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首富王永庆,从一粒米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

2024-05-15

1. 台湾首富王永庆,从一粒米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

 台湾首富王永庆,从一粒米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  提起台湾首富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他把台塑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业的前50名。 而在创业初期,他做的还只是卖米的小本生意。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 那时候的台湾,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 ​​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以王永庆成功的故事做为说明,创造并不是一定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小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创造新的工作机会就从这样的细节做起!把故事分享给更多人看吧~  
   

台湾首富王永庆,从一粒米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

2. 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发家史

台湾首富王永庆的发家史
                       王永庆祖籍是福建省安溪县.那里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很困难。王永庆的曾祖父因为日子过不下去,只得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台湾寻找生路,后来便定居在台湾省嘉义县的新店镇直潭里。王家几代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1917年1月8日,王永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苦的茶农家中。 
   王永庆刚刚学会走路,就跟着母亲出外去捡煤块和木柴,希望能换点零钱,或者供自己家烧水做饭。童年的小永庆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他俄极了,只好偷偷地摘路边的番石榴吃。家里偶尔“改善生活”,煮一些甘薯粥,他也只能分到一小碗。王永庆7岁那年,父母实在不忍心让孩子失学,取出多年积攒起来的几个铜板,把他送进乡里的学校去念书。别家的孩子第一天上学,都会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可王永庆还是平时的那一套,他穿的裤子是用面粉袋改做的,上面还印着“中美合作”的字样。他头上戴的草帽早已破了,但还得靠它挡一挡烈日风雨。他买不起书包,只能用一块破布包上几本书。他连鞋子都没有,总是赤脚在泥泞的山路上奔波! 
 
   就是这样的生活,王家也没能维持多久。小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卧病在床,全家人的生活重担都落到了母亲的肩上。王永庆看到母亲日夜不停地操劳,总想多帮母亲做点事。挑水、养鸡、养鹅、放牛……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尽量多做。就这样,他勉强读到小学毕业,只得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王永庆的祖父劳苦了一辈子,最后只给孙子留下了一条教训。他对王永庆说:“种茶这一行,看来是难以为生的。就是饿不死,也吃不饱。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 
 
   15岁的王永庆,听了祖父的话,决心走出山区,去寻找一个能挣到钱的地方,帮助母亲养活一家人。他一个人孤零零地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上了小工。聪明伶俐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处处留心老板经营米店的窍门,学习做生意的本领。第二年,他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米店的生意了,就请求父亲帮他借了些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家小小的米店。 
 
   米店新开,营业上就碰到了困难。原来,城里的居民都有自己熟识的米店,而那些米店也总是紧紧地拴住这些老主顾。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没有人上门。16岁的王永庆只好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好不容易,才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努力为他的新主顾做好服务工作。他主动为顾客送上门,还注意收集人家用米的情况;家里有几口人,每天大约要吃多少米……估计哪家买的米快要吃完了,他就主动把米送到那户人家。他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如掏出陈米、清洗米缸等。他的米店开门早,关门晚,比其它米店每天要多营业4个小时以上,随时买随时送。有时顾客半夜里敲门,他也总是热情地把米送到顾客家中。 
 
   经过王永庆的艰苦努力,他的米店的营业额大大超过了同行店家,越来越兴旺。后来,他又开了一家碾米厂,自己买进稻子碾米出售,这样不但利润高,而且米的质量也更有保证。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的经济也开始发展,建筑业动得最快。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抢先转向经营木材,结果获利颇丰。这个赤手空拳的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王永庆看到这一点,便毅然决定退出木材行业。 
 
   那么,该干什么好呢? 
 
   50年代初,台湾急需发展的几大行业,是纺织、水泥、塑胶等工业。当时台湾的化学工业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企业家是何义,可是何义到国外考察后,认为台湾的塑胶产品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日本的产品,所以不愿向台湾的'塑胶工业投资。出人意料的是,这时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商人王永庆,却主动表示愿意投资塑胶业!消息传出,王永庆的朋友都认为王永庆是想发财想昏了头,纷纷劝他放弃这种异想天开的决定。当地一个有名的化学家,公然嘲笑王永庆根本不知道塑胶为何物,开办塑胶厂肯定要倾家荡产! 
 
