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的四大要素(二)

2024-05-16

1. 思维导图的四大要素(二)

1、图像
  
 比起抽象的文字符号,我们大脑对图像的敏感度更高,印象也更加深刻。因为图像,刺激的是右脑。
  
 逻辑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确实非常重要,需要逐步锻炼自己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同时,相比于文字,人的大脑更喜欢图像和场景,图像使记忆更加容易,也更加牢固,甚至是无意识地、毫不费力地就在相应的场景中学会了知识。
  
 思维导图作为梳理知识和计划的工具,能使记忆更加牢固 和清晰的一大原因就是:使用了图像。想要更好地刺激大脑,就把自己的思维导图,丰富更多的图像在上面。
  
 2、颜色
  
 颜色结合物体的形状特征,会方便联想。所以在绘制思维导图时,涉及到什么,就可以画一些辅助的小简图,并填充上漂亮的色彩,这样不仅是大脑喜欢,更容易记住,也会让导图变得更精美,生动。
  
 3、线条
  
 思维导图的线条包括主干和分支,主干是一级分支。主干(或者叫一级分支)的线条一般粗一些、长一些,二级分支、三级分支的线条一般短一些、细一些。
  
 思维导图里的线条都是曲线,而且是末端平滑的曲线。之所以用曲线是因为曲线非常灵活,当你想要添加新的内容的时候,可以引一道曲线出来,而且思维导图的组织形式,使得纸张或平面上空白的地方很多,很方便的用曲线添加内容。
  
 之所以末端是平滑的曲线,重要的原因是:线条上面要放关键词。因此,思维导图里面的线条,要用曲线,并且是末端平滑的曲线。
  
 4、关键词
  
 关键词一般写在主干和分支的线条上。
  
 关键词,顾名思义,就是提取我们学习的内容的关键信息的词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一个事物,那说明你还没有真正理解它。”

思维导图的四大要素(二)

2. 画思维导图五大要素?急

如下:
第一 态度。这是学习和掌握思维导图的根本,它决定了我们对思维导图掌握的程度。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决定了我们未来成就的高度。
第二 速度。我们练习和应用的速度,即我们的执行力如何,学了不用就是油费 。在我们的 生活中有多少梦想和计划是由于我们缺乏执行力而成为泡影 。所以,计划很重要,行动更重要。
第三 力度。力度决定了我们可以挖掘的深度。除了横向层面的链接,深度层面的东西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有足够的能量支持我们去拼搏和闯荡。
第四 角度。学用思维导图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只有如此,我们才可以创造性地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不至于让自己局限在固有的传统的思考模式中。
第五 高度。高度即目标,这是我们所有计划和行动的最终结果。在享受过程的时候,我们自然也要达成自己所要的结果。在行动中以目标为导向,直至其实现。有了高度,我们自然 会高瞻远瞩,不会局限于一时一事,而会从长远的角度去规划和思考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参考:xmindchina.net/jiqiao/xmind-swdt-wudu.html)

3. 思维导图法(四)

之前,通过学习王玉印所著的《思维导图工作法》了解了思维导图法的来历、关键点,以及为什么要学习思维导图等,今天继续阅读这本书,解密了思维导图法的具体内容。
  
 思维导图法是思维的视觉呈现,因此运用思维导图法教学时,也被叫做可视化教学。思维导图法分为技法和心法。技法又包括颜色、图像、线条、文字四个元素。这四个元素是绘制思维导图的外在框架,起到很关键的骨架支撑的作用。
  
 而心法包括关键词技巧、内在逻辑和创意思维。这需针对要绘制的思维导图仔细观察、思考、理解才能做到的。也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它需要人们一定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在思维导图中,绘制得漂亮与否是次要的,内在的思维能力,以及是否具有使用价值才是真正重要的。因此,即使没有绘图能力,也没有关系,也是可以开始学习思维导图法的。
  
 思维导图包含全图法、全文法、图文并茂法。从字面我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采用不同的方法。擅长绘图的人可以结合具体应用场合,采用全图法或图文并茂法。如果一点绘画基础也没有,采用全文法也没有关系。毕竟实用才是硬道理。
  
  思维导图的技法 
  
 技法中的颜色是指有颜色比没有颜色有更多的优势,比如吸引人,或者容易区分思维导图的架构等。图像分为中心图和插图。中心图要求占据A4纸的中央九分之一大小,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颜色绘制比较好。另外构图一定要稳定,而且要能体现整个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
  
