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

2024-05-13

1.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作为中国餐饮行业的龙头老大、一个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海底捞给人的印象是门口永远排着长队,如今却出现被迫关门情况,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1    日前,一则“海底捞谈关店300家:误判疫情形势”新闻引发各界网民高度关注的焦点。据悉,反反复复的疫情引发一些连锁反应,火锅龙头企业海底捞将在2021年底之前关停300家门店的消息令外界哗然。这个数字相当于海底捞2019年全年新开门店数,也相当于门店总数的约20%。
    11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集团已决定在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其中部份门店将暂时休整、择机重开,休整周期最长不超过两年)。海底捞执行董事兼副首席执行官杨利娟表示,此次宣布关停的300家门店,这是海底捞对疫情后的恢复速度出现了误判。基于这些门店的经营状况和自身存在的各类问题,公司对这些门店作出了关停的决定。
    
    据介绍,2020年3月疫情趋于平稳,到了四五月份重新开业时,海底捞恢复得比较快,加上当时店铺好找、(房租等)优惠条件多,公司认为可能是个机会,想抓住这个机遇。没有想到疫情会反复,会延续这么久。
    目前,火锅江湖的竞争愈发激烈,消费者的口味变化多端,疫情反复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更让餐饮业者举步维艰,行业的春天遥遥无期。受疫情误判的影响,海底捞股价一路走跌,近期甚至呈现加速下跌态势。截至目前,海底捞股价年内已跌幅达75%,市值蒸发3500亿港元。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2    在我国,互联网巨头们特别喜欢投资万亿市场的行业,比如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社区团购等。
    那么问题来了,餐饮行业也是万亿级的市场,互联网巨头们却并不感兴趣呢?而且餐饮行业也很难出现大型的上市公司,除了海底捞。
    因为餐饮虽然满足了刚需高频的特点,但是难以做到标准化。即使产品做到了标准化,你的服务和卫生条件也很难做到标准化,总是会因为一些事情爆出丑闻。
    海底捞曾被誉为中国餐饮的天花板,人人敬仰的企业。它的各种超出意料的服务让人们赞叹不已,即使价格比同行稍微贵了一点,人们也是可以接受的,店门口经常排起长队。
    
    同样,资本市场也曾无比看好海底捞,市值最高达到了4680亿港元。不到9个月的时间,海底捞下跌超过75%,市值蒸发超过3500亿港元,截至11月5日收盘,海底捞的市值还剩1149亿港元。创始人张勇也因为股价连续下跌丢掉了新加坡首富的荣誉。
     海底捞为什么要关店? 
    疫情已经过去,一切都在走上正轨,海底捞为啥突然间要关店呢?而且一口气就是300家店,就算一家海底捞的员工只有10名,300家店就是3000个员工,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针对这些疑问,海底捞在11月5日发的公告中给出了答案。
    海底捞表示,公司将在本年度的2021年12月31日前陆续关店300家左右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的门店,此外,集团在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的情况下,将暂停开设新的店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此次关门店并不会裁员,所有员工和领导都会被安排进其他门店。
    网友对于海底捞关店不裁员的做法还是比较认可的,纷纷表示这才是大企业的担当。
     对于关店原因,海底捞总结了4点: 
    第一、部分门店选址错误;
    第二、组织结构变革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第三、缺乏足够的优秀门店经理;
    第四、过度相信KPI,企业文化建设不足。
    以上这4个原因不仅仅是海底捞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餐饮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在中餐行业似乎有点无解。这也是很多餐饮企业无法上市的原因。
    那具体怎么办呢?海底捞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实施“啄木鸟计划”,由公司的副CEO杨丽娟女士负责。重点关注业绩不佳的门店,该关的就关。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暂停企业扩张,重点关注海底捞的平均翻台率数据。
     海底捞神话已经破灭 
    多年以前,海底捞凭借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书将海底捞捧上了神坛。
    从此之后,人们对于海底捞的关注就会多很多,只要海底捞有任何让人意外的服务都会被网友用镜头记录下来。
    比如说:前段时间,有海底捞员工竟然在餐厅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这种服务恐怕是什么家长想要的,毕竟辅导作业是一个大问题。更离谱的是,餐厅服务员来辅导,着实有些令人惊喜,从而上了一次热搜。
    不过请大家不要舍本逐末,一家火锅店的最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食品本身。如果食品不好吃,服务再好,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很遗憾,海底捞在食物本身的味道上并没有给人太多惊喜,有很多网友表示跟其他火锅店没有区别,味道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对于很多社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希望自己被过度服务,他们更希望吃到比同行更好吃的食物,仅此而已。
    火锅店的难点就在这里,产品真的很难做出什么差异化,毕竟都是生的产品,真正能够做出差异化的地方就是餐厅的小吃、甜点和调味料。
    
