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新政本有机会反攻金兵,为何一味的求和?

2024-05-13

1. 南宋新政本有机会反攻金兵,为何一味的求和?

当时的南宋确实有机会反攻金兵,但是他们已经被打服了,打怕了,所以即使有这个能力,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打败金兵,对金兵的畏惧已经埋在了骨子里,他们害怕所以只能求和。 

首先先说当时南宋的皇帝赵构,他本身就是从金兵的手里逃过一劫,从而使自己能够捡了个漏儿继承皇位 。虽然一开始赵构还是英勇有为的康王,但是他登上王位,毕竟是名正言不顺,他害怕宋钦宗能够回来,而且在当时他的继位也并不是那么的顺利,也有武将反叛想让赵构退位 。所以他惧怕武将手中的实力,就像当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那样使得整个宋朝重文轻武,现在的赵构也怕武将手中的实力反噬。所以其实他也想打压武将,而且如果他和金兵一直悍战,万一金兵将宋徽宗和宋徽宗放了回来,那么,赵构如何自处,毕竟他的皇帝来的不正,而且享受过皇帝的权利后,他又怎么甘心能够退回自己的康王之位,当然希望一直大权在握,因而他向金兵求和,其实也希望金兵不要将宋钦宗放回来,毕竟求和就意味着要割让自己的土地要给金兵金银财宝。赵构其实也通过这种方法向金兵展示我是有利用价值的,一旦你将宋钦宗放回来的话,遭受了金兵折磨的宋钦宗一定会讨回这份耻辱,那么很可能面对的就是大宋非常可怕的反扑,而不能获得这些利益。 
其次赵构也惧怕金兵的实力,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坎坷之后能够成为皇帝,他其实是希望能够长久的享受这份权利,同时他也惧怕金兵,毕竟金兵使得北宋灭亡,他希望自己享乐的时间能长一些,求和能够达到他的目的,自然选择求和,如果反攻金兵的话,万一金兵将他抓住,就像宋徽宗和宋钦宗那样,那么就得不偿失了,还不如通过求和而使自己享受权利。

再者当时的赵构亲小人远贤臣,比如秦桧,而这些小人多是来自求和派,更确切的说,这些小人都是文臣,他们认为如果割让土地可以保得平安,那么他们才不会去打仗,毕竟打仗是会死人的,但是求和的话还能苟且偷生。在这些小人的劝说下,赵构当然也萌生了求和的想法,而不是想要去打败金兵。 

最后赵构为了求和而害死了岳飞,其实这也说明他惧怕武将手中的实力。打赵构的心眼儿里,就想让武将手中的实力弱下去,那么又怎么能打过金兵?打不过金兵就只能求和了呗。 

南宋新政本有机会反攻金兵,为何一味的求和?

2. 南宋和金和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南宋时期对金国签订了三大合约,合约签订后两国所形成的政治局面分别是:一、1641年签订了“绍兴和议”,这之后两国维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之间两国偶尔有些冲突,但冲突规模都不大,直到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合约伐宋。“绍兴和议”确定了完颜亮提出的,秦桧极力提倡的“南亦南”,“北亦北”的主张,即南宋境内的汉民规南宋,北方的汉民规北方,形成了北方汉民不能回到南宋的局面。二、送隆兴二年即1164年,宋金两国签订了“隆兴和议”,之后两国近四十年和平相处,宋孝宗皇帝一改宋高宗时期贪污腐败,腐化堕落的局面,天下太平安乐,史称“乾淳之治”,金朝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史称“小尧舜”。三、1208年宋金两国签订了“嘉定和议”,规定宋金两国为叔侄之国,金为叔,宋为侄,宋每年给金岁银由二十万两增至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增至三十万匹,另给金犒军银三百万两。

3. 宋高宗为什么一心想着要和金人议和?

