蟆一起,真切地体验一下做咨询是一种什么感觉。作者写得很巧妙,他把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常用工具和沟通技巧,都揉进了故事和对话当中。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模版。
  
  
 第一次咨询,苍鹭就打破了蛤蟆习惯被动接受的思维模式,让蛤蟆对自己的改变负起了责任。在第二次的咨询中,苍鹭又通过追问,改变了蛤蟆另一个惯有的思维模式。
  
  
 想要治疗,还是有线索可循的。自我会生病,一定跟当下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有关。苍鹭用拒绝和追问,让蛤蟆感到不舒服,正是为了打破蛤蟆习惯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有破才有立,打破了旧的模式,才能帮蛤蟆建立起新的模式。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核心任务,它要给人带来改变。
  
  
 那怎么才能改变呢?改变的前提,是对自我的觉察。所以从第二次咨询开始,每次咨询中,苍鹭都会反复问蛤蟆,你现在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在引领蛤蟆进行自我觉察。自我觉察的过程,一定是痛苦的。正如荣格所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所以心理咨询并不愉快,会有压力、焦虑、愤怒、崩溃种种复杂的情绪。
  
 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在咨询师陪伴下,走过这趟艰难痛苦的自我觉察之旅。
  
 咨询师不是精神科医生,他们不负责治疗精神疾病。你可能会说,心理咨询师会陪伴,会倾听,会引导我们。但是,如果只是这样,有家人和朋友就好了。一次咨询,时间不过几十分钟,肯定不如家人和朋友,能长久地陪在我们身边。
  
  
 我们为什么会抑郁?为什么会沉浸悲伤和痛苦中走不出来?这些情绪,一定跟最近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一定跟周围的人有关。如果追根溯源,很多问题又都可以在原生家庭中找到更深层的原因。换句话说,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戏的走向一定取决于之前的情节。那么,假如戏的走向不符合我们的预期,身在戏中的人,很难自己修改剧本。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剧本安排好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很难改变。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局外人。这个人最好是一个有经验的观众,他看过很多戏,能够准确判断这出戏的问题大概出在哪里,有没有更好的可能性。他能陪你一起,修改剧本。
  
  
 这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这种咨询的理论基础叫作沟通分析心理学,它是心理咨询的一个流派,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创立的。伯恩最有名的观点叫作“人生脚本”,其实就是刚才说的,人生这出戏的剧本。在伯恩看来,咨询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别人修改“人生脚本”。
  
  
 想要修改人生脚本,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出问题的心理游戏。不过,在咨询中,咨询师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心理游戏。心理游戏隐藏在日常的沟通中,所以,他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沟通进行分析。
  
  
 沟通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日常的沟通,不管是有问题的沟通,还是正常的沟通,都有固定的模式。首先,在沟通中,我们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到某个角色中,按照这个角色来思考、感受和行动。这里说的角色,就是一个人在沟通中的自我状态。比如,蛤蟆听到獾的伪装成商量的命令,先是感到愤怒,然后开始自我怀疑,虽然很不情愿,但是也不敢拒绝獾,这就是儿童的状态。总是发号施令,不考虑对方感受的獾,就是处在父母状态里。自我状态一般有三种,除了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剩下的就是成人状态。长大之后,我们一般都能和同事、朋友平等的沟通,就是处在成人状态里。
  
 其次,沟通一定是双向的。两个人开始沟通,一个给出刺激,另一个做出回应,这就是一个社交单元。这里的刺激和回应,可能是语言,也可能是其他非语言的信息,比如吵架的时候摔门而出。所谓沟通模式,就是看一个社交单元中,双方的自我状态是什么情况。
  
 蛤蟆和獾的沟通是最简单的模式,獾用父对子的方式给出刺激,蛤蟆用子对父的方式做出回应,这叫做互补沟通。有的时候,一个人用成人对成人的方式给出刺激,但是对方可能会用父母对孩子的方式来回应。比如丈夫问妻子:我的衬衫在哪里?妻子却回答:为什么所有的事,你要都怪我?这就叫作交错沟通。
  