    有熟悉海底捞的消费者表示,现在海底捞的调味料种类没有以前丰富了,很多免费小料取消了。
    留给海底捞发挥的地方真的不多了,可惜的是海底捞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此外,在海底捞店铺比较少的`时候,人们去吃海底捞可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个性。可是当海底捞开得遍地都是的时候,海底捞已经成了普通的餐厅,之前的那些优越性荡然无存。更加残酷的是,海底捞店铺与店铺之间也会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导致翻台率持续下降。
    据了解,海底捞2019年的平均翻台率为4.8次/天,2020年疫情影响,下降到了3.5次/天,2021年,翻台率下降到了3次/天。
    没了翻台率的海底捞就像是没有了空气的鱼,只有死路一条。
    在中国餐饮界,不要迷信神话,任何一个品牌都会遇到瓶颈,怎么突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3    11月5日晚八点,海底捞发布最新公告称,将于2021年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门店,其原因是这些门店客流量较低,经营业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公告还称,海底捞还将适时收缩集团扩展计划。
    作为中国餐饮行业的龙头老大、一个家喻户晓的国民品牌,海底捞给人的印象是门口永远排着长队,但是如今却出现了被迫关门的情况,而且一关店就是300家。这透露出什么样的信号呢?
    其实,不仅仅是海底捞,很多餐饮企业都在开启“关门大吉”模式。
    早在2020年,由于受疫情影响,不计其数的门店关闭陆续关闭,九毛九、许留山、雕爷牛腩等餐饮品牌,少则几十家,多则百余家。但这种关门浪潮并没有随着2021年疫情控制而停止,吉野家早就宣布在今年2月份之前,关闭150家门店,呷哺呷哺早在9月就宣布关闭200家门店,而如今海底捞又宣布关闭300家门店,关门潮可谓愈演愈烈。
    根据《2021中国连锁餐饮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国餐饮的门店总数从905万下降到760万家,减少数量达145多万家,接近20%,由此可见,餐饮行业市场依然处于低迷状态。
    海底捞关店300家,市场低迷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它透出一个最重要的信息,中国餐饮行业的市场已经变天了,海底捞独步天下的时代正在远去,在餐饮行业进入高水平竞争的全新阶段,海底捞的神话开始褪色。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餐饮行业服务意识普遍不强,海底捞率先推出优质服务,不仅提供各种免费的饮料、水果与零食,还提供挤洗手液、递擦手纸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服务。无论在同行眼里,还是在顾客眼里,海底捞俨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物种,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口碑,海底捞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品牌名,更成为了服务的代名词。
    于是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海底捞的热潮,不仅仅是餐饮行业学习,几乎与服务相关的行业都在学习海底捞,甚至有人专门研究海底捞的服务,并出版了专著《海底捞,你学不会》,成为餐饮行业的圣经,一时之间风靡全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餐饮行业服务意识的总体提高,海底捞功不可没。
    
    但是随着餐饮行业服务水平越来越高,海底捞的服务优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而海底捞为了强化自己的服务优势,不断加码加力,甚至有点用力过度——以至于在美甲、擦鞋之后,还出现了洗头之类的服务,总之各种新奇的服务总能出乎人的意料。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在大家心中,海底捞的服务开始显得不再那么纯粹,而有的服务被认为太过夸张,其中90度的鞠躬被认为太过机械,海底捞更像一个表达服务的舞台,开始让有的客人产生反感。
    与不断提升的服务相比,海底捞的产品创新却慢了许多,所谓产品就是火锅的食材、味道与分量,这是消费者买单的原动力。海底捞不但很少有改进产品的措施,反而各种负面被频频爆出,先是今年10月份爆出200g的毛肚实际只有138g,接着又被爆出豆花过期被罚2万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相反,市场上的很多竞争对手,在学了海底捞的服务之后,还在产品力上猛下功夫。其中,巴奴毛肚火锅就与海底捞针锋相对,提出“服务不过度,样样都讲究”的口号,注重优质食材的引进与口味的研发,比如引进新西兰毛肚、引进“木瓜蛋白酶嫩化”技术等,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一颗新星。
    不管巴奴的这些产品有多少概念成分,可以看出的是,它高举着产品主义的旗帜,硬刚海底捞的过度服务主义。而产品主义显然是餐饮行业的趋势,估值高达600亿的喜茶能够脱颖而出,并不是靠服务,而是过硬的产品品质。
    其实,这背后透出的深层信息是,不仅仅是火锅,中国餐饮行业已经从野蛮性生长时代进入了高品质发展的时代。其中,资本是不可忽视的助推力量。继海底捞与九毛九上市之后,西贝与老乡鸡也积极拥抱资本,上市消息频频传出,而在今年,五爷拌面、霸蛮米粉、遇见小面、夸父炸串、和府捞面等众多品牌都获得最低1亿元的融资。在资本的加持下,餐饮行业的新品牌,新体验、新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品牌都是雄心勃勃,以赶超海底捞为目标。
    