 绘制中心图的一个难点是如何把抽象的语义转换成具象且生动的图形。以名字为例,可以采用谐音、拆字、关联和综合四种常见的转换方法。如下图就是用拆字的方法做的中心图,你能猜出他的名字吗?
                                          
 插图是指在思维导图的支干上绘图,作为突出重点或加深理解的标记。插图不宜太大,要紧贴近标记的词语,免得起不到做用,或被误解。插图要放在线上,不要放在线下或其他地方。
  
  
 线条有主干和支干线条,主干要粗,越往下分越细。颜色可以统一用一种,也可以一条主干一种颜色,但主干和支干要保持一致。长度要适宜,不能太长。线条要用曲线,不呆板。而且要往左右发散,不要向上或向下发散。
  
 文字要放在线条的上方,而且要一线一词。不能用句子,尤其是较长的句子。
                                          
  思维导图的心法  
  
  
 先要考虑思考的方向,它包括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就是由一个点往很多的方向发散思考,是一种多角度的思考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创意,保证了思考的广度。一般有“自由联想+水平思考”和“逻辑联想+水平思考”。
  
 垂直思考是重一个点出发垂直向下不断思考。这能保证思考的深度。它包括“自由联想+垂直思考”和“创意联想+垂直思考”。这可以延伸思维导图的支干。
  
 立体思考是结合了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因为只用一种方法会受限,因此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思考的广度和深度,才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或更独特的思维创意。
  
 了解了思考的方向还要了解分类。在分类时要按照MECE原则,及互斥和穷尽的原则。横向保持互斥原则,纵向保持穷尽原则。而且要遵循同阶层同类属的原则。比如男人和女人是同阶层同类别,那么它们应该放在同一个阶层,比如主干或支干。如果一个放在主干,一个放在支干,就不合适。比如两个主干上分别是男人、妈妈,这样就不合适。因为妈妈是女人类属里的,应该放在女人的支干上。
  
 找关键词也有很多的技巧,下篇继续。

思维导图法(四)

4. 思维导图(四)

 记得思维导图(三)是小年夜写的,被鄙视了哈哈。
   导图的第二个层面——问题解决:
                                            一、选择型思维导图 
   作为思维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能将我们脑海中不是很清晰的权衡过程具体呈现出来,这正是思维导图能辅助我们做出选择的原因。我们绘制导图的过程,就是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的过程。
   我们常常会站在十字路口,面临一个个抉择。那个时候,不妨拿出一张空白的A4纸,列出A和B选项的优劣势,再通过思维导图来做一个选择。
   举一个我当初面临的问题:考研 or 工作。我知道考研是我逃避社会的一个借口,但我又没有为此做任何努力,结果被动接受了第一份工作。如果有些时候,我们面临养家的重担可又渴望深造,我们该如何抉择?
   我们可以罗列出一些问题作为主干。假设每一个主干总分10分,那么五个主干的总分是50分。 我们先给每个主干打分,分数的高低表明该因素的有利程度。
     
                                                                                     比如“成本”这一因素,考研所需成本中的开销比较少,只需学费和生活费,所以分数较高,一共打8分,即4分(学费)+4分(生活费);但工作所需成本中的开销比较大,所以分数较低,一共2分,即1分(房租)+1分(交通)。 又如考研所需的时间成本比较大的,我们就打1分;工作所需的时间成本就没那么大了,我们可以打5分。
   这样打完分数之后,考研在成本这个因素中,一共得到9分(1分时间成本+8分开销成本)。 我们再加上权重(成本占比30%),所以,考研在“成本”这个主干中最终拿到的分数=(时间成本的分数+开销成本的分数)×30%,也就是9×0.3=2.7分。 这样算完每一个因素之后,我们就得出了两项选择的总分,哪个总分高,便应该是你更好的选择。
     
                                                                                     不过,也有一种可能,最后我们得到的选择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么有三种可能:一是这个选择符合客观利益但不符合你的主观喜好;二是你的权重或打分没做好;三是你可能漏了某个重要的因素。 可以再次复盘再自我探索一次。
     
    二、挖掘型思维导图 
   挖掘型导图,吸收了“5why分析法”,可以帮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 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字面意思是对一个问题连续问5个“为什么”。 实际上不一定要问5个“为什么”, 只要达成“找到根本原因”这个目标即可。
                                                                                     再找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有的时候方案还可以继续细分:
                                                                                     以小样训练营的时间黑洞为例:  
                                           这样梳理之后,我们会有针对性的看到一些对应的可行性方法。
     