 交错沟通加上互补沟通,会有81种不同的情况。已经不少了,是吧?还有更复杂的。有些时候,这次沟通表面看起来是成人对成人的,但是实际上,说话的人是想刺激对方进入其他的自我状态。比如,销售员介绍商品的时候,听起或许很理性,但是他其实是想让消费者进入儿童状态,让他更容易掏腰包。这种带有诱导性的沟通,叫角色沟通。
  
  
 最后一种情况叫复式沟通,这种沟通会同时发生在两个层面。比如在表层的社交层面,大家看起来是成人对成人,但是在潜在的心理层面,却是儿童对儿童的,你可以把它看作“口是心非”的沟通。角色沟通有18种情况,复式沟通就更多了,理论上说有6000多种。
  
  
 在咨询中,咨询师要时刻对沟通模式保持警醒,从中发掘那些已经成为心理游戏的沟通模式。沟通模式一旦成为心理游戏,会有三个特点:它会带有欺骗性,会不断重复,而且会导致一个明确的心理结局。
  
 在咨询中,苍鹭到底做了什么,帮助蛤蟆认识到这些问题?当蛤蟆跟苍鹭讲了他和獾的吵架之后,苍鹭准确地识别出,这是父子间的互补沟通。他意识到,这个模式不仅存在于蛤蟆跟獾的关系中,它是蛤蟆一直在玩的一个心理游戏。这个游戏决定了蛤蟆的人生脚本,是他现在抑郁的病因。
  
  
 人生脚本,一般在童年就形成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由父母写下的程序。所以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苍鹭就请蛤蟆讲讲他的人生故事。讲述让蛤蟆开始全面回顾他的人生,他意识到某些人、某些事,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他意识到父亲的严苛,给他种下了PLOM的心理游戏。对蛤蟆来说,獾是长辈,是他父亲的朋友。獾和他的父亲一样,在蛤蟆面前总是很强势,而且对他很严厉。所以他会在跟獾的互动中,重复PLOM这个游戏。你看,讲述是为了寻找程序最初是怎么写下的。讲述本身,就是治疗。
  
  
 治疗的效果怎么样呢?蛤蟆康复了。蛤蟆向朋友们宣布,他打算卖掉庄园,到伦敦开一家房地产公司,他还加入了业余戏剧社,要演出下一出戏剧的主角。蛤蟆先生不仅走出了抑郁,还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我们常说人生如戏,但是人生这出戏,并不是完全即兴的。在我们人生早期,很可能就写好了脚本。我身处戏中,经常意识不到自己是按剧本演出的演员。但是,一旦你发现这一切,回忆的闸门就会打开,你会获得超越剧本的上帝视角,局外人的视角。接下来,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改写你的人生脚本。
  
  
 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帮助你识别旧的人生脚本,并陪你一起写出全新的脚本。
  
 这本小书写得有多么巧妙。它不光把复杂的知识揉进了情节和对话之中,书里的每一个细节,其实都藏着心理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方法。
  
 比如说,蛤蟆在讲述的时候,作者会描写苍鹭的各种反应,有时候身体前倾,有时候沉默不语,有时候深度共情。这些动作都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向蛤蟆传递不同的信息。再比如,在最后一次咨询的时候,蛤蟆突然说:我们的关系变了,苍鹭,我觉得你也变了。蛤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之前的咨询中,蛤蟆很依赖苍鹭,还经常对苍鹭发脾气。这是因为他在潜意识里把苍鹭当作自己的父亲,这叫作“移情”,是一种治疗方法。读到蛤蟆这句话你会恍然大悟,其实苍鹭一开始对蛤蟆的态度那么强硬,是在帮助蛤蟆建立“移情”,让蛤蟆把对父亲的感受投射到自己身上。到最后,蛤蟆好起来了,不再需要移情了。所以对他来说,苍鹭就变了。
  
  
 最后,我想为你读一下第一次咨询结束的时候,苍鹭对蛤蟆说的一段话,他说:如果我不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更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全身心的关注,我希望,你对咨询也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一切都取决于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