    放眼当前这个时代,餐饮行业在快速升级,很多品牌都在快速进步,但是海底捞的创新和进步则显得有些乏力。海底捞还是那个海底捞,但是对手已经不是那个对手了!当对手们的产品力在闪耀发光的时候,海底捞“服务”这面旗帜就不再那么灵验了。
    所以,不是说海底捞不优秀了,而是同行们变得更优秀了。海底捞当年的独步天下,是因为行业发展水平比较低,消费者可以选的品牌很少。但是现在市场上已经不缺优秀的餐饮品牌,消费者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海底捞的市场份额被分流也是必然。
    一方面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遇到大环境不好,所以连海底捞也不得不关门了!
    当然,海底捞关闭门店也折射出海底捞的管理决策问题。2018年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2019年开启快速扩张的步伐,2020年初疫情到来时,海底捞看到此时门店租金低廉,却错判了疫情对整个餐饮行业的影响,继续推行快速扩张计划。
    2020年海底捞新开门店多达544家,2021年上半年又继续新增299家。
    但是由于新开门店暴增,优秀的管理人员又严重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面对沉重的市场压力,又企图通过涨价来缓解,却遭到消费者的强烈反对,致使海底捞的口碑,一改过去人们的一致称赞,取而代之是疯狂吐槽:价格贵、分量少、味道差。
    正如海底捞所称,目前的苦果只能自己一口一口咽下去,只是在咽下苦果的同时,海底捞也要重新审视一下眼前的时代与自身的问题。

海底捞因误判形势关店300家

2. 海底捞大撤退,闭店300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海底捞宣布关闭300家的门店,根据当时官方给出的消息来看,他们之所以选择关闭部分门店,主要是因为以下这三个原因。
一、门店选址有问题,海底捞官方认为关闭的这300家门店中有一部分选址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客流量不是很大。
二、门店经理的数量不够,官方认为由于店铺扩张的速度过快,所以并没有足够多的优秀门店经理,迫于无奈之下选择了关闭门店。
三、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够,这是官方给出的第3个理由,他们认为扩张的速度够快,但是同时企业文化的建设度又不够,这样会影响到门店质量。
但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只是官方的一种说法而已,我认为他们之所以关闭300家门店,那是因为这300家门店的利润比较的小,说白了就是拖了整体的后腿,所以才会选择战略性的关闭。
要知道海底捞曾经的市值可是达到了4000多亿港元的,然而如今海底捞的总市值仅仅剩下1105个亿,也就是说海底捞的总市值是蒸发了大概3,000亿港元左右。另外我们也可以看一看海底捞的年报,根据年报显示的内容来看,上半年海底捞实现的营业收入是200.94亿,而净利润只有9,650万,也就是说海底捞的纯利润率仅仅只有0.48%,这个数据是非常让人吃惊的,要知道餐饮行业的纯利润至少也要在10%以上,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现在海底捞的利润率确实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虽然说海底捞是上市的企业,然而资本的背后本身就是追逐利润,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海底捞关闭这300家门店是公司的一种行为,是属于一种战略性的行为。也就是说海底捞故意放慢了自己开店的速度,主要就是进行管理体系的梳理。这样一来可以把那些拖后腿的门店暂时关闭,从而提升自己的盈利能力。

3. 海底捞关店300家,对海底捞企业有什么影响?