因为高宗还是比较清醒,分析了形势,虽然议和屈辱,但是当时一种比较正确的选择:
当时金国已在中原站稳脚跟,且当时国势处于最鼎盛的如日东升阶段,虽然在防守战中被宋朝打败过几次,然以宋高宗统治下的南宋资源,立足未稳,生产未复,流民没有安置,没有骑兵,整个官府集团行政效率低下,是很难收复中原的,即使一时收复也难以立足!
以南宋整合资源的能力,作战部队仅20万不到,且大部分为防守步兵,除岳飞有进攻外,其他将领张俊,韩世忠,吴氏兄弟,刘琦,都是靠防守借助地形或水军优势和在主场作战的前提下才击败金军,如在进攻收复未必能打败金军,仅靠数千岳飞的骑兵配合步兵,无法在平原上歼灭金军!
以金国实力,当时正是上升的最佳阶段,战争潜力非常强大,即使在日后腐朽堕落的金国,仍然在蒙金战争中,取得了不少的胜利,大昌原之战、倒回谷之战、卫州之战、潼关之战!黄河天险和潼关防守战,都能很多次战胜蒙古的记录,如不是金国皇帝学到了宋钦宗的榜样,以蒙古机动力之强都未必能战胜没落的金国。
即使在高宗晚期当上太上皇后,经济恢复,国库非常有钱,实力雄厚的前提,以孝宗之英明之君,北伐也就几个月就失败了,,孝宗大受打击从此不再有收复抱负!不要以为是孝宗朝没有名将,归根到底还是国力+军队优势,大汉没有了霍去病和卫青,国力在,陈汤照样吊打匈奴,孝宗朝据说有南宋最好的经济实力照样失败,而即使到南宋中后期比较腐朽黑暗时期!照样名将辈出,孟珙,曹友闻,吴玠,王坚,杨文,吕文德,杜杲等等。可见孝宗朝北伐失败并一定是缺乏名将,王坚可以数千将士守住钓鱼城击毙领10万大军的蒙哥汗,但他肯定无法领10万大军直导漠北生擒蒙哥,同理,张俊,韩世忠,吴氏兄弟,刘琦可以守住国土击败进犯的金兵,但很难在北伐中原中和岳飞合围了金兵,仅靠岳飞数千骑兵势必难以直捣黄龙!
综上所叙,高宗议和是对的,唯一有条件打败金兵的,只有宋钦宗,因为他只要守住了开封,天下勤王大军到来,作为流寇性质的金兵即使不能击败,也足以断其归路,耗死他们!
议和和战争都有哪些利弊:议和丢了面子,却使天下黎民得以休养,加上高宗对南逃流民安置得还很不错,另外施政得当重视商业海外贸易文化教育,使经济文化再达巅峰,高宗虽只保住半壁江山,但还是无愧于再造盛世的明君!古往今年又此成就者,唯高宗一人尔;战争的话,以最好的形势估算:5路大军并进,岳飞出京湖北上收复中原开封,吴氏兄弟出秦川沿渭水进兵关中,刘琦出顺昌侧面并进开封,张俊出淮西进兵应天府(即商丘),韩世忠出淮东经略山东,假如南宋财政钱粮后勤能扛得住,加上中原民心向宋,运气好,可以收复中原,然后以江南财力恢复中原经济,将于金国于幽云一线长期对抗,需要数代英主贤臣才能完成收复幽云,抵挡后面的蒙古平原上拼杀的任务,运气不好,金国其他各路只需少量兵力守住了!集中全国优势骑兵兵力围歼岳飞北伐主力,然后各个击破,再下江南,历时大宋江山很难保住!野战中,靠步兵北伐在遭到严重经济破坏平原上,很难对抗骑兵!

宋高宗为什么一心想着要和金人议和?

4. 在古代金与南宋达成的和议叫什么?

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在1141年签订的和议。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5. 南宋国力并不差,为何对金三次议和,并且俯首称臣?

历史上的南宋可以说是十分软弱的,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整日醉生梦死,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国家民族的命运的堪忧,南宋王朝仅有短短152年的历史,也曾出现过宋孝宗这样的有为之君,但大多数均为庸庸碌碌之辈,偏安江南一隅之地,贪图享乐,纵情声色。
而实际上,南宋的国力并不差,经济富庶,但他们却向北方的金人俯首称臣,进贡各种金银财宝,1141年,宋金战争中,南宋已经占据了优势,但宋高宗赵构却与宰相秦桧一心想与金人议和,他们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为取悦金人,制造了岳飞冤案。
最终宋金双方达成历史上的“ 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金册康王赵构为南宋皇帝,宋割唐、邓二州以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两国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这一合议为两国带来了二十余年的安定,而在中华历史上,这是汉族政权首次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堪称耻辱。
后来,宋孝宗北伐,但失败而归,后来,宋孝宗遭受了朝野内外极大的压力,在1164年,又与金军达成和议,史称“ 隆兴和议” ,这次和议南宋对金国不再称臣,改称叔皇帝,自称侄皇帝,银、绢二十万两匹,南宋再次割让已经收复的唐、邓、海、泗四州,此外再割商、秦二州与金国。
这次和议之后,又为双方呆来四十年的和平,两国在太平盛世下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后来,南宋权臣韩?腚忻橙环⒍?狈ィ?峁?负跞?呃0埽??迪忠楹停?纤瓮持握卟幌Ы?暮?腚惺准端透?鸸?庾铮?208年,两国第三次和议,史称“ 嘉定和议” 。
这次议和,南宋对金国改称伯,自称侄,南宋输金国的岁币改为三十万两、匹,金归还新侵的土地给宋,双方维持原来的疆界,南宋另给金国犒军银三百万两。南宋皇帝签订和约后,并没有卧薪尝胆,只是过着自己的逍遥日子,苟且偷安,以至于到后来面对北方的强劲对手毫无招架之力,公元1279年,崖山一战,南宋王朝宣告彻底覆灭。