   部分图片来自熊猫小课,感谢熊猫小课的老师教授。  

5. 思维导图学起来(四)

2019年1月23 第四课 可视化思维呈现(1)
  
 授课老师:杨文娜
  
 一、内容复盘
  
 (一)四大思维训练
  
 1.发散性思维
  
 2.收敛性思维
  
 3.纵深思维
  
 4.全局思维
                                          
 (二)发散性思维
  
 1.概念。抓住一点,向外联想想象,扩散。
  
 问题~思考~回答——发散
  
 2.分类
  
 (1)直接联想发散(Brain Bloom思维激发):由中心主题出发,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只要关联主题,不限制性质与范围。
  
 (2)间接联想发散(Brain Flow水平式思维飞扬):也是由中心主题出发,关联主题(先天条件)的同时,有“附加条件”(同一逻辑)。
                                          
 (三)收敛性思维
  
 对一堆杂乱无章的信息,分类别,整合。思路可不同。
  
 金句收集:1.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2.用思维导图觉察、呈现你的发散思维。3.让自己成为一个值钱的人,比成为一个有钱的人更重要。4.从各个角度,打开脑洞。5.大脑喜欢归类。
                                          
 (四)作业:1.用思维导图复盘课程内容,总结自己的思维局限及突破方向。2.实操训练:关于纸杯用途,请用思维导图完成直接、间接联想发散。
  
 二、我的作业
  
 还是做了一下文字版的内容复盘,然后绘制了思维导图。
                                                                                                                          
 老师的点评:
  
 静姐:中心图的想象打开不少嘛,绘制线条的时候手放松,大胆甩出去,流畅度会增加。也可以单独练习一下线条部分。
  
 文娜老师:关键词不要贴在线条上稍微往上一点点。
  
 我的感受:画中心图的能力提高一丢丢,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在模仿。创新思维能力训练,貌似可以多多加强。
  
 
                                          
 额外作业:2019年24日,根据当时教学进度,结合这次的课程学习内容,绘制了一张“思维导图”,也算是活学活用了。
  
                                          
 自评:比较灵活地运用了发散性思维,一幅图中既运用了直接联想发散,又运用了间接联想发散。
  
 让思维导图好好地发挥作用。学习思维导图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能学以致用,运用于工作、学习、生活。

思维导图学起来(四)

6. 思维导图包含哪些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
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个人数据库。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扩展资料:
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
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思维导图

7. 思维导图六大要素是什么?

6个步骤就可以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六大要素是什么?

8. 思维导图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在绘制一张思维导图之前,筛选提炼是很关键的步骤。这需要理性思维,分析,综合,分析与综合交替、比较、抽象、概括、联想、想像、推理、判断等等,恰到好处的忘掉不该你记忆的和牢记确实有用的。

下面是思维导图绘制的几个关键要素:

1、原始信息的重组

记忆之前首先要对原始信息按规律重组,把原始信息按重新归纳的顺序去记忆。也有人把这种记忆方法称作分类或归类或系统记忆法。

从心理学上讲,分类或归类就是依据事物的某些内在联系或某些外部特征,把杂乱无序的事物重新组合成不同层次的类别的过程。

通过分类或归类,使分散的信息趋于集中,零碎的信息组成系统,杂乱的信息构成条理,从而使需记信息更加趋于系统化、条例化、概括化,这便于记忆。

只有系统化(有条理)的信息才能在大脑中形成系统化的神经联系,识记内容也显得好记一些;

而孤单单的识记材料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则是个别的、独立的、零碎的、分散的,不容易记忆,即便是记住了,也难以保持很久。

一张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一个人如果想将所有学过的东西都记在脑中,无疑是一种很愚蠢的。

企图将记忆力虚耗在不必记忆的事物之上,无异于慢性自杀。

记忆的一个基本法则就是:依需择精而记--"少爱多弃"。

依需择精而记,既有对少而精信息的记忆,又有对更多信息的遗忘。为了完满地做到这一点,就需在记忆之前加大对收到信息的思维力度,进行预先筛选提炼。

人的大脑应该把接收到的无关紧要的大多信息反弹出去,只把必须记忆的、最本质的、最有实用价值的少而精的信息留宿在存贮着能够建立起联系的信息们的"房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