海底捞关店300家,这次的疫情对于火锅界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创,所以说还是非常严重的,对海底捞来说,也是一次不小的影响。海底捞可以说是火锅界的龙头企业,但是因为疫情的影响,人们对于疫情的防范程度也是显著的提高,减少堂食有利于疫情的防控,但是对于火锅企业来说,几乎上是一次灭顶的灾难。闭店就意味着没有收入,但是那么多员工的工资还是要按时发放的,因此海底捞关店,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海底捞的实力。其实我是非常认可海底捞的实力的,毕竟火锅企业,没有几家能像海底捞那样去对待顾客,这也是海底捞的宗旨,毕竟海底捞宣传的就是服务。虽然说另外一个以毛肚为特色,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不如海底捞发展的壮大。

二、海底捞的服务。提到海底捞我们第一时间可能就会想到海底捞的服务,海底捞真的是以服务取胜,我们很多人觉得海底捞的服务比较尴尬,但是却依然非常享受这种服务。但是,享受服务的前提是去店里,可是在疫情的面前,没有一家提供堂食的企业能够独善其身,海底捞也不例外。在疫情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大的企业反而会受到重创。

三、海底捞选择闭店。疫情的发展是不可控的,所以政府提倡拒绝堂食,不出门是切断疫情的传播途径,但同时,不出门也就意味着不消费,可是海底捞毕竟有那么大的员工体系,不可能让这些员工等着喝西北风,所以能够及时的止损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此海底捞选择了闭店。我们也希望疫情尽快过去,海底捞能够再次多开分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海底捞关店300家,对海底捞企业有什么影响?

4. 关店300家,海底捞承认战略失误

   翻台率下滑、单店盈利困难等多重利空的掣肘下,野蛮扩张了数年之久的海底捞无奈按下了暂停键,宣布关店300家。同时,公司还启动了“啄木鸟计划”欲求破局。然而,海底捞面临如此困境的背后真的仅是公司扩张的步子迈的过大?消费者对于海底捞特色的“标准化服务”逐渐脱敏,其余火锅品牌祭出的“火锅+细分赛道”策略都让公司在这场火锅行业的大乱斗中显得捉衿见肘。  
     海底捞正在自吞苦果。  
     
     11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决定在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  
     
     同时,海底捞还发布了一份“啄木鸟”计划,旨在整改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  
     
     这是海底捞上市以后第一次开启如此大规模的闭店潮。据海底捞此前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数1597家,以此计算,本次关停门店占其总门店数约18.8%。  
     
     海底捞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致关心海底捞的朋友”的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公司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  
     
     包括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等都成了海底捞需要放慢的理由。  
     
     不过,关闭300家店面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么?  
     
      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   
     
     财报显示,仅2019年,海底捞就新开餐厅308间,门店总数达到768家,翻台率稳定在4.8次/天。而到了2021年,海底捞门店达到1597家,其布局逐步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但翻台率已经跌到了3次/天。  
     
     面对持续下滑的翻台率,海底捞选择关停部分门店。  
     
     在关停标准方面,海底捞表示,将从门店所在的外部商圈的成熟程度和客流量、门店的周边密度、单店的财务指标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平均翻台率未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  
     
     在收缩门店的同时,海底捞还会进行一系列内部架构调整。包括强化部分职能部门和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  
     
     海底捞将这一断臂求生的举动称之为“啄木鸟计划”。“啄木鸟的特长就是善于把树木表皮底下的害虫找出来,并且坚韧不拔。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在对外谈及此计划时,如此表示。  
     
     如今,很多海底捞店早已没有了当初队伍长龙的繁盛景象。这一切或许要归咎于当初的扩张策略。  
     
      扩张策略失误自吞苦果   
     
     2019年疫情期间,餐饮业集体萧条,众多小型餐饮企业由于客流量稀少、就餐人数锐减无奈关店,就算强如西贝在疫情的影响下,也是有点焦头烂额、力不从心。  
     
     不过,餐饮业的集体遇冷却让海底捞看到了新的机会,2020年6月张勇判断疫情3个月后就会结束,并毅然决定开启逆势扩张。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2020年海底捞分别新开门店308家、544家,今年上半年新增299家。可以看到,三年扩张计划中,2020年公司开店的步伐最为迅猛,新开店同比增速高达76.6%。  
     
     在张勇指明方向后,海底捞的扩张如期履行,但逆势扩张的“恶果”也很快显现。  
     
     根据公司2020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从2019年的4.8次/天,下滑至2020年的3.5次/天。  
     
     翻台率的大幅下滑也始得公司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情况,根据公司2020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全年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7.8%;净利润为3.09亿元,同比下降86.8%。  
     