南宋国力并不差,为何对金三次议和,并且俯首称臣?

6. 南宋和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那么金能不能算是正统王朝呢?

事实上后继的元朝就是认为金朝是正统王朝的。在修史的时候单独修了《金史》。
而我们都知道,如果不被承认,后世不会单独修史的。最明显的就是《三国志》虽然陈寿出自蜀汉。但他还是认魏为正统,称呼故主刘备为先主而不是称帝。

回到宋朝,其实从北宋开始,终宋之世就是一个大号的割据政权。毕竟即使北宋时期也是与大辽,西夏,大理等并列。而不像汉唐一样唯我独尊。

但北宋毕竟大概统一了传统汉人势力范围。而且自认承继唐朝的正统。而且即使《檀渊之盟》也只是与大辽约为兄弟之国,可没向别人称臣。而且毕竟西夏大理安南等从名义上是至少是认大宋为老大的。虽然以岁赐的名义要给西夏送钱。
而到了金与南宋,赵构给大金皇帝的上表可是证据确凿的写着:臣构言。
而且大金可是占据了传统汉地,汉人的文化发祥地中原地区。南宋其实从形式上就是一个半壁江山。

如果不双标的话,金作为正统是完全有资格的。毕竟有些人是把属国也当成固有国土的。那按此标准。完全可以把对金称臣的南宋当成金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后人更多的把正统归于宋而不是金。一是继元朝之后的明朝毕竟是汉人政权,而且是以驱除胡努,恢复中华为号召。那自然要承认汉人王朝的宋为正统。二是毕竟宋朝活得长。无论大辽还是大金都没有宋活的这么长久。唐宋元明清毕竟押韵不是。
元朝的时候也为谁是正统这事很头疼,到元朝末年也没搞清楚,只好为宋辽金各修正史,意思是我也说不清了,你们都当正统吧。
那么你觉得南宋和金朝谁才应该是真正的历史正统呢?

7. 金军与宋朝议和的条件是怎么样的?

靖康元年正月,宋钦宗起用了主战派李纲为亲征行营使,部署京城的防御。战守之具粗备,金完颜宗望部即已抵达城下。宋钦宗派使者去金营求和,完颜宗望提出:宋须交金五百万两、银五千万两、牛马骡各一万头匹、驼一千头、杂色缎一百万匹、绢帛一百万匹割让太原、中山(今河北定县)、河间三镇(称三镇,即包括其所属州县)尊金帝为伯父以宋亲王、宰相作人质,送金军北渡黄河,才许议和。

金军与宋朝议和的条件是怎么样的?

8. 金世宗为与南宋议和做了哪些准备?