   其实,王永庆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并不是心血来潮,铤而走险。他事先进行了周密的分析研究,虽然他对塑胶工业还是外行,但他向许多专家、学者去讨教,还拜访了不少有名的实业家,对市场情况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甚至已私下去日本考察过!他认为,烧碱生产地遍布台湾,每年有70%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来制造PVC塑胶粉。这是发展塑胶工业的一个大好条件。 
 
   王永庆没有被别人的冷嘲热讽吓倒。1954年,他和商人赵廷箴合作,筹措了50万美元的资金,创办了台湾岛上第一家塑胶公司。3年以后建成投产,但果然如人们所预料的,立刻就遇到了销售问题。首批产品100吨,在台湾只销出了20吨,明显地供大于求。按照生意场上的常规,供过于求时就应该减少生产。可王永庆却反其道而行之,下令扩大生产!这一来,连他当初争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着他冒险了,纷纷要求退出。精明过人的王永庆,竟敢背水一战,变卖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买下了公司的全部产权,使台塑公司成为他独资经营的产业。王永庆有自己的算盘。他研究过日本的塑胶生产与销售情况,当时日本的PVC塑胶粉产量是3000吨,而日本的人口不过是台湾的10倍,所以,他相信自己产品销不出去,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因为价格太高——要想降低价格,就只有提高产量以降低成本。 
 
   第二年,他又投资成立了自己的塑胶产品加工厂——南亚塑胶工厂,直接将一部分塑胶原料生产出成品供应市场。 
 
   事情的发展,证明了王永庆的计算是正确的。随着产品价格的降低,销路自然打开了。台塑公司和南亚公司双双大获其利!从那以后,王永庆塑胶粉的产量持续上升,从最初的年产1200吨,发展到现在100万吨,使他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胶粉粒生产企业。 
 
   当台湾企业界一轰而上角逐于木材行业时,王永庆果断地转向了塑胶行业;可是,当他在塑胶行业站稳脚跟之后,却又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去关注他当初借以发家致富的木材行业。这一看,又让他看出了新的发财途径。 
 
   王永庆看到,由于台湾木材销路好,商家大量砍伐,可是他们要的只是树干部分,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树枝丫,都被白白地抛弃而浪费了。王永庆想,台湾的棉花产量严重不足,一直靠进口来补充,如果利用废弃在山上的树枝丫制造人造纤维,以替代天然纤维,一定会有发展前途!经过考察论证,1964年10月,王永庆开始创办台湾化学纤维工业公司。两年半以后,台南新化八卦山下矗立起了一座新型的工业城,成为当时世界首创的连贯作业的人造纤维工厂。它使大量过去被抛弃的木材废料变成了纺织纤维,既节省了外汇,又降低了成本,为台湾纤维工业发展史写下了崭新的一页!而台塑、南亚、台化三大企业,使王永庆在当时台湾50家大厂商中名列第三!进入90年代,王永庆的产业已发展成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包括16家人企业公司,拥有员工4万多人,股东10万人,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650万新台币! 
 
   再也没有人敢小看王永庆,连一贯以经营业绩傲视世界的日本企业家,也对王永庆衷心钦佩,把他与被称为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电器的创始人相比,称他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的许多经营管理思想,都已成为企业家们信奉的至理名言。王永庆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时说,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为了对社会做更大的贡献,企业就会鼓舞斗志,继续不断地扩充事业规模,经常保持着迎接新挑战的热情,和对至善境界的追求!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也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生活上,身为亿万富翁的王永庆,同样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有人说,王永庆可能是世界上最节俭的亿万富翁了!他公司的一位职员,花了1000美元为王永庆的办公室更换新地毯,结果惹得王永庆很不高兴,差点大发雷霆!他对于吃的原则是“简便”,最爱吃的是家常的卤肉饭;他对于穿的原则是“整洁”,每天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而一条运动时用的毛巾据说用了近30年! 
 
   王永庆常常用“富不过三代”的古话告诫自己的子女,要他们自己创业,不要依赖上辈的基业而坐享其成。他的儿子王文祥17岁考入英国伦敦帝国大学,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国外找了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苦干了3年。后来回到自己家的企业中,王永庆同样要求他从最基层干起,经过课长、组长、厂长、副经理的逐级锻炼,数年之后,才让他担任一个部门的负责人。王永庆最疼爱的女儿王雪龄结婚,他陪送的嫁妆,除了一张无限期提供学习费用的凭据外,就是一把刮胡子刀,好让女儿自己替丈夫刮胡子!王雪龄的婚礼比一般老百姓家的还简单,连她手上的新娘捧花,也是跑到许多花店比较后才选购的最便宜的一种! 
 