     扩张门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是海底捞维持业绩增长的法宝,并令他在资本市场备受追崇。公司股价于2021年2月16日触及 历史 新高85.754港元/股,公司股价最高涨幅一度高达187.9%。  
     
     公司业绩生变之初,市场把一切的问题都归到了“受疫情影响”的身上,认为只要给公司一定的时间,疫情的影响终将消散,公司的业绩会重回上升通道。  
     
     然而,时间步入2021年,疫情的严峻虽然逐步缓解,但公司的业绩表现依然十分孱弱,甚至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2021年H1,公司的核心数据翻台率进一步下滑。根据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21H1 公司整体翻台率为 3.0,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境外城市翻台率分别为 3.0/3.1/2.9/2.2,同比分别持平/下降 11%/19%/15%。  
     
     翻台率的下滑终究影响到了利润端的表现,根据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海底捞同店销售额8.48万元,单店净利润仅为5.92万元,净利润率0.48%,而在2019年同期,该三项指标分别为14.37万元、153.6万元、7.78%。  
     
     对此,公司董事长张勇在半年度的业绩交流大会上坦然认错并表示,“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台湾,新加坡的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  
     
     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承认错误,等来的便是断崖式下降的市值。2月17日至今,公司股价累计跌幅超过75.79%,较年内峰值已缩水近3500亿港元。  
     
    海底捞关店背后的“隐情” 
     
     事实上,海底捞发展遇困的背后或许并非全然是张勇口中的“对疫情判断错误、公司受到疫情影响过大”。后来者的追赶以及公司营销模式的逐步脱节,共同造成了如今的景象。  
     
     众所周知,国内的火锅市场是一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市场,行业空间巨大、市场玩家众多、业内竞争激烈均成为了国内火锅市场的标签之一。  
     
     而在早些年,海底捞依靠其独有的“标准化”优质服务从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  
     
     公开数据显示,海底捞在2015年的时候,门店数量不过才100多家,相较于目前的1597家增长了10倍有余。  
     
     而极致的服务体验背后,折射其深度的管理智慧。食材质量是优秀餐饮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是优秀餐饮企业脱颖而出的催化剂。良好的食材质量基础以及优秀的管理能力赋予海底捞极致的服务体验,构建其品牌护城河。  
     
     只不过“好服务”的标签在这两年有些不好使了,许多消费者对公司的服务微词颇多。在一份微博调查中,有49.5%的参与者认为“海底捞过度服务”,只有11%的网友选择“我就喜欢这热情劲儿”。事实上,有业内人士表明,经过培训的服务和举动,对消费者的察言观色,更多的目的是为提高翻台率。  
     
     此外,公司的“好服务”模式由于在短时间内难以大量复制,公司的服务人员储备无法跟上公司扩张的需求,导致公司翻台率下滑。  
     
     此前有媒体报道,因实操经验不足,新人无法适应海底捞的工作强度,造成新员工离职率提高,再加上中层干部严重缺失,导致了海底捞在人员层面出现严重缺失,直接造成新店爬坡期拉长,拖了业务后腿。  
     
     事实上,海底捞目前所面临的不只是“内忧”,更有数不清的“外患”。7000亿的大火锅赛道上,有超过140家公司正在上市的路上。  
     
     今年以来,除了广为人知的捞王外,周师兄、巴奴等多个川式火锅餐饮连锁品牌接连获得上亿投资融资;此外还有火锅外卖零售品牌京派鲜卤,以及主营火锅底料的朝天门码头。背后机构阵容豪华,包括IDG资本、嘉御基金、天图投资、黑蚁资本、番茄资本等专注消费领域的机构。  
     
     火锅本就是一个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行业,想要突围必须要有特色,这使得各大火锅品牌向细分赛道挖掘,力求在单点上寻求突破。  
     
     以捞王为例,公司以“可以喝汤的火锅”切入市场,主打胡椒猪肚鸡”,瞄准 健康  养生 的新消费理念。打开各种点评软件,网友们也多是“汤鲜掉舌头”、“煲仔饭YYDS”、“每个月都来打卡喝汤”这样的评价。更不用说主打卤味的贤和庄、以鸭血作为细分赛道突围的谭鸭血以及以美蛙作为手段的哥老关。  
     
     而海底捞如果不能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未来想要从这些后起之秀中夺回份额将会难上加难。  

5. 海底捞宣布关店约300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海底捞宣布关店约300余家,背后的原因是这些店铺未达预期收益,所以将这些海底捞门店关闭,因为海底捞之前发展经营模式过快,这样就导致所开立的新店铺在经营上和在管控上并不是非常到位,面对疫情反复和不稳定的市场因素,所以这种模式并不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他们的内部人士曾经提出观点说市场如果稳定了,海底捞就向前冲,市场不稳定了海底捞就让自己稳定,海底捞这种通过自身变化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模式非常适应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


海底捞关闭的这些门店将暂停修整,择日重开,此次门店关闭进行内部修整的时间不会超过两年,此次关停门店中的员工将安排到其他门店或者是其他管理层,绝对不会将关停门店的员工辞退,这种人性化的做法会让海底捞的,这些员工们更加对企业忠诚,相信模式改变之后的他们被分到其他任何岗位都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收入和自我价值。

此次海底捞关停的门店,大部分属于未达收入标准的门店,这些未达收入标准的门店,大部分是出现在选址失误或者是门店内部优秀经理数量不足,导致企业文化建设出现问题,此次海底捞开始停业整合的方式宜在编制提升,从内部开始调整各自岗位和基础发展建设等,但从目前来看,海底捞市场在我国连锁火锅餐饮企业仍然处于龙头位置,相信整合之后的海底捞会给我们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重新进入我们的生活,也相信在未来疫情过后市场经济逐渐复苏,海底捞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完美的一面,越来越多的海底捞在今后的市场中涌现出来。

海底捞宣布关店约300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6. 海底捞突然宣布关店300家,此举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近日,海底捞突然发布通知称,海底捞将会关闭三百家经营不善的门店,但是这些门店的员工并不会被辞退。海底捞之所以要这么做,是因为海底捞门店的营业情况差别太大了,火爆的门店排队几个小时都排不上,但是也有长期冷冷清清的门店,为了找到这些门店经营不善的原因,所以海底捞才决定暂时停业,然后积极整顿并将问题逐个解决。

首先,海底捞算是我国最火爆的火锅连锁店了,海底捞本身的锅底是很好吃的,而且大部分门店的食材都是比较新鲜的,除了部分门店被爆出过卫生问题、食材问题之外,大部分门店都是比较“安分”的,所以海底捞才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在众多海底捞门店中,有的门店半夜都是门庭若市,也有很多门店“凄凄惨惨戚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很多,比如门店的位置、门店的口碑、门店的设施等,而且每一个门店的情况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海底捞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然后才能够找到解决的方式。

其次,对于海底捞的这种做法,我个人认为是比较好的,这也说明了海底捞想要做好品牌的决心,此前很多火热的品牌出现问题的时候,都是直接将门店关闭,很显然是想割一波韭菜就离开,而不是真的想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品牌。

最后,如今火锅品牌众多,而且美食产品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川渝地区的火锅店,每两年就会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的网红店对海底捞这种老品牌的冲击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海底捞这一次的整顿,也是非常艰巨的,若是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那么这三百家门店闭店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7. 海底捞关店300家,意味着什么?

海底捞关掉门店300家意味着海底捞决策失败,在此之前的疯狂扩张行为,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很好的收益,反而导致收益下降,因此决定关店。但是从整体利益角度来考虑,海底捞的盈利并非在下滑。
一、海底捞扩张行为
在2018年的时候海底捞登陆香港资本市场,港股上市之后,海底捞就凭借资本助力,开始了疯狂的门店扩张之路,即使是在疫情比较严重的2020年海底捞仍然没有停止扩张,这导致在2021年的6月底,海底捞的门店总数高达1597家。这似乎是连锁品牌扩大收益的最佳战略,那就是不断的开店,盲目的追求占领市场。

二、疯狂开店带来的好处
海底捞当初疯狂的开门店,带来的好处就是它的名声越来越响,在火锅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仿佛是一种营销策略,那就是因为火而火,因为开了更多的门店,而让海底捞这个品牌变得更火热。疯狂开店的做法已让海底捞成为近年来成长最为迅速的一个品牌。

三、突然关掉门店
海底捞突然之间关掉门店300家,这在很多媒体看来是因为它的扩张策略失败了。对于这样的连锁品牌来说,为什么突然之间选择关掉门店,那原因也非常明显,无非就是关店的收益大于开店的收益。但是海底捞即使关掉了300家的门店,它的门店总数也还是在火锅领域里的第一。而且每个品牌都要经历一些更新换代的环节,在经历这些环节的时候,难免需要关掉一些错误的门店,所以海底捞还是在前进的路上,并没有在盈利这条路上走下坡路。相对于其他火锅品牌来说,海底捞依旧是一个在火锅行业类的翘楚,影响力很深远的一个品牌。

海底捞关店300家,意味着什么?

8. 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

 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
                      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仅2019年,海底捞就新开餐厅308间,门店总数达到768家,面对持续下滑的翻台率,海底捞选择关停部分门店。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
    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1    11月5日,海底捞发布公告称,决定在12月31日前逐步关停300家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
    同时,海底捞还发布了一份“啄木鸟”计划,旨在整改经营业绩不佳的门店。
    这是海底捞上市以后第一次开启如此大规模的闭店潮。据海底捞此前财报显示,截止2021年6月30日,海底捞全球门店数1597家,以此计算,本次关停门店占其总门店数约18.8%。
    海底捞通过官方微博发布了“致关心海底捞的朋友”的一封信,信中阐述了公司部分门店经营未达预期的主要原因。
    包括部分新开门店选址不合理、内部组织架构变革让各级管理人员“无法理解且疲于奔命”、优秀店经理数量不足、过度相信“连住利益”的KPI指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等都成了海底捞需要放慢的理由。
    不过,关闭300家店面就能解决这些问题了么?
    
     海底捞的“啄木鸟”计划 
    财报显示,仅2019年,海底捞就新开餐厅308间,门店总数达到768家,翻台率稳定在4.8次/天。而到了2021年,海底捞门店达到1597家,其布局逐步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但翻台率已经跌到了3次/天。
    面对持续下滑的翻台率,海底捞选择关停部分门店。
    在关停标准方面,海底捞表示,将从门店所在的外部商圈的成熟程度和客流量、门店的周边密度、单店的财务指标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平均翻台率未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
    在收缩门店的同时,海底捞还会进行一系列内部架构调整。包括强化部分职能部门和恢复大区管理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
    海底捞将这一断臂求生的举动称之为“啄木鸟计划”。“啄木鸟的特长就是善于把树木表皮底下的害虫找出来,并且坚韧不拔。海底捞相关负责人在对外谈及此计划时,如此表示。
    如今,很多海底捞店早已没有了当初队伍长龙的繁盛景象。这一切或许要归咎于当初的扩张策略。
    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2    海底捞所处的行业正在汹涌向前。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4998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2024年火锅餐饮市场规模将达到6413亿元。
    前景看似很美好,但实际上火锅品类行业集中度很低,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报告,中国火锅市场行业集中度CR5仅为5.5%,巨头如海底捞,不过才占据2.2%的市场份额,这注定是个水深火热的市场。
    “火锅餐饮目前面临最大的困局是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所以火锅类别已经极度细分化,几乎每一个单品都有主打的细分品牌。” 餐饮行业观察者、“筷玩思维”创始人苏鹏告诉AI财经社,火锅是中餐第一大品类,这个品类的赛道足够宽、市场容量很大、产业链条成熟易复制,在业态上又不需要厨师,标准化程度高,所以大家都往火锅里扎堆。
    从产品角度看,与海底捞一样状态不佳的呷哺呷哺,靠着旗下高端火锅品牌凑凑扳回一局,凑凑今年新推出的蟹粉黄鱼锅,以猎奇的配料获得不少年轻消费者打卡关注;捞王则靠养生健康的细分品类粤式火锅、进口菜品,收获一众拥趸。
    虎视眈眈的老对头巴奴,旗帜鲜明地强调产品主义,减少SKU、剔除大而全的菜品,专注毛肚,更是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多个商场中直接把门店开在海底捞旁边。巴奴创始人杜中兵还曾透露,海底捞主打的高消费群体,也是巴奴希望覆盖的对象。
    
    新兴的对手也在涌现,开始争相玩起创意。“太二酸菜鱼”母公司九毛九,于2020年8月进入火锅行业第一大细分品类川渝火锅,推出“怂重庆火锅厂”,强调茶位不收费、纸巾不收费以及调料不收费。2020年9月,盒马也注册了“盒马火锅”商标,入局火锅市场,主打酸萝卜老鸭、泉水羊肉、羊排羊尾锅底等创意锅底。
    火锅店之外,零售火锅也来势汹汹。以锅圈食汇为例,该品牌已开出7000余家门店,推行“在家吃火锅”,称其价格要比餐饮店低40%-60%,比超市低30%-40%,获得招银国际、天图资本等资本下注。
    很多品牌选择从细分赛道切入,注重差异化经营,而海底捞还是那个海底捞。在今年6月与投资人交流会上,就有投资人问张勇,海底捞服务好,但是味道一般,味道怎么考虑的?
    张勇的回答是,“餐饮业和火箭上天是有差异的,火箭上天有标准,餐饮没有标准。只不过是有些企业强调口味,我们不重视而已。看报表,我们的营销费用是零。”言下之意,海底捞只是没有花钱为产品做推广。
    今年10月,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曾告诉媒体,火锅品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应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高端的价值才是根本。如果只有高端的价格,但服务、管理、菜品、餐饮、标准化等跟不上,最终只能走向衰败。
    目前看,海底捞的价格体系在同类品牌中还是居高不下。根据公司财报,海底捞2020年的人均消费金额提高到了110元,一线城市则是达到116元。而2021年《火锅市场生存报告》指出,在整个火锅品类中,仅有33%的火锅品牌人均消费在80-100元,46%的火锅门店是50-80元的人均消费水平。
    这一点,张勇曾在2018年就清醒地发现,“如果顾客说海底捞不好吃,其实可能是觉得价格太贵。” 2020年3月,疫情重创下停业两个月的海底捞曾调高食材价格。一位北京的食客发现,半份血旺从16元涨到23元,半份土豆片13元,算下来一片土豆1.5元;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米饭7块钱一碗。
    
    从商业角度看,疫情期间成本上涨,海底捞涨价似乎合情合理,但消费者对价格又很敏感。事件曝出后,海底捞不得不延续了一贯的风格,马上出面道歉,表示此次涨价是管理层的错误决策,并把价格恢复到了停业前的水平。
    根据海底捞今年中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门店人均客单价已经从去年同期的112.8元下降至107.3元。
    从经营维度来看,在决定调整收缩门店、平均翻台率低于4次/天时不再规模化开新店的同时,涨价通道又比较狭窄,从同行的产品方向来比较,海底捞菜品相对很少出新,在细分领域仍未找到不可取代之处,现在更多还是靠服务和情怀继续往前走。
    但对于一部分食客而言,海底捞仍然是那个虽然缺少特色,但是也不会出错的选择。
    11月5日晚上11点,北京东五环那家海底捞门店内,响起了熟悉的生日祝福歌,店员们按照惯例举着灯牌挥舞,带着微笑帮顾客庆生。
    餐桌上,年轻的食客们已经对此并不惊喜,但至少,今夜将不出差错地度过。
    海底捞为何关店300家3    多年以前,海底捞凭借一本叫做《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书将海底捞捧上了神坛。
    从此之后,人们对于海底捞的关注就会多很多,只要海底捞有任何让人意外的服务都会被网友用镜头记录下来。
    比如说:前段时间,有海底捞员工竟然在餐厅辅导孩子的家庭作业,这种服务恐怕是什么家长想要的.,毕竟辅导作业是一个大问题。更离谱的是,餐厅服务员来辅导,着实有些令人惊喜,从而上了一次热搜。
    不过请大家不要舍本逐末,一家火锅店的最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食品本身。如果食品不好吃,服务再好,恐怕也是无济于事。
    很遗憾,海底捞在食物本身的味道上并没有给人太多惊喜,有很多网友表示跟其他火锅店没有区别,味道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对于很多社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不希望自己被过度服务,他们更希望吃到比同行更好吃的食物,仅此而已。
    火锅店的难点就在这里,产品真的很难做出什么差异化,毕竟都是生的产品,真正能够做出差异化的地方就是餐厅的小吃、甜点和调味料。
    
    有熟悉海底捞的消费者表示,现在海底捞的调味料种类没有以前丰富了,很多免费小料取消了。
    留给海底捞发挥的地方真的不多了,可惜的是海底捞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此外,在海底捞店铺比较少的时候,人们去吃海底捞可以彰显自己的品味和个性。可是当海底捞开得遍地都是的时候,海底捞已经成了普通的餐厅,之前的那些优越性荡然无存。更加残酷的是,海底捞店铺与店铺之间也会形成竞争关系,从而导致翻台率持续下降。
    据了解,海底捞2019年的平均翻台率为4.8次/天,2020年疫情影响,下降到了3.5次/天,2021年,翻台率下降到了3次/天。
    没了翻台率的海底捞就像是没有了空气的鱼,只有死路一条。
    在中国餐饮界,不要迷信神话,任何一个品牌都会遇到瓶颈,怎么突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