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伐宋,想使海内一统。但当时,金朝社会矛盾重重,政治上动乱、经济上贫困,不具备完成南北统一大业的条件。结果,伐宋未成,海陵王反自取灭亡。金世宗“鉴海陵之失”,即位不久,即着手创造与南宋议和的条件。大定元年(1161年)十二月,他派出以元帅、左监军高忠建等为报谕宋国使,“语以罢兵,归还正隆所侵地”。第二年正月,他又“命河北、山东、陕西等路征南军士,并放还家”。这两个措施,前者立足于议和;后者为了缓和海陵时期因征调过度而造成的社会矛盾。
就南宋来说,本来是个偏安政权,并无恢复中原之心。但在正隆六年(1161年),由于击退海陵王的进兵,朝中的抗战派力量稍稍抬头。大定二年(1162年),宋高宗传位给太子赵昚(慎的古体字),即宋孝宗。宋孝宗初即位,血气方刚,欲意恢复中原,抗战派在朝中占了优势。第二年五月,南宋分道出兵攻金,初战告捷,恢复宿州(今安徽宿州)。可是,当时的南宋已很腐败,军势、军威已大大削弱,将领内部又不能精诚合作,要想在军事全局上有个突破是不大可能的。所以,金兵又很快占领了宿州。朝中以宰相汤思退为首的主和派又大肆活动,主张议和。汤思退甚至派人去金朝,要金出兵来压服宋朝同意议和。金世宗在宋孝宗即位时,又派高忠建到临安商议“遣使报聘”,同时祝贺孝宗即位。后来,他看到南宋抗战派抬头,对议和不抱积极态度,就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于大定二年(1162年)十一月,任命右丞相仆散忠义为都元帅,总戎事,居南京(今河南开封),节制诸军,任命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为副元帅,驻军淮阳,摆出准备攻宋的架势。另一方面,在仆散忠义将去赴任时,金世宗对他说:“宋若归侵疆,贡礼如故,则罢兵。”这实际是让仆散忠义到南京后,先去同宋议和。金世宗的这两手,意图非常明显,只要维持旧的和约,就可以议和。仆散忠义到南京后,于大定三年(1163年)三月,一面以十万重兵屯河南,声言要取两淮,一面让副帅纥石烈志宁致书宋帅张浚说:“宋若归还近年占领的金的地方,各自还按原来划定的疆界,凡事均依绍兴和议的去办,我们就可以撤兵。”张浚接书后,一面请朝廷以大兵屯驻盱眙、泗、濠、庐备战,一面复书纥石烈志宁,同意金宋商讨议和之事,但同时驳斥了金书上关于疆界的论点。这表明,南宋的抵抗派并非完全不同意议和,只是想即使议和,也要争取比“绍兴和议”体面一些的条件。四月,南宋出兵,双方战事又起,南宋先胜后败。宋孝宗在主和派的压力下,只好同意与金议和。谈判期间,宋一度同意归海,泗、唐、邓四州于金,两国约为叔侄。仆散忠义向金世宗请示,金世宗为了促成和议,同意把条件降低些,使宋对金由称臣改为称侄。他向仆散忠义表示:“若宋人归疆,岁币如昔,可免奉表称臣,许世为侄国。”这对宋孝宗来说毕竟体面了一些。仆散忠义又致书于宋,前后共七次。宋朝仍未应允,仆散忠义把军队移至江淮,攻取了濠、滁、楚等州,进一步用武力逼和。金世宗了解到金军又给宋以打击之后,想到天下人苦于战争,应当让百姓得到安宁,就下诏给仆散忠义,让他适可而止。这说明金世宗确实想尽快结束对宋战争,实现和议。双方在商定和议条件期间,仆散忠义曾认为宋失信,扣留了宋朝的使者胡昉。金世宗听到此事不以为然地说:“使者何罪,要放胡昉回去。议和的事,再好好考虑考虑。”经过反复谈判,双方于大定四年(1164年),也就是宋孝宗隆兴二年,达成和议。和议的内容是:南宋每年给金“岁币”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朝放弃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交换的条件是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是改称侄皇帝。第二年正月,南宋使臣魏杞等带着议和书至金,正式为金世宗批准。在议和的过程中,金宋双方各陈武力,讨价还价。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无论哪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征服对方、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金世宗对这种形势,认识得比较清楚,所以和议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他的手里,最终基本上按照他的意志达成了和议。而南宋,由于投降派汤思退之流的从中破坏,议和的条件越降越低。“隆兴和议”的条件对宋来说尽管比“绍兴和议”好一些,但并不是理想的和议。
隆兴和议之后,金宋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就有利于双方的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议达成后,金世宗立即诏天下“罢兵”。仆散忠义向他报告说在江淮一带的官军有十七万多人,准备留十一万六千多人屯戍。金世宗认为现在既然已同宋讲好,不需要留那么多屯戍的军队,他说只要留六万军队就可以了,“余并放还”。放还的士兵,多数是农民,就可以回乡去生产。由于减去了战争的额外负担和繁重的兵役,金朝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金史·世宗纪》赞扬他说:“即位五载,而南北讲好,与民休息”,“上下相安,家给人足,仓廪有余”。
宋《中兴四将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