   当然,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王永庆从不小气。他曾一次就捐助2.5亿美元巨款给一家医院!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

3. 看台湾首富王永庆是如何发家致富,你一定要学习


看台湾首富王永庆是如何发家致富,你一定要学习

4. 从穷困潦倒到台湾首富,王永庆为何能够实现阶级跨越?

从穷困潦倒的米店伙计,到财富百亿的台湾首富,王永庆之所以实现了阶级的跨越,除了他本人的踏实勤恳的品质,最主要的还是他敢想敢做,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王永庆的籍贯是福建泉州。在满清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因为灾荒而渡河来到台湾谋生。福建人大多善于种茶,王永庆的祖辈也不例外,他到了台湾之后就开始种植茶叶,娶妻生子安定了下来。本来家里状况尚可,但是王永庆9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几番医治耗费了家中积蓄。到了15岁的时候,父亲越发病重,王永庆只好挑起家庭主的重担,去米店当了一名伙计。在米店中王永庆勤于观察学习,仅仅一年后,就回家找亲戚借了两百元产业,自己开了一家米店。
王永庆十分注重客户体验,他一直以顾客为上帝,他卖的米,都是精心挑去杂质的大米,而且还免费为顾客提供清洗米缸的服务,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米店。抗日战争结束后,台湾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王永庆十分有先见的预测到建筑行业的火热,他把米店转让,开始倒卖木材,获利颇多,完成了资金的积累。
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当局号召生意人投入水泥,塑料等新兴行业,很多大商家都因为不了解而不敢涉足。年轻的王永庆却又一次的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主动要求投资塑料行业,虽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不看好,但是他一如既往的踏实勤恳虚心学习。在他的经营下,这间塑料厂发展的越来越好,成为了世界化工行业的50强企业,也是台湾唯一入榜的企业。
纵观王永庆的一生,他的成功和他本人的优秀品质密不可分,但是最主要的还是抓到了历史的机遇,有着先人一步的眼光,站到了时代风口上。

5. 台湾富商王永庆有多少子孙

王永庆有9个子女:
二房——长子 王文洋、次子王文祥、长女王贵云、次女王雪龄以及三女王雪红。

三房——大女儿王瑞华、二女王瑞瑜、三女王瑞慧以及么女王瑞容。


台湾富商王永庆有多少子孙

6. 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发家史到底有多传奇?

被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发家史之处在于:两大法宝。在台湾一个小地方已经有30多家米店,竞争非常激烈。有一位16岁的年轻人,没什么钱,在偏远的位置租了一个小店铺,开了一家米店。没人能想到这个年轻人,很快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赚到第一桶金,并成为后来的台湾首富。这个人就是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王永庆在台塑的经营中提出“王永庆法则”,认为每省下一块钱就意味着赢利一块钱,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经营模式,才使得台塑集团无论是处于经济荣景还是经济衰退,都能屹立不倒。王永庆经营的另一法宝,则是其“冰淇淋哲学”,或称为“瘦鹅理论”。所谓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经营者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 

王永在、王永庆两兄弟相差5岁,生日也只差几天而已。不过,个性却大大不同。王永庆沉稳内敛、王永在则活泼直爽,两兄弟互补,感情当然很不错。而且,为了掌管台塑这么大的企业,两人相互分工,大决策王永庆主导,对外发言则交给王永在。看得出来,台塑长幼有序的传统。决策权交给董事长王永庆,对外谈话则是王永在负责,就连事业上交棒后,也各自分工。王永庆家族掌管台塑、南亚和长庚,王永在的儿子,主要负责台化和台塑化。以往每年年终,两兄弟都会回到当初的发迹地--高雄台塑,慰劳员工之外,重回当初奋斗的地方,也让两人永远不忘,一路上相互扶持的兄弟情。 

踊跃赈灾 台塑集团王永庆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7.8级地震,台湾企业、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杨毅今日公布了已表示将向灾区捐助的台湾企业、人士名单,其中,台塑集团捐款1亿元人民币,台湾鸿海集团捐款6000万元人民币。

7. 台湾首富经营之神王永庆,对职场年轻人的两点忠告,很受启发


台湾首富经营之神王永庆,对职场年轻人的两点忠告,